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胃癌相关基因GCRG213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胃癌细胞MKN45的影响

    高利利;王孟薇;吴本俨;王珊;杨怡;黄海力;伍银桥;尤纬缔;王卫华;

    目的研究胃癌相关基因GCRG213正义、反义转染对胃癌细胞MKN45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子克隆及基因转染技术将GCRG213基因转入哺乳动物细胞,并结合反义转染技术研究GCRG213基因对胃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GCRG213正向和反向克隆正确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重组子pcDNA3.1-a、pcDNA3.1-b和空载体转染人胃癌细胞系MKN45细胞;正义转染其mRNA的表达上调,而反义转染下调;正义转染加快MKN45细胞生长增殖速度、降低细胞凋亡率,反义转染减慢MKN45细胞生长增殖速度,增加细胞凋亡率。结论胃癌相关基因GCRG213可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分裂和转移,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可能是一个新发现的恶性肿瘤癌变的促进因素。

    2008年41期 v.48;No.623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GlcNAcT在肿瘤~(99)Tc~m-DTPA-DG分子显像中的作用及意义

    孟晓云;陈跃;梁杰;孙媛媛;黄占文;

    目的探讨肿瘤99Tcm-DTPA-DG分子显像的相关机制中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GlcNAcT)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建立负肺癌雌性裸鼠模型,剥除肿瘤组织行HE染色并进行免疫荧光检测99Tcm-DTPA-DG在不同活度下GlcNAcT变化趋势。剥离的肿瘤组织匀浆后提取胞浆蛋白及细胞核蛋白,比较细胞核是否摄取TcO4-、99Tcm-DTPA、18F-FDG和99Tcm-DTPA-DG。结果肿瘤组织摄取不同活度99Tcm-DTPA-DG后,可见GlcNAcT蛋白表达有变化,GlcNAcT表达水平与99Tcm-DTPA-DG摄取率一致,有密切相关关系;99Tcm-DTPA-DG可被摄取进入细胞核且入核比率较其他药物高。结论99Tcm-DTPA-DG进入细胞后,可以入细胞核进一步参与细胞代谢,实现肿瘤分子显像,这与99Tcm-DTPA-DG在胞质内磷酸化后被GlcNAcT糖基化修饰有关。

    2008年41期 v.48;No.623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抗核抗体在汉族、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体内的表达

    陈志刚;杨军;周婷;周迪;李宏;陈波;秦江梅;

    目的了解汉族、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体内抗核抗体(ANA)阳性率、细胞内定位及荧光模式特点,分析可能存在的民族差异。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6例汉族、92例哈萨克族不同年龄段食管癌患者血清中ANA。结果汉族、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ANA阳性率无显著差异。但两组在荧光图形上有明显不同,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ANA阳性率显著高于汉族。两组ANA阳性率均有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女性ANA阳性率均高于男性。结论汉族、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血清ANA表达不同,存在民族差异性。

    2008年41期 v.48;No.623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PI3K/Akt抑制剂LY294002对胃癌细胞化疗增敏作用的探讨

    张晔;曲秀娟;刘云鹏;杨向红;侯科佐;滕月娥;张敬东;

    目的探讨PI3K/Akt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与化疗药物5-Fu及奥沙利铂联合使用对3种胃癌细胞系(MGC803、BGC823和SGC7901)化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PI3K/Akt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联合化疗药物5-Fu及奥沙利铂作用于3种胃癌细胞系,MTT法检测单独使用5-Fu、奥沙利铂及联合LY294002对体外培养的3种胃癌细胞系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联合LY294002作用后,5-Fu、奥沙利铂对3种胃癌细胞系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增强(P<0.05),且凋亡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LY294002能有效提高化疗药物5-Fu、奥沙利铂体外对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抑制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可显著提高胃癌的化疗疗效。

    2008年41期 v.48;No.623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miRNA-142-5p在肾细胞癌中高表达的研究

    赵爽;王海峰;刘凌琪;辛殿祺;

    目的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探讨miRNA-142-5p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做准备。方法提取30例手术患者肾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miRNAs,在基因芯片判断的基础上,用RT-PCR的方法初步检测miRNA-142-5p在肾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后采用Real-time PCR的方法定量分析miRNA-142-5p在肾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相对于癌旁正常组织,miRNA-142-5p在肾癌组织中高表达,平均表达升高4.13倍。30例标本中有21例肾癌标本中miRNA-142-5p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仅有9例肾癌标本中miRNA-142-5p的表达低于其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7例G1期的肾癌标本均较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低表达,而较癌旁正常组织高表达的肾癌组织分布在G2和G3期,初步显示与分期有一定的关系。结论miRNA-142-5p在肾癌组织中显著存在高表达,提示其与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生与演进有关,有望成为指导肾细胞癌诊断、治疗、预后的新靶点。

    2008年41期 v.48;No.623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CBCT在非小细胞肺癌精确放疗中的应用

    尹勇;刘同海;卢洁;陈进琥;朱健;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精确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安装在直线加速器上的CBCT对患者实施治疗前的扫描,根据CBCT图像,测量其运动范围,确定个体化的肉眼肿瘤区(GTV)至计划靶区(PTV)的外放边界。结果通过使用CBCT,考虑肿瘤运动幅度,会造成GTV平均增加30.4 cm3,平均百分数为115.8%;而PTV平均减少40.2 cm3,平均百分数为39.4%。结论利用CBCT图像,可以减小GTV外放边界,减少正常肺组织受照剂量,降低放射性肺损伤指标V20、Dm ea和脊髓最大受量,从而降低正常肺组织和脊髓的放射性损伤发生率。

    2008年41期 v.48;No.623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他汀联合PPAR-γ激动剂对冠心病患者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

    王莹;卢清玉;宋丽萍;张伶;郭云飞;吴昱;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激动剂罗格列酮与他汀治疗对冠脉介入的冠心病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伴2型糖尿病的经冠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罗格列酮(4 mg/d)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仅用阿托伐他汀治疗。ELISA方法检测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血浆MCP-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sICAM-1及C反应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结论罗格列酮与他汀联合应用可通过纠正代谢紊乱及抑制慢性炎症反应的途径,为冠心病介入后患者血管并发症的有效防治提供新的手段。

    2008年41期 v.48;No.623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脊柱疾病虚拟手术系统的初步研究

    于博;潘家辉;田京;靳安民;舒小秋;刘成龙;彭丰平;

    目的建立基于64排CT图像数据的计算机辅助三维立体脊柱手术模拟系统,为术前进行精确设计手术方案及达到术后良好效果提供真实可靠依据。方法对人体64排CT切片数据进行感兴趣区域图像分割和边缘提取,采用面绘制技术对提取的轮廓序列进行三维数据生成,建立适用于虚拟手术的脊柱三维重建模型,采用Freeform虚拟手术软件和Phantom力反馈系统,初步以腰椎间盘突出后路减压椎间盘摘除术为例,进行虚拟手术,并且以动态动画形式演示。结果初步建立了脊柱疾病虚拟手术系统,完成了腰椎后路椎间盘摘除虚拟手术模型,以动态形式成功演示了椎间盘突出手术仿真模拟,手术过程真实逼真,立体可视化效果好,并可进行反复演练,预测手术效果。结论腰椎三维立体可视化模拟手术系统的建立,为腰椎术前手术方案制定提供实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和全新的科学方法。

    2008年41期 v.48;No.623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告读者

基础研究

  • 肉毒毒素A对大白兔膀胱逼尿肌作用的实验研究

    李先华;彭强;杜一华;

    45只北京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注射肉毒毒素A、生理盐水和阿托品溶液。在注药前后分别检测3组的膀胱逼尿肌肌电图、尿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此外,做膀胱逼尿肌的病理组织切片和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发现注射后12 h,肉毒素A治疗组的肌电图运动电位的平均振幅低于阿托品组和生理盐水组,平均时限长于阿托品组和生理盐水组;肉毒毒素治疗组的膀胱逼尿肌静息压小于生理盐水组和阿托品组,膀胱顺应性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均大于生理盐水组和阿托品组。认为肉毒毒素A能有效降低膀胱逼尿肌的静息压,提高其顺应容量。

    2008年41期 v.48;No.623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盐酸法舒地尔对创伤性脑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赵序元;孟祥德;朱娟;魏增华;潘昕;

    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创伤性脑损伤(TBI)组制作TBI凋亡的模型,盐酸法舒地尔(FSD)组致伤后给予FSD,正常组作为对照。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的大体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发现FSD组细胞较TBI组形态规则、排列整齐,且层次较多;胞核浓染、固缩的现象明显减少;FSD治疗后细胞凋亡率均显著下降。认为抑制TBI细胞凋亡可能是FSD发挥脑保护作用的一种机制。

    2008年41期 v.48;No.623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UC-MSC移植对MRL/lpr鼠脾脏和淋巴CD_4~+ CD_(25)~+ Foxp3~+ T细胞水平的影响

    李荣良;黄诚;戴小丽;

    24只MRL/lpr鼠随机分为3组,一次移植组于18周龄时尾静脉输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悬液0.5ml,三次移植组分别于18、19、20周龄时尾静脉输注脐带MSC悬液0.5 ml,对照组于18周龄时尾静脉输注生理盐水0.5 ml。MRL/lpr鼠输注脐带MSC后,用流失细胞仪检测脾脏和淋巴结CD4+ CD25+ Foxp3+ T细胞百分率。结果:MRL/lpr鼠经一次或三次脐带MSC移植后脾CD4+ CD25+ Foxp3+ T细胞百分率均较对照组升高,但淋巴结CD4+ CD25+ Foxp3+ T细胞百分率均较对照组降低。认为异种MSC移植可上调MRL/lpr CD4+ CD25+ Foxp3+ T细胞水平,CD4+ CD25+ Foxp3+ T细胞水平上调可能是MSC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效的机制之一。

    2008年41期 v.48;No.623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骨肉瘤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的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宋玉鑫;王建民;刘守正;王勇平;段大鹏;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4例骨肉瘤标本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表达,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骨肉瘤微血管密度(MVD)。发现骨肉瘤TSP-1的表达程度与MVD呈负相关,TSP-1高表达组的MVD明显低于低表达组;骨肉瘤TSP-1表达与骨肉瘤临床病理因素无统计学意义,但与肺转移显著相关。认为TSP-1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影响血管形成及肿瘤侵袭性,其有望成为治疗骨肉瘤的新靶点。

    2008年41期 v.48;No.623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WWOX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杨文峰;孙志熙;孔垂泽;刘涛;毕建斌;刘贤奎;孙长城;逯强;崔肃;

    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7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癌组织切片中WWOX蛋白表达情况,并与正常膀胱组织对照,比较WWOX蛋白表达差异。发现WWOX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20.5%)明显低于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80.8%),P=0.000。WWOX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相关,与临床分期、远处转移无明确关系。认为WWOX蛋白缺失是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表现,可能成为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早期诊断指标。

    2008年41期 v.48;No.623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宫颈细胞学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随访时间对随诊的影响

    范晓红;耿力;游珂;郭艳利;乔杰;沈晓野;姚燕君;赵一鸣;王铁锋;

    把随访周期从3个月降为1个月,对细胞学诊断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且1个月仍未来院行阴道镜检查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分析缩短随访时间前后HSIL患者复诊率变化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检出率的变化,评价随访的作用。发现随访周期为3个月的复诊率为75%,周期为1个月复诊率为89%。认为重视和建立严格的追踪随访管理机制,有助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2008年41期 v.48;No.623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黏着斑激酶在宫颈鳞癌上皮细胞中的表达

    郭延荣;韩素萍;黄曙光;刘合芳;

    选择宫颈鳞癌组织标本76例、CINⅠ~Ⅱ级宫颈组织标本20例、CINⅢ级宫颈组织标本30例,以正常宫颈组织标本10例作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标本中黏着斑激酶(FAK)的表达。发现正常对照组标本FAK均为阴性,CINⅠ~Ⅱ组、CINⅢ组、宫颈鳞癌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40.0%、78.9%。宫颈癌组FAK表达明显高于其他3组。FAK表达强度与组织分化级别、淋巴转移有关。认为FAK的表达随着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呈增加趋势,宫颈癌变时较上皮内病变时显著增高。

    2008年41期 v.48;No.623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DNMT1、PDCD4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戴兵;薛建锋;李仁锋;郭广成;赵龙栓;

    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DNMT1、PDCD4在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结果:DNMT1在癌、癌旁、正常肝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78%、68.06%、32.26%,PDCD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72%、45.83%、70.97%;PDCD4表达与肿瘤分期、分化程度相关。在用5-aza-CdR抑制DNMT1表达后,PDCD4 mRNA、蛋白在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明显提高。认为DNMT1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而PDCD4在肝癌组织中低表达;DNMT1可能通过甲基化机制负调控PDCD4的表达。

    2008年41期 v.48;No.623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血清hsCRP和SA的表达

    符惠群;陈代钊;刘梦琼;王俏梅;

    选择121例肺癌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酵素法测定血清唾液酸(SA)水平。发现肺癌患者血清hsCRP、S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间血清hsCRP和SA的水平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认为检测血清hsCRP和SA的水平有可能对肺癌的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

    2008年41期 v.48;No.623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负载胰腺癌抗原的树突状细胞疫苗诱导T淋巴细胞抗肿瘤效应的研究

    刘正人;李映良;武彪;涂发妹;

    培养树突状细胞(DC),反复冻融法裂解培养的负载胰腺癌细胞(PC-3),提取细胞抗原,致敏DC,获得负载胰腺癌抗原的DC疫苗后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生成,MTT法检测CTL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发现负载PC-3细胞抗原的DC疫苗能诱导产生肿瘤特异性的CTL,其对PC-3细胞具有明显地杀伤效应,而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肝癌细胞7721细胞杀伤作用弱。认为负载胰腺癌抗原的DC疫苗能够诱导高效而特异地CTL杀瘤活性,为将来DC疫苗在胰腺癌的免疫治疗中提供了实验依据。

    2008年41期 v.48;No.623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多西紫杉醇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

    王朝英;王秀桂;

    将96例晚期乳腺癌随机分成实验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均给予多西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EPI)及氟脲苷(5-FUDR)方案治疗,其中实验组给予多西紫杉醇45 mg/(m2.d)每周1次,3周为1周期;对照组给予多西紫杉醇175 mg/(m2.d),每3周1次。发现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骨髓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认为多西紫杉醇联合EPI及5-FUDR行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满意,每周1次疗效更好。

    2008年41期 v.48;No.623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子宫动脉灌注与栓塞治疗宫颈异位妊娠临床研究

    韩新巍;路慧彬;王艳丽;张伟;

    对5例诊断明确的宫颈妊娠患者,2例使用甲氨喋呤(MTX),另3例使用顺铂进行双侧子宫动脉灌注和栓塞术治疗。结果5例患者妊娠均被及时终止,并且使用顺铂者在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下降水平和缩短月经来潮时间均优于MTX。认为子宫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加栓塞可有效终止妊娠,保全子宫。顺铂有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治疗宫外妊娠的药物。

    2008年41期 v.48;No.623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于占武;刘宏旭;

    对40例食管鳞癌组织及相应的正常组织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食管鳞癌组织和正常食管组织中Livin mRNA及Livin蛋白的表达。发现40例食管鳞癌组织中Livin表达阳性率为65%,而在正常食管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5%,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31.648,P<0.01)。认为Livin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可作为食管癌组织的分子标志物,有望成为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2008年41期 v.48;No.623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星形细胞瘤Survivin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郭电渠;闫东明;徐国本;宋来君;孙红卫;杨纪明;

    采用Survivin单克隆抗体对80例随访资料完整的人脑星形细胞瘤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发现星形细胞瘤Ⅰ级、Ⅱ级及Ⅲ~Ⅳ级患者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0%、50.0%、83.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病理级别增高Survivin表达明显增高。Survivin表达阴性患者总体生存期长于Survivin表达阳性患者(P<0.05)。认为Survivin表达与脑星形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有密切关系,检测Survivin表达对判断脑星形细胞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2008年41期 v.48;No.623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晚期胃癌根治术后同步放化疗临床观察

    李华;胡艳文;田大龙;胡其伟;喻志冲;王贺芳;刘辉;

    243例中晚期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A组)、单纯放疗组(B组)、同步放疗+化疗组(C组),放疗采用钴60和6/15MV直线加速器,部分患者采用常规四野照射,部分患者采用三维适型放疗,经三维治疗计划系统DVH评价,PTV在90%等剂量线以上。A组均采用ECF方案,C组化疗采用LF方案。发现A组1、2、3、5 a总生存率分别为90.1%、70.4%、42.0%、24.7%,B组分别为96.3%、71.3%、38.8%、22.5%,C组分别为95.1%、87.8%、54.9%、40.2%,C组均高于A、B组。认为中晚期胃癌根治术后同步放化疗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2008年41期 v.48;No.623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显微手术外侧裂入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临床观察

    张万宏;付志新;李延翠;郑光明;张文学;郑占强;吕然博;张建平;王景波;李国建;

    对36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采用经外侧裂入路小骨窗开颅或去骨瓣减压开颅,显微镜下清除血肿。结果全部病例血肿清除满意,术后24 h内复查了解血肿清除情况,23例血肿清除100%,6例清除90%以上,7例清除80%以上。认为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创伤小、止血可靠、能有效降低颅内压,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有效手术方式之一。

    2008年41期 v.48;No.623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112例鼻咽癌适形放疗同期化疗临床观察

    喻志冲;王忠萍;王贺芳;刘辉;田大龙;李华;

    112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4例均采用直线加速器6 MVX线常规分割放射治疗,照射剂量6000~7000 cGy/6~7周,同期5氟尿嘧啶、奈达铂化疗;对照组58例采用直线加速器6 MVX线常规单纯放疗。结果:治疗组无复发,2例远处转移;对照组2例复发,4例远处转移。两组无瘤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急性反应相差不大,慢性反应有待长期观察。提示鼻咽癌的适形放疗加化疗的疗效优于单纯普通放疗。

    2008年41期 v.48;No.623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失败因素分析

    周健强;孟志斌;李俊;李洪潮;李德豪;

    回顾性分析10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17例失败患者中,内固定松动髋内翻7例,钉穿出6例,钢板拔钉2例,髋螺钉退出2例。认为骨折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骨质疏松及手术中操作不当是导致动力髋螺钉失败的主要因素。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手术时骨折端要力求解剖复位,重建内存结构的稳定性,髋螺钉的位置安置适当可有效避免固定失败。

    2008年41期 v.48;No.623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染料木黄酮对人乳腺癌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王树树;李玉华;高璀乡;宋鸣子;

    以二甲亚砜为溶剂配制不同浓度染料木黄酮处理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变化。发现与对照组比较,随着染料木黄酮处理浓度的增高,乳腺癌细胞G0~G1期细胞的百分比逐渐降低,G2~M期细胞的百分比逐渐增高;各组中均未见明显的凋亡峰。认为染料木黄酮处理24 h后对MDA-MB-435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没有明显的影响。染料木黄酮引起F-肌动蛋白解聚,不是由于其诱导细胞发生凋亡所致。

    2008年41期 v.48;No.623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职护理学生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及需求状况调查

    王艾兰;夏立平;姚启萍;王玮;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我校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552例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其对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状况及需求状况。发现城市学生对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农村学生,多数大学生认为贞操重要,反对婚前性行为。了解生殖健康知识途径依次是医学书籍、报刊杂志、同学/同伴交流。96.9%的同学认为需要生殖健康方面的指导。认为学生生殖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需加强健康教育。

    2008年41期 v.48;No.623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全胃切除术后三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的对比观察

    祁付珍;黄明德;张建淮;许刚;吴健雄;邵永孚;

    对134例进展期胃癌行全胃切除术,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分组,A组:Moynihan式食管空肠双袢吻合;B组:Orr式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C组:食管空肠改良间置术。对3组术中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后6个月的生命质量、体质量变化、血液营养学指标以及术后生存等情况进行分析。发现C组术后的生命质量、体质量的变化、血液营养学指标优于A、B组。认为食管空肠改良间置术是一种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术式,符合生理,术中不需要切断肠管,保持肠系膜完整性,从而保证间置空肠的血运,吻合口无缺血坏死之虑。

    2008年41期 v.48;No.623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内镜检查对胃肠型疟疾的诊断价值

    吴雄芳;莫青;吴海棠;

    回顾性分析90例胃肠型疟疾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内镜检查资料。胃肠型疟疾临床表现确诊率与内镜检出疟原虫阳性率分别为26.7%和83.3%,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间日疟、三日疟组内镜与临床诊断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疟内镜检查阳性率与临床表现诊断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内镜以胃、十二指肠、肠道黏膜多发性渗血灶(伴糜烂及浅表溃疡)为主。认为对疑诊胃肠型疟疾患者应根据病情需要,早期应用内镜检查,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008年41期 v.48;No.623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24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数目对预后和TNM分期的影响

    刘相利;刘宏旭;刘丽丹;张林;孙丽华;

    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24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资料,根据淋巴结转移数目(n)将肺癌患者分为n0组(没有淋巴结转移)、n1~3组(有1~3个淋巴结转移)、n4~6组(有4~6个淋巴结转移)、n≥7组(有≥7个淋巴结转移)。发现n0、n1~3、n4~6、n≥7组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认为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且与预后成负相关。

    2008年41期 v.48;No.623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螺旋水刀在亲体肝移植供肝切除术中的优势与应用

    高峰;孟键;屈友升;

    采用螺旋水刀供肝肝右叶切除术治疗亲体肝移植患者15例,探讨其在亲体肝移植术中应用的优势。发现亲体肝移植供肝右叶切除术15例中,手术时间7~11 h、平均9 h。术中出血量600~1700 ml、平均1200 ml。术中输血2例,术后有右隔下积液2例,但均无术后大出血、胆漏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约10 d。认为应用螺旋水刀断肝的创面清晰,较好地解决了肝切除术中管道处理不够清晰、术中出血多及肝组织损失较多等问题,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2008年41期 v.48;No.623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体表穴位电脉冲法防治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疗效观察

    夏月琴;何续逊;刘峻峰;陈艳;李云红;董振宇;孙运祥;

    恶性肿瘤患者78例,取双侧曲泽穴、内关穴或足三里穴、内庭穴,与化疗同步采用SPWA型白细胞增长仪进行体表穴位电脉冲治疗,于治疗结束后多次抽取静脉血检查血常规取最低值与化疗前最低值进行自身对照。发现化疗后患者最低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与化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防治白细胞下降有效率高达88.46%,无严重不良反应。认为体表穴位电脉冲法可有效防治恶性肿瘤化疗所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2008年41期 v.48;No.623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长春西汀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观察

    曹燕滔;李振洲;刘燕;张昕;张耀芬;

    将40例M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治疗组给予长春西汀注射液40 mg静滴,对照组给予注射用血塞通400 mg静滴。发现治疗组MMSE评分在治疗后15、30 d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无统计学差异。认为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疗效显著。

    2008年41期 v.48;No.623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射频消融联合50%醋酸、5%氯化钠瘤内注射治疗肝细胞癌的研究

    张景春;赵永福;

    选择我院肝胆外科符合纳入标准并行射频消融(RFA)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单纯行RFA,对照组实施RFA联合醋酸+高渗盐水注射治疗。发现RFA联合醋酸+高渗盐水注射治疗肝肿瘤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肿瘤坏死区域及复发率均优于单纯RFA,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和临床死亡病例。肝功能一般可在2周内恢复。提示本法治疗肝细胞癌的短期疗效确切,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2008年41期 v.48;No.623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hsCRP和D-二聚体的影响

    龚向芳;张熙洁;

    将20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观察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的变化。发现治疗组治疗后临床及心电图疗效均优于对照组,hsCRP和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认为丹红注射液对冠状动脉综合征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008年41期 v.48;No.623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Cys-C、MMP-9水平与进展性卒中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高春香;毕向锋;

    于发病后12、24、48、72 h分别检测进展性卒中、完全性卒中各35例血清胱抑素C(Cys-C)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同时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发现发病后12 h,完全性卒中与进展性卒中组血清Cys-C、MMP-9、Hcy水平无显著性差异,24 h后进展性卒中组上述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完全性卒中组(P<0.05),且有持续升高趋势。提示血清Cys-C、MMP-9与进展性卒中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机制可能与脑水肿、Hcy代谢有关。

    2008年41期 v.48;No.623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复方苦参注射液改善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观察

    司岑;王芳;阮继刚;

    将105例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支持、对症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复方苦参注射液20 ml静滴。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近期疗效略高,疼痛缓解程度、生存质量评分明显升高,免疫功能指标明显改善。认为复方苦参注射液能缓解癌痛,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生存质量及免疫功能。

    2008年41期 v.48;No.623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回顾与思考

    刘洪波;张慧;杜冉;滕军放;方树友;

    回顾总结了32例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发病前临床基础状态情况、临床表现、科室分布、检查头颅MRI时机与阳性率以及预后。发现发病前临床基础状态以低钠血症(90%)、呕吐腹泻(72%)、应用利尿剂(69%)、饮酒(31%)等居多;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锥体束损伤为主;发病时患者所在科室以心血管科(43%)、肾病科(19%)为多;头颅MRI检查时间以4~10 d阳性率最高(79.3%);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一般要遗留后遗症,若合并脑桥外髓鞘溶解预后较差。提示对于呕吐腹泻、应用利尿剂、饮酒并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患者切勿补盐浓度过高、速度过快。

    2008年41期 v.48;No.623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源首胶囊对轮状病毒引起腹泻的影响

    郭秋萍;梁传军;

    90例轮状病毒(RV)性肠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儿均给予补液、对症处理等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源首胶囊口服,对照组口服羟氨苄青霉素。发现治疗组在一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治疗组退热效果和止泻效果也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与源首胶囊相关的不良反应。认为源首胶囊治疗RV的方式值得在临床推广。

    2008年41期 v.48;No.623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P16~(INK4A)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金海涛;刘秀荣;郭晓;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31例宫颈癌(UCC)、3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0例宫颈炎标本中P16INK4A表达情况。发现P16INK4A在上述3种组织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阳性率逐渐降低,分别为100.00%、74.19%、30.00%,且其表达与UCC病理分级和肌层浸润程度有关。提示P16INK4A的检测可提高对宫颈癌前变及UCC的早期诊断率。

    2008年41期 v.48;No.623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脊柱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及治疗

    李志鹏;景治涛;吴鹏飞;王运杰;

    对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脊柱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误诊原因及诊断方法。发现5例患者均出现局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临床特征,脊柱增强CT、MRI、DSA检查均见异常,经手术治疗肿瘤全切3例,次全切1例,部分切除1例。认为脊柱动脉瘤样骨囊肿临床较少见,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和多项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率。

    2008年41期 v.48;No.623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通心络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炎症反应和血管内皮功能的调节作用

    杨新红;黎明江;王跃龄;

    60例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术后,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治疗加通心络组(治疗组),采用超声多普勒测量治疗前后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并测定其CRP、ICAM-1、IL-10等炎症因子。发现通心络组和对照组与健康人的血清各炎症因子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ICAM-1、CRP下降,IL-10升高,治疗组变化更为明显;治疗组治疗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改善。提示通心络可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更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炎症反应,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2008年41期 v.48;No.623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止痛化疗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癌性疼痛临床观察

    谯代萍;毛翠霞;刘浪;

    将120例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化疗、阶梯止痛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和对照组(单纯化疗和阶梯止痛)。发现治疗组止痛有效率(81.36%)明显高于对照组(50%);治疗组在止痛、骨髓保护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认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和阶梯止痛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癌性疼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08年41期 v.48;No.623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原发于筛窦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诊治体会

    莫正英;骆志国;李芳;吴俊波;熊奎;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1例筛窦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SRCT)镜下特点,并给予同步放化疗,观察疗效及相关副反应,评价短期治疗效果。发现肿瘤组织由小圆形瘤细胞巢及周围硬化性纤维间质所组成,免疫组化染色示有上皮性、间叶性及神经性标记物共同表达。认为DSRCT是一种特殊的高度恶性肿瘤,同步放化疗是可行选择方法。

    2008年41期 v.48;No.623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内镜治疗

    张天华;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患者131例,其中急诊内镜治疗(内镜组)78例,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用网篮取石或碎石后取石及鼻胆管引流术;保守或急诊外科手术治疗(对照组)53例。发现内镜治疗的成功率为92%,未发生与内镜操作有关的严重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内镜组术后腹痛缓解快,住院时间短,从术后第2天开始血及尿淀粉酶明显降低,第3天降低更为明显。提示ERCP的早期干预能有效逆转ABP的急性症状和转归,尤其对于重症胰腺炎。

    2008年41期 v.48;No.623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阿尔茨海默氏病与血管性痴呆的智能障碍及MRI对比分析

    高薇;汤琪春;

    将128例痴呆患者分别为阿尔茨海默氏病(AD)组56例和血管性痴呆(VD)组72例,两组均应用长谷川氏痴呆评定量表检查法、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MSE)、Kohs立方体组合测验(Kohs测验)检查法测查,并与加以比较研究。发现AD多慢性起病,VD多急性起病,呈阶梯性病程,常伴有高血压和卒中史;头颅MRI显示AD患者以广泛皮质萎缩且以双侧海马明显萎缩为主,VD患者多为局灶异常。VD组的长谷川氏、MMSE测验分数都显著高于AD组。提示MRI用于鉴别诊断AD和VD的方式值得在临床推广。

    2008年41期 v.48;No.623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丹红注射液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观察

    伊红丽;杜志刚;陈则永;张维文;

    将80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静滴丹红注射液,对照组静滴丹参注射液。发现治疗后治疗组相关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治疗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认为丹红注射液能改善缺血下肢的血液循环,减轻伴随症状,促进炎症的消退以及创面的愈合,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理想药物。

    2008年41期 v.48;No.623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液基薄层细胞学联合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

    牛凤霞;齐向红;李季滨;冯静;李军;田丽;

    对1032例液基薄层细胞学(TCT)阳性患者同时做阴道镜检查,并取活检与病理诊断作对照。发现1032例患者中,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细胞654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118例,不能排除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121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122例,鳞状细胞癌17例。阳性检出率CINⅠ11.24%,CINⅡ12.3%,CINⅢ10.65%,SCC 3%。认为TCT联合阴道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有较高的符合率,有利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

    2008年41期 v.48;No.623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含rhBMP-2填充物在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应用

    牛增广;于常英;任红;吕大为;贾国胜;张玉键;刘飞;

    24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手术中注入含有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磷酸钙骨水泥(CPC),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随访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活动能力评分,术前、术后3、6个月行伤椎未注射区骨密度(BMD)测量。发现24例患者26个椎体的PKP术均成功;术后1周、术后1、3个月疼痛视觉类比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较术前显著下降。术后活动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较术前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较术前明显改善。认为含有rhBMP-2的CPC为填充材料在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中能迅速、持久缓解疼痛,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性能,并且增加椎体骨密度。

    2008年41期 v.48;No.623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两种短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

    李贵湘;

    6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随机分为短期持续皮下胰岛素泵(CSII)组及4次/d胰岛素皮下注射(MSII)组,对比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CSII组和MSII组均能改善新诊断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但CSII组较MSII组效果更显著。提示短期持续皮下胰岛素泵治疗T2DM效果更好。

    2008年41期 v.48;No.623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参麦注射液治疗51例冷休克的疗效观察

    廖丹;王珺;金博;林珠森;

    将近年来收治的106例冷休克患者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55例,治疗组在常规抗休克治疗同时,加用参麦注射液,在用药前后分时段观察并记录血压、心率、尿量、皮肤/肛门温差、甲床微循环再充盈时间。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治疗组的疗效指标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对照组。相关分析显示用药前、后各组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治疗中均未见不良反应。认为参麦注射液对冷休克患者有更为良好的治疗效果,其疗效缓和,临床应用安全,未见不良反应。

    2008年41期 v.48;No.623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姜黄素抑制K562细胞增殖的机制

    潘红宁;侍杏华;高薇;郑丹;朱慧;

    用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处理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采用MTT法测定姜黄素对K56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应用MDC荧光染色观察自噬的发生,免疫组化法观察自噬特异性蛋白LC3的表达,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发现姜黄素可显著抑制K562生长,且此作用呈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和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姜黄素给药后3 h可诱导K562细胞发生自噬。认为自噬特异性蛋白LC3表达增加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可能是姜黄素诱导K562细胞自噬的重要途径。

    2008年41期 v.48;No.623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胃癌高发区社会心理因素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影响

    魏晓萍;惠起源;冯义朝;党冬梅;崔轶霞;

    从普查胃癌高发区人群中确诊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病例93例,随机找出20例健康者作对照,探讨FD发病和社会心理因素的相关性。发现FD组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睡眠差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女性FD患者焦虑、抑郁、负性应激事件、人际关系敏感所占比例高于男性。认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睡眠差与FD发病相关,女性人群应注意调整自我心理状态,以降低FD发病率或减轻其症状。

    2008年41期 v.48;No.623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APN和NTproBNP的关系及其在慢性缺血性心衰发病中的作用

    潘桂林;徐达华;

    选择老年缺血性心衰患者100例,按照NYHA心功能分级不同分为NYHAⅠ~Ⅱ组和NYHAⅢ~Ⅳ组,对照组为健康者25例,比较各组血清脂联素(APN)水平与N末端前脑钠肽(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发现APN在缺血性心衰患者中显著升高,且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增加明显增加。APN与NTproBNP呈正相关,与LVEF、TC、BM I呈负相关,NYHA心功能Ⅲ~Ⅳ组患者经积极纠正心衰后,APN及NTproBNP水平明显下降。认为APN可能是老年缺血性心衰患者严重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同时可能参与心衰的进程。

    2008年41期 v.48;No.623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NF-κB在IgA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姜玉姬;陈瑛;李灿;

    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36例IgA肾病(IgAN)肾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在正常肾组织及IgANⅠ级病变组肾组织中NF-κB的表达较弱。在IgANⅡ~Ⅲ级组、Ⅳ~Ⅴ级组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中NF-κB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强,随着肾组织病变加重其表达增强;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NF-κB的表达与24 h尿蛋白定量和内生肌酐清除率紧密相关。认为NF-κB参与IgAN的进展,NF-κB的表达与IgAN进行性损伤有关。

    2008年41期 v.48;No.623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病理特征

    吴丽萍;张建军;杜瑞清;王艳;王建彬;

    将67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分为HBeAg阴性和阳性两组,检测两组血清ALT、AST、TBIL、A/G及HBV DNA定量;对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病理损伤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HBeAg阴性组血清ALT水平升高较阳性组明显,阴性组HBV DNA定量水平低于阳性组,HBeAg阴性CHB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与血清HBVDNA定量呈正相关。认为HBeAg阴性CHB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和病理损伤,其肝损伤原因除免疫攻击外,可能存在HBV直接损伤,应给予高度重视。

    2008年41期 v.48;No.623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护理园地

综述与讲座

临床病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