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时机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

    杨家红;党胜春;张建新;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手术时机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144例SAP患者(包括早期手术组68例和延期手术组76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早期手术组和延期手术组腹腔感染发生率分别为79.41%和19.74%,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分别为76.47%和17.11%,绿脓杆菌败血症发生率分别为11.76%和1.32%,胃肠道瘘发生率分别为13.24%和2.63%,腹腔大出血发生率分别为7.35%和0。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SAP延期手术较早期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SAP早期应以维护各重要器官功能为中心,在积极抗休克、抗感染及全身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后选择延期手术。

    2008年43期 v.48;No.625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HCC患者血清AFP、ICAM-1、乙肝标志物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廖维甲;覃理灵;梅铭惠;陈谦;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和ELISA法分别检测120例HCC患者(HCC组)、4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血清AFP、ICAM-1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其五项HBV血清标志物水平。结果HCC组中107例HBV五项标志阳性,HBV总感染率为89.2%,以HBsAg、抗-HBe和抗-HBc-IgG阳性模式多见,占44.9%。HCC组AFP、I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AFP与ICAM-1水平呈正相关(r=0.627,P=0.0081)。结论HBV感染是HCC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AFP、ICAM-1联合检测有助于HCC的早期诊断。

    2008年43期 v.48;No.625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胆管癌组织、细胞中CXCR3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

    雷鞭;陈杰;汪平;

    目的检测趋化因子受体3(CXCR3)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胆管癌细胞系QBC939和ICC-9810中的CXCR3 mRNA及其蛋白;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人胆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CXCR3蛋白,并分析探讨其与胆管癌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QBC939和ICC-9810中CXCR3 mRNA和蛋白表达均呈阳性;胆管癌组织中CXCR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0%,癌旁组织中没有检测到CXCR3蛋白,CXCR3蛋白与胆管肿瘤分化程度和淋巴转移有关(P<0.05)。结论CXCR3在胆管肿瘤细胞系中呈阳性表达,CXCR3和胆管肿瘤的分化及侵袭转移有一定关系。

    2008年43期 v.48;No.625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RNAi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E2F1、TS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黄慧敏;李惠翔;张红;姜国忠;赵阿红;

    目的观察RNA干扰(RNAi)技术对乳腺癌细胞MCF-7中E2F1、胸苷酸合成酶(TS)基因表达的靶向抑制作用。方法设计合成并构建重组质粒pSIREN-E2F1,将重组质粒转染MCF-7细胞。筛选稳定转染的单克隆细胞扩大培养,应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细胞E2F1、TS mRNA表达情况。结果转染组E2F1、TS基因表达均受到抑制。结论RNAi技术特异、高效抑制靶基因E2F1及TS表达。

    2008年43期 v.48;No.625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PPH术与外剥内扎术治疗环形混合痔临床对比观察

    任玉录;王世文;

    目的比较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PPH)与外剥内扎术治疗环形混合痔临床效果。方法将156例环形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A组(PPH组)和B组(对照组)各78例,分别进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和外剥内扎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其术后疼痛指数、肛门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原有症状均得到了有效控制。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其术后疼痛指数、肛门功能A组均优于B组。肛管压力测定A组手术前后无变化,B组术后明显降低。结论与外剥内扎术相比,PPH术安全、有效、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

    2008年43期 v.48;No.625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Cyclin D1的表达及意义

    董俊峰;倪家连;吴小鹏;

    目的探讨Cyclin D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HC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HCC、20例正常肝组织中的Cyclin D1。结果HCC中Cyclin D1阳性表达率为44.0%(22/50),正常肝组织组均为阴性表达,两者相比P<0.001;Cyclin D1的阳性表达率与HCC的肝内转移和肝癌的分化程度有关(P均<0.05),与患者术后3a生存期相关(P<0.05)。结论Cyclin D1在HCC的发生发展过程发挥作用,检测Cyclin D1有助于HCC的预后判断。

    2008年43期 v.48;No.625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纳米脂质体槲皮素诱导人食管癌癌干样细胞凋亡的研究

    裴迎新;李金萍;郑乃刚;宫璀璀;吴景兰;

    目的检测纳米脂质体槲皮素对人食管癌癌干样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以氯仿-DMSO预溶的脂质体槲皮素经负压旋转蒸发、超声破碎及80nm过滤制备纳米脂质体槲皮素。将其作用于人食管癌细胞系Eca 109/9706细胞的生长抑制率(MTT法),及作用后食管癌细胞中羟自由基(OH.)、NO、PTEN、NF-κB及Caspase-3的表达(免疫组化法)及凋亡率(采用TUNEL法)。检测Eca 109/9706细胞中CD133、MDR1的单/双免疫酶标及单、双荧光标记的复合率。结果纳米脂质体槲皮素处理的Eca 109/9706细胞的生长抑制率、OH.、NO、PTEN、NF-κB及Caspase-3表达和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Eca 109/9706细胞的的单免疫荧光/单免疫酶标率各为80%及70%,双免疫荧光/双免疫酶标的复合率为30%~43%。结论纳米脂质体槲皮素可诱导Eca 109/9706细胞产生氧化应激反应并激活PTEN、NF-κB的转导途径,最终通过Caspase-3诱导细胞凋亡;CD1+33、MDR1+可作为癌干样细胞的标志。

    2008年43期 v.48;No.625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TEN、PCNA的表达及意义

    任海霞;闫春梅;王卡娜;杨永秀;

    目的检测酪氨酸磷酸酶蛋白(PTEN)、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TEN、PCNA表达水平,并以11例正常宫颈组织为对照。结果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宫颈鳞状细胞癌PTEN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而PCNA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P均<0.05)。PTEN的表达与PCNA的表达呈负相关(r=-0.574,P<0.01)。PTEN、PCNA阳性表达率与宫颈鳞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均<0.05)。结论PCNA的异常高表达与PTEN的异常低表达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联合检测PTEN、PCNA蛋白对宫颈鳞癌临床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有一定意义。

    2008年43期 v.48;No.625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苦参碱诱导人结肠癌SW1116细胞凋亡及机制探讨

    周喜汉;韦星;黄赞松;岑朝;尹毅霞;覃月秋;苏倩波;

    目的观察苦参碱(Ma)诱导结肠癌SW1116细胞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Ma处理SW1116细胞48h,并设正常对照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半定量RT-PCR检测Fas和Bax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Ma处理的SW1116细胞抑制率、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均(0.01),Fas和Bax mRNA表达上调(P<0.05,P<0.01)。结论Ma可诱导SW1116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Fas和Bax mRNA表达有关。

    2008年43期 v.48;No.625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移植方法对脑胶质瘤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高志强;程鹏;刘云会;

    目的观察移植方法对脑质瘤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立体定向法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A组大鼠用小剂量缓激肽后经荷瘤侧颈内动脉灌注BMSCs组,B组经荷瘤侧颈内动脉灌注尾静脉灌注组,每组6只。免疫组化染色显示MSCs,观察其在正常脑组织和胶质瘤组织中的数量和分布规律。结果三组均可见BMSCs在胶质瘤组织中广泛分布,A组明显多于B、C组(P<0.01)。BMSCs主要分布于肿瘤内部,在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交界处亦有分布。结论小剂量缓激肽有助于BMSCs进入胶质瘤组织。

    2008年43期 v.48;No.625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告读者

基础研究

  • DC活化的特异性CTL对裸鼠胃癌移植瘤的杀伤效应

    赵增仁;李勇;张丽静;李芳;戴拥军;

    用人胃癌细胞抗原致敏成熟树突状细胞(DC)。将DC活化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注射到胃癌裸鼠体内。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移植瘤细胞G0/G1、S、G2/M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DC活化的特异性CTL作用于裸鼠皮下移植瘤,可显著抑制其生长,瘤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变性。特异性CTL作用后,裸鼠皮下移植瘤细胞的增殖指数(PI)为(24.39±2.46)%,显著低于非抗原特异CTL作用后组的(31.24±3.85)%和对照组的(32.78±4.17)%;凋亡细胞比率为(15.83±2.77)%,显著高于非抗原特异CTL组的(7.28±2.26)%和对照组的(9.15±1.33)%,P均<0.05。认为胃癌细胞抗原致敏DCs活化的CTL在体内可特异性的抑制裸鼠移植瘤细胞生长、增殖,促进瘤细胞凋亡,有效预防裸鼠移植瘤的发生。

    2008年43期 v.48;No.625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激素替代疗法对脑死亡猪的心脏功能保护作用观察

    李林琛;张伟华;乔晨晖;廖秋明;Stig Steen;

    将16头健康瑞典家猪随机分为激素组与对照组,各8头。建立脑死亡模型后,对照组静脉补充林格液和低分子右旋糖酐维持内环境稳定;激素组除此之外,还给予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T3、T4)、氢化可的松、抗利尿激素替代治疗。监测两组24h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脏射血分数(LVEF)、总尿量和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脑死亡8h后对照组MAP为(64.2±9.3)mmHg,明显低于激素组的(81.8±6.3)mm-Hg,P<0.05;12h后对照组LVEF为(55.2±4.15)%,明显低于激素疗法组的(70.0±4.12)%,P<0.05;24h后对照组CVP为(15.00±2.09)cmH2O,24h尿量为(9.000±1.225)L,明显高于激素组的(7.70±2.25)cmH2O及(4.364±0.265)L,P均<0.05。认为激素替代疗法可以有效地保护脑死亡猪的心脏功能。

    2008年43期 v.48;No.625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rhBMP-2辅助治疗兔胫骨长段骨外露后骨坏死的效果观察

    窦洪磊;耿树岩;王复超;李济文;范启申;

    采用血运丰富皮瓣修复兔胫骨骨外露后骨坏死。实验组胫前坏死骨钻孔放置rhBMP-2。大体观察发现术后实验组较对照组骨痂形成明显。术后2、4、8、12周实验组兔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水平均比对照组高,P均<0.05。组织学检查示实验组较对照组骨痂形成早,成熟早,骨小粱排列整齐,骨髓腔再通快。三点弯曲实验结果示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认为用rhBMP-2治疗兔胫骨长段骨外露后骨坏死效果好。

    2008年43期 v.48;No.625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复方水蛭素对小鼠移植瘤组织中p53、Ki-67及VEGF表达的影响

    张博;王晓敏;任青华;刘莹;

    建立小鼠移植瘤模型(均接种S180瘤细胞)。取40只实验鼠随机分为四组,各10只。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给予环磷酰胺,实验组分别给予1.3、2.6g/kg的复方水蛭素(连续用药14d)。比较各组肿瘤生长情况,并计算抑瘤率,同时取肿瘤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53、Ki-67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实验组中大小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57.89%和53.68%,其肿瘤组织中p53、Ki-67阳性细胞百分数均低于肿瘤模型对照组(P<0.05),同时其VEGF表达降低(P<0.05)。认为复方水蛭素对小鼠移植瘤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使肿瘤组织p53、Ki-67以及VEGF表达降低。

    2008年43期 v.48;No.625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抗炎口服液对改良弗氏完全佐剂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凋亡的影响

    马玉琛;段斐;孟明;郭晓燕;寇素茹;马幼敏;

    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雷公藤组(C组)及抗炎止痛口服液高(D组)、中(E组)、低(F组)剂量组。除A组外,其余各组均建立改良弗氏完全佐剂诱导性关节炎(AIA)模型,在造模39d行滑膜病理检查,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滑膜组织中Bax、Bcl-2的表达,并进行滑膜细胞培养。结果B组滑膜组织高度增生,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软骨面破坏。D、E组滑膜组织可见轻度增生,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无血管翳形成,关节软骨表面光滑,未见破坏。AIA大鼠的滑膜细胞培养3~5代,形成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与B组比较,C、D、E组Bax的表达显著增加,Bcl-2表达显著减少(P均<0.05)。认为抗炎止痛口服液有明显的促进FLS凋亡,防止类肿瘤样增生作用,从而达到治疗RA的目的。

    2008年43期 v.48;No.625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奥曲肽联合5-FU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生长的影响

    于洪波;黄宗海;孔恒;李在宝;俞金龙;厉周;李强;

    用不同浓度的奥曲肽联合5-FU作用SGC-7901细胞后,用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中的Bcl和Bax蛋白。结果奥曲肽作用于SGC-7901细胞24h后,可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相同浓度奥曲肽加入80μg/ml5-FU,细胞抑制率明显增强,与单用奥曲肽相比,P<0.05;经奥曲肽及5-FU处理的胃癌细胞,其Bcl蛋白表达显著减少,而Bax蛋白表达显著增加,二药联合与单药应用相比,P<0.05。认为奥曲肽可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奥曲肽联合5-FU对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增强;其作用机制是下调SGC-7901的Bcl蛋白表达,而上调Bax蛋白表达。

    2008年43期 v.48;No.625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TAM诱导MA782细胞凋亡及其对Cyclin D1、p21/CIP1表达的影响

    吴建芳;

    将TAM体外作用于MA782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分布;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细胞Cyclin D1、p21蛋白表达,并用病理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采用RT-PCR法检测MA782细胞Cyclin D1 mRNA表达情况。结果显示TAM在体外能明显抑制MA782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TAM诱导后MA782细胞Cyclin D1 mRNA及蛋白表达下降,而p21蛋白表达上升(P均<0.01)。认为TAM诱导MA782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其下调Cyclin D1蛋白和mRNA表达及上调p21蛋白表达有关。

    2008年43期 v.48;No.625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APACHEⅢ评分的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手术及介入治疗病死率对比观察

    纪大伟;何贵金;顾玺;赵佼;赵小丹;

    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患者205例,采用APACHEⅢ按Knaus法评分,分为60分以下和60分以上者,采用急诊或介入手术治疗组,对疗效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显示:APACHEⅢ评分60分以下者急诊手术组与介入治疗组病死率相比,P>0.05;APCHEⅢ评分60分以上者急诊手术组与介入治疗组病死率相比,P<0.05。认为对ACST患者,根据APACHEⅢ评分来选择相应治疗方式可降低病死率。

    2008年43期 v.48;No.625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TME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陈飞;陈冶;王万志;姚勇;刘明泽;李方明;

    53例接受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应用全直肠系膜切除(TME)与一次性吻合器低位吻合,手术过程均顺利。术中出血量50~180ml,无手术死亡。术后8例肛门排便功能受影响,半年后恢复。1例出现吻合口漏,保守治疗后治愈。45例获随访,时间3个月~5a,8例(14.9%)盆腔局部复发。认为采用TME和吻合器低位吻合保留肛门的方法行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效果满意。

    2008年43期 v.48;No.625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三种胃癌化疗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

    孟宪丽;

    将88例中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A组30例、B组32例、C组26例。A组采用紫杉醇(TAX)+顺铂(DDP)+氟尿嘧啶(5-FU)方案治疗,B组采用亚叶酸钙(CF)+5-FU+羟基喜树碱(HCPT)方案治疗,C组采用奥沙利铂(L-OHP)+CF+5-FU方案治疗。采用药物经济学的成本效果分析法对三种化疗方案进行分析评价。结果A、B、C组有效率分别为56.67%、53.13%、61.54%,平均总费用分别为27792、19895、25780元,成本效果比分别为490.43、374.48、418.93。从药物经济学角度来看,在上述三种方案中,B组所用方案最优。

    2008年43期 v.48;No.625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肿瘤联合邻近脏器切除治疗消化道肿瘤40例临床观察

    俞永涛;胡志鹏;王磊;孙伟;

    对40例消化道肿瘤行肿瘤联合邻近脏器切除(姑息性手术9例,根治性手术31例)。随访31例,5a生存率为15.625%,3a生存率为81.25%,1a生存率为93.75%,中位生存期32个月。术后发生并发症7例,死亡1例。认为肿瘤联合邻近脏器切除治疗消化道肿瘤,不仅可以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甚至有的病例还可以达到根治而长期存活的目的。

    2008年43期 v.48;No.625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Hassab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

    刘凤恩;谢斌辉;王小农;钟宝元;吴平辉;徐道峰;

    回顾性分析186例Hassab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6%,手术死亡率为3.23%;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肝功能分级、断流后门静脉压力、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肝功能分级、断流后门静脉压力、术中输血量是Hassab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认为对肝功能好、年龄小、断流后门静脉压力<35cmH2O者,术中精细操作,手术效果好;对于断流后门静脉压力仍>35cmH2O的患者,应加行分流术。

    2008年43期 v.48;No.625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乳腺癌术中应用5-FU缓释剂近期疗效观察

    林海晨;仵明宪;

    将120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改良根治术中植入5-FU缓释剂,对照组仅予以同样手术治疗。术后观察两组引流量、皮瓣及切口愈合情况、外周血白细胞数及肝肾功能、局部复发及转移等情况。结果显示,术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及外周血白细胞数近似,引流量、皮瓣、切口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2a(平均15个月),观察组无明显不良反应,未发现局部复发,对照组复发5例。认为乳腺癌术中应用5-FU缓释剂行乳腺局部化疗,安全性高,全身影响小,近期疗效良好。

    2008年43期 v.48;No.625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46例原发性肠系膜肿瘤临床分析

    王从玉;邓跃华;刘弋;

    回顾性分析1998~2007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6例原发性肠系膜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腹部肿块22例,腹痛24例。行X线和造影检查19例,阳性发现12例;超声检查45例,阳性发现38例;CT检查18例,阳性发现17例。肿瘤完整切除20例,减容切除6例,仅行活检5例,姑息性肿瘤切除15例。认为原发性肠系膜肿瘤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中晚期以腹部肿块和腹痛为要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低,以超声、CT和X线为主要检查方法,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2008年43期 v.48;No.625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术式治疗先天性巨结肠近、远期疗效比较

    张谦;单岩;王家祥;

    回顾分析2002年6月~2007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286例先天性巨结肠(HD)患儿的临床资料。2004年5月以前行手术治疗者186例,采用的术式为Soave术(52例)、Duhamel术(68例)、改良Duhamel术(66例),术后并发症为包括吻合口漏、粘连梗阻、切口感染、吻合口狭窄、肠炎、便秘、大便失禁,其中排便功能障碍共62例。2004年6月以后行手术治疗者100例,均采用经肛门Soave一期拖出根治术,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狭窄、肠炎、便秘、大便失禁,其中排便功能障碍17例。认为经肛门Soave一期拖出根治术治疗HD,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近期疗效良好。并发症、排便功能障碍等因素是影响HD患儿远期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积极处理并发症,恢复患儿的排便功能是提高HD患儿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2008年43期 v.48;No.625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W-3鱼油脂肪乳对腹腔感染患者细胞因子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陆非平;陈炜;古旭云;张静姝;刘龙;王锁柱;

    将30例腹腔感染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标准营养支持治疗,B组给予标准的等氮量、等热量营养支持和W-3鱼油脂肪乳。两组均于术后1、8d分别取血测定血清IL-6、TNF-α和CD3+、CD4+、CD8+淋巴细胞。与A组相比,B组术后第8天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CD4+淋巴细胞比率明显升高(P<0.05);B组患者术后第8天血清TNF-α水平的下降趋势及CD3+淋巴细胞比率、CD4+/CD8+的升高趋势较A组明显,但P>0.05。认为补充鱼油脂肪乳可以抑制腹腔感染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细胞免疫功能。

    2008年43期 v.48;No.625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医用生物蛋白胶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观察

    王景丽;

    对34例甲状腺手术患者用传统方法联合医用生物蛋白胶止血(实验组),并与仅用传统方法止血的34例(对照组)作比较。结果对照组均于术后第7天拆线出院,伤口一期愈合,无不适;实验组中有1例于术后第2天出现声音嘶哑,3例分别于术后第4、5天出现不同程度的颈部肿胀、切口延期愈合;两组均无出血、呼吸困难、手足抽搐患者。认为生物蛋白胶确有迅速止血功效,但并不能替代传统的止血方法,且因为它是一种蛋白质提取物,有时对人体会产生致敏反应。

    2008年43期 v.48;No.625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老年非外伤性结肠穿孔52例临床分析

    胡继东;梁辉;

    回顾性分析52例老年非外伤性结肠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52例患者多以急腹症就诊,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全部行手术治疗。术后痊愈45例,死亡7例。认为癌性穿孔是老年非外伤性结肠穿孔的主要原因,术前易误诊,应尽早剖腹探查;充分引流,积极加强对围手术期的监护和综合治疗可降低病死率;早期诊断和安全有效的综合治疗是防止并发症发生及救治成功的关键。

    2008年43期 v.48;No.625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肝外胆管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林松;

    回顾性分析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生胆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认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是其严重的并发症,须引起手术医生的高度重视;本病重在预防,一旦发生要及时处理。

    2008年43期 v.48;No.625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制扣环摘除乳腺纤维瘤48例临床观察

    杨春喜;李永军;吴光珍;张铁强;王宝魁;刘文利;

    将95例乳腺腺纤维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摘除乳腺纤维瘤,观察组采用扣环摘除纤维瘤,比较两组手术效果、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结果两组肿瘤均完整切除,观察组术中定位次数为(1.2±0.5)次,较传统组的(2.1±0.4)次少(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4.2±4.9)min,较传统组的(19.3±6.4)min短(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为(21.9±4.5)mm,较传统组的(24.5±5.0)mm短(P<0.05)。认为采用扣环摘除乳腺纤维瘤简单可行,较传统手术方法准确、快速、微创。

    2008年43期 v.48;No.625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岩舒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消化系统癌性疼痛效果观察

    贺咏宁;丁小兵;王东芽;

    将101例消化系统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1例。对照组用5-FU、顺铂腹腔灌注化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岩舒注射液进行腹腔灌注。结果治疗组的疼痛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认为岩舒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消化系癌性疼痛止痛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

    2008年43期 v.48;No.625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小肠肿瘤129例诊治分析

    尹纯林;杨文奇;洪磊;

    回顾性分析129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129例中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123例;位于十二指肠83例,空肠20例,回肠16例。良性肿瘤以脂肪瘤为主,恶性肿瘤以腺癌最为常见,其次为恶性间质瘤。内镜检查对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断率较高,CT、B超、消化道钡餐检查可提示肠腔内有肿块。行手术切除123例,术后均康复出院。认为小肠肿瘤以十二指肠腺癌最为多见,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

    2008年43期 v.48;No.625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汶川地震现场超声检查诊断闭合性长骨骨折及指导手法复位48例

    董磊;刘文渊;李铁军;许峰;杜丹;董玉波;赵普军;

    采用便携式超声诊断仪于汶川地震现场诊断长骨骨折48例,并指导手法复位。48例长骨骨折经超声检查诊断为横形骨折18例、斜形骨折25例、粉碎性骨折5例,均与X线诊断一致。超声引导骨折手法复位优良29例(60.4%)、可17例(35.4%)、差2例(4.2%)。48例在后来的转送过程中均未加重损伤或造成继发性损伤。认为便携式超声诊断仪在应急事件现场诊断长骨骨折、指导手法复位可避免再次损伤,并减少并发症。

    2008年43期 v.48;No.625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多节段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65例远期疗效分析

    董胜利;高振甫;贾水淼;张凯;

    采用多节段开窗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65例,采用JOA和VAS评分法评价疗效。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平均下降18.08分,优良率达82.1%;术前腰痛VAS评分平均8.2分,随访时为4.6分,两者比较,P<0.05;腿痛VAS评分由术前8.6分下降至术后2.6分,两者比较,P<0.05。无术中并发症,二次手术2例。认为多节段开窗减压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2008年43期 v.48;No.625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骨折临床观察

    韦兆祥;朱亚平;商晓军;

    采用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骨折28例。术后随访1~14个月,骨折均愈合,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及脱出,按Harris评分评定,优良率达92.8%。认为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骨折疗效较好,该髓内钉具有良好稳定性,可防止股骨颈旋转,有利于骨折愈合。

    2008年43期 v.48;No.625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0例临床观察

    刘朝永;

    实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患者40例。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18.2±11.9)h,ICU监护时间(46.1±13.7)h,住院(11.3±3.7)d,院内死亡2例,发生并发症8例(胸骨哆开或胸骨后感染、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各1例,新发生心房颤动3例,低心排血量2例,均经相应的治疗而治愈)。38例术后随访2~63个月,无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认为OPCAB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术中保证血管吻合质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应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2008年43期 v.48;No.625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经穹窿间锁孔入路行三脑室手术的可行性探讨

    朱玉辐;兰青;

    采用解剖学方法,在导航辅助下对16例尸头实施模拟锁孔入路手术,通过冠状缝前4cm、后2cm范围内的6个2cm×2cm锁孔骨窗观察、比较其对三脑室的显露情况。结果顺利完成16例尸头的经穹窿间三脑室前、中和后锁孔入路手术,前锁孔入路能显露松果体区和三脑室后部,中锁孔入路能显露三脑室后大部和松果体区前下部,后锁孔入路能显露三脑室前大部,左右骨窗对三脑室显露无影响。认为经穹窿间三脑室锁孔入路技术上可行,可用于三脑室和松果体区域肿瘤的手术治疗。

    2008年43期 v.48;No.625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成形钛网颞肌外修补额颞顶巨大颅骨缺损

    李学元;张连群;杨凤海;房宝军;李新钢;

    采用数字成形钛网颞肌外植入修补去骨瓣减压术后额颞顶巨大颅骨缺损52例。术后均恢复良好,无皮下积液,无局部及中枢感染等并发症,头颅外形对称。认为采用数字成形钛网颞肌外植入技术修复大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操作简便,塑形满意,并发症少。

    2008年43期 v.48;No.625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受伤皮肤原位回植联合静脉修复治疗上肢大面积皮肤脱套伤

    姜伟;陈承雨;

    对21例上肢大面积皮肤脱套伤患者清创后修剪脱套伤,行皮肤成全厚皮片原位回植,尽量保留修复断端静脉,轻松打包包扎。结果21例中5例100%成活,10例95%成活,5例90%成活,1例80%成活,总成功率95.2%,优良率71.4%。认为原位回植加静脉修复是治疗上肢大面积皮肤脱套伤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前正确评估伤情,彻底清创,正确覆盖创面、修复静脉是提高回植脱套皮肤成活率,降低感染率及坏死率的关键。

    2008年43期 v.48;No.625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颅脑损伤患者血浆NT、ET水平变化及其与急性胃肠病变的关系

    王建伟;任海军;高俊玮;汝觅禄;巩麦林;

    采用放射免疫技术(RIA)检测不同程度颅脑损伤患者伤后第1、3、5、7、10天空腹血浆神经降压素(NT)、内皮素(ET),同时观察胃肠黏膜损伤情况。发现颅脑损伤患者血浆NT水平早期升高,随之迅速下降,恢复期逐渐上升;ET水平开始升高,继而下降,再次升高后逐渐恢复正常。不同程度颅脑损伤患者相同时点血浆NT、ET水平差异明显(P均<0.05),且均与胃肠黏膜损伤及GCS评分相关。认为血浆NT、ET水平反映了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二者在伤后的急性胃肠黏膜损伤发生及胃肠黏膜保护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8年43期 v.48;No.625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超早期手术治疗急性迅速进展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138例疗效观察

    周运波;胥宝泉;刘洪恩;

    对138例急性迅速进展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超早期血肿清除术。结果死亡13例,植物生存7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27例,部分自理46例,良好39例。认为急性迅速进展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应行急症手术治疗,手术时间越早越好。可根据患者病情选用不同的术式。

    2008年43期 v.48;No.625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水解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观察

    孙长青;王连友;

    应用水解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49例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结果49例患者(54个动脉瘤)中栓塞100%33例,栓塞95%10例,栓塞90%4例,栓塞80%1例,栓塞<80%1例。并发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对侧肢体轻度偏瘫1例,脑积水3例。认为水解凝胶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可靠,效果确切。

    2008年43期 v.48;No.625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颅内生殖细胞瘤38例诊治分析

    王兴文;王瑜;杨霞;

    1997年3月~-2007年3月间收治的颅内生殖细胞瘤3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颅内生殖细胞瘤常见症状为颅内高压、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复视、尿崩症等。常见发病部位主要为鞍区和鞍上区、松果体区等幕上中线深部结构。全脑或全中枢放疗疗效满意。认为颅内生殖细胞瘤多在鞍区和松果体区,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升高和视力障碍,颅内穿刺活检是最理想的诊断方法,影像学检查结合诊断性放疗是目前较满意、较常见的诊断方法。全脑或全中枢放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2008年43期 v.48;No.625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溴隐亭联合物理降温治疗中枢性高热临床观察

    王振刚;王道奎;王永和;李东;

    将60例颅脑外伤所引起的中枢性高热患者,随机分成三组,A组行物理降温加溴隐亭治疗,B组行物理降温加对乙酰氨基酚治疗,C组行单纯物理降温处理。结果A组显效率30%,总有效率85%;B组的显效率10%,总有效率55%;C组显效率10%,总有效率50%。A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B、C组(P<0.01),而B、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1)。认为溴隐停治疗中枢性高热疗效显著,而解热镇痛剂对中枢性高热的疗效不明显。

    2008年43期 v.48;No.625 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外伤性食管破裂的治疗分析(附10例报告)

    谢宗涛;王志强;王振军;蔡铭;

    总结10例外伤性食管破裂的诊治经验和治疗要点。10例破裂部位均位于胸段食管,外伤至确诊时间在12h内者4例,12~24h者3例,36h及4、8d者各1例。行手术修补6例,一期食管旷置加二期重建3例,保守治疗1例。死亡2例,二次手术2例,余均一期愈合。认为外伤性食管破裂应以积极手术治疗为主。

    2008年43期 v.48;No.625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Nuss与Ravitch矫形术治疗漏斗胸疗效比较

    郝孟辉;赵健;赵振兴;陈志全;

    分别采用Ravitch矫形术和Nuss矫形术各治疗漏斗胸175例(Raritch组)和123例(Nuss组)。Ravitch组手术时间为(168.3±67.5)min,术中出血量为(247.1±91.6)ml,术后镇痛时间为(72.2±43.9)h,住院时间为(14.8±3.3)d,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1.4%;Nuss组分别为(57.5±29.1)min、(6.9±3.8)ml、(128.5±88.4)h、(6.5±2.7)d和25.2%。两组以上指标相比,P均<0.05。随访调查Ravitch组手术效果优良率为94.1%,Nuss组为93.2%,两组相比,P>0.05。认为Nuss矫形术与Ravitch矫形术相比,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小及手术安全的特点,但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2008年43期 v.48;No.625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青春期女性先天性生殖系统畸形的临床特点与诊治分析(附20例报告)

    宋翠玲;张华清;穆玉兰;李慧姝;

    回顾性分析20例青春期生殖系统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有周期性下腹痛并进行性加患者12例,伴恶心、呕吐9例;青春期月经不来潮17例,其中伴周期性下腹痛10例;青春期周期性下腹痛伴有月经来潮2例;青春期无月经、无周期性下腹痛8例,其中伴有男性化特点2例。认为女性生殖器官先天性畸形,在青春前期或青春期(10~19岁)女性生殖器官发育近成熟时,才出现典型症状,若能及时发现和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2008年43期 v.48;No.625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宫颈癌组织中Cyclin B_1和CDC25B的表达及意义

    陈丽珍;史惠蓉;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例正常宫颈组织、25例宫颈癌前病变、61例宫颈癌中Cyclin B1和CDC25B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年龄和肿瘤组织类型、组织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对其表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yclin B1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4%(16/25)、88%(54/61),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的20%(2/10,P<0.05)。其表达率随患者年龄、细胞分化程度降低而增高(均P<0.05),与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组织类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CDC25B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0%(10/25)、43%(26/61),在正常宫颈组织为阴性表达(P<0.05)。其表达随患者年龄、肿瘤临床分期增加而升高(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者,表达增高(P<0.05),但与肿瘤组织分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认为Cyclin B1和CDC25B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Cyclin B1和CDC25B有望成为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诊治的新靶向指标。

    2008年43期 v.48;No.625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药物流产后子宫持续性出血患者的子宫超声声像图特点及其与宫腔病理改变的关系

    贺现营;刘兰风;黄成;

    对114例药物流产后14d以上仍有子宫出血的患者进行腹部超声检查,观察宫腔内膜、宫腔内残留物及双侧附件区情况。结果显示宫腔内有小片状高回声、团块样回声、宫内小孕囊样回声,子宫内膜粗糙增厚或模糊、卵巢无回声或宫内团块伴宫腔积液。行清宫术后宫内残余物标本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均可见子宫内膜炎细胞浸润。认为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时间延长者的声像图特点与病理检查结果可以互相印证。超声检查可为药物流产后子宫持续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依据。

    2008年43期 v.48;No.625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普贝生用于足月妊娠引产30例效果观察

    王元;王锡梅;姚建敏;黄春燕;张萍;洪哲;

    将60例有引产指征的足月妊娠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阴道放置含普贝生的可复性装置1枚;对照组静滴小剂量缩宫素。结果观察组宫颈成熟程度和引产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后出血量、新生儿出生时状况均无明显差异。认为普贝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促宫颈成熟和引产药物,其临床效果优于缩宫素。

    2008年43期 v.48;No.625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宫颈管良性疾病270例疗效观察

    顾映洁;

    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宫颈管良性疾病270例。所有患者均一次成功切除病灶,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阴道分泌物增多、血性白带或性生活后出血症状消失。268例接受随访12个月,未发现因电切术而出现宫颈管粘连、腹痛、痛经、感染者。伴不孕症的5例中3例分别于术后2、4、11个月妊娠。认为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宫颈管良性疾病效果好。

    2008年43期 v.48;No.625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子宫动脉栓塞对子宫肌瘤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

    王贵勤;樊建中;方国才;付建国;曾立刚;邢丽华;

    对66例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测定术前及术后3、6个月时血雌二醇(E)2、孕酮(P)、卵泡雌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结果显示66例术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无1例出现闭经;手术前后血中生殖激素水平无明显变化。认为UAE治疗子宫肌瘤对卵巢功能无明显影响。

    2008年43期 v.48;No.625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392例孕妇羊水产前诊断及其妊娠结局分析

    黄瑞萍;张晓青;狄志英;刘春玲;张雅英;

    应用羊膜腔穿刺及羊水细胞培养染色体分析技术对397例孕中期孕妇进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并随访妊娠结局。结果穿刺失败2例,羊水细胞培养失败3例。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2.55%(10/392),随访成功率为91.07%(357/392),不良妊娠结局(胎膜早破/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胎儿生长受限、前置胎盘、羊水过少、死胎、畸胎等)发生率为31.37%(112/357)。认为染色体异常检出率的高低与产前诊断指征有关。B超异常、高龄及母血清筛查高风险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增加。

    2008年43期 v.48;No.625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等离子刀打孔消融治疗下鼻甲肥大(附43例报告)

    陈建;巢长江;邱建鹤;

    对43例慢性鼻炎患者的肥大下鼻甲应用低温等离子刀行打孔消融术(打孔2~3个),有效率达94%。认为应用低温等离子刀治疗慢性鼻炎下鼻甲肥大相对于传统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不良反应轻、手术操作简便等优点,是治疗慢性鼻炎下鼻甲肥大的有效方法。

    2008年43期 v.48;No.625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显微超声技术在上颌第1恒磨牙根管探查中的应用

    郭冬梅;张卫平;

    以60颗离体上颌第1恒磨牙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传统方法开髓并探查近颊第2根管(MB2)口,未能发现MB2者改良髓腔形态后继续探查,最后在牙科显微镜下采用超声技术对肉眼未能发现MB2的离体牙进行最终探查和确认。结果传统方法探查MB2发现率为31.7%,改良髓腔形态后发现率增至61.7%,使用牙科显微镜后发现率提高至83.3%。近颊两根管口的间距为(1.42±0.46)mm。认为显微超声技术有助于发现较隐匿的MB2根管口,完善根管治疗。

    2008年43期 v.48;No.625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扮亲法”心理干预预防学龄前患儿术前应激反应效果观察

    陈淑芹;张成明;于金玲;臧萍;刘宏;

    300例拟行手术的学龄前患儿,随机分为R、P、C组,各100例。R组术前采用"扮亲法"心理干预,P组诱导期有家长陪同,C组为对照组。结果R组患儿手术顺利,术中患儿依从性好;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明显低于P、C组。认为"扮亲法"心理干预能有效预防学龄前儿童术前应激反应。

    2008年43期 v.48;No.625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桡骨茎突成形并逆行桡骨茎突筋膜骨瓣移植治疗腕舟骨骨折

    杨晓明;田清业;潘昭勋;赵士波;

    对23例第2、3型腕舟骨骨折患者行桡骨茎突成形并逆行桡骨茎突筋膜蒂骨瓣移植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结果23例腕舟骨骨折,X线示骨折全部骨性愈合。采用改良Mayo法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优19例,良3例,尚可1例。认为桡骨茎突成形并桡骨茎突筋膜骨瓣转移联合合适的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效果确切。

    2008年43期 v.48;No.625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并骨髓损伤31例

    丁杰;曹景文;

    应用AF系统内固定术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31例。术后骨折椎体均达到功能复位,脊柱生理弯曲恢复。椎体前缘平均高度由术前的49.1%恢复至术后的93.1%,椎体后缘平均高度由术前的86.7%恢复至术后的95.3%,平均Cobb角由术前的24.2°恢复至术后的7.5°。随访3个月~4a,椎体高度和Cobb角无丢失。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除术后1例A级无恢复,余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认为AF系统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理想方法。

    2008年43期 v.48;No.625 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护理园地

临床札记

综述与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