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嘧啶亚硝脲对胶质母细胞瘤A-172细胞中Bcl-xL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王新军;李培栋;赵洪洋;寿纪新;刘泉;单峤;

    目的探讨嘧啶亚硝脲(ACNU)对人胶质母细胞瘤A-172细胞Bcl-xL mRNA及其蛋白表达和A-172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RT-PCR和MTT法分别检测不同浓度ACNU作用于A-172细胞后Bcl-xL mRNA、蛋白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ACNU作用A-172细胞后Bcl-xL mRNA相对水平均高于未加ACNU作用的A-172细胞(P<0.01),随着ACNU浓度的增加,Bcl-xL蛋白表达逐渐下降,对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率逐渐增高;ACNU为25μg/ml时,细胞增殖抑制率增幅最大为54.48%。结论A-172细胞中Bcl-xL mRNA、蛋白呈高表达。ACNU可以诱导降低胶质母细胞瘤A-172细胞中Bcl-xL的表达,促进其细胞凋亡。对A-172细胞增殖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2008年21期 No.603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脑胶质瘤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檀艳丽;方川;孙贺英;高伟敏;王佳良;丁亚楠;刘海鹏;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以及HIF-1α、VEGF与人脑胶质瘤病理分级、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4例脑胶质瘤组织中HIF-1、VEGF的表达情况及MVD。结果54例脑胶质瘤组织HIF-1α的表达阳性率为61.1%(33/54),VEGF为70.4%(38/54),其表达强度与脑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P<0.05)。HIF-1α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及MVD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HIF-1α、VEGF与脑胶质瘤组织中血管生成与病理分级密切相关,可作为有意义的预后判断指标。

    2008年21期 No.603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MRI导引下壳核靶向注射GDNF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

    丁锋;栾立明;庞琦;张志明;

    目的探讨MRI导引下壳核置管注射神经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GDNF)治疗帕金森病(PD)的实验价值。方法PD猴动物模型3只,在无菌条件下,采用MRI引导立体定向技术,在PD猴模型右侧壳核置管输注GDNF。结果所有实验动物置管术后反应良好,在6周的给药期间无不良反应,PD症状明显改善。结论MRI导引下壳核置管输注GDNF治疗PD猴模型安全、有效。

    2008年21期 No.603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国产纳米炭对丝裂霉素的吸附和解吸附性能研究

    孟强;崔龙;孟荣贵;凌光烈;

    目的应用国产纳米炭(CNP)吸附丝裂霉素(MMC)制备淋巴靶向制剂。方法采用等比法设计CNP吸附MMC实验,以2n方式稀释CNP-MMC溶液设计CNP解吸附MMC实验,应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分离液中游离的MMC浓度,计算吸附率和解吸附率。结果①吸附结果:含CNP 0.25、0.5、1、2、4 ml溶液中游离的MMC浓度分别为(1240±116)、(774±83)、(300±48)、(128±26)、(111±18)μg/ml,吸附率分别为94.5%、93.6%、85.0%、61.3%、38.0%。随CNP量的增加,吸附率逐渐增加(P<0.01),至4 ml时吸附率与2 ml时变化不大(P>0.05)。②解吸附结果:稀释后溶液体积为4、16、32、128、512 ml组对CNP-MMC解吸附后,溶液中游离MMC浓度分别为(128±26)、(122±25)、(117±25)、(50±16)、(13±2)μg/ml,解吸附率分别为6.6%、24.4%、46.8%、80.0%、83.2%(P<0.01)。结论CNP对MMC具有吸附和解吸附性能。1ml注射用水和1ml CNP溶解4 mgMMC粉针剂可作为制剂的最佳吸附和解吸附配比。

    2008年21期 No.603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吴维超;吴拥军;吴逸明;

    目的探讨人工神经网络(ANN)技术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分别测定胸腔积液及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和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的水平,建立肿瘤标志物ANN模型,并验证该ANN模型对肺癌与肺良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4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7.4%,特异度为56.1%,准确率为84.9%;ANN模型对肺癌鉴别诊断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3.3%准确率为97.8%。结论ANN模型能够对肺癌和肺良性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可为肺癌提供临床辅助诊断。

    2008年21期 No.603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食管癌组织中VEGF-C、D和KDR、Flt-4 mRNA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周健;罗宜人;王勇杰;沈毅;孔军;

    目的探讨VEGF-C、D及其受体KDR、Flt-4 mRNA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53例食管癌组织、14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VEGF-C、D及KDR、Flt-4m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53例食管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率为81.1%,VEGF-D为77.4%,KDR为66.0%,Flt-4为60.2%。有淋巴结转移者VEGF-C、D、KDR mRNA和Flt-4 mRNA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P<0.05)。结论食管癌组织中VEGF-C、D和KDR、Flt-4 mRNA的表达与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是促进食管癌经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

    2008年21期 No.603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对裸鼠人食管鳞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朱辉;王士杰;单保恩;王小玲;孟宪利;何明;

    目的研究乙酰肝素酶(Hpa)抑制剂反义脱氧寡核苷酸(ASODN)对食管癌裸鼠移植瘤的体内抑瘤作用。方法采用低分化食管鳞癌细胞TE-13接种裸鼠,构建食管癌皮下侵袭模型,随机分为1 mg/kg ASODN组(A组)、2 mg/kg ASODN组(B组)和生理盐水(NS,2 ml/kg)对照组(C组),每组5只,分别在肿瘤接种区皮下注射相应剂量的ASODN和NS。观察肿瘤体积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移植瘤中Hpa的表达。结果接种后第6天,所有裸鼠在接种部位均长出肿瘤。接种后第21天,A、B组肿瘤体积较C组明显缩小(P<0.01),A、B组抑瘤率分别为50.27%和49.67%。A、B组MVD较C组明显降低(P<0.01)。A、B、C组Hpa mRNA阳性表达分别为0.43±0.01、0.45±0.12、1.33±0.05,Hpa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45.60±4.57、43.40±7.80、121.20±11.90。A、B组Hpa mRNA、蛋白表达均较C组降低(P<0.01)。结论应用ASODN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在于抑制肿瘤Hpa mRNA、蛋白合成,从而抑制肿瘤血管新生。2 mg/kg与1 mg/kg HpaASODN比较,未能显示更强的抑瘤效果。

    2008年21期 No.603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耳胆脂瘤上皮中前列腺素E_2和IL-1β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李江民;刘兆辉;安伟;林世龙;陈天会;林季珍;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PG)E2及IL-1β在中耳胆脂瘤中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胆脂瘤上皮组织匀浆液中及正常外耳道皮肤组织匀浆液中IL-1β、PGE2水平。结果在12例中耳胆脂瘤上皮及10例正常外耳道皮肤组织中,IL-1β的表达分别为(313.562±52.924)、(141.414±31.335)pg/ml,PGE2的表达分别为(1672.371±201.342)、(886.469±130.915)pg/ml(P均<0.01)。在胆脂瘤上皮中,IL-1β表达与PGE2表达呈正相关(r=0.540,P<0.05)。结论IL-1β及PGE2在中耳胆脂瘤上皮中存在高表达。IL-1β可诱导PGE2表达,两者协同促进胆脂瘤上皮增生。

    2008年21期 No.603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护理园地

研究生专栏

  • 机械分离与胰酶消化分离对长期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神经发生能力的影响

    李峰;刘玉光;朱树干;张良文;张泽立;张学广;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培养的分离传代技术及其在长期培养条件下的神经发生能力。方法取孕14 d的Wistar胎鼠大脑皮层,消化分离后,以1×105/ml浓度进行NSCs原代培养。分别采用机械分离与胰酶消化法进行NSCs传代培养,台盼蓝活细胞计数测定分离后细胞存活率,计算细胞倍增时间和细胞增殖率。取第4、8、12、20、30代机械分离传代培养的NSCs球接种到24孔培养板中的盖玻片上,加入分化培养液,观察长期培养条件下NSCs的神经发生能力的变化。结果与胰酶消化法进行的NSCs球传代相比,机械分离的NSCs球为小细胞球和单细胞传代,传代后细胞存活率高,细胞倍增时间短,增殖能力强(P均<0.05)。体外长期培养条件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逐渐降低,星形胶质细胞的比例逐渐增高;在4~12代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能力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但仍较为稳定;12代后,神经元的分化比例迅速下降,星形胶质细胞的比例迅速上升。结论与胰酶消化法相比,逐步减小吸管口径的机械分离传代法,减少了传代对细胞的损伤,保证了大部分细胞间连接的完整性,显著增强了NSCs的增殖能力。体外长期扩增的NSCs,由于微环境和(或)自身基因的调控,随着传代的延续,其神经发生能力逐渐降低,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逐渐减少,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的比例逐渐增加。

    2008年21期 No.603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星形细胞肿瘤中TSLC1、N-钙黏素和Ki-67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

    胡泉;张建生;李强;杨初蔚;

    目的探讨肺癌肿瘤阻抑基因1(TSLC1)、N-钙黏素(N-cd)和Ki-67在星形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在星形细胞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1例星形细胞肿瘤中TSLC1、N-cd和Ki-67的表达。结果Ⅲ、Ⅳ级星形细胞肿瘤与Ⅰ、Ⅱ级相比,TSLC1和N-cd的平均光密度值小(P<0.01),Ki-67平均光密度值随肿瘤病理分级的增加而增高(P<0.05)。TSLC1与N-cd的表达呈正相关(rs=0.601,P<0.01),与Ki-67的表达呈负相关(rs=-0.460,P<0.05)。71例中TSLC1阳性表达患者较阴性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长(P<0.01),Ki-67阴性表达患者比阳性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期长(P<0.05)。结论对星形细胞肿瘤患者进行TSLC1、N-cd和Ki-67的检测可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并判断患者预后。

    2008年21期 No.603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胰腺癌中Syk和VEGF-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张春华;刘爱武;赵文华;张波;周武元;仲伟霞;李胜;

    目的探讨脾酪氨酸激酶(Syk)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0例胰腺癌组织、正常胰腺组织和慢性胰腺炎组织中Syk和VEGF-C的表达情况。结果慢性胰腺炎、正常胰腺组织均表达Syk,其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7.8%、100%;在胰腺癌中多呈中等或弱阳性表达,阳性率为27.5%,显著低于前两者(P<0.01)。Syk与肿瘤的发生部位、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而与TNM分期有关,Ⅰ~Ⅱ期者表达明显高于Ⅲ~Ⅳ期者(P<0.05)。胰腺癌组织中VEGF-C阳性率为73%(29/40)。VEGF-C表达阳性者,淋巴结转移显著增多(P<0.05)。VEGF-C与Syk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9)。结论Syk在胰腺癌中表达减低或缺失,与胰腺癌的发展显著相关,VEGF-C主要参与胰腺癌淋巴管生成的调控并促进淋巴转移,在胰腺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Syk与VEGF-C具有协同作用。

    2008年21期 No.603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卵巢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其对癌细胞侵袭力的影响

    王晓翊;卢实;杨守华;韩方;唐慧娟;王泽华;

    目的探讨卵巢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对卵巢癌细胞株CAOV3侵袭力的影响。方法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获得原代卵巢CAFs和卵巢正常成纤维细胞(NFs);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多种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对卵巢CAFs进行鉴定,观察CAFs对CAOV3侵袭力的影响。结果获得纯化的卵巢CAFs,其波形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染色呈阳性,角蛋白呈阴性;CAFs可显著提高CAOV3的侵袭能力(P<0.01)。结论与NFs相比,CAFs在形态结构、蛋白表达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卵巢CAFs可增强CAOV3侵袭作用。

    2008年21期 No.603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TGF-β_1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张国英;余占海;张小恒;杜建东;杨倩;何福德;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体外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F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HPDLFs,用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考马斯亮蓝法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蛋白总含量和细胞周期变化,酶动力学法和RT-PCR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ALP mRNA表达变化。结果2~10μg/L的TGF-β1可促进HPDLFs增殖,呈剂量、时间依赖性(P<0.05);同样剂量的TGF-β1作用48 h,细胞蛋白总含量显著升高,且细胞ALP活性增强(P<0.05);10μg/L的TGF-β1作用48 h,G1期细胞降低(P<0.05),S期细胞和细胞增殖指数(PI)显著增高(P<0.05);不同浓度TGF-β1作用48 h,细胞ALP mRNA表达上调(P<0.05)。结论TGF-β1体外具有促进HPDLFs增殖和分化的作用,可能与TGF-β1促进细胞DNA、蛋白质合成和ALPmRNA的表达及ALP酶活性增强有关。

    2008年21期 No.603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临床札记

基础研究

  • IL-2、IL-18与C6抗原修饰树突状细胞对大鼠脑胶质瘤的治疗作用

    张庆九;李春晖;张松筠;焦保华;

    建立C6脑胶质瘤模型。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治疗组用IL-18、IL-2和C6肿瘤细胞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DC)反复输入荷瘤鼠体内,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无血清培养液。观察各组大鼠的生存状态、生存时间,采用MR I动态检测胶质瘤的生长情况。结果:治疗组C6胶质瘤生长受到抑制,荷瘤大鼠存活率提高,生存期明显延长。认为在C6胶质瘤荷瘤大鼠的治疗中,以DC为主的免疫疗法有显著疗效。

    2008年21期 No.603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神经生长因子对缺血淤血性损伤早期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

    陈通;牟凤群;夏鹤春;朱军;

    将健康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对照组(B组)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干预组(C组)。以选择性阻断腰动脉和永久性结扎后腔静脉制作腰髓缺血淤血损伤动物模型。C组肌注含NGF的生理盐水0.2 ml,1次/d,共3周,对各组行MR I检查及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结果:C组于给药后1、2、3周神经功能缺损较B组明显下降。脊髓MR I显示,C组脊髓阶段性的水肿程度改善明显,细胞凋亡数明显下降(P<0.O5)。认为NGF可降低神经细胞凋亡率,减轻神经细胞损伤,损伤早期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于治疗脊髓缺血淤血性损伤有明显疗效。

    2008年21期 No.603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生精汤对雄性不育大鼠睾丸Fas、FasL表达的影响

    李涛;范妤;刘芳;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低量组、高量组,各10只。采用腺嘌呤制作雄性大鼠不育模型,低、高量组给予不同剂量的生精汤灌胃。测定睾丸系数,观察睾丸组织形态学变化,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睾丸内Fas、FasL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高量组睾丸系数明显增加(P<0.05),Fas及FasL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认为生精汤通过下调睾丸Fas、FasL的表达,减少生精细胞的凋亡,促进不育大鼠睾丸生殖功能的恢复。

    2008年21期 No.603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纳曲酮缓释剂在家兔体内的组织相容性及安全性研究

    王京平;李金禄;唐金莉;姚美村;

    将纳曲酮缓释剂置于家兔身体皮下,观察不同时间家兔的体质量、体温变化,以及植入部位伤口的变化和组织病理改变,并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MS)测定相应时间家兔体内的血药浓度,评价纳曲酮缓释剂的组织相容性和安全性。结果表明,纳曲酮缓释剂在家兔体内的组织相容性良好,符合一般生物相容性材料所引起的组织反应过程;家兔体内纳曲酮浓度为3.67~34.45 ng/ml。纳曲酮缓释剂在家兔体内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和安全性。

    2008年21期 No.603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脑胶质瘤中生物钟基因Per1和Per2的表达及意义

    夏鹤春;牛占锋;郝少才;曹栓柱;郭尚林;

    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33例的脑胶质瘤和其瘤周正常组织中生物钟基因Per1和Per2的表达。结果:Per1、Per2在瘤周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肿瘤组织(P均<0.01)。认为生物钟基因Per1和Per2的表达紊乱可能是脑胶质瘤产生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2008年21期 No.603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高血压脑出血不同外科治疗方法的近远期疗效分析

    谌燕飞;杜建新;凌锋;赵瑞林;徐庚;单永治;陈文劲;

    对52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GCS均>5分)的手术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钻孔引流274例,小骨窗开颅手术250例。术后分别在1、3、12个月随访,根据GOS评价患者预后。372例完成了12个月的随访,随访率达71%。对少量出血和大量出血的患者,两种手术近期效果相似,对中量出血患者,钻孔引流治疗者重残率较高,恢复率较低。患者年龄越大其预后越差,治疗后恢复的几率越小。破入脑室的颅内出血预后较差。钻孔血肿引流手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相比,具有相似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在血肿量为50~80 ml的病例中,小骨窗开颅术的手术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低于行钻孔手术者。

    2008年21期 No.603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壳核出血

    商建勋;周立兵;曹明阁;赵光宇;许尚臣;

    对38例经CT确诊高血压脑壳核出血(出血量40~80 ml)患者,均采用经翼部开颅、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镜下脑壳核血肿清除术。结果:38例中死亡3例,存活35例。术后6个月随访,生活自理21例,生活部分自理8例,生活不能自理6例。认为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壳核出血为最理想的手术入路。

    2008年21期 No.603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

    冯世宇;

    回顾性分析29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29例均显微镜下行切除术,其中28例全切,1例次全切。认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有其特有的影像学特点,显微手术切除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2008年21期 No.603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Onyx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附32例报告)

    李国彬;杨海英;孟庆海;李环廷;谢红卫;

    32例脑动静脉畸形(术前均行颅脑CT、MRI和脑血管造影检查)。按Spetzler-Martin分级法:Ⅰ级2例,Ⅱ级9例,Ⅲ级15例,Ⅳ级4例,Ⅴ级2例,均行Onyx栓塞治疗。100%栓塞者17例,为Ⅰ级、Ⅱ级全部和6例Ⅲ级患者;80%栓塞者13例,其中Ⅲ级9例,Ⅳ级4例;50%栓塞者2例,均为Ⅴ级患者。术后次日复查颅脑CT,3例有少量脑内出血,但无临床症状,无死亡和神经功能缺失等并发症。15例栓塞术后3~6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均同栓塞术后造影结果。认为通过仔细研究脑动静脉畸形的位置,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引流静脉的结构,熟悉Onyx的特性,严格掌握其操作要点和技巧,利用Onyx良好的可控性,选择合适病例应用反流技术,可以使脑动静脉畸形获得较高的治愈率。

    2008年21期 No.603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锁孔手术入路治疗颅内肿瘤(附32例报告)

    张利勇;杜立新;刘卫东;林凯;

    对32例颅内肿瘤患者采用眶上,颞下、额部、后颅窝锁孔入路进行手术治疗。23例肿瘤行全切或次全切除,9例动脉瘤成功夹闭,均未发生与手术入路有关的并发症。认为锁孔入路治疗颅内肿瘤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特点。

    2008年21期 No.603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脑底池持续引流对颅内动脉瘤术后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

    王奉淼;王永和;王振刚;卜振富;邱少博;

    对25例经CT及全脑血管造影或CT三维成像(CTA)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早期手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术中在脑底池放置直径3.0 mm末端为盲端带有侧孔的硅胶管持续引流,观察脑血管痉挛的指标。25例均在术后6~10 d拔除引流管,发生脑血管痉挛者3例,其中轻度痉挛2例、中度1例。患者死亡1例。认为脑底池持续引流对防治颅内动脉瘤破裂术后血管痉挛有确切疗效。

    2008年21期 No.603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33例临床分析

    徐利民;柳浩然;吴海权;韩冬;

    回顾分析33例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损伤机制与救治视神经损伤的最佳时机。认为早期诊断与及时有效的综合治疗是提高视力的关键。

    2008年21期 No.603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颅内假性动脉瘤的治疗策略

    翟乃池;赵晖;丁璇;王志刚;

    回顾分析2002~2007年收治的12例因头外伤引起的颅内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探讨其治疗策略。12例中,10例行血管内栓塞术,2例行假性动脉瘤夹闭术。均全部治愈。认为血管内栓塞是颅内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2008年21期 No.603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用小钛夹联合血压控制预防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再出血(附122例报告)

    娄伟宏;

    对122例高血压性脑基底节区出血手术治疗患者(A组)术中加用小钛夹及术后进行有效的血压控制,观察术后出血率、病死率及近远期疗效,并与106例未行该方法治疗的同类手术患者(B组)进行比较,结果: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围手术期病死率A组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的近远期疗效均优于B组(P<0.05)。认为术中加用小钛夹联合术后有效血压控制是防治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出血的有效方法。

    2008年21期 No.603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郭桂华;

    选择68例经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血管狭窄程度、长度和斑块溃疡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TA和DSA检查结果在狭窄程度和长度上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DSA对斑块溃疡的检出率高于CTA。认为CTA检查是一种显示颈部血管狭窄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2008年21期 No.603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腰椎穿刺术后垫枕与去枕对颅内压的影响

    米传芳;米凯;陈团芝;

    选择90例脑出血行侧脑室引流患者,根据颅内压值分为高颅内压组(A组)、正常颅内压组(B组)和低颅内压组(C组),各30例。腰椎穿刺(腰穿)后每组随机分为垫枕组与去枕组,各15例。垫枕组垫软枕(厚7~8cm),并每2 h翻身1次;去枕组去枕平卧6 h。各组均在腰穿前(T0),腰穿后30(T1)、60(T2)min和2(T3)、4(T4)、6(T5)h分别监测颅内压变化。结果显示,A组去枕后颅内压进一步升高;B组去垫枕对颅内压均无明显影响(P>0.05);C组垫枕后颅内压进一步降低(P<0.01)。认为高颅内压患者腰穿后取垫枕位,正常颅内压患者腰穿后可以垫枕,低颅内压患者腰穿后不宜垫枕。

    2008年21期 No.603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新型穿刺引流管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王文宝;郭贵杰;张宪雨;

    婴幼儿颅内血肿20例及成人大骨瓣减压后硬膜下积液11例,用新型穿刺引流管行穿刺引流治疗。23例积液消失,4例积液明显减少,3例引流后血肿吸收,1例死亡。28例随访3~6个月,脑CT检查示积液均完全消失。认为应用新型穿刺引流管行婴幼儿颅内血肿及成人大骨瓣减压后硬膜下积液治疗,操作简单方便、损伤小、安全,患者恢复快、效果好。

    2008年21期 No.603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甲状腺癌中Smad_4的表达及其与DNA倍体相关性研究

    伍石华;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甲状腺癌组织、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Smad4;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对甲状腺癌组织进行DNA倍体检测。结果:Smad4在甲状腺癌、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7.1%、87.5%,P<0.05;Smad4的阳性表达率与甲状腺癌的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DNA异倍体率与Smad4阳性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s=-0.426,P<0.05)。认为Smad4表达缺失及DNA异倍体与甲状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可作为预测甲状腺癌的发展及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志。

    2008年21期 No.603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频超声检查对甲状腺结节钙化的诊断价值

    张卫;王惠慧;马慧;胡军;

    对136例共187个甲状腺结节行高频超声检查,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187个结节中,恶性结节75个,良性结节112个,63个结节内检出钙化,恶性结节钙化率、微钙化率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均<0.05),钙化结节恶变率明显高于无钙化结节(P<0.05)。在微钙化、粗钙化及弧形钙化结节中,微钙化结节恶变率最高,且恶性结节微钙化均发生在乳头状癌中。认为高频超声检测甲状腺结节钙化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2008年21期 No.603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自制肛门直肠持续扩张器的临床应用

    李敬华;陈宏坤;阎景铁;郑伟;李丽;

    应用自制肛门直肠持续扩张器对25例肛门狭窄患儿进行扩肛治疗,并与传统扩肛方法治疗的25例进行临床对比研究。结果:用自制肛门直肠持续扩张器治疗者扩肛效果好,疗程短,并发症发生率低。认为肛门直肠持续扩张器可以广泛使用于需肛门扩张的患儿,方便安全,明显提高了扩肛疗效。

    2008年21期 No.603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

    丁磊;连正杰;高宏;封国生;陈孝平;张志伟;

    回顾性分析58例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手术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9%(11/58)。1例于术后3周因并发肝肾综合征及上消化道出血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余均顺利出院。术后1、2、3 a生存率分别为92.8%、64.5%、34.6%。随访中死亡15例,死亡原因:肝癌复发5例,肝功衰竭6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认为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实施同期联合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2008年21期 No.603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舒芬太尼对全麻开胸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预防效果观察

    程会平;韩广彦;陈卫;赵砚丽;

    选择全麻下择期行开胸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40例。A组在术毕前10 min用静脉镇痛泵输注舒芬太尼0.06μg/(kg.h);B组为对照组,常规处理。记录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发生率及苏醒期操作配合程度。认为全麻开胸手术患者术毕前应用舒芬太尼可有效预防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并能明显降低躁动程度。

    2008年21期 No.603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婴幼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急诊手术疗效观察

    熊荣生;刘邕波;邓盛;白韬;

    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2008年1月收治的30例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急诊手术的手术疗效。结果仅1例死亡,余29例痊愈出院。认为选择适当手术时机,合理的围手术期管理、合适的体外循环方法及手术方案,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急诊手术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2008年21期 No.603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非小细胞肺癌ERCC1和Rad51表达与铂类药物化疗疗效的关系

    张燕;申维玺;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3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铂类药物化疗后的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和DNA损伤修复蛋白(Rad51)的表达情况,分析ERCC1和Rad51的表达与患者中位生存时间(MST)和中位无病生存时间(DFT)的关系。结果:ERCC1和Rad5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8%、57.5%,其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组织学类型、分期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单一ERCC1阴性或Rad51阴性的患者MST和DFT均明显长于ERCC1阳性或Rad51阳性的患者(P均<0.05)。两种蛋白均阳性表达者的MST、DFT分别短于两蛋白阴性表达者(P均<0.05)。认为ERCC1和Rad51的联合检测可以预测NSCLC患者术后铂类药物辅助化疗的疗效。

    2008年21期 No.603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肿瘤患者手术后肺栓塞临床特点与治疗策略

    杨明山;王宝胜;高磊;王焕升;张鑫;

    回顾分析2000年9月~2007年11月收治的16例肿瘤患者术后肺栓塞(PE)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过。认为肿瘤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急性PE的主要危险因素,积极的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2008年21期 No.603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其防治

    代明营;王海波;吴俊本;刘延军;

    回顾分析56例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认为直肠癌术后LDVT的发生主要与多因素引起的血流速度缓慢和血流凝固性增加有关,其防治要点是针对病因,加强围术期处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2008年21期 No.603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肛瘘的量化研究

    尚毅;巩树研;杨潇然;夏冰;朱东华;罗京艺;范荣伟;

    将应用挂线疗法治疗的60例高位肛瘘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20例,其橡皮筋的切割力分别为1.2、1.5、1.8 kg,观察橡皮筋脱落时间。A组所切割组织的周长为(5.4±1.1)cm,橡皮筋脱落时间为(19.6±1.6)d;B组分别为(5.5±1.0)cm、(14.4±1.4)d;C组分别为(5.4±0.9)cm、(10.5±1.8)d;三组橡皮筋脱落时间比较,P<0.01。认为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肛瘘时,以1.5 kg的切割力较合适。

    2008年21期 No.603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X线透视下激光照射联合生物胶灌注治疗肛瘘(附26例报告)

    郭中恒;吴伟;

    对26例肛瘘患者在X线透视下先用激光灼闭瘘管,再以生物胶灌注填塞未闭瘘管。结果显示,瘘管完全闭锁,肛周无疼痛,无大便失禁等并发症。认为X线透视下激光照射联合生物胶灌注治疗肛瘘,简单、安全,患者痛苦小,治疗效果好。

    2008年21期 No.603 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骨间前动脉背侧支桡骨瓣移植术治疗月骨坏死疗效观察

    张峰;臧洪敏;

    对7例月骨坏死患者采用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蒂的桡骨瓣移植术进行治疗。按月骨坏死疗效标准评定:优5例,可2例。认为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蒂的桡骨瓣移植术能重建月骨血运,是一种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较为理想的方法。

    2008年21期 No.603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改良新式剖宫产与新式剖宫产术后腹腔粘连情况比较

    梁培芳;焦安怀;刘树妍;

    对既往行新式剖宫产(36例,A组)和改良新式剖宫产术(104例,B组),现因某种产科指征需再次剖腹手术的140例患者进行术中观察,比较其腹腔粘连情况。结果:A、B组腹腔粘连发生率分别为94.4%(34/36)和67.3%(70/104)。认为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术后腹腔粘连的发生率较低。

    2008年21期 No.603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小剂量肝素治疗中晚期妊娠羊水过少的效果观察

    伍东红;颜秋梅;

    选择60例妊娠23~34周羊水过少的患者,30例(A组)静滴5%葡萄糖500 ml+肝素50 mg、1次/d,4~6 h滴完。另30例(B组)静滴丹参液16 ml+平衡液500 ml、1次/d。均7 d为一疗程。一疗程后复查B超,无效者直接进入下一疗程。连续两个疗程无效者和羊水绝对过少、妊娠<32周自愿放弃妊娠者行引产术,否则继续门诊随访。A、B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0%和56.7%(P<0.05)。A组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患病率均低于B组(P<0.05)。两组均无经引产而终止妊娠者。认为静滴小剂量肝素是治疗羊水过少简便、有效的措施之一。

    2008年21期 No.603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宫腔镜电切术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宫颈良性病变160例临床分析

    方世兰;张永欣;白丽;

    对行宫腔镜宫颈电切术治疗宫颈良性病变的31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60例,电切术后将湿润烧伤膏(MEBO)涂于宫颈创面;B组155例,电切术后予以传统治疗,未用湿润烧伤膏。A组术后其疼痛程度、出血时间、出血量、结痂脱落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均较B组减少或缩短。认为宫腔镜电切术联合湿润烧伤膏局部涂布治疗宫颈良性病变效果优于传统治疗方式,无明显不良反应。

    2008年21期 No.603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组织中Ki-67的表达及其意义

    刘卫东;彭龙祥;荆友科;杜祥宾;张雪玲;李爱学;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59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IEN),32例大肠癌和25例大肠正常黏膜组织中的核蛋白Ki-67进行检测。结果显示,Ki-67在正常黏膜表达呈阴性,在低、高级别IEN和高分化腺癌中呈阳性表达(P<0.05),且阳性表达结果近似(P>0.05)。认为IEN是大肠癌的早期事件。

    2008年21期 No.603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蓝光与非蓝光滤过型IOL植入术后患者的对比敏感度与眩光敏感度比较

    张学印;李琳;

    52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行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观察组植入蓝光滤过型IOL,对照组植入非蓝光滤过型IOL。观察两组术后视力、对比敏感度(CSF)及眩光敏感度(GSF)。结果:术后15d,观察组不同视角CSF和GS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认为应用蓝光滤过型IOL植入术可以提高患者CSF和GSF。

    2008年21期 No.603 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圆锥形套筒冠义齿修复多数牙缺失的临床效果

    房凌云;

    应用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为21例多数牙缺失患者制作套筒冠固位可摘局部义齿,效果良好,咀嚼功能佳,固位好,舒适美观,适应快,摘戴方便。认为多数牙缺失患者应用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能充分利用基牙、残根、残冠,保护余留牙健康,提高咀嚼效率。

    2008年21期 No.603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麻醉诱导期输注HSS40对循环功能稳定性的影响

    赵蔚;侯明;班艳林;

    在麻醉诱导期输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HSS40,4 ml/kg),观察在输注前(T0)、输注完毕即刻(T1)及输注后30 min(T2)、麻醉诱导时(T3)的HR、MAP和CVP以及K+、Na+和血糖。结果:输注HSS40后HR减慢,MAP、CVP升高,麻醉诱导时HR和MAP基本保持稳定。血浆K+有一定程度降低,Na+明显升高、HCT明显降低,血糖无明显变化。认为适量输入HSS40(4 ml/kg)可以减轻麻醉诱导时的心血管反应,有效维持循环功能稳定性,且对血浆电解质、血糖无明显影响。

    2008年21期 No.603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甲型血友病合并骨折的围手术期替代治疗(附11例报告)

    李连欣;葛常敏;张大学;

    对11例甲型血友病合并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围手术期实施凝血因子替代治疗。随访10~21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无伤口出血、感染、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认为对合并血友病的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时,围手术期实施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

    2008年21期 No.603 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自动加压器内固定术治疗长骨干骨折的疗效观察

    潘能富;古波;刘维嘉;

    采用自动加压器内固定术治疗长骨干骨折66例,术后不用外固定。对萎缩型骨不连、骨缺损严重者,植入骨段(先将骨段与髓腔平衡钻通一模拟髓腔的孔道,再行植入术),加压器固定,早期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66例分别在术后5~11周达临床愈合。随访8~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除1例股骨干骨折骨不连接合并膝关节僵硬者,其僵硬程度好转外,余65例均无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32例分别于术后8~13个月取出加压器,无再骨折发生。认为自动加压器内固定术治疗骨干骨折疗效佳,该方法不在骨中钻孔和髓内穿针,避免了应力集中和遮挡,使骨折在生理性应力传导中修复。

    2008年21期 No.603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告读者

医学心理教育

  • 医学生见习期间心理健康教育之管见

    刘文娟;宫玉典;王淑芬;

    分析医学院见习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认为这些见习生既有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趋势,又有其特有的群体特征。在理想与现实,个人意愿与职业要求等诸多矛盾与冲突面前,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应加强医学生见习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21期 No.603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专题笔谈

综述与讲座

临床病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