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博;陈璐璐;耿厚法;孙琳;
目的研究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易感基因谷氨酰胺∶果糖-6-磷酸酶酰胺转移酶(GFP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T2DM的关系。方法实验分T2DM组和正常对照组,用酚/氯仿法提取其外周血DNA行PCR扩增,分离纯化目的条带后直接测序。结果GFPT2基因的第14外显子中SNP7位点等位基因为C/T,携带等位基因T的个体T2DM发病率较携带等位基因CC的个体显著升高,两组该等位基因T频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GFPT2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北方汉族人群T2DM主要易感基因位点之一。
2008年10期 No.592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静;张晓倩;梁翠格;李明龙;赵家军;于桂娜;
目的观察2,5-二羟基苯磺酸钙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肾脏保护作用及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将73例DN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用2,5-二羟基苯磺酸钙、B组用培哚普利,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24 h尿白蛋白排出量(UAE)、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纤维蛋白原(Fib)、血液流变学等变化。结果治疗后,A组总有效率86.49%,B组86.1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UAE均下降(P<0.01),以A组明显;两组血浆PAI-1均下降(P<0.05);与B组比较,A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1、中切2、低切,血浆黏度、Fib下降(P<0.05)。结论2,5-二羟基苯磺酸钙可降低早期DN患者的UAE及血浆PAI-1,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延缓DN进展。
2008年10期 No.592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素芳;李华;王卫民;杨再刚;
目的探讨内脂素与肥胖和糖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根据受检者的血糖、病程和肥胖程度分为正常糖耐量(NGT组)、糖调节受损(IGR组)、初诊2型糖尿病(T2DM,A组)、已诊T2DM(B组)、肥胖组和非肥胖组,用ELISA法测定各组空腹血浆内脂素,分析其与体质量指数、腰围(WC)、腰臀比、血糖、血脂、血压、真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等关系。结果A、B组内脂素水平明显高于NGT组(P<0.05,<0.01),B组高于A组(P<0.05),肥胖组高于非肥胖组(P<0.01)。内脂素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WC呈独立正相关,与糖负荷后2 h胰岛素呈独立负相关。结论血浆内脂素与肥胖和糖代谢状态有关,可能在T2DM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2008年10期 No.592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曲东明;宋光耀;王智华;张文杰;
目的筛查2型糖尿病(T2DM)患者基因组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启动子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及雌激素相关受体(ERRα)顺式作用元件的多态性。方法采用PCR-SSCP技术结合DNA测序技术。结果Mfn2启动子区PGC-1α及ERRα顺式作用元件处未发现多态性位点。结论T2DM患者PGC-1α调控的Mfn2表达下降,可能通过某些生理机制,而非遗传机制。
2008年10期 No.592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晓燕;李晶晶;陈振萍;葛菁;季林祥;杨仁池;
目的探讨出血分级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自拟ITP出血分级标准对225例ITP患者进行出血分级,采用双变量分析出血分级与PLT计数及疗效的关系。结果ITP最常见的出血部位为皮肤,致命性内出血少见。出血分级与PLT计数呈负相关,与疗效呈正相关,但相关关系不密切。结论ITP患者的出血危险与PLT计数不呈绝对反比,临床出血程度较PLT计数更重要;对ITP患者进行出血分级有助于监测出血,选择治疗策略,预测疗效。
2008年10期 No.592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陆益龙;余先球;薛红梅;巴荣;费小明;罗鸣;朱彦;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细胞染色体表型与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γ-羟丁酸脱氢酶(HBDH)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生化法检测不同病期CML患者的血清LDH、HBDH,并取其骨髓有核细胞用R带分析法作染色体分析。结果CML加速期或急变期组复杂核型染色体出现频率及血清LDH、HBDH显著高于慢性期组,两组不同染色体表型患者间的LDH、HBDH无统计学差异。慢性期组复杂核型染色体患者的骨髓原幼细胞高于单纯Ph1+者。LDH、HBDH在加速期或急变期组与骨髓幼稚细胞均呈正相关,在慢性期组与外周血WBC呈正相关。结论CML患者的血清LDH、HBDH水平及复杂核型染色体出现频率与病情相关,血清酶、细胞核型联合检测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CML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2008年10期 No.592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利;陈萍;杨锐英;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升高及炎症反应在冠心病(CHD)发生中的作用。方法用化学比色法、ELISA法分别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清UA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并进行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ACS组、SAP组血清UA和hsCRP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ACS组hsCRP高于SAP组(P<0.05);SAP和ACS组血清UA与hsCRP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662、0.802,P均<0.05)。SAP组、ACS组高尿酸血症者hsCRP均高于UA正常者(P均<0.05)。结论血清UA升高可能是CHD的一个危险因素,通过促进炎症反应导致CHD发生发展。
2008年10期 No.592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晓峰;陈幕华;陈萍萍;崔玲玲;王旗;谢东;
目的研究肺癌组织中Atrogin-1基因mRNA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用PCR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0例肺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肺组织的Atrogin-1基因mRNA及其蛋白表达。结果肺癌组织中Atrogin-1基因mRNA表达及Atrogin-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均<0.01)。临床病理参数分析显示,Atrogin-1基因mRNA表达与结核病史、淋巴结转移、肿瘤体积、肿瘤分期、体质量下降和血清白蛋白有关(P均<0.05);Atrogin-1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家族史、肿瘤体积、肿瘤分期、体质量下降和血清白蛋白有关(P均<0.05)。结论Atrogin-1基因在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对监测患者病情进展、转移潜能及估计预后有临床价值。
2008年10期 No.592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宋宁;李淑瑾;丛斌;魏春华;丛军;倪志宇;
目的探讨钥孔戚血蓝蛋白(KLH)诱导Balb/c小鼠脾细胞Th1/Th2失衡的特点,为药物干预Th1/Th2失衡奠定基础。方法以KLH(完全弗氏佐剂(CFA)免疫Balb/C小鼠并分离其脾细胞,ELISA法检测脾细胞上清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2、IL-12p40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5,以及血清Th1型抗体IgG2a和Th2型抗体IgG1水平。结果①免疫小鼠出现脾肿大、脾细胞计数升高。②免疫小鼠脾细胞IL-2于24 h明显升高,48 h达高峰;IL-4、IFN-γ和IL-5于24 h轻度升高,96 h达高峰;各时间点IL-12p40均较低。③不同剂量基础或强化免疫均可致细胞因子升高,IL-4/IFN-γ升高。④免疫小鼠血清IgG1、IgG2a升高,以IgG1明显。结论KLH+CFA可诱导Balb/c小鼠脾细胞发生Th2型优势反应。
2008年10期 No.592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晓梅;金涛;俞淑静;
将64例糖尿病性心肌病(DCM)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氯沙坦干预,均治疗12个月。治疗前后比较两组血压、体质量指数、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压、VCAM-1、ICAM-1、hs-CRP均明显下降,左室功能及结构明显改善(P<0.05)。提示氯沙坦能明显降低DCM患者的血清VCAM-1、ICAM-1和hs-CRP,改善其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
2008年10期 No.592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蒙陆丹;潘松球;黎琦;张桥;
将88例糖尿病肾病(D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糖尿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厄贝沙坦,观察组加用厄贝沙坦、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和凝血功能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UAER明显下降(P<0.05),血液高凝状态明显改善(P<0.05)。提示DN患者联用厄贝沙坦与低分子肝素,可更好地保护肾脏功能。
2008年10期 No.592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淑娟;王君;王玉洪;王虹;
对45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观察组)和43例正常者(对照组)行糖代谢、血脂、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检测,并对UAER与各检测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UAER、HOMA-I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DM组UAER与HOMA-IR呈正相关。
2008年10期 No.592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国富;何一帆;余路新;
检测并比较78例2型糖尿病患者(T2DM组)和96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血脂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显示,T2DM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脂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0.01)。提示T2DM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明显异常,其指标变化对控制糖尿病血管性病变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评价均有重要临床意义。
2008年10期 No.592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冷玉萍;李红彦;王金艳;赵军强;
将58例糖尿病肾病(D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前后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血脂、血肌酐、尿素氮,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P<0.05);用药后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降低(P<0.01),血白蛋白升高,血脂下降(P均<0.05),血肌酐、尿素氮控制优于对照组。提示丹红注射液对DN患者有明显的降低尿蛋白、改善肾功能作用。
2008年10期 No.592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向民;苏光;张贵军;袁德琴;张军;智红;
采用美托洛尔和缬沙坦治疗糖尿病性心肌病(DCM)患者67例,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进行6min行走试验及超声心动图检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个月患者6 min行走距离增加,心脏功能各指标明显改善(P<0.01),总有效率93.7%。提示在亚临床和临床阶段,β1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联用能改善DCM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提高运动耐量,临床疗效较好。
2008年10期 No.592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夏威;刘林;夏令杰;张菱;
将57例2型糖尿病感染性足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行臭氧(O3)气浴,观察两组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治疗组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O3气浴可作为辅治糖尿病感染性足溃疡的一种治疗方法。
2008年10期 No.592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陈凌;梁军;白洁;
用甲巯咪唑(MM)+氢化可的松软膏(CATO)局部外敷(治疗组)、MM软膏局部外敷(对照A组)和MM口服(对照B组)治疗格雷夫氏甲亢(GD)患者1.5 a,随访4 a。结果与对照A、B组比较,治疗组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短、甲亢反复和发生药物性甲减的频率少,缓解率高(P均<0.05)。对照B组有少数药物性粒细胞减少、皮疹、肝损害及其他全身不良反应,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认为CATO治疗GD高效、安全,优于MM。
2008年10期 No.592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宪波;许践刚;颜育祥;赵挺;
报告21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甲亢)合并甲状腺癌患者,术前均诊断为原发性甲亢,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均确诊为甲状腺癌,其中17例行甲状腺全切。结果术中及住院期间无死亡,均无手术并发症,随访均未发现癌及甲亢复发。认为甲状腺全切加术后终生服用甲状腺素是治疗原发性甲亢合并甲状腺癌较理想的疗法。
2008年10期 No.592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吴培东;李洪娟;王肃;张贺平;
用酶免法测定28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组)及24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组)患者的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 C)、β2微球蛋白(β2-MG),以及T3、T4、TSH、血尿素氮(BUN)、肌酐(Scr),分析Cyst C与β2-MG的相关性;并与30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甲亢组Cyst C、β2-MG明显高于甲减组、对照组(P均<0.01);三组BUN、Scr无统计学差异;T3、T4、TSH变化符合甲亢、甲减的诊断标准。甲亢组Cyst C与β2-MG呈正相关(r为0.665,P<0.01)。提示甲亢患者血清Cyst C及β2-MG升高与机体高代谢状态下产生的Cyst C与β2-MG绝对值量增加有关;二者可作为评估肾小球滤过率的重要指标,以及甲亢患者高代谢水平的指标之一。
2008年10期 No.592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梁文龙;赵晓东;王淑娟;李进;单莉;
将9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胰岛素抵抗(IR)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给予促排卵药、促排卵药+二甲双胍、促排卵药+二甲双胍、罗格列酮;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体质量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游离脂肪酸(FF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血脂、血压、肝肾功能和排卵率变化。结果与A、B组比较,C组BMI、HOMA-IR、FFA、PAI-1、血脂、血压明显下降(P<0.05,<0.01),排卵率明显升高(P<0.01,<0.05)。提示促排卵药联合二甲双胍、罗格列酮治疗PCOS疗效明显。
2008年10期 No.592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庆久;王修卫;王萌;孙学玉;
将6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亚冬眠疗法。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测定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血清K+、Mg2+含量,记录心律失常、心衰、死亡例数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CK-MB、NE、体温、血压均明显降低(P均<0.01),血清K+、Mg2+明显升高(P<0.05);住院时间缩短,心律失常和心衰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提示亚冬眠疗法可降低AMI患者的体温、血压,有效维持心功能,减少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是治疗AMI安全有效的方法。
2008年10期 No.592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卢新;阎国辉;杨庭树;
将113例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冠脉多支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服曲美他嗪,对照组加用安慰剂,疗程6个月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动态心电图及左室功能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高,动态心电图S-T段最大下降幅度大,缺血发作次数降低明显,心功能改善明显(P均<0.01)。提示曲美他嗪联合常规疗法能明显改善行PCI后冠脉多支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心功能,可作为治疗心绞痛的辅助药物。
2008年10期 No.592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孙华民;颜士龙;
报告104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主要原因为顺从性不好32例,重视并发症治疗而忽视降压治疗31例,继发性高血压11例,合并症急性发作时药物互相拮抗8例,单纯高血压未注意生活干预22例。其治疗原则是在生活干预基础上调整并联用降压药物,其中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钙离子拮抗剂(CCB)68例,利尿剂+CCB+β受体拮抗剂(βRB)13例,CCB+β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10例,利尿剂+ACEI+CCB+βRB 13例。结果经调整降压药物治疗后,血压降至正常96例,控制不理想8例。提示分析顽固性高血压原因,在生活干预基础上去除诱发因素,调整降压治疗方案,足量联用降压药物,可有效控制顽固性高血压。
2008年10期 No.592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胡慧华;张晓;宋贺;
根据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分为Ⅰ级、Ⅱ级、Ⅲ级,检测各组空腹血糖、血尿酸(UA)及颈动脉超声变化;按超声结果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血UA与血压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随血压升高,UA逐渐升高,各级患者间UA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颈动脉硬化加重,血UA逐渐升高,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血压、血UA水平呈正相关。提示高尿酸血症是老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
2008年10期 No.592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杨兵生;敏勇;刘强;于路;黄兆铨;
将57例急冠脉综合征(AC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分成血脂康组和辛伐他汀组,另设正常对照组。于PCI术前、术后2周检测磷脂酶A2(sPLA2)、白细胞分化抗原配体(CD40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心肌酶、肝肾功能、血脂水平。结果显示ACS组治疗前CD40L、sPLA2、hs-CR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脂康组和辛伐他汀组治疗后三项指标均明显降低(P<0.01),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认为ACS患者PCI术后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及炎症加速过程,早期应用血脂康可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冠脉炎症反应,稳定斑块。
2008年10期 No.592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王国勇;
将90例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检测并比较两组的血脂、尿微量白蛋白(MAU)、β2微球蛋白(β2-M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尿MAU、β2-MG、NAG均下降(P<0.05),但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提示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具有肾保护作用。
2008年10期 No.592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徐韬;孙华清;赵东华;
将9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者分为两组,45例合并阵发性房颤者为观察组,47例不伴房颤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行12导联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测,计算P波离散度(Pd)、Pd阳性率、最大P波时限(Pm ax)及Pm ax阳性率。结果观察组Pd、Pd阳性率及Pm ax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左房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无统计学差异。认为Pd对老年EH患者房颤具有预测价值。
2008年10期 No.592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秦云良;徐敬;舒礼良;刘超;吕涵;崔聪;
将体外循环(CPB)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术前7 d口服缬沙坦。分别于CPB前、CPB后30 min、CPB终止后1及24 h,用ELISA法测定两组血浆TNF-α。结果两组血浆TNF-α均于CPB开始升高(P<0.01),CPB终止后1 h达高峰,24 h明显下降;CPB后30 min、CPB终止后1及24 h,观察组TNF-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缬沙坦可能通过降低CPB后血浆TNF-α水平,抑制全身炎症反应。
2008年10期 No.592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郝国栋;秦吉祥;齐慧生;范雪静;肖建波;
将100例急性大面积肺栓塞(PE)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尿激酶、对照组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尿激酶的费用低廉。提示尿激酶治疗急性PE高效、安全。
2008年10期 No.592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永福;韩文豪;张水军;吴阳;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癌患者(HCC组)肝癌组织及肝血管瘤患者(对照组)正常肝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微血管密度(MVD),分析其与H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HCC组MIF、MMP9表达阳性者及MVD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MIF表达与HCC的分化程度、肿瘤有无包膜、门静脉有无癌栓相关(P均<0.05),MMP9及MVD表达强度与肿瘤有无包膜、门静脉有无癌栓相关(P均<0.05);HCC组MIF与MMP9表达呈正相关(P<0.05),MIF、MMP9表达阳性者的MVD高于阴性者(P<0.05)。提示MIF、MMP9可能通过协同促进血管形成,参与HCC的发生、发展。
2008年10期 No.592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俊良;张延新;杜华贞;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7例胃癌组织和15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抑癌基因PTEN表达,分析二者与胃癌病理学指标的关系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VEGF、PTE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胃黏膜(P均<0.05),在有无侵及浆膜浸润、有无淋巴结转移者的表达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前者在高分化和低分化者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后者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者表达呈负相关(r=-0.396,P<0.05)。提示VEGF和PTE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两者表达呈负相关性。
2008年10期 No.592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蒋秀贞;赵淑荣;张文志;
应用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GEMOX方案)治疗晚期胰腺癌患者20例,按照WHO标准、Karnofsky评分标准分别评价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根据疼痛强度、镇痛药物消耗量、KPS评分和体质量变化评价临床受益反应(CBR)。结果部分缓解4例,好转8例,进展4例;CBR明显,12例CA199降低>50%;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外周神经毒性、恶心及呕吐,无治疗相关性死亡。提示GEMOX方案治疗晚期胰腺癌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可作为临床一线治疗方案。
2008年10期 No.592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莫非浩;刘达云;朱栋才;
将19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1例采用大剂量抑酸药,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剂量抑酸药,观察两组止血有效率及止血后近期再出血率。结果治疗组止血有效率82.42%,近期再出血率17.33%;对照组分别为40.00%、52.50%。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止血有效率高,近期再出血率低(P<0.01,<0.05)。提示大剂量抑酸剂对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具有止血快、复发率低的疗效。
2008年10期 No.592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建新;郭平选;
将60例行手术治疗的急腹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麻醉前对照组静滴0.9%氯化钠溶液,观察组将5 000 U/kg乌司他丁加入0.9%氯化钠溶液中静滴。取两组术前、给药后1 h、术后0.5 h血标本,用双核夹心法测定TNF-α、IL-6、IL-8。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各时段TNF-α、IL-6、IL-8均明显降低(P<0.05,P<0.01)。提示乌司他丁能有效抑制急腹症患者手术及麻醉中TNF-α、IL-6、IL-8释放,有助于患者平稳地渡过围手术期。
2008年10期 No.592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侯玉华;李雯雯;李强;娄凤兰;
采用中文版SF-36量表测量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与文献报道的2 249例城乡居民生存质量资料作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除机体疼痛、精神健康维度外,慢乙肝组其他维度得分均明显下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纳差、文化程度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独立因素。提示慢乙肝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性别、纳差、文化程度是其独立影响因素。
2008年10期 No.592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孙伟;卢连元;
采用ELISA法检测肾病综合征患者(NS组)治疗前后血清IL-2、IL-6,并设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NS组治疗后血清IL-2、IL-6明显降低(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略升高(P>0.05)。提示血清IL-2、IL-6水平可反映NS患者的病情变化。
2008年10期 No.592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育丹;瞿尔力;邓秀睿;徐海滨;苏卫东;
将60例行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儿分为有并发症组17例和无并发症组43例,分别于第1次机械通气后2、24、48 h及第1次脱机前行呼吸力学指标监测。结果与机械通气后比较,无并发症组和有并发症组脱机前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和每分通气量均明显增加;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两组肺过度膨胀系数无明显变化。无并发症组均一次性撤机成功。提示动态监测呼吸衰竭患儿机械通气时的呼吸力学变化,可判断其肺部病变程度,预测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掌握撤机指征。
2008年10期 No.592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尤海燕;焦志军;朱海涛;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4例感染(包括败血症组和非败血症感染组)和20例非感染(对照组)新生儿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表达,并与IL-6、C反应蛋白(CR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败血症组CD64表达明显高于非败血症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非败血症感染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败血症组经抗感染治疗后CD64表达下降。CD64表达水平与IL-6、CRP均呈正相关。提示对感染新生儿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并判定其疗效。
2008年10期 No.592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重梅;刘克宇;王晓珊;王丽芳;
检测并比较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心衰组)、肺炎患儿(肺炎组)及正常儿童(对照组)的脑钠肽(BNP)水平。结果显示,心衰组BNP水平明显高于肺炎组及对照组,且心衰组心衰期与早期及恢复期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心衰早期与恢复期无显著差异;肺炎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提示BNP可作为早期诊断肺炎合并心衰、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转归的指标。
2008年10期 No.592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白砚霞;陆敏秋;左杏果;吴梦青;
分析31例以肢体骨损害为首发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资料,股骨损害率最高(54.8%);股骨骨折率76.5%,其次为肱骨。骨髓穿刺阳性率80.6%,17例病变部位骨活检病理诊断为浆细胞瘤,骨活检与骨髓穿刺阳性符合率64.7%。13例骨折患者行手术加化疗,病情均缓解。用双磷酸盐治疗者较单纯化疗者的平均骨痛缓解时间缩短,骨病新发事件少。提示肢体骨损害为首发症状的MM患者股骨损害率最高,骨组织穿刺病理学检查可提高其诊断率;双磷酸盐加常规化疗可延缓骨病发展,手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008年10期 No.592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恩娜;刘俊良;张延新;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宫颈癌组织和16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分析二者与宫颈癌病理学指标的关系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VEGF、MMP-9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均<0.05),在临床病理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者的表达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前者在高分化和低分化者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后者无统计学差异;两者表达呈负相关。提示VEGF和MMP-9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两者表达呈负相关性。
2008年10期 No.592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肖芸;李金高;黄传生;敖凡;叶建明;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鼻咽癌(NPC)患者活检组织标本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表达及淋巴管密度(LVD),统计3 a生存率,分析VEGF-C、VEGFR-3及LVD与淋巴结复发、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NPC有淋巴结转移者的VEGF-C、VEGFR-3阳性率及LVD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均<0.01)。单因素分析发现N分期及LVD与淋巴结复发有关,多因素分析发现仅N分期是影响NPC淋巴结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高LVD及VEGF-C、VEGFR-3高表达者的3 a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者(P均<0.05)。多因素分析表明,VEGF-C、LVD及临床分期是影响NPC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因素。提示NPC高LVD患者可能增加淋巴结复发的风险;VEGF-C、VEGFR-3高表达及高LVD患者预后较差。
2008年10期 No.592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怡;田建明;
对正常30耳、内耳畸形30耳、中耳炎81耳行颞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用三维重建法对内耳、中耳成像,比较CT图像与术中所见符合率。结果显示MSCT扫描可清晰地显示耳部微小病灶,明确病变范围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提示颞骨MSCT扫描对中耳炎、内耳畸形的诊断和手术方案制定有重要价值,可作为耳部疾病的常规检查项目。
2008年10期 No.592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曹玉;朱莉;孙永旭;王秀美;王春波;
用衍生化HPLC法测定血浆和尿液左卡尼汀(LC)、乙酰左卡尼汀(ALC)、丙酰左卡尼汀(PLC)水平。采用Hypersil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乙酸铵(34∶66),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Ex248 nm,Em418 nm。结果显示,血浆和尿液LC、ALC、PLC样品的线性范围、回收率、精密度及稳定性均符合血、尿检测方法学要求。认为本方法检测LC、ALC和PLC血药、尿药浓度灵敏、稳定,结果准确,操作方便。
2008年10期 No.592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