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营秋;李玉琨;
<正> 自1959年夏季淄博地区发现不少中暑病人,至1960年我院共收治中暑患者100例,兹将临床观察和综合性治疗情况,作一初步分析和讨论。发病率1.年龄:年龄最高者80岁,最低者16岁,发病年龄最多者为20—40岁之间,共计70例,占全部病例的70%。2.性别:男62人,女38人,男与女之比为1.6:1。3.职业:汽车司机、教员、现役军人各1人,产业工人和家庭主妇各4人,学生5人,农民84人(84%),占绝对多数。4.发病日期:本文报告之病人多发生在夏季最炎热的几天内。6月初即偶有中暑病人发生,在7月29日至8月1日4天中发生中暑者最多(67%)。5.入院时发病时间:入院时发病最长者达6天,
1961年07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去冬今春以来,我省在疾病防治战线上,由于各级党委的重视领导,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援,经过全体医药卫生人员的积极努力,结合生产和生活安排,广泛发动群众,采取巡回医疗、送医送药到田到人,运用医疗、营养、休息、轻工疗养四结合,以及土法、洋法各种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在大抓防治主要疾病为中心的群众性防病治病运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基本上控制了疾病的传播,使疾病的发病率日趋稳定。从而保障了人民身体健康,支援了生产。在防治疾病工作中,虽已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尤其是时届夏令,正是蚊蝇等病虫害,大量繁殖和活跃的时期,极易引起各种疾病,特别是肠胃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因此,为保护劳动力,大力支援紧张繁忙的夏季生产,我们必须在已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一方面巩固扩大防治战果;一方面要在继续大抓
1961年07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奇文;刘登岳;许怡芬;
<正> 我院传染病科60年9月份,成立了破伤风专题研究小组,按照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原则,以刘氏验方九则为主,中西医紧密配合,新近治疗本病25例,效果尚称满意。为便于比较,将本院自59年9月至60年12月所治疗之100例本病患者,一并分析,重点介绍新近中西医综合治疗措施,供同道参考。临床分析1.性别:100例患者中,男性70例,女性30例,系男性受伤机会较多。2.年龄:本组中年龄最小者5天,最大者81岁,以1—10岁(27%)、11—20岁(21%)两组为多。3.职业:本组中农民39例,儿童36例,农妇11例,学生9例,工人5例。除8例系原发病灶感染(耳道感染2例,脐部感染5例,阴道感染1例)外,余92例均系外伤所致。农民儿童缺乏卫生知识,接触士壤垢污较多,故发病率高。
1961年07期 3-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我院自1952年6月至1958年12月底为止,共收住院破伤风患者231例。自1952年6月至1953年10月底,应用了破伤风抗毒素为主的治疗方法,治疗28例,死亡率为42.8%;1953年11月至1958年12月底止,使用了以药物睡眠疗法为主的综合疗法161例,死亡27例,死亡率16.7%;在同期内,因本院缺乏破伤风抗毒素药,有42例患者应用单纯药物睡眠疗法(未注射抗毒素)死亡12人,死亡率为28.6%。本文主要总结此三组的疗效、死亡率,并提出不成熟的经验与体会。疗效比较与分析(1)三组治疗效果比较:①第一组:未用药物睡眠疗法,共28例,治愈16例,死12例,死亡率为42.8%。②第二组:单纯药物睡眠疗法(专用抗毒素),共42例,治愈32例,死12例,死亡率为28.6%。③第三组:以药物睡眠为主之综合疗法,共161例,治愈134例,死27例,死亡率为16.7%。
1961年07期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茂宏;
<正> 1960年6月中旬,淄博专区乐陵县某厂职工,曾流行此病,作者在该处进行了流行病学初步调查及临床观察。由于集体发病规律酷似呼吸道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哮喘;化验中血及骨髓象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其中部分患者冷凝集试验阳性。经查阅本院文献,未见有类似报告。作者当时曾想到系一种新的传染病,可称为“传染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以便有剧于其它原因所致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亦可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相并列。现将调查资料及临床分析初步报导如下,对病原等问题提出初步探讨。一般调查该厂职工共314人,实际在厂工作者287人,发病者161人,发病率为56.1%。经调查以下几项关系如下:年龄:各年龄组发病率均甚高,彼此差剧不大(见表一)。似可说明,因系新的新传染病,在人群中易于传播,人群尚缺乏足够的免疫力。
1961年07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效贤;
<正> 我们在几年的痢疾防治工作中,积累了一些有关病原学、流行病学、免疫方面的材料,加以整理分析,供作参考。一、病原学的组成我们考虑到痢疾菌型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防治措施的重要意义,从1956年以来就注意了分型工作。细菌型痢疾的病原比较复杂,因为菌型不同,流行特点及临床症状治疗中对药物的敏感程度亦随之而异,了解了菌型分布情况,就可以找出流行规律,搜索传染源及用于口服疫苗、噬菌体预防等方面。四年来(56—59年)共收集了痢疾杆菌459栋,对比作了分型研究,菌株来源系各厂矿保健站、公社医院送检的新发病例标本及传染病院的标本。菌型的分类,按国际分类法进行分类,结果见表1、2。
1961年07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效贤;
<正> 1959年6—9月淄博市发生伤寒的流行,本文就已登记调查之1027例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428例的临床特征,加以整理分析,以供防治工作中参考。材料来源流行病学调查材料,系市、区防疫站专业人员进行调查,皆系确诊住院的病例。临床资料来源,系取于市立医院内、儿科及传染病院1959年流行期内收治的病例,病历记录不全、缺乏实验室诊断的病例,都已剔除。诊断标准为:临床征侯接触史;培养阳性;有价值的肥达氏试验,具有较高的滴度,二次以上的阳性结果。流行病学分析(一)流行季节:据1027例病例分析,从八月上旬开始有增高现象,九月上旬形成高峯(20.25%),十月以后逐步下降,以至熄灭。比历年的季节高峯提前了一个月。八、九两月占总病例数81.38%。
1961年07期 11-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急腹症是各级医院中经常见到的,但急腹症的进一步诊断却非易事,即使在一个设备条件较好、临床经验比较丰富的医师手中,也难免发生误诊,因而影响治疗,对病人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为此,如何提高急腹症的诊断正确率,在治疗上有重大意义。我们参考唐以德氏“腹腔穿刺术”后,应用于临床,于1957年7月起,对诊断比较困难的急腹症,施行腹腔穿刺术做为辅助诊断已有21例,其中20例皆于手术前获得明确诊断,因而在治疗上提供积极意见,现简单介绍如下:
1961年07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建中;吕杰山;王维善;
<正> 胃手术如胃部分切除、胃空肠吻合等,其术前、术后的处理甚为重要。历来对非急症之胃手术,均主张术前常规洗胃、按置胃管、术后持续胃肠减压及数日后进食的方法。如此,可使胃内容排空,胃内保持清洁,控制炎症,恢复张力,既便利手术探查,并可防止麻醉中胃内物吸入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洗胃时间在术前2日至1周内,胃管则主张24小时内置入、术后48小时后拔除;2—3日后进水,4日后进清流质,5日后全量流质,7—10日进半流质。我院过去在胃手术前均系采用上法(以下简称旧法),确有优点。但在处理过程中,我们发现个别体弱、营养较差及神经型不稳定之患者,经洗胃后发生恐惧、休克等情形,有的竟发生胃穿孔之意外。个别病人对洗胃不能耐受;术后长时间留置胃管,患者发生咽喉痛疼、分泌物增多及声嘶等。
1961年07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兆亭;
<正> 外伤性胃肠道破裂在外科疾病中虽不常见,(根据国内文献记载,发病率占全部外科入院病人数中的1%弱),但因胃肠道破裂后,引起严重后果,不仅需要紧急处理,并且预后较差,因而受到重视。近年来,我国医学大大发展,使本病的治疗比过去有显著改进,但死亡率仍然较高,国内文献记载约为10—40%。本文分析山东省立医院1950年10月—1959年9月,九年来外伤性胃肠道破裂共54俩,供作参考。一般分析1.性别年龄:本组54例,男性52例,女性2例。以21—40岁居多计26例,占48.1%;21岁以下16例占29%;40岁以上12例占22.2%。这说明在青壮年时期劳动力强、劳动机会多,受伤的机会也就相应的增多。2.职业:54例中农民18例,工人15例,其余商、学、兵等少见。由此说明本病的发生与工作性质是有关系的,直接参加的体力劳动受伤机会就多。(见表1)
1961年07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同善;
<正> 我院自59年1月到59年12月用炒盐热敷的办法治疗阑尾炎140余例,均获痊愈,无一例死亡。现在将其中记录全面、临床症状体征和治疗结果诊断无疑的100例,加以分析讨论,以供参考指正。阑尾炎的分型根据阑尾炎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发展过程分为四型:(1)单纯型阑尾炎:在100例中占67例。(2)阑尾炎穿孔合并弥漫性或局限性阑膜炎者,共10例。(3)阑尾脓肿:19例。(4)“慢性阑尾炎”4例。(慢性阑尾炎是一不正确的名词,已被外科医生公认,但为了叙述方便,仍然引用原名。)治疗操作方法此法操作简单,应用方便,将炒好的盐用碗盛好,上面盖三、四层布,包扎紧后,放在右下腹部(阑尾
1961年07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夏宝枢;赵克俊;张来忠;高兆荣;赵承宣;
<正> 作者在小肠扭转诊断及推拿疗法的 X 线观察和动物肠扭转不手术复位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见本刊1960年第八期8—12页),对于七例早期小肠扭转患者取膝肘(掌)位、作腹部颠波疗法。结果,其中五例获得痊愈。我们认为这种闭合整复方法的改进,较推拿疗法有更多的优越点:(1)术前不必再估计扭转方向,便于在基层单位采用,早期解除病人痛苦;(2)可在门诊进行,无需住院;(3)操作简便。病例选择本文七例发病时间为1—10小时,临床出现急性机械性肠梗阻症状,并均有饱餐史或餐后即投入重体力劳动史。X 线透视均显示典型小肠扭转征象。此七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20—51岁。工人5例,农民2例。七例均有腹痛、腹泻、恶心、肠型及肠鸣亢
1961年07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牟予;汪兴中;
<正> 我院自1953年10月至1960年5月共六年零七个月期间内,收治肠梗阻患者910例,其中肠套叠有156例,次于肠扭转(351例)而居第2位。今作一初步分析,以供参考。一、性别与年龄:历来认为:肠套叠是婴儿急腹病中最重要的疾患之一,教科书中每提及此病最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儿,并认为随年龄之增长,此病逐渐波少。近年来国内几个大城市的临床报告中,数字亦颇相近;然而,山东地区却以成人及较大儿童多见。本组156例中,年龄最小者3个月,最大者67岁,10岁以上者共104例,约占总教的2/3,10岁以下的儿童及婴、幼儿中,又以2岁以上者居多,不足2岁者仅13例。一般认为婴儿断奶时期,由于饮食习惯的改变,诱使肠异常蠕动以致发生套叠;农村婴儿之饮食习惯或有不同,其断奶期亦非如城市中之比较一致,母乳不足时,常在几个月甚至初生后即哺以软食,或以固体食物经成人咀嚼后饲之,母乳丰富时,哺乳期可超过二、三岁,其间也往往撬杂普通食物,是以其年龄发
1961年07期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谷中兴;
<正> 我科自1960年6月开展推拿疗法,已治疗肠扭转7例,均迅速治愈,兹将点滴体会介绍如下。本组7例中,男6例,女1例;年龄最幼者15岁,最长者50岁。住院日期3—8天,平均4.1天.操作方法掌握原则:运用按、推、揉、运四法,以逆时针方向进行推拿,每次历20—30分钟,间隔半小时再行推拿。如此反复进行三小时,未见减轻者,考虑改用其他疗法。具体操作:施术者站在病人头部,用右手自剑突向右下腹轻轻推压,如无腹疼逐渐增加压力,但不可用力过大;同时,左手自左下腹向上揉压。如此以逆时针方向缓缓进行3—5分钟后,再着重于胀感处进行揉压;亦可结合变更体位,歪有明显肠鸣或气过水声时,每得梗阻缓解,有的出现便意或即排便放屁,
1961年07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大中;
<正> 现将我院1959年1月—1961年3月经灌肠整复的肠套叠35例加以分析,供同志们参考。年龄:据一般文献分析,肠套叠约75%见于两岁以下的婴儿,内中半数以上是在一岁以内。本文病例中,两岁以下的婴儿10例,3—13岁的儿童9例,13岁以上16例;以一岁以下及21—30岁者为多。本文年龄最大者为63岁,年龄最小者为5个月。性别:肠套叠以男性发病率较高。本文男21例,女14例;男与女之比为3:2。病因:肠套叠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明确。婴儿及儿童系由肠壁蠕动失去规律及环状肌持续性局部痉攀所致,成人多由于肠壁有器质性病变所诱发。本文11例手术的病案中,能找出原因的共4例,种回肠蛔虫团、回肠淋巴结肿大、回肠淋巴肉瘤及梅克氏憩室各11例.
1961年07期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逄金铭;
<正> 早在1912年氏就指出,透视下腹腔器官的固着和变位,为粘连性腹膜炎的表示。1940年 Casaceco氏等报导了脾破裂、溃疡病穿孔后的腹膜炎 X 线征象。1941年 Grevstad 等氏指出:腹膜炎时肠蠕动减弱,晚期则出现肠麻痹征象。1939年氏报导过起源于阑尾的腹膜炎和腹腔脓肿。直到1949年——1954年间氏才以大量材料
1961年07期 25-2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江森;
<正> 作者在整理“关于输卵管绝育术的探讨(附175例病案分析)”一文时对输卵管绝育术的指征曾写道:“输卵管绝育术的指征可以分为二大类,即自愿的与非自愿的。前者属于社会性以及与之有关的因素,后者则为医学上情况(疾病性因素)。二者虽有国家法律的基本规定,但在执行上,前者常受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宗教的影响,而后者在疾病种类及病变程度的判断上亦无同一的规律可循。且有时须经妇产科、内科、外科、神经精神病科的会诊商定”;并曾列举本院所行输卵管绝育术的指征,不下二十余种之多;而国内郭泉清氏等217例阴道输卵管绝育术之指证亦在十余种以上;且种类亦均包罗甚广。作者并曾谓:“绝育术的指征,在规定上,各国固有区别;在执行上,各地区、各医院亦不尽同,手未率亦随之而受影响”.事实上,临床处理此一问题时亦颇感困惑难决。为此,作者感有必要就本院材料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对输卵管绝育术之指征略加申论,聊备参考.
1961年07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美德;
<正> 颗粒细胞瘤及卵泡膜细胞瘤是从既能发生颗粒细胞又能发生卵巢泡膜的卵巢间叶组织而来,可用卵巢的女性化间叶细胞瘤来概括。这种具有女性化潜力的细胞,可以出现女性化的特征。卵巢女性化间叶细胞瘤虽非多见,但亦非罕有。由1952年1月到1957年12月5年间,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及其他9个兄弟医院共有卵巢女性化间叶细胞瘤37例,全部经过病理检查,其中一部经过追踪观察,今按其临床表现加以分析讨论。历史卵巢女性化间叶细胞廇早在1855年已有描述。1859—1904年,Rckilausky 及 Baskagen 氏提到这种瘤,但限于当时水平,未能肯定。1915年 Robert Me-yer 氏发表数篇,以后渐被注意。颗粒细胞瘤随时间
1961年07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在抢救新生儿窒息时常采用苏联先进经验,脐动脉注射10%氯化钙或脐血,效果很好。但脐动脉在脐带内弯曲、看不清楚,注射时针头容易穿透血管壁,将药液注射到血管外,而延长抢救时间;即便用无尖的注射针头,也难于避免穿透管壁。为了使针头迅速而准确的插进脐动脉内,我们改用了剖开脐带胶质进行脐动脉注射的方法,经2年多的应用,认为此法准确、迅速。操作方法1.先用剪刀在距脐极15—20公分处剪断脐带。2.在断端留出一条脐动脉,将其余的一条脐动脉和脐静脉,用血管钳在侧方钳住,避免出血。3.自留出的脐动脉管口的外侧插入剪刀一叶,顺
1961年07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江森;
<正> 子宫托可以说是最古老的医疗器械之一。随着现代外科疗法的进展,其应用已不如往昔之盛行;其重要性亦渐减。但迄至目前,(?)如 TeLinde 氏所指出:“适当地应用子官托于经过选择的妇科病例,仍是每个妇科医生所应掌握的一种医疗方法.”子宫托主要用以协助矫治子宫后位与子宫脱垂症。这两种病变到现在还没有找到简单易行,确切有效的方法。因此,作者认为适当地应用手宫托作为一种辅助疗法或进一步治疗前的准备疗法,无论从预防或治疗的观点,都还不失其一定的价值;尤其是对于劳动力已完全或部分受到妨碍的妇女(如患Ⅰ及Ⅱ度子宫脱垂症者)在具备手术治疗条件之前适当应用子宫托还有可能维持其一部分劳动力,更具有一定的意义。子宫托的型式:子宫托的型式很多,有作 S 状
1961年07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孙叔珍;徐涛;
<正> 子宫颈癌在女性癌瘤发病率上占第一位。其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对于预防和治疗上的重要性巳不言而喻,各种癌瘤的早期诊断方法,除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外,细胞学检查法占着极重要的地位。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有活组织切片法和直接涂片法两种。活组织切片法阳性率较高而可靠,但需取活组织,操作烦杂,对于一些可疑需定期检查的病人,用这种方法是不合适的,况切片检查需一定的切片设备,因此不能广泛的大批的应用;直接涂片法简便迅速,可以同一病人连续多次的检查,但对一些早期病人,癌细胞脱落的甚少时,或当局部分泌物甚多时,脓细胞、红血球、麟状上皮细胞与瘤细胞混杂,妨碍癌细胞的检出,故直接涂片法也有美中不足之处。我们仿照清水进等所利用的多层重叠离心分离法,克服了上述缺点。本法依癌细胞与其他细胞比重的不同,将癌细胞与其他细胞分离,单独取癌细胞层做涂片,不但可以获得癌细
1961年07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夏继安;
<正> 患者曹××,女性,33岁,务农,山东成武县人。住院号3729。于1956年2月,发现下腹部有包块,活动,位于脐上一指。曾用针刺治疗,以后即感腹痛,发冷发热,饮食欠佳,经注射青霉素及磺胺药后痊愈。当时诊断为卵巢囊肿扭转。曾劝告手术,患者未同意。于1958年8月开始阵发性钝痛,大便渐感困难,并带少量血。以后腹部包块扪不到。至1958年11月从肛门脱出一肿物约拳头大,用力大便时,即脱出,有时大便带毛发。于同年同月来院,阴道及肛门检查:直肠内有小儿头大肿物,活动,直肠前壁有铜钱大之洞,为瘤蒂通过所塞满,手指可触及肠穿孔处之边缘,诊断为囊性畸胎瘤穿破直肠。曾劝告住院手术,病人拒绝。回家后腹痛厉害,发冷发热,并不断自肛门流出暗红色血液,经服中药10余剂,腹痛流血停止。此后又请中医割治,剖开肿瘤流出似豆腐渣样粘液物;又服中药数剂,包块仍有手掌大小。脱出后用手触时腹痛剧烈!,可以自由推入肛门内,大便仍感到困难,并下坠。于1959年4月又来院。患者过去一向健康,月经周期正常,足月顺产五次,最末小孩已
1961年07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牛仁裕;杨瀛;
<正> 葡萄胎一经确诊,如无特殊情况,均应根据不同的指征,行经阴道或经腹取胎术,这是对葡萄胎的常规处理方法。经阴道取胎术比剖腹取胎术简单迅速,对病人的身体损失少,所以受痛苦与经济负担较小,虽然经阴道取葡萄胎有某些缺点,但在一定条件下仍较剖腹取胎术为佳,过去有些人主张凡子宫增大超过12周妊娠大小与宫颈紧闭者,须施行经腹剖宫取胎术;近来如 JEFFCOATE 氏仍如此主张。然而,对葡萄胎的处理,如无特殊指征,均不应行剖腹取胎术,而行经阴道取胎术。目前将葡萄胎患者宫底达脐平以上及宫颈紧闭者列为剖腹取胎指征之一。如阴毓璋氏主张:“有的患者子宫大达脐部或脐部以上,自会阴刮宫流血的威胁太大,可以行子宫切开术取出胎块。”李宝星、吴一颚氏主张“在高度子宫扩张病例,子宫底可升至脐平,而颈管甚紧,则可用腹部子宫切开术”。杨邦锡氏主
1961年07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澄;
<正> 我院妇产科同志包括助产士、医生,将产后出血量作了比较仔细的观察,但限于目前条件,仅能先自产房开始,产妇离开产房后尚缺乏精确之统计。自1959年10月至1960年4月的六个月内,住院产妇共629名,除去病理产科初产妇76名、经产妇82名、共158名外,尚有正常分娩初产妇223名、经产妇248名,共471名。统计方法在胎儿娩出后,胎盘娩出前,阴道如有羊水残余,先使流尽。待见有一小股血开始外流,接产者立即将产包内无菌弯盘置于产妇臀下,保留血液,并准备接胎盘。待第三产程处理毕,将盘内血及胎盘血皆置于量杯内测量,并记录之。接生用的纱布及接生单按污染面积及渗透情况估计血量,亦行记入。外阴消毒单撤去后,仍将弯盘持续置于臀下密与臀沟连接,避免血外溢。产后观察一小时,在回休养室前,轻揉子宫底将残余血块推下,如无异常即回体养室。将此一小时内出血总量算出、记录之。以上记录皆由助产士负责并签名。
1961年07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盛亭;国鸿锦;
<正> 小肠憇室(除 Meckel 氏憇室外),国内文献报告为数不多,1952年华成之等氏曾报告由尸体解剖所证实,合并有肠捻转之回肠憇室一例。1955年谭毓铨氏报告空肠憇室合并大部小肠系膜捻转,由临床证实一例。1955年4月寿化山等氏在剖腹探查中发现多发性巨大空肠憇室一铡。其他到目前为止,仅在中华外科
1961年07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瞿鸿德;
<正> 患者董××,女性,48岁,1980年2月18日入院。主诉阵发性腹痛已六天,无大便及虚恭已二天。六天前上午患者于喝稀饭后不久,忽觉有阵发性全腹绞痛,不向他处放射,唯痛时腹部有疙瘩隆起,疼痛以右下腹为重,且有腹胀感,伴有恶心、呕吐,吐出为黄水样物,味苦,不臭,并吐出过白色虫子一条。病后第三、四天,曾各排出粘液样血便一次,量皆少。发病第四天起,全腹疼痛转剧烈,且觉以左下腹为重,痛时出现坐卧不安,呕吐变为频繁,吃什么就吐什么,此后未再有大便及虚恭。六天来未有进食,一直有发烧感,来我院前一天曾于县医院甩过吗啡、鲁米那、青霉素等针药,因病情有增无减轻,而后即转来我院。患者过去健康,唯阴道口经常有肿物凸物已20多年,每次皆能被动复位,无阴道流血史。
1961年07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单清学;沈玉英;
<正> 万××,住院号18183,莱阳人,40岁,于1958年3月16日入院。主诉:闭经3个多月后,阴道不规则出血近一小月。患者末次月经系1957年10月11日(古历),于1958年1月1日(古历)开始阴道点滴出血,无烂肉状及水泡样组织,迄今已近一月仍未停止。同时,下腹正中出现一包块,时而发硬,逐渐长方,现已及脐。自觉腹部胀闷,伴以恶心、呕吐,程度剧烈,致近20天来未能很好进食,呕吐物为泡状粘液。小便一日1—2次,大便极为干燥,自觉全身无力,逐渐消瘦,乃入院治疗。既往有胃病史。月经史:14(4-5)/30,量多,色红,无块。痛经(+)。白带不多。结婚与生产史:婚19年,爱人健,否认性病。七育七产,顺健。查体:发育一般,心肺(-),腹(-)。宫底脐上2指,均匀变软,胎体胎心不清。外阴发育正常,略染血迹,宫体大如6个多月妊娠,软,囊感,内触浮沉征(-)。宫颈光滑,少许暗红色血液自颈口流出。化验:康于氏反应(-),血型 AB,血色蛋白
1961年07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文达;
<正> 目前采用宫腔内置放避孕环以避孕者日益增多,但有少数发生月经异常、白带增多、腰疼、甚至环脱落、再妊娠等,已有报告。近亲笔者过一例,放置避孕环后一年,而得异位妊娠,颇值得注意。张××,住院号5092,女性,28岁,药师,已婚,于1960年7月1日急症入院。主诉:阴道少量流血3天,下腹部剧痛3小时。患者在当日下午工作时,突感下腹部呈持续性剧痛,并伴有恶心,呕吐二次,吐出为食物及淡黄色液体,大便正常,未有昏厥,当时在内科门诊治疗,考虑为肠胃炎,给予注射阿托品2/3支及复方氨基比林2毫升后,腹痛未减轻,即请外科及妇科会诊治疗。经外科检查已排除外科疾患,妇科
1961年07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单国凤;惠琛;
<正> 患者孙××,女性,27岁,已婚,工人,于1959年9月16日因上腹部阵发性钝痛15小时而急症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5小时上腹部阵发性钝痛、停经31/2个月,自停经后,时感头晕、乏力,工作时(抬筐)筐常擦撞上腹部。20多天来,上腹部时有隐痛,不放射到任何部份,痛不随呼吸而加重,痛尚可忍受,继续坚持工作。入院前24小时曾呕吐一次,腹泻5—6次;泻出物量少,黄色,质稀,无脓、血及粘液。于入院前15小时与其夫发生口角并以右足踢其夫两脚,顷刻,即感上腹部痛加剧;但不向左肩放射,也不随呼吸而加重,不能行走,被迫卧床,感到疼痛已无法忍受。随即赴××区医院,中途曾因剧痛而眼前发黑,昏厥一次,十分钟左右,自己醒来,到该院后,注射一不知名药液一针。回家后,腹痛非但未减轻反而加重,但无阴道流血,其痛很快蔓延到全腹,全腹均有刀割样疼痛,疼痛仍不放射。故于1959年9月16日晚9时30分急症来我院。
1961年07期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Тровская.Т.М;崔若恒;
<正> 作者研究了1947—1958年721例剖腹产术的结果,并进行了远期追综观察,对子宫体剖腹产、子宫下段剖腹产横切口与踪切口的三种方法进行了评比。作者指出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及心—血管疾患时最多应用子宫体剖腹产术,而狭小骨盆时最多应用子宫下段剖腹产术。术后合并症的发生与手术方法有关:子宫体剖腹产为9.8%,子宫下段剖腹产横切口为23%,而子宫下段剖腹产纵切口为9.3%。破膜后24小时进行剖腹产之合并症较高,宫缩开始后24小时进行剖腹产之合并症较低。子宫下段剖腹产术后子宫旁结缔组织炎为2%(其中横切口为5.2%,纵切口为1.1%);术后血肿为2.6%。手术结果证明子宫下段剖腹产时采取横切口者比纵切口效果差。剖腹产的母体死亡率逐年在降低(0.98%)。其中子宫体剖腹产为2.2%,子宫下段剖腹产横切口与纵切口均为0.4%。母体死亡率的高低与手术方法无关,主要决定于母体的并发症(如胎盘早期剥离、前置胎盘及严重的心——血管疾患)。
1961年07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牟印方;
<正> 治疗方法:山豆根切细,微炒,研成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成人每次服30—50粒,每日两次,白水送下,连服6天。儿童用量酌减。少数患者需采用辅助疗法。我们治疗75例患者中,3—15岁者57名,16—50岁者3名,50岁以上者15名。患者有腹泻,平均每日20—30次,为脓血便,同时有里急后重及发烧。治疗结果:对早期、热性、实性的痢疾效果良
1961年07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