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血管黏附分子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赖晓嵘;童华生;何美蓉;武金宝;蔡洁毅;王启仪;

    目的探讨血管黏附分子(VCAM-1)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5例大肠癌、16例大肠息肉和4例癌旁组织中VCAM-1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0例健康人、40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可溶性VCAM-1(sVCAM-1)水平,分析VCAM-1表达与大肠癌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大肠癌组织中VCAM-1阳性率明显高于大肠息肉和癌旁组织(P均<0.01),VCAM-1表达与大肠癌的侵袭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清sVCAM-1水平高于健康人(P<0.01),其中有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结论VCAM-1可促进大肠癌的发生、发展;sVCAM-1有望成为大肠癌早期诊断及判断转移的指标。

    2008年26期 No.608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重组人IL-21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形式表达、纯化及体外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

    刘明军;鲁晓晴;王斌;钱冬萌;

    目的为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1(rhIL-21)的生物学活性和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4T-2/IL-21,通过降低培养温度等优化条件于大肠杆菌中表达出可溶性形式的rhIL-21融合蛋白,纯化后以不同质量浓度作用于T细胞,观察其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大肠杆菌表达出可溶性形式的rhIL-21融合蛋白,纯化纯度达95%;纯化后的rhIL-21蛋白作用后T细胞增殖增加,且随rhIL-21蛋白质量浓度的增加,T细胞增殖率升高。结论大肠杆菌中获得rhIL-21的可溶性表达形式,纯化后的蛋白对T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此为rhIL-21的生物活性及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2008年26期 No.608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EGCG对结肠癌HT-29细胞生长的影响及机制

    张淳;周萍;陈卫昌;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生长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EGCG处理HT-29细胞,四唑盐比色试验(MTT)法观察处理后细胞的生长情况;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洁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磷酸化水平的表达。结果EGCG处理后HT-29细胞生长明显抑制,呈现时间、剂量依赖性;HT-29细胞凋亡率升高;EGFR和ERK的磷酸化水平表达下调。结论EGCG可明显抑制结肠癌HT-29细胞的生长;其可能机制为下调EGFR和ERK的磷酸化水平,从而干预EGFR-ERK信号转导通路。

    2008年26期 No.608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内皮抑素对结肠癌小鼠癌组织VEGF表达的影响

    段全红;任斌;金鹏;徐万鹏;刘冲;

    目的探讨内皮抑素(ES)治疗结肠癌的可行性及其机制。方法将16只结肠癌模型小鼠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只,分别予ES 6 mg/(kg.d)及生理盐水各0.2 ml皮下注射,连续注射14 d后行多鼠MRI检查。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计算ES对肿瘤的抑制率并对VEGF与MRI的首次增强斜率(Sfirst)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多鼠MRI平扫示观察组皮下可见较厚的高信号脂肪层,肿瘤内部或外表面可见斑点状更高信号坏死区。增强扫描示观察组各时相肿瘤的信号强度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随时间延迟,弱强化区范围逐渐缩小。观察组VEGF中度表达,对照组高度表达;观察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肿瘤抑制率为32.19%;VEGF与Sfirst间具明显相关性。结论ES可抑制结肠癌细胞生长;其机制可能为降低VEGF表达。

    2008年26期 No.608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RNA干扰对胃癌耐药细胞MDR1及P-gP表达的影响

    袁保梅;李国栋;

    目的寻找逆转胃癌细胞多药耐药的有效方法。方法根据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基因序列,设计并体外转录合成2条siRNA,用脂质体转染将其导入人胃癌多药耐药BGC-823细胞内。应用MTT法检测转染后癌细胞生长增殖情况及对阿霉素(ADM)的敏感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膜表面P-糖蛋白(P-gp)表达和细胞内Rh123的潴留情况。结果转染sh-MDR1-1和sh-MDR1-2后,BGC-823细胞对ADM的IC50均降低,敏感性提高;BGC-823细胞MDR1 mRNA和P-gP表达均显著降低,细胞内Rh123稳态积累量均明显增高;上述效果均以转染sh-MDR1-1序列为著。结论sh-MDR1-1特异性siRNA可抑制BGC-823细胞MDR1表达,此为寻找逆转胃癌细胞多药耐药有效方法奠定了基础。

    2008年26期 No.608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肝细胞癌癌组织中uPA及其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徐瀚峰;王文奇;鹿伟;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的发生机制。方法通过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法测定HCC癌组织中uPA及其受体(uPAR)的表达,并与肝硬化及正常肝组织比较。结果uPA在HCC、肝硬化、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0%、46.7%、20%,两两比较,P均<0.05;随HCC分期进展及肿瘤直径增大,uPA表达阳性率逐渐升高。uPAR在HCC、肝硬化、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0%、63.3%、15.0%,与正常肝组织比较,P均<0.05;uPAR阳性表达率随HCC分期进展表达逐渐上升,与肿瘤直径无密切关系。相关分析示,uPA和uPAR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HCC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机制可能为uPA及uPAR高表达。

    2008年26期 No.608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缺氧诱导因子-1α shRNA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对人结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王忱;史玉荣;胡凡果;牛瑞芳;郝希山;

    目的构建靶向缺氧诱导因子-1α特异性短发卡RNA(shRNA)的真核表达载体,为结肠癌的靶向治疗奠定基础。方法设计、合成针对缺氧诱导因子-1α的特异性短链寡核苷酸,构建缺氧诱导因子-1α特异性shR-NA的重组质粒,稳定转染结肠癌SW 480细胞;采用氯化钴制备缺氧诱导培养基,模拟肿瘤缺氧状态。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法检测转染前后SW 480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MTT法检测SW 480细胞活性。结果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成功构建H IF-1α特异性shRNA的重组质粒,并能转染SW 480细胞。转染后,缺氧诱导因子-1α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分别下降约86.1%和79.7%,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结论运用pGenesil-1质粒载体构建的靶向H IF-1α特异性shRNA的重组质粒已成功构建,该质粒可转染SW 480细胞,有效抑制H IF-1α的表达;本研究可为结肠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方法。

    2008年26期 No.608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RECK、MMP-9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郝斌;张波;

    目的探讨RECK、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2份BTCC癌组织及13份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RECK及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比较,BTCC组织中RECK表达明显降低,与肿瘤病理分期密切相关(P<0.05);MMP-9表达明显升高,与肿瘤组织学分级、病理分期密切相关(P<0.05);二者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RECK对BTCC的发生、浸润和转移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MP-9表达有关;联合检测RECK、MMP-9可预测BTCC发生、发展和预后。

    2008年26期 No.608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AT_1R基因及CYP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

    李宏芬;牛建清;沈志霞;张蕴霞;代琪;王健;范淑英;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分别检测87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观察组)和175例正常人(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和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 T/C突变位点基因型。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率以比数比(OR)与95%可信区间(95%CI)表示。结果观察组中AT1R基因的AC基因型频率为33.3%,C等位基因频率为17.2%,相对于AA基因型、A等位基因,OR值分别为1.803、1.711;CYP11B2基因的TC和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0.2%和17.2%,C等位基因频率为37.4%,相对于TT基因型、T等位基因,OR值分别为1.577、6.081、2.114;AT1R和CYP11B2联合基因型分析显示,相对于AA-TT联合基因型,同时携带AC-TC、AA-CC、AC-CC联合基因型的OR值分别为2.407、6.296、7.870。结论AT1R基因1166C和CYP11B2基因-344C点突变的等位基因可能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遗传易感性;二者可能共同参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

    2008年26期 No.608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临床札记

研究生专栏

  • 人宫颈癌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肝癌相关研究中的价值

    周锦勇;潘金顺;张乐;刘勇;顾香芳;陈军浩;

    目的为人宫颈癌基因(HCCR)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效应及机制研究提供理想工具。方法培养人HepG2细胞,RT-PCR扩增出HCCR基因片段,将其连接到pCR T7 TOPO TA/NT克隆载体中,命名为pCRT7 TOPO TA/NT-HCCR。运用交叉引物PCR筛选正确连接的克隆。再用EcoR I和BamHI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和测序验证。将其转化BL21细菌,用IPTG诱导其表达相应的蛋白质,并用Western blotting验证。结果pCR T7TOPO TA/NT-HCCR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酶切鉴定和测序均与预期一致。用IPTG诱导转化此质粒后的BL21细菌,得到相应大小的蛋白质。结论pCR T7 TOPO TA/NT-HCCR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其可作为HCCR基因功能研究及其与肝癌相关性研究的理想工具。

    2008年26期 No.608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食管肿瘤癌变过程中Stat3和Ki-67基因表达变化及意义

    贵永贤;李小环;赵立群;张亚冰;张聚真;裘一兵;杨静;杨观瑞;

    目的探讨食管肿瘤癌变的机制。方法对1998年食管内镜普查诊断为食管异型增生的57例患者随访2 a,40例仍为异型增生(未癌变组),17例进展为早期癌(癌变组)。对2次活检组织标本分别采用免疫组化SP法行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tat3)和Ki-67蛋白检测。结果1998年标本Stat3和Ki-67在两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0年标本二者表达均升高,但癌变组高于非癌变组(P<0.05)。癌变组Stat3和Ki-67 2 a中由阴性变为阳性的比率均分别高于非癌变组(P<0.05)。17例食管早期癌标本中Stat3和Ki-67的相关分析示二者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Stat3和Ki-67尤其是Stat3可能在食管癌变中起关键作用,阻断Stat3的表达可能阻断Ki-67表达,从而阻断食管癌变进程;此可能为食管癌的基因治疗提供理想靶点。

    2008年26期 No.608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人参皂甙对食管癌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

    吴天峰;鲁培;高春霖;樊青霞;王峰;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Rg3)抑制人食管癌鳞癌细胞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将75μmol/L的二氧化钴单独或联合30、60μg/m l的Rg3作用于食管癌EC9706细胞24 h和48 h,分别收取细胞培养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以含10%胎牛血清RPM I1640培养基做空白对照。结果与空白组对比,二氯化钴作用24、48 h后,VEGF表达明显升高;二氯化钴与Rg3联合作用后VEGF表达明显下降,并与Rg3的剂量和作用时间密切相关。结论Rg3可抑制二氯化钴诱导的EC9706细胞血管生成;其可能机制是抑制VEGF表达。

    2008年26期 No.608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柴胡皂甙d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差异基因筛选

    余海浪;马文丽;郑文岭;

    目的筛选柴胡皂甙d(SSd)诱导人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的差异基因,为白血病的治疗奠定基础。方法用Agilent Human 1A寡核苷酸芯片检测SSd处理前后K562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变化,并筛选SSd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结果359个基因发生显著性变化,其中表达上调基因138个,表达下调基因221个。结论SSd诱导K562细胞凋亡是一个多基因参与的过程,本文筛选出的差异基因有望成为人白血病治疗的靶基因。

    2008年26期 No.608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

    袁红梅;余建群;张优仪;原珍团;褚志刚;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4例主动脉夹层(AD)患者行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在工作站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T)技术对轴位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结果34例AD中显示真假腔34例,内膜片27例,壁内血肿7例;27例典型夹层三维成像均显示明确破口,主动脉弓部破口以矢状位显示最佳,降主动脉破口以轴位及冠状显示最佳,VRT显示病变全程较清晰,但对破口及内膜片的显示不如MIP、MPR及轴位。结论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能全面清晰显示AD解剖病理改变,尤其是对破口的显示,是AD的重要诊断手段。

    2008年26期 No.608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SV40T抗原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食管癌细胞EC9706中的表达鉴定

    陈辉;杜春艳;谢庆瑞;马慧洁;张钦宪;

    构建胃壁细胞特异性表达载体pcDNA3.1(-)/HKSV和非特异性表达载体pcDNA3.1(-)/SV,行酶切及测序鉴定。用脂质体转染法将构建的载体导入食管癌细胞EC9706细胞株,RT-PCR法检测SV40T抗原基因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与测序结果示H+/K+ATP酶β亚基启动子与SV40T基因成功构建于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中;转染细胞提取基因组DNA及总RNA,分别经PCR和RT-PCR反应扩增出618 bp和272 bp的特异性片段,非特异性表达载体pcDNA3.1(-)/SV瞬时转染时SV40T抗原表达阳性,而特异性表达载体pcDNA3.1(-)/HKSV转染组蛋白表达阴性。认为构建特异性表达载体pcDNA3.1(-)/HKSV并在食管癌细胞EC9706中检测其表达为转基因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2008年26期 No.608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d.tk/Epi系统在膀胱癌移植瘤大鼠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探讨

    刘萃红;张辉;

    构建膀胱癌SCaBER移植瘤大鼠模型并分为四组,观察A组肿瘤内注射腺病毒介导的自杀基因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Ad.tk),滴度为5×108Pfu,24 h后腹腔注射表柔比星(Epi)20 mg/(kg.次),2次/d;对照B组予Ad.tk肿瘤内注射,滴度为5×108Pfu,24 h后腹腔注射缓冲溶液PBS0.2 ml/d;C组腹腔注射PBS0.1 ml/d,24 h后腹腔注射Epi 20 mg/(kg.次),2次/d;D组腹腔注射PBS 0.2 ml/d;各组均用药10 d,疗程结束后观察10 d,每5 d计算肿瘤抑制率。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疗程结束后10 d观察A组肿瘤生长抑制率为95.4%,对照B、C、D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87.1%、87.6%、87.8%,与对照组比较,P均<0.01。PCNA染色观察A组肿瘤细胞呈弱阳性,阳性率为21.43%;对照B、C、D组呈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71.44%、65.81%、74.63%,与对照组比较,P均<0.01。观察组MV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认为Ad.tk/Epi系统治疗膀胱癌效果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包括干扰DNA合成、诱导凋亡和损伤肿瘤微血管。

    2008年26期 No.608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护理园地

临床研究

  • 腹腔镜术后腹腔灌洗、腹膜透析治疗SAP 25例疗效观察

    贺咏宁;贺长春;王政华;

    将4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25例与剖腹组24例,微创组于腹腔镜下手术,术后灌洗引流与腹膜透析交替进行,3 d后病情稳定行单一灌洗引流;剖腹组行开腹手术,术后常规引流。结果与剖腹组比较,微创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相关指标恢复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认为腹腔镜术后灌洗引流与腹膜透析治疗SAP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2008年26期 No.608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PET/CT在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及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韩安勤;薛洁;马莉;郑劲松;付正;杨国仁;

    对66例结直肠癌术后临床可疑复发或转移的患者行全身PET/CT显像,根据病理诊断、临床随访结果计算PET/CT诊断复发及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与CT平扫检查结果比较。结果PET/CT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94.6%,CT平扫分别为82.3%、85.8%;诊断术后转移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0%、91.7%,CT平扫分别为83.5%、76.6%。半定量法示复发者标准摄取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最大值明显高于良性病变者(P(0.01)。认为PET/CT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是结直肠癌术后理想的影像监测手段。

    2008年26期 No.608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丁酸钠对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王波涌;谌光国;张宗林;熊慧华;

    将2.85 mmol/L丁酸钠(NaB)体外作用于人结肠癌SW480细胞12、24、48 h分别用半定量RT-PCR法与Western-blot法检测p21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并用FCM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结果p21基因mRNA及p21蛋白表达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结肠癌SW480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S期比例明显减少,细胞增殖指数下降。认为NaB可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为细胞周期阻滞及p21蛋白高表达。

    2008年26期 No.608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凋亡基因Bax和Smac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任闽山;王伟;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胃癌组织(观察组)及3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对照组)中凋亡调节基因Bax和Smac的表达水平,并对Bax和Smac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ax和Smac阳性表达率对照组分别为90%、93.3%,观察组分别为52%、56%,两组比较,P均<0.05。观察组Bax和Smac在高—中分化腺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和85.5%,在低分化和黏液腺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30%,二者表达与胃癌组织分化呈正相关(P<0.05)。Bax和Smac阳性表达率在非淋巴结转移组织中分别为83.3%、91.7%,淋巴结转移组织中分别为53.8%、50%,P均<0.05。相关分析示观察组Bax和Smac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认为Bax和Smac的异常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可作为评估胃癌预后的客观指标。

    2008年26期 No.608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丙泊酚对LPS刺激人单核细胞分泌TNF-α及TLR4表达的影响

    唐文红;崔燕红;邓小明;吉晓丽;刘毅;倪文;

    将不同浓度丙泊酚作用于脂多糖(LPS)激活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24 h,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的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单核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变化。结果随丙泊酚浓度的升高,LPS刺激单核细胞引起的TLR4表达逐渐降低。相关分析示,TNF-α与TLR4表达呈正相关。证实丙泊酚可抑制LPS刺激单核细胞引起的TNF-α释放,且呈剂量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为降低单核细胞TLR4的表达。

    2008年26期 No.608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高航;孔敬博;黄广勇;薛玉增;李田昌;

    将5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按标准Judkin法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术,观察组造影后导丝或球囊通过病变时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对照组造影前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开始均以10μg/kg在1~3 min内推注,继以0.15μg/(kg.min)持续静脉泵入36 h。两组均应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结果观察组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心肌灌注(TMP)分级、心电图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sumSTR%)均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出血、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0 d和180 d无心脏不良事件(MACE)者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示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是MACE事件的独立保护因子(OR=0.58,P<0.05)。认为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应用对改善STEMI患者心肌组织再灌注水平优于静脉用药,且较为安全。

    2008年26期 No.608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哮喘患儿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

    韩爱萍;刘兰;周明琪;张宏凯;张婷;

    对4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GC)丙酸培氯米松或丁地去炎松200~400μg/d吸入治疗2 a,应用定量超声法检测患儿骨密度及骨代谢变化。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6、12、24个月时患儿骨宽波段超声速度(SOS)、血骨钙素(BGP)、血骨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无明显变化。GC吸入治疗1 a后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病情稳定,气道阻力降低,肺顺应性增加。GC治疗期间患儿生长发育符合该年龄段规律。认为长期吸入GC对骨密度及骨代谢无明显影响,吸入量以≤400μg/d在2 a内应用较为安全。

    2008年26期 No.608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肺上叶小肺癌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与肺结核的鉴别诊断

    翟淼;于朝阳;张本超;林肖彬;王建军;

    分析19例上叶小肺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与肺结核的鉴别要点。结果分叶征(15例)、毛刺征(13例)、胸膜凹陷征(12例)、血管集束征(8例)、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5例)为早期肺癌主要征象。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显示的肺癌内部及边缘征象,有助于与肺结核鉴别。

    2008年26期 No.608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的表达及意义

    虞华鹏;姜婕;赵成军;赵震;柳翠霞;

    采用免疫增强投射比浊法测定30例冠心病患者(观察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与8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者及对照组;不稳定斑块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者。认为冠心病患者存在炎性反应;hsCRP水平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程度。

    2008年26期 No.608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19临床分析

    何德柱;董英豪;段振忠;李超群;

    对19例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SSSS好发于1~4岁儿童,农村多于城市,多于秋季发病,发病前有明确感染等诱因,多数患者营养及体质较差,免疫功能低下。均可见口周放射状皲裂,面颈及躯干皮肤明显弥漫性潮红肿胀,间或有大小不等松弛性水疱,触痛反应明显。11例采用抗生素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3 d后患者皮肤开始松解,疼痛及潮红开始消失,至第7天均痊愈;而单用抗生素的8例第5天皮肤开始松解,疼痛及潮红开始消失,8~10 d后痊愈6例,至第14天均痊愈。认为SSSS一经确诊应及早足量应用有效抗生素,加用复方甘草酸苷后病情可短时间内得到控制。

    2008年26期 No.608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普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CRP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

    唐学杰;韩贞普;李仕华;夏碧华;刘贤銘;

    将73例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予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加服普伐他汀,疗程8周。治疗前后用彩超测定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ELISA法和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功能指标LVEF明显升高、LVDd明显下降,血浆NT-proBNP、CRP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5;观察组血浆NT-proBNP与LVEF呈负相关(r=-0.72,P<0.05),与LVDd呈正相关(r=0.75,P<0.05);血浆CRP水平与LVDd呈正相关(r=0.31,P<0.05),与LVEF增加呈负相关(r=-0.387,P<0.05)。提示普伐他汀治疗慢性心衰效果确切,其主要作用机制为降低血浆NT-proBNP、CRP水平。

    2008年26期 No.608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多叶准直器在头颈部肿瘤术后放疗中的应用

    杨哲;颜廷秀;洪士强;

    将92例头颈部肿瘤术后放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面颈联合野采用电动多叶准直器照射,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挡铅技术照射。比较两组放疗后急性放射性反应发生率、单次治疗需要的时间和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3~4级黏膜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40.5%(P=0.016)。两组2 a局部控制率为72%、78.6%(P=0.468),两组1 a生存率分别为76%、81%(P=0.566),2 a生存率分别为56%、61.9%(P=0.567)。两组1 a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0%、76.6%(P=0.506),2 a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2%、58.5%(P=0.533)。观察组每次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认为电动多叶准直器技术用于头颈部肿瘤术后放疗可减轻口腔黏膜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2008年26期 No.608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开窗减压术与刮除术联合治疗成人大型颌骨囊肿16例

    赵洪波;张世周;张东升;刘俊杰;

    对16例大型颌骨囊肿患者行开窗减压术,术后定期行临床X线检查及囊肿容积测定,观察囊肿变化;术后10~16个月行囊肿刮除术。结果开窗减压术后6个月面部畸形消失,颌骨外形恢复满意;10~16个月囊肿平均缩小62%,新骨形成迅速,囊肿上皮向口腔黏膜上皮转化。刮除术后颌骨及牙齿均得以保留,下唇无麻木。随访4 a,无1例复发。证实开窗减压术联合刮除术治疗大型颌骨囊肿效果确切,可作为保存颌骨治疗的首选术式。

    2008年26期 No.608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28例疗效观察

    岳淼;刘风霞;于翠华;

    将56例结核性脑膜炎(结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常规腰椎穿刺测脑脊液压力后,缓慢放出脑脊液5~10ml,再缓慢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反复3~6次,总量不超过30 ml,最后一次放出脑脊液后注入异烟肼100 mg及地塞米松3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10 ml)。结果治疗8周时观察组脑脊液压力及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10个月时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认为在全身系统抗结核化疗基础上行脑脊液置换注药治疗结脑效果确切。

    2008年26期 No.608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小血管炎肾损害14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李文斌;郭冬梅;王琍;

    对14例原发性小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本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血尿、蛋白尿、急性肾功能衰竭。肾脏组织病理变化主要为新月体形成、局灶节段性硬化、纤维素样坏死、小管间质纤维化。早期肾上腺皮质激素与环磷酰胺(CTX)联合应用是本病主要治疗方法,丙球蛋白冲击治疗及血浆置换临床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预后。

    2008年26期 No.608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盐酸坦索罗辛在单纯性输尿管下段结石内镜术后的应用

    朱建国;孙兆林;刘军;王元林;陈卫红;

    将134例单纯性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行输尿管镜碎石术,碎石后观察组不放置双J管,服用盐酸坦索罗辛1周,对照组放置双J管。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血尿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血尿、尿频/尿急、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对单纯性输尿管下段结石输尿管镜碎石术的患者可不放置双J管,应用盐酸坦索罗辛可促进结石排出,且并发症少。

    2008年26期 No.608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李凤臻;韩力;管清秀;

    将40例ASAⅡ~Ⅲ级异位妊娠破裂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行全身麻醉,观察组入室后输入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以下简称羟乙基淀粉)6 ml/kg,10 ml/(kg.h),对照组常规输入复方乳酸钠液。分别于给药前(T1),给药后5 min(T2)、30 min(T3)、60 min(T4)监测血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激活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两组在T2~T4时点PT、APTT、TT明显高于T1(P<0.05),Fib和Plt明显低于T1(P<0.05);观察组T2~T4时点TT、PT、APT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输入羟乙基淀粉对凝血功能有一定影响,但尚未超出机体代偿范围,在临床推荐剂量内,加强凝血功能监测的同时可安全用于失血性休克患者。

    2008年26期 No.608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甲状腺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赵代伟;叶晖;王南鹏;周彦;段海松;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80例甲状腺癌患者(观察组)术前及术后2周、4 a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前CD4+T细胞、CD4+T/CD8+T值及NK细胞活性明显降低,而CD8+T细胞升高,与TNM分期有关;术后2周较术前CD4+T细胞、CD4+T/CD8+T值及NK细胞活性明显升高,而CD8+T细胞降低;术后4 a随访发现,上述指标变化趋势同术后2周,无复发转移者升高或降低幅度更显著。提示甲状腺癌患者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检测对分析病情、判断疗效及估计预后有一定价值。

    2008年26期 No.608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番茄红素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

    王爱红;王明全;庞秋霞;

    采用MTT法和3H-TdR掺入法观察番茄红素对体外培养雌激素受体阴性的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观察同步化细胞经番茄红素作用后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变化。结果番茄红素作用后MDA-MB-231细胞增殖和DNA合成被抑制,具有剂量效应关系,随时间延长,抑制作用增强,最大抑制率达61.9%。番茄红素作用24 h后,细胞周期各相发生变化,G0/G1期细胞增多,S期和G2/M期细胞减少,并诱导其凋亡。证实番茄红素可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其机制除通过阻滞细胞周期进程外,还与诱导凋亡有关。

    2008年26期 No.608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BRCA_1在散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易韦;文安智;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0例良性乳腺病变组织及89例散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进行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BRCA1在良性乳腺病变组织中均呈阳性显色,94.3%(84/89)的乳腺癌组织BRCA1呈阳性反应。散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随组织学分级增高,BRCA1蛋白表达减少,且BRCA1蛋白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呈负相关。认为BRCA1可作为判断乳腺肿瘤病变性质及程度的生物学指标。

    2008年26期 No.608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三种治疗方法效果观察

    魏景亮;李彬;李德正;

    将7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通气组、联合组各25例,均予抗感染、解痉平喘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呼吸兴奋剂持续静滴,8~16滴/min,鼻导管吸氧2 L/min;通气组予经鼻面罩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行无创机械通气,每次不少于6 h,采用S/T模式,开始氧浓度40%~60%;联合组同时予呼吸兴奋剂和BiPAP呼吸机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应用剂量及参数同上两组。治疗3 h后取外周血行血气分析,3~10 d后比较三组治疗效果。结果血气分析示联合组、通气组各血气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3~10 d后治疗成功对照组18例(72%),通气组22例(92%),联合组23例(92%);联合组与通气组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认为BiPAP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衰,在快速改善动脉血气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呼吸兴奋剂;对存有意识障碍的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应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加用呼吸兴奋剂可起到催醒、促排痰作用。

    2008年26期 No.608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鼻内窥镜下双极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57例近期疗效观察

    杨树芹;陶艳丽;刘丹;刘立庭;王佩贞;

    将114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行鼻内窥镜下双极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对照组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结果观察组术后7~10 d肥大鼻甲缩容及鼻塞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均随访1 a,观察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未见下鼻甲萎缩及再次肥厚,复发2例;对照组出现萎缩性鼻炎4例,复发5例。认为鼻内窥镜下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优点为术野清晰,操作简单、安全,鼻黏膜损伤轻,可最大限度保留纤毛功能,符合鼻腔生理,近期疗效确切。

    2008年26期 No.608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白细胞TLR2、TLR4水平检测及意义

    张瑞萍;方颖;吴立荣;李屏;

    检测76例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31例健康人(对照组)外周血肺炎支原体IgG抗体、HSP60水平及外周血白细胞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水平。结果观察组IgG、HSP60、TLR2、TLR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急性心肌梗死者HSP60、TLR2水平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者(P均<0.01)。认为动态监测HSP60、TLR2水平对判定冠心病的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26期 No.608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习惯性流产患者蜕膜和绒毛组织中VEGF的表达及意义

    刘俊霞;李艳;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早孕人工流产患者和习惯性流产患者蜕膜和绒毛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习惯性流产患者VEGF水平明显低于人工流产患者(P<0.05)。认为绒毛、蜕膜组织中VEGF生成障碍导致血管生成异常,可能是导致习惯性流产的重要原因。

    2008年26期 No.608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剂量非洛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周杰;

    将69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23例,分别予口服非洛地平5、10、15 mg,1次/d,疗程5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变化,并检测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用药后三组血压均明显下降,血浆NO水平均明显升高,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改善,ET-1水平明显降低,与A、B组比较,C组上述指标变化明显。认为非洛地平可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且改善程度随剂量增加而增高。

    2008年26期 No.608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专题笔谈

  • SAP的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

    王文奇;范宜锋;

    急性胰腺炎(AP)为临床常见急腹症,是由于胰液和溶蛋白酶漏入到胰腺实质和胰腺周围组织而引起。1963年,法国马赛会议以病理形态学为基础,将AP分为水肿性胰腺炎和出血、坏死性胰腺炎。1992年9月美国亚特兰大会议修订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定义为:AP伴有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假性囊肿、胰腺脓肿)或器官衰竭(休克、肺功能不全、肾衰、胃出血、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严重的代谢障碍),或二者兼有。Ranson评分≥3分且APACHE-Ⅱ评分≥8分。目前临床对SAP的诊治尚有诸多争议,现对SAP诊治中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2008年26期 No.608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SAP的CT-MRI表现

    庞涛;

    急性胰腺炎(AP)为临床常见急腹症,是由于胰液和溶蛋白酶漏入到胰腺实质和胰腺周围组织而引起。1963年,法国马赛会议以病理形态学为基础,将AP分为水肿性胰腺炎和出血、坏死性胰腺炎。1992年9月美国亚特兰大会议修订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定义为:AP伴有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假性囊肿、胰腺脓肿)或器官衰竭(休克、肺功能不全、肾衰、胃出血、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严重的代谢障碍),或二者兼有。Ranson评分≥3分且APACHE-Ⅱ评分≥8分。目前临床对SAP的诊治尚有诸多争议,现对SAP诊治中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2008年26期 No.608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SAP的营养支持治疗

    王义国;王亚茹;

    急性胰腺炎(AP)为临床常见急腹症,是由于胰液和溶蛋白酶漏入到胰腺实质和胰腺周围组织而引起。1963年,法国马赛会议以病理形态学为基础,将AP分为水肿性胰腺炎和出血、坏死性胰腺炎。1992年9月美国亚特兰大会议修订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定义为:AP伴有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假性囊肿、胰腺脓肿)或器官衰竭(休克、肺功能不全、肾衰、胃出血、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严重的代谢障碍),或二者兼有。Ranson评分≥3分且APACHE-Ⅱ评分≥8分。目前临床对SAP的诊治尚有诸多争议,现对SAP诊治中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2008年26期 No.608 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SAP并发症的治疗原则

    刘成霞;

    急性胰腺炎(AP)为临床常见急腹症,是由于胰液和溶蛋白酶漏入到胰腺实质和胰腺周围组织而引起。1963年,法国马赛会议以病理形态学为基础,将AP分为水肿性胰腺炎和出血、坏死性胰腺炎。1992年9月美国亚特兰大会议修订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定义为:AP伴有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假性囊肿、胰腺脓肿)或器官衰竭(休克、肺功能不全、肾衰、胃出血、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严重的代谢障碍),或二者兼有。Ranson评分≥3分且APACHE-Ⅱ评分≥8分。目前临床对SAP的诊治尚有诸多争议,现对SAP诊治中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2008年26期 No.608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与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