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芝银;刘金平;王玉;曾秋棠;刘坤;孙宗全;董念国;
目的研究慢性房颤(AF)患者心房肌细胞乙酰胆碱敏感钾通道(KAch)Kir3.4基因及蛋白表达变化,探讨其在AF离子通道重构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2例心脏瓣膜病手术患者,根据基础心律分为AF组9例和窦性心律(SR)组13例。术中AF组取左、右心房标本,SR组取右心房标本,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心房肌细胞KAch基因Kir3.4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Kir3.4表达的KAch蛋白亚基GIRK4表达。结果与SR组比较,AF组心房肌细胞Kir3.4 mRNA表达明显减少,GIRK4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均<0.05)。AF组左、右心房肌细胞Kir3.4 mRNA表达及GIRK4蛋白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AF患者心房肌细胞KAch通道的Kir3.4基因及蛋白表达均下调,此变化可能是KAch通道电流密度减小的分子基础,是机体代偿保护机制反应。
2010年05期 v.50;No.687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琦;钟光珍;王志军;陈兴栋;王笑峰;杨新春;
目的研究染色体9p21上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10757274、rs2383206)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探讨其与心肌梗死(M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32例初发MI(MI组)及430例外科疾病(对照组)患者,用PCR-SNP Stream技术对rs10757274、rs2383206位点进行SNP分型及分析。结果MI组两个SNP位点的GG、AG基因型分布及G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校正混杂因素后显示,两个SNP位点中的G等位基因可使MI患病风险分别提高44%和54%(P<0.01)。结论rs10757274、rs2383206是中国汉族人群MI发生的易感位点。
2010年05期 v.50;No.687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王丽蕊;李凌;陈雅丽;董文杰;车丽玲;肖莉丽;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骨保护素(OPG)、可溶性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sRANKL)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心内科就诊患者80例,冠脉造影显示CHD 53例,其中单支病变组9例、双支病变组17例、多支病变组27例,正常对照组27例;采用ELLSA法检测各组血清OPG、sRANKL,并分析血清OPG、sRANKL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HD患者血清OPG明显升高,且随冠脉病变程度增加而逐渐升高(P<0.05);血清sRANKL明显降低,且随冠脉病变程度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结论CHD患者血清OPG升高、sRANKL降低,二者可作为CHD的预测因子,血清OPG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有关。
2010年05期 v.50;No.687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吴海;廖钦晨;贺慧娟;陈世德;文宏;刘艳丽;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30例DCM患者(DCM组)及2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外周血CD4+CD2+5T细胞。结果外周血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DCM组为(8.53±1.64)%,对照组为(11.4±2.1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DCM患者心功能越差,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越低。结论DCM患者CD4+CD2+5T细胞比例减少,可能打破自身免疫耐受,发生针对心肌抗原的免疫反应,参与DCM发病。
2010年05期 v.50;No.687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杜瑞雪;范利;李小鹰;韦立新;胡亚卓;叶平;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不同部位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对15例老年尸解者的股动脉、颈总动脉及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进行连续取材,常规行病理检查;并选取部分节段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CD68、bax免疫组化染色;分析不同部位AS斑块中SMA、CD68、bax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三种AS斑块在SMA、CD68、bax表达方面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对老年患者不同部位的AS斑块稳定性及药物疗效评估等应分别进行监测。
2010年05期 v.50;No.687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谷红霞;孙雪峰;吕杨;黄大伟;张彬;陈香美;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与健康者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以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15个社区健康者305例,用ELISA法检测其血浆D-D,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斑块组98例、无斑块组207例;根据每10岁一个年龄段分5组。结果斑块组血浆D-D高于无斑块组(P<0.01),D-D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r=0.235,P<0.01)。65岁以后年龄组颈动脉斑块患病率及Log D-D明显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是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HDL-C是其保护因素。结论血浆D-D是健康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因素,有颈动脉斑块的健康者D-D升高可能因增龄所致。
2010年05期 v.50;No.687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周晶;俞淑静;李晓雯;王晓梅;邓莉;费大东;郝清顺;杨传梅;
目的探讨生命网在干预代谢综合征(MS)患者心血管风险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80例MS患者随机分为生命网干预组220例、对照组60例;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干预组加生命网干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血压、血脂、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等危险组分变化,以及心血管事件及替代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各危险组分改善明显,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降低(P<0.05或<0.01)。结论生命网对干预MS患者的心血管风险有重要作用。
2010年05期 v.50;No.687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周继红;柳广南;黄斯明;钟小宁;苏红;
目的探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筛选肺癌患者血清标志蛋白的临床价值。方法用SELDI-TOF-MS技术、弱阳离子交换蛋白芯片,检测肺癌和肺良性病变患者的血清蛋白质质谱图;用Biomarker Pattern软件分析肺癌差异蛋白并初建其诊断模型,通过盲筛验证诊断模型。结果发现有统计学差异的蛋白峰20个,其中肺癌患者血清高表达蛋白质波峰14个,低表达蛋白质波峰6个;用质荷比2 090.77、2 503.31 Da的差异蛋白峰建立分类树模型,其诊断肺癌的灵敏度88%,特异度95%;盲筛验证灵敏度90%,特异度100%,粗符合率93.33%,Youden指数0.9。结论SELDI-TOF-MS技术筛选的肺癌血清差异性蛋白及分类树模型,诊断肺癌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好。
2010年05期 v.50;No.687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赟光;崔晓兰;宋美艳;窦立冬;王意忠;
目的观察叠氮胸苷(AZT)对人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增殖的抑制作用,探讨其治疗白血病的可行性。方法以不同浓度AZT处理K562细胞,用四氮甲唑蓝实验测定AZT作用于细胞株48 h的IC50,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Annexin-V/PI双染法分析细胞凋亡比例。结果AZT对K562细胞株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呈时间与浓度依赖性增长;AZT处理48 h后可见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及白血病细胞株S期比例增大;Annexin V/PI双染法显示早期凋亡细胞比例增大。结论AZT有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
2010年05期 v.50;No.687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晓雯;周梅;沈嶔健;杨业鹏;朱蓉;韩南银;李载权;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反应下肿瘤细胞对辐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人宫颈癌HeLa细胞置于60Co设备行γ射线照射;采用反转录PCR方法检测内质网应激反应标志分子X盒结合蛋白1(XBP1)mRNA剪切;细胞克隆形成试验检测内质网应激反应剂二硫苏糖醇(DTT)作用后对HeLa细胞的生存变化。结果DTT作用后XBP1 mRNA出现剪切;克隆形成试验发现HeLa细胞存活率明显提高。结论在内质网应激反应下,增加肿瘤细胞的辐射抵抗性。
2010年05期 v.50;No.687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吴险峰;王叶堂;程应樟;刘燕娜;陈静;
目的观察左向右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CHD)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心脏脚踝血管指数(CAVI)变化,评估其大动脉僵硬度。方法对30例动脉导管未闭(PDA)、31例房间隔缺损(ASD)及36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行介入治疗;检测其治疗前缺损直径与治疗后左、右侧CAVI的关系。结果PDA、、ASD、VSD患者术前缺损直径对两侧CAVI均无明显影响(P均>0.05)。结论左向右分流性CHD患者的缺损直径对CAVI无明显影响;介入治疗后CAVI下降,大动脉僵硬度降低。
2010年05期 v.50;No.687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施佳;金惠根;欧少君;沈灯;刘宗军;汪蔚青;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QRS波时限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无再流的关系。方法对16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PCI,根据术后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分级分为再流组149例和无再流组19例,检查其入院、PCI后即刻及4 h心电图,计算梗死相关导联的QRS波时限均值;并对两组各项临床及心电图特征进行比较。结果与再流组比较,无再流组年龄较高、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较长、合并糖尿病者较多、入院时QRS波更宽(P<0.05或<0.01)。相关分析显示,AMI患者的入院时QRS波宽度、年龄和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与直接PCI后无再流发生独立相关(P<0.01或0.05)。结论AMI患者的入院时QRS波时限有助于预测直接PCI后无再流发生。
2010年05期 v.50;No.687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吕立勋;吴范武;李洁;姚荣妹;包巨太;
目的观察抗毒补心胶囊对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VM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用抗毒补心胶囊治疗,对照组用常规西药治疗,两组均酌情应用一般抗心律失常药物,疗程为4周。治疗前后行24 h动态心电图、心肌酶学、柯萨奇B病毒抗体及心功能检查。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心电图好转、心功能改善、心肌酶恢复及柯萨奇B病毒抗体转阴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抗毒补心胶囊治疗VMC疗效明显。
2010年05期 v.50;No.687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王勇;朱源生;冯毅;童家毅;王红雷;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患者临床特征及其与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观察120例AD(AD组)和90例无AD(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指标,根据其临床特征,分析AD的临床死亡风险因素。结果AD组急性期院内病死率17.5%;其收缩压、BMI、脂蛋白a、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高血压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女性、舒张压、hs-CRP及并发意识障碍、心包填塞症状在死亡与存活患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手术+支架治疗者病死率低。结论舒张压、hs-CRP、意识障碍及心包填塞是导致AD患者急性期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支架治疗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2010年05期 v.50;No.687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威;李其斌;陈岚岚;
目的探讨物理疗法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PSVT患者分为A组(普罗帕酮)、B组(物理疗法)、C组(物理疗法+普罗帕酮)和D组(普罗帕酮+物理疗法),记录治疗前后各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改变,比较其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C组复律成功率87.50%,明显高于A组(76.47%)、B组(20.00%)、D组(50.00%)(P均<0.05);且C组无不良反应,其他三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普罗帕酮前先行物理疗法治疗PSVT的疗效较好。
2010年05期 v.50;No.687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韩淑杰;杨俊华;周炳元;赵彩明;
目的探讨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患者致密化不全心肌(NC)受累节段,以及其与左室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31例经临床、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LVNC患者,并行心功能NYHA分级;依据左室16节段分析法,分析超声心动图检查中NC受累节段,常规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等。结果31例中,心功能Ⅰ~Ⅱ级5例,Ⅲ~Ⅳ级26例。首发表现为慢性左心功能不全23例。LVNC受累部位依次为心尖、乳头肌,最易受累节段侧壁为心尖段,受累节段与左室射血分数呈中度负相关(P<0.05)。结论NC累及节段可作为判断致LVNC程度的指标之一。
2010年05期 v.50;No.687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曹明英;刘克强;齐新;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eGF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尿微量白蛋白(MAU)与冠脉病变程度(Genisi积分)的相关性。方法将610例冠脉造影确诊的CHD患者分为单纯CHD组,合并高血压组、糖尿病(DM)组、高血压+DM组。用多元回归分析各肾功能指标与Genisi积分的相关性及其影响指标。结果各组Ccr、eGFR均与Genisi积分相关,CHD组及高血压组Scr与Genisi积分相关,高血压组、DM组及高血压+DM组MAU与Genisi积分相关(P均<0.01);各组Ccr均为主要影响指标(P均<0.01)。结论CHD患者不论合并高血压、DM与否,其Ccr均与冠脉狭窄程度及其影响程度相关,为较好的预测CHD程度的指标。
2010年05期 v.50;No.687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丁大植;崔勋;兰颖;张莹;关立克;
目的观察米力农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将48例心功能Ⅲ~Ⅳ级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16例,A组用常规治疗+强心苷类;B组用常规治疗+米力农;C组用常规治疗+米力农+rhBNP。结果总有效率A组62.5%,B组81.3%,C组93.8%;总有效率B、C组均优于A组,且C组明显优于A组(P<0.05)。三组治疗后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心脏作功指数、左室射血分数均升高,但以B、C组升高显著(P均<0.01);与B组比较,C组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最大流速与二尖瓣血流心房收缩期最大流速比值显著增高(P<0.01)。结论米力农联合rhBNP治疗CHF有效、安全,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2010年05期 v.50;No.687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陈晓;刘松;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衰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羧基端糖基化肽(Copeptin)的影响。方法将40例AMI合并心衰患者分为两组,行PCI前观察组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对照组口服20 mg/d;两组均在行PCI前1 d,术后1、3 d检测血清hs-CRP,入院24 h、行PCI前1 d、术后1 d检测血清Copeptin。结果与入院24 h、术后1 d比较,两组术后1、3 d血清Copeptin明显降低,hs-CRP明显升高(P均<0.05),以观察组血清hs-CRP降低明显(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AMI合并心衰患者行PCI后的血清hs-CRP,降低其心血管事件和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概率,改善预后。
2010年05期 v.50;No.687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张洁;蔡尚郎;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寻找比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更符合生理状态的起搏部位。方法将60例有安装起搏器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S起搏,对照组用被动电极行RVA起搏;比较两组起搏后即刻及1、3、6个月的起搏参数变化,起搏前后心电图Ⅱ导联QRS波时限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起搏后不同时间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R波幅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观察组心电图Ⅱ导联QRS时限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起搏、感知异常,无电极脱位、心肌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RVOTS起搏安全可行,与RVA起搏比较更符合生理状态。
2010年05期 v.50;No.687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焕明;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心衰)的疗效,以及其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的影响。方法将60例失代偿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rhBNP,对照组加用硝酸甘油或硝普钠,治疗72 h观察两组疗效;记录其治疗前、治疗后心率、心功能NYHA分级,心脏超声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LVEF明显升高,心率、血浆PRA、AngⅡ、ALD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rhBNP治疗失代偿性心衰疗效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拮抗RAS过度激活有关。
2010年05期 v.50;No.687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石小霞;耿厚法;孙冰;班博;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及厄贝沙坦对Ⅲ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观察对象分健康者(对照组)、糖尿病者(DM组)、DN厄贝沙坦治疗者(A组)、DN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者(B组)及DN联合治疗者(C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检测各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EAR),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及厄贝沙坦对氧化应激指标及UEAR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DM组、DN组血清MDA、AOPP及UAER均明显升高,SOD均明显降低(P均<0.05),以DN组变化明显;治疗后DN组血清MDA、AOPP及UEAR均明显降低,SOD明显升高(P均<0.05),以DN组变化明显。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和厄贝沙坦均可显著降低Ⅲ期DN患者的血清MDA、AOPP和UEAR,提高SOD,具有一定肾脏保护作用。
2010年05期 v.50;No.687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赤;任天成;戚晓庄;毛荣;茅志成;盛祥文;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变化在严重创伤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7例创伤患者随机分为MODS组和脏器功能正常组(对照组),用放免法检测患者伤后6 h内及第1、3、5、7天的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N)计数;评定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态评分(APACHEⅡ)。并与23例健康人群(正常组)进行对照。结果与对照组和正常组比较,MODS组伤后6 h内及第1、3、5、7天血清PCT明显升高(P均<0.05);伤后24 h内两患者组的CRP、WBC计数和N计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CT对严重创伤致MODS有早期诊断价值,且比ISS、APACHEⅡ等评分系统更方便快捷,也明显优于传统炎症指标。
2010年05期 v.50;No.687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臧真真;刘泓基;
目的观察脾酪氨酸激酶(Syk)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8例食管鳞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的Syk蛋白表达;分析不同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下食管鳞癌组织中的Syk蛋白表达。结果食管鳞癌组织Syk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2χ=51.24,P<0.05);Syk蛋白表达与肿瘤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食管鳞癌组织中Syk蛋白表达缺失与其发生及淋巴结转移倾向有关。
2010年05期 v.50;No.687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军荣;李圣华;羊文娟;陈来明;沈鑫;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应用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因锁骨下动脉狭窄致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15例。结果15例患者手术全部获得成功。随访6个月,经彩超及多普勒血流图检查均未发现病变部位再狭窄,血流通畅良好。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因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引起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是一种创伤小、疗效满意、安全可行的微创治疗方法。
2010年05期 v.50;No.687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孙杨;孔岳南;
目的探讨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脑梗死(C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5例CI患者(CI组),依据其梗死灶面积分为大梗死灶、中梗死灶、小梗死灶三组;45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CI组入院24 h、第7、14天,以及对照组血清H-FABP。结果CI组入院24 h、第7天的血清H-FAB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此时间点大梗死灶、中梗死灶、小梗死灶三组间的血清H-FABP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结论脑梗死病灶大小与血清H-FABP水平有密切关系,H-FABP可能是CI早期较敏感的生物学标志物,且与CI程度和预后有关。
2010年05期 v.50;No.687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尹浩军;李英;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微创组、联合组(微创+神经节苷脂),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结果联合组、微创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08%、61.54%、46.15%,病死率分别为19.23%、13.07%、42.31%,联合组、微创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微创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微创组不同时间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第21天,联合组、微创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脑出血安全、有效。
2010年05期 v.50;No.687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伟先;杨焕莲;张玲玲;孙广玉;刘书斌;
目的观察草酸铂联合5-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时辰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采用草酸铂联合5-Fu/亚叶酸钙方案时辰化疗治疗晚期胃癌患者48例,草酸铂每天给药时间10∶00~22∶00,持续输注12 h,16∶00达高峰;亚叶酸钙、5-Fu每天给药时间22∶00~10∶00,持续输注12 h,4∶00达高峰。14 d为一治疗周期,至少用2个周期。结果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23例,稳定14例,进展7例,总有效率50.6%。治疗期间最常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外周神经毒性、黏膜炎、腹泻,均以Ⅰ~Ⅱ度为主。结论草酸铂联合5-Fu/亚叶酸钙时辰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疗效高,毒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
2010年05期 v.50;No.687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红娟;陈建英;李琳;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玻璃体切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晶状体玻璃体切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P)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DRP合并白内障患者分为A组28例(32眼)、B组30例(34眼),A组行超声乳化玻璃体切除+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随访1~3 a,A组视力改善26眼,B组20眼;A组出现黄斑水肿、虹膜新生血管者分别为5、0眼,B组分别为11、5眼,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超声乳化玻璃体切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DRP合并白内障疗效好,并发症少。
2010年05期 v.50;No.687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肖钟迪;张玉成;房学东;
目的构建携带增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TSLC1真核表达载体,为研究其抗肿瘤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提取基因组RNA,利用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反应,扩增全长TSLC1基因片段,与真核表达载体pReceiver-M29载体进行连接,并转化到大肠杆菌JM109中扩增,以获得重组载体,应用酶切、PCR及测序鉴定此重组载体。结果RT-PCR获得约1 329 bp大小的特异性TSLC1基因片段;测序鉴定证实,TSLC1基因片段正确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Receiver-M29中。结论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Receiver-M29-TSLC1。
2010年05期 v.50;No.687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永清;李清怀;薄爱华;韩德兰;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和生存素(Survivin)在乳腺良、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V免疫组化法,检测77例乳腺癌和22例乳腺腺瘤患者病灶切除标本中的Survivin、UPA表达;分析两者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在腺瘤和腺癌中,Survivin阳性率分别为72.72%、70.13%,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UPA阳性率分别为31.28%、58.44%,腺癌阳性率明显高于腺瘤(P<0.01)。腺癌临床分期高、浸润性癌和有淋巴结转移者Survivin、UPA阳性率高(P均<0.05)。结论乳腺癌患者Survivin、UPA表达率较高,两者呈低度正相关,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有关;检测两者对乳腺癌的靶向治疗和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
2010年05期 v.50;No.687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少君;孙成铭;栾材富;牟肖东;王臣玉;
目的探讨节律基因Per2对胶质瘤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Per2表达质粒pcDNA3.1-Per2及空载对照质粒pcDNA3.1分别经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转染CHG-5细胞,用G418筛选出Per2稳定表达细胞株;分别用MTT法、流式细胞仪、RT-PCR技术,检测CHG-5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以及该细胞株中增殖、凋亡相关基因p53和c-myc表达。结果筛选到稳定表达Per2基因的细胞株CHG-5/Per2细胞,Per2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能力;与对照组(pcDNA 3.1-CHG-5)和未处理组(CHG-5)比较,转染组CHG-5/Per2细胞在G1期阻滞,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均<0.05);Per2可明显上调p53基因表达,抑制c-myc基因表达。结论节律基因Per2可促进胶质瘤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是胶质瘤中的肿瘤抑制因子。
2010年05期 v.50;No.687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沈云岳;刘华;王蕾;高锋;
目的评价实时PCR和第2代杂交捕获法(HC-Ⅱ)对不同宫颈病变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与HC-Ⅱ检测158例宫颈病变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的高危型HPV,比较两者的检测结果。结果HC-Ⅱ和PCR检测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分别为69.0%和72.8%,二者总符合率85%(134/158);两种方法检测高度鳞状上皮细胞病变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炎症(P均<0.05);其中115例PCR阳性标本中,HPV16阳性率为31.3%,HPV18为11.3%,HPV16、18均阳性为12.2%。结论PCR与HC-Ⅱ检测高危型HPV有较好的相关性;HPV-DNA检测可作为预防和早期诊断子宫颈癌的主要筛查手段;PCR检测HPV16/18可作为宫颈癌筛查经济、有效的方法。
2010年05期 v.50;No.687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余章斌;韩树萍;陈玉林;郭锡熔;贾瑞喆;张翔;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PE)患者胎盘组织中内脂素(VF)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将81例PE患者分为轻度组39例,重度组42例;另选45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记录各组产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胎盘组织VF基因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其蛋白表达,并与PE患者的血压值行相关分析。结果重度组SBP、DBP高于对照组和轻度组(P均<0.05)。轻度组VF mRNA表达为对照组的1.67倍,重度组为对照组的2.12倍(P均<0.05);轻、重度组VF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PE患者VF mRNA及VF蛋白表达水平与SBP、DBP呈正相关(r分别为0.53、0.56,0.48、0.51;P均<0.05)。结论PE患者胎盘组织VF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其表达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2010年05期 v.50;No.687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强;张芸;王青竹;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镇痛剂防治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行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舒芬太尼)、B组(氯胺酮)、C组(曲马多)各30例,分别于手术结束前30 min静注;手术结束前3 min停止泵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比较各组手术结束时自主呼吸恢复的初始频率、停药至拔管时间,以及拔管后即刻、15 min、60 min、12 min时间点患者的疼痛、镇静程度。结果与B、C组比较,A组手术结束时自主呼吸恢复的初始频率在前两个时间点有统计学差异;与A、C组比较,B组停药至拔管时间有统计学差异;与A、B组比较,C组在相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升高(P<0.01或<0.01)。各组拔管即刻的镇静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拔管后15 min,C组与A、B组及A、B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拔管后60 min,B组与A、C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0.05)。结论舒芬太尼、氯胺酮、曲马多均可缓解瑞芬太尼全麻术后疼痛,但舒芬太尼适合身体健康、痛阈低下者,氯胺酮适合术后有监护条件者,曲马多适合老年患者。
2010年05期 v.50;No.687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