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胃癌组织中IL-6、IL-6R及PCNA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李冰;陈凛;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IL-6及其受体(IL-6R)、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技术半定量检测30例胃癌患者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IL-6、IL-6R的水平,免疫组化法(ABC法)检测PCNA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IL-6、IL-6R水平较癌旁组织显著增高;IL-6、IL-6R及PCNA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生物学特征关系密切。结论IL-6、IL-6R和PCNA是反映胃癌细胞恶性程度和浸润转移的重要指标。

    2008年14期 No.596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DLC-1基因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的研究

    宋丽杰;叶胜龙;王凯峰;翁永强;梁春敏;孙瑞霞;赵燕;

    目的研究肝癌缺失基因-1(DLC-1)在人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51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分析组织中DLC-1基因的表达。结果在51对配对的肝细胞癌与癌旁无瘤肝组织中,前者DLC-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后者(P<0.01),且高侵袭性肝细胞癌组明显低于低侵袭性肝细胞癌组(P<0.05)。结论DLC-1基因在HCC组织中呈低表达,其表达水平与其侵袭性高低相关。

    2008年14期 No.596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直肠癌XPC基因表达

    李杰;刘洋;陈志文;曾益军;周虎传;位全芳;杨劲;

    目的检测核苷酸切除修复(NER)基因XPC在直肠癌及直肠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法,检测16例手术后切除的新鲜直肠癌组织及6例癌旁直肠组织中XPC基因表达水平。结果直肠癌中XPC基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直肠组织。结论高表达的XPC基因直接在NER早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直肠癌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2008年14期 No.596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周围型肺癌SCT征象与VEGF、E-cad表达相关性研究

    宁培钢;高剑波;岳松伟;杨学华;周志刚;郭华;吴逸明;张永高;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SCT征象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E钙黏附蛋白(E-cad)表达的关系。方法对58例周围型肺癌患者术前行螺旋CT(SCT)扫描,术后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E-cad和VEGF蛋白表达。结果周围型肺癌中,胸膜侵犯、淋巴转移及TNM分期SCT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6.67%、88.24%和81.25%。肺癌E-cad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大小、棘突征、胸膜侵犯及淋巴转移明显相关;VEGF的表达与周围型肺癌的毛刺征、棘突征、空洞征、胸膜侵犯、淋巴转移明显相关。结论SCT可清晰显示周围型肺癌的各种征象,较准确地反映肿瘤浸润转移的病理学和生物学特性。

    2008年14期 No.596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肝癌组织相关基因表达与肝癌术后生存的关系

    吴尘轩;杜智;王毅军;高英堂;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内多个肝癌相关基因表达情况及其与术后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对72例手术切除肝癌患者的追踪随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分析各临床和病理指标与生存预后的关系。对手术切除的肝癌标本以半定量RT-PCR方法测定癌组织中多个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术前肝功能分级、血清AFP、AFU、癌组织分化程度、有无癌栓与预后相关(P<0.05)。肝癌组织内COL1A2、Gem in in、IGFBP3、SPINK2表达与患者的癌组织分化程度相关。结论肝癌组织内COL1A2、Gem in in、IGFBP3和SPINK2基因表达为肝癌术后生存的主要相关分子生物学因素。

    2008年14期 No.596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同种异体NK细胞对CD_(34)~+早期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活性

    牛新清;郭坤元;周健;胡海燕;佘妙容;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NK细胞对CD3+4早期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方法免疫磁珠法分离5例健康个体NK细胞,以NK杀伤敏感细胞株K562作为对照,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测定不同效靶比时NK细胞对CD3+4早期AML细胞KG1a的杀伤活性。结果AML细胞株KG1a中CD34抗原表达率为98.0%±1.1%,分选后的NK细胞纯度为93.2%±3.7%。不同效靶比时NK细胞对KG1a细胞均有杀伤活性,且随着效靶比的增高,其杀伤活性增高(P<0.05)。结论同种异体NK细胞对CD34+早期AML细胞具有一定的杀伤活性。

    2008年14期 No.596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嵌和体水平及供受者基因配型相合程度对小鼠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

    王希友;杨勇;黄建华;洪宝发;李峤;陈新静;马林;郭业磊;翟飞;

    目的探讨小鼠半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受体嵌和体水平及供受者基因配型相合程度对小鼠移植物抗宿主病影响。方法以BALB/C小鼠为受鼠,以CB6F1小鼠为供鼠,A组给予全身照射4.0 Gy预处理方案,B组给予全身照射8.0 Gy,所有受鼠在第0天经尾静脉注射CB6F1小鼠骨髓细胞细胞悬液(5×106),C组以CB6F1小鼠为供鼠,D组以C57BL/6小鼠为供鼠,均给予全身照射(8.0 Gy),观察所有受鼠移植后的嵌合体水平及GVHD的情况。结果A组形成混合型嵌合体,移植2周达高峰,随后有下降趋势,B、C及D组为完全供者型嵌合体(>90%),且持久稳定;A、B两组间临床GVHD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D组临床GVHD评分和死亡率明显高于A、B及C组(P<0.05)。结论嵌和体水平与移植后GVHD的发生有关;供受者基因配型相合程度对嵌合体水平无影响,但与GVHD的发生有关。

    2008年14期 No.596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食管鳞癌组织中FEZ1和PCNA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李娜;王洪兴;张洁;

    目的检测FEZ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0例食管鳞癌及100例正常食管组织中FEZ1和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FEZ1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食管组织,其表达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CNA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食管组织,其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FEZ1和PCNA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负相关。结论FEZ1的表达可能与食管鳞癌的发生有关,并且参于了其浸润、转移等过程。

    2008年14期 No.596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参附汤对移植小鼠造血干细胞表面CD_(44)及CD_(62)L的影响

    吴顺杰;周健;吴远彬;苏俊芳;杨巧红;黄羽;涂三芳;李小月;

    目的观察参附汤对移植小鼠造血干细胞表面CD44及L-选择素(CD62L)的影响。方法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小鼠随机分为参附组、凉血解毒组和空白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的sca-1+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44及CD62L的表达率。结果参附汤组第3、7、14天CD44和CD62L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提高造血干细胞表面CD44及CD62L的表达水平可能为参附汤促进造血干细胞归巢的机制之一。

    2008年14期 No.596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活动期Graves眼病的MRI表现与血清TSH、TRAb的特点

    洪庆山;薛耀明;沈洁;林志春;

    目的探讨活动期Graves眼病的磁共振(MRI)影像表现与血清TSH、TRAb的特点。方法收集活动期Graves眼病56例,非活动期8例为对照组,全部经Siemens Magnetism Vision Plus 1.5T磁共振扫描仪检查,采用化学发光法测血清促甲状腺素(TSH)及其受体自身抗体(TRAb)水平。结果活动期Graves眼病眼外肌表现为水肿,抑脂T2WI呈高信号,血清TSH水平高于对照组,TRAb水平则低于对照组。结论MRI显示眼外肌水肿,结合血清TSH升高,对于判断活动期Graves眼病有指导意义。

    2008年14期 No.596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冠心病患者11-DH-TXB_2水平分析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王志军;苏永臣;温建艳;柯元南;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11-脱氢-血栓素B2(11-DH-TXB2)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03例住院患者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中11-DH-TXB2水平,记录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伴随临床疾病、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介入治疗措施等。记录随访1 a时心血管病事件。结果冠心病患者11-DH-TXB2水平高于对照组。11-DH-TXB2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及严重病变支数相关。11-DH-TXB2水平增高与随访1 a发生心血管病事件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11-DH-TXB2水平升高能够反映病情的严重性,预示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

    2008年14期 No.596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代谢综合征与中青年脑梗死及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赵文慧;胡文立;牛世芹;李淑娟;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与中青年急性脑梗死及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确诊急性脑梗死年龄在35~60岁之间患者198例,根据代谢异常分为代谢综合征组和非代谢综合征组,分别对其进行临床和颈部血管超声分析。结果代谢综合征组112例(56.5%),吸烟饮酒者比例高,脑梗死的复发率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肥胖、血压高、高空腹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代谢综合征组纤维蛋白原升高明显,且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比例高。结论代谢综合征通过促使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导致中青年急性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增加,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2008年14期 No.596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连续静—静脉血液滤过治疗心脏术后肾功能衰竭临床研究

    邓学峰;姜胜利;肖苍松;

    目的观察连续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心脏术后肾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行股静脉或颈内静脉插管术,置入三腔血透管,选用BM25型(美国百特公司)血液滤过系统进行床旁CVVH。置换液以前稀释法输入,2 000~4 000 ml/h,血流量150~300 ml/min。治疗中采用低分子肝素持续抗凝。结果人均CVVH时间为59.3 h;血肌酐(Cr)和血尿素氮(BUN)下降明显(P<0.05);所有患者治疗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没有发现出血或栓塞等并发症。26例患者中治愈18例;2例转为门诊间隙性透析,等待肾脏移植;死亡6例。结论CVVH是治疗心脏术后肾功能衰竭的安全、方便和有效的方法,能够降低死亡率。

    2008年14期 No.596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基础研究

  • 中药对日本血吸虫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

    赵建玲;张凡;唐宏伟;

    用免疫组化SABC技术结合计算机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定量检测并分析复方中药制剂治疗对日本血吸虫鼠肝内Ⅰ、Ⅲ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结果:感染组鼠肝内Ⅰ、Ⅲ型胶原及TGF-β1均主要分布在虫卵肉芽肿内,呈密集片状着色。经中药治疗后着色均明显减少;治疗组Ⅰ、Ⅲ型胶原及TGF-β1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感染组。提示中药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2008年14期 No.596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应用防水三角巾对腹部开放伤犬海水浸泡后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姜福亭;赖西南;王育红;杨兴东;虞积耀;王大鹏;

    选择成年杂种犬30只,制作腹部开放伤动物模型后,分别应用防水三角巾、普通三角巾包扎和不用任何敷料包扎,比较各组经海水浸泡后血液动力学的变化。结果普通三角巾组和不用敷料组海水浸泡后出现明显的血液动力学改变,防水三角巾组实验期间各指标无明显变化。认为防水三角巾可防止创伤后海水浸泡引起的血液动力学紊乱。

    2008年14期 No.596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几丁糖与钛网联合运用防治椎板切除术后瘢痕粘连的实验研究

    李波;丁一;罗春山;田晓滨;张一;

    选择80只成年家兔制作椎板切除模型,在椎板缺损处分别覆盖等渗盐水、钛网、几丁糖以及几丁糖加钛网,分别于2、4、8周电镜与光镜下观察瘢痕形态学的改变。发现对照组瘢痕日趋明显,钛网组可减轻硬膜周围的瘢痕包裹,有效的隔绝周围瘢痕组织与硬脊膜,几丁糖组有明确的抗瘢痕粘连、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几丁糖加钛网组能有效地立体抑制硬膜周围瘢痕的增生。认为几丁糖加钛网能有效地从立体上抑制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周围的瘢痕粘连。

    2008年14期 No.596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通心络超微粉剂对冠状动脉痉挛后NF-κB、iNOS变化的影响

    沈剑耀;贾大林;庞雪峰;宗志红;曾定尹;

    将50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通心络超微粉剂(TXL)低、中、高剂量组和地尔硫卓组。给予实验药物灌胃5 d后,予ET-1静脉注射建立微血管痉挛模型。RT-PCR测定冠状动脉核因子-κB(NF-κB)、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发现TXL能降低痉挛前后T波高度变化程度及血清TnI水平;TXL随剂量增高可明显减少冠状动脉NF-κB及iNOS表达。提示TXL可能通过减少冠状动脉NF-κB、iNOS表达减轻冠状动脉痉挛,降低心肌损伤。

    2008年14期 No.596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盐酸戊乙奎醚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于翠翠;王俊科;王郜;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东莨菪碱组(Sco组)和盐酸戊乙奎醚组(PH组)。观察测定各组脑梗死体积、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形态的变化及海马组织N-甲-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NR1亚基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I/R组比较,再灌注后PH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少,海马神经元细胞损伤显著减轻,NMDA受体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认为盐酸戊乙奎醚预处理可以显著改善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细胞损伤,从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2008年14期 No.596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17βE_2对氧糖剥夺/复糖复氧诱导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赵伟丽;卢宏;赵莘瑜;李传斌;

    将培养8 d的大鼠皮质神经元分为4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采用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C组采用17βE2预处理+OGD/R、D组采用17βE2与PI3K抑制剂LY294002共同预处理+OGD/R。发现OGD/R后神经元活性逐渐下降,p-Akt、凋亡诱导因子(AIF)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增加;17βE2可明显提高OGD/R后神经元的存活率,使p-Akt的表达明显增加,AIF表达降低;LY294002与17βE2共同预处理,抑制了17βE2的作用。提示17βE2可减轻OGD/R诱导的皮质神经元损伤,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AIF及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

    2008年14期 No.596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对小鼠T细胞的影响

    魏强;于立新;邓文锋;叶俊生;张彦选;

    以环磷酰胺(CTX)作为阳性对照组,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采用不同浓度曲古抑菌素A(TSA)作用于小鼠,以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分别作用于小鼠外周血及脾脏中T淋巴细胞,流式细胞仪观察T细胞数量及CD4+和CD8+亚群的变化情况。结果TSA可以显著减少外周血及脾脏中T淋巴细胞数量,且与浓度相关,同时TSA还引起T细胞亚群CD4+和CD8+T细胞数量减少,同时也减少了CD4+/CD8+比值。本实验为应用TSA抑制T细胞的免疫应答和诱导免疫耐受提供了依据。

    2008年14期 No.596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尿激酶原治疗犬急性脑栓塞的实验性研究

    郭红梅;杨磊;秦伟;项宁;胡文立;

    建立犬颈内动脉系统栓塞模型,血管造影证实颈内动脉(ICA)系统血管栓塞后2 h,经静脉给予尿激酶原、尿激酶或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后2 h造影观察血管开通情况;治疗后8 h取病理学观察出血情况。发现尿激酶原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血管开通率高于尿激酶组;出血情况3组相似。提示尿激酶原组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组血管再通率相当,但对其出血副作用的评价还需进一步研究。

    2008年14期 No.596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CD_(147)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李波;李玉;王斯文;程万宏;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及RT-PCR检测55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CD147的表达情况。发现CD147mRNA在正常肺组织中几乎不表达,而在NSCLC组织中高表达61.8%;CD147表达强度与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有关。认为CD147与NSCLC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其可作为评价NSCLC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

    2008年14期 No.596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内镜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临床观察

    李诗阳;曾奇;陈芳;廖彦;

    回顾性分析4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患者经内镜治疗的临床效果,并比较治疗前后部分血清酶类水平。发现内镜诊治成功率达93.48%(43/46),无并发症,无死亡患者。治疗后,患者外周血淀粉酶、胆红素、碱性磷酸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脂肪酶和C反应蛋白低于治疗前。提示内镜诊治ABP效果较好,可迅速改善患者受累器官功能。

    2008年14期 No.596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卵巢癌中的表达

    李百鸥;王永来;

    采用RT-PCR法检测30例卵巢癌患者和对照组10例良性卵巢组织中Livinα和LivinβmRNA的表达。发现卵巢癌组织中Livin的阳性表达率为43.33%,良性卵巢组织中Livinα和Livinβ均不表达,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认为Livin的两种异构体α和β在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这可能会使其成为卵巢癌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2008年14期 No.596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妊娠血浆相关蛋白A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的建立

    蒋艺勤;董志宁;汤永平;李明;吴英松;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建立检测妊娠血浆相关蛋白A(PAPP-A)的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TRFIA)方法,并对其各项性能指标进行评价。发现该方法的灵敏度为1.2 mIU/L,线性范围为6~10 000 mIU/L,回收率为97.9%;分析内和分析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47%~4.37%和2.41%~4.79%;本试剂与甲胎蛋白、胎盘催乳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0.071%、1.409%和0.727%;31份血样用本试剂与进口的同类试剂同时检测,其相关系数为0.991。认为自制PAPP-A试剂盒各项指标均达到临床检测要求,可替代国外同类产品试剂盒。

    2008年14期 No.596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腰硬联合麻醉下依托咪酯清醒镇静的临床研究

    李峰;甘建辉;陈杰;王希柱;

    选择ASAⅠ~Ⅱ级腰硬联合麻醉患者30例,术中采用依托咪酯行自控镇静(PCS)。使用Graseby镇痛泵静脉给药,每次给药量1 mg,20 s完成,无锁定时间,患者可根据需要按压给药按扭,直至满意。每5 min记录1次镇静程度、呼吸通畅程度、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患者按压次数和实际给药次数。结果依托咪酯PCS起效时间为(2.3±1.2)min;360例次记录中无一镇静过度;所有患者SpO2及呼吸道通畅度均未受影响。认为依托咪酯PCS具有安全可靠、呼吸循环抑制小等优点,可应用于腰硬联合麻醉患者术中镇静。

    2008年14期 No.596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

    汪群英;徐芸;李建生;

    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以及IL-2、IL-4、IL-10、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并设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AIH患者CD4+、CD4+/CD8+和CD4+CD2-8T细胞均明显升高(P均<0.05),CD4+CD2+5明显降低(P<0.05),IL-2和TNF-α显著升高(P均<0.05)。认为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变化与AIH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有相关性。

    2008年14期 No.596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Livin、MMP-9和ICAM-1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张谢夫;陈文超;赵春临;刘涛;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s)组织中Livi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ICAM-1的表达情况。发现Livin、MMP-9和ICAM-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7%、89.7%、60.3%,Livin、MMP-9和ICAM-1的表达与肿瘤的危险度分级均呈正相关;Livin和MMP-9的表达与组织学分型和原发部位也相关。认为Livin和MMP-9的表达可以作为判断GISTs复发转移危险性的可靠蛋白标记。

    2008年14期 No.596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HLA-DQB1* 03基因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的相关性研究

    吴海霞;李艳芸;耿鑫;王玉川;李悦国;张维铭;

    采用酚—氯仿—异戊醇法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宫颈癌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提取DNA,采取序列特异性引物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分离人白细扁抗原(HLA)-DQB1*03基因各亚型。发现DQB1*0301、0302、0303亚型的频率在CIN、宫颈癌组较正常组明显增高;在CIN组和宫颈癌组内,DQB1*0301、0303亚型的频率较高。认为HLA-DQB1*03基因亚型与CIN及宫颈癌的发生有关。

    2008年14期 No.596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ERK1/2蛋白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王江宁;

    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0例胆管癌组织中p-ERK1/2蛋白的表达。结果胆管癌组织中p-ERK1/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8.6%,p-ERK1/2蛋白表达与病理分化程度显著相关(r=0.294,P<0.05);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ERK1/2蛋白的表达与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呈负相关(χ2=11.06,P<0.01)。认为胆管癌组织中p-ERK1/2的表达可能和肿瘤的发展有关,对判定预后有一定价值。

    2008年14期 No.596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靛玉红对膀胱癌ScaBer细胞株增殖的影响及机制

    曹婧;樊青霞;索振河;

    体外持续传代培养膀胱癌ScaBer细胞株,MTT法测定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靛玉红对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采用RT-PCR法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不同浓度的靛玉红作用于ScaBer细胞株时,对Oct-4、Sox-2、Nanog基因表达的影响。发现1、5、10μmol/L的靛玉红均能抑制ScaBer细胞株生长,并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和时间依赖性;靛玉红能够抑制Oct-4、Sox-2、Nanog基因的表达。认为靛玉红能够明显抑制膀胱癌ScaBer细胞株增殖,其机制可能与Oct-4、Sox-2、Nanog基因表达下调有关。

    2008年14期 No.596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硬膜外腔神经阻滞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安波;张山;边庆虎;

    选择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患者33例,在内科治疗基础上,行硬膜外腔神经阻滞治疗,持续硬膜外腔输注0.5%利多卡因,5 m l/h,连续治疗2周;观察疼痛的改善情况、下肢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发现治疗2周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较治疗前下降(4.41±1.13),总有效率为93.94%。治疗后患者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及感觉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可见硬膜外腔神经阻滞是治疗糖尿病下肢痛性神经病变的有效方法。

    2008年14期 No.596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VEGF和MMP-9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赵杨;徐惠绵;张颐;

    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和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大网膜转移病灶、卵巢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VEGF和MMP-9在卵巢癌中有过度表达,Ⅲ~Ⅳ期表达明显高于Ⅰ~Ⅱ期,低分化高于中高分化,大网膜转移病灶表达高于原发病灶。推测VEGF和MMP-9的过度表达在卵巢癌的发生、侵袭、转移中起重要的协同作用。

    2008年14期 No.596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糖尿病并发恶性肿瘤45例临床分析

    肖鹏;冯密罗;王留兴;樊青霞;王瑞林;赵培荣;

    回顾性分析317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分布情况。发现糖尿病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其中消化道肿瘤、血液肿瘤、肺癌居前三位,患者年龄多在40岁以上。认为糖尿病可能是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对于>40岁的糖尿病患者要警惕患恶性肿瘤的可能。

    2008年14期 No.596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浅低温不停跳心脏瓣膜置换术对C3、C4的影响

    吴家远;陈铭伍;冼磊;

    将5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均分为中低温心脏停跳和浅低温不停跳两组。术前至术后7 d共10个时间点测定血清C3、C4水平。发现术中至术后某一段时点两组组内的C3、C4均较术前降低,但亦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其中不停跳组均于术后24 h恢复至术前水平;停跳组C3于术后24 h~3 d恢复至术前水平,C4于术后3 d恢复至术前水平。认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技术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2008年14期 No.596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长托宁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心肌功能的调节作用

    谭世峰;曾奇;王日兴;邢柏;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1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处理,对照组予阿托品,实验组予长托宁解毒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用药次数、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药物中毒率和反跳率等。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AST、LDH、α-HBDH、CK、CK-MB和cTnI。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较短,给药次数、药物中毒率和反跳率也偏低,P均<0.01。治疗组AST、CK、CK-MB、LDH、α-HBDH、cTnI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提示长托宁治疗AOPP的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有一定的关系。

    2008年14期 No.596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阿立哌唑治疗前后细胞因子的研究

    李亚飞;翁剑驰;罗环跃;舒莉萍;

    对首发精神分裂症35例患者用阿立哌唑进行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2、IL-5、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水平。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精神症状。同期选择1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IL-2、IL-5、IL-10、TNF水平均明显降低,TGF-β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后IL-2、IL-10水平明显升高。各指标水平与精神症状无相关性。提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IL-2、IL-5、IL-10、TNF、TGF-β等介导的免疫功能紊乱。

    2008年14期 No.596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足月新生儿单纯高间接胆红素与酶学变化的关系

    杜开先;栾斌;任春锋;

    观察组为高间接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68例,对照组为同期足月正常新生儿20例,取清晨空腹血检测肝功能及心肌酶学指标,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白蛋白下降,碱性磷酸酶、谷氨酰基转移酶升高。认为足月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与白蛋白降低和胆汁淤滞有相关性。

    2008年14期 No.596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终末期肾衰维持血透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HGF相关性探讨

    李涛;魏鹍;李慧妍;吴学敏;于杰;王术艺;

    对69例终末期肾衰维持血液透析(MHD)患者及对照组32例慢性肾脏病(CKDⅠ~Ⅱ期)患者,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用高分辨二维颈动脉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结果MHD患者血清HG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透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越重,血清HGF水平越高,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颈动脉IMT的因素有血清HGF、年龄、透析时间、收缩压、C反应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脂蛋白(a)。提示HGF可能参与了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新指标。

    2008年14期 No.596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急性心肌梗死中H-FABP和NT-proBNP检测的临床意义

    张静;王欣;徐晓非;

    采用ELSA法和电化学发光法检测9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N末端B型钠尿肽(NT-proBNP)的水平变化,随诊6个月。采用AMI发病6个月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ΔLVEDV)>20%作为发生左室重构的标准。发现AMI患者第3天血清NT-proBNP为(1 784.4±1 593.4)ng/L,与6个月ΔLVEDV呈正相关(r=0.42,P<0.05)。认为H-FABP可作为AMI的早期诊断指标,同时NT-proBNP的水平可预测AMI患者的预后。

    2008年14期 No.596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抗氧化剂对大肠癌细胞MMP-3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周文鹏;樊青霞;范魁生;王瑞林;吴金民;

    采用FQ-PCR检测大肠癌细胞中MMP-3 mRNA的表达,EMSA法测定细胞核内核因子-κB(NF-κB)结合活性。结果发现,抗氧化剂可阻断大肠癌细胞培养体系TNF-α诱导的MMP-3 mRNA的表达,TNF-α可诱导大肠癌细胞NF-κB的激活并被抗氧化剂阻断。认为TNF-α诱导的大肠癌细胞MMP-3基因表达依赖于NF-κB的激活,抗氧化剂可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而阻断MMP-3基因的诱导表达。

    2008年14期 No.596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原位大隐静脉—腘静脉转流术治疗股浅静脉闭塞症临床研究

    田明夏;王豪夫;黄晔;赵宗刚;李君;王曰伟;

    对11例股浅静脉闭塞症患者利用自体大隐静脉作大隐静脉—腘静脉转流术并建立临时性动静脉瘘,术后辅以抗凝药物治疗,术后3个月结扎临时性动静脉瘘。随访10例,随访时间11~67个月,6例转流静脉通畅,临床症状消失,有效率60%;4例闭塞,但未出现溃疡等严重并发症。提示原位大隐静脉—腘静脉转流术术后大隐静脉通畅率不高,但结合暂时性动静脉瘘手术,仍不失为治疗股浅静脉闭塞症的有效手术。

    2008年14期 No.596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ngⅡ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内皮素的影响及艾司洛尔的保护作用

    李靖;李鸣皋;马贵喜;刘玉;蒙果;韩磊;刘昕;

    将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组、AngⅡ+高、中、低3种浓度的艾司洛尔共5组,用放免法测定AngⅡ在不同时间作用下内皮细胞分泌内皮素含量的变化以及不同浓度的艾司洛尔对这种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AngⅡ有明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内皮素的作用,6 h最显著;艾司洛尔能明显抑制AngⅡ致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内皮素的作用,且中、低浓度艾司洛尔的抑制作用更显著。认为AngⅡ可明显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内皮素,艾司洛尔可显著降低这种作用。

    2008年14期 No.596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1HMRS在脑肿瘤鉴别诊断及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研究

    季倩;尹建忠;祁吉;

    应用Philips Marconi Eclipse 1.5T超导型磁共振机,对60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行单体素波谱(SVS)采集NAA、Cho、Cr、Lac、Lip和Ala峰,计算NAA/Cho、NAA/Cr和Cho/Cr比值。结果显示,与正常侧相比,脑肿瘤均有NAA下降,Cho升高(P<0.05)。不同肿瘤间Cho/Cr无明显差异,NAA/Cr和NAA/Cho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级别胶质瘤间NAA/Cr无明显差异,Cho/Cr和NAA/Cho具有高度统计学差异(P<0.01)。Lip仅出现于高级别胶质瘤及转移瘤中。认为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可以为脑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胶质瘤的组织学分级提供可靠信息。

    2008年14期 No.596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刘春红;刘颖;孟庆玲;张文英;张士喜;宋彦峰;

    12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75 mg,1次/d;治疗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0.6 ml皮下注射,每12 h 1次,同时给予氯吡格雷,用法同对照组。疗程均为10 d。结果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98.3%)明显高于对照组(81.7%),P<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减少(P<0.05)。提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确切,使用安全。

    2008年14期 No.596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冠心病患者TM基因1418位C/T多态性的研究

    常国栋;喻卓;李晓文;高传玉;

    提取100例冠心病(CHD)患者和73例非CHD患者的基因组DNA,采用突变特异性扩增系统方法检测血栓调节蛋白(TM)基因1418位C/T多态性。发现我国北方地区人群中TM 1418位存在C/T两态,且以基因型T/C为主;CHD患者与非CHD患者间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型频率均有统计学差异。认为TM 1418位C/T多态性与CHD发病相关。

    2008年14期 No.596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与入院时潜在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姜叶洁;

    回顾性分析125例危重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与入院时潜在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发现入院血清白蛋白和血钙水平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入院ALT、AST、乳酸、血细胞比容、缺氧以及感染、胃肠功能障碍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呈负相关。认为以上入院时潜在危险因素可能导致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升高或下降。

    2008年14期 No.596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秦皇岛市城近郊区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张丹;郑岳;夏志伟;

    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秦皇岛市城近郊区中3个小区的常住居民进行面访式问卷调查。调查纳入850人,有效问卷840张(98.8%);符合Rom eⅡ标准的肠易激综合征(IBS)症状患病率为4.6%,女性60岁以上组发病率较高;饮酒、受凉或进凉食、食物过敏、肠炎或痢疾史、生活事件、服NSAID史、消极应对方式等为最具有可能的危险因素。认为本地区居民中IBS患病率不低于北京等大城市;饮酒、食物过敏、服NSAID史等为最可能的高危因素。

    2008年14期 No.596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疗效观察

    李淑艳;宋曙光;王曙红;

    选取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317例(320眼),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209例(210眼),行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照组108例(110眼),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加巩膜暴露治疗法。结果显示,随访10~16个月,实验组所有病例移植片均成活,复发17眼(8.1%),对照组复发28眼(25.9%),两组有明显差异(P<0.01)。认为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治疗翼状胬肉有效的手术方法。

    2008年14期 No.596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儿童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

    王廷昱;韩向君;陈晶;陈泽谷;梁其洲;

    回顾性分析28例儿童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研究其T1加权、T2加权、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FLAIR)和增强后的MRI表现。发现病灶在小脑蚓部19例、小脑半球9例。MRI表现:囊性伴壁结节型15例,假囊性或伴壁结节型9例,实质型4例。肿瘤的活性部分于FLAIR和T2加权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T1加权肿瘤囊性部分呈均匀低信号,肿瘤壁结节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认为MRI诊断对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尤其是增强扫描对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2008年14期 No.596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临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检测与耐药性分析

    董虹;杨善浦;

    采用ATB Expression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在本地区感染的发生率及其药敏特点。结果检出产ESBLs细菌202株,检出率为29.9%,其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检出率分别为30.6%(111/363)、28.5%(81/284)、35.7%(10/28)。所有产ESBLs菌对碳青霉烯类高度敏感。认为产ESBLs菌株是临床常见致病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首选药物。

    2008年14期 No.596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血清PSA、PSAD和FPSA/TPSA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关维民;徐衍盛;

    采用微粒子捕获酶免疫技术测定前列腺癌(PCA)、前列腺增生(BPH)、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NSGP)患者及正常人血清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总PSA(TPSA)和游离PSA(FPSA)水平,并计算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和FPSA/TPSA比值。结果PCA组、BPH组、NSGP组PS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其中PCA组最高;TPSA在4~10μg/L时,PCA组与BPH组血清PS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FP-SA/TPSA比值具有明显差异(P<0.01)。认为联合检测PSAD、TPSA、FPSA和FPSA/TPSA可明显提高PCA诊断的准确性。

    2008年14期 No.596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假性动脉瘤的诊治价值

    彭格红;杜毅力;李可基;

    总结29例假性动脉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资料,并与手术、造影及超声引导下压迫治疗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9例彩超诊断的假性动脉瘤均经手术、动脉造影及超声引导下压迫治疗证实,其定性符合率为100%,判断动脉来源正确率93%(27/29)。经超声引导压迫治疗成功率88%(15/17)。认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假性动脉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为临床选择手术或压迫治疗提供参考。

    2008年14期 No.596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社会心理因素与乳汁分泌的相关性研究

    武红利;黄煜湘;王丽娟;王伟明;

    随机抽取400例正常产妇,对其进行90项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性格调查表的问卷调查,同时对这组人群进行产后泌乳素水平检测、泌乳始动时间及乳量的观察。发现随着抑郁程度的加重,泌乳素水平越低;泌乳始动时间与抑郁、焦虑有关;而焦虑和情绪不稳是影响泌乳量的危险因素。认为社会心理因素对母乳喂养有重要的影响,产后抑郁、焦虑、情绪不稳等不良精神因素刺激都易导致母乳分泌不足,导致哺乳的失败。

    2008年14期 No.596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静脉注射小剂量氯胺酮抑制芬太尼所致咳嗽反应临床研究

    夏登云;

    全麻下行择期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静注氯胺酮0.15 mg/kg,对照组静注同等体积的0.9%生理盐水,10 s注射完毕,1 min后,静注芬太尼2~3μg/kg,5 s注射完毕。记录患者咳嗽次数及强度变化。发现静注芬太尼后,观察组发生咳嗽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咳嗽的时间较对照组延长。认为预先注射小剂量氯胺酮可有效降低麻醉诱导期间芬太尼所致咳嗽的发生率。

    2008年14期 No.596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无痛睡眠麻醉技术用于输卵管结扎术中效果观察

    姚群;

    对34例输卵管结扎术(女扎)妇女在局部麻醉前先静脉给予咪唑安定或异丙酚,少量雷米芬太尼或芬太尼。术毕应用拮抗药使术者清醒。发现患者术中呼吸、循环功能稳定,全部达到术中睡眠,无动、无痛、无牵拉反射状态,术毕即清醒。提示无痛睡眠麻醉精度高,可控性良好,能够解除女扎妇女对手术的恐惧,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2008年14期 No.596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骨转移临床观察

    余朴;樊青霞;郭佳;夏金;

    将38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唑来膦酸+紫杉醇+顺铂)和对照组(单用唑来膦酸)。治疗后,两组骨痛缓解率、生存质量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骨转移灶修复率为52.7%,高于对照组的15.8%。认为采用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晚期骨转移患者效果较好,且毒副反应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08年14期 No.596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严重呼吸衰竭临床研究

    林文霞;杨江明;林琴;

    因支气管—肺部感染所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行有创通气,治疗后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PIC窗)的患者32例入选,随机分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组和常规通气组,监测患者有创通气时,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例数,住ICU时间和院内死亡例数等。发现序贯通气组VAP发生率、有创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通气组(P<0.05)。提示在PIC窗指导下的有创—无创序贯性脱机冶疗方法可以改进冶疗效果,降低冶疗费用,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2008年14期 No.596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糖尿病胃肠病变患者胃肠激素的影响

    吴国平;黄晓辉;梁居雄;朱洪;

    将115例2型糖尿病合并胃肠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50 ml静滴、1次/d,共15 d;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100 mg和维生素B12250μg肌肉注射、1次/d,共15 d。发现治疗组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便秘或腹泻的好转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胃肠排空实验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治疗组治疗前后促胃液素、胃动素、胰高血糖素、胃排空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提示复方丹参注射液可改善糖尿病胃肠病变的症状、体征,使胃排空时间缩短、胃肠激素接近正常,且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2008年14期 No.596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乳管镜在乳头溢液临床诊治中的应用

    张惠;刘治滨;

    对64例乳头溢液患者进行乳管镜检查,对其中乳管扩张并乳管炎者进行乳管药物灌洗,对发现肿瘤者行手术治疗。结果乳管镜诊断乳腺导管扩张症伴乳管炎35例,行乳管药物灌洗后乳管溢液情况均得到根治或明显好转;乳管镜诊断乳管内占位病变者29例,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93.1%(27/29)。认为乳管镜检查具有直接、安全、有效、准确性较高的特点,在乳头溢液疾病诊断及治疗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2008年14期 No.596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咪达唑仑复合盐酸哌替啶用于无痛内镜检查临床观察

    崔静;徐刚;唐芙爱;

    450例无痛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静注咪达唑仑,观察组静注盐酸哌替啶后再静脉给予咪达唑仑。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插入胃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变化平稳,咪达唑仑用药总量减少,镜检时间延长,不良反应率较低,提示咪达唑仑复合盐酸哌替啶更适合纤维胃镜检查。

    2008年14期 No.596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成人和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比较分析

    时艳荣;刘延方;张秋堂;孙玲;孙慧;刘少君;邹典斌;

    回顾性分析65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免疫表型,以CD45/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方法进行三色流式细胞术测定。发现651例ALL患者中,39.47%伴有髓系相关抗原的表达,其中最常见为CD13。成人ALL患者CD13、CD33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儿童ALL患者。成人T-ALL患者CD34表达率显著高于儿童T-ALL患者。提示成人和儿童ALL患者免疫表型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是它们长期预后不同的原因之一。

    2008年14期 No.596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Budd-Chiari综合征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韩新巍;陈呈世;段广才;丁鹏绪;吴刚;管生;

    对74例Budd-Chiari综合征(BCS)患者和41例健康者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浆,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抗心磷脂抗体IgG和IgM。发现BCS患者IgG抗体阳性率为5.4%,对照组无IgG抗体阳性,二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受试者均无抗心磷脂IgM阳性者。认为我国BCS主要病因可能不是抗磷脂抗体综合征造成的。

    2008年14期 No.596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根除及补救方案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唐泓;

    156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给予克拉霉素、奥美拉唑、阿莫西林三联1周疗法,B组给予甲硝唑、奥美拉唑、阿莫西林2周疗法进行Hp根除治疗。对耐药病例分别采用阿奇霉素、奥美拉唑、阿莫西林三联1周及克拉霉素增大剂量并延长奥美拉唑疗程的补救方案进行复治。发现A、B组根除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87%vs 82%,P>0.05);23例耐药病例经补救方案复治后,A、B组根除率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84.6%vs 60%,P>0.05)。认为以上两种治疗方法均安全有效、易接受;耐药病例选择阿奇霉素或增加克拉霉素剂量,延长奥美拉唑疗程作为补救治疗是目前儿童Hp感染复治的理想方案。

    2008年14期 No.596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诊治分析

    胡军红;史朝晖;任学群;

    对147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PP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显示,122例PPH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合并上消化道出血76例中54例行脾切断流,无出血71例中62例行脾切除术,6例行脾切除+预防性断流术。经过长期随访,效果确切。认为PPH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手术治疗可获良好效果,诊断上有其自身特点,必须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2008年14期 No.596 11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压应力环境下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中MMP-1和TIMP-1的表达及意义

    贾莹;王永;黎敏;张宗平;

    体外培养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对细胞加载50 kPa静压力,分别在2、4和8 h时间点收集细胞,ELISA法检测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水平。发现压力刺激组各时间点MMP-1、TIMP-1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MMP-1/TIMP-1至8 h时才明显增加。认为静压力可刺激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合成MMP-1、TIMP-1;MMP-1与TIMP-1的动态平衡关系对压力环境中牙周组织的改建具有重要作用。

    2008年14期 No.596 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MMP-2和VEGF在子宫肌腺症中的表达

    张梅;左颖;许轶曼;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1例子宫肌腺症标本、19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MMP-2在子宫肌腺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7%及5.2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VEGF在子宫肌腺症组织、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4%及78.9%,两组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认为MMP-2和VEGF在子宫腺肌症组织中均表达增强,提示其可能与子宫腺肌症的发生有关。

    2008年14期 No.596 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不同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的检测及意义

    廖彦;何长有;肖友书;

    测定165例不同肝病患者和38例健康者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水平,以及23例慢性肝炎、20例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的变化。发现各肝病组血清前白蛋白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HBsAg携带者组血清白蛋白无明显改变,其他肝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总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慢性肝炎组与肝硬化组治疗前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差异显著;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血清前白蛋白与白蛋白水平变化呈正相关关系。提示血清前白蛋白能灵敏地反映肝功能损害并有助于判断肝病的病情及预后。

    2008年14期 No.596 1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在无痛苦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

    李明颖;王振元;于金辉;李洁;张晓霞;

    采用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行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检查206例次,结果显示声门表面麻醉时发生呛咳者36例(17.5%),纤支镜进声门时发生呛咳者2例(0.9%),发生肢体对抗者2例(0.9%),需要辅助呼吸者3例(1.5%),需要麻黄素纠正血压者1例(0.4%)。无患者对检查中的情况存在记忆或术后发生恶心、呕吐。认为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全麻是一种安全、并发症少、值得推荐的无痛苦纤支镜麻醉方法。

    2008年14期 No.596 11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银杏叶片联合氟伐他汀对老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脂和hsCRP的影响

    陈岩;袁勇;

    将100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银杏叶片和氟伐他汀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用氟伐他汀治疗。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血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和甘油三酯水平均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提示银杏叶片联合氟伐他汀片运用在临床上比单独运用氟伐他汀片更好地降低血胆固醇。

    2008年14期 No.596 11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分离株耐药基因谱及亲缘性分析

    王宁;张娣;常东;周山;

    采用PCR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Pa)医院感染分离株中耐药基因谱,并对检测结果作聚类分析以了解其亲缘性。发现TEM、OXA、PER、GES的阳性率分别为51.4%、42.8%、31.4%、22.9%,而SHV、VEB、CTX-MⅠ、IMP、VIM基因均阴性。oprD2缺失率为60%;qacE△1基因阳性率为94.3%。认为35株多重耐药的医院感染Pa可分为两群,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2008年14期 No.596 12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护理园地

综述与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