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亚低温对大鼠脑出血血肿旁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王敏忠;刘雪平;杜怡峰;付庆喜;张苏明;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制备脑出血模型,将其分为脑出血常温组(ICH)和亚低温组(ICH+H)。每组又分为A、B、C、D、E组及对照亚组。亚低温组实施亚低温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各组脑组织ICAM-1的表达。结果脑出血后6hICAM-1开始表达,72h达高峰,主要表达在血管内皮细胞、胶质细胞、神经元等;ICH组ICAM-1表达均高于ICH+H组(P均<0.05)。结论亚低温可能通过抑制ICAM-1过度表达而减轻脑出血灶周围炎性反应介导的继发性脑损害。

    2008年04期 No.586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乙醇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王国祥;宋雪祥;赵彦平;郑彗芬;

    目的探讨饮酒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28例长期大量饮酒、25例长期少量饮酒、20例急性酗酒者饮酒前后的颅内血管平均血流速度(Vm),饮酒前行大脑中动脉CO2吸入试验;并与健康查体者进行对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长期大量饮酒者除右侧大脑后动脉外的血管Vm均减低,吸入CO2后大脑中动脉流速增加率较低;饮酒后饮酒者Vm增加,以急性酗酒者最明显,长期少量饮酒者增加最少。结论饮酒量及饮酒方式对脑血流有不同的影响,长期大量饮酒可使脑血流减慢,脑血管反应显著下降。

    2008年04期 No.586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白介素-10对脊髓损伤后炎症影响的研究

    雷德强;赵洪洋;张方成;刘如恩;邓兴力;

    目的研究IL-10对脊髓损伤(SCI)后NF-κB表达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制作大鼠SCI模型,伤后半小时分别给予IL-10(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腹腔注射,常规方法提取脊髓组织核蛋白完成核蛋白定量,Trans AMTM NF-κB P65试剂盒检测NF-κB P65表达。结果两组脊髓组织中均有NF-κB P65表达,两组表达水平具有显著差异(P<0.05,<0.01);两组单核/巨噬细胞数目和密度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IL-10对脊髓损伤后炎症介质核因子NF-κB表达和局部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有抑制作用,两种机制共同作用有效抑制了SCI早期炎症的发生。

    2008年04期 No.586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P-选择素检测及意义

    李春霞;刘兆孔;庞在英;杜怡峰;卢林;

    目的探索P-选择素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21例,正常对照30例,检测血小板膜P-选择素和血浆中可溶性P-选择素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明显上调,以急性脑梗死为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溶性P-选择素明显升高,TIA患者升高不明显。结论血小板膜P-选择素和血浆中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可作为评价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程度的生物学指标。

    2008年04期 No.586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血脂、纤维蛋白原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董艳玲;王铁建;李瑶宣;李燕华;许春梅;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脂、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方法将脑梗死患者按颈动脉硬化程度分为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分别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脂、FIB的关系。结果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TG、LDL-C、apoB、FIB浓度显著高于内膜增厚组和对照组,内膜增厚组TG、LDL-C、apoB、FIB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LDL-C、Lp(a)、FIB呈显著正相关(P<0.05,0.01)。结论LDL-C、Lp(a)、FIB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检测脑梗死患者的血脂、FIB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疾病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价值。

    2008年04期 No.586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蜕皮甾酮对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胰岛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陈秋;邹德平;张蓉;邱宗荫;夏永鹏;

    目的探讨蜕皮甾酮对胰岛素抵抗(IR)HepG2细胞胰岛素受体(InsR)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模型,培养液中加入蜕皮甾酮孵育,观察蜕皮甾酮及吡格列酮对细胞葡萄糖摄取率的影响;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及Western blot方法观察蜕皮甾酮对IR HepG2细胞InsR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细胞比较,1×10-5mol/L蜕皮甾酮可使IR HepG2细胞InsR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结论蜕皮甾酮的胰岛素增敏作用可能与胰岛素信号转导分子InsR蛋白的表达增强有关。

    2008年04期 No.586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桃叶珊瑚苷对糖尿病大鼠线粒体的抗氧化作用

    金雷;薛宏宇;金礼吉;徐永平;

    目的研究桃叶珊瑚苷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糖和线粒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STZ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其随机分为糖尿病组、STZ低剂量组和STZ高剂量组,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观察桃叶珊瑚苷治疗前后糖尿病大鼠的形态、体质量、血糖、线粒体内脂质过氧化和抗氧化体系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大鼠血糖、MDA显著升高,CAT、GSH-Px、SOD活力显著下降;桃叶珊瑚苷治疗后血糖、MDA显著降低,CAT、GSH-Px、SOD活力显著升高。结论桃叶珊瑚苷能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值,改善线粒体的抗氧化水平,是一种潜在的防治糖尿病药物。

    2008年04期 No.586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ACE基因I/D和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氢氯噻嗪降压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李冬青;王希柱;杨国强;宋绍敏;李宏芬;张秋芬;吴寿岭;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氢氯噻嗪(HCTZ)降压疗效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HCTZ6周后,按不同ACE基因型和AT1R基因型分组,比较不同基因型组合患者的血压下降值。结果ACE基因DD、ID、Ⅱ基因型患者收缩压均下降,DD基因型患者收缩压下降值显著大于ID、II型患者(P<0.05);AT1R基因AC(CC)和AA基因型患者收缩压下降值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DD+AC(CC)基因型组合患者收缩压亦下降,与其他基因型组合患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前醛固酮浓度和DD基因型是影响患者收缩压下降的主要因素。结论ACE基因的DD基因型与HCTZ的降压疗效相关;AT1R基因AC(CC)、DD+AC(CC)型组合患者对HCTZ的降压反应可能优于其他基因型组合患者。

    2008年04期 No.586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寡核苷酸芯片技术在甲型流感及登革病毒检测分型中的初步应用

    张海燕;马文丽;黄吉城;商涛;郑文岭;

    目的建立寡核苷酸芯片检测技术,对甲型流感病毒及登革病毒进行早期检测及分型。方法根据Genebank中病毒基因组序列的保守区域,设计病毒的特异性检测探针,制备病毒检测芯片;利用限制性显示技术标记样品中的病毒靶序列,将标记产物与芯片杂交、清洗、扫描及结果分析。结果该方法可以正确检测到细胞培养所获得的甲型(H1N1,H3N2)流感病毒和登革四型病毒。结论寡核苷酸芯片技术可应用于多种病毒及其亚型的早期检测。

    2008年04期 No.586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低剂量化疗联合中药抗肿瘤疗效及其作用机理

    牛晋卫;黄林平;王宁;向青;

    目的探讨低剂量化疗联合中药抗肿瘤疗效及Fas/FasL基因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将0、0.01、0.1、1μg/ml表阿霉素处理的肝癌细胞分别和有、无参芪处理的淋巴细胞共培养,观察低剂量化疗药联合中药或FasL单克隆抗体介入后抗肿瘤的效果;用PCR测定化疗药处理的肝癌细胞Fas/FasL基因的表达。结果1μg/ml表阿霉素处理的肝癌细胞OD值高于0、0.01、0.1μg/ml表阿霉素处理的肝癌细胞,未处理肝癌细胞的OD值最高;7402肝癌细胞表达Fas和FasL基因,与0μg/ml表阿霉素干预过的7402肝癌细胞FasL表达比较,0.01、0.1μg/ml的降低,1μg/ml的增高;FasL单克隆抗体介入后,0、0.01、0.1μg/ml表阿霉素处理的肝癌细胞OD值高于空白对照。结论低剂量化疗药联合中药抗肿瘤可减毒增效;Fas/FasL系统在抗肿瘤免疫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2008年04期 No.586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临床札记

基础研究

  • 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对大鼠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影响

    金炳植;赵春植;

    采用线栓法闭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可逆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只行手术操作,单纯预处理组缺血15min后恢复血流,预处理后缺血组15min缺血预处理后恢复血流2d、再次缺血2h再灌注1d,假手术后缺血组假手术后2d、缺血2h再灌注1d。第4天检测三叉神经诱发电位,观察各组波幅与潜伏期的变化情况。结果单纯预处理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波幅、潜伏期无显著差异;随着缺血损伤的加重,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假手术后缺血组比预处理后缺血组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P<0.05,<0.01)。认为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对脑缺血敏感,波形稳定,重复性好,创伤小,是脑缺血预处理有效可靠的研究手段。

    2008年04期 No.586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丁基苯酞对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Chat蛋白表达的影响

    沈瑞乐;王兴萍;滕军放;卢宏;

    制作老龄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并分别应用高剂量、低剂量丁基苯酞(NBP)进行治疗。应用斑点免疫测定法检测对照组、单纯缺血组、缺血低剂量治疗组、缺血高剂量治疗组和预防组大鼠脑海马组织中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蛋白的表达。结果单纯缺血组海马Chat蛋白表达水平最低,缺血高剂量治疗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缺血低剂量治疗组和预防组(P均<0.05)。认为慢性脑缺血后大鼠海马Chat蛋白表达水平下降,NBP可使Chat蛋白表达水平提高。

    2008年04期 No.586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肾性高血压大鼠血液及脑组织血管活性物质的表达及意义

    刘敏;杨学伟;崇卓;于扬;谭兰;

    采用双肾动脉夹闭法建立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4周后测量血压、NO、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组织内皮素受体A(ETRA)、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AT-Ⅱ、CGRP的表达。结果:①肾性高血压组血压明显升高。②血清NO和血浆CGRP、ET明显升高(P<0.05),AT-Ⅱ无显著变化(P>0.05)。③肾性高血压组血压随血清CGRP的升高而升高,随血清NO的升高而下降。④肾性高血压组ETRA、iNOS和CGR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认为肾性高血压早期血液中CGRP、NO可能对血管及脑组织起主要作用。

    2008年04期 No.586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老年脑出血患者的脑微出血与相关因素分析

    张荣伟;张惠敏;王慕一;

    对发病14d内的79例老年脑出血患者行头部磁共振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E-T2*WI)检查,根据有无脑微出血(CMB)分为CMB组和NCMB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老年脑出血患者CMB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两组年龄、抗血小板治疗、脑白质病变方面差异显著(P<0.05),卒中史、高血压病、认知功能与脑出血患者CMB的发生无明显相关。认为年龄、抗血小板治疗、脑白质病变可能是老年脑出血患者CMB的危险因素。

    2008年04期 No.586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中译本在冀南地区信度、效度及敏感度的研究

    李军涛;王伊龙;于进洪;曹凌;霍会永;

    分别采用Kappa系数、Cronbach′sα系数,Rankin量表、"准金标准"的相关分析,标化效应(SES)评价冀南地区脑卒中患者信度,辨别效度、效标效度及敏感度。结果随访发病后60例轻、中度脑卒中患者的Kappa值、Cronbach's α系数均>0.8;Rankin1~Rankin4组Rankin得分逐渐下降,其中精力、家庭角色、活动能力、自理、社会角色、上肢功能、工作/劳动的Rankin平均得分在4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除"社会角色"与"视力"领域外,其余各领域均与相应效标有较好相关性(r=0.37~0.89,P<0.01);除情绪、个性外,其他领域SES均>0.5。认为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中译本在冀南地区轻、中度脑卒中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及敏感度。

    2008年04期 No.586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颅内压监护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治疗的指导作用

    王毅;杨芳;祝捷;王晓丽;张赛;

    将12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根据颅内压(ICP)监测数据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对两组的疗效及治疗费用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伤后10d的GCS评分明显增高;伤后6个月GOS评分显示,治疗组恢复良好、轻度残疾者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组中、重度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认为对DAI患者采取ICP监护能够及时减轻脑水肿,防止继发性损伤,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合理有效地使用医疗资源。

    2008年04期 No.586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唐山市≥40岁抽样人群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水平调查

    王丽贤;刘金涛;张静;齐林艳;王斌;

    抽取唐山市(40岁的人群作为目标人群,按年龄和性别分组,检测CVHD指标,对检测指标进行积分。结果唐山市≥40岁的人群中,颈动脉平均血流量、最大、最小和平均流速等运动学指标随年龄增长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左侧高于右侧;外周阻力、特性阻抗、脉搏波波速和动态阻力等动力学指标随年龄增长呈明显的升高趋势,左侧低于右侧,异常率为30.24%。认为唐山市≥40岁人群中,约30.24%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血液动力学异常,他们可能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

    2008年04期 No.586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变化及意义

    李林文;胡屹伟;王元业;

    对无症状脑梗死患者(SBI组)、脑梗死患者(CI组)、健康人群(对照组)的血清TNF-α水平进行检测。结果SBI组和CI组血清TNF-α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I组显著高于SBI组(P<0.05);SBI组内,病灶数目多者血清TNF-α显著高于病灶数目少者(P<0.05);血压测定值越高,腔隙性梗死灶数目越多,未服降压药者较正规降压治疗者梗死灶数量明显增多。认为TNF-α与脑缺血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脑的小血管病变范围密切相关;对SBI患者应采取早期预防措施,高血压患者应尽早正规服用降压药。

    2008年04期 No.586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改变及斑块检测的临床意义

    叶红梅;李银先;

    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改变及颈动脉斑块有无为观测指标,对55例脑梗死患者及41例健康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超检测。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其斑块检出率亦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提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密切相关,认为彩超常规筛查颈动脉粥样硬化人群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2008年04期 No.586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超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浆NO、ET变化及意义

    满晓;杨美兰;庞在英;冷振璞;冯亚波;杜怡峰;

    分别应用硝酸酶还原法和放免分析法测定发病6h内的脑梗死患者(CI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的血浆NO、内皮素(ET)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TIA组血浆N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ET水平高于对照组;CI组血浆NO、E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TIA组(P均<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梗死灶体积与血浆NO、ET呈正相关。认为超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NO、ET水平可作为脑缺血损害程度的指标。

    2008年04期 No.586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拉莫三嗪治疗癫痫合并抑郁疗效观察

    赵彦平;宋雪祥;王国祥;

    将101例癫痫患者分成四组,分别给予拉莫三嗪(A组)、拉莫三嗪添加(B组)、卡马西平(C组)和丙戊酸(D组),治疗前后进行Beck抑郁问卷(BDI)、简明心境量表(POMS)评估。结果A、B组BDI评分明显好转;POMS各项指标明显改善;C、D组BDI评分无显著变化;C组POMS指标中紧张—焦虑减轻,D组紧张—焦虑、抑郁—沮丧好转。认为拉莫三嗪无论是单药还是添加治疗均有独立于抗痫作用之外的抗抑郁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是治疗癫痫合并抑郁较好的药物。

    2008年04期 No.586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郭存举;李雪莉;程卫东;李娟;张丽英;

    将进展性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成奥扎格雷钠治疗组和复方丹参治疗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后14天奥扎格雷钠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2%vs65.0%),且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奥扎格雷钠是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药物,值得在临床推广与应用。

    2008年04期 No.586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三联疗法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柳祥忠;

    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尼莫地平、奥扎格雷钠三联治疗,14d后观察疗效,并检测用药前后两组血浆血栓烷素B2(TXB2)和6-酮前列环素1α(6-k-PGF1α)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3.3%、63.3%,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浆中TXB2和6-k-PGF1α明显改变,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认为低分子肝素、尼莫地平、奥扎格雷钠三联疗法治疗TIA患者安全、有效。

    2008年04期 No.586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亚低温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IL-6和sICAM-1表达的影响

    冯来会;付胜奇;

    将发病24h内入院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亚低温+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两组于入院后第1、3、7天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6和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于入院当天及第30天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亚低温组血清IL-6和sICAM-1水平在发病不同时间内均低于对照组,二者血清水平均随时间递减;亚低温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第30天时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认为亚低温治疗可降低脑梗死患者IL-6和sICAM-1表达,改善发病第30天的预后,推测亚低温降低IL-6和sICAM-1的表达是其减轻脑缺血性损害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2008年04期 No.586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任慧玲;刘俊艳;吴婧;王建如;董玉娟;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单用尤瑞克林治疗14d,与同期未用尤瑞克林者进行对照,观察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3个月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两组NIHSS评分及ADL评分均有显著差异。认为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2008年04期 No.586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黄芩茎叶总黄酮对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形成的影响

    胡桂才;唐世英;杨凤国;徐大为;李春华;

    将U937细胞分别与0、25、50、100、150、200mg/L黄芩茎叶总黄酮(TF)共培养72h,收集培养细胞测定细胞内总胆固醇(TC)含量和蛋白质定量,细胞涂片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质蓄积情况。染色结果显示,细胞内脂质颗粒随TF浓度的增加而呈减少趋势,细胞内TC含量由高到低顺序排列分别为0、25、50、150、100、200mg/L,两两比有显著差异(F=86.36,P<0.01)。认为TF具有减少巨噬细胞TC蓄积、减缓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形成的作用。

    2008年04期 No.586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广东地区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孙晓敏;魏敏;朱春燕;王学良;赵晓山;罗仁;

    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对参加体检的广州、东莞、深圳三地人员发放亚健康调查表,将合格问卷录入Epidata3.02,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广东地区亚健康状态的现患率、临床表现。结果显示亚健康状态的现患率为65.1%。其临床表现复杂,涉及躯体、心理及社会等多种症状。应用因子分析可将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可分为社会型、心理型、疲劳型、眼口不适型、二便异常型、月经不调型以及体质型等七个亚型。认为亚健康状态的现患率高、临床表现多样,诊治困难,对亚健康状态进行科学的辨识与分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008年04期 No.586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5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8 ] |[阅读次数:0 ]
  • 氯沙坦对永久性房颤患者血脑钠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赵晖;

    将86例心脏病患者分为永久性房颤(AF)组和窦性心律(SR)组,SR组AF组用氯沙坦治疗;采用放免法、发光法及超声检测两组的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血清脑钠素(BNP)及平均左心房内径(LAD)。结果AF组血BNP、PRA、AngⅡ、ALD水平及LAD均高于SR组(P<0.05),其血BNP与LAD、AngⅡ水平明显相关(P<0.05);与治疗前相比,其治疗后血BNP及LAD降低,PRA、AngⅡ升高(P均<0.05)。提示AF患者血BNP升高可能与心房重构有关,氯沙坦可能通过干预AF的心房重构,降低BNP水平。

    2008年04期 No.586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体外冲击波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过程中c-fos、c-jun的表达

    张科强;刘一;王宝刚;罗扬;

    应用低能冲击波作用于对数生长期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通过改良的钙—钴染色法、茜素红染色法及检测钙结节,应用图文分析系统,通过hMSCs向成骨细胞转化程度来确定最佳冲击波作用强度,并采用RT-PCR检测c-fos和c-jun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8.5kV电压、体外冲击120次为最佳作用强度,成骨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c-fos和c-jun基因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冲击作用后45min达到高峰。认为低能冲击波在适宜强度下可诱导hMSCs向成骨细胞转化,c-fos和c-jun基因表达增加。

    2008年04期 No.586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陈剑峰;党瑜华;陈魁;冯青俐;田利平;

    选择冠心病(ACS)患者114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6例、冠状动脉造影无狭窄或狭窄小于25%者31例(对照组),测定其血清胰岛素及血糖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ISI的关系。结果:①UAP组、AMI组ISI较对照组、SAP组明显降低(P<0.05),SAP组较对照组、AMI组较UAP组降低,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ISI与其相应的冠状动脉狭窄积分呈显著负相关(r=-0.472,P<0.05)。提示胰岛素抵抗程度可能作为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2008年04期 No.586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强化胰岛素治疗对脑出血后高血糖患者感染性并发症的疗效观察

    穆吉兴;

    将219例无糖尿病史的高血压脑出血后血糖>6.5mmol/L的患者随机分成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认为强化胰岛素治疗可明显降低伴应激性血糖升高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2008年04期 No.586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纤溶活性研究

    谢方遒;李伟;管频;

    根据血尿酸(UA)水平将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成正常尿酸组(A组)和高尿酸血症(HUA)组(B组),测定两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活性,并与有关代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组血浆PAI-1、甘油三酯(T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较A组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降低;PAI-1活性与UA、HOMA-IR、空腹胰岛素、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体质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认为T2DM合并HUA患者体内纤溶活性降低,可能与其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倾向有关。

    2008年04期 No.586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2型糖尿病对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发生率的影响

    高文清;

    选择老年白内障患者148例、223眼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根据有无2型糖尿病分为A、B两组。术后随访3~36个月,比较两组后囊混浊发生率及Nd∶YAG激光后囊切开百分率、囊膜混浊程度。结果A、B组后囊膜混浊百分率分别为46.6%、29.5%;YAG激光后囊切开百分率分别为16.9%、4.8%,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后囊膜混浊程度亦有显著差异(P<0.01)。认为2型糖尿病是影响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8年04期 No.586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复方甲巯咪唑软膏治疗甲亢的疗效及耐受性观察

    陈凌;王洪庆;王敏;白洁;

    对口服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ATD)有副作用的117例和有应用禁忌证和慎用证的124例甲亢患者应用复方甲巯咪唑软膏(CATO)局部治疗。治疗后所有患者原有ATD副作用较快消失,没有发生其他全身副作用,甲亢和有关的并发症和伴随症亦被较快控制。认为CATO局部治疗的耐受性好,疗效明显,可用于对ATD有副作用或有禁忌证和慎用证的患者。

    2008年04期 No.586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他巴唑对Grave's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LA-DR及血清自身抗体表达的影响

    许改平;刘东方;王玉君;

    应用他巴唑(MMI)治疗40例Grave's病(GD)患者,疗程12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的HLA-DR,血清TGAb、TPOAb、FT3、FT4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①GD患者PBMC表面HLA-DR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②GD组FT3、FT4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均显著下降(P<0.01);FT3、FT4与HLA-DR的表达无相关性。③GD组血清中自身抗体TGAb、TPOAb升高者分别占40%和45%,治疗后无显著变化;治疗前后抗体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间HLA-DR表达阳性率均无显著差异。认为GD患者PBMC表面HLA-DR表达明显增加,可能是GD患者体内免疫功能紊乱的一种表现;他巴唑能够抑制HLA-DR的表达,这种抑制作用并不依赖于甲状腺激素或免疫球蛋白合成的减少,可能是一种直接的免疫抑制作用。

    2008年04期 No.586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抗内皮细胞抗体、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SLE发病中的作用

    张双欣;邵福灵;苏丽娜;张芹;

    对3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期患者、25例SLE缓解期患者及25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IgG型抗内皮细胞抗体(IgG-AECA)阳性率、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进行检测。结果IgG-AECA的阳性率在SLE活动期组、SLE缓解期组及健康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P均(0.05);三组血清SICAM-1水平亦有显著差异(P均(0.05)。认为IgG-AECA及sICAM-1与SLE的发病及病情活动有相关性,可作为临床监测病情变化的指标。

    2008年04期 No.586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三羟异黄酮对TGF-β_1诱导的人胰腺癌细胞Panc-1侵袭力的影响及机制

    韩磊;吴成举;郭克建;

    检测不同浓度三羟异黄酮作用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人胰腺癌细胞Panc-1后侵袭能力的变化、尿激酶型纤溶蛋白酶原激活物(uPA)的mRNA、uPA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9(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三羟异黄酮作用于TGF-β1诱导Panc-1细胞后其侵袭能力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并呈剂量依赖性;uPA mRNA、蛋白表达以及MMP-2蛋白表达亦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认为三羟异黄酮抑制TGF-β1诱导的Panc-1细胞侵袭能力可能与其下调uPA和MMP-2的表达有关。

    2008年04期 No.586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食管癌治疗后纵隔转移灶后程加速超分割三维适形放疗协同化疗的疗效观察

    张泉;刘欣;陶光州;

    将106例食管癌纵隔转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治疗组采用3-DCRT协同化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1、2a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提示3-DCRT协同化疗可明显提高食管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和生存率,且其毒副作用不增加,患者可耐受其急性放射反应。

    2008年04期 No.586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关节腔内注射欣维可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

    黄海诗;高磊;

    对157例膝骨关节炎患者行关节腔穿刺注射欣维可,每周给药1次,连续治疗3周后,对关节症状及体征变化进行评价。结果患者膝关节症状及体症均有显著改善(P<0.01),总有效率94.6%。认为膝关节腔注射欣维可治疗膝骨关节炎安全有效。

    2008年04期 No.586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哮喘灵对支气管哮喘患者CD_4~+、CD_8~+及IgE的影响

    吴玉泓;王清峰;殷银霞;苏世婷;

    将8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处理,治疗组加服中药哮喘灵,1周后评价两组疗效,并检测外周血CD4+、CD8+和血清IgE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在调节CD4+、CD8+、CD4+/CD8+与IgE的紊乱以及改善1秒钟用力呼气容量、最大呼气流量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认为哮喘灵对发作期轻、中度支气管哮喘疗效较好,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抗炎、调节T细胞亚群等途径实现的。

    2008年04期 No.586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G5振动排痰机在支气管扩张患者感染加重期的应用

    马德堂;张瑞;马璇;马学彩;张惠菁;侯乐文;

    将支气管扩张感染加重期患者分成三组,A组采用排痰机排痰,B组采用传统的手叩背排痰,C组采用超声雾化方式排痰。观察各组每日排痰量、患者症状、胸部体征、胸部影像学、动脉血气分析变化,记录体温、血白细胞恢复到正常的时间、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结果A组排痰量治疗前3d明显多于B、C组;后3d明显少于B、C组(P均<0.05);A组与B、C组比较,胸部体征、PaO2和PaCO2明显改善,体温、血白细胞恢复正常的时间明显缩短,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明显减少(P均<0.05)。认为G5振动排痰机对支气管扩张感染加重期患者协助排痰效果显著,有利于感染控制,缩短住院天数,降低治疗费用。

    2008年04期 No.586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沙胺丁醇、罗红霉素联合酮替芬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观察

    赵瑞卿;

    对34例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VA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沙胺丁醇、罗红霉素联合酮替芬治疗可显著改善血清IgE与IL-19水平。认为临床医生要提高对CVA的认识,沙胺丁醇、罗红霉素联合酮替芬治疗CVA有效、安全。

    2008年04期 No.586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血液灌流次数及开始灌流时间对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影响

    许鸣华;张海松;梁伟;刘占全;赵燕燕;

    对146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中毒剂量进行分层,分析血液灌流次数及开始灌流时间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服毒量<50ml及>100ml者的病死率并不因灌流次数和开始灌流时间不同而发生变化;服毒量50~100ml者的病死率随灌流次数的增加明显下降,且开始灌流时间越早,病死率越低。认为在没有特效解毒药的情况下,血液灌流是治疗百草枯中毒的有效方法,且应尽早、反复应用。

    2008年04期 No.586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CAA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意义

    杨桂珍;

    检测45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CAA组)及3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的T细胞亚群、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CAA组外周血CD4+T细胞及CD4+/CD8+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CD8+T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AA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免疫复合物花环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认为细胞免疫在CAA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T细胞及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参与了CAA的发生、发展。

    2008年04期 No.586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CHG预激方案治疗老年AML疗效观察

    刘加强;常鲁;刘志梅;杨恩芹;申家英;李同英;

    应用CHG方案治疗25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并对其疗效和副作用进行观察。结果23例患者完成了2个疗程的化疗,总有效率78%,化疗副作用相对较轻。提示CHG方案是治疗老年AML的有效方法。

    2008年04期 No.586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济南市区1238例儿童Hp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周小麟;刘艳萍;王元贤;李红;

    采用免疫层析法对济南市区7~18岁儿童随机抽样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济南市区7~18岁儿童Hp抗体总阳性率为14.72%,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除10~12岁组的Hp抗体阳性率最低外,Hp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健康儿童组、慢性胃炎组、消化性溃疡组Hp抗体阳性率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儿Hp抗体阳性率较健康儿童组高,提示Hp抗体检测可作为Hp相关性消化道疾病的筛查。

    2008年04期 No.586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产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观察

    张跃斌;王玉巧;

    将4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乌司他丁20万U静滴,疗程10d。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尿淀粉酶、血糖、血钙、WBC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副作用。认为国产乌司他丁治疗SAP安全有效。

    2008年04期 No.586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护理园地

告读者

综述与讲座

临床病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