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FAK基因靶向miRNA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刘启胜;董卫国;于红刚;

    目的构建靶向黏着酶(FAK)基因的miRNA真核表达质粒,为其在胃癌相关研究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设计合成两条针对FAK基因的特异性miRNA干扰序列,定向克隆到pcDNATM6.2-GW/EmGFP-miR真核表达载体上,经鉴定后转染胃癌BGC-823细胞,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blot技术鉴定重组体对细胞FAK基因表达的干扰效果。结果针对FAK基因的两组miRNA干扰质粒构建成功,转染BGC-823细胞后,细胞FAK mRNA及FAK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结论针对FAK基因的miRNA真核表达质粒成功构建,该质粒可用于miRNA进行靶向FAK的相关研究。

    2010年07期 v.50;No.689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扩增及向类肝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韩翠萍;刘吉勇;高蕾;裴庆山;孙欣欣;文婷玉;

    目的探讨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UBC-MSCs)向类肝细胞定向分化的可能性。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新生儿脐带血75份,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与直接贴壁法相结合分离UBC-MSCs,体外培养传代,获得第4代集落生长细胞作流式细胞仪表面抗原测定,并应用a-FGF、b-FGF、HGF、OSM等多种成分,分阶段向肝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取诱导后4周和6周的细胞分别采用RT-PCR法检测ALB、AFP和CK-19基因mRNA水平,分析类肝细胞诱导表达情况。结果按108/ml接种,用含15%FBS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可成功获取UBC-MSCs。细胞呈长梭形,细胞表面抗原测定显示强烈表达CD29、CD44,而不表达造血细胞的标志物CD34、CD45。分阶段诱导6周后,细胞形态呈多角形,并检测到肝细胞表面标志物白蛋白、AFP和CK-19。结论新生儿脐血中可分离出MSCs,并可在体外进行培养扩增,分阶段诱导可分化为类肝细胞。

    2010年07期 v.50;No.689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姜黄素对肝癌Hep1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倪琦;曾思恩;谭宁;郭芳;张美艳;

    目的进一步探讨姜黄素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姜黄素作用不同时间肝癌Hep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Hep1细胞凋亡率以及各周期时相变化。结果姜黄素作用后Hep1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升高,呈时间剂量效应关系;15μmol/L作用后,G0+G1期细胞显著增多,而G2+M期细胞显著减少,细胞凋亡率增高(P均<0.05)。结论姜黄素可有效抑制Hep1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且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其机制可能为干扰细胞周期进程,促进细胞凋亡。

    2010年07期 v.50;No.689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抗氧化剂PDTC对肝癌细胞株Hep3B增殖的影响及机制

    焦建新;季万胜;高志星;张红梅;李蕾;原皓;冯玉光;张小茜;

    目的探讨抗氧化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在肝细胞性肝癌化学预防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PDTC、阿霉素及PDTC联用阿霉素作用于Hep3B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凋亡率;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检测NF-κB活性。结果PDTC作用后Hep3B存活率明显降低,呈浓度依赖性,P<0.01。阿霉素联用PDTC的细胞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单用阿霉素(P<0.01)。PDTC为10μmol/L时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50μmol/L时(P<0.01)。EMSA示PDTC作用后NF-κB表达降低,不同浓度PDTC作用两两相比P<0.01。结论PDTC能抑制肝癌细胞株Hep3B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增强阿霉素的细胞毒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NF-κB激活。PDTC可用于肝癌的化学预防,联用阿霉素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2010年07期 v.50;No.689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HBV cccDNA定量与病情的相关性分析

    盛慧萍;杨岩;赖雅芳;刘娅;张栩;秦王景;

    目的探讨肝组织HBV cccDNA定量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病情的影响。方法应用FQ-PRC法检测42例乙肝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肝组织和血清HBV-DNA水平,同时对肝组织行常规病理染色判断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SP法检测肝组织中HBsAg、HBcAg表达,化学发光法检测HBV标志物。分析肝组织HBVcccDNA与组织和血清HBV-DNA、肝细胞内HBsAg、HBcAg水平及肝脏炎症、纤维化程度的关系。结果肝组织HBV cccDNA定量与组织及血清HBV-DNA定量呈正相关(r=0.807,P<0.001;r=0.627,P<0.001);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肝组织HBV cccDNA定量与肝细胞内HBsAg表达无明显相关性,而与HB-cAg表达呈正相关(r=0.486,P<0.05)。结论检测肝组织内HBV cccDNA可更精确反映HBV复制程度;对乙肝诊断、抗病毒治疗及选择停药时机具有重要价值。肝组织HBV cccDNA与血清HBV-DNA定量及HBcAg联合检测可指导抗病毒治疗。

    2010年07期 v.50;No.689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Ad-PTEN对乳腺癌细胞系MCF-7生长抑制作用的影响及机制

    刘哲;李文良;宋云朋;许朋;韩磊;

    目的探讨携带野生型PTE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PTEN)和LY294002对乳腺癌细胞系MCF-7生长抑制作用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在MCF-7中导入Ad-PTEN和PI3K抑制剂LY294002。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TEN/PI3K/AKT及其下游相关蛋白表达,MTT法检测MCF-7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Annexin V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与DMSO组、空载病毒和LY294002组相比,联合组(LY294002+Ad-PTEN)PTEN蛋白明显上调,而PI3K/AKT及下游蛋白水平显著下降;联合组细胞阻滞于G0/G1期;细胞凋亡率增加明显;自培养第2天起,联合组细胞生存率呈下降趋势。结论Ad-PTEN联合LY294002通过阻滞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抑制MCF-7的增殖能力,两者具有正向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PI3K/AKT信号通路下游蛋白有关。

    2010年07期 v.50;No.689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EGF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的相关性

    严家芹;李峰;陈壬寅;李晟磊;赵国强;刘晓博;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rs 28384375C/T单核苷酸多态性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对61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20例健康查体正常者(对照组)的EGF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①EGFR位点:胃癌组EGFR基因型频率分别为C/T26.22%、T/T73.78%;对照组分别为C/T5.00%、T/T95.00%,两组均未发现C/C基因型;P=0.031 6;②C、T等位基因频率:胃癌组分别为13.11%、86.89%,对照组分别为2.50%、97.50%,P=0.044 3;③胃癌组两种基因型者HP感染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④EGFR C/T多态性与胃癌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和组织分化程度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胃癌发生部位、浸润深度、原发肿瘤侵犯范围和组织类型无相关性。结论EGFR单核苷酸多态性可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与HP感染无明显相关性。

    2010年07期 v.50;No.689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胃癌组织中CTGF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李菊英;苟笑丹;贺菊香;赵刚;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份正常胃黏膜组织、50份胃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CT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CTGF阳性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癌组织CT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黏膜组织(P<0.01),CTGF的高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均<0.05);与肿瘤浸润的深度无明显关系。结论CTGF蛋白可作为胃癌前病变及胃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2010年07期 v.50;No.689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叶酸脂质体对乳腺癌4T1细胞的体内靶向性研究

    傅刘鹏;徐俊;黄思超;邱胜红;蔡绍晖;

    目的探讨叶酸脂质体对乳腺癌4T1细胞的体内靶向性,为开展叶酸介导的靶向性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结合冷冻超声法制备叶酸脂质体,原子力显微镜(AFM)确定叶酸脂质体的粒径大小和表征叶酸脂质体的表面形态结构。采用鼠源4T1细胞建立小鼠原位乳腺癌模型,原位皮下分别注射包封钙黄绿素的叶酸脂质体和脂质体,用荧光显微镜定性观察和荧光定量法测定叶酸脂质体与脂质体对肿瘤细胞的富集量。结果叶酸脂质体富集于原发性和转移性乳腺癌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脂质体(P<0.05)。结论通过细胞表面叶酸受体的介导作用,叶酸脂质体能明显富集于表达叶酸受体的乳腺癌细胞上,即具有肿瘤靶向性;本研究为开展叶酸介导的靶向性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2010年07期 v.50;No.689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8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护理园地

经验交流

告读者

研究生专栏

  • Epha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王庆元;张谢夫;赵春临;吕新远;

    目的探讨Epha4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及RT-PCR法检测Epha4蛋白及mRNA在66例胃癌组织、40例癌旁组织、14例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分析Epha4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中Epha4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和正常胃组织,癌旁组织与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Epha4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3.0%(35/66)。Epha4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体积、癌组织浸润深度无关(P>0.05)。结论Epha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状态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和转移关系密切,可以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2010年07期 v.50;No.689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血糖大鼠血浆胃促生长素及肥胖抑制素水平与胃排空的相关性探讨

    魏宁;魏良洲;武军;王金燕;孔心涓;田字彬;

    目的探讨糖尿病初期血浆胃促生长素、肥胖抑制素及其比值(G/O)对胃排空的影响。方法将60只清洁级雄性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C组)、糖尿病组(DM组)、胰岛素干预组(INS组)各20只。后两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糖尿病模型。INS组每日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另两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制模2周、6周,每组随机取半数进行实验,以酚红灌胃法检测胃排空率,酶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胃促生长素、肥胖抑制素水平。结果2周后,DM组较NC组胃排空率升高(P<0.001),胃促生长素、肥胖抑制素水平增高(P<0.01),G/O值略增高;INS组大鼠胃排空率低于DM组(P<0.001),G/O值低于DM组及NC组(P<0.01)。6周后,DM组较NC组胃排空率升高(P<0.001),胃促生长素、肥胖抑制素水平增高(P<0.01),G/O值增高(P<0.05);INS组较DM组胃排空减慢(P<0.001),血浆肥胖抑制素升高(P<0.05)。结论糖尿病初期血浆G/O升高是胃排空加快的可能原因之一,外源性补充胰岛素对肥胖抑制素水平的影响可能与调节胃排空有一定关系。

    2010年07期 v.50;No.689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卡维地洛对大鼠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和IGF-1表达的影响

    袁向珍;张清华;蒋知新;沙杭;高德禄;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CAR)对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及机制。方法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CAR组,每组30只,后两组建立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三组均于术后1、3、7、14、28 d处死大鼠,每个时间点各6只。光镜下观察颈动脉内膜增生情况,RT-PCR法观察IGF-1 mRNA在球囊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损伤组比较,CAR组术后14、28 d新生内膜面积显著减少,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比值(IA/MA)显著降低(P<0.01),管腔面积明显扩大(P<0.01);损伤组术后3、7、14、28 d IGF-1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14 d达高峰(P<0.01)。CAR组各时间点IGF-1 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损伤组,术后14 d最为显著(P<0.01)。结论CAR能显著减轻大鼠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IGF-1mRNA表达有关。

    2010年07期 v.50;No.689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18)F-FDG PET脑显像SPM分析法在颞叶内侧癫痫术前定位中的价值

    陆东燕;高硕;蔡莉;李伟龙;

    目的探讨18F-FDG PET脑显像像素统计参数图(SPM)法在颞叶内侧癫痫术前定位中的价值。方法对17例颞叶内侧癫痫患者行脑18F-FDG PET检查,对其所有PET图像进行感兴趣区(ROI)法及SPM分析法比较。SPM分析法所用健康对照组选自同期于本中心健康查体者20例。结果ROI法对癫痫灶准确定侧率为70.6%,准确定位率为29.4%;SPM法分别为70.6%、47.1%。二者准确定位率比较,P<0.05。SPM法发现双侧颞叶代谢异常9例(52.9%),伴额、顶叶皮层代谢异常者12例(70.6%)。结论18F-FDG PET脑显像SPM法是一种简便、客观、有效的颞叶癫痫灶定位方法,且有助于发现脑代谢异常。

    2010年07期 v.50;No.689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带有HA标签的HBc蛋白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HEK293细胞中的表达

    章广玲;袁丽杰;王芳;汤华;张银;张淑杰;

    目的构建带有流感病毒血凝素9钛表位标签(HA标签)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蛋白(HBc)的表达质粒,为进一步研究HBc蛋白基因的功能奠定实验基础。方法设计并合成扩增HBc蛋白全长的PCR引物,以野生型的HBV质粒pDolTHBV-1为模板,PCR扩增全长的HBc蛋白,大小为563 bp;PCR产物经过EcoRI和XholI酶切后,与线性化的pcDNA3/HA载体连接后转化大肠杆菌,扩增、纯化获得所需质粒,以琼脂糖凝胶电泳、酶切鉴定以及基因测序鉴定其分子质量和插入片段的序列;构建的质粒转染HEK293细胞48 h后,RIPA裂解细胞,West-ern blot检测HBc蛋白表达。结果纯化质粒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9 kb,酶切鉴定结果符合目的条带(563 bp)大小,插入的寡核苷酸序列与野生型HBV基因序列完全相符,表达的融合蛋白大小为28 kDa。结论成功构建了带有HA标签的HBc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HA-HBc蛋白,为进一步研究HBc蛋白的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2010年07期 v.50;No.689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6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人食管癌细胞原代培养方法的研究

    刘洪涛;杨胜生;王文睿;林金祥;曾志勇;庄聪文;徐驯宇;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人食管癌细胞及建立细胞系的方法,为食管癌的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对46份食管癌新鲜标本分别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和胶原酶消化悬液培养法进行体外培养并观察食管癌细胞生长情况。结果3份标本两种方法均培养出食管癌细胞,后者培养的细胞生长速度快。结论应用组织块和胶原酶消化法培养食管癌细胞,方法可行,适合推广应用。

    2010年07期 v.50;No.689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复方胡芦巴预防脂肪肝的实验研究

    万明;毛新民;李琳琳;唐钰姣;

    目的探讨复方胡芦巴对脂肪肝的防治作用。方法将84只脂肪肝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组及胡芦巴低、中、高剂量组各14只。阳性组予易善复140 mg/kg,胡芦巴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复方胡芦巴1.2、2.4、3.6 g/kg灌胃;模型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均每日1次。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同时予高脂乳剂15m l/kg灌胃,每天下午1次,连续12周。灌胃16周观察各组肝指数,血清TC、TG、LDL-C、GPT、GOT,肝组织匀浆肝脂酶(HL)活性及肝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胡芦巴中、高剂量组肝指数明显降低(P<0.01);TC、TG、GPT、GOT水平明显降低(P<0.01或P<0.05);肝组织中HL活性显著升高(P<0.05);胡芦巴高剂量组LDL-C显著降低(P<0.01)。胡芦巴各剂量组肝脏脂肪变性和点灶状坏死明显减轻。结论复方胡芦巴可调节血脂和防止胆固醇在肝脏内沉积,有预防脂肪肝形成的作用。

    2010年07期 v.50;No.689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方格星虫多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

    夏乾峰;谭河林;覃西;钱士匀;

    目的进一步探讨方格星虫多糖(SNPs)治疗乙型肝炎(乙肝)的机制。方法取50只重庆麻鸭随机分为对照组、阿昔洛韦组及SNPs大、中、小剂量组各10只,均经静脉注射HBV-DNA阳性鸭血清0.2 ml/只建立乙肝模型,7 d后分别予生理盐水、阿昔洛韦及不同剂量SNPs灌胃,均为每天2次,连续给药10 d。给药前1 d、用药5 d、用药10 d及停药后3 d各组均自鸭腿胫静脉取血分离血清,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复制情况,计算HBV-DNA抑制率。结果SNPs不同剂量组HBV-DNA复制均有不同程度抑制(P<0.05),且大、中剂量组与阿昔洛韦组作用相似,但小剂量组反跳现象明显。结论SNPs在体内有一定抑制HBV复制作用,此为抗乙肝药物的研制提供了新思路。

    2010年07期 v.50;No.689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山芝麻水提物对大鼠肝纤维化组织中α-SMA、TIMP-1蛋白表达的影响

    林兴;冯志强;卢锷英;梁斯巧;黄金山;李雪萍;罗权海;

    目的探讨山芝麻水提物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75只肝纤维化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各15只,山芝麻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山芝麻水提物30、15、7.5 g/kg灌胃,秋水仙碱组予秋水仙碱1 mg/kg灌胃,模型组不用药。灌胃6周末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肝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蛋白表达情况并与15只正常大鼠(对照组)比较。结果山芝麻中、高剂量组α-SMA及TIMP-1表达明显低于秋水仙碱组和模型组(P<0.05、P<0.01);亦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山芝麻水提物可抑制大鼠肝脏纤维组织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为降低α-SMA、TIMP-1蛋白表达。

    2010年07期 v.50;No.689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三七总皂甙对脂肪变性L02肝细胞TG水平及SREBP-1c mRNA表达的影响

    杨钦河;胡四平;张玉佩;谢芳;杨环文;薛川松;陈同炎;刘海涛;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甙(PNS)对脂肪变性肝细胞的降脂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50%小牛血清诱导L02肝细胞48 h建立L02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分为模型组、自然恢复组、PNS低剂量组、PNS高剂量组,并设正常组。除模型组继续予含50%小牛血清的1640培养基培养外,余组均改予含10%小牛血清培养。PNS低、高剂量组分别予10、50μg/ml PNS作用。药物作用24 h后,油红O染色观察肝细胞内脂滴变化,全自动生化仪检测TG水平,RT-PCR法检测固醇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 mRNA)表达。结果与自然恢复组比较,PNS各治疗组细胞内脂滴少于其他组,低剂量组更为明显;TG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低剂量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SREBP-1c mRNA的表达量均有下降,低剂量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PNS能显著降低脂肪变性肝细胞内TG水平,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机制可能与下调SREBP-1c mRNA的表达有关。

    2010年07期 v.50;No.689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Fas、cFLIP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

    李莉;赵昱;龚淼;陈炜;赵静;张雷;

    目的探讨Fas、c-FLIP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系列二步法检测79例食管鳞癌组织(观察组)中Fas和c-FLIP蛋白表达,并与20份正常食管黏膜组织(对照组)比较。结果Fas、c-FLIP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肿瘤细胞胞质,观察组Fas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c-FLIP明显高于对照组;c-FLIP表达与食管鳞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Fas表达与食管鳞癌病理分级有关(P<0.05),与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Fas、c-FLIP在食管鳞癌中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c-FLIP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c-FLIP抑制Fas介导的细胞凋亡可能是食管鳞癌发生的一个可能机制;c-FLIP为食管鳞癌生物治疗的新靶点。

    2010年07期 v.50;No.689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探讨

    吴洪文;谢宜奎;白文坤;王文奇;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肝癌(肝癌组)、30例乙肝肝硬化(肝硬化组)及20例健康人(对照组)肝组织中EGF和EGFR表达情况。结果肝癌组EGF和EGFR阳性率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和对照组(P<0.01);Ⅰ期、Ⅱ期、Ⅲ期肝癌EGF和EGFR阳性率逐渐增高;Ⅱ期和Ⅲ期显著高于Ⅰ期(P<0.05)。结论EGF和EGFR在肝癌呈过表达,是肝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重要促进因素。

    2010年07期 v.50;No.689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丙型肝炎患者HCV-1bISDR序列对干扰素疗效的影响

    胡婷;郑杰;

    目的探讨HCV-1b非结构蛋白NS5A干扰素敏感决定区(ISDR)对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1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用RT-nested PCR、SSCP法直接测序得出HCV-1b ISDR序列并进行分析。结果18例患者1b ISDR序列为野生型9例,中间型6例,突变型3例。仅2例突变型用IFN治疗发生完全反应(P<0.05)。而IFN治疗前HCV-RNA水平及γ-GT/ALT值与IFN疗效无关(P>0.05)。结论HCV-1bISDR序列可作为预测IFN疗效的指标。

    2010年07期 v.50;No.689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胃癌组织中C-erbB-2、P53和Nm23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张晓野;高靖;徐竹鸿;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erbB-2、抑癌基因p53、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寻找胃癌早期诊断的免疫标记物。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81份胃癌手术切除标本中c-erbB-2、p53和nm23蛋白表达。结果c-erbB-2、p53和nm23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异常表达者与无基因或单一基因异常表达者相比,在胃癌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方面差异显著。结论多基因异常表达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的关系较单基因异常表达更为密切;c-erbB-2、p53、nm23联合监测对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作用。

    2010年07期 v.50;No.689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慢乙肝患者HBV P区基因变异与病情的相关性及阿德福韦酯治疗效果观察

    吴红章;戴晨阳;李顺天;梁树人;陈文治;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P区基因YMDD变异与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病情的关系及阿得福韦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67例慢乙肝患者血清行HBV P区基因测序检测YMDD变异(耐药株);同时检测肝功能(ALT)、HBV-DNA水平。肝穿刺活检判断肝损伤程度。对检出耐药株者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1 a。结果59例患者检出耐药株,占35.3%;其肝功能损伤程度为轻度10例,中度42例,重度7例;ALT、HBV-DNA水平显著高于未检出耐药株者,P<0.05。服用阿德福韦酯1 a后,肝损伤为轻、中、重者分别为28、27、4例;ALT及HBV-DNA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HBV P区基因变异可加重慢乙肝病情;阿德福韦酯治疗耐药的慢乙肝疗效较好。

    2010年07期 v.50;No.689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肺癌放化疗中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相关因素分析

    王振波;陈绍水;于泽顺;兰卫光;

    目的探讨肺癌同时放化疗中有关剂量指标与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关系。方法对46例肺癌患者采用3DCRT技术常规分割放疗,同时予TP/EP方案全身化疗。观察全周食管受照射量≥50 Gy(LET50)的食管长度及全周食管受照射最高剂量(Dmax)与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关系。结果LET50≤3 cm、3~6 cm、>6 cm者1、2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33%(3/9)、41%(9/22)、53%(8/15),3级分别为0%(0/9)、9%(2/22)、20%(3/15),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ax为≤50 Gy、50~60 Gy、>60 Gy者1、2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40%(4/10)、43%(12/28)、40%(4/8),3级分别为10%(1/10)、11%(3/28)、13%(1/8),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癌同时放化疗中全周食管受照射量≥50 Gy的食管长度与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有关,LET50越长、发生率越高,且3级以上增加更明显;全周食管照射最高剂量与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无明显关系,但3级以上急性食管损伤发生率随Dmax增大有增高趋势。

    2010年07期 v.50;No.689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成人活体肝移植术围术期血清肌钙蛋白I和心肌酶变化及意义

    翁亦齐;王刚;刘伟华;李津源;贺永进;杜洪印;

    目的探讨成人活体部分肝移植术围术期肌钙蛋白I(cTnI)和心肌酶的变化规律。方法肝移植受者24例,静吸复合全麻下行活体部分肝移植术。分别于麻醉后术前(T0)、无肝期30 min(T1)、新肝期30 min(T2)、术毕(T3)、术后24 h(T4)、术后48 h(T5)和术后72 h(T6)采集中心静脉血检测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水平。结果与T0时比较:T2~T5时cTnI、CK-MB和LDH升高,T4~T6时CK升高、T2~T4时α-HBDH升高,P<0.05或P<0.01;与T3时比较:T4时cTnI、CK-MB和CK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成人活体部分肝移植围术期存在心肌损伤;心肌损伤从新肝期开始出现,术后24 h加重,48~72 h逐渐恢复。

    2010年07期 v.50;No.689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MRIDWI在肝细胞肝癌TACE后疗效监测中的应用

    何玉洁;丁勇俊;蒋甜怀;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细胞肝癌(HCC)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后疗效监测中的价值。方法对40例HCC患者于TACE前后行屏气状态下多个弥散梯度因子的DWI,选用固定参数组合自旋平面回波(SE-EPI)序列于屏气状态下测量瘤灶、邻近未累及肝实质区与背景噪声的信号强度(SI),观察TACE术后碘油沉积情况及肿瘤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趋势,判断肿瘤的残存及复发情况。将检查结果与CT增强扫描结果比较。结果随b值增加,肝脏DWI图像质量呈下降趋势。b值取600 s/mm2时,肿瘤组织与肝实质之间存在最佳对比度。TACE后肿瘤的ADC值普遍增大,多排CT和DWI检测肝复发灶的敏感性分别为28.12%(18/64)和43.75%(28/64),χ2=10.41,P<0.05。结论DWI对HCC行TACE治疗后病灶转移复发的检出率高;在评价TACE效果中有重要价值。

    2010年07期 v.50;No.689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大肠腺癌组织中BAG-1及其各亚型表达的临床意义

    王慧;何培元;王晓杰;许倩;陈龙;郑纪宁;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BAG-1及其各亚型表达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分别检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大肠腺癌组织中BAG-1表达情况;蛋白印迹法检测BAG-1蛋白亚型在大肠腺癌组织、正常大肠组织及大肠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并比较BAG-1及其亚型与大肠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AG-1蛋白表达在胞质(BAG-1S和/或BAG-1M)和胞核(BAG-1L)。大肠腺癌组织BAG-1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大肠黏膜(P<0.05)。BAG-1蛋白与大肠腺癌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BAG-1蛋白在大肠腺癌中表达亚型是BAG-1S;BAG-1S蛋白在大肠腺癌和大肠腺瘤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P<0.01);BAG-1S与大肠腺癌的分化程度有关(P<0.01)。结论BAG-1蛋白参与了大肠腺癌的发生发展;起主要作用的亚型是BAG-1L和BAG-1S,其中BAG-1L可能与大肠腺癌的分化程度有关。

    2010年07期 v.50;No.689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非低张状态下双体位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张卫东;殷信道;冯敏;杨春霞;

    目的探讨双体位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对30例经胃镜及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早期4例,进展期26例)术前行非低张状态下双体位扫描:口服产气粉后平扫采用仰卧位,增强扫描采用病侧抬高斜卧位,采用CT仿真胃镜(CTVG)、多平面重建(MPR)等重建技术分析结果,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MSCT扫描及三维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进展期胃癌病灶的形态、大小、与周围组织的结构及其淋巴结、远处脏器转移情况,主要表现为胃壁局部厚度,病灶表面可见不规则凹陷、环形隆起等,部分病例见管腔狭窄,增强后病灶中等至明显强化,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为92.30%;早期胃癌中2例表现为胃壁局限性轻度增厚,中等强化;另2例胃壁厚度及黏膜均未见异常,符合率仅为50.00%;本组总符合率为86.67%。结论双体位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是诊断进展期胃癌安全、无创的方法,能为外科手术提供解剖信息及术前病灶定位图像。

    2010年07期 v.50;No.689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DNA-PKcs蛋白和MGMT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王万鹏;宋德霸;赵龙栓;

    目的探讨DNA依赖蛋白激酶催化亚单位(DNA-PKcs)和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NA-PKcs蛋白和MGMT蛋白在68份肝癌组织(肝癌组)和10份正常肝脏组织(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采用χ2检验及Spearman秩和相关检验分析结果。结果肝癌组及对照组DNA-PKcs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和10%,MGMT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0%和90%(P均<0.05);两者表达具有负相关性(r=-0.475,P<0.05)。结论DNA-PKcs和MGMT在肝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望作为肿瘤标记物、基因靶点等用于肝癌的诊治。

    2010年07期 v.50;No.689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胃癌组织中PTEN与Survivin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

    梁堃;耿明;李云峰;薄云;

    目的探讨PTEN、Survivin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胃癌患者癌组织(观察组)中PTEN及Survivin基因表达,并与20份正常胃组织(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42例表达明显降低或缺失;PTEN表达与胃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Survivin阳性率为70.0%(P<0.05),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结论抑癌基因PTEN与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展、转移及浸润。

    2010年07期 v.50;No.689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腺瘤54例临床分析

    刘定军;陈萍;

    目的为临床开展内镜下粘膜切除治疗结肠膜瘤提供指导。方法对54例结肠腺瘤患者行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EMR)。结果54例患者共切除67个病灶,每块病灶粘膜下平均注射肾上腺素盐水20 ml,切除标本面积为(22.5±1.0)mm×(16.5±1.0)mm。40例切除黏膜直径小于3 cm者术后2周溃疡表面即完全由再生的腺上皮覆盖,4周完全愈合;14例大于3 cm者6~8周愈合。术后6例出血,应用内镜压迫、肾上腺素盐水注射及氢离子凝固术(APC)均成功止血;4例发生狭窄(其中3例切除直径超出结肠全周1/2),应用水囊扩张,术后1个月狭窄均缓解;未发生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EMR操作简便、安全,治疗结肠腺效果确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010年07期 v.50;No.689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浸润的影响

    白雪;章明放;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在子宫内膜癌(EC)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二步法检测36例Ⅰ型EC和32例Ⅱ型EC患者癌组织中CD68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并分析两型EC的TAMs数量、PCNA指数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Ⅱ型EC的TAMs数量多于Ⅰ型,P=0.013。Ⅰ型EC的TAMs数量在FIGO分期为Ⅱ~Ⅳ期者、肌层浸润深度≥1/2者较多(P=0.009、0.001),Ⅱ型EC的TAMs数量在伴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者和肌层浸润深度≥1/2者较多(P=0.007、0.016)。Ⅰ型EC的PCNA指数在FIGO分期为Ⅱ~Ⅳ期者、伴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者和肌层浸润深度≥1/2较高(P=0.001、0.007,P<0.001);Ⅱ型EC的PCNA指数在肌层浸润深度≥1/2者较高(P=0.017)。Ⅰ型EC和Ⅱ型EC中TAMs数量与PCNA指数均呈正相关(P=0.048、0.010)。结论TAMs在EC肿瘤细胞的增殖浸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其分子作用机制(尤其是对Ⅱ型EC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0年07期 v.50;No.689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两种不同抗原致敏方式负载DC疫苗对Lovo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

    刘季芳;祁岩超;杨波;卢敏莹;潘东晓;申鸿卓;

    目的比较重组痘苗病毒负载人癌胚抗原(CEA)基因转染方式与Lovo细胞裂解物诱导方式对产生DC疫苗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重组痘苗病毒负载CEA基因转染方式及Lovo肿瘤细胞裂解物转染方式转染未成熟DC,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体外培养CTL并检测其活性;MTT法检测两组CTL对Lovo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两种方式致敏DC均可诱导激活CTL并分泌INF-γ,而重组痘苗病毒转染DC组CTL诱导率高于细胞裂解物组;重组痘苗病毒转染组诱导的CTL对Lovo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显著高于细胞裂解物组。结论两种不同抗原致敏方式负载DC疫苗均能够诱导高效而特异的CTL杀瘤活性,而使用重组痘苗病毒转染CEA至DCs的方式明显优于肿瘤细胞裂解物的抗原负载方式,为DC疫苗用于结肠癌的免疫治疗奠定基础。

    2010年07期 v.50;No.689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COX-2基因765G>C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

    李艾宁;张杰;王建春;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环氧化酶-2(COX-2)基因765G>C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将264例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20 d以上的冠心病患者根据其静脉血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结果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R组)、阿司匹林半抵抗组(AS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组(AS组)。采用PCR-RFLP法检测各组COX-2基因765G>C多态性。结果AR、ASR组与AS组的基因型(GG、GC、CC)频率无显著差异;AR、ASR组与AS组的C等位基因频率亦无显著差异。结论COX-2基因765G>C多态性可能与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无关。

    2010年07期 v.50;No.689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肾细胞癌实时超声造影表现及定量分析

    石尖兵;陈习仲;欧华林;王凌;丁莉;何云;李智贤;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特征对肾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肾细胞癌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分析病灶内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并运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对储存的动态图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周边正常肾皮质对比,肾癌组织始增时间(开始强化时间)早、强化程度高,强化持续时间长,时间—强度曲线弧度较高,声学定量参数峰值强度、曲线尖度及曲线下面积大,达峰时间短(P均<0.05)。结论超声造影及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技术能更好观察并定量分析肾细胞癌的血流灌注特点,对肾细胞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2010年07期 v.50;No.689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甲氨喋呤联合环磷酰胺治疗狼疮性肾炎80例临床观察

    张兰芝;周玉秀;

    目的进一步提高狼疮性肾炎的治疗水平。方法将80例狼疮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口服甲氨喋呤(MTX)、静滴环磷酰胺(CTX)共6个月;对照组仅用CTX,剂量、用法及疗程同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SLEDAI评分、24 h尿蛋白定量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SLEDAI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24 h尿蛋白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MTX联合CTX治狼疮性肾炎效果确切,尤适用于顽固性尿蛋白阳性者。

    2010年07期 v.50;No.689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白细胞滤除对全血保存过程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及意义

    李晓娣;黄象娟;

    目的探讨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方法。方法采集19名健康献血者全血200 m l分成2袋,其中一袋行白细胞滤过(滤过组),另一袋不做处理(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血液保存过程中IL-2和IL-6水平。结果两组保存过程中IL-2和IL-6水平均不断增高;尤其是7 d后IL-6水平明显升高。滤过组IL-6水平3d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滤过组IL-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除保存期末外均无明显差异。结论血液储存过程中IL-2和IL-6不断产生和累积。储存前或储存小于3 d时进行白细胞滤除可能会抑制IL-6在储存过程中的累积,但对IL-2的累积无显著影响。储存前或采血后早期白细胞滤除对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有一定作用。

    2010年07期 v.50;No.689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Hcy和脂联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祁智慧;袁江永;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脂联素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检测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及4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hs-CRP(免疫散射法)、Hcy(化学分光法)、脂联素(ELISA法)水平,分析其与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结果观察组hs-CRP和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随梗死体积增大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加重hs-CRP和Hcy水平逐渐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逐渐降低,P<0.05;hs-CRP和Hcy水平与血清脂联素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hs-CRP、Hcy和脂联素水平可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梗死状态,对判断病情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2010年07期 v.50;No.689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的影响

    吕小红;杨利波;高云;张铁;冯幼伦;亓文波;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预防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行性及机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P-选择素及胰岛素抵抗等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对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吡格列酮15 mg/d,共12周。治疗前后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P-选择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血脂等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hs-CRP、PAI-1及P-选择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血脂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吡格列酮有助于预防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其机制为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s-CRP、PAI-1及P-选择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程度。

    2010年07期 v.50;No.689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冠状动脉病变患者IR、hs-CRP水平检测及意义

    陈彩萍;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IR)、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120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观察组)78例和冠状动脉正常组(对照组)42例,计算两组胰岛素抵抗指数(IRI),酶标仪分光吸光度法检测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IRI、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IR、hs-CRP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010年07期 v.50;No.689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CEA、CA199、CA724和CA125在卵巢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邹建文;高华;

    目的分析卵巢肿瘤患者手术前血清四种肿瘤标志物水平,为早期诊断卵巢肿瘤提供有效手段。方法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203例卵巢肿瘤患者血清CEA、CA199、CA724和CA125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卵巢恶性肿瘤患者(76例,恶性组)CEA水平与良性肿瘤患者(127例,良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CA199、CA724和CA125水平则显著高于良性组,P均<0.05。CA724、CA125联合检测对卵巢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最高。结论CA125可作为卵巢癌诊断的首选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血清CA724、CA125水平可使卵巢癌首次诊断敏感性提高到89.5%。

    2010年07期 v.50;No.689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P300在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赵莘瑜;周艳丽;张炳谦;

    目的探讨检测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可靠方法。方法选择30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及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采用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评定认知功能,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组P3潜伏期、N2潜伏期延长,P3波幅降低,反应时间延长,P均<0.05;多项WAIS-RC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抑郁症组N2潜伏期延长、P3潜伏期延长及P3波幅降低等分别与WAIS-RC多项评分显著相关。结论P300可用于检测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且操作简便、客观性强。

    2010年07期 v.50;No.689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外侧联合结膜入路开眶切除眼眶后部巨大肿瘤17例体会

    陈伟;陈建华;

    目的评价外侧联合结膜开眶入路眼眶后部巨大肿瘤切除术的效果。方法对17例眼眶后部巨大肿瘤患者行外侧联合结膜入路开眶肿瘤切除术。其中外侧开眶联合内侧结膜180°切开11例,结膜270°切开3例,结膜360°切开3例。结果肿瘤均完整切除。术后出现程度不同的上睑下垂和眼球运动受限。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6例,下降2行者3例;视力丧失(视神经鞘脑膜瘤术中切除视神经)3例;无变化5例;出现眼球凹陷15例。结论外侧联合结膜入路开眶是一种易于切除病变和较好保持外观的手术入路。

    2010年07期 v.50;No.689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延迟原因分析及预防

    徐卫波;张广伟;杜信毅;朱朝阳;徐文超;

    目的进一步降低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延迟(DGF)的发生率。方法分析23例DGF的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结果急性肾小管坏死、排斥反应、缺血再灌注损伤、药物毒性及手术并发症是DGF的主要原因。结论针对以上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可明显降低DGF的发生率。

    2010年07期 v.50;No.689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倍他乐克联合小剂量地高辛对CHF并快速房颤患者心功能和心室率的影响

    翟桂兰;祝焕林;王庆茹;

    目的观察倍他乐克联合小剂量地高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并快速心房纤颤(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同期收治的62例慢性CHF并快速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予常规综合治疗及地高辛维持量0.25 mg/d口服,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倍他乐克口服,初始剂量为6.25 mg/次、3次/d,每隔2~4周将剂量加倍,疗程均为12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观察临床疗效(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判定)、静息心室率、活动后心室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不良反应、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治疗后观察组静息心室率及活动后心室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LVEF显著大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0.01)。结论倍他乐克联合小剂量地高辛治疗CHF并快速房颤效果确切,安全性高。

    2010年07期 v.50;No.689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舌癌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郑健;李海如;唐晓梅;陈亚明;华春清;武建霞;胥亚兰;吴蕾;

    目的探讨血清催乳素(PRL)水平在舌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IA法检测33例舌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PRL水平,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术前血清PRL水平升高(>17.1μg/L)12例,其中10例术后复发或转移;术后14例升高,其中13例复发或转移。结论血清PRL水平升高在舌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连续监测血清PRL水平可早期发现舌癌复发、转移。

    2010年07期 v.50;No.689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专题笔谈

综述与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