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RhoA、C干扰载体的构建及其对直肠癌HCT116细胞相应基因表达的影响

    王海波;刘相萍;杨堃;隋爱华;代明营;

    目的构建RhoA和RhoC干扰载体,观察其对结直肠癌细胞内RhoA和RhoC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设计合成针对人RhoA和RhoC基因序列的各4对含有小发夹结构的寡核苷酸序列,将其连入pGensil-1质粒中,构建特异性shRNA表达载体并转染结直肠癌细胞HCT116。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CT116细胞中的RhoA和RhoC mRNA。结果成功构建了特异性shRNA表达载体,将其转染HCT116细胞后,细胞内RhoA和RhoC mRNA的表达水平与未转染组相比,P<0.05。结论构建的RhoA和RhoCshRNA干扰载体能有效抑制HCT116细胞的RhoA mRNA和RhoC mRNA表达。

    2008年24期 No.606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人肝细胞L02诱导MSCs分化为肝样细胞的观察

    张立婷;陈红;冯利;吴玉卓;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与肝细胞L02在体外共培养条件下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筛选法获取MSCs。将接种于盖玻片上的MSCs和人肝细胞L02共置于培养皿中。在2、4、6、8d时分别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AFP、细胞角蛋白(CK18),同时检测染色体核型。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出MSCs,其表型为CD29阳性,CD34阴性。共培养的MSCs可在2~8d时,形态变为三角形、多角型或类圆形。第2天时,共培养细胞AFP表现为强阳性表达,以后减弱,第8天AFP的阳性表达很少。第2、4天检测出CK18均为阴性表达,第6、8天CK18为阳性表达。阳性对照组细胞CK18有较强的阳性表达,AFP弱阳性表达。阴性对照组均为阴性表达。共培养细胞染色体核型无融合现象。结论人肝细胞L02能够诱导MSCs分化为肝样细胞。

    2008年24期 No.606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同位素示踪前哨淋巴结活检在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

    陈保平;张涛;李中;魏希亮;富鹰;胡庚坤;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SLN)能否反映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状况及该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乳腺癌患者150例,在肿瘤周围表面皮肤上均匀地选取4点,每点皮内注射99m锝标记的右旋糖酐(99mTc-DX)进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术中用γ探测仪进行定位,SLNB后行改良根治术或保乳手术,对SLN单独送检并进行详细的病理学检查。结果成功进行SLNB144例,成功率为96.0%,每例检出SLN1~4个,所有SLN均位于腋窝第一水平,SLNB的灵敏度为93.4%,特异度为100.0%,假阴性率为6.6%,假阳性率为0,准确性为97.2%,阳性结果预测值为100%,阴性结果预测值为95.4%,尤登指数为0.934。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的59例SLN中,共发现14例微小转移,但14例中非SLN未见微小转移。结论SLN可以反映腋窝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可以指导临床决定是否需行腋窝清扫,同位素示踪法进行SLNB具有操作简单、准确性高等优点。

    2008年24期 No.606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CD_(44)V3、CD_(44)V6和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任立群;齐洁敏;宫凤春;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CD44V3、CD44V6和Ki-67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2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CD44V3、CD44V6和Ki-67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CD44V3、CD44V6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7%、58.3%和68.3%,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均<0.05)。乳腺癌组织中CD44V6和Ki-67的表达与乳腺癌组织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同时CD44V6的表达与肿瘤的远处转移与否也有关(P<0.05)。乳腺癌组织中CD44V6与Ki-67的表达成正相关(r=0.587,P<0.01)。结论CD44V6和Ki-67与乳腺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乳腺癌转移潜能的指标。

    2008年24期 No.606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乳腺癌组织中MMP-2、TIMP-2、TGF-β_1、TGF-β_1RⅠ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邹强;鲍健;吴正升;齐越;吴强;杨枫;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及其抑制物(TIMP-2)与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其I型受体(TGF-β1RI)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乳腺癌组织中的MMP-2、TIMP-2与TGF-β1、TGF-β1RI蛋白。结果乳腺癌中MMP-2、TIMP-2、TGF-β1和TGF-β1RI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5%、45.0%、80.0%和67.5%;无淋巴结转移者MMP-2、TIMP-2阳性表达率为44.4%、66.7%,与转移淋巴结个数1~3(85.7%、21.4%)、>3个(87.5%、37.5%)相比,P均<0.01;TNM分期为Ⅰ期的MMP-2、TIMP-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75%,分别与Ⅱ(65.0%、55.0%)、Ⅲ(86.7%、26.7%)、Ⅳ期(100%、0)相比,P均<0.05;肿瘤直径≤2cm者TIMP-2阳性表达率为66.7%,与直径2~5(51.9%)、>5cm(20.0%)相比,P均<0.05;MMP-2和TGF-β1的表达呈正相关(r=0.454,P<0.01),MMP-2和TGF-β1RI的表达呈负相关(r=-0.481,P<0.01)。结论MMP-2和TIMP-2的表达情况与乳腺癌侵袭转移有密切关系。MMP-2的表达与TGF-β1、TGF-β1RI关系密切,MMP-2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TGF-β及其受体的调控。

    2008年24期 No.606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甲状腺癌组织中Smad_4蛋白表达变化及意义

    伍石华;彭雅玲;王化修;周秋爱;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组织中Smad4蛋白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在甲状腺癌组织、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Smad4,并选取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以测定微血管密度(MDV)。结果Smad4在甲状腺癌组织、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1%、87.5%,两者相比,P<0.05;MDV在甲状腺癌组织、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分别为(26.85±8.27)、(8.83±4.94)条/cm2,两者相比,P<0.01。Smad4蛋白阳性表达率与甲状腺癌的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Smad4蛋白表达与MDV呈负相关(r=(0.496,P<0.05)。结论Smad4蛋白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低表达可能与肿瘤的发生、浸润与转移有关,可作为预测甲状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2008年24期 No.606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凋亡抑制蛋白Livin的表达及意义

    高杨;夏庆安;吴瑜;周立君;任淑华;

    目的研究肺癌相关Livin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p53基因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48例NSCLC组织Livinα 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livin和p53蛋白在48例NSCLC患者肺癌组织切片中的表达。结果48例NSCLC中15例检测到Livinα mRNA表达,其阳性表达率为31.3%,而正常肺组织和癌旁及良性疾病肺组织均未检测到Livinα mRNA表达。Livin蛋白在腺癌、低分化癌、有淋巴结转移者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鳞癌和大细胞癌、高中分化癌和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而癌旁组织和良性疾病肺组织未检出阳性表达。Livinα mRNA表达与p53呈正相关(r=0.457,P<0.01);livin蛋白表达与p53呈正相关(r=0.563,P<0.01)。结论Livin在NSCLC组织中高表达,可能成为肺癌诱导凋亡治疗的新靶点。

    2008年24期 No.606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夏枯草提取物对人淋巴瘤Raji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付晓瑞;张明智;刘宏民;张雁冰;孙振昌;

    目的观察夏枯草提取物对人Burkitt淋巴瘤Raji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Raji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夏枯草提取物进行培养,MTT法检测Raji细胞增殖抑制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学形态,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Raji细胞DNA凋亡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Raji细胞凋亡率。结果不同浓度的夏枯草提取物对Raji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8.01±0.92)μg/ml;随夏枯草提取物作用时间的延长Raji细胞DNA凋亡条带增宽变亮,细胞凋亡率升高。结论夏枯草提取物可抑制Raji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2008年24期 No.606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皮肤血管瘤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的表达及意义

    李刚;翟晓梅;

    目的探讨在皮肤血管瘤组织中凋亡相关因子生存素(survivin)、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皮肤血管瘤中的survivin、Caspase-3。结果在血管瘤增生期、退化期和血管畸形中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9%、35.7%、25.0%,Caspase-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1%、78.6%、0,survivin与Caspase-3的表达呈负相关(r=-0.400,P<0.05)。survivin、Caspase-3在血管瘤增生期、退化期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vivin与Caspase-3表达下调在皮肤血管瘤的形成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2008年24期 No.606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XIAP的表达及意义

    邢艾文;王建卿;高红静;

    目的探讨XIAP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4例卵巢上皮癌组织、39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和21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的XIAP。结果XIAP在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的细胞质中表达。正常卵巢组织中未见XIAP表达。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XIAP阳性表达率为63.1%,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为30.8%,两者相比,P<0.01;上皮性卵巢癌的XIAP表达强度随临床分期增高而增加(P<0.05)。XIAP弱阳性和阴性表达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生存预后好于强阳性表达者(P<0.05)。结论XIAP高表达是上皮性卵巢癌预后不良的因素。

    2008年24期 No.606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重离子辐照对人舌鳞癌Tb细胞周期的影响

    侯玮玮;刘斌;李宁;张洁;张红;

    目的探讨重离子辐照对人舌鳞癌Tb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及受照剂量和修复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剂量重离子辐照后人舌鳞癌Tb细胞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周期变化。结果人舌鳞癌Tb细胞经重离子辐照后,出现G2/M期明显阻滞,阻滞程度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G2/M期阻滞在24h时与照射剂量呈正相关(r=0.935,P<0.05)。当受到0.5、1Gy照射后,细胞在12h到达阻滞高峰,24h时最大峰值回落。辐照剂量分别为2、4Gy时,细胞表现为G2/M的明显阻滞,未出现阻滞解除现象。结论人舌鳞癌Tb细胞经重离子照射后存活后代生长延缓,放射敏感性增高,呈G2/M期阻滞。

    2008年24期 No.606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临床札记

告读者

基础研究

  • 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中survivin和p21的表达及意义

    马宇;王一彪;朱晓波;陈欧;冯晓丽;

    5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个分流组和2个对照组,分流组每组15只,对照组每组12只。分流组通过套管法建立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测建模后1周和4周大鼠肺动脉组织中survivin和p21表达,同时检测血流动力学、肺形态学及细胞凋亡增殖情况。结果:分流手术后1周和4周时分流组右心室收缩压(RVSP)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均<0.05),p21表达在第1周和第4周明显减低(P<0.05),而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肺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认为survivin和p21参与了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形态的重塑,并与肺组织凋亡的异常有关。

    2008年24期 No.606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护肾Ⅰ号对顺铂致贵州小型猪肾损伤的预防作用及机制探讨

    钱宁;董小君;郭科男;吴曙光;李术钗;

    将12只贵州小型猪随机分为Ⅰ、Ⅱ和Ⅲ组,各4只。3组均行膀胱造瘘后,Ⅲ组给予护肾Ⅰ号灌服5d,其余两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然后Ⅱ和Ⅲ组给以4mg/kg顺铂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贵州小型猪肾损伤模型,Ⅰ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测定注射顺铂前1h,注射后24、48、96h时三组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尿β2-微球蛋白(β2-MG)。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血清BUN、Cr、MDA含量明显升高,血清SOD活力降低,尿β2-MG浓度升高(P均(0.05)。Ⅲ组的各项指标较Ⅱ组明显改善。认为护肾Ⅰ号可预防顺铂所致的肾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顺铂致血液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有关。

    2008年24期 No.606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弥漫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Bax、Bcl-2 mRNA的表达及意义

    李玉;

    SD雄性大鼠35只,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例)和弥漫性脑损伤组(30例),损伤组大鼠损伤后自由进食饮水,按1、24、48、72h及1、2周等时间段处死大鼠(每次处死5只),提取大鼠皮层脑组织,一部分应用RT-PCR法检测对照组与不同时间段外伤组Bax mRNA和Bcl-2 mRNA表达,另外取一部分皮层脑组织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脑细胞凋亡测定。结果对照组及外伤组各时间点Bcl-2mRNA(Ct值)分别为:40.629±0.483,40.075±0.763,35.881±0.699,33.269±0.082,32.062±0.581,34.848±0.417,38.892±0.308,对照组与外伤组不同时间点之间比较,p均<0.05;损伤组不同时间点间比较,p均<0.05;对照组及损伤组各时间点Bax mRNA(Ct值)分别为:27.787±0.523,30.669±0.367,32.313±0.391,33.59±0.325,34.271±0.366,31.191±0.342,30.475±0.659,对照组与损伤组不同时间点之间比较,p均<0.01;外伤组不同时间点之间比较,p均<0.05;对照组及损伤组各时间点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08±0.32,4.25±0.35,6.77±0.33,8.66±0.41,10.77±0.58,7.32±0.23,5.03±0.41,对照组与损伤组不同时间点之间比较,p均<0.05;外伤组不同时间点之间比较,p均<0.05。认为外伤后脑组织中Bcl-2 mRNA表达有降低的趋势,Bax mRNA表达有增高趋势,脑组织细胞凋亡有增高趋势。脑细胞凋亡的增加可能是外伤后脑神经功能减退或丧失的一个原因。

    2008年24期 No.606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36例疗效分析

    孙作成;徐文广;许加友;张杰峰;郑福昌;孙宝友;

    36例早、中期胃癌者,其中行根治性胃近端切除术16例,根治性胃远端切除术12例,全胃切除术8例。结果本组36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平均时间:全胃切除术260min,近端胃大部切除术186min,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5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全胃切除术100ml,近端胃大部切除术90ml,远端胃大部切除术50ml。术后患者平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2d,平均下床活动时间为3.3d,平均开始进流质时间3.9d,术后近期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发生。认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手术成功率高,患者术后恢复快,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诊观察。

    2008年24期 No.606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胰腺囊腺癌的诊断与治疗

    冯志东;卢俊;吴泰璜;

    回顾性分析13例胰腺囊腺癌患者的诊断过程和治疗方法。结果发现肿瘤位于胰腺头部6例,胰体尾部5例,全胰腺2例。术前诊断正确仅2例。手术切除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肿瘤未能切除者。认为胰腺囊腺癌的术前诊断困难,以积极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预后较好。

    2008年24期 No.606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尿微量白蛋白在急性胰腺炎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李淮安;王景梅;高雪梅;

    112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分别用胰腺炎CT严重指数(CTSI)评价胰腺损伤程度,APACHEⅡ评价病情严重程度,Logisic器官功能障碍评分系统(LODS)评价器官功能衰竭程度,分析尿微量白蛋白(MA)与三种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尿MA的动态变化[第一个48h内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ACR)的变化(△ACR)]与PAPCHEII评分和LODS评分对ICU内AP患者病死率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患者入ICU时MAU率出现为96.1%;第48h△ACR增高患者病死率(64.3%)与未增高者(15.1%)比较,P<0.05。△ACR与PAPCHEII评分、LODS评分和△LODS呈正相关(r分别为0.402、0.301、0.627,P均<0.05),△ACR预测AP患者ICU内死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和84.9%;△ACR、APPCHEII及LODS评分对于ICU内死亡预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分别为0.859、0.859、0.827。认为急性AP患者MAU发生率较高,尿MA的持续增高提示AP患者在ICU内的病死率和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检测尿MA可作为判断ICU内AP患者预后的一个早期预测指标。

    2008年24期 No.606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难治性ITP 32例疗效观察

    亓玉忠;王国斌;

    76例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ITP)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2例)和对照组(44例),实验组于腹腔镜下游离脾周围韧带,辅加小切口直视下行脾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脾切除术处理脾蒂血管。结果实验组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1例,无切口感染、脾窝积液及术中大出血;对照组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3例,切口感染2例,脾窝积液2例。认为经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难治性ITP具有微创、安全、有效、恢复快等优点。

    2008年24期 No.606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Ang-2的表达及意义

    王利兵;洪宇;殷军;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PowerVision两步法检测6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血管生成素(Ang)-2,并分析其与肝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癌组织中Ang-2 mRNA(1.21±0.19)和蛋白表达水平(60.0%)均高于癌旁肝组织(1.02±0.20,25.0%),且其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侵袭性、是否伴有肝硬化及是否感染HBsAg相关(P均<0.05)。认为Ang-2能够促进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生长、转移和侵袭,检测Ang-2表达有助于肝癌的预后评估。

    2008年24期 No.606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678例临床观察

    郭中恒;吴伟;

    实施小切口胆囊切除术678例,切口长度4~6cm,,以光导直角拉钩显露术野,钛夹或生物铗钳夹胆囊管及胆囊动脉。所有病例均于术后第1天进流质饮食,无明显不适,术后住院时间2~7d。认为本法减轻了对组织的损伤,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减少了引流管周围的粘连,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了换药的次数,缩短手术时间。

    2008年24期 No.606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急性阑尾炎患者外周血C反应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韩东;

    采集55例急性阑尾炎、20例健康者外周血,检测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显示急性阑尾炎患者血清CRP水平[(36.8±5.4)mg/L]比健康者[(2.3±0.7)mg/L]明显升高(P<0.05);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患者外周血清CRP水平为(106.5±21.1)mg/L,急性化脓性为(25.7±7.2)mg/L,急性单纯性为(15.3±4.6)mg/L,两两比较,P均<0.05。认为急性阑尾炎患血清中CRP水平升高,它可以协助评估阑尾炎的严重程度,是临床上判断急性阑尾炎病情发展的重要指标。

    2008年24期 No.606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大分割三维适形放疗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23例疗效分析

    詹文华;詹玉香;闫钢;

    对45例不能手术的中晚期肝癌患者行动脉导管化疗栓塞(TACE)2次,其中23例(联合治疗组)结合大分割三维适形放射(HF-3DCRT)治疗,22例(对照组)单纯TACE治疗。采用6mv-X线,剂量为3~5Gy,隔日1次,总剂量为DT45~55Gy。结果联合治疗组近期有效率为85.7%,对照组为52.3%,两组相比,P<0.05;联合治疗组1、2、3a的生存率分别为68.7%、56.8%、39.8%,对照组分别为51.2%、28.7%、15.7%,两组相比,P<均0.05。认为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大分割3DCRT联合TACE有较好的疗效。

    2008年24期 No.606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大肠癌组织中Cyclin E、p27kipl和Ki-67的表达及意义

    吴志宇;张宝良;袁庆鑫;

    目的采用免疫组化PowerVision两步法检测137例大肠癌及其邻近正常黏膜组织中细胞周期素E(CyclinE)、抑制因子p27kipl和核抗原-67(Ki-67)。结果:大肠癌组织中CyclinE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邻近正常黏膜组织,并与原发肿瘤浸润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213、0.367、0.348,P均<0.05)。大肠癌组织中p27kipl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邻近正常黏膜组织,并与原发肿瘤浸润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345、-0.269、-0.348,P均<0.01)。大肠癌组织中Ki-67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邻近正常黏膜组织,并与区域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呈显著的正相关(r分别为0.218、0.172,P<0.05)。大肠癌组织中CyclinE与p27kipl表达水平显著负相关(r=-0.235,P<0.01);CyclinE和Ki-67表达水平显著正相关(r=0.243,P<0.01);大肠癌组织中p27kipl与Ki-67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172,P<0.01)。认为CyclinE和p27kipl是大肠癌发生及侵袭转移的正、负性因子,联合检测CyclinE、p27kip1和Ki-67有助于判断大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判断。

    2008年24期 No.606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结肠灌洗液的配制及临床应用

    陈宏坤;王建敏;李敬华;阎景铁;钱程;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60例,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术前采用生理盐水结肠灌洗,B组术前采用配制的结肠灌洗液灌洗。设置肠道清洁等级。计算结肠灌洗效率指标。结果B组术前结肠灌洗天数(平均13d)明显短于A组(平均23d)(P<0.05),日平均灌肠量为800ml,明显少于A组的1200ml(P<0.01)。B组结肠灌洗效率为25ml/100ml,明显高于A组的4.2ml/100ml(P<0.01)。术后B组无结肠炎发生,A组发生2例。B组肠道清洁优良率为100%,明显高于A组的97%(P<0.05)。认为配制的结肠灌洗液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结肠清洗效果好,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2008年24期 No.606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乳腺癌组织中HER-2、ER和PR的表达及意义

    李道旺;吴强;王红群;

    应用免疫组化MaxVision二步法检测98例乳腺癌和26例癌旁正常的乳腺组织中的雌激素受体(ER)、催乳素(PR)和甾体激素受体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结果HER-2、ER和PR在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4%、53.1%、50.0%,癌旁乳腺组织分别为0、42.3%和100.0%,两组织中HER-2和PR阳性表达率相比,P均<0.05。乳腺癌组织中HER-2、ER和PR的表达分别与组织学分级有关,同时PR的表达还与肿瘤大小、患者年龄有关(P均<0.05)。乳腺癌中HER-2的表达与ER呈负相关(r=-0.234,P<0.05),ER和PR呈显著正相关(r=0.695,P<0.01)。认为HER-2、ER和PR与乳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可用来指导临床用药和判断预后。

    2008年24期 No.606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带蒂皮瓣修复局部创面189例疗效分析

    陈振强;孙占胜;任金红;

    189例皮肤受创患者,根据创面设计相应带蒂皮瓣(皮瓣一定要比创面大出1~2cm,还要注意旋转时皮瓣面积丢失的一部分,要求全厚皮或超薄皮瓣),并对创面进行修复。结果189例全部得到随访,166例皮瓣全部成活,25例皮瓣部分成活。临床疗效:优97例,良42例,可27例,差25例。认为带蒂皮瓣修复局部创面效果明显,并发症少,且对供区的功能影响小。

    2008年24期 No.606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CT引导射频消融联合化疗粒子局部植入治疗肺癌(附62例报告)

    张骏;高宏;李力军;

    经CT引导对62例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进行射频消融联合化疗粒子局部植入治疗。观察影像学变化、肿瘤灭活及患者生存情况。结果显示,治疗后CT示肿瘤密度降低,外形缩小,无强化,肿瘤高代谢灶消失呈无代谢信号,穿刺活检均为坏死组织,直径≤3cm的肿瘤总灭活率为100%。肿瘤较大者需要2次以上的消融治疗,1a生存率83.9%,2a生存率58.1%。认为CT引导经皮射频消融及缓释化疗粒子植入术治疗肺癌创伤小,效果好。

    2008年24期 No.606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LISS钢板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及胫骨近端骨折24例疗效分析

    王远航;

    对24例股骨远端或胫骨近端骨折采用LISS钢板治疗,结果伤口全部一期愈合,手术时间55~160min,术中出血量125~330ml。术后无并发症出现。X线片示骨痂出现时间4周,除1例严重粉碎性骨折之外,其余病例均无明显畸形出现。膝关节功能评价,优14例,良3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79.2%。认为LISS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胫骨近断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愈合率高。

    2008年24期 No.606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7例疗效分析

    马春杰;

    采用显微镜腰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腰椎间突出症67例,中转开放手术1例,余66例手术成功,术后并发硬膜破裂1例,放明胶海绵止血1例,轻微脑脊液漏1例,第3天自愈,1例术后症状不缓解,术后2周二次开放手术缓解。随访6~18个月,67例中优43例,良18例,可6例,优良率91%。认为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2008年24期 No.606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不同躯体姿势对椎体局部应力的影响

    陈超;赵卫东;

    获取1例健康老年女性胸腰段CT平扫数据,通过Mimics及Geomagic对胸腰段椎体进行三维实体化,并修饰模型,使之符合分析要求,导入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通过改变椎体骨质、椎间盘的物理属性设定,获得健康及退变腰椎在不同躯体姿势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正常骨质、正常间盘、前屈姿势下,椎体上表面最大应力几乎相同,且应力分布趋向于中央;正常骨质及骨质疏松骨质在退变间盘、前屈姿势下,压缩骨折与非压缩骨折相比,其应力分布更趋于前方,而且其最大应力值较非压缩骨折最大应力值增大了近20%。认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后,前屈姿势能够造成椎体局部应力的显著增大,可能导致再骨折风险的增加。

    2008年24期 No.606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经关节镜射频消融治疗半月板损伤

    袁拥军;何国础;岑建平;张振庆;孙长惠;

    将36例半月板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8例)经关节镜采用射频技术治疗;对照组(18例)经关节镜采用常规的手术器械和电动刨削器治疗。结果:两组术后Lysholm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手术操作时间为(43.8±3.51)min,术后2周内膝关节积液为(2.67±1.33)ml;对照组分别为(18.61±2.62)ml、(53.89±2.62)min,两组相比,P均<0.05。认为采用射频技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疗效满意,关节功能恢复快,是治疗的最佳选择。

    2008年24期 No.606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分析

    王传师;张恒云;李勤;

    采用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36例,其中6例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技术不熟练、无菌观念淡薄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严格选择适应证、熟练掌握手术技巧、缩短手术时间、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是防止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手段。

    2008年24期 No.606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一期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及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附35例报告)

    周福茂;

    35例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及内固定术治疗。所有患者均临床痊愈,无伤口感染及窦道形成,植骨均完全融合,融合时间平均3.5个月,术前脊柱后凸畸形角度为40.80°±16.10°,术后为13.20±8.5°后凸畸形矫正角平均为27.80°±9.10°,后期矫正度丢失为3.20°±2.30°。认为一期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体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毅然疗效满意。

    2008年24期 No.606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23例疗效观察

    艾江平;王佳斌;

    通过对43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患者分别进行锁定加压钢板(23例)和三叶型钢板(20例)内固定。术后按照Neer的评分标准,采用锁定加压钢板者,优13例,良8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1.30%,而采用三叶型钢板内固定者,分别为9、5、2、4例,其优良率为70.00%。两组优良率比较,P<0.05;而且用锁定加压钢板出现并发症较三叶型钢板少。认为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固定牢靠,疗效确切,比三叶型钢板方法更加适用。

    2008年24期 No.606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23例疗效分析

    肖杰;龙浩;陈洪强;吴陈;陈艺新;

    对2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行再手术治疗,其中行开窗、扩大开窗、椎间盘切除术8例;半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术6例;全椎板切除、根管减压、椎体后缘软骨板切除及内固定加后外侧或椎间植骨融合术9例。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日本整形协会腰痛治疗标准评分(JOA29法)为(8.4±1.5)分,显著低于术前的(22.3±3.6)分(P<0.05);疗效优良率率81.79%,患者主观满意度79.80%;1例并发神经根损伤,出现单侧神经根麻痹。采取合理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

    2008年24期 No.606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卧位整复手法配合走罐、间歇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20例临床观察

    隋广馨;王幻;

    3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间歇牵引)、B(走罐间歇牵引)、C(卧位整复手法配合走罐间歇牵引)三组,各120例,分别进行治疗。结果C组治疗1、2、3、4个疗程时VAS评分均少于A、B组(P<0.05)。治疗4个疗程后C组治疗效果优良率(91.7%)优于A、B组(81.7%,89.2%)(P均<0.05)。认为卧位整复手法配合走罐、间歇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缩短疗程,达到最佳疗效。

    2008年24期 No.606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27例治疗观察

    曹景文;丁杰;

    27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10例行非手术治疗,17例行手术治疗,根据损伤时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价疗效。治疗后所有病例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治疗3个月后JOA评分手术组为(10.37±1.64)分显著高于非手术组的(8.51±1.43)分(P<0.05),治疗6个月后手术组为(12.47±2.41)分显著高于非手术组的(9.20±2.31)分(P<0.05)。认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本病一旦确诊,争取早期手术。

    2008年24期 No.606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双胎妊娠一胎死亡后期待治疗效果观察

    魏月新;

    双胎妊娠患者15例(单卵双胎6例,双卵双胎9例)在孕中、晚期一胎死亡后,均行期待治疗。15例中单卵双胎者平均期待治疗时间为3.38周,分娩时孕35.5周;双卵双胎平均期待治疗时间为9.6周,分娩时孕35.3周。剖宫产9例,经阴分娩6例。无1例出现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及死胎体表畸形。认为严密监测存活胎儿宫内情况,积极处理产科并发症,适时终止妊娠,可以保证双胎妊娠一胎死亡者的存活胎儿顺利出生。

    2008年24期 No.606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84例临床观察

    张艳梅;陈晓钟;

    16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4例)和对照组(76例),治疗组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对照组同期行冷刀宫颈锥切术,治疗组手术时间为(0.23±2.56)min、术中出血量(15.00±6.25)ml、宫颈愈合时间(37.0±2.5)d;对照组分别为(24.50±10.03)min、(40.40±15.75)ml、(51.5±13.5)d,与实验租比较,P均<0.05。认为宫腔镜电切为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在直视下操作,精确性高,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良好方法之一。

    2008年24期 No.606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Nm23、E-钙黏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明祖谦;王东红;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上皮性卵巢癌(A组)、30例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B组)和50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C组)患者组织标本中Nm23、E-钙黏蛋白,并分析两者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A、B、C三组Nm23蛋白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90%、100%,组间比较,P均<0.05;E-钙黏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50%、36%,组间比较,P均<0.05;E-钙黏蛋白、Nm23呈显著正相关(r=0.154,P<0.05),E-钙黏蛋白、Nm23在上皮性卵巢癌早期、有淋巴结转移、术后残余病灶直径>2cm、存活期<5a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卵巢癌晚期、无淋巴结转移、残余病灶≤2cm、存活期>5a者(P均<0.05)。认为Nm23、E-钙黏蛋白可能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判断病情、了解预后的的实验室指标。

    2008年24期 No.606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口腔鳞癌组织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及意义

    米新峰;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8例口腔鳞癌组织、12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survivin。结果显示口腔鳞癌组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3.2%,正常组为0,两组相比,P<0.05;淋巴结转移组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5%,显著高于无淋巴转移组的42.9%(P<0.05);根据T1~T2期组(43.6%,7/16)与T3~T4组(77.3%,17/22)期之间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survivin的异常表达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是影响口腔鳞癌预后的重要分子指标。

    2008年24期 No.606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逆向剥离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90例疗效观察

    张学印;马国政;

    采用逆向剥离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90例(102眼,其中胬肉头部侵入角膜<3mm者87眼,>3mm者15眼)。胬肉头部侵入角膜<3mm的患眼中70眼角膜术区透明,75眼术前、术后视力无变化;>3mm的患眼术区角膜均有淡淡云翳,12例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治愈98眼,复发4眼。认为该手术移植能安全切除翼状胬肉,降低复发率。

    2008年24期 No.606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先天性白内障致形觉剥夺性近视32例临床分析

    刘景;王静;张晗;肖瑛;于兆华;

    对32例(49)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眼球进行生物学测量,确定其屈光状态。发现患者平均手术年龄11.73岁;平均眼轴长度27.05mm;平均人工晶状体屈光度+10.03D,先天性白内障有明显的近视倾向。所有患儿均行白内障摘除术。术后视力明显改善。认为先天性白内障造成早期形觉剥夺,导致眼轴变长,近视形成。

    2008年24期 No.606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酮咯酸氨丁三醇用于眼科术后镇痛50例疗效观察

    王秀莹;于金玲;孙万里;李建华;

    100例眼科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酮咯酸氨丁三醇(Keto)组和芬太尼(Fen)组,各50例。分别使用酮咯酸氨丁三醇或芬太尼进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A)。记录术后0、4、8、12、24、48h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镇静评分、PCA次数、并发症。结果术后4、8、12、24hKeto组VAS评分明显低于Fen组(p<0.05),;Keto组各时间点镇静评分均明显高于Fen组(P<0.05);Keto组PCA按压次数显著低于Fen组(p<0.05)。认为酮咯酸氨丁三醇用于眼科手术后镇痛安全有效,且镇静效果优于芬太尼。

    2008年24期 No.606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儿童鼻源性头痛230例诊断分析

    尚明谦;赵贺玲;金善;

    353例7~16岁主诉为头痛的患者经螺旋CT或MRI扫描检查证实230例是由副鼻窦炎所致的鼻源性头痛。认为鼻窦炎症是儿童鼻源性头痛的最常见原因,鼻窦螺旋CT或颅脑MRI检查是确诊鼻源性头痛的最佳方法。

    2008年24期 No.606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全脑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脑转移瘤疗效观察

    柏玉举;杨卫兵;李宁;岳国军;马虎;石磊;

    23例脑转移瘤患者,先行全脑放疗(30Gy),再针对残留病灶进行三维适形放疗(50~60Gy)。结果23例患者当放疗结束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缓解率达100%,近期疗效达95.65%;除1例乳腺癌和3例肺癌患者治疗后5~6个月因出现肝脏、骨等多处转移衰竭而死亡外,余仍存活,其中2例已存活15个月,17例已存活8~10个月,4例已存活5个月。认为全脑放疗联合后程三维适形放疗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

    2008年24期 No.606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外伤性颅骨缺损修补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陈维杰;刘玉光;王兴强;张玉海;刘谦东;

    2000年7月~2006年12月,我们共施行128例外伤性颅骨缺损修补术,34例术后发生并发症。结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钛网组(11.5%)明显低于骨水泥组(45.9%)及自体颅骨组(28.2%),青壮年患者(16.3%)明显低于中老年患者(52.8%),缺损<40cm2者(15.3%)明显低于缺损>40cm2者(41.1%)(P均<0.05)。认为颅骨缺损修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修补材料、患者年龄、颅骨缺损大小有关。

    2008年24期 No.606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婴幼儿外伤性硬膜下积液63例治疗分析

    韩培军;张瑞花;

    63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婴幼儿,35例行钻孔硬膜下置管引流术,痊愈18例,好转14例,无效3例。3例无效者中2例改行硬膜下—腹腔分流术,1例改行开颅积液包膜切除术,均获痊愈;28例行保守治疗,痊愈20例,好转8例。随访3~6个月,临床症状均消失,神志正常,6例遗有单侧肢体活动轻微障碍。认为对婴幼儿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应根据具体情况行手术(首选钻孔硬膜下置管引流术)和保守治疗。

    2008年24期 No.606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护理园地

临术札记

综述与讲座

临床病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