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食管鳞癌组织VCAM-1和Survivin的表达及意义

    杜媛鲲;王雷;李月牛;王娜;李莉;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Survivin与食管鳞癌细胞发生、发展与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4例正常食管黏膜、94例食管鳞癌组织中Survivin和V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VCAM-1和Survivin在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食管黏膜,其中VCAM-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等因素有关(P均<0.05);Survivin表达与浸润深度有关(P<0.01);VCAM-1和Survivin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VCAM-1和Survivin在食管鳞癌中高表达,二者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评价食管鳞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2008年16期 No.598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质金属蛋白酶9作用后大肠癌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的变化

    彭梅;白岚;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对大肠癌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表达的影响以及通过促进其脱落形成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sTNFR1)从而促进大肠癌侵袭和转移的可能途径。方法免疫荧光法研究TNFR1在大肠癌细胞SW 1116中的表达;用MMP-9干预培养的大肠癌SW 1116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MP-9不同剂量和不同作用时间时TNFR1表达变化,同时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sTN-FR1的变化。结果SW 1116细胞表达TNFR1;MMP-9使SW 1116细胞表面TNFR1脱落形成sTNFR1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结论MMP-9促进大肠癌细胞表面TNFR1脱落形成sTNFR1,可能与大肠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2008年16期 No.598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β-catenin和γ-catenin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刘云建;陈强谱;欧琨;汪谦;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中β-catenin和γ-catenin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0例HCC、25例癌旁组织、5例正常肝组织中β-catenin和γ-catenin的表达情况。结果HCC中β-catenin和γ-caten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6%、26.6%,非肿瘤组织无β-catenin和γ-catenin的表达;HCC中两种基因的表达呈正相关,并分别与肿瘤是否转移有关。结论β-catenin和γ-catenin的表达及Wnt通路的激活参与了HCC的发生,可能是HCC治疗的理想靶标。

    2008年16期 No.598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胃癌患者血清CA199、CA724、CA242联合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王晶晶;陈自平;徐昌青;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相关抗原CA199、CA724和CA242水平与胃癌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对63例胃癌患者血清CA199、CA724和CA242水平进行检测,并与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CAGD)、3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其与胃癌恶性程度、转移和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胃癌患者血清CA199、CA724和CA242水平均明显高于CAGD与正常对照组(P均<0.01),血清CA199、CA724和CA242的阳性率与胃癌恶性程度、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胃癌诊断的敏感度及准确性。结论胃癌患者血清CA199、CA724和CA242水平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三者联合检测对胃癌患者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等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16期 No.598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及意义

    郭芳;罗殿中;陈罡;林静;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T、B淋巴细胞、NK细胞、Kupffer细胞数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度组11例,中度组19例,轻度组28例)肝组织、20例肝血管瘤患者瘤旁正常肝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CD3、CD57、CD20、CD68染色,用病理图像分析仪测量每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每平方微米面积阳性细胞数。结果随着肝炎炎症活动度的增加,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的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和Kupffer细胞数量增加,以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最为显著,不同活动度肝炎组均明显多于正常肝组织(P均<0.01)。随着肝炎炎症活动度的增加,血清甲胎蛋白、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炎症程度的加重而降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肝脏免疫细胞数量变化与肝组织炎症程度有关,免疫细胞数量增多的同时伴有血清学指标的变化。

    2008年16期 No.598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EMMPRIN和MT1-MMP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高爱社;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和模型金属蛋白酶1(MT1-MMP)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肝癌手术切除标本的EMMPRIN及MT1-MMP的表达情况。结果①MT1-MMP和EMMPRIN在肝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和52.5%,明显高于在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P均<0.01);②EMMPRIN与肿瘤的转移、肝癌组织分化程度、肿瘤的大小有关;③MT1-MMP与肿瘤的转移、肿瘤的大小有关,与分化程度无关;④MT1-MMP蛋白与EMMPRIN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608,P<0.05)。结论MT1-MMP和EMMPRIN的表达均与肝癌的浸润转移有关,MT1-MMP和EMMPRIN的检测对于评估肝癌的预后有一定意义。

    2008年16期 No.598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幽门螺杆菌对GC及癌前病变抑癌基因和抑制细胞凋亡基因的影响

    范妤;李涛;宋强;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胃癌(GC)和癌前病变中的作用及其与抑癌基因p53、抑制细胞凋亡基因Bcl-2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胃镜活检标本107例,其中GC 28例,异型增生(DYS)14例,肠上皮化生(IM)1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3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15例。尿素酶试验和Warthin-Starry银染色检测Hp,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Hp感染阳性组中GC和癌前病变的发生率高于Hp感染阴性组(P<0.05),p53、Bcl-2的阳性表达率在GC、DYS和IM中明显高于CSG(P均<0.05)。结论Hp与GC发生关系密切,持续Hp感染所致的慢性炎症可引起胃黏膜损伤,促进了p53基因的突变和Bcl-2基因的表达。

    2008年16期 No.598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外周血CD_5~+ B细胞与HBV感染慢性化、严重化的关系

    陈士俊;陈文娟;徐可树;

    目的探讨CD5+B细胞是否参与乙型肝炎的慢性化及严重化进程。方法将慢性肝病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三组,并设健康对照。检测肝脏各项检测指标(丙氨酸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白蛋白、球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胆固醇及HBV-DNA定量),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5+B细胞百分率。结果肝硬化组CD5+B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慢性乙肝组CD5+B细胞百分率与凝血酶原活动度有相关性(r=0.457,P<0.05),与肝功能其他各项指标均无相关性;其余各组与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无相关。结论CD5+B细胞可能参与了乙型肝炎慢性化进程,但与病情严重程度无关。

    2008年16期 No.598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贝那普利、氯沙坦联合治疗对冠心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影响

    刘军;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和氯沙坦联合治疗对冠心病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影响。方法10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54例,常规治疗组应用阿斯匹林、硝酸脂类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组应用贝那普利和氯沙坦。观察干预前和干预后6、12和18个月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心脏超声和血生化的变化。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阵发性房颤发生率、持续时间和发生频率均明显下降(P均<0.05)。年龄和药物治疗是阵发性房颤的独立影响因素,药物干预可使房颤的发生率、房颤持续时间和发生频率下降。结论贝那普利和氯沙坦联合治疗对冠心病阵发性房颤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2008年16期 No.598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芪降糖颗粒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及血管内皮素表达的影响

    邱云霞;许凤;陈新焰;赵世华;李勇;王颜刚;

    目的探讨生芪降糖颗粒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及血管内皮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生芪降糖颗粒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文迪雅组、对照组。正常组给予蒸馏水灌胃,模型组分别给予生芪降糖颗粒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文迪雅、蒸馏水灌胃,至血糖下降至正常组水平或与造模时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为治疗有效。测定各组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胰岛素、主动脉内皮素1(ET-1)的变化及ET-1mRNA表达。结果药物干预后生芪降糖颗粒中、高剂量组和文迪雅组血糖、TC、TG和胰岛素明显下降(P均<0.01)。文迪雅组和生芪降糖颗粒高剂量组ET-1和主动脉ET-1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均<0.01)。结论①生芪降糖颗粒有抗糖尿病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②生芪降糖颗粒降低ET-1mRNA的表达,可保护和改善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内皮和心肌的功能。

    2008年16期 No.598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护理园地

临床札记

基础研究

  •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

    孙绪丁;王利培;

    比较不同的梯度离心速度及时间、培养瓶是否用胎牛血清(FBS)包被、接种密度、首次换液时间、不同培养基对脐血中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离及原代培养过程的影响,并以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表面抗原。结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以1 500 r/m in×15 m in的梯度离心速度及时间分离脐血为最宜;培养瓶应用FBS包被,1×107/m l是脐血MSCs所培养的适宜接种密度,首次换液时间7 d,最好用MSCs专用培养基。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培养出的间充质样细胞表达MSCs相关抗原。认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稳定的分离和培养MSCs的方法。

    2008年16期 No.598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PKC激动剂佛波醇酯诱导大鼠伤害性感受过程中不同类型NOS的表达

    郭新华;杨永忠;李建秀;赵丽萍;刘宇宁;

    将42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溶剂对照组和佛波醇酯(PMA)6、12、24、48 h组。分别用热甩尾法和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的痛阈、脊髓后角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比较,PMA各组nNOS和iNOS表达均增加,染色也均加深,但二者在表达上调和恢复的速度上存在差异。认为PKC激活引起的痛反应及热痛觉过敏的早期可能主要是nNOS起作用,而在晚期主要由iNOS发挥重要作用。

    2008年16期 No.598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木香内酯对大鼠水拘禁应激性胃溃疡模型的影响

    张桂英;裴丽娜;张永玲;

    建立大鼠水拘禁应激性胃溃疡模型,以木香内酯(50、100、200 mg/kg)灌胃,观察木香内酯对水拘禁应激性胃溃疡的影响。结果木香内酯50、100、200 mg/kg能明显降低胃溃疡模型大鼠胃黏膜的溃疡指数,并能缩小溃疡面积,抑制胃酸分泌,升高胃液pH,减少胃液分泌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认为木香内酯对大鼠胃溃疡有明显改善作用。

    2008年16期 No.598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临床研究

  • 食管鳞癌患者podoplanin表达及微淋巴管密度与淋巴转移的关系

    李春华;马廷行;唐晓勇;

    对78例食管鳞癌术后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odoplanin在食管鳞癌组织的表达情况,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MVD),并分析LMVD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podoplanin在淋巴内皮细胞上表达,在食管鳞癌细胞上不表达;不同侵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不同临床分期食管鳞癌患者LVM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认为用podoplanin免疫组化法评估食管癌患者的淋巴管生成来预测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2008年16期 No.598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霍亮;李建华;张弓;李文涛;赵永福;张水军;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HB-EGF)及其受体(EGFR)在46例肝细胞癌(HCC)组织、30例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HB-EGF在HCC组织、癌旁及正常肝组织中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分别为77.77±8.45、66.95±4.53和60.86±6.02,HB-EGF在HCC中的表达与癌旁和正常肝组织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EGFR在正常肝组织、癌旁肝组织和HCC中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分别为78.83±8.13、75.77±7.14和66.83±5.09,HCC组织和癌旁组织EGFR的表达与正常肝组织相比具有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HB-EGF与EGFR的表达呈正相关(r=0.861,P<0.01)。认为HB-EGF可能通过EGFR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08年16期 No.598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Bcl-2家族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李霆;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5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Bcl-2、Bcl-xl、Bax的表达水平。结果Bcl-2、Bcl-xl、Bax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51.1%(23/45)、57.8%(26/45)、60.0%(27/45),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17.8%(8/45)、33.3%(15/45)、55.6%(25/45)。胃癌与癌旁组织比较,Bcl-2和Bcl-xl表达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Bcl-xl在高分化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低分化组织(P<0.05),无淋巴结转移者Bax的表达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认为Bcl-2家族参与了胃癌发生、发展的过程。

    2008年16期 No.598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罗力;庞久玲;许志萍;刘爱东;高小英;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4例胃癌及11例正常胃黏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结果MMP-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不同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之间MMP-2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MMP-2在胃癌发展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2008年16期 No.598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新辅助化疗对食管鳞癌患者CCR7和CXCR4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徐嵩龄;姚小健;高会霞;周希山;李醒亚;

    用免疫组织SP法测定30例单纯手术的食管癌(对照组)和25例新辅助化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观察组)患者病理标本中趋化因子受体7(CCR7)和趋化因子受体4(CXCR4)的表达,并观察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观察组CCR7、CXCR4阳性表达率48.0%(12/25)、40.0%(10/25)分别低于对照组的76.7%(23/30)、80.0%(24/30),观察组淋巴结转移率24.00%(6/25)低于对照组的53.33%(16/3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认为新辅助化疗可能通过下调组织中CCR7和CXCR4的表达,从而减少淋巴结转移。

    2008年16期 No.598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VM-26联合CF、5-Fu双周方案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观察

    王旸;万里新;

    对应用不同方案多次化疗的31例晚期胃癌患者采用替尼泊甙(VM-26)联合四氢叶酸钙(CF)、5氟尿嘧啶(5-Fu)双周方案二线治疗,观察该方案对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31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29%;中位疾病无进展时间为4.1个月,中位生存期6.5个月。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脱发。认为VM-26联合CF、5-Fu双周方案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疗效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2008年16期 No.598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干扰素α-2b治疗乙型肝炎患者46例疗效观察

    兰永杰;郑东明;

    92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于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于干扰素α-2b联合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结束后的肝功能、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肝功能改善和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认为干扰素α-2b在改善乙肝患者肝功能和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方面有肯定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2008年16期 No.598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阿奇霉素与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87例临床分析

    姬峰;金华;韩智国;郭鲁闽;

    87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静脉滴注阿奇霉素10 mg/(kg.d),对照组静脉滴注红霉素30 mg/(kg.d),疗程7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认为静滴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2008年16期 No.598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IL-6的影响

    李召军;

    将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包括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硝酸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β受体阻滞剂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每晚40 mg一次口服,连续8周,检测用药前和用药8周时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IL-6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VCAM-1与IL-6水平均明显降低,观察组降低更明显;且观察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认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减轻ACS患者的炎症反应。

    2008年16期 No.598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老年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32例疗效观察

    朱桂云;许航;

    在常规抗感染、平喘、祛痰对症治疗的基础上,32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加用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BiPAP)呼吸机进行无创通气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病情及动脉血气变化。结果经BiPAP呼吸机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pH、PaO2逐渐上升,PaCO2下降,临床症状改善,呼吸肌疲劳减轻,呼吸频率和心率减慢,呼吸困难减轻。认为BiPAP无创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安全有效,避免了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减少了相应并发症。

    2008年16期 No.598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病因脂肪肝患者生化、代谢及相关分子生物学指标的变化

    赵淑芝;纪年尚;辛朝晖;姜国辉;

    分别对78例乙醇性脂肪肝(AFL)、86例单纯肥胖性脂肪肝(NAFL)、85例糖尿病性脂肪肝(2-DM-FL)患者的血生化和相关炎性指标进行检测,并与88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比较。结果三种脂肪肝患者多种检测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AFL组总胆红素(TBIL)、谷氨酰转肽酶(γ-G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素氮(BUN)、尿酸(UA)较其他脂肪肝组明显增高(P<0.05,0.01);2-DMFL组血糖(GLU)、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较其他脂肪肝组显著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降低(P<0.05,<0.01);AFL、2-DMFL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明显增高。认为不同病因脂肪肝患者呈现不同的病理生理学及分子病理学特征改变,AFL和2-DMFL与炎症及大血管病变关系密切。

    2008年16期 No.598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慢性肾脏病各期凝血功能变化及影响因素

    江建青;徐鹏程;张伟;林珊;

    93例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分为5期,检测各期凝血功能指标。结果CKD患者血D二聚体水平在进入4期后明显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进入5期后明显升高;凝血功能异常的CKD患者与无异常患者比较,年龄、尿素氮、肌酐、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GFR、白蛋白和血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年龄和血肌酐是CKD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认为CKD患者进入4期(GFR<30 ml/min)后,血栓形成和出血风险增加,其中以高龄和高血肌酐患者明显。

    2008年16期 No.598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心导管术后经皮血管缝合装置的止血效果观察

    宋柯;杜凤和;徐晓薇;

    1 182例患者在心导管术后,分为血管缝合组588例和手法压迫组594例,分别应用经皮Perclose血管缝合器止血和手法压迫止血。结果血管缝合组和手法压迫组比较,一般事件发生率、总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认为心导管术后应用经皮Perclose血管缝合器的止血效果优于人工压迫止血。

    2008年16期 No.598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其基因型检测的临床意义

    陈进玲;张丽蕊;

    检测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220例患者(发热104例,无发热116例)和正常对照组80例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CRP 1059G/C基因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IRS发热、不发热患者CRP均明显升高(P均<0.01);发热患者CRP升高程度及持续时间与不发热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SIRS发热、不发热患者、对照组比较CRP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GG基因型与GC或CC基因型比较CRP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认为SIRS发热患者CRP水平明显升高且持续时间长,GG基因型患者CRP水平高于GC、CC基因型者。

    2008年16期 No.598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血清CRP与应激性高血糖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

    宋丽琴;

    83例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根据C反应蛋白(CRP)及血糖水平的检测结果分为CRP及血糖水平正常或轻度增高组和明显增高组,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再发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死亡情况。结果血糖及CRP明显增高组再发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高于CRP及血糖水平正常或轻度增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应激性高血糖及CRP增高可作为判断AM 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敏感指标。

    2008年16期 No.598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的检测及意义

    刘红;杨营军;

    检测90例急性冠脉综合证(ACS)患者及35例健康对照组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水平,结果ACS患者胸痛发作2 h时血清IMA水平明显升高,并达高峰,4 h时持续升高,6 h时下降至正常范围。胸痛发作2、4 h时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IM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UAP组血清IMA水平明显高于NSTEMI组和STEMI组(P<0.05)。认为IMA可作为诊断ACS的早期敏感生化标志物。

    2008年16期 No.598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肱动脉内皮功能与血压的关系

    董培康;李敬田;李仁军;姚荣国;刘建立;王宇彬;罗开良;

    采用超声技术测定87例高血压患者和24例正常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随血压升高,IMT依次增加,高血压1、2、3级间比较I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血压升高,血管舒张功能(FMD)依次降低,高血压2级和3级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血压3级与1级患者FMD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颈动脉IMT及内皮依赖性FMD障碍是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

    2008年16期 No.598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依托咪酯与异丙酚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血清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的影响

    齐艳艳;孟凡民;

    30例腹腔镜单纯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和异丙酚组各15例,分别观察异丙酚与依托咪酯麻醉维持时血浆皮质醇、肾上腺素水平的变化。结果异丙酚组血清皮质醇麻醉前(300.1±24.0)nmol/L,术后5 h升高至(505.3±29.0)nmol/L;依托咪酯组血清皮质醇(285.3±36.7)nmol/L,术后5 h降至(247.7±34.6)nmol/L;两组用药后多个时点比较皮质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肾上腺素水平组间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认为与异丙酚比较,依托咪酯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作用短暂且安全有效,二者对肾上腺髓质的影响相同。

    2008年16期 No.598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细胞免疫状态对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预后的影响

    宋敏娟;马秀丽;

    随机选择糖尿病合并肺结核和单纯肺结核患者各76例进行对比观察,并采用随机配对分组法将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化疗方案为3HRZE(S)/9HRE,观察组加用微卡治疗,疗程3个月。结果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组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单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改善、痰菌阴转率及肺部病变修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认为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于单纯肺结核患者,微卡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2008年16期 No.598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继发性高血压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

    邓新;王素平;

    对继发性高血压(SH)患者58例及年龄、性别匹配的6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SH组24 h、昼间及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平均水平明显高于EH组(P均<0.01),尤以夜间明显;SH组夜间压力负荷大于60%左右,EH组夜间压力负荷不足20%;SH组夜间血压下降不明显,非杓型明显多于EH组(P<0.01)。认为24 h血压平均水平较高、夜间下降不明显、夜间压力负荷>50%的患者可能存在SH,应行进一步检查确定诊断。

    2008年16期 No.598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李冬梅;刘玉霞;卢幸明;

    对脑梗死患者应用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斑块形成情况,并同期检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尿酸水平。结果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和尿酸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P<0.05,<0.01)。并且随着纤维蛋白原水平和尿酸水平升高,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升高。认为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及其稳定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和尿酸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2008年16期 No.598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综合干预对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素质的影响

    赵冬梅;李开芹;杨良政;李玲;

    抽取济南市三所幼儿园207例幼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97例和对照组110例。干预组采用儿童气质特点养育指导、感觉统合训练、建立心理咨询热线、个别心理治疗等方法进行为期3 a的综合干预,前瞻性观察儿童心理素质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6.59%,与干预前检出率16.49%及对照组16.19%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社会适应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儿童智商无明显变化。认为对学龄前期儿童进行综合性干预,有助于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提高儿童心理素质。

    2008年16期 No.598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

    孙长喜;

    回顾性分析32例青年(<45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并与68例老年(>60岁)AMI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性别、典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吸烟史、心血管病家族史、精神压力因素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与老年组AMI比较,青年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多见P<0.01),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低(P<0.05)。认为青年AMI患者临床表现典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轻,并发症少,预后好。

    2008年16期 No.598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钙化性心脏瓣膜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分析

    王玉兰;

    对1 298例50岁以上中老人群行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共检出钙化性心脏瓣膜病226例(17.4%),其中主动脉瓣受累率最高。钙化性心脏瓣膜病检出率与年龄、性别有关(P均<0.05)。226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比例分别为31.0%、18.6%、13.7%、25.7%。认为性别、年龄、高血压、冠心病及高脂血症与钙化性心脏瓣膜病关系密切。

    2008年16期 No.598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hs-CRP、NSE水平变化

    徐丽娟;阚士锋;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及酶联免疫检测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患者、脑梗死无糖尿病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元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脑梗死患者与正常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清hs-CRP、NSE水平明显增高;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与脑梗死无糖尿病组比较,血清hs-CRP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认为血清hs-CRP是缺血性卒中的一个危险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与糖尿病有一定的关联性。

    2008年16期 No.598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胸腺肽α_1治疗老年重症肺炎102例疗效观察

    苗润宏;

    老年重症肺炎患者20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抗感染、止咳、平喘、化痰等常规治疗。观察组除了常规治疗外,给予胸腺肽α11.6 mg皮下注射,1次/d,连续7 d,分别比较两组疗效及外周血T细胞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8+、CD4+/CD8+各项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或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认为胸腺肽α1治疗老年重症肺炎效果明显,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008年16期 No.598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三联疗法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0例疗效观察

    柳祥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冶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 000 IU腹部皮下注射,2次/d,连用10 d;尼莫地平片30 mg口服,1次/d;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 mg加入5%葡萄糖250 ml静滴,1次/d;14 d后观察疗效。用药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血浆中TXB2(血栓烷素B2)和6-酮前列环素1α(6-k-PGF1α)的变化。结果治疗14 d,治疗组临床有效率(82.8%)明显高于对照组(70.0%)(P<0.05),且血浆TXB2和6-k-PGF1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认为低分子肝素钙、奥扎格雷钠、尼莫地平三联疗法治疗TIA患者安全、有效。

    2008年16期 No.598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头胞克肟颗粒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疗效观察

    肖志刚;

    84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口服头孢克肟颗粒每次1.5~3.0 mg/kg,2次/d;对照组45例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30 mg/kg静脉滴注,2次/d。两组疗程均为5~10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2%,总治疗时间(8.3±1.4)d,不良反应发生率5.1%;对照组总有效率80.0%,总治疗时间(7.9±1.1)d,不良反应发生率8.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认为头孢克肟颗粒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安全、有效,且患儿用药依从性好,费用低。

    2008年16期 No.598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ADA、LDH、CEA、SF联合检测对盆腹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价值

    张鲁予;刘燕飞;

    对38例结核性、41例癌性盆腹腔积液患者测定其血清腺苷脱氨酶(ADA)、癌胚抗原(CEA)、铁蛋白(SF)、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果结核性盆腹腔积液的ADA、LDH均高于正常值;癌性盆腹腔积液的CEA、SF、LDH高于正常值,但ADA活力低于正常值。认为联合检测ADA、LDH、CEA、SF有利于鉴别诊断结核性和癌性盆腹腔积液。

    2008年16期 No.598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手足口病患儿心肌损害相关指标检测分析

    李玉娥;吴景才;

    对416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临床血清学、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并观察分析其心肌损害情况。结果手足口病416例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254例,心电图显著改变53例,肌钙蛋白(cTnI)阳性51例,心脏B超异常6例;59例诊断为心肌炎。认为手足口病易致心肌损伤,及时行血清心肌酶谱、cTnI、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测有助于手足口病患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2008年16期 No.598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奎硫平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观察

    吕斌军;王建林;林永清;

    64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分别给予奎硫平和利培酮治疗,共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显示,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后PANSS总分和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的锥体外系反应和体质量增加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认为奎硫平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好。

    2008年16期 No.598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治分析

    顾艳红;邵建英;孙利;

    对12例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明确存在感染因素者8例,经综合治疗5例好转,3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并失访;3例因疗效欠佳转上级医院治疗(1例好转,2例死亡)。认为儿童HPS多为感染相关性,主要依靠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进行诊断;除综合治疗外,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是一种有效方法。

    2008年16期 No.598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卡维地络治疗高龄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李芳;张芳;于丹军;杨桂芝;杨桂凤;

    将108例高龄(>75岁)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卡维地络递增剂量治疗(治疗组)和安慰剂治疗(安慰剂组)。观察卡维地络治疗高龄CHF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BP、HR明显下降,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P<0.05,<0.01)。认为卡维地络用于高龄CHF患者有良好耐受性,可改善心脏功能、抑制心肌重构。

    2008年16期 No.598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专题笔谈_原发性肝癌的非手术治疗

综述与讲座

临床病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