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云朋;钟跃;刘哲;潘强;
目的观察PI3K抑制剂LY294002联合含PTE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PTEN)对人脑胶质瘤TJ899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向TJ889分别加入LY294002(LY294002组)、Ad-PTEN+LY294002(联合组)、Ad-vector病毒(空载组)、DMSO(DMSO组)培养48 h。分别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观察TJ899增殖活性和侵袭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TJ899的PTEN/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中相关蛋白。结果与DMSO组、空载组和LY294002组相比,联合组细胞存活速率下降,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S期减少,细胞凋亡率增加,侵袭和迁移的细胞数减少,PTEN蛋白表达增加,而磷酸化蛋白激酶B、细胞增殖抗原、细胞周期素D1、Bcl-2、基质金属蛋白酶-2、黏着斑激酶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均<0.05。结论LY294002联合Ad-PTEN可明显抑制TJ899的增殖活性和侵袭能力,该作用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2010年02期 v.50;No.684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冯定坤;艾文兵;刘延廷;肖宁;
目的观察整合素αvβ3抗体对胶质瘤GL15细胞增殖和侵袭力的影响。方法将GL15分为两组,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整合素αvβ3抗体,对照组不加整合素αvβ3抗体。采用MTT比色法测算GL15增殖抑制率,免疫组化法检测GL15的Ki-67,Transwell小室观察GL15透膜细胞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随整合素αvβ3抗体浓度增加GL15增殖抑制率增加,Ki-67阳性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百分比降低,GL15透膜细胞数减少,P均<0.01;实验组各浓度间比较,P均<0.01。结论整合素αvβ3抗体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和侵袭性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2010年02期 v.50;No.684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侯永新;闫华;张文治;苏心;段世博;刘暌;只达石;
目的观察抗脑抗体对脑胶质瘤细胞C6的增殖、凋亡和侵袭力的影响。方法将C6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抗脑抗体,对照组不加抗脑抗体;分别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及Boyden小室测算C6增殖抑制率、细胞凋亡率及穿膜细胞数。结果实验组加抗脑抗体5、10、20、30、40μg/ml处理后,C6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6.3%±4.4%、18.7%±3.2%、22.6%±3.0%、27.7%±1.4%、39.9%±3.3%,对照组为0;实验组加抗脑抗体5、40μg/ml处理后,C6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7.257%±5.964%、28.677%±6.748%,对照组为6.043%±0.421%;实验组加抗脑抗体5、20、30μg/ml处理后,C6穿膜细胞数分别为(3 266.67±251.66)、(7 133.33±305.51)、(15 000.00±2 000.00)个,对照组为(1 533.33±152.75)个。实验组各浓度间相比,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结论抗脑抗体可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并诱导其凋亡。
2010年02期 v.50;No.684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龚智泉;孔令非;赵跃武;
目的观察特异性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2′-脱氧胞苷(5-Aza-CdR)对人脑星形细胞瘤细胞侵袭力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分别将终浓度为0、1×10-7、5×10-7、1×10-6mol/L 5-Aza-CdR加入星形细胞瘤细胞作用48 h,采用Boyden小室观察星形细胞瘤细胞的侵袭力,采用明胶酶谱分析法检测星形细胞瘤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变化。结果随着5-Aza-CdR浓度的升高,星形细胞瘤细胞穿膜细胞数呈升高趋势,proMMP-9及MMP-9的表达呈增高趋势(P均<0.05)。结论5-Aza-CdR可增强人脑星形细胞瘤细胞侵袭力,可能与DNA低甲基化上调MMP-9表达有关。
2010年02期 v.50;No.684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段世博;闫华;徐鹏;薛静;刘暌;只达石;
目的观察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抗脑抗体(ABAB)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9例颅脑创伤患者(伤后3 d、1周、2周、3周、1个月、2个月、6个月、9个月)及47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ABAB。结果颅脑创伤患者各时间点血清ABAB水平均高于健康体检者(P均<0.05);伤后1周重型颅脑损伤者血清ABAB水平高于中、轻型颅脑伤者(P<0.01)。结论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血清ABAB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判断神经系统损伤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2010年02期 v.50;No.684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钟德君;康敏;王清;王高举;张德胜;宋跃明;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体外诱导鼠胚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Notch1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NSCs分为两组,观察组加入终浓度为1.0μmol/L的ATRA,对照组不加ATRA。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NSCs Notch1蛋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NSCs Notch1 mRNA。结果观察组NSCs经ATRA诱导3、5、7、9 d,Notch1蛋白积分光密度值分别为539.43±13.46、488.67±13.12、437.54±13.10、434.32±13.04,Notch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12 2±0.080 2、0.216 4±0.125 2、0.022 1±0.135 5、0.017 7±0.006 1;对照组分别为591.35±15.61、0.624 3±0.274 5,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结论在ATRA体外促鼠胚NSCs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Notch1表达减少;ATRA诱导NSCs向神经元的分化与抑制Notch信号途径有关。
2010年02期 v.50;No.684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晓东;夏鹤春;马辉;黄耀武;朱凯;
目的探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在利手、非利手简单运动模式下手运动区脑功能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7例健康志愿者,均为右利手,分别行简单手指运动—拇指对掌运动,采用3.0T MRI扫描机,平面回波成像(EPI)技术,应用主机自带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将MRI信号图重叠在常规MRI T1 FLAIR序列横断面或矢状位图像上,得到fMRI图像,通过与常规MRI图像对比,观察运动皮层活化区出现的形式、位置、数目。结果在利手及非利手运动模式下,17例均获得良好对侧初级运动区(M1)区及部分双侧辅助运动区(SMA)和运动前区(PMA)激活图像,非利手者有部分获得同侧M1区激活图像。结论fMRI可用于利手、非利手简单运动模式下手运动区脑功能的研究。
2010年02期 v.50;No.684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韩建国;潘强;李勇刚;李海红;岳树源;
目的研究颞下锁孔入路的解剖结构和暴露范围,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具尸头双侧模拟颞下锁孔入路,分别行硬膜下和硬膜外解剖研究,显微镜下观察暴露的解剖结果,测量重要结构到标记点的距离。结果颞下硬膜下锁孔入路暴露小脑幕切迹缘、环池、中脑下段和脑桥上端的外侧及小脑上表面、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动眼神经、视束、视交叉、视神经、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丘脑穿动脉、垂体柄、双侧乳头体、滑车神经、岩静脉、三叉神经起始部及三叉神经以上的上斜坡;硬膜外入路可暴露海绵窦外侧壁的全貌及其内部结构,磨除岩骨可暴露三叉神经与内听道间的上斜坡和部分内听道以下的中斜坡,内听道全程及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展神经、Dorello管孔、桥小脑角、小脑前下动脉及内听动脉。结论颞下锁孔入路可暴露鞍上区、脑干腹侧方、岩斜区、海绵窦区等部位,可用以切除累及上述部位的病变。
2010年02期 v.50;No.684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方征宇;熊亮;黄杰;杨唐柱;马玉娟;尤春景;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川芎嗪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A、B组,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后,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及川芎嗪80 mg/kg,2次/d,连用7 d。采用双盲法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采用TTC染色法测量大鼠脑梗死灶体积,并行运动诱发电位检测。结果A组神经功能评分为(3.31±0.23)分,脑梗死灶体积为(45.63±12.75)mm3,运动阈值为52.67%±8.75%,B组分别为(2.30±0.15)分、(26.59±7.64)mm3、34.29%±5.18%,P均<0.05。损伤后的运动阈值与脑梗死灶体积呈正相关(r=0.68,P<0.05)。结论川芎嗪可减小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梗死灶体积,提高皮质兴奋性。
2010年02期 v.50;No.684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赵飞兰;晁耐霞;薛慧琴;吴春林;林永达;罗彬;陈芳;谢小薰;罗国容;
目的观察肝癌相关抗原kinectin基因重组蛋白(kinectin-MBP)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对T细胞增殖活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从正常人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用rhGM-CSF、rhIL-4联合诱导扩增DC;用kinectin-MBP(kinectin-MBP组)、麦芽糖结合蛋白(MBP组)分别致敏DC,对照组不处理。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IL-12、IFN-γ,MTT法检测各组DC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kinectin-MBP组上清液中IL-12、IFN-γ含量分别为(615.32±7.93)、(544.28±7.17)pg/ml,MBP组分别为(382.13±5.21)、(308.46±6.44)pg/ml对照组组分别为(299.40±10.22)、(228.03±6.70)pg/ml,三组相比,P均<0.05。kinectin-MBP组T淋巴细胞增殖指数为53.14±0.62,MBP组为22.14±0.31,对照组为10.86±0.65,三组相比,P均<0.001。结论体外诱导扩增的DC经kinectin-MBP致敏后具有很强的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
2010年02期 v.50;No.684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永宏;郑晓库;哈敏文;冯新杰;
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中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及激素受体(ER)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蒽环类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7例乳腺癌组织中的Ki-67、ER;其中70例术后予含蒽环类药物化疗,根据无病生存期(DFS)、总生存期(OS)长短评价化疗敏感性。结果乳腺癌组织中Ki-67、ER阳性率分别是70.10%、65.98%,且二者表达呈负相关(r=-0.366,P<0.01);Ki-67表达仅与临床分期有关,ER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术后化疗Ki-67阳性ER阴性者的DFS、OS均较Ki-67、ER均阳性(阴性)、Ki-67阴性ER阳性者明显延长(P均<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的Ki-67、ER异常表达,并与蒽环类化疗药物敏感性相关。
2010年02期 v.50;No.684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邱志远;范钰;王崇强;黄卫兵;
目的观察cripto-1基因小干扰RNA(siRNA)对乳腺癌细胞侵袭力的影响。方法将人乳腺癌MDA-MB468细胞分为4组,A组不处理,B组转染空载脂质体,C组转染错配siRNA,D组转染分别转染含3.125、6.25、12.5 nmol/L cripto-1基因siRNA的脂质体。分别于处理24、48、72 h收集各组细胞。采用实时定量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MDA-MB468的cripto-1 mRNA和蛋白,采用软琼脂集落培养试验和Boyden小室检测MDA-MB468的锚着不依赖性增殖和侵袭能力。结果与A、B、C组比较,D组MDA-MB468的cripto-1 mRNA、cripto-1蛋白、集落形成数量、穿膜细胞数均呈浓度依赖性减少(P均<0.005)。结论cripto-1基因siRNA可抑制乳腺癌细胞侵袭。
2010年02期 v.50;No.684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峰;俞力超;蒋志华;施舜缤;
目的观察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R(IGF-1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免疫印迹法检测食管鳞癌和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的IGF-1R、VEGF-C。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IGF-1R、VEGF-C阳性率分别为81.05%、67.37%,癌旁组织中分别为20%、5%,P均<0.01;食管鳞癌组织中IGF-IR、VEGF-C蛋白条带灰度比值分别为0.58±0.03、0.43±0.05,癌旁组织中分别为0.43±0.02、0.31±0.04,P均<0.05。IGF-IR、VEGF-C表达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有关(P均<0.01),二者表达呈正相关(r=0.29,P<0.05)。结论食管鳞癌组织中IGF-IR、VEGF-C高表达,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有重要作用。
2010年02期 v.50;No.684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万志先;王雄伟;董元训;汪雷;吴胜梅;朱耀明;
目的探讨人脑星形细胞瘤组织中程序性细胞反应因子4(PDCD4)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星形细胞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中的PDCD4蛋白、PDCD4 mRNA。结果PDCD4蛋白在正常脑组织、星形细胞瘤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7.5%、12.5%,P<0.01。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Ⅰ~Ⅳ级PDCD4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8.9%、66.6%、42.8%、15.4%,PDCD4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65±0.119、0.487±0.115、0.325±0.104、0.118±0.084,各级别间相比,P均<0.01。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与PDCD4mRNA相对表达量呈负相关(rs=-0.998,P<0.01)。结论PDCD4低表达可能是导致星形细胞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2010年02期 v.50;No.684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静;卢明;彭立辉;石磊;滕晓华;温林豹;
目的总结显微手术治疗脑侧裂区胶质瘤的经验。方法对43例侧裂区脑胶质瘤患者均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术中在保护重要结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结果手术肿瘤全切除30例,次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随访37例,能正常工作及生活21例,生活能自理6例,偏瘫生活不能自理2例,复发5例,死亡3例。结论熟悉侧裂区的局部解剖和熟练掌握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注意对侧裂区动静脉血管及肿瘤周围重要功能区的保护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2010年02期 v.50;No.684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洪伟;李爱民;王富元;孙维晔;马逵;
目的观察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42例前交通动脉瘤经翼点入路行夹闭术治疗。结果按GOS评分治愈或良好36例,致残4例,死亡2例。结论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术中减轻下丘脑穿动脉损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2010年02期 v.50;No.684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东海;刘树伟;冯昕;李刚;李新钢;张鹏;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处理方法。方法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12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9例,行动脉瘤孤立联合颅内外搭桥手术治疗2例,未治疗而随访观察1例。结果本组10例有症状者,症状消失5例、改善4例、无变化1例;9例影像学检查动脉瘤无残留;1例无症状的小动脉瘤患者,1 a后CTA复查体积形态无明显变化。结论对有症状的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可采取积极的血管内介入或手术疗法,无症状未破裂的小动脉瘤可定期随访观察。
2010年02期 v.50;No.684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马全锋;王宏;薛凯;罗斌;
目的观察经翼点入路手术夹闭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巨大动脉瘤的效果。方法经翼点入路手术夹闭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巨大动脉瘤8例,术中采用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动脉瘤内减压、动脉瘤塑形、组合夹闭等综合手段完成动脉瘤夹闭。结果本组术后恢复优良6例,轻残1例,重残1例。结论经翼点入路手术夹闭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巨大动脉瘤有效,术中综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根据个体化原则谨慎处理。
2010年02期 v.50;No.684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郭韬;崔竟飞;康进生;武江;梁传栋;
目的探讨恶性脑膜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21例恶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颅脑CT、MRI示肿瘤周围明显水肿,多为等密度或高密度块影,多见囊变或坏死区域;瘤组织呈非均一强化;肿瘤边缘不规则或边界不清。17例初治者首选手术全切除治疗,4例复发者均行γ-刀治疗。其中15例行化疗,3例行放疗。随访5~84个月,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3例,无变化2例,进展3例,死亡1例。结论CT、MRI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恶性脑膜瘤诊断;治疗方法是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配合放化疗。
2010年02期 v.50;No.684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韩克捷;周瑸;戴宏伟;于筠;闫永;刘念;
目的探讨CT导向立体定位技术在小型脑膜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颅内小型脑膜瘤行显微手术治疗,术中采用CT导向立体定位技术。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19例,Ⅱ级切除1例,Ⅲ级切除1例;全部病例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CT导向立体定位显微手术治疗脑膜瘤,定位准确、创伤小、并发症少。
2010年02期 v.50;No.684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郭付有;宋来君;孙红卫;宋振宇;
目的观察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实质性血管网织细胞瘤的效果。方法对6例实质性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采用显微手术切除治疗。结果本组肿瘤全切5例,1例采取V-P分流术联合术后γ-刀治疗。无手术死亡者;术后随访1~33个月,1例走路不稳无明显改善,余无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实质性血管网织细胞瘤疗效较好。
2010年02期 v.50;No.684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赵建华;柏顺明;钱希颖;杨雷;
目的观察经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入路手术切除第三脑室颅咽管瘤的疗效。方法对48例第三脑室颅咽管瘤患者经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入路行肿瘤切除术。结果肿瘤全切除36例,近全切除12例,无手术死亡者。结论经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入路是切除第三脑室颅咽管瘤的首选入路,肿瘤全切除率高。
2010年02期 v.50;No.684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周仁义;李婷;陆威成;刘源;景治涛;
目的探讨垂体脓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7例垂体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视力视野障碍6例,头痛5例,泌乳、月经紊乱、性功能障碍、乏力、毛发脱落、多睡等3例,多饮多尿2例,发热1例。MR I示鞍区类圆形囊状占位性病变,等或长T1,长T2,囊壁呈环形强化("鸭梨"征)。本组均行颅内探查术,6例经鼻蝶入路,1例经右额开颅额下入路,术中肿块切开后均见脓液流出,切除脓肿并引流后患者症状改善,无复发。结论MR I检查有利于垂体脓肿的诊断;治疗原则为尽早手术切除病灶,充分冲洗引流,术后抗感染。
2010年02期 v.50;No.684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丘学才;常魏;张丽娟;唐太昆;
目的观察双侧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对冲性重型颅脑损伤(STBI)的疗效。方法将87例对冲性STB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标准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双侧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术中发生脑膨出7例,术后发生切口疝9例,术后恢复良好及中残24例,死亡8例,GCS评分为(7.45±1.85)分;对照组分别为23、25、10、19例及(5.06±1.03)分,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双侧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对冲性STBI效果优于单侧开颅去骨瓣手术。
2010年02期 v.50;No.684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刘宙;杨伟明;赵洪远;王超宇;邬江华;
目的观察CD1a、Ki-67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大肠癌组织中的CD1a、Ki-67。结果本组CD1a阳性24例,Ki-67阳性37例;CD1a和Ki-67表达与Dukes分期和患者生存时间有关(P均<0.05)结论大肠癌组织中CDa、Ki-67表达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010年02期 v.50;No.684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郭运生;赵敏;
目的观察大肠癌组织中蛋白激酶B(Akt)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8例大肠癌和9例正常大肠组织中的Akt、HIF-1α。结果大肠癌组织中Akt和HIF-1α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大肠组织,P均<0.05,Akt和HIF-1α表达与大肠癌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548,P<0.01)。结论大肠癌组织中Akt、HIF-1α高表达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2010年02期 v.50;No.684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万光霞;林辉;刘浔阳;
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取56例乳腺癌组织及20例正常乳腺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HER-2蛋白,半定量RT-PCR法检测HER-2 mRNA。结果乳腺组织中HER-2蛋白阳性32例,HER-2 mRNA表达量为0.643 85±0.256 418,正常乳腺组织中分别为1例、0.451 83±0.001 16,两者相比,P<0.001;HER-2 mRNA表达量与乳腺癌TNM分期有关(P<0.001)。结论乳腺癌组织中HER-2高表达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010年02期 v.50;No.684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小丽;朱道银;唐恩洁;
目的观察靶向Bcl-2基因的shRNA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及其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构建靶向Bcl-2基因的shRNA,转染对数生长期HepG-2细胞,设空白组、空载体组、pGenesil-B1组、pGenesil-B2组、pGenesil-B3组、pGenesil-S组;MTT法检测HepG-2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HepG-2细胞凋亡率,RT-PCR法检测Bcl-2 mRNA,免疫细胞化学SP法检测Bcl-2蛋白。结果空白组、空载体组、pGenesil-B1组、pGenesil-B2组、pGene-sil-B3组、pGenesil-S组细胞抑制率分别为0、4.6%、3.8%、46.4%、8.3%、0.13%,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3.95%、48.80%、69.14%、90.50%、58.14%、50.96%,Bcl-2 mRNA的表达抑制率分别为0、3%、8.3%、49.1%、4.8%、1.8%,Bcl-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38.15%±3.46%、35.25%±2.67%、15.21%±2.32%、9.51%±2.51%、14.15%±2.67%、36.83%±3.35%,pGenesil-B2组与其他各组相比,P均<0.01。结论shRNA可致HepG-2细胞凋亡,并抑制Bcl-2的表达。
2010年02期 v.50;No.684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水军;王耀东;吴阳;张弓;赵永福;徐梦辉;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中Kiss-1、NF-κB p65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40例HCC及癌旁肝组织和10例正常肝脏组织中的Kiss-1、NF-κB p65。结果正常组织、癌旁肝组织、HCC组织中,Kiss-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90.0%、80.0%、47.5%,NF-κB p65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0.0%、37.5%、65.0%,三者相比,P<0.01;Kiss-1蛋白表达与HCC的临床分期、病理学分级、门静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NF-κB p65蛋白表达与HCC的临床分期、病理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等有关(P均<0.05);HCC中Kiss-1、NF-κB p65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415,P<0.01)。结论HCC组织中Kiss-1低表达及NF-κBp65高表达可能在HCC侵袭与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0年02期 v.50;No.684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凌平;龚昆梅;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经肝门阻断行肝癌切除术患者肝脏功能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经肝门阻断行肝癌切除术,术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静滴乌司他丁20万U治疗7 d。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3、5、7天血清中的肝功能指标和炎症因子。结果观察组术后第3、5、7天肝功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第1、3、5天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乌司他丁对肝癌切除术患者肝功能有保护作用;其作用通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实现。
2010年02期 v.50;No.684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郭强;徐亮;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p53、PTEN的表达变化,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胃癌组织中的p53、PTEN。结果胃癌组织中PTEN、p53的阳性率分别为46.7%、75.0%,PTEN、p53表达均与胃癌患者肿瘤的大小、Borrmm an分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均<0.05),PTEN、p53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0.513,P<0.05);PTEN、p53表达分别与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率呈正相关(r=0.556,P<0.05)和负相关(r=-0.493,P<0.05)。结论p53、PTEN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2010年02期 v.50;No.684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学亮;薛运章;王守利;李敦恒;
目的观察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部分开腹手术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104例患者行常规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中处理阑尾系膜与根部时采用部分开腹手术技术。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出现脐孔渗液、CO2蓄积症状、轻微肠梗阻症状各1例,无出血、残端漏、腹腔脓肿、残株炎、戳孔疝。结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采用部分开腹手术技术可有效避免阑尾残端漏、残株炎,系膜止血效果可靠,无异物残留等。
2010年02期 v.50;No.684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汤文宇;稽富海;杨建平;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用于下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将78例择期行腹部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结束前20、5 min,实验组、对照组分别静注氟比洛芬酯1 mg/kg、生理盐水5 ml。结果实验组患者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6 h内主动要求镇痛者7例,24 h内重复要求镇痛2例,吗啡用量为(1.56±0.54)mg;对照组分别为26例、9例、(6.83±1.72)mg,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氟比洛芬酯用于下腹部手术术后镇痛效果较好。
2010年02期 v.50;No.684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宋庆平;王晓东;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survivin、Cyclin B1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2例NSCLC组织和10例正常肺组织中的survivin和Cyclin B1。结果NSCLC组织中survivin、Cyclin B1阳性率均高于正常肺组织(P<0.05);NSCLC组织中survivin表达与TNM分期、分化程度有关,Cyclin B1表达与病理类型、TNM分期、分化程度有关(P均<0.05),二者表达呈正相关(r=0.527 3,P均<0.05);survivin、Cyclin B1均阳性者的生存期高于均阴性者(P<0.05)。结论NSCLC组织中的survivin、Cyclin B1高表达在NSCLC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NSCLC预后判断。
2010年02期 v.50;No.684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董印军;刘曙光;孙复志;穆殿斌;张百江;
目的总结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的诊治经验。方法对138例BA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痰细胞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诊32例,余均为术后病理检查确诊。87例行肺叶切除,11例行肺叶切除+肺楔形切除,23例行肺楔形切除,17例行全肺切除,术后化疗73例。术后1、3、5 a生存率分别为85.5%、60.1%、41.3%。结论穿刺活检和支气管灌洗有助于BAC诊断,病理检查为诊断的金标准;手术根治性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2010年02期 v.50;No.684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梁华刚;傅昭然;
目的评价外周血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 21-1)、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糖类抗原(CA125)和癌胚抗原(CEA)联合检测对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免疫发光法测定100例肺癌(肺癌组)、50例良性肺部疾病(良性组)患者和50例健康人(对照组)外周血中的CYFRA21-1、NSE、CA125、CEA。结果肺癌组CYFRA21-1、NSE、CA125、CEA阳性率分别为57%、28%、54%、58%,良性组分别为8%、10%、12%、18%,对照组分别为6%、8%、6%、8%。4项联合检测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2.0%、90.0%、78.0%。结论血清CY-FRA21-1、NSE、CA125、CEA联合检测有利于肺癌的临床诊断。
2010年02期 v.50;No.684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钟颖;马莉;陈文栋;毕春;
目的探讨多频生物阻抗分析仪在肺叶切除术患者体液含量及分布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3例行肺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手术期间常规输液组输注乳酸钠林格液12~14 ml/(kg.h),限制输液组输注乳酸钠林格液6~8 ml/(kg.h)。采用多频生物阻抗分析仪监测患者的总体液量(TBW)、细胞内液(ICW)、细胞外液(ECW)。结果手术结束时,常规输液组TBW、ICW、ECW较麻醉前和限制输液组均增加(P均<0.05),限制输液组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多频生物阻抗分析法可用于评估患者体液含量及分布。
2010年02期 v.50;No.684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朱晓红;吴延庆;陈受琳;徐国海;
目的探讨在体外循环(CPB)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血浆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20例心功能Ⅱ~Ⅲ级风湿性瓣膜病在CPB下行单纯人工二尖瓣置换术患者,于CPB前、CPB 30min及主动脉开放后1、6、24 h从颈内静脉置管中抽血,测定患者血浆中的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NE。结果CK-MB、NE均明显高于CPB前(P均<0.01)。CK-MB于主动脉开放后6 h达高峰,24 h开始下降;NE于主动脉开放后1 h达高峰,主动脉开放后6 h开始下降,至主动脉开放后24 h仍明显高于CPB前(P<0.01)。血浆中NE与CK-MB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94,P<0.01)。结论在CPB下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血浆中的NE表达增加,是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2010年02期 v.50;No.684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蕊;张艳;秦石成;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前后左室壁运动情况,探讨超声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评价左室壁运动的价值。方法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分别记录30例冠心病患者PCI术前、术后7 d左室短轴图像,测量左室壁运动参数的变化。结果与PCI术前相比,术后7 d冠心病患者缺血节段的应变、应变率、缩短率显著增高(P均<0.05),基底部、心尖部旋转角度、左室扭转角度均增大。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左室壁运动情况改善;应用STI技术评价左室壁运动准确全面。
2010年02期 v.50;No.684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罗玉贤;顾福杭;胡雅萍;王雪平;张洪涛;王晶莹;冯素敏;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经血管腔内移植联合腔内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将64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移植组于血管腔内成形术的同时在缺血部位注入PBMNCs;对照组仅行腔内成形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足部溃疡愈合时间缩短,跛行距离延长,踝肱指数(AB I)升高,P均<0.01。结论PBMNCs经血管腔内移植联合腔内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足疗效优于单纯腔内成形术。
2010年02期 v.50;No.684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永立;檀增宪;王玉河;
目的总结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方法对326例患者行PLD手术治疗。结果本组椎间盘穿刺成功321例(98.7%),穿刺失败5例;Herron疗效评定标准,显效245例(75.2%),有效66例(20.2%),无效15例(4.6%),总有效率为95.4%。22例效果不佳者再次实施PLD,疗效达显效12例,有效10例。本组术后均无血管神经损伤或椎间盘感染等并发症出现。结论PLD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术中应尽量切吸出最大的髓核量,疗效不佳者可重复行PLD治疗。
2010年02期 v.50;No.684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赵建喜;李会超;鹿强;赵星海;王敬稳;高明;张媛;冯娜;
目的评价三维CT重建成像在颌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90例颌骨骨折患者行常规X线、二维CT扫描、三维CT重建成像检查,并与术中所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X线平片、二维CT及三维CT重建成像对348例下颌骨骨折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1.0%、92.5%、98.8%,对242例下颌骨骨折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44.6%、93.4%、98.3%,三者相比,P均<0.05。结论三维CT重建成像有助于颌骨骨折的术前诊断。
2010年02期 v.50;No.684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崔晓宇;
目的探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在已婚育龄妇女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MEIA法检测2 306例已婚育龄妇女血清HBV-M。结果HBV-M阳性425例。HBsAg携带率为6.94%,大三阳感染率为1.60%(37/2 306),占HBV-M阳性者的8.71%;小三阳感染率为2.73%,占HBV-M阳性者的14.82%(63/425)。而HBsAb阳性率相对较高(10.88%),占HBV-M阳性者的59.06%。结论采用MEIA法检测已婚育龄妇女的HBV血清学标志物敏感性及特异性高。
2010年02期 v.50;No.684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宋志远;刘志明;
目的观察p73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2例前列腺癌组织(癌症组)和20例前列腺增生组织(对照组)中的p73。结果癌症组p73阳性率为31.3%,对照组为0,两组比较,P<0.05;p73的表达与前列腺癌临床分期有关(P<0.05),p73阳性前列腺癌患者术后5 a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P<0.05)。结论前列腺癌组织中p73高表达,检测p73可判断前列腺癌的预后。
2010年02期 v.50;No.684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向前;钟甘平;韩镇远;史庭凯;
目的观察膀胱移行细胞癌(TCCB)组织中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5例TCCB组织和32例正常膀胱组织中的TSP-1、TGF-α,采用CD34标记法计数微血管密度(MVD)计数。结果TCCB组织中,TSP-1、TGF-α阳性率为30.6%、74.1%,MVD值为(66.54±16.19)条;正常膀胱黏膜中分别为65.6%(21/32)、21.9%(7/32)、(43.56±11.62)条,P均<0.01。TSP-1表达与TCCB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肿瘤转移有关(P<0.01),与MVD值呈负相关(r=-0.309,P<0.01),与TGF-α呈正相关(r=0.502,P<0.01)结论TCCB组织中TSP-1低表达TGF-α高表达;二者在TCCB发生发展及转移中有重要作用。
2010年02期 v.50;No.684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相华;李冬芹;代永霞;张金凤;史运芳;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α干扰素(IFN-α)、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98例SLE患者(SLE组)及55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中的IFN-α、IL-10、TGF-β,采用RT-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IFN-α、IL-10、TGF-βmRNA。结果SLE组血清中的IFN-α、IL-10及PBMCs中的IFN-α、IL-10 mRNA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活动期高于稳定期(P<0.05);SLE组血清中的TGF-β及PBMCs中的TGF-βmRNA低于对照组(P<0.05),且活动期低于稳定期(P<0.05);SLE组血清及PBMCs中的IFN-α、IL-10及其mRNA呈正相关(r=0.80、0.75,P均<0.05),IL-10、TGF-β及其mRNA呈负相关(r=-0.45、-0.25,P均<0.05),IFN-α、TGF-β及其mRNA无相关性。SLE组血清及PBMCs中IFN-α、IL-10、TGF-β与其相应的mRNA呈正相关(r=0.90、0.82、0.91,P均<0.05)。结论SLE患者外周血中IFN-α、IL-10高表达,TGF-β低表达;三者相互作用参与SLE的发病。
2010年02期 v.50;No.684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卫红;范团起;
目的总结慢性光化性皮炎(CAD)的诊治经验。方法对13例CAD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皮损以面部、手背等曝光部位为主,均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皮肤组织病理改变呈慢性湿疹样改变12例,假性淋巴瘤样改变1例。经严格避光及避免光敏性物质,采用甲泼尼松龙、雷公藤多甙、羟氯喹、沙利度胺治疗,10例基本控制,3例复治后明显好转。结论CAD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检查;严格避光及抗炎治疗有效。
2010年02期 v.50;No.684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亚丹;李军;陈红娟;赵越;李丹;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将54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行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对照组仅行小梁切除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术后1、6个月眼压均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眼压控制率为93.8%、浅前房发生率为9.4%、功能性滤过泡发生率为90.6%;对照组分别为66.7%、33.3%、70.4%,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安全有效。
2010年02期 v.50;No.684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