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细胞凋亡与Bax、Bcl-2及p53基因表达

    杨小艳;何玲;范瑞明;余昌胤;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高血糖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细胞凋亡与Bax、Bcl-2和p53表达情况。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正常血糖脑缺血再灌注组(NIR)和糖尿病性高血糖脑缺血再灌注组(DIR),采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制作糖尿病模型、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TUNEL法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细胞凋亡和Bax、Bcl-2及p53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NIR组凋亡细胞百分率和Bax、Bcl-2、p53表达明显增加(P均<0.01);与NIR组比较,DIR组凋亡细胞百分率和Bax、p53表达明显增加,Bcl-2表达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糖尿病性高血糖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周边区细胞凋亡增加是高血糖加重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之一;Bax和p53表达上调、Bcl-2表达下调参与了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的调控。

    2008年42期 v.48;No.624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NSE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关系

    陈宝昌;戴兰芬;王兴华;刘桂玲;高静;任常军;马亚范;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高间胆)患儿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关系,评价NSE值对评价高间胆患儿听神经损害的意义。方法对87例血清NSE>18μg/L(研究组)、23例NSE<18μg/L的足月高间胆患儿(对照组)进行BAEP检测。结果研究组BAEP的Ⅰ、Ⅲ、Ⅴ波潜伏期(PL)和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IPL)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随NSE增高,各波PL和IPL有延长趋势。结论高间胆患儿血清NSE水平与BAEP明显相关,血清NSE可作为评价高间胆患儿听神经损害的生化指标。

    2008年42期 v.48;No.624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自身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赵航;李倩如;杜英;

    目的探讨MG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胸腺组织炎症反应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取MG患者(MG组)和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胸腺组织标本,提取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后,体外转录合成生物素标记的cRNA与基因芯片进行杂交,通过化学发光法检测基因表达,比较两组胸腺组织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MG组与对照组比较,有61条基因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表达上调33条,下调28条,这些基因包括炎症相关趋化因子基因、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基因、与细胞因子产生与代谢有关的基因、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相互作用相关的基因、炎症反应相关基因以及体液免疫相关基因等。结论芯片筛选MG患者胸腺自身免疫相关基因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

    2008年42期 v.48;No.624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P-ERK、P-p38及iNOS、GLUT4在冠心病患者冬眠心肌中表达及意义

    於江泉;李东野;钱文浩;夏勇;孙全胜;张中明;

    目的探讨冬眠心肌(HM)细胞内磷酸化ERK(P-ERK)、磷酸化p38(P-p38)、葡萄糖转运因子4(GLUT4)、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变化和意义,探讨P-ERK、P-p38与GLUT4、iNOS的关系。方法选择行冠脉搭桥手术的冠心病患者10例,术前1周用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试验结合多普勒组织成像确定HM及正常心肌(NM)的存在部位,术中根据检测结果取材,用免疫印迹法检测P-ERK、P-p38、iNOS、GLUT4的表达情况,分析HM与NM的P-ERK、P-p38、iNOS、GLUT4含量;分析四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HM细胞内P-ERK、P-p38、GLUT4、iN-OS水平较正常心肌高;P-ERK与GLUT4呈正相关(r=0.665,P<0.05),P-p38与GLUT4、iNOS呈正相关(r=0.708、0.676,P<0.05)。结论心肌缺血缺氧可触发ERK、p38活化,活化的ERK、p38促使心肌细胞增加GLUT4及iNOS表达,促进HM形成。

    2008年42期 v.48;No.624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卡托普利与贝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心肌间质重构的影响

    曹建雷;熊世熙;宋陈芳;曹新营;

    目的通过观察卡托普利与贝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心脏指数、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Caspase-3蛋白阳性染色指数、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的影响,探讨二者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病的可能保护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制作糖尿病模型,然后将糖尿病组随机分成糖尿病对照组、卡托普利治疗组(A组)和贝那普利治疗组(B组)。9周后处死大鼠,测定心肌AngⅡ含量、Caspase-3蛋白阳性染色指数及Ⅰ、Ⅲ型胶原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心脏指数均显著增大,AngⅡ含量、AI、Caspase-3蛋白阳性染色指数均明显增高(P均<0.05);A、B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A组较B组心脏指数、Ⅰ、Ⅲ型胶原含量改善更为明显(P均<0.05)。结论糖尿病心肌病中心肌间质有重构现象发生,卡托普利与贝那普利均可以通过降低AngⅡ、Caspase-3阳性蛋白指数来改善心脏的功能,而且两组相比稍有差别。

    2008年42期 v.48;No.624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小肠腺癌p16蛋白及PCNA的表达

    官亮;黄缘;朱水山;李小燕;邓薇;

    目的检测p16蛋白和PCNA在原发性小肠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小肠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对36例小肠腺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6例正常小肠组织进行p16蛋白及PCNA的定位观察。结果①原发性小肠腺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率为88.89%,相应癌旁组织及正常小肠组织中p16蛋白未见表达;原发性小肠腺癌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与其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②原发性小肠腺癌组织中PCNA阳性率为61.11%,相应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PCNA阳性率为28.57%,二者比较P<0.05;原发性小肠腺癌组织中PCNA的表达与肿瘤部位、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相关(P<0.05);③原发性小肠腺癌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优于PCNA的表达(P<0.05)。结论①小肠腺癌中p16蛋白的高表达可能是其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有望作为小肠腺癌的免疫标志物;②PCNA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③原发性小肠腺癌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优于PCNA的表达,两者联合检测可早期诊断小肠腺癌,判断预后。

    2008年42期 v.48;No.624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Visfatin、Acrp30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

    潘峰;崔建和;周传文;任建国;李东海;

    目的研究Visfatin、Acrp30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NAFLD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Visfatin、Acrp30水平及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Ⅳ)、层粘连蛋白(LN)水平。结果NAFLD组Acrp30显著低于对照组,Visfatin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Visfatin水平与WHR、BMI、FBG、TG、FINS、HOMA-IRI、PCⅢ、PCⅣ、HA、LN呈显著正相关(P<0.05),Acrp30水平与WHR、BMI、FBG、TG、FINS、HOMA-IRI、PCⅢ、PCⅣ、HA、LN呈显著负相关(P<0.01或<0.05),Visfatin与Acrp30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NAFLD患者血清Visfatin水平增高,Acrp30水平降低;Visfatin与Acrp30在NAFLD患者肝纤维化进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2008年42期 v.48;No.624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HIF-1α基因沉默对食管鳞癌细胞功能性基因的影响

    肖斌;施瑞华;杜琰萍;郝波;林艳;

    目的观察食管鳞癌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红素加氧酶(HO-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以HIF-1α基因沉默的Eca-109细胞、化学模拟缺氧细胞及未干预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Western blot检测VEGF、HO-1、MMP-2基因在三种细胞中的表达差异以了解其与HIF-1α基因的关系,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了解HIF-1α基因沉默后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同空白及模拟缺氧组比较,HIF-1α基因沉默后HIF-1α蛋白表达明显下调,同时VEGF、HO-1、MMP-2的蛋白表达均出现了明显下降。流式细胞分析表明,HIF-1α基因沉默后的Eca-109细胞组同对照组相比G1、G0期细胞明显增加,G2、M期细胞变化不大,S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结论HIF-1α与上述三种基因存在明显相关性,进而可能影响着食管鳞癌的血管生成、侵袭、应激保护等生物学行为,HIF-1α沉默可将食管鳞癌细胞阻滞于G、G期。

    2008年42期 v.48;No.624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临床札记

护理园地

基础研究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脑缺血损伤的治疗作用

    张向群;王新平;张文治;路蔚;

    分离和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用线拴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立体定向移植组、尾静脉移植组及模型组,其中移植组中又包括预诱导和未诱导MSCs。移植组在造模7天后分别经立体定向和尾静脉途径将MSCs植入MCAO大鼠脑内,比较MSCs不同移植时间的神经功能缺损(NSS)评分以及免疫组化染色的差异。结果移植后1 d各组N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在2周及1、2、3个月时各移植组N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3个月时立体定向移植组的NSS评分低于尾静脉组;2个月时预诱导组NSS低于未诱导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立体定向组在梗死侧半球有大量Brdu阳性细胞,尾静脉组双侧半球均可见少量Brdu阳性细胞。移植后1个月可见MSCs分化为Brdu+NSE、Brdu+GFAP免疫组化双阳性细胞。认为MSCs可以在体外分离、培养和传代,以立体定向和尾静脉两种途径移植的MSCs可在宿主脑内存活和分化,并改善神经功能;立体定向途径移植效果优于尾静脉途径。

    2008年42期 v.48;No.624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丁基苯酞对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中p-CREB、CREB mRNA表达的影响

    康康;滕军放;王书霞;邓文静;

    采用手术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制作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单纯缺血组(B组)、缺血低剂量治疗组(C组)、缺血高剂量治疗组(D)。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中p-CREB的含量,RT-PCR方法检测海马组织中CREB mRNA的表达。结果B组海马CREB mRNA、p-CREB蛋白的表达较A组显著减少;C、D组较B组显著增高,D组增高更为明显(P<0.05)。认为丁基苯酞可能通过增加海马p-CREB、CREB mRNA的表达,对慢性脑缺血损伤起保护作用。

    2008年42期 v.48;No.624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肝脂汤对酒精性肝硬化大鼠模型肝纤维化的影响

    李春双;张连忠;韩小冬;牛俊奇;

    制作酒精性肝硬化大鼠模型,给予肝脂汤治疗4周。治疗前后检测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Ⅳ型胶原的变化情况,并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4周后肝脂汤治疗组肝纤维化指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显著下降(P均<0.05);肝脂汤治疗组肝脏病理学变化程度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认为肝脂汤治疗酒精性肝硬化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2008年42期 v.48;No.624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泮托拉唑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雌激素诱导基因相关肽的影响

    李俊美;华建平;谢立群;马桂凤;窦勇鹰;海鸥;

    采用水浸—束缚(WRS)方法建立大鼠应激性溃疡(SU)模型,将大鼠分为对照组、单纯造模组及造模干预组(应用泮托拉唑干预),观察胃黏膜损伤指数(UI)及组织学变化,采用血气分析测定胃黏膜pHi,RT-PCR方法、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雌激素诱导基因相关肽(TFF1)基因及蛋白表达,分光光度计比色法观察氨基己糖表达。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UI升高,pHi、氨基己糖、TFF1、TFF1 mRNA均降低(P均<0.01);与单纯造模组比较,造模干预组UI降低,pHi、氨基己糖、TFF1、TFF1 mRNA均升高(P均<0.01)。模型组UI与TFF1呈负相关(P<0.05)。提示TFF1参与胃黏膜保护,泮托拉唑可能通过上调TFF1、pHi、氨基己糖参与胃黏膜的防御屏障。

    2008年42期 v.48;No.624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ET、IL-6、TNF-α的变化与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关系

    张立功;钟孟飞;吴德云;

    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27例,分别于SAH后第1、3、7、10、14、21天抽取静脉血和脑脊液检测ET、IL-6、TNF-α的动态变化,同时TCD监测脑血管痉挛程度,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发现SAH患者血浆和脑脊液ET、TNF-α、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继发性脑血管痉挛(CVS)患者以上指标较非CVS患者明显增高(P<0.05)。认为通过测定ET、IL-6、TNF-α水平变化可以评价SAH后CVS发生的程度,推测疾病预后。

    2008年42期 v.48;No.624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缺血性脑卒中高危因素的影响

    李丹霓;李晓红;

    检测3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S)患者和30例非OSAS患者的外周血黏度、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血同型半胱氨酸、血糖、血脂等指标并加以比较。结果中重度OSAS患者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血同型半胱氨酸、血糖、血脂均明显高于非OSAS患者;OSAS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均低于非OSAS患者。认为中重度OSAS患者体内存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高危因素,应及早干预,以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2008年42期 v.48;No.624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运动想象、功能电刺激、减重平板步行训练改善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的研究

    章岩;秦福兰;谢宏文;魏红霞;

    将40例T8~L2脊髓损伤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运动想象组各20例,两组均采用功能电刺激、减重平板步行训练治疗,运动想象组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同时接受运动想象训练2个月;对照组于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前听轻音乐。治疗后采用脊髓独立性评定、Fugl-Meyer评定法、10 m步行速度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坐和站立平衡能力、移动能力明显改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运动想象组10 m步行速度为(36.01±9.53)m/min,对照组为(30.19±8.61)m/min,两组比较,运动想象组优于对照组(P<0.05)。认为运动想象、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功能电刺激综合疗法能有效提高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

    2008年42期 v.48;No.624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王晓明;李洪生;王斌;刘素环;

    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对20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及评分,对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梗死灶或出血灶的部位、数量、合并症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SD发生率为32.52%,抑郁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梗死灶或出血灶的类型、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均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死灶或出血灶的部位和数量、合并症均有一定关系(P<0.05,<0.01)。认为PSD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死灶或出血灶的部位、数量、合并症均有一定关联,治疗时应该注意危险因素的去除。

    2008年42期 v.48;No.624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成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检测及意义

    吴岚;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酶速率法测定病毒性脑膜炎(病脑组)和结核性脑膜炎(结脑组)患者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水平。结果病脑组血清心肌酶异常者占61.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脑组血清心肌酶异常者占20.8%,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脑组血清AST、LDH、CK水平及结脑组血清AST、CK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脑组CK水平明显低于病脑组(P<0.05)。根据有无瘫痪、抽搐、失语、昏迷等症状将脑膜炎患者分为障碍组和无障碍组,障碍组血清心肌酶水平均明显高于无障碍组(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枢感染患者AST、LDH、CK、CK-MB、α-HBDH水平与GC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伴随心肌细胞损伤、血清心肌酶水平升高,对该类患者应常规行血清心肌酶检测。

    2008年42期 v.48;No.624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尹浩军;李英;孙广峰;郭敏;

    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三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血栓通、依达拉奉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组给予神经节苷脂+依达拉奉治疗,疗程均为14 d。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21天采用欧洲脑卒中量表评分(E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疗程结束后3个月时进行生存和ADL随访。结果依达拉奉组、联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4.71%、78.79%;治疗第21天依达拉奉组ESS评分、治疗后3个月时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联合组与依达拉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认为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

    2008年42期 v.48;No.624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张渭芳;赵康仁;靳彪;王清芳;任乃勇;

    将80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血栓通注射液300 mg/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注射液0.15 PNAU加入生理盐水50 ml中静脉泵入,1次/d,共21 d。治疗前、治疗后第14、21天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分别进行ESS、BI评分。结果治疗组第14、21天及3个月的ESS、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认为尤瑞克林治疗ACI安全有效。

    2008年42期 v.48;No.624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女性原发性甲减患者甲状腺功能与肾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王晖;陈丽;朱卫国;周晓莹;

    检测45例女性原发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甲减)患者(观察组)与40例健康女性(对照组)的空腹血清游离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肌酐清除率(CCr),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BUN、Cr、U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Cr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FT3与CCr呈正相关(r=0.665,P<0.05)。但TSH、FT4与各肾功能指标均无明显相关(P>0.05)。认为女性原发性甲减患者常伴BUN、Cr、UA升高,CCr下降;其CCr水平下降与FT3关系密切。

    2008年42期 v.48;No.624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CSⅡ治疗血糖达标后改用诺和锐30的起始剂量探讨

    苏健民;吴美芬;刘付贞;

    选择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先给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诺和锐,血糖达标后改用诺和锐30。将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起始日剂量分别为胰岛素泵治疗血糖达标时的诺和锐日剂量的100%、90%、80%,2次/d,分别于早、晚餐前15 min皮下注射,根据早、晚餐前血糖调整诺和锐30的剂量。记录血糖达标时间及血糖达标时诺和锐30的日剂量,并记录各组发生低血糖的次数。结果:A组血糖达标时间比B、C组快(P<0.01);各组血糖达标时诺和锐30日剂量与该组胰岛素泵治疗达标时诺和锐日剂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低血糖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认为2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诺和锐强化血糖达标后改用相同日剂量的诺和锐30做为起始剂量进行治疗,血糖达标时间快,安全性良好。

    2008年42期 v.48;No.624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耐量受损患者疗效观察

    杨秀真;

    将糖耐量受损(IGT)患者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吡格列酮(对照组)和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血糖、胰岛素、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血糖、胰岛素、HOMA-IR均显著降低,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认为吡格列酮能改善IGT和胰岛素抵抗,同时服用二甲双胍则效果更佳。

    2008年42期 v.48;No.624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老年高血压肾损害相关因素及临床分析

    杨瑞丽;张龙;杜传荣;

    选择106例老年高血压肾损害患者,测量其血压、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检测血脂、肾功能、空腹血糖、负荷后2 h血糖(2 h PG)、24 h尿微量白蛋白(MA),并分析其与年龄、高血压病程、血压、BMI、腰臀比、血脂、2 h PG、尿酸(UA)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老年高血压肾脏早期损害MA与年龄、高血压病程、收缩压(SBP)、脉压(PP)、BMI、腰臀比、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2 h PG、UA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5,<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P<0.05)。认为老年高血压肾损害与患者年龄、高血压病程、SBP、PP、腰臀比、BMI、血脂、2 h PG、UA等多种因素相关,应及时评估和干预其危险因素,以延缓肾损害进展。

    2008年42期 v.48;No.624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济南地区铁路乘务员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调查

    王营;韩艳丽;陈守强;刘芳;姜红菊;吴逸南;

    对济南铁路局在职男性职工8600例进行调查,其中乘务人员4400例(观察组)、非乘务人员4200例(对照组)。采用专门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家族史、知晓情况、吸烟指数等;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质量、血压;生化指标检测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A-Ⅰ(ApoA-Ⅰ),载脂蛋白B(ApoB)和脂蛋白(a)[Lp(a)],对空腹血糖偏高者行餐后2 h血糖测定;对每个研究对象的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计数。结果观察组高血压、高血糖、血脂紊乱患病率及吸烟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危险因素的数目也高于对照组。认为乘务人员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高血糖、血脂紊乱,而且有年轻化趋势;其原因与不稳定的工作环境、较大的工作压力、作息时间紊乱及噪音影响有关。

    2008年42期 v.48;No.624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代谢综合征合并房颤患者凝血指标、炎性因子及脂联素水平的变化

    苗军;

    根据有无合并代谢综合征(MS)将68例房颤患者分成代谢综合征合并房颤组(MS-AF组)35例和单纯房颤组(AF组)33例,测定两组体质量指数、腹围、空腹血糖、血压、血脂,以及凝血指标和炎性因子、脂联素水平,并观察两组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凝血指标与炎性因子水平、脂联素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MS-AF组脑卒中发生率较AF组高。认为MS合并房颤患者应及早抗凝,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房颤的发生与炎症相关,脂联素通过抑制炎症因子保护心房肌肉组织、延缓心房重塑的发生,增加脂联素可能对治疗房颤有益。

    2008年42期 v.48;No.624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冠状动脉轻中度病变斑块成分与重构指数关系的IVUS研究

    梁国庆;柴晓红;陈少伯;赵季红;姜铁民;岳继华;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单一轻中度病变的冠心病患者63例,对罪犯血管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对病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斑块回声分为软斑块、硬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脂核斑块、斑块破裂。重构指数(RI)=病变处血管横截面积/平均参考血管面积。RI≥1.05为正性重构;RI<1.05为无、负性重构。结果63处病变中,34处(54%)正性重构,29处(46%)无、负性重构。正性重构病变部位的斑块面积和血管面积较大,斑块组成多为软斑块、脂核斑块,偏心斑块较多。钙化较少。正性重构患者多表现为ACS。两组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后,斑块组成和临床表现在两组中的差别仍具有统计学意义。认为正性重构病变性质以软斑块、脂核斑块、偏心斑块为主,并且钙化较少,负性重构钙化的成分比较多,冠状动脉重构形式与临床表现及斑块组成有关。

    2008年42期 v.48;No.624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曲美他嗪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王娟玲;刘同祥;郝军强;

    将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传统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TMZ)20 mg口服,3次/d;疗程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每周硝酸甘油用量、运动实验结果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用量明显下降(P均<0.01),运动持续时间和总工作量显著提高(P均<0.01),运动中至心绞痛发作时间及ST段下降1 mm的时间均明显延长(P均<0.01);心率与收缩压的乘积变化较小,无明显不良反应。认为在传统常规药物的基础上加用TMZ能明显改善SAP患者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及心绞痛症状,且用药安全,患者易于耐受。

    2008年42期 v.48;No.624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美托洛尔对病毒性心肌炎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干预性治疗效果

    陈丽琼;

    采用动态心电仪对60例病毒性心肌炎(VMC)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观察组)和50例正常成人(对照组)进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将观察组分成美托洛尔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各30例,观察两组HRV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HRV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L3~L5级降低最明显;与非干预组相比,干预组治疗2周后HRV值明显提高(P<0.05)。认为VMC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HRV值与心律失常恶性程度有关;β受体阻滞剂可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增加HRV,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2008年42期 v.48;No.624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的介入封堵治疗

    张毅刚;李世杰;刘茹;付强;

    选择嵴内型室间隔缺损患者22例,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动静脉输送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于术后1、3、6、12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12导联心电图检查,观察封堵治疗的效果及有无传导阻滞发生。结果封堵成功15例,失败7例,成功率68.2%。缺损大小3~9 mm,距肺动脉瓣>2 mm,距主动脉瓣>1 mm,合并主动脉瓣返流微量或少量10例,彩色多普勒呈火苗、柱状分流17例,呈五彩花样分流5例。其中6例合并主动脉瓣右冠状动脉瓣脱垂。封堵成功者随访8个月~4 a,效果满意。认为超声心动图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的介入封堵治疗中起重要作用;直径7 mm以内且无病理性主动脉返流的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近期效果良好。

    2008年42期 v.48;No.624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_2的关系

    左岩霞;李美;赵令时;王营;

    选择103例心内科住院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四组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IMT),估测血管狭窄程度,计算粥样硬化斑块的Crouse积分,并根据有无斑块将患者分为斑块组和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浓度,用线形回归模型来估计动脉斑块与Lp-PLA2及其他危险因子的线形关系。结果斑块组与对照组的IMT、Lp-PLA2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Lp-PLA2浓度与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呈正相关。认为Lp-PLA2与颈动脉IMT一样,可作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判断指标。

    2008年42期 v.48;No.624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丹参多酚酸盐对单核细胞分化为泡沫细胞过程中清道夫受体A表达的干预作用

    高玉琪;吴宗贵;梁春;陈英剑;张红明;李晓燕;

    使用佛波醇酯(PMA)诱导THP-1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将其分为对照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组、ox-LDL+丹参多酚酸盐组(低、中、高浓度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巨噬细胞SR-A表达水平。结果镜下观察到单核细胞株THP-1在PMA诱导下转变为泡沫细胞;ox-LDL处理组SR-A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丹参多酚酸盐组较其他两组均明显减弱(P均<0.01),且随浓度增加SR-A表达明显减弱(P均<0.01)。认为ox-LDL能够明显刺激巨噬细胞表达SR-A,丹参多酚酸盐能够下调ox-LDL刺激的巨噬细胞表达SR-A,可能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机制之一。

    2008年42期 v.48;No.624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喘可治注射液逆转哮喘患者Th1/Th2失衡的作用机制

    张琦;许玲华;李萍;拾景海;李军;

    采集发作期哮喘患者的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为两份,一份加入PHA(对照组),另一份加入喘可治注射液和PHA(观察组),培养48 h后分别收集上清液和细胞沉淀,采用RT-PCR方法测定细胞沉淀中T-betmRNA、GATA-3 mRNA的表达强度,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IL-4、IL-5、IL-13、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①观察组细胞沉淀中T-betmRNA的表达强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强,GATA-3 mRNA表达强度显著减低;T-bet/GATA-3比值较对照组显著增高。②观察组上清液中IL-4、IL-5、IL-13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IFN-γ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认为喘可治注射液可通过上调T-bet表达、下调GATA-3表达来调节T-bet/GATA-3比值,逆转Th1/Th2细胞失衡。

    2008年42期 v.48;No.624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支气管肺炎患儿血小板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贺海燕;

    回顾性分析273例支气管肺炎患儿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患儿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119例,发病期显著高于痊愈期,重症组、轻症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重症组显著高于轻症组(P<0.01,<0.05)。认为支气管肺炎患儿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正常,提示临床治疗支气管肺炎尤其重症肺炎患儿时,应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在综合治疗的同时加用血小板抗凝药物,以防止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有利于患儿的康复。

    2008年42期 v.48;No.624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贲门癌癌旁肠上皮化生类型的表达及意义

    高方方;王立东;李吉林;

    采用阿利新兰—雪夫试剂染色法和高铁二胺—阿利新兰染色法研究195例贲门癌(GCA)癌旁肠上皮化生(IM)各亚型的表达情况。结果GCA癌旁IM的检出率为38%,其中完全结肠型27例,多于另外三型(P<0.05)。完全结肠型IM表达阳性率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分化程度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完全小肠型IM表达阳性率与TNM分期和临床早中晚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GCA癌旁IM以完全型为主,可能是贲门癌前病变的独特组织学类型;完全结肠型IM的表达可能与GCA的发展、浸润和转移相关;完全小肠型IM的表达与GCA的癌变过程相关。

    2008年42期 v.48;No.624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厄洛替尼单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荣绍元;房丽;刘卫东;王轶楠;

    选择18例晚期、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给予厄洛替尼150 mg/d口服治疗,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采用KPS评分对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症状进行评价;观察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和中位生存时间(MST)。结果有效率22.2%,疾病控制率77.8%;随诊>12个月者7例,1 a生存率38.9%,TTP为5.6个月,MST为11.9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增加。主要不良反应为Ⅰ、Ⅱ度皮疹和腹泻,对症处理后可缓解。认为厄洛替尼单药对晚期NSCLC有明显抗肿瘤作用,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轻微。

    2008年42期 v.48;No.624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子痫21例临床分析

    李霞;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21例子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产前子痫17例,均未行正规产前检查;死亡2例,母儿结局与未及时发现和治疗有关;子痫发生在10月份者9例,占总子痫人数的43%。认为子痫可导致母儿预后不良,重视子痫前驱症状,及时控制子痫,果断终止妊娠,可有效降低母儿病死率;子痫发作可能有一定的季节性。

    2008年42期 v.48;No.624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质子治疗靶区勾画的价值

    赵美红;申文江;马静静;宋婷婷;宋玉秀;张云波;

    选择6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伴阻塞性肺炎、肺不张患者,先后行胸部增强CT扫描及胸部或全身PET-CT检查,再分别以CT图像、PET-CT融合图像勾画大体靶体积(GTV),以相同参数制定质子治疗计划。选择肿瘤体积(GTV)、计划体积(PTV)、受照量≥20 Gy的肺组织占全肺体积的比例(V20)。结果患者的GTVCT(167.64±65.5)cm3、GTVPET-CT(59.15±40.29)cm3,PTVCT(342.94±106.67)cm3、PTVPET-CT(143.42±81.55)cm3,V20CT(12.44±3.34)%、V20PET-CT(6.36±4.3)%,两组各观察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认为PET-CT融合成像在非小细胞肺癌质子治疗时,能够更精确地提高靶区勾画的准确性,对周围正常组织保护得更好。

    2008年42期 v.48;No.624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蒽环类耐药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疗效观察

    王海忠;王湘辉;吕志诚;

    选择56例蒽环类耐药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给予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多西他赛37.5 mg/m2静滴,第1、8天;卡培他滨900 mg/m2口服,2次/d,第1~14天;连续服用2周,每3周为一周期。每周期结束后评价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完全缓解(CR)13例,部分缓解(PR)12例,稳定(SD)19例,进展(PD)12例,总有效率44.64%,肿瘤控制率78.57%。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手足综合征,患者均可耐受,无治疗相关死亡患者。认为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蒽环类耐药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可作为蒽环类耐药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解救化疗方案。

    2008年42期 v.48;No.624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125)I放射粒子植入联合帕米磷酸二钠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疗效观察

    郭志毅;聂国青;姜文昌;马荣强;庄明霞;

    将66例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均给予帕米磷酸二钠治疗,治疗组在治疗前给予125I放射粒子植入。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88.24%和62.50%,活动能力改善有效率分别为56.25%和76.47%,生存质量改善率分别为56.25%和64.71%,止痛中位起效时间分别为第3天和第7天,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认为125I放射粒子植入联合帕米磷酸二钠对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不良反应少,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008年42期 v.48;No.624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化疗在膀胱小细胞癌中的应用

    林海群;张自成;魏玉梅;翟利民;

    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联合化疗治疗7例膀胱小细胞癌(SCC)患者,放疗前接受4~6周期化疗,化疗药物为VP-16 100 mg/m2、第1~3天,DDP 25 mg/m2、第1~3天,每3周重复一次。化疗结束后7~10d给予3D-CRT,1.8~2.0/次,5次/周,肿瘤量50~55 Gy。随访6~48个月。结果放疗有效率100%。放疗毒副反应主要为早期胃肠道反应和泌尿系统反应,以1级为主。无瘤生存期>48个月3例,死亡2例。认为SCC临床罕见,3D-CRT联合化疗方案治疗SCC有效。

    2008年42期 v.48;No.624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消毒剂基因检测及抗性研究

    张玉云;吴金英;范小莉;闫博;

    收集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76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qacA/B基因,用定量杀菌实验方法检测其对临床常用消毒剂的抗性。结果76株CNS qacA/B基因阳性率34.2%,对健之素和戊二醛未产生抗性,对乙醇、点而康、苯扎溴铵有一定抵抗力,杀灭率分别为73.5%、64.7%、51.5%。认为CNS的qacA/B基因携带率较高,对临床常用消毒剂部分产生抗性。

    2008年42期 v.48;No.624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早期静脉营养用于危重早产儿营养支持效果观察

    张勇军;杨春燕;宓秀菊;

    将78例危重症早产儿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应用完全静脉营养,总热量418.4~502.1 kJ/(kg.d),病情稳定后给予少量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肠道益生菌,逐步过渡到胃肠道营养;对照组先给予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肠道益生菌,热量不足者给予部分静脉营养补充,总热量502.1~585.8 kJ/(kg.d)。比较两组体质量增长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两组体质量增长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5%和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7%和26.3%(P均<0.05)。认为危重早产儿抢救过程中,热量供给应先完全静脉营养,逐步过渡到胃肠道营养,且总热量不宜过高。

    2008年42期 v.48;No.624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药灌肠制剂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康慧萍;

    将7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加中药灌肠,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加尿毒清颗粒,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认为中药灌肠制剂能延缓CRF进展,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是一种相对安全、高效的中药治疗手段和新剂型。

    2008年42期 v.48;No.624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告读者

专题笔谈_脑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综述与讲座

临床病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