-
<正> (一)前言中毒性消化不良症的病发数占小儿疾病中相当大,尤其在乳幼儿阶段往往为致成小儿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与小儿特殊的生理解剖有关,如中枢神经发育不够成熟,分化不全,加上小儿处于生长旺盛,全身物质代谢紧张,消化腺的分泌形式不易迅速的转变以适应饮食制度的改变,再加上喂养及护理的不当,气候的炎热,以及由于肠道菌属的改变而极易致成发病。过去我们长时期受着单纯细胞病理观点的毒害,将小儿时期常见的腹泻现象孤立的认识,因之在临床上往往是片面的,自从向苏联学习以来,初步的获得了一些新的知识,并批判了过去的错误及片面性。为此,特将本科1955年203例及1956年192例,二年中共395例住院病儿加以初步的分析。
1958年05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我们医药卫生工作者和全国人民一样,热烈地祝贺伊拉克共和国成立,反对美英武装侵略黎巴嫩和约旦。 7月13日以卡塞姆将军为首的伊拉克爱国军人,象1952年7月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执行委员会那样发动了军事政变,推翻了美英帝国主义走狗费萨尔王朝和消灭了卖国贼赛义德统治的政府,建立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人民共和国。伊拉克共和国政府一成立,就宣布奉行万隆会议原则,退出美英帝国主义所操纵的巴格达条约。这是伊拉克人民的伟大胜利,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正如人民日报6月16日社论所说:“从此,亚洲又多了一个挣脱殖民枷锁取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又多了一个反对侵略、爱好和平
1958年05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尚;赵宪村;
<正> 赵淑文医师:暴发性痢疾,为急性痢疾伴有严重的毒血症者。临床表现为恶寒、高烧、呕吐、腹泻、迅速丧失水分,以致虚脱和死亡。亦有在腹泻前意识模糊、昏睡、甚至痉挛。1927年Wiseman氏报告一例宋氏菌所致之暴发性痢疾,发病12小时后死亡,尸检仅有消化道充血,这可能因细菌在胃中未破胃酸消灭。相反,肠道症状重者,中毒症状多较轻。此病在小儿多见,表现为高热、惊厥、精神障碍或昏迷,成人常为虚脱,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症状:潜伏期1—7天,多数为24小时至48小时,发病急骤,突然发冷、寒战、高烧、头痛、呕吐、衰竭、或出现严重的中枢神经中毒症状,如意识模糊、昏睡不醒、痉挛、昏迷、虚脱,同时有腹疼、腹泻,
1958年05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宋达三;
<正> 一、前言“泄泻”是夏秋两季常见的病症,根据我所去年夏秋两季门诊人数的统计,患泄泻的人数,就占治疗总人数的23%强。此病稍一严重,就要食量减少,甚至不能吃东西,以致津液缺乏,四肢酸困,眼眶深陷,精神倦怠,对身体健康影响颇大,鉴于此,个人不揣浅陋,特辑祖国医学里有关泄泻的一部分材料,作一初步的归纳,提供大家面前,借做小品参考,错讹之处,敬希指正。二、关于泄泻治疗的法则祖国医学对于泄泻的治疗,是具有精确的法则的,贵在推究得病的原因,施以先后、缓急标本的治疗,其中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和“阴阳”“表里”
1958年05期 7-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周善;
<正> 细胞生存于体液。体液包括血浆、间质液及细胞内液。体液的稳定是维持生命的基础。正常情况下,体液可微有变动,严重的变化可将影响健康,引起疾病,甚而遭致死亡。液体疗法是儿科重要措施之一,如处理不及时,轻者延误病体复原,重者死亡。本文扼要的叙述液体疗法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并举病例阐明。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婴儿体液占体重的70—75%;成人体液占体重的70%,于细胞内者有50%,细胞外者有20%(此20%包括血浆5%和间质液15%)。婴儿的细胞外液可达体重的20—30%,因婴儿有较高的物质代谢和较大的体表面积,在异常情况下,水分易于损失而致脱水。
1958年05期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忠;
<正> 骨髓穿刺技术临床应用很广泛,其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将骨髓液吸出进行有关检验辅助诊断,如黑热病、疟疾、伤寒、白血病等。另一方面是向骨髓腔内注入液体进行治疗,如输入血液、生理盐水、葡萄糖液、骨髓等。骨髓穿刺部位,临床上多采用髂骨、胸骨、胫骨、股骨、腓骨小头及脊突等。在骨穿刺方法上,按笔者目前手边书刊所见,基本上是一致的,即是采用无菌术、局麻,然后施术者以左手固定穿刺部位,用右手持骨穿刺针,垂直刺入软组织至骨膜部分,再将穿刺针斜成35度至45度许,用力向骨内压刺(亦可在压刺同时轻微转动穿刺针,往返于180度左右),一直达到骨髓腔为止。
1958年05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登莱;
<正> 我们在诊疗当中,最常见的,除急慢性的传染病外,肝胃病可以说居一切杂病的颇大部分,又多属缠绵之疾,甚至终年累月迁延难愈,严重的威胁着人民的健康。笔者很想对这种病作一彻底的研究,俾能有助于解除患者的痛苦;可是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以及经验的缺乏,实难胜此重任,只好将有关记载结合个人的学习心得和临床体会,笔述于下,以便与医界同仁共同研讨。壹、肝胃病的来源和类别诊疗疾病时首先要寻找它的来源,再则分析它的类型,以便给予适当的治疗,如果不知来源不明类型,是无法着手的。因此按肝胃病的证状分类,认为它的来源有以下两种:一、由于传染病的侵袭;二、由于
1958年05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毓桂;王峰熙;
<正> 膀胱肌麻痹是妇女生小孩后常见的一种疾病,其致病的原因很多,如脑脊髓疾病、膀胱炎、神经衰弱、手淫、房事过度、年老衰弱、尿道狭窄、腹内压力过大长时间压迫膀胱,如妊娠、腹水等,均能引起此病。总起来说,本病的发生,不外乎主管膀胱之神经失去主导作用,而使尿潴留或失禁。本病大致可分为二种,即膀胱排尿肌麻痹和膀胱括约肌麻痹。如果是膀胱排尿肌麻痹,即产生尿难排出,膀胱膨胀,下腹部产生胀痛,腹胀越厉害,越会增加膀胱肌的麻痹,最后不用导尿管就不能排尿;如系膀胱括约肌麻痹,则为小便失禁,两者都麻痹时,小便不断滴出。针灸的主要目的是增强膀胱肌的正常生理功能,以达
1958年05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路步炎;孙怀宝;孟广鑫;
<正> 一、烟熏剂杀灭成蚊六六六烟熏剂应用方法简便,杀灭成蚊效果卓著,价格低廉,在苏联应用颇为广泛。国内亦有一些试验,但尚不够详尽。为了寻求一种烟大、燃速、击倒力快之烟熏剂,因此我们作了一些研究,以利今后灭蚊工作的开展。二二三烟熏剂之灭蚊效果,国内尚无报告,因而我们也同时进行了一些试验。 1.六六六烟熏剂制法我们制备六六六烟熏剂共采用了三种原料:6%可湿性六六六(山东省工业厅农药厂制)、硝酸钾(精制),锯末。用此三种原料以不同之比例制成六种烟熏剂(其中一种并加入榆树皮粉)。其配方见表一。
1958年05期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荣生;邵富足;
<正> 黑热病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它是通过白蛉来传播蔓延,在我国传播黑热病的主要媒介是中华白蛉。解放以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黑热病的斗争已取得很大胜利,并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于1962年以前消灭黑热病,为此目的,除必须通过治疗来根治传染源,还需扑灭白蛉来切断传染途径,也是一项重要措施。现将用六六六杀灭白蛉方法,在农村易于推广的全村喷洒及黑热病病家灭蛉喷洒加以叙述,以供参考。一、六六六杀灭白蛉效果根据山东省黑热病防治所的实验证明;用六六六把整个村庄进行喷洒之后,即能控制白蛉一年之多,并在喷洒区内发病率迅速降低。如果六六六进行黑热
1958年05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沛然;
<正> 消灭传染病是医学上的重要任务,对传染病患者与其接触者的隔离期间的正确确定是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关于这种措施,我国尚未有全面的正式的明文规定,苏联于1940年8月1日由苏联人民保健委昌会作统一规定,1949年Ромащевский教授所著苏联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用书流行病学总论附录中作了介绍(此书我国孙锡璞氏等曾翻译,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但由于近年来医学科学不断进步,有些规定已不适用,1953—1954年苏联国家保健部又作了指示。现将其介绍于下,虽未必完全适合我国情况,但
1958年05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邹玲;
<正> 脐带绕颈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但产科工作者对它都不够重视,教科书上也很少论及脐带绕颈对胎儿及产程的影响,文献中对此亦少记载;而且各作者所见不同。查国内文献,仅有李氏一篇“由脐带引起之难产”中论及脐带绕颈。现将167例脐带绕颈分析于后,以供同道参考。一、材料及方法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自1955年1至12月中,共住院分娩产妇1,214人,其中发现脐带绕颈者167例。脐带的长度系由接生者用手测量的(主要为了方便),每一接生者均事先将自己拇指及中指端之间展平的距离作精确的测量,以后测量脐带即以此为标准,这种
1958年05期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伯健;周世杰;金少棠;朱冠武;冼伟英;
<正> 流行性腮腺炎多流行于儿童及青年中,以春、冬两季最盛,一旦流行,累及甚广。自实行义务兵役制以来,大量农民入伍,易感染者增加,更易引起流行。我院自1955年12月至1957年2月,共收容本病患者230例,分析如下: 发病季节:以56年2—6月最多,占81%,与陈氏、魏氏之观察一致。仅1956年的215例中,春季患者77例,夏季118例,秋季14例,冬季6例。取别:老战士48咧、军官12例、义务兵152例,共占92.2%,其他有家属、护士等共18人(7.8%)。性别与年龄:除五例为女性外,皆为男性。17岁以下者13例,18—23岁者172例(74.7%),24—30岁者42例,31岁以上者三例。
1958年05期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长欣;骆兆平;
<正> 咽后脓肿不是一个少见的疾病,一般分为急性化脓性与结核性二种;前者占大多数,多发生于2岁以下小儿。由于咽后脓肿,特别在乳幼儿可引起一些较为凶险的并发症,如窒息等,因此,耳鼻喉科医生对本病基为重视。本文是我院自1952年7月至1957年6月五年间所见到之咽后脓肿共33例,其中急性化脓性者26例,结核性者7例。今对这33例作一分析并略加叙述如下: 一、病原:急性化脓性者多数因为鼻、咽、耳部的急性感染引起咽后淋巴结的化脓病变所致;也可能因岩骨尖端的化脓或咽旁脓肿的扩展进入咽后间隙而成;更有因异物或枪弹等外伤所致。特原性者一般指结核性脓肿而言,大都由于淋巴结结核性病变或颈椎
1958年05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茂宏;
<正> 若复习一下所报告的两例可找出以下共同的特点:①有饮食不当的历史,②起病急骤,均有呕吐和腹泻;两例所不同者,例二有明显的阵发性腹痛及发烧,例一则有低血压、脱水及酸中毒。因此我们可以想到以下两种情况: 一、非消化道疾病:在其他器官生病常影响到消化系统的紊乱,有时发生呕吐或腹泻;例如大叶肺炎或伤风在起病时也可伴有腹泻。在造血系统疾病如各种严重的贫血及白血病等均可发生周期性的腹泻;甲状腺机能亢进及艾迪森氏病等亦可突然腹泻;但由症状和查体的阳性体征及病程上看来以及血常规的检查,均不符合以上任何一种疾病。
1958年05期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患者王连英,女性,46岁,已婚,住院号49273,于1958年5月12日入院。主诉:左上腹部生一包块,慢慢长大,已四年余。五年以前,每当劳累后即感到全身不适,心里发慌,左侧腰酸或腰痛。经过一年左右,在左上腹部肋缘下近腋中线附近发现有一似杏仁大的无痛性包块,自觉包块呈卵圆形,横位于左肋缘下,可以活动。全身无任何不适。大小便均无改常。包块初期生长较慢,且向腹中线方向伸延。三年前包块逐渐大似拳头,但仍未感到任何不适。两年前发现左侧腰部有不定时酸痛与不适感,尤其在劳累之后及晚间入睡前较为显著。两下肢每当下午常有浮肿,严重时可影响行动。后经服用中药四个多月后两下肢浮
1958年05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中毒性消化不良是怎样引起的? 答:中毒性消化不良是乳幼儿多见的胃肠道疾病。引起中毒性消化不良最常见的病原体是大肠杆菌,这种大肠杆菌可以随食物一同进入肠道造成感染,也可以由肠道下部升到上部,过度繁殖而发病。除了大肠杆菌外,变形杆菌、副大肠杆菌、产气夹膜杆菌等也可以引起中毒性消化不良。仅仅是有上述细菌存在,并不一定导致中毒性消化不良症,由于小儿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差,神经调节机制尚不完善,如过热、护理不足、滥加辅食,给小儿吃过多脂肪的混合食物等饮食上的缺点,以及营养不良,佝偻病、异常体质等因素都能改变小儿的反应性,促使肠道感染发生,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胃内酸度降低,胃肠道酶的机能和运动机能低下,肝脏
1958年05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黑热病是危害我省人民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大力开展对黑热病的防治工作,于1950年成立了黑热病防治所。除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我省黑热病的流行情况外,并研究了对它的治疗和预防方法。八年来共训练县、区、乡医务人员八千余名,在全省建立了防治网,治疗黑热病患者25万
1958年05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2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