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 山东省完全性中风流行病学调查

    郭述苏,薛慎伍,张钦鹏,张新庆,梁恩皋

    <正> 1986年4月至1988年7月,我们对山东省68个市、县的完全性中风流行病学进行了大样本性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分析如下。一、样本资料和方法按全省人口(763.707万)的1%抽样人群,应调查763,707人,实查879,378人

    1989年09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以面痛为首发症状的颅内肿瘤(附54例分析)

    鲍秀峰,吴承远,王建刚,魏麟,顾跃杰

    <正> 以面部疼痛为首发症状的颅内肿瘤,易被误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而延误治疗。我院自1960~1988年收治以面痛为首发症状的颅内肿瘤54例,现结合病例对此类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性质及临床特点作一分析。一、临床资料本组男29例,女25例;年龄21~64岁,其中25~50岁41例(占75.9%)。病程5个

    1989年09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硫氮酮对地高辛血清稳态浓度的影响

    崔鸣湘

    <正> 本文对11例长期口服地高辛的中、重度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年龄44~84岁)同时服用硫氮(艹卓)酮,以探讨后者对地高辛血清稳态浓度的影响。试验方法:患者在试验前两周及试验期间均每晨服用地高辛0.25毫克。试验时,同服硫氮(艹卓)酮60毫克,每日3次,共服7天,分别在试验前1天、试验后3小时、6小时及第3天,测定地高辛的血

    1989年09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急性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多发性脑梗塞的临床与CT表现(附17例报告)

    罗玉顺,张守瑞,周增杰,刘心河

    <正> 从1983~1986年,我们共收治经CT证实的多发性脑梗塞426例,其中以急性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者17例。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本组男16例,女1例。年龄41~75岁,平均54.76岁。临床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6例,嗜睡3例,不自主哭笑、以哭闹

    1989年09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球结膜微循环与γCBF对比观察

    于国力,许荣家,郭述苏,刘丽,尚明谦

    <正> 我们对7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42例健康人进行了球结膜微循环与局部大脑血流量(下称γCBF)测定,以探讨球结膜微循环测定用以估价脑血流量的临床价值。

    1989年09期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蝮蛇抗栓酶治疗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27例报告

    于贤成,王翠兰,韩恩吉,王少军,李秀贞,何宜莫,于丕先,王秀千

    <正> 我们用济南齐鲁制药厂生产的蝮蛇抗栓酶治疗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27例,经与用地塞米松及促代谢药者比较,疗效较好。1.临床资料:治疗组年龄5~15岁,开始治疗为病后7~13天。对照组20例,其年龄和病程与治疗组相似。两组病人均根据Farland氏标准确诊。2.治疗方法及疗效:治疗组用蝮蛇抗栓酶,用药前先作过敏试验,阴性者可将0.5单位加入5%葡萄糖500ml(或生理盐水300ml)中静滴,每日1次,20次为1疗程,间

    1989年09期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几种单纯性高血粘度稀释疗法的临床对比

    陈同慧,王和德,王雪青,樊红,李欣

    <正> 自我院提出单纯性高血粘度综合征这一病名以来,引起了国内同行的重视,不少单位以此而应用于临床。为了提高疗效指数,我们对几种治疗单纯性高血粘度综合征的稀释治疗方法进行了实验和临床对比。

    1989年09期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分型

    刘春,邵永源,李学军,于洁

    <正> 近年来,我院收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简称MDS)23例,其中难治性贫血(RA)6例,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细胞增多(RARS)和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MML)各1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11例,转化期RAEB(RAEB-T)4例。根据对病态造血多项指标的观察

    1989年09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计量诊断表诊断脑出血与脑梗塞的临床价值(附284例分析)

    仇守营

    <正> 为了探讨计量诊断表诊断脑出血与脑梗塞的临床意义,我们将284例经CT证实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再采用计量诊断法[注]诊断,并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男176例,女108例。年龄17~83岁,平均为59岁。脑出血183例,其中脑室出血7例,破入脑室14例,双侧出血1例;

    1989年09期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蝮蛇抗栓酶治疗脑血栓形成34例报告

    陈沛源,李秀珍,孙玉荣

    <正> 我们将69例脑血栓形成急性期病人随机分两组治疗,其中用蝮蛇抗栓酶治疗34例(治疗组),用丹参红花注射液治疗35例(对照组)。两组均按1986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确诊,其年龄、病程及临床特点相似。1.治疗方法:治疗组用蝮蛇抗栓酶(济南齐鲁制药厂生产)0.5~0.75u/d,加入生理盐水300ml中静滴;对照组用丹参红花注射液(本院生产)250ml/d静滴。两组

    1989年09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颅内疾患与心脏改变(附138例临床分析)

    刘肖林,张子彬,刘花香

    <正> 颅内疾患常可引起心脏改变,既可为器质性心脏损害,又可为暂时性心电生理紊乱(如短暂性ST—T改变、Q—T间期延长、心律失常等)。临床上常因此类患者脑部症状突出而忽略心脏改变;或将暂时性心电生理紊乱误诊为心脏疾患,从而延误对原发病的诊治。为此,我们将1980~1988年收治的138

    1989年09期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无Q波形心肌梗塞的冠脉病变及左心功能

    毕建廷,赵可安

    <正> 以往临床上根据心电图有无Q波分为穿壁性和非穿壁性心肌梗塞,但病理学证明,穿壁性和非穿壁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生前心电图均可不出现病理性Q波。为此本文对有Q波和无Q波形心肌梗塞患者的冠脉病变及左心功能作一探讨,以便指导临床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

    1989年09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心肌梗塞及心绞痛发病时间带的探讨

    许荣廷,宋慧玲,刘林堂,孙家吉,陈兰亭

    <正> 心肌梗塞及心绞痛的发病常有一定规律性。为了探讨其容易发病的时间带,我们对1981~1988年收治的752例患者从时间生物医学角度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本组男538例,女214例,年龄39~82岁,平均60.5岁;其中心肌梗塞416例,心绞痛336例。有高血压病史者474例,动脉硬化症、冠状动脉供血

    1989年09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Ⅲ、Ⅱ、aVF导联∑Q和ST∑与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病人预后的关系

    薛兆利,侯恩祥,李明智

    <正> 近年来,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通过计算∑Q及∑s_T估计其病情及预后的关系已开始受到重视。现报告我院1981~1988年收治的39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IMI)病人,分析探讨其体表心电图Ⅱ、Ⅲ、aVF导联∑Q、∑S_Γ与AIMI病人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

    1989年09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包炎9例分析

    牟瑞起

    <正> 虽然急性心肌梗塞(AM)尸解病例几乎均有梗塞局部的纤维素性心包炎,然而生前确诊者仅15~20%。近年来,我们收治9例AMI合并心包炎患者,现报告并分析如下。

    1989年09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口服庆大霉素及吡啶酸治疗急性菌痢34例

    潘兆随,熊玲,安茂竹,李志娟

    <正> 洽疗方法及疗效:庆大霉素8万单位、吡哌酸0.75克,均每日3次口服。腹痛重者加用解痉剂,体温超过39℃、脱水明显并有毒血症者静注氟美松5毫克及补液。经治疗3天,治愈28例(82.35

    1989年09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应用丈夫淋巴细胞治疗习惯性流产

    张世训,史兆永,司桂玲,郭宗琴,李京,陈延琴,王佩贞

    <正> 1987年3月至1989年3月,我们用免疫疗法治疗习惯性流产妇女30例,与对照组(不用免疫疗法者)35例比较,效果满意。一、治疗对象及免疫方法(一)治疗对象:接受治疗者必须夫妇身体健康,HBsAg(-),肝功及染色体核型正常。妇血清中无红细胞免疫性抗体,

    1989年09期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舌下含服尼卡地平治疗高血压急症

    杜明,张建民

    <正> 我们用尼卡地平治疗高血压急症14例,取得满意疗效。1.临床资料:本组中男8例,女6例;年龄为23~76岁;均急诊入院。其中高血压危象5例,高血压脑病及高血压性心脏病并心衰各3例,妊娠高血压心衰、肾性高血压并高血压危象及原发性高血压并心绞痛各1例。病人均为血压突然升高,收缩压均≥26.7KPa(200mmHg)和/或舒张压≥16KPa(120mmHg),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

    1989年09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囊肿切除胆道重建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王志远,吕春华,黄风瑞

    <正> 近年来,临床上多主张施行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Y式吻合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我们在施行胆总管横断胆肠吻合时受到启发,将胆总管囊肿横行切断分为两部分,分别切除后再行肝总管空肠吻合。现已采用此术式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1989年09期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葡萄糖酸锌促进创面愈合32例疗效观察

    郭杰,薛怀令,吴鸿昌,何宝亮,李之白

    <正> 我们对下肢溃疡及烧伤等患者用葡萄糖酸锌以促进其创面愈合,共观察32例,疗效满意。患者年龄13~71岁,其中下肢静脉曲张小腿顽固性溃疡15例,病情1~20年;烧伤6例,烧伤深度Ⅱ~0~Ⅲ~0,面积10~60%;另有胆道术后窦道6例;腹壁切口裂开4例,骶部褥疮1例。32例患者于治疗前、后均检测血清锌。治疗及疗效:葡萄糖酸锌胶囊200mg

    1989年09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前列腺动脉结扎加25%三氯化铁止血在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中的应用

    刘国进,白敬臣,李勇,耿明亮

    <正> 近年来,我们对28例前列腺增生病人在行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中,预先缝扎前列腺动脉加25%三氯化铁液纱布球填塞压迫前列腺窝止血,取得满意止血效果。1.临床资料:本组年龄48~85岁,病程40天至6年。术前测残余尿70~332ml。病人多因急性尿潴留与排尿困难急症入院。其

    1989年09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斑点免疫结合试验诊断囊虫病

    尹舜,杨守瑚,时发茂,葛凌云

    <正> 1988年,我们用斑点免疫结合试验(DIA)诊断囊虫病,与间接血凝试验(IHA)比较,结果满意。1.受检对象:实验组受检血清共137份,脑脊液共77份。受检患者为皮肌型囊虫病40例,单纯脑囊虫病47例,混合型脑囊虫病47例,眼囊虫病3例。对照组受检血清共285份,脑脊液64份。其中健康者血清91份,肠

    1989年09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斑点免疫结合试验检测恶性疟抗体

    贾克东,刘克义,黄炳成,张洪花

    <正> 我们用斑点结合试验(DIA)检测恶性疟抗体,并与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进行比较,结果证明该法具有经济、操作方便、特异性和敏感性高的特点。现报告如下。1.受检对象:实验组受检血清46份,其中恶性疟16例,间日疟30例。对照组81份,

    1989年09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复方兴孢氨苄治疗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47例

    乌庆超,傅昭慈,王在惠,马连琴

    <正> 本组患儿年龄4个月至7.5岁,均按北京儿童医院所制订的标准确诊。其中并发营养不良、佝偻病及营养性贫血35例,并发上感、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14例。为了观察药物疗效,我们另设对照组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治疗方法与疗效: 洽疗组用复方兴孢氨苄5~10mg/kg/d,每日4次口服,连用两周。对照组38例,用丁胺卡那

    1989年09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血液灌流疗法抢救急性重症有机磷中毒

    王万良,杨震民,李德文,彭要武

    <正> 自1987年以来,我们对8例经传统综合治疗仍无效的重症急性有机磷中毒病人,应用明胶子母囊活性炭进行血液灌流(下称血灌)及其他综合治疗,全部治愈。1.临床资料:本组年龄16~66岁,均为口服中毒。其中口服敌敌畏4例,乐果2例,甲拌磷、敌敌畏和乐果混合液各1例。

    1989年09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MI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治疗

    徐庆来

    <正> 心律失常是AMI最常见的并发症,常见于发病后24小时内,而且是造成AMI猝死的最重要原因。及时治疗心律失常是降低AMI病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现将常见的严重心律失常分述如下: 1.室性心动过速(下称室速):AMI时由于心肌缺血、心肌纤维损伤、儿茶酚胺浓度升高、二氧化碳分压升高与低血钾等原因,可引起阵发性室速与尖端扭转型室速。

    1989年09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MI并发休克的诊断与治疗

    潘其兴

    <正> AMI使左心室功能遭受损害而引起的严重循环衰竭,称AMI休克。约半数发生在AMI24小时内,是最常见的一种致命性并发症,约占住院AMI病人的10~15%,其病死率高达70~100%。一、AMI休克的特点及临床诊断AMI休克主要是由于心排血量急剧下降,导致血液动力学异常改变而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典型的血液动力学特征为:体循环压力<80/50mmHg,平均动脉压<60mmHg,平均中心静脉

    1989年09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MI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治进展

    潘景韬

    <正> 近年,心力衰竭的理论研究有了重大进展。尤其在心力衰竭(包括AMI合井心衰)的诊断及治疗方面,增添了一些新方法、新途径,并取得令人鼓舞的疗效。其中血管扩张药已普遍应用,但有创性血液动力学监测及反搏术等一时尚难推广,亟需努力创造条件,使之早日用于临床,以迅速提高心力衰竭的诊治水平。

    1989年09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MI并发心脏破裂的诊断与防治

    张文博

    <正> 心脏破裂包括心室游离壁破裂、室间隔穿孔、乳头机或腱索断裂。心脏破裂为急性心肌梗塞(AMI)致命性并发症之一,约占AMI死亡病例的10%以上,若不能及时作出正确诊断与进行手术治疗,绝大多数患者于两周内即可死亡。本病的预防重于治疗。

    1989年09期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MI合并乳头肌功能不全及乳头肌断裂的诊断

    王克平

    <正> 乳头肌的营养血管系心外膜冠状动脉的分支, 其细小且又穿过心室壁心肌全层,故乳头肌的血供远比心室肌差。然而,乳头肌的工作负荷及氧耗量却较心室肌大。当冠状动脉供血障碍致心室肌缺血

    1989年09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心肌梗塞后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邵建华

    <正>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发病后1周至数月(一般在病后2~3周)可出现发热、心包炎、胸膜炎、肺炎等表现,临床上称之为心肌梗塞后综合征。据Dressler最早报道,其发生率为4%。近年来,某些作者认为此综合征已更为罕见。一、心肌梗塞后综合征的发生机制目前,对心肌梗塞后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仍不明

    1989年09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MI并发血栓栓塞的诊断与治疗

    张永华

    <正> AMI后,动脉栓塞的发生率为1~3%,尸检资料报告可高达45~60%,其中约一半病例为脑栓塞。血栓栓塞多发生于起病1~2周以后,以脑栓塞、肺栓塞最多见,其次是四肢动脉及肾、脾及肠道栓塞。脑、内脏及四肢动脉的栓塞多来自:①透壁性梗塞累及局部心内膜,引起附壁血栓形成;②室壁瘤和无运动性室壁节段引起的淤滞性附壁血栓;③扩张左心室肉柱间的血栓;④心梗后房

    1989年09期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MI并发室壁瘤及其瘤破裂的诊断与治疗

    王树春

    <正> 心脏室壁瘤绝大多数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后2个月至2年内,是心肌梗塞的重要机械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3.5~38%。梗塞后的心肌失去抗压能力,在心脏有节律地收缩心腔内压力作用下,梗塞部位的心室壁逐渐向外膨隆、变薄以至外凸而成瘤。在心脏舒缩期使心室壁局部呈现无运动或反向运动。

    1989年09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咯血、胸痛、发热1个月

    薛立福

    <正> 副主任医师:肺栓塞在临床上多因认识不足而较易误诊、漏诊。通过本例讨论,希望大家能对肺栓塞的临床及胸片特点,肺扫描及肺血管造影检查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以及肺栓塞的诊断有所认识,以便及时诊断并合理治疗。先请主管医师报告病历。主管医师:患者男,48岁,于1个月前无诱因的全身乏力、咽痛、胸闷、心慌,并出现轻度咳嗽,咯暗红色血块痰,每日10余口,持续3

    1989年09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上前牙缺失,三度深覆(牙合)修复方法的改进

    田淑华,王会俐

    <正> 对三度深覆(牙合)、超(牙合)、个别上前牙缺失患者,一般采用固定桥、压缩托牙或后牙做(牙合)垫,同时修复上前牙治疗。但该法有碍美观,修复体大,异物感明显,且受年龄限制及进食时不能戴义齿等缺点,故不易被患者接受。笔者根据患者口腔情况,设计腭侧无基托,缺

    1989年09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腹痛、腹泻、发热、左下腹包块

    刘恒清

    <正>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19岁,住院号46522。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伴高热5天,于1986年7月26日入院。患者在田间劳动1天后,吃了两个梨并喝了一些冷水,当即发生恶心呕吐,出现持续性腹痛及便意频繁,大便初为稀水样,继之呈粘液便,无明显下坠感,昼夜大便20余次;同时发冷发

    1989年09期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120例

    王鹤亭,郑作荣

    <正> 本组患儿年龄4~23个月,病程2~15天;其中伴脱水者48例;大便化验以脂肪球与不消化物为主,高倍显微镜视野中见少许白细胞,或镜检阴性。治疗方法:初病(5天以内)者用清热和中汤加减,方用白术9g(炒)、陈皮6g、厚朴6g(姜炒)、赤苓9g、黄连6g、神曲9g(炒)、使君子3g、生甘草3g、泽泻6g,用灯芯作药引。湿热甚、伤脾者加黄岑9g、黄柏9g、肉蔻6g、诃子6g、芡

    1989年09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张文博

    <正> 近年来,由于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断应用于临床,且其检测手段日益完善,故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综合有关专家报告和个人经验体会,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作一简述。一、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定义与诊断标准Zipes认为,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定义是药物使患者的心肌电生理状态恶化,加重正

    1989年09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征

    王克平,朱兴雷

    <正>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常见的心脏急症之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大部分病人平时健康,发作PSVT时可出现心悸、胸闷,严重者可致低血压或急性心力衰竭,心室率在140~200次/分,律规整。一、PSVT的发生机理近年来,随着心内记录和程序刺激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对PSVT的发生机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其主要发生机理为:①异位激动点兴奋性增高,电

    1989年09期 46-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腹膜后间隙的临床解剖意义

    崔相利

    <正> 为了帮助临床医生提高对腹膜后间隙的认识,现结合其解剖特点对其临床意义阐述如下。1.解剖位置:腹膜后间隙位于腹后壁,界于壁层腹膜与腹内筋膜之间,上起自膈肌,下达骶骨岬,侧界相当于第12肋尖与髂嵴的垂直相交线。

    1989年09期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食管、胃吻合术式的改进——袋式吻合

    杨永臣,汪贤富,沈明忠,刘恩靖,贾增松

    <正> 我们自1987年对42例食管癌病人行食管、贲门肿瘤切除袋式食管、胃吻合术,无一例发生吻合口瘘,食管镜复查示吻合炎性水肿、糜烂及返流,稠钡通过顺利到满意效果。1.手术方法:游离胃及食管后,先切断胃,关闭胃残端,于距离残端下1.5~2 cm前壁大小弯处作一长约3.5~4.5cm横切口;切开胃壁肌层(为袋之入口),锐性向下及左右分离,深度为3.5~4 cm,形成一“袋”状(见图1)。距袋口上方1~1.5cm将食管后壁肌层与胃壁浆肌层缝合3~4针,切除

    1989年09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有关小儿腹泻的某些新观点

    马沛然

    <正> 一、病因学过去将小儿腹泻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各自又分为肠道内和肠道外感染。最近研究认为,肠道外非感染和肠道外感染所致的腹泻均因细菌、霉菌或病毒(主要是病毒)感染肠道所致。因此,腹泻的病因主要是两方面:①肠道内感染;②肠道的先天或后天消化酶缺乏。其中肠道内感染占80%以

    1989年09期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14例动脉导管未闭的误诊原因分析

    陈善康,石秀兰,唐兆英,鞠逸学

    <正> 典型的动脉导管未闭(PDA),根据其特征性的连续性杂音、水冲脉及有关无创性检查结果多可确诊;但当合并其他心内畸形或肺动脉高压时,较易误诊。在心脏手术中,若忽视PDA的存在,可使手术发生困难而引起严重后果。近年来,我院对不典型PDA患儿误诊14例,均经心导管检查、心

    1989年09期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误诊为心肌炎1例

    任爱华

    <正> 患者女,41岁。因心慌、胸闷、乏力2个月,加重2天来诊。查心电图示快速型房颤,经纠正房颤后于当日以心肌炎收住院。既往无高血压及心脏病病史。查体:体温35.7℃,脉搏6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50/80mmHg。口唇轻度紫绀,双肺(-),心率60次/分,偶闻早搏。第一心音亢强,心尖区可闻及Ⅱ级舒张期杂音。双下肢轻度浮肿,其余未发现异常。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0g%,白细胞7800,中性68%,淋巴32%,血沉正常。胸透示双肺纹理增强,左房扩大,心脏呈梨形。心电图示房颤

    1989年09期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误诊1例

    郝芳之,杨云花

    <正> 患儿女,7岁。3年前因患肺炎而发现心脏杂音,在外院经胸片及二维超声检查诊为先心病、室间隔缺损及肥厚性心肌病,为进一步确诊而来本院。患儿平时不爱活动,轻微活动即感疲乏无力,有时头痛头晕。查体:体温36.5℃,脉搏90次,呼吸28次,血压左上肢165/120mmHg,右上肢160/

    1989年09期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变迁及其早期诊断

    曲显旭,沈德伟

    <正> 1983~1987年我们收治小儿败血症60例,其中新生儿25例,婴幼儿24例,学龄儿童11例。感染途径:皮肤粘膜21例,呼吸道14例,消化道12例,原因不明13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厌食、呕吐、腹泻、烦躁、嗜睡、抽搐、咳嗽及气喘;主要体征为青

    1989年09期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绿脓杆菌来源、群别与致泻毒素试验的关系

    武邦英,张乐海,朱广生,唐桂芬

    <正> 为了解绿脓杆菌在腹泻病原菌变迁中的病原学动态,我们于1988年7~9月对130株从小儿腹泻标本中分离得到的绿脓杆菌进行了来源、群别与致泻毒素试验关系的初步观察,现报告如下: 1.菌株来源及群别:130株绿脓杆菌中,门诊患儿46株,住院患儿84株。用成都生物制品所提供的12群诊断血清进行玻片凝集分

    1989年09期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用ELISA竞争法检测血小板表面相关IgG

    宫树华

    <正> 我们采用ELISA竞争法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其他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进行了血小板表面相关IgG(PAIgG)的定量检测。检测对象:正常健康人30例,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病人59例,其中ITP 4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急性白血病、

    1989年09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外伤性耻骨重叠1例

    于顺礼

    <正> 患者男,36岁。左侧卧位时,滑落下的拖拉机拖斗挤压其右侧臀部,随即出现左臀部及会阴部剧痛,不能站立,下肢活动受限,排尿困难。检查:骨盆外观狭小畸形,耻骨联合部隆起、肿胀、压痛。左骶髂关节部间隙增宽压痛,左半骨盆和股骨大粗隆内移。骨盆挤压分离试验阳性,左髋关节屈曲内收畸形,活

    1989年09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应用CT探针菌落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非0-1群霍乱弧菌毒素

    王瑞增,王茂泽,金兆英,邓云霞,齐晋莲

    <正> 我们用霍乱毒素CT基因探针对33株非0-1群霍乱弧菌毒素进行检测,同时用小白鼠肠段结扎试验进行对比。试验结果如下: 1.材料与方法:菌种选自腹泻病人粪便及海产品标本,均确定为非0-1群霍乱弧菌。CT探针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提供。小白鼠

    1989年09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60%泛影葡胺腮腺造影68例

    孙玉荣,周跃华,李笃民,张奎洪,彭化海

    <正> 我们用60%泛影葡胺对68例慢性腮腺炎病人作腮腺造影,X线表现为主导管扩张呈腊肠样改变者11例,导管扩张内有充盈缺损透亮区3例,导管腔内造影剂呈团状堆积5例,主导管分支导管扩张粗短6例,分支导管粗短纤曲集拢43例。导管分支导管腺泡均充盈48例。干燥症主导管纤细柔软,腺泡充盈较稀疏大小不等。米古立刺氏病(Mi Ku-licz)导管充盈走行无异常,而腺泡充盈明显稀疏,大小差异特别明显。混合瘤主要X线表现分支

    1989年09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乳房原发性恶性淋巴瘤2例

    张肇峰

    <正> 我院收治2例乳房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现报告1例。患者女,35岁。3个月前发现乳房有核桃大肿块,并有胀痛,在当地医院行活组织检查,病理报告为炎性瘤样增生。而后肿块迅速增大,但无乳头溢液。体检:右乳房内上象限有一6×5cm肿块,较硬,与皮肤无粘连,轻压痛。其余无异常。病理切片结果为“髓样癌”、“浆细胞肉瘤”。行乳癌

    1989年09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