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NF-κB抑制剂与紫杉烷对未分化甲状腺癌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贾强;孟召伟;谭建;

    目的探讨联合核因子κB(NF-κB)抑制剂和紫杉烷对未分化甲状腺癌(ATC)凋亡的诱导效果。方法应用Western blot鉴定单独或联合用药后ATC细胞内凋亡关键因子(PARP、Caspase 3、XIAP和survivin)的变化。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染色流式细胞仪鉴定用药后癌细胞的凋亡变化。结果联合紫杉烷和NF-κB抑制剂后PARP失活裂解产物和Capsase 3活化水解产物的增多较单用紫杉烷更加显著(P<0.01),单用紫杉烷会使凋亡抑制因子XIAP和survivin增加,而联合NF-κB抑制剂则可使二者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0.01)。流式细胞仪鉴定亦证明联合用药可产生协同诱导凋亡的效果(P<0.01)。结论NF-κB抑制剂可提高化疗敏感性和化疗疗效。

    2010年01期 v.50;No.683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大蒜素对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邢永达;袁媛;李建鹏;哈敏文;

    目的通过大蒜素作用于人胃癌细胞系MGC-803,探讨其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通过细胞培养技术检测大蒜素作用胃癌细胞后细胞增殖抑制率;免疫组化及RT-PCR法检测胃癌细胞中p16 INK4因子表达变化。结果大蒜素作用于MGC-803细胞后,对其增殖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大蒜素处理的MGC-803细胞p16蛋白及p16 INK4 mRNA表达明显强于未应用大蒜素处理组(P<0.05)。结论大蒜素可以抑制MGC-803细胞的增殖,其机制之一可能为上调了细胞抑癌基因p16 INK4的表达。

    2010年01期 v.50;No.683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低氧下丹参酮ⅡA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HIF-1α与c-Myc表达的影响

    冯玉光;宗绪山;邢国辉;吴美英;朱芸;

    目的观察低氧下丹参酮ⅡA(TanⅡA)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低氧诱导因子1α(H IF-1α)与c-Myc表达的影响和二者的相关性。方法用氯化钴创建低氧模型,设常氧对照组、低氧对照组和低氧加不同浓度TanⅡA组。分别取0.5、2.0、10.0 mg/L TanⅡA干预低氧胃癌细胞48 h后,免疫细胞化学二步法检测H IF-1α和c-Myc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TanⅡA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 IF-1α和c-Myc蛋白表达,且二者呈高度正相关(r=0.901,P<0.05)。结论低氧条件下,TanⅡA可同时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H IF-1α和c-Myc蛋白的表达,提示TanⅡA可能对抑制肿瘤的无氧糖酵解和VEGF表达具有重要作用。

    2010年01期 v.50;No.683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双酚A对激素相关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刘文敏;许强;阴海鹏;李翠玲;孙晓萌;顾洪涛;张玲;

    目的研究环境雌激素双酚A(BPA)对人卵巢癌3AO细胞、子宫内膜癌HHUA细胞及前列腺癌DU145细胞株增殖活性的影响,探讨BPA的致瘤性。方法将不同浓度的BPA以及17β-雌二醇(17β-E2)作用于3AO、HHUA及DU145细胞,并设溶剂对照,采用MTT法测定药物作用48 h的细胞增殖情况,并以浓度为10-9mol/L的BPA、10-7mol/L的E2作用于三种细胞,检测药物作用0、24、48、72 h的细胞增殖活性。结果与溶剂对照相比,BPA分别在10-5、10-9mol/L的浓度促进3AO、HHUA及DU145细胞增殖(P<0.05);10-9mol/LBPA作用48、72 h对HHUA及DU145细胞均有促增殖效应,与溶剂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A可促进激素相关肿瘤细胞3AO、HHUA及DU145的增殖,且其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效应与剂量、时间相关。提示BPA的污染可能与激素相关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2010年01期 v.50;No.683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Notch-1与Jagged-1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廖旺娣;李国华;陈江;万红萍;吕农华;谢勇;张焜和;王崇文;

    目的探讨Notch-1与Jagged-1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二步法检测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癌远端组织中Notch1与Jagged-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Notch1与Jagged-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Notch-1、Jagged-1蛋白在大肠癌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癌远端组织(P<0.05);大肠癌中Jagged-1蛋白表达强度与肿瘤组织学分级、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r=0.355、0.385、0.248,P均<0.05)。大肠癌中Notch-1蛋白与Jagged-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305,P<0.05)。结论Notch1及Jagged-1蛋白可能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010年01期 v.50;No.683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机械张应力与雌激素对成骨样细胞株MG-63增殖活性的影响

    程辉;林姝慧;赵志河;

    目的探讨雌激素与机械张应力对成骨样细胞株(MG-63)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成骨样细胞株MG-63,利用四点弯曲细胞力学加载装置对细胞进行加力,或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雌激素,采用MTT方法测定雌激素与机械张应力对MG-63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10-10~10-8mol/L的雌激素可以促进细胞生长,但是浓度大于10-9mol/L时,细胞的增殖活性受到抑制。机械张应力对于MG-63细胞的增殖起到负调节作用,1 000μstrains与2 000μstrains的应力作用后,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机械张应力和雌激素均可对MG-63细胞的增殖活性产生影响。

    2010年01期 v.50;No.683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健康人D-二聚体随增龄升高

    谷红霞;孙雪峰;张彬;吕杨;黄大伟;陈香美;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在健康成人随增龄的变化。方法以随机整群抽样方式在北京15个社区筛选出健康人群305例,应用ELISA法检测血浆D-D。结果横断面分析显示老年组(≥65岁)D-D较青年组(<65岁)升高(P<0.01)。LogD-D与年龄呈正相关(r=0.446,P<0.01)。10岁年龄分层分析显示,65岁以下LogD-D保持稳定,65岁后LogD-D随年龄增加升高(P<0.01)。LogD-D没有性别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纤维蛋白原和舒张压是D-D的独立相关因素(P<0.01)。结论健康人65岁后血浆D-D随年龄增加而升高,D-D无性别差异。

    2010年01期 v.50;No.683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NF-κB对外周血单核细胞MMP-9 mRNA表达的影响

    李如意;李秀芳;李英肖;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对外周血单核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表达的影响,以及二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分离收集冠心病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别在不含血清的RPM I-1640中单独(空白对照组)或者加入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ox-LDL组)孵育24 h或先加PDTC(NF-κB抑制剂)(PDTC组)(10-5mol/L)培育1 h后加ox-LDL(40μg/m l)继续孵育24 h,收集单核细胞提取总RNA,并用RT-PCR方法测定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mRNA的表达,采用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MMP-9、TIMP-1浓度。结果细胞上清液中MMP-9蛋白及单核细胞MMP-9 mRNA表达增加(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ox-LDL组PDTC表达减少(P<0.05);TIMP-1 mRNA表达及细胞上清液中TIMP-1蛋白含量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ox-LDL可诱导人单核细胞MMP-9表达增加,并且NFκ-B也参与了ox-LDL对MMP-9表达的促进作用,但对TIMP-1表达无影响。

    2010年01期 v.50;No.683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临床札记

经验交流

基础研究

  • 孤儿核受体NGFIB-β在大鼠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李英敏;张国忠;左敏;马如飞;马国华;丛斌;

    目的观察孤儿核受体NGFIB-β在大鼠视网膜发育过程中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相关关系,探讨NGFIB-β在视网膜神经细胞分化中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检测NGFIB-β、PCNA及无长突细胞特异性标记物Syntaxin-1(HPC-1)。结果NGFIB-β在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出现了显著的动态变化,NGFIB-β从胚胎18 d开始在大鼠视网膜组织内核层内缘出现少量表达,随着发育的进行,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生后3~7 d达到高峰,之后随着细胞的成熟阳性表达又逐渐减少,与PCNA的对比观察发现,两者表达在不同的部位和不同细胞中,NGFIB-β主要表达在已分化的细胞中,在增殖细胞中不表达。HPC-1的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显示NGFIB-β阳性细胞为无长突细胞。结论NGFIB-β在大鼠视网膜无长突神经细胞的分化成熟中有重要调控作用。

    2010年01期 v.50;No.683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锌对染汞孕鼠及胚胎毒性保护作用的探讨

    张淑萍;陶红;瓮占平;纪向虹;

    目的探讨妊娠期补锌对染汞孕鼠及胚胎发育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孕鼠动物模型,应用不同剂量的氯化甲基汞[0.01、0.05、2.00 mg/(kg.d)](染汞组)及氯化甲基汞与硫酸锌[5.00 mg/(kg.d)](补锌组)同时于妊娠第6~9天连续灌胃,蒸馏水灌胃为对照组,观察孕鼠及胎鼠的发育情况。应用MTT法测定各组胎鼠脑组织中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各组均未发现死胎、吸收胎及畸形胎;2.00 mg/(kg.d)氯化甲基汞可明显抑制孕鼠体质量增长及胎鼠身长、体质量和尾长的增长(P<0.05),但对孕鼠产仔数、胎窝总质量及胎盘总质量没有明显影响;与染汞组比较,补锌组氯化甲基汞对孕鼠及胎鼠的毒性作用明显降低(P<0.05),胎鼠脑组织中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加(P<0.01)。结论孕期补锌可以明显降低氯化甲基汞对孕鼠及胚胎的毒性作用。

    2010年01期 v.50;No.683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灯盏花提取物对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防治作用

    张博;王洪波;龙刚;王西墨;

    目的观察灯盏花提取物对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制作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大鼠模型,将24只肾移植大鼠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三组。分别于术后第4、8和12周检测血清肌酐(sCr)和24 h尿蛋白。术后12周应用非同位素标记法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蛋白激酶C(PKC)活性,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并行组织学检查。结果灯盏花提取物降低了肾移植后sCr和24 h尿蛋白(P<0.01),减轻了移植肾的病理损伤,降低了PKC活性和VEGF浓度(P<0.01)。结论灯盏花提取物对移植肾组织的功能和结构有保护作用,其可能通过降低T细胞PKC活性和减少VEGF的表达延缓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2010年01期 v.50;No.683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0.125%碘伏与0.2%氟康唑联合治疗兔真菌性角膜溃疡疗效观察

    冯桂玲;张永利;要瑞莉;李海燕;李玉环;石润梅;李静;

    目的观察0.125%碘伏与0.2%氟康唑联合治疗白色念珠菌所致兔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方法将成功接种白色念珠菌的60只(120眼)白兔随机均分为A、B、C、D四组,分别用生理盐水、0.125%碘伏、0.2%氟康唑、0.125%碘伏与0.2%氟康唑联合点眼。观察各组角膜溃疡面积变化。结果随治疗时间延长,A组角膜溃疡面积加大(P<0.05);B、C、D组角膜溃疡面积缩小(P<0.05或<0.01)。结论0.125%碘伏与0.2%氟康唑联合治疗白色念珠菌所致兔角膜溃疡疗效明显。

    2010年01期 v.50;No.683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ERK1/2抑制剂PD98059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毛成毅;岳松涛;马瑜;杜娟;林俐;陈芳;李增鹏;郑继军;

    目的探讨ERK1/2抑制剂PD98059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epG2细胞中ERK1/2的表达,不同浓度PD98059处理HepG2细胞48 h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变化。结果HepG2细胞中ERK1/2呈强阳性表达,PD98059明显下调ERK1/2表达,抑制HepG2细胞增殖,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呈剂量依赖趋势(P<0.05)。结论ERK1/2抑制剂PD98059能够通过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HepG2细胞增值。

    2010年01期 v.50;No.683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丁酸钠对胃癌细胞株MGC-803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机制

    朴松山;金铁峰;

    目的研究丁酸钠对人胃癌细胞系MGC-803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丁酸钠对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系MGC-803进行处理,应用MTT法检测其对细胞生长的抑制情况;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其对凋亡相关基因p53表达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丁酸钠均可抑制MGC-803细胞的增殖,且抑制率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突变型p53在丁酸钠作用的细胞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未进行处理的细胞(P<0.05)。结论丁酸钠可抑制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的生长,诱导癌细胞发生凋亡。

    2010年01期 v.50;No.683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维生素A对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

    薛延军;邵世和;李先茜;段秀杰;

    目的研究维生素A对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维生素A对Hela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分别应用细胞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及流式细胞仪分析维生素A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生物化学特征、细胞特征及凋亡细胞百分率。结果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凋亡小体;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固缩,核膜扭曲,核染色体聚集成块并靠近核膜等凋亡细胞特征;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由于细胞DNA被降解而呈现典型的"阶梯状"图谱;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二倍体核型的特征,在DNA直方图上,G1峰左侧出现亚二倍体细胞群的峰型;维生素A诱导Hela细胞凋亡具有时间依赖性。结论维生素A可诱导Hela细胞凋亡。

    2010年01期 v.50;No.683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序贯放化疗与单纯化疗治疗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比较

    訾华浦;岳麓;王秀美;张永春;邱文生;

    目的比较含铂双药化疗序贯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与单纯含铂双药化疗对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方法分别应用以铂类为基础双药联合化疗(单纯化疗组)及以铂类为基础双药联合化疗+3D-CRT(放化疗联合组)治疗67例老年局部晚期NSCLC患者。结果两组近期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主要毒副反应发生在消化道和造血系统,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中位生存期,2、3 a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a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含铂双药化疗序贯联合3D-CRT放疗治疗老年局部晚期NSCLC患者较单纯化疗能显著改善远期生存,毒副反应可耐受。

    2010年01期 v.50;No.683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VEGF-D及其受体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管生成的关系

    施华球;鄢俊;王祥财;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中VEGF-D及其受体VEGFR3表达,探讨二者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本实验以80例结直肠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40例正常结肠黏膜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VEGF-D、VEGFR3及D2-40的表达,及其与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VEGF-D、VEGFR3及D2-40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三种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VEGF-D可能通过其受体VEGFR3促进结直肠癌中的淋巴管新生,联合检测VEGF-D、VEG-FR3及D2-40可能对判断结直肠癌的预后有重要价值。

    2010年01期 v.50;No.683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罗格列酮对喉癌Hep-2细胞COX-2和NF-κB表达的影响

    张勇;娄卫华;张军辉;陈小兵;

    目的通过检测罗格列酮(ROS)作用前后人喉癌Hep-2细胞环氧化酶(COX-2)和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变化情况,以探讨其抑制Hep-2细胞增殖作用的机制。方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ROS处理不同时间喉癌Hep-2细胞后细胞的增殖活性,制作细胞抑制曲线。RT-PCR检测ROS处理不同时间喉癌Hep-2细胞后细胞COX-2和NF-κB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ROS对人喉癌Hep-2的生长具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其作用表现为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P<0.01)。RT-PCR检测发现以50μmol/L的ROS处理Hep-2细胞COX-2和NF-κB mRNA表达显著下降,不同时间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ROS具有抑制人喉癌Hep-2细胞增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显著下调COX-2和NF-κB表达有关。

    2010年01期 v.50;No.683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ERCC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何朗;郭翠华;文世民;任大成;付曦;李光明;

    目的研究剪切修复偶联因子1(ERCC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IHC)方法检测51例NSCLC组织、21例癌旁组织中ERCC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肿瘤分期和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ERCC1在肿瘤组织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临床Ⅲ+Ⅳ期及N1~2期患者ERCC1表达率分别高于Ⅰ+Ⅱ期和N0期患者(P均<0.05)。生存曲线提示ERCC1阴性者5 a生存率显著高于阳性者(P<0.05),但复发转移曲线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ERCC1可能在判断NSCLC进展和预后方面起重要作用。

    2010年01期 v.50;No.683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VEGF、MMP-9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田金莉;房辉;裴玉梅;张雅中;吴卫平;张禾伟;许静;刘阁玲;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表达及与其进展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DTC及20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VEGF、MMP-9蛋白的表达,研究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DTC中VEGF、MMP-9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且与DTC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二者表达呈正相关(r=0.52,P<0.01)。结论VEGF、MMP-9的表达与DTC的侵袭转移有关,可作为DTC患者的预后指标。

    2010年01期 v.50;No.683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颈段和胸上段食管癌常规照射、三维适形放疗与调强放疗的剂量学研究

    童涛;杜伟;罗海峰;徐云华;蔡志强;刘珍;雷勇;罗斐;杨继元;

    目的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分析颈段和胸上段食管癌常规放疗、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中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剂量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计划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67例颈段和胸上段食管癌患者进行CT定位,分别模拟常规放疗计划、三维适形治疗计划和调强治疗计划,利用等剂量曲线以及剂量体积直方图对计划进行评价。结果常规放疗计划、三维适形治疗计划、调强放疗治疗计划95%剂量线内大体肿瘤体积分别为82.0%,93.1%,99.7%,临床靶体积分别为82.3%、89.9%、96.2%,计划靶区分别为81.1%、84.0%、96.0%,脊髓最高受量分别为47.0、40.4、42.1 Gy,双肺V20分别为35.4%、31.7%、33.5%。结论调强放疗技术能给予肿瘤靶区均匀的剂量分布,使正常组织得到保护。

    2010年01期 v.50;No.683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丙戊酸钠对喉癌Hep-2细胞COX-2和PCNA表达的影响

    张军辉;赵玉林;陈小兵;董明敏;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对体外培养的人喉癌Hep-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不同浓度VPA处理人喉癌Hep-2细胞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RT-PCR法检测人喉癌Hep-2细胞环氧化酶(COX-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VPA对人喉癌Hep-2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其作用表现为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P<0.01)。以3 mmol/L的VPA处理人喉癌Hep-2细胞后,其COX-2和PCNA mRNA的表达量呈时间依赖性下调(P<0.01)。结论VPA对人喉癌Hep-2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下调COX-2和PCNA表达有关。

    2010年01期 v.50;No.683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宫颈癌癌变过程中hGPR87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孟辉;

    目的检测hGPR 87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局部浸润、远处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宫颈癌、25例高度宫颈上皮内肿瘤(HCIN)、17例低度宫颈上皮内肿瘤(LCIN)患者和15例正常对照(子宫肌瘤)的hGPR 87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宫颈癌、HCIN、LCIN和正常组织中hGPR 8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1%、64.0%、29.4%和20.0%。hGPR 87阳性表达与宫颈癌病理分级、FIGO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HGPR 87可作为宫颈癌重要的恶性生物学指标,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可能成为宫颈癌患者干预治疗的靶点。

    2010年01期 v.50;No.683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吲哚胺2,3-双加氧酶及CD25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麦平;卢启明;马欣;张丽萍;

    目的检测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及CD25在人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了解其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在肿瘤免疫逃避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食管癌及12例癌旁组织中IDO及CD25的表达。结果IDO及CD25在食管癌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IDO及CD25在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具有相关性(r=0.958,P<0.01);IDO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05)。结论IDO及CD25在癌组织中均高表达,IDO的过表达可能参与了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促进了肿瘤细胞的浸润和淋巴结转移。

    2010年01期 v.50;No.683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Glypican-3蛋白在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刘斐烨;苏宁;梁继珍;阮健;郑大勇;罗荣城;

    目的检测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Glypican-3(GPC3)和AFP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其诊断价值,分析血清GPC3与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检查HCC 30例,其他肝脏肿瘤8例,其他肝脏疾病13例,正常人25例血清标本中GPC3及AFP的表达。结果血清GPC3蛋白诊断H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0.0%和92.0%,联合AFP蛋白检测使诊断敏感性由50.0%提高至73.3%。GPC3蛋白水平升高提示HCC患者临床分期晚、肿瘤分化程度低、肝硬化明显。结论GPC3蛋白是具有前景的特异性HCC血清标志物,可用于HCC的诊断,并可能与肿瘤侵袭相关。

    2010年01期 v.50;No.683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剂量帕米膦酸二钠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研究

    罗波;宋保连;孙立江;郝建波;刘鹏;张劲峰;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帕米膦酸二钠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别应用60、120、150 mg(A、B、C组)帕米膦酸二钠静滴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疼痛患者,比较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C组对前列腺癌骨转移者在止痛、改善生活质量及活动能力方面均优于A组(P<0.01);在止痛效果、活动能力改善上优于B组(P<0.05);B组在止痛效果上优于A组(P<0.05),3个剂量组均无近期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大剂量帕米膦酸二钠可缓解前列腺癌骨转移所致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010年01期 v.50;No.683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Paxillin和PTEN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杨丽敏;王进;

    目的研究正常胃黏膜和胃腺癌组织中桩蛋白(Paxillin)及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酶基因(PTE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Paxillin和PTEN在4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88例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胃腺癌组织中Paxillin阳性表达率(72.5%)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32.5%)(P<0.05);PTEN阳性表达率(47.7%)明显低于正常胃黏膜(100%)(P<0.05)。胃腺癌组织中Paxillin和PTEN的表达与胃腺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和性别无关(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胃腺癌组织中Paxillin与PTEN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369,P<0.05)。结论胃腺癌组织中Paxillin蛋白水平的高表达与PTEN蛋白水平的低表达可能与胃腺癌的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可能成为一组能够有效判断胃癌恶性程度和患者预后的指标。

    2010年01期 v.50;No.683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花青素对NCI-H460细胞的增殖抑制与诱导凋亡作用

    高爱霞;

    目的研究花青素对大细胞型肺癌NCI-H460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体外培养NCI-H460细胞与25~200μg/ml的花青素共孵育,采用噻唑兰(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Hoechst33258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分布。结果花青素在25~200μg/ml浓度范围内抑制NCI-H460细胞的增殖,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花青素对NCI-H460细胞的IC50值为90.8μg/ml,50~200μg/ml的花青素处理NCI-H460细胞72 h,Hoechest33258荧光染色可观察到核浓缩及核碎裂等细胞凋亡特征;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有典型的梯形条带;流式细胞图上可看到"亚G1期"凋亡峰,25、50、100、200μg/ml花青素对NCI-H460细胞凋亡率为1.3%、2.0%、11.7%和27.8%,G0/G1细胞数目显著增多,S期细胞显著减少。结论花青素能抑制NCI-H460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的凋亡,呈剂量依赖性,并使细胞阻滞于G0/G1期。

    2010年01期 v.50;No.683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脐血CD44~+细胞成骨转化的研究

    罗美;马云胜;纪小龙;

    目的从人脐血中分离可以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应用干细胞分离系统分离出脐血CD44+细胞,细胞贴壁后取P2代细胞进行成骨诱导。观察细胞形态学特征、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表型。诱导后碱性磷酸酶染色和Von-Kossa染色法检测成骨能力。结果贴壁细胞形态呈长梭形,需3周长满瓶底,传代后细胞增殖速度增快,细胞表型为CD44+。诱导细胞增殖速度均明显减慢。碱性磷酸酶染色细胞阳性率为66.0%。Von-Kossa染色提示细胞成骨诱导后有钙化结节形成。结论脐血CD44+细胞可以向成骨细胞分化。

    2010年01期 v.50;No.683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卒中单元模式下急性脑梗死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分析

    范华;徐剑君;谭建萍;涂淑华;邓远琼;李晓萍;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卒中单元医疗模式下适时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治疗组(38例),均在卒中单元医疗模式下常规用胞二磷胆碱静滴,治疗组加用低分子量肝素钙。评价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及凝血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基本痊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单元医疗模式下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安全性好。

    2010年01期 v.50;No.683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豫籍汉人AIH-Ⅰ型和AIH-Ⅰ型-PBC重叠综合征在HLA-DRB1和DQA1基因的遗传易感性

    刘智慧;徐芸;刘玉宁;王桂叶;

    目的在HLA-DRB1和DQA1基因座位上分析豫籍汉人自身免疫性肝炎-Ⅰ型(AIH-Ⅰ型)和自身免疫性肝炎-Ⅰ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AIH-Ⅰ型-PBC)重叠综合征患者的遗传易感性。方法应用PCR-SSP技术对58例AIH-Ⅰ型,61例AIH-Ⅰ型-PBC重叠综合征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各组各个基因座位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基因频率的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或<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IH-Ⅰ型组DQA1*01、DRB1*07-DQA1*01和DRB1*07-DQA1*03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AIH-Ⅰ型-PBC组DRB1*08、DRB1*12、DRB1*08-DQA1*01和DRB1*12-DQA1*01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AIH-Ⅰ型-PBC组与AIH-Ⅰ型组比较,DRB1*08、DRB1*14、DRB1*12、DQA1*06、DRB1*08-DQA1*01、DRB1*14-DQA1*01、DRB1*07-DQA1*01和DRB1*10-DQA1*05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6 7)。结论在豫籍汉人中,DQA1*01可能是AIH-Ⅰ型的抵抗基因;DRB1*08可能是AIH-Ⅰ型-PBC重叠综合征的易感基因,而DRB1*12可能是抵抗基因。DRB1*07-DQA1*01单倍型可能是AIH-Ⅰ型患者的强危险因素,DRB1*08-DQA1*01单倍型可能是AIH-Ⅰ型-PBC重叠综合征患者的强危险因素。

    2010年01期 v.50;No.683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左旋氨氯地平和厄贝沙坦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和粥样斑块的影响

    洪许伟;周智林;

    目的探讨左旋氨氯地平和厄贝沙坦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左旋氨氯地平组和厄贝沙坦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12个月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血管内皮素1(E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变化。结果左旋氨氯地平和厄贝沙坦两组治疗6、12个月后,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ET-1、TNF-α、SBP、DBP分别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左旋氨氯地平组IMT、Crouse积分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和厄贝沙坦均能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血浆中ET-1、TNF-α的水平;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较厄贝沙坦能更好地逆转高血压患者大动脉结构异常,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2010年01期 v.50;No.683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游泳及抚触早期干预对足月低体质量儿免疫功能的影响

    吴先红;庄召琴;李玉华;骆建新;施培秀;韩雪花;

    目的探讨新生儿游泳和抚触早期干预对足月低体质量儿体液、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足月低体质量儿86例,随机分为游泳及抚触组(45例)和单纯沐浴组(41例),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IgG、IgA、IgM,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8、CD4/CD8水平变化,并比较6个月内两组常见感染性疾病发生率。结果在出生后第1天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第31天游泳及抚触组IgG、IgA、IgM、CD3、CD4、CD4/CD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6个月常见感染性疾病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游泳和抚触可增强足月低体质量儿的免疫功能。

    2010年01期 v.50;No.683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替比夫定在预防肝移植后乙肝复发中的应用

    张雅敏;朱志军;郑虹;邓永林;潘澄;孙丽莹;沈中阳;

    目的评价替比夫定在预防肝移植后乙肝复发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4例乙肝终末期肝病患者移植术后应用替比夫定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乙肝复发;6例移植术后应用拉米夫定出现病毒变异者停用拉米夫定,换用替比夫定+阿德福韦。观察用药后HBV DNA复制、HBsAg以及HBeAg的变化及不良作用。结果54例患者[29例术前HBV DNA高复制(>103copies/ml)及25例低复制(<103copies/ml)]在术后6个月时HBVDNA、HBsAg、HBeAg全部阴转;6例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病例加用替比夫定3个月以上,5例乙肝标记物转阴。结论肝移植术前应用替比夫定,术后继续替比夫定治疗,可有效改善肝功能、抑制肝炎复发。

    2010年01期 v.50;No.683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盐酸戊乙奎醚用于小儿氯胺酮基础麻醉前用药的临床观察

    何云昊;章艳君;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用于小儿氯胺酮基础麻醉前用药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择期手术患儿随机分为盐酸戊乙奎醚组和阿托品组各20例,以氯胺酮和咪达唑仑对患儿行基础麻醉,记录各时点的血压、心率、体温及腺体分泌情况。结果盐酸戊乙奎醚组在给药后血压、心率及体温较给药前变化不明显;阿托品组心率明显增快,血压及体温明显增高(P<0.05)。盐酸戊乙奎醚组术后1 h口腔分泌物明显少于阿托品组(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作为小儿麻醉前用药比阿托品更具优势。

    2010年01期 v.50;No.683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早期干预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研究

    赵波涛;翟立群;刘伯军;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影响。方法将86例足月新生儿HIE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脑活素或胞二磷胆碱,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并早期干预,于生后行颅脑CT扫描;发病后3~4周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3~6个月行Ge-sell发育量表检查。结果治疗组在颅脑CT恢复程度、NBNA测定、智力发育测定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早期干预并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有明显促进HIE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的作用。

    2010年01期 v.50;No.683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2009年第三季度北京南部地区成人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状况研究

    魏欣;王红艳;赵黎佳;杜凤和;

    目的了解2009年第三季度北京南部地区成人甲型流行性感冒(流感)发病情况。方法选择2009年7~9月非流感流行季节在北京天坛医院发热门诊就诊的符合卫生部流感样病例诊断标准的患者582例,留取咽部分泌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甲型流感病毒,并调查患者性别、年龄、症状、实验室检查等因素。结果甲型流感病毒阳性194例(33.3%)。患者年龄(33.0±15.8)岁,男∶女比例为1∶1.2。在病毒检测阳性组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P<0.05)。与病毒检测阴性组比较,病毒检测阳性组咳嗽、流涕、咽痛症状比例比较高(P均<0.01)。伴随北京地区气候变化,甲型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逐渐升高(P<0.01)。结论2009年第三季度北京南部地区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发病率逐渐上升。甲型流感病毒检测阳性者男多于女,咳嗽、流涕、咽痛症状明显。

    2010年01期 v.50;No.683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肺炎链球菌HMGS基因克隆及同源模建

    贲亚琍;崔古贞;张青叶;刘德立;

    目的构建肺炎链球菌HMGS同源模建。方法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克隆肺炎链球菌HMG-CoA合成酶(HMGS)基因,测序获得HMGS基因序列,以粪肠球菌HMGS(IX9E)为模板,通过SYBYL7.0软件构建同源模建。结果成功地构建了肺炎链球菌HMGS同源模建。结论获得的肺炎链球菌HMGS基因序列与IX9E的基因有53%同源序列;可以为根据肺炎链球菌HMGS同源模建寻找结构类似物来开发新药奠定基础。

    2010年01期 v.50;No.683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梅毒合并HIV感染41例临床分析

    张京姬;孙丽君;高清荣;李在村;宋映雪;吴昊;

    目的观察梅毒合并HIV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转归,探讨梅毒对已进行高效反转录抗病毒治疗(HAART)的HIV感染者血浆CD4+T细胞计数及病毒载量的影响。方法对41例梅毒合并HIV感染患者的性别、好发人群、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选择24例HIV单独及共梅毒感染者进行HAART,分析梅毒对CD4+T细胞计数与病毒载量的影响。结果在340例HIV感染者中,梅毒阳性者41例(10.2%)。男性同性恋人群是梅毒和HIV共感染的高危人群。经有效驱梅治疗梅毒滴度降低较满意。共感染者经HAART后CD4+T细胞计数增加不明显或降低,但病毒载量没有明显变化。结论梅毒不仅能增加传播HIV的几率,而且能够降低HIV感染者的免疫能力。

    2010年01期 v.50;No.683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阿昔莫司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董艳梅;赵利枝;

    目的评价烟酸衍生物阿昔莫司联合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分别应用辛伐他汀(辛伐他汀组)及阿昔莫司联合辛伐他汀(联合组)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8周后观察降脂疗效、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均较治疗前下降,联合组TC、LDL-C、TG、脂蛋白(a)下降更为显著,并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相近。结论治疗混合型高血脂症可首选他汀类药物,必要时与烟酸类药物联用,全面调节血脂参数达标。

    2010年01期 v.50;No.683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益气补肾活血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范昕;

    目的观察益气补肾活血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的6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洛汀新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益气补肾活血药治疗。结果治疗组的疗效与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气补肾活血药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2010年01期 v.50;No.683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谷氨酰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李雪梅;周丽洁;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COPD呼吸衰竭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医院配制的高能鼻饲膳,观察组从每日蛋白质摄入总量中减去20 g,替换为静脉给予等量的丙氨酸—谷氨酰胺(Aln-Gln)双肽,在营养治疗前1 d及治疗后7、14、21、28 d测定免疫学指标。结果营养支持28 d后,观察组的血总淋巴细胞计数(TLC),CD3,CD4,CD4/CD8以及免疫球蛋白IgA、IgG显著增加(P<0.05),对照组血TLC显著增加(P<0.05)。治疗4周后两组各项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不同监测时间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TLC在治疗21、28 d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ln-Gln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具有调节细胞、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

    2010年01期 v.50;No.683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老年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体会

    张宜波;王中;

    目的探讨老年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病情的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老年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与非老年人比较。结果老年人颅脑外伤影像学表现颅骨骨折、硬膜外血肿减少,硬膜下血肿及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增多、术后患者易再出血,术后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结论老年急性颅脑损伤预后较普通成人差,应加强病情早期观察处理,采取积极的针对性治疗措施。

    2010年01期 v.50;No.683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白血病疗效观察

    吴少玲;崔中光;汪洪毅;赵洪国;赵春亭;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对难治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15例难治性白血病患者均为髓性白血病,行Auto-PBSCT。预处理方案:BU/CY(马利兰+环磷酰胺)(10例)或联合IA(去甲氧柔红霉素)(2例)或联合HD-Ara-C(大剂量阿糖胞苷)(3例)。移植后治疗:常规方案巩固化疗维持1 a。结果15例患者Auto-PBSCT后全部获完全缓解,除1例移植后死于肺部真菌感染外,其余14例均好转出院,1例半年后复发,其余13例无病存活至今。结论Auto-PBSCT是治疗难治性白血病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2010年01期 v.50;No.683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护理园地

专题笔谈

综述与讲座

告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