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心脏营养素-1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作用机制研究

    马学晓;张高孟;于腾波;冯勇;顾玉东;

    目的探讨外源性心脏营养素-1(CT-1)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各60只,制作腓肠肌失神经模型后实验组腹腔注射CT-1 100μg/(kg.d),对照组注射等量CT-1溶媒,分别于给药后2、4、6周完整切取腓肠肌,检测骨骼肌细胞凋亡、蛋白代谢、兴奋—收缩耦联等相关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as mRNA表达降低、Bcl-2 mRNA表达增加、骨骼肌细胞凋亡率下降;肌细胞收缩蛋白中α-肌动蛋白、肌球蛋白重链Ⅱa mRNA表达增加;肌质网Ca2+-ATP酶水平升高;但泛素、RC2 mRNA表达水平及MeHis释放量无明显差异。结论外源性CT-1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机制为促进失神经骨骼肌结构性蛋白合成、抑制肌细胞凋亡、提高Ca2+-ATP酶水平等。

    2008年17期 No.599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三种原代小胶质细胞纯化培养方法的对比及分析

    于腾波;程永帅;寇德伟;褚言琛;王爱民;

    目的寻找简捷、高效的原代小胶质细胞纯化培养方法。方法以小胶质细胞原代培养的经典培养方法为基础,通过提高初次接种密度、减少细胞离心过滤、进行营养丧失培养等改进,培养后期分别采用经典机械分离法、低浓度胰酶消化法和利多卡因分离纯化法行细胞分离与纯化,记录形态变化并采用同倍数视野动态计数,借助CD68及OX42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标记进行鉴定、计算纯度。结果三种分离方法均获得了较高纯度和产量的小胶质细胞,其中利多卡因分离纯化法获得细胞数及纯度明显高于其他分离方法,低浓度胰酶消化法次之。结论小胶质原代细胞培养过程中,利多卡因分离纯化法及低浓度胰酶消化法均可有效提高培养产量及纯度,以利多卡因分离纯化法最佳。

    2008年17期 No.599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8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人骨肉瘤U-2 OS细胞对甲氨蝶呤体外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

    刘金超;李书忠;

    目的探讨人骨肉瘤细胞(U-2 OS)对甲氨蝶呤(MTX)耐药的机制。方法采用大剂量冲击与逐步增加剂量相结合的方法,对U-2 OS细胞进行诱导培养,建立4株耐药细胞株U-2 OS/R1~U-2 OS/R4。MTT法检测并比较各细胞亚系对MTX的敏感性,半定量RT-PCR法检测各亚系还原性叶酸载体(RFC)、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mRNA表达。结果本实验成功建立了4株MTX耐药细胞亚系,即U-2 OS/R1~U-2 OS/R4;MTT法显示各亚系耐药性逐渐增加,MTX耐药与RFC mRNA表达降低及DHFR mRNA表达增加相关(P<0.05)。结论RFC、DH-FR mRNA参与了U-2 OS细胞的MTX耐药;测定RFC、DHFR基因状态有助于筛选MTX耐药的骨肉瘤患者。

    2008年17期 No.599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复合甲氨蝶呤硫酸钙人工骨缓释剂的制备及其对骨肉瘤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

    管西亮;董扬;曾明;张春林;马小军;

    目的探讨复合甲氨蝶呤(MTX)硫酸钙人工骨缓释剂的制备方法及对骨肉瘤的治疗作用。方法以硫酸钙人工骨为载体,制备载药量为20 mg、质量百分比为4%的药粒。以Tris缓冲生理盐水作为模拟体液收集20 d内的液体标本,检测其缓释特性。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检测20 d内缓释剂浸出液对骨肉瘤细胞MG-63的抑制作用,用酶标仪测吸光度值(A)计算抑制率。结果缓释剂前2 d出现快速释放,此后在较低水平维持相对稳定的缓慢释放,持续20 d以上。其第2、10、18、20天浸出液的MTX水平分别为161.598、97.752、73.274、16.946g/L。对骨肉瘤细胞MG-63的抑制率分别为64.2%、21.0%、13.4%、12.4%。结论硫酸钙人工骨复合MTX具有良好的缓释功能,在20 d内对骨肉瘤细胞MG-63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2008年17期 No.599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经双氧水处理后的纯钛片对成骨细胞表面附着及增殖活性的影响

    王永;陈虹羽;张军梅;贾莹;何建国;

    目的探讨双氧水法用于钛植入材料表面处理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检测鼠成骨细胞在分别采用光滑法、粗化法、双氧水法处理纯钛片表面的附着、增殖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结果双氧水法处理后各时间点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及ALP活性均高于其他处理方法。结论双氧水法处理后的钛片与成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好,可提高成骨细胞的早期黏附、增殖及ALP活性。

    2008年17期 No.599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具有软骨诱导活性的新型基因活性基质材料的制备

    刘铁;李锋;游洪波;

    目的制备具有软骨诱导活性的新型基因活性基质材料,以促进种子细胞定向分化。方法用固相法合成KLD-12多肽并通过高压液相色谱及质谱仪纯化并鉴定;取0.5%(w/v)多肽在生理溶液条件自组装成多肽凝胶状物质,将TGF-β3质粒与KLD-12多肽间非共价键结合负载质粒并检测其DNA释放能力。结果KLD-12多肽序列合成成功,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466.9 Da;携TGF-β3基因的自组装肽凝胶支架的基因释放DNA含量于3 d内达高峰,2周内可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携TGF-β3基因自组装肽凝胶基质材料成功合成;此材料可诱导种子细胞定向增殖分化,促进软骨组织修复。

    2008年17期 No.599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经皮髂骨拉力螺钉固定术治疗髂骨后部骨折钉道角度的影像学研究

    苑芳昌;周东生;

    目的确定经皮髂骨拉力螺钉固定术治疗髂骨后部骨折钉道角度。方法采用多层螺旋CT对56例正常成人进行骨盆三维重建,以双侧髂后上棘与髋臼上缘连线平面为起始截面,以髂后上棘为中心,自起始截面以0.5°为单位向头侧旋转行斜位断层图像重建,测量每一截面髂骨皮质距正中线的最短距离,>4 mm为可进针截面,直至≤4 mm的终止截面,终止截面上中线与矢状线的夹角即为进针(钉道)角度。结果起始角度为(38.13±0.94)°,终止角度为(23.63±1.17)°,进针角度为(24.68±1.06),°且该角度无性别差异。结论钉道角度相对恒定,在此范围内进针安全、有效。

    2008年17期 No.599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BMP-2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动态定量分析

    郭晓红;杨玉宝;

    目的探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动态定量变化及意义。方法家兔30只,取右桡骨用骨磨钻制成长20 mm的骨缺损,取自体髂骨制成直径1~2 mm颗粒状移植于骨缺损处。术后第1、2、4、6、8周各处死6只取材,行BMP-2的RT-PCR检测。结果术后第1、2、4、6、8周时,BMP-2的相对表达量为1.00、2.19、3.20、2.29、1.42。结论BMP-2的动态定量变化可反映骨缺损的修复过程,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008年17期 No.599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EphB4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陈幕华;王旗;崔玲玲;陈萍萍;吕全军;李文杰;谢东;

    目的探讨EphB4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96例食管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EphB4水平进行测定。结果食管癌组织中EphB4 mR-NA阳性率、EphB4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均=0.000);癌组织中EphB4 mRNA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家族史、肿瘤体积、肿瘤分期及肿瘤位置有关(P均<0.05)。结论EphB4在食管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监测病情、判断预后的指标。

    2008年17期 No.599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嗜酒对HBV感染性肝病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的影响

    陈建;刘诗;

    目的探讨嗜酒对HBV感染性肝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HBV感染者52例,其中嗜酒者27例,非嗜酒者25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其血清TGF-β1水平。结果嗜酒者血清TGF-β1水平高于非嗜酒者(P<0.01);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嗜酒者血清TGF-β1水平高于非嗜酒者(P<0.05),而肝癌患者中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嗜酒可增加HBV感染性肝病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此可能是乙醇影响乙型肝炎预后,使其易于重症化、慢性化的一个因素。

    2008年17期 No.599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急性缺血对单个窦房结起搏细胞起搏电流的影响

    杜以梅;廖玉华;陈志坚;肖华;张松雨;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对窦房结起搏细胞起搏电流(If)影响的机制。方法将兔窦房结起搏细胞分为三组,均先灌流正常台式液,电流稳定后实验Ⅰ、Ⅱ组分别灌流含5.4、10 mmol/L KCl的缺血样台式液,实验Ⅲ组灌流含10 mmol/L KCl台式液,灌流5~8 min,再用正常台式液冲洗;采用穿孔膜片钳技术记录If。结果实验Ⅰ组If电流密度在舒张期膜电位(-60~-70 mV)无显著变化;实验Ⅱ组If电流密度在测试电位(-60~-110mV)均显著增强(P<0.05);而实验Ⅲ组If电流密度亦显著增强(P<0.05)。结论急性缺血伴有细胞外高钾可显著增强兔窦房结起搏细胞If电流密度,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外高钾有关。

    2008年17期 No.599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A、C型子宫内膜种植窗期胞饮突的形态学观察

    李权;谭晓珊;陈家仙;王丽;李艳;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自然月经周期尿促黄体生成素(LH)峰日(晚卵泡期)A、C型子宫内膜各10份,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二者种植窗期胞饮突的形态特征。结果在120倍电子显微镜下观察,C型子宫内膜表面皱缩,较A型子宫内膜发育差;在2500倍镜下时,C型子宫内膜胞饮突发育滞后于A型子宫内膜。结论C型子宫内膜在种植窗期存在胞饮突发育滞后;此为子宫内膜容受性差的形态学基础。

    2008年17期 No.599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40例子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癌组织NF-κB p50、NF-κB p65表达及意义

    张岩;李宁;王春峰;王梅;

    目的寻找预测子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效果的分子生物学指标。方法采用real time 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子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癌组织中NF-κB p50、NF-κB p65表达水平。结果新辅助化疗后子宫颈癌组织中p50、p65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均<0.01);化疗总有效率为72.5%,化疗效果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无关(P>0.05);NF-κB阴性化疗者有效率高于阳性者(P<0.05)。结论NF-κB表达状态有可能作为预测化疗效果的参考指标。

    2008年17期 No.599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COX-2和MMP-2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左顺庆;郭家龙;季艳梅;张军;罗湘玉;林意;杨海泉;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OX-2和MMP-2在66份NSCLC及12份正常肺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水平。结果NSCLC组织中COX-2、MMP-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5%、42.4%,而正常肺组织中无表达;COX-2、MMP-2与NSCLC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与年龄、肿瘤体积、组织类型及分化程度无关;两者明显相关(χ2=8.262,P<0.05)。结论COX-2、MMP-2在NSCLC组织中均呈高表达;其在肺癌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2008年17期 No.599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护理园地

告读者

经验交流

基础研究

  • 体内转染Ad/CMV-hTGF-β1对兔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及Bcl-2、Bax表达的影响

    季爱玉;于腾波;袁万青;王树春;

    将15只纯种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各5只,均腹外侧手术入路,找到椎间盘。实验组分别于L4~L5、L5~L6椎间盘髓核内注射以腺病毒为载体的Ad/CMV-hTGF-β1 20μl,实验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20μl,正常对照组椎间盘未做任何处理。术后3周取椎间盘,观察各组髓核组织细胞凋亡及Bcl-2、Bax表达情况。结果与其他两组比较,实验组椎间盘髓核组织凋亡细胞明显减少,Bcl-2表达增加,Bax表达降低。提示TGF-β1可通过促进Bcl-2蛋白表达、抑制Bax蛋白表达,有效阻止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凋亡。

    2008年17期 No.599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蛋白激酶C在L-6TG肌母细胞缺血预处理中的作用

    李宏杰;张连元;董淑云;门秀丽;

    将大鼠L-6TG肌母细胞随机分为五组:对照组(C组)不予处理,缺血再灌注组(IR组)行IR处理,缺血预处理组(IPC组)予IPC处理后行IR,PMA组予蛋白激酶C(PKC)激动剂PMA处理后行IR,H7组予PKC抑制剂H7处理后行IPC及IR。检测各组上清液中LDH及细胞内SOD、XOD、Ca2+水平,及线粒体呼吸功能、细胞凋亡率;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R组LDH及细胞内XOD、Ca2+水平及凋亡百分率明显增加,细胞内SOD及线粒体呼吸功能明显降低;DNA电泳出现典型梯状条带,细胞严重受损;与IR组相比,IPC组LDH、XOD、Ca2+水平及凋亡率明显降低,细胞内SOD及线粒体呼吸功能明显增加,DNA电泳无梯状条带,细胞形态变化不明显;PMA组变化与IPC组相似;H7组与IR组检测结果相近。提示PMA可模拟IPC的作用,H7可完全消除IPC作用;IPC减轻IR所致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PKC激活有关。

    2008年17期 No.599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膝关节软骨低场MR序列成像的对比研究

    亓恒新;杜升荣;于家东;

    采用HITACHI 0.3 T低场磁共振扫描仪对30例志愿者行膝关节矢状位扫描。应用序列为自旋回波T1WI、自旋回波T2WI、脂肪抑制序列、质子密度序列、梯度回波序列,扫描野20 cm×20 cm,层厚4 mm,间隔1 mm。结果梯度回波序列膝关节软骨显示最清晰,认为梯度回波序列宜作为膝关节扫描首选序列。

    2008年17期 No.599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MRI压脂扫描在骨坏死诊断中的应用

    张玉祥;孔德明;李真民;许开;孔繁荣;

    对51例髋(膝)关节骨坏死患者MRI检查发现的82个病灶行压脂扫描。结果与MRI扫描相比A型病灶(24个)内信号明显减低,提示病灶含有残留脂肪;B型(26个)、C型(20个)病灶内有结节状、片状高信号,提示病灶为炎性组织;D型病灶(12个)仍为低信号,提示病灶为纤维化组织。认为MR I压脂扫描有助于明确骨坏死病理改变,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2008年17期 No.599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螺旋CT图像重建技术在外伤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霍现英;袁矿生;苗洁;贺敬峰;何云霞;

    对58例外伤骨折患者均行螺旋CT横轴位、多层面重建(MPR)、三维图像(3D)重建及X线检查。结果X线平片骨折显示率(55%)明显低于CT横轴位(93%)、MPR(95%)、3D(85%),3D重建对骨折碎片的显示率(100%)高于X线(27%)、CT横轴位(74%)、MPR(82%)。提示螺旋CT图像重建技术有助于外伤骨折的诊断。

    2008年17期 No.599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疗效观察

    吕成昱;王英振;汲燕;张海宁;王昌耀;王湘达;

    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43例(50髋),随访6~120个月。结果术后Harris评分明显升高,优良率达92%。提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可获良好效果。

    2008年17期 No.599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模板测量法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设计中的应用

    张鹏;黄勇;万连平;刘泽淼;张代勇;

    对122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32髋)采用数字模板测量行术前设计选择假体,与术中实际应用假体型号进行比较。结果数字模板测量髋臼假体符合率为71.97%、股骨假体符合率为78.79%,术后1个月符合率分别为74.24%、75.56%。提示数字模板测量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设计准确率和可信度较高。

    2008年17期 No.599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宋世江;宋瑞芳;张玉岩;刘子祯;郭永贤;林雪林;

    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9例,术后配合正规康复训练。随访0.6~3.6 a,结果疗效为优56例,良21例,差2例,优良率为97.5%。认为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尤适用于单侧下肢症状典型偏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2008年17期 No.599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刘玉军;隋海涛;李学民;

    将经手术确诊的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观察组)、非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照组)各290例,按1∶1配对,对两组相关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程>10 a、曾行牵引治疗、按摩治疗、剧烈活动、血清IgM升高、血糖升高是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危险因素。认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非由单一因素所致,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降低其发病率并改善预后。

    2008年17期 No.599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全钢丝加压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疗效观察

    赵旭鹏;赵广;张伟;湛川;田江宜;

    采用全钢丝加压固定术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16例,术中于已复位并垂直钻好的两骨孔内分别穿入三道钢丝,一道"U"形捆扎,一道半环形捆扎,两侧对称,另一道"8"字加压固定。结果16例均骨折愈合好,膝关节功能恢复佳,优良率100%。该手术的优点是全钢丝加压固定可靠,不需外固定;患者能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并发症发生率低。

    2008年17期 No.599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38例疗效观察

    安龙;刘飞;张广顺;

    对38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AO钢板内固定术。结果疗效为优27例,良6例,可5例,优良率为86.84%。认为跟骨关节内骨折在患者全身情况及软组织条件允许下,把握手术时机,采用外侧切口,先恢复跟骨外形再复位关节面,术后积极处理,可尽可能的恢复患足功能,可减少并发症。

    2008年17期 No.599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观察

    张大学;李连欣;孙占胜;

    采用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41例。随访35例疗效为优18例,良15例,可2例,优良率为94%。认为掌侧入路复位标志明显,创伤小;锁定钢板内固定具有成角稳定,无需预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安全有效。

    2008年17期 No.599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创伤性胫骨感染并软组织缺损98例治疗体会

    张军;刘立峰;刘玉新;邹林;李秉胜;曹学成;蔡锦方;

    对98例胫骨感染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于病灶清创后行外固定架固定,皮瓣或肌皮瓣填充死腔覆盖创面,足量应用敏感抗生素。结果皮瓣均成活,创面消失,感染控制;随访1~5 a无复发;4例轻度跛行,7例重度跛行,余行走正常并恢复工作。认为外固定架固定、皮瓣移植修复缺损及控制感染为本病治疗原则。

    2008年17期 No.599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64例下颈椎损伤治疗体会

    龙浩;肖杰;郭涛;吴陈;

    对64例下颈椎损伤患者分别行手术(33例)和保守疗法(31例)治疗,结果分别有1例、3例死亡,余患者ASIA分级均有1级以上提高或完全康复。认为下颈椎损伤的手术适应证为存在颈椎不稳定和(或)脊髓神经根损伤;术前应先行牵引治疗,再根据压迫方向、不稳定程度、影响复位的因素等决定手术入路。

    2008年17期 No.599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360例0~6岁发育正常汉族儿童鼻部形态学研究及意义

    张彬;李克义;夏春鹏;牛怀恩;姜虎泉;张巍峰;

    测量360例(男女各180例)0~6岁发育正常的汉族儿童鼻部形态的16项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测量项目数值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除5~6岁(快速生长期)男性鼻长、鼻高等指标高于女性外,其余各指标无明显性别差异。提示鼻部具有阶段性发育特点,行鼻畸形修复时应尽量避开快速生长期。

    2008年17期 No.599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CD_(105)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叶红;吕喜英;张秀琴;李青山;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05在70份肺癌癌组织及40份癌旁组织标本中的表达,结果CD105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其表达与肺癌临床分期有关;CD105不同表达的化疗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非化疗者,以化疗CD105阴性者最长;COX回归分析显示,CD105与肺癌患者的预后有关。认为CD105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肺癌预后的指标。

    2008年17期 No.599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麻醉深度指数预测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苏醒期意识恢复状态的价值

    赵晓虹;李金宝;赵建华;高成杰;王建;宁吉顺;邓小明;

    对20例择期全麻腹部手术患者术中靶控输注异丙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于术后不同时点监测麻醉深度指数(CSI),计算其预测意识状态的预测概率(Pk值),并与异丙酚效应室浓度(Pe)、脑电双频谱指数(BIS)、MAP、HR的Pk值进行比较。结果CSI、BIS、Pe与苏醒期意识状态变化显著相关(P均<0.01)。CSI、BIS、Pe预测患者睁眼时的Pk值均显著高于0.5(P均<0.05),亦高于MAP、HR对应的Pk值(P均<0.01)。提示CSI能准确反映异丙酚—瑞芬太尼全麻苏醒期患者意识状态;可作为预测全麻患者苏醒期意识状态的指标。

    2008年17期 No.599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瑞芬太尼用于经DSA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效果观察

    杨佳;方才;

    将40例ASAⅠ~Ⅱ级、拟于全麻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术中对照组芬太尼间断静推,观察组瑞芬太尼微量泵维持,其余麻醉方法均相同。结果两组麻醉均能满足手术需要。在潮气量、呼吸频率相似情况下,观察组较对照组苏醒时间短、意识状态评分高。提示瑞芬太尼用于经DSA治疗颅内动脉瘤手术麻醉安全可行。

    2008年17期 No.599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瑞芬太尼用于全麻无肌松药气管插管最佳剂量探讨

    李欣;董江龙;陈聚朝;

    将48例ASAⅠ~Ⅱ级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各12例,麻醉诱导前实验Ⅰ~Ⅲ组分别予瑞芬太尼1、2、3μg/kg+生理盐水5 m l缓慢静注,对照组不用药;90 s后两组予异丙酚3μg/kg靶控静脉注射诱导。分别记录两组诱导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脑电双频指数变化(B IS)。结果意识消失后各实验组MAP及B IS均明显低于基础值(P<0.01),实验组Ⅲ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认为瑞芬太尼2μg/kg用于全麻无肌松药气管插管可减轻心血管不良反应,且可增强异丙酚的镇静作用。

    2008年17期 No.599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生长激素在IVF-ET卵巢反应不良患者中的应用

    刘海宁;汤秀明;邵翠华;孙玉萍;李强;

    对23例促性腺激素(Gn)反应不良的不孕症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超促排卵方案全部为Gn-Rh-a/HMG/HCG短方案,于第2个周期加用生长激素。结果加用生长激素后获卵数、卵子质量及受精率均显著升高。认为生长激素辅助促排卵可提高排卵数,改善卵子质量。

    2008年17期 No.599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血清CA125水平在早期宫颈腺癌根治术术前评估中的价值

    明祖谦;王东红;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1例早期宫颈腺癌患者根治术前血清癌抗原125(CA125)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血清CA125阳性(≥30 U/ml)率为50.82%(31/61);CA125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宫颈间质浸润深度有关;其预测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盆腔CT。提示血清CA125水平(界值为30 U/ml)可作为宫颈腺癌术前评估淋巴结转移及宫颈间质浸润深度的指标。

    2008年17期 No.599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4例病理特点分析

    范慧;张祥盛;李丽霞;

    采用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14例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HE染色示肿瘤组织成巢团样浸润,肿瘤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梭形,肿瘤内有大量小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8例)示CD10均阳性,角蛋白均阴性;4例波形蛋白阳性,3例ki-67抗体阳性指数<40%;2例伴性索样分化者ER、PR阳性,3例伴平滑肌分化者中2例SMA阳性,1例结蛋白阳性。提示LGESS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0是一种比较特异的标记。

    2008年17期 No.599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体会

    史磊;李晓华;曲宝迪;张德奎;

    165例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使凝血酶原时间(PT)维持在正常值的1~1.5倍,并定期复查PT。结果术后4个月~9年8个月内死亡6例(3例颅内出血,2例心脏骤停,1例肺癌),出现月经增多、经期延长20例,牙龈出血11例,皮下出血点6例,皮下淤斑4例,咳血1例,其余均正常。提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定期检测PT指导华法林应用可减少并发症,延长生存期。

    2008年17期 No.599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Tn-C、Integrin-α5β3在甲状腺滤泡状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靳红义;胡朝理;邱新光;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份甲状腺滤泡状癌(FTC)组织(A组),60份甲状腺滤泡状腺瘤(FTA)组织(B组)及60份正常甲状腺组织(C组)标本中Tn-C、Integrin-α5β3的表达。结果A组Tn-C、integrin-α5β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B、C组(P均<0.05)。认为Tn-C、Integrin-α5β3可作为临床甲状腺滤泡状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分子生化标记物,从而指导术式选择。

    2008年17期 No.599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HER-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张学光;邰智慧;吉子炎;刘丽;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乳腺癌组织及癌旁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乳腺癌组织中HER-2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乳腺组织(P<0.05),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HER-2阳性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显著高于HER-2阴性(P<0.05)。提示HER-2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08年17期 No.599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临床意义

    房桂青;伊长英;姚海云;

    采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4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及30例正常人(对照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CHB组CD3、CD4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CD8细胞高于对照组;CHB组伴肝硬化者(8例)的淋巴细胞CD4/CD8值明显低于非肝硬化者,P<0.05。提示CHB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且与病情有关。

    2008年17期 No.599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危险因素分析

    胡朝理;靳红义;邱新光;

    回顾性分析13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胰瘘(PF)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PF发生率为14.2%(19/134)。统计学分析显示,原发疾病、术前胆红素、胰腺质地、胰管直径、胰肠吻合方式、术后生长抑素治疗是PF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胰腺质地、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胰肠吻合方式为影响P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认为PD术中选择胰肠捆绑式吻合及精细操作是降低PF发生的关键。

    2008年17期 No.599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对排尿功能和性功能的影响

    韩东;张曰涛;王兆太;

    将73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对照组行传统直肠癌根治术。结果两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术后排尿障碍和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的排尿功能和性功能无明显影响,且不增加局部复发率。

    2008年17期 No.599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TGF-β1在原发性高血压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郑青;梁宁;

    采用ELISA法检测98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并与β2-微球蛋白(β2-M)、尿白蛋白(ALB)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明显升高,与血β2-M及尿β2-M、ALB水平呈正相关。认为血清TGF-β1水平对原发性高血压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2008年17期 No.599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诱导痰液中细胞因子水平在评价哮喘气道炎症中的作用

    王茂芬;

    采用RT-PCR法检测36例哮喘患者(哮喘组)、15例健康者(对照组)诱导痰液中IFN-γ、IL-4、IL-5、IL-10、IL-13等细胞因子水平。结果哮喘组IL-4、IL-5、IL-13、IFN-γmRN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IL-4、IL-5、IL-13 mRNA表达水平与嗜酸细胞数量显著相关,且过敏性哮喘明显高于非过敏性哮喘患者,与哮喘程度无明显相关。非过敏性哮喘IFN-γmRNA水平高于过敏性哮喘患者,且中重度高于轻度。认为IL-5水平能反映嗜酸细胞数和气道高反性,IFN-γ可反映哮喘严重程度。

    2008年17期 No.599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硫酸镁静滴治疗支气管哮喘25例疗效观察

    魏祥娟;朱玲;

    将5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予吸氧、预防感染、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硫酸镁静滴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认为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硫酸镁静滴可明显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

    2008年17期 No.599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吞咽及进食功能训练预防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效果观察

    刘再新;周树虎;

    将18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4例和干预组96例,两组均予以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并经鼻饲流质食物,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吞咽及进食功能训练,30 d后比较两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情况及吞咽康复效果。结果干预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吞咽康复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认为吞咽及进食功能训练可有效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明显改善吞咽功能障碍。

    2008年17期 No.599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临床札记

专题笔谈

  • 手足口病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韩秀珍;李化兵;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及柯萨奇病毒16型(CoxAl6)最常见,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发生脑炎、脑膜炎、脊髓炎、周围神经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因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近年来,东南亚地区手足口病发病率升高并呈现季节性流行(5~8月)和全年散发趋势。现就该病的诊治作一专题笔谈,以飨读者。

    2008年17期 No.599 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手足口病的诊断与处理原则

    王文棣;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及柯萨奇病毒16型(CoxAl6)最常见,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发生脑炎、脑膜炎、脊髓炎、周围神经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因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近年来,东南亚地区手足口病发病率升高并呈现季节性流行(5~8月)和全年散发趋势。现就该病的诊治作一专题笔谈,以飨读者。

    2008年17期 No.599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手足口病的分期治疗

    李志方;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及柯萨奇病毒16型(CoxAl6)最常见,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发生脑炎、脑膜炎、脊髓炎、周围神经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因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近年来,东南亚地区手足口病发病率升高并呈现季节性流行(5~8月)和全年散发趋势。现就该病的诊治作一专题笔谈,以飨读者。

    2008年17期 No.599 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手足口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诊治

    高玉兴;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及柯萨奇病毒16型(CoxAl6)最常见,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发生脑炎、脑膜炎、脊髓炎、周围神经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因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近年来,东南亚地区手足口病发病率升高并呈现季节性流行(5~8月)和全年散发趋势。现就该病的诊治作一专题笔谈,以飨读者。

    2008年17期 No.599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手足口病并发心肌炎的诊治

    马沛然;王伟;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及柯萨奇病毒16型(CoxAl6)最常见,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发生脑炎、脑膜炎、脊髓炎、周围神经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因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近年来,东南亚地区手足口病发病率升高并呈现季节性流行(5~8月)和全年散发趋势。现就该病的诊治作一专题笔谈,以飨读者。

    2008年17期 No.599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综述与讲座

临床病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