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槲皮素对大肠癌细胞SW-480增殖、侵袭力及其表面抗原-2表达的影响

    钟锡明;范钰;王崇强;邱志远;黄卫兵;

    目的观察槲皮素(Que)对大肠癌细胞增殖、侵袭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加入不同浓度的Que培养大肠癌细胞SW-480后,用软琼脂克隆培养试验检测SW-480的增殖能力,用Boyden小室模型法检测SW-480侵袭力,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检测SW-480的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2)mRNA,以Western blot法检测SW-480的TROP-2蛋白。结果SW-480加入Que培养后,恶性增殖和穿膜细胞数均明显下降,且呈剂量依赖性(P均<0.01);同时其TROP-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P均<0.01)。结论Que可明显抑制大肠癌SW-480细胞的增殖、侵袭力,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ROP-2基因表达有关。

    2010年10期 v.50;No.692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三氧化二砷对人胆管癌细胞侵袭力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李光明;雷康;刘国文;黄长文;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黏附、侵袭力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常规培养QBC-939,之后加入As2O3培养。MTT法检测细胞黏附力,Transwell趋化小室检测细胞侵袭力,RT-PCR检测细胞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mRN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结果加入As2O3培养后,QBC-939细胞黏附力、穿膜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均<0.05),其u-PA、MMP-9 mRNA表达减少(P均<0.05),并呈时间、剂量依赖性。结论As2O3可抑制QBC-939的黏附和侵袭力,其机制与降低该细胞u-PA、MMP-9 mRNA表达有关。

    2010年10期 v.50;No.692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MAPK及PI3K-AKT信号通路活化在小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王建明;郑德义;贾一韬;付晋凤;吕开阳;郑兴锋;夏照帆;

    目的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及PI3K-AKT信号通路在小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实验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再灌注0.5、1、2、4、6、12 h组,夹闭小鼠腹腔动脉30 min后松开动脉夹再灌注建立模型。分析计算胃黏膜出血面积百分比,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组织中磷酸化p38、JNK、ERK、AKT以及总AKT蛋白。结果再灌注组再灌注后各时间点胃黏膜出血面积明显大于假手术组(P均<0.01)。与假手术组相比,再灌注组再灌注后30 min~2 h,胃组织p38、JNK、ERK明显活化(P<0.01);12 h及24 h再灌注组ERK活化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再灌注组再灌注后各时间点AKT的磷酸化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均<0.01)。结论MAPK信号通路活化可能参与了小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促修复的PI3K-AKT通路持续活化,可能参与了缺血再灌注后胃黏膜损伤的修复。

    2010年10期 v.50;No.692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RASSF1B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陈吉祥;陈明军;张尤历;

    目的克隆RASSF1B基因并观察其序列。方法采用RT-PCR从胃腺癌细胞AGS、肝癌细胞HEPG2、高转移肺癌细胞95D、肺腺癌细胞LTEP-a-2、白血病细胞U937中克隆RASSF1B基因,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克隆基因的序列进行分析。结果RASSF1B在5种肿瘤细胞中均有表达。序列分析显示,该基因中有一个Ras结合区域和一个SARAH区域。结论在胃腺癌、肝癌、高转移肺癌、肺腺癌、白血病细胞中成功克隆出RASSF1B基因,该基因序列中含有一个Ras结合区域和一个SARAH区域。

    2010年10期 v.50;No.692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稳定表达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肝细胞株的构建

    谢斌辉;王小农;刘凤恩;钟宝元;徐道峰;何晓;彭宝岗;

    目的构建稳定表达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HBVx)的正常人肝细胞株。方法用PCR法扩增含EcoRⅠ和H indⅢ酶切位点的X基因序列,构建HBV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BVx,转化大肠杆菌DH5α,筛选阳性克隆并对其进行双酶切和测序鉴定;用脂质体转染法将HBVx基因导入Chang细胞系,G418筛选,RT-PCR和W estern b lot鉴定。结果X基因亚克隆入pcDNA3.1(+),含有完整的X基因片段,转染后Chang细胞有HBVxmRNA表达,Chang/HBVx有HBVx蛋白的表达。结论构建了稳定表达HBVx基因的肝细胞株Chang/HBVx。

    2010年10期 v.50;No.692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Isosulfan示踪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吕大鹏;郭怡晖;段志军;张士东;李艳萍;阿不力孜;冯宇;热扎克;

    目的评价用异硫蓝(Isosu lfan)示踪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活检术(SLNB)的可行性。方法98例乳腺癌患者,术前在肿瘤周围4个位置分别注入Isosu lfan于乳腺组织内。腋下切口,寻找并切取蓝染淋巴结,分别行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病理检查。结果96例发现蓝染淋巴结(98%),共检出SLN 209枚。腋窝淋巴结转移39例,其中SLN石蜡切片阳性者38例、冰冻切片阳性37例,有1例为非SLN。SLNB预测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准确性为97.9%。SLNB的冰冻检查灵敏度为94.9%(37/39)、石蜡切片为97.4%(38/39),准确率为97.9%(94/96),假阴性率为2.6%(1/39)。结论Isosu lfan作为乳腺癌SLNB的示踪剂安全可行。

    2010年10期 v.50;No.692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上尿路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林毅;陈文轩;郭洪波;李黎明;

    目的评价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上尿路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FISH技术检测20例正常人的3、7、17号染色体及9号染色体p16位点的变异情况,建立阈值。15例上尿路肿瘤患者及7例对照组患者留取晨尿,分别进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和FISH检测。以至少两种探针检测结果超过阈值或一种探针检测结果存在至少两种异常为阳性。结果15例上尿路肿瘤患者中14例FISH检测阳性,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仅2例阳性。对照组7例中6例FISH检测阴性,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均阴性。结论FISH对上尿路肿瘤的诊断效果优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

    2010年10期 v.50;No.692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左旋肉碱对氧化应激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叶俊生;于立新;魏强;邓文锋;

    目的观察左旋肉碱对过氧化氢(H2O2)应激损伤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用H2O2作用于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建立肾小管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MTT法检测左旋肉碱预处理后HK-2细胞的活力;用酶化学法测定HK-2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荧光显微镜观察及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及HK-2细胞凋亡率。结果左旋肉碱预处理12 h能抑制H2O2损伤所导致的HK-2细胞活力降低,增加细胞中SOD、GSH-Px和CAT含量,提高细胞T-AOC,降低细胞中MDA和ROS水平,抑制HK-2细胞凋亡。结论左旋肉碱对氧化应激所致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减少自由基生成、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及细胞凋亡有关。

    2010年10期 v.50;No.692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供者年龄>50岁的亲属活体供肾移植

    郭丰富;邵志强;杨文彦;王广健;谭善峰;何相飞;

    目的探讨供者年龄>50岁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供者安全性及移植效果。方法行亲属活体供肾移植者107例,按照供者年龄分为两组,>50岁者为研究组(45例)、≤50岁者为对照组(62例)。结果供肾及肾移植手术均成功。两组供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12个月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并发症相比,P均>0.05。两组术后1、3、5、8 a人/肾存活率相比,P均>0.05。结论年龄>50岁亲属活体供肾移植供者安全性及移植效果均较满意。

    2010年10期 v.50;No.692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板层鱼鳞病患者指甲内皮蛋白与TGase1酶的表达及其TGM1基因序列分析

    王远志;李红文;郑乃刚;吴景兰;

    目的观察板层鱼鳞病(LI)患者指甲转谷氨酰胺酶1(TGase 1)与内皮蛋白的表达变化,分析其TGM1基因序列。方法分别自8例LI患者(LI组)和8例健康人(C组)的指甲中提取总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分别采用免疫印迹及斑点印迹法检测内皮蛋白和TGase 1。对LI组不同家系两个家族的2例患者血液进行TGM1基因序列分析。结果LI组指甲总蛋白SDS-PSGE电泳呈5条主带,即38、48、54、63、69 kDa,而C组仅呈现前4条主带。LI组内皮蛋白主要定位于63、69 kDa主带,C组内皮蛋白仅定位于63 kDa主带。两组内皮蛋白及TGase1的灰度值(GSM)相比,P均<0.05。2例LI患者TGM1基因序列第8、12、13外显子皆有错义的点突变。结论LI患者的指甲内皮蛋白过度表达、TGase 1低表达,TGM1基因序列异常。

    2010年10期 v.50;No.692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在胸椎结核治疗中的应用

    周长民;赵勇;丁八一;樊强;满涛;

    目的探讨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在胸椎结核治疗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采用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胸椎结核32例(A组),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单纯植骨融合术治疗胸椎结核45例(B组)。结果两组术后随访8个月~3 a。A组优30例、良2例,优良率100%;Cobb角术后得到部分至完全矫正,平均矫正12,°最后1次随访Cobb角矫正无明显丢失。B组优26例、良10例、差9例,优良率80%;植骨均骨性融合,融合时间6~8个月;Cobb角术后矫正6.6°,最后1次随访Cobb角矫正平均丢失3.8°。两组优良率及术后矫正Cobb角相比,P均<0.05。结论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胸椎结核安全、有效。

    2010年10期 v.50;No.692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短篇与个案

护理园地

基础研究

  • 缺血预处理与缺血后处理对犬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江波涛;刘修恒;陈晖;刘东山;陈致远;匡幼林;翁小东;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IPC)与缺血后处理(IPO)对犬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24只成年雄性杂种犬随机分为4组,各6只,均开腹、游离双肾。假手术组(S组):切除右肾,缝合腹壁;缺血再灌注组(I/R组):切除右肾、游离左肾后,左肾动、静脉夹闭60 m in后恢复灌流;缺血预处理组(IPC组):在左肾动、静脉夹闭前先予5 m in的缺血、5 m in的再灌,共3次,然后恢复灌流:缺血后处理组(IPO组):在肾动、静脉夹闭60m in后立即再灌注30 s、再缺血30 s,共6次,然后恢复灌流。结果术后3 d,IPC、IPO组与I/R组相比,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浓度降低(P均<0.05)。与I/R组相比,IPC、IPO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丙二醛(MDA)浓度降低、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下降、细胞凋亡指数(AI)降低(P均<0.05),肾脏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结论IPC与IPO都能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肾脂质过氧化反应及抑制细胞凋亡、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2010年10期 v.50;No.692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安氟醚麻醉大鼠丘脑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马加海;王雪岩;姜秀良;梁立升;丁永波;

    目的观察安氟醚麻醉大鼠丘脑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方法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安氟醚组,各6只。安氟醚组吸入2%安氟醚3 h,对照组吸入O23 h,之后取大鼠丘脑,抽提RNA,以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cDNA,以cDNA为模板转录生物素标记的cRNA,cRNA经提纯、片断化后与大鼠神经生物学表达芯片U34杂交;杂交后的芯片用扫描仪检测信号,收集图像,用Microarray Suite Version 5.0软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作初步功能分析。结果1 323条待测基因中,安氟醚麻醉组麻醉后有186条基因差异表达,其中差异表达超过2倍者65条。差异表达的基因可分为离子通道基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转录相关基因、细胞因子基因、突触功能基因、细胞结构基因等。结论安氟醚麻醉可以引起大鼠丘脑众多基因的差异表达。

    2010年10期 v.50;No.692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皮质酮对大鼠脂肪代谢的影响

    王玉明;任兵兴;胡晓倩;张蓓;王静凤;薛长湖;

    目的观察压力应激激素皮质酮(CORT)对大鼠血脂、肝脏脂肪浓度以及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各8只。对照组背部注射玉米油,CORT25 mg/kg组将25 mg/kg CORT加入玉米油后注射,CORT100 mg/kg组将100 mg/kg CORT加入玉米油后注射,1次/d,共4 d。检测各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磷脂(PL)、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肝脏TC、TG、PL含量,并测定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磷脂酸磷酸酶(PAP)、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苹果酸酶(ME)活性,以及FAS、G6PDH、ME脂肪酶的mRNA。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ORT25 mg/kg组及100 mg/kg组大鼠体质量增加明显减缓(P均<0.05),血清TC、TG、PL、HDL-c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大鼠肝脏TC及TG含量明显增加(P均<0.05),肝脏磷脂有下降趋势,肝脏脂肪酶FAS、PAP、G6PDH、ME活性明显增加(P均<0.05),FAS、G6PDH、ME mRNA表达量也明显上升(P均<0.05)。结论CORT能显著促进大鼠肝脏脂肪的合成,提高血脂浓度。

    2010年10期 v.50;No.692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BCBB/BMP/bFGF复合物在股骨头坏死修复中的成血管作用观察

    彭吾训;王蕾;李彦林;修晓光;龚跃昆;李世和;胡蕴玉;

    目的观察双相陶瓷生物骨(BCBB)/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复合物在股骨头坏死(FHN)修复中的成血管作用。方法32只新西兰成年大白兔的64侧股骨头,微波灭活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随机分为A、B、C、D组,各16个股骨头。A组为空白对照,B组植入BCBB/BMP,C组植入BCBB/BMP/bFGF,D组植入自体松质骨。术后2、4、8、12周分批处死动物,每组每次处死4只。对股骨头进行大体及解剖观察、X线摄片、组织切片免疫组化血管染色并进行血管计数和血管面积图像分析。结果①股骨头大体及解剖观察:A组8、12周时各有1个股骨头塌陷;B组12周时植骨与宿主骨界限依然存在;C、D组12周时植骨与宿主骨界限不清。②X线摄片:A组12周时股骨头缺损仍然存在,有1个股骨头塌陷;B组12周时植骨与宿主骨界限仍然存在;C组2周时植骨区呈高密度影,与宿主骨界限清晰可见,8周时植骨区密度低于宿主骨,与宿主骨界限模糊;D组12周时植骨区密度与宿主骨相近,与宿主骨界限不清。③血管计数和血管面积:术后各时间点C组血管数和血管面积均大于A、B、D组(P均<0.05)。结论BCBB/BMP/bFGF复合物具有较强的再血管化能力。

    2010年10期 v.50;No.692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术前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肝切除术后生存率的关系

    吴力群;王祖森;韩冰;胡维昱;曹景玉;郭卫东;张斌;邱法波;张顺;

    目的评估术前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作为原发性肝癌(PLC)肝切除患者预后判断指标的价值。方法165例PLC肝切除患者,术前均测血清C-RP,分析其血清C-RP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及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术前血清C-RP值与PLC肿瘤最大径、血小板、谷氨酰转肽酶(GGT)呈正相关(r分别为0.343、0.212、0.276,P均<0.01),与白蛋白呈负相关(r=-0.184,P<0.01),与患者术后生存率呈负相关(r=-0.322,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血小板、GGT与PLC患者预后有关(P均<0.01)。结论术前血清C-RP值可作为PLC肝切除术后独立的预后判断指标,结合肿瘤最大径、血小板和GGT等分析更有助于PLC患者预后的判断。

    2010年10期 v.50;No.692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PDCD5、Caspase-3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张雅菲;张连峰;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程序化细胞死亡分子5(PDCD5)、Caspase-3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7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及30例癌旁组织中的PDCD5、Caspase-3蛋白。结果PDCD5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7%(25/70)、63.3%(19/30),两者相比,P<0.05。Caspase-3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4%(22/70)、70.0%(21/30),两者相比,P<0.05。PDCD5、Caspase-3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组织分级有关(P<0.05),而且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0.587,P<0.05)。结论PDCD5、Caspase-3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下降,并与肝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2010年10期 v.50;No.692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23例临床观察

    冯其柱;张超;方静;

    目的观察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23例。结果术后患者腹水、食管胃底曲张明显减轻,门静脉压和门静脉血流量明显下降;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3.3 d;均未发生胃潴留;至术后1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肝性脑病和门脉高压性胃病。术后随访复发出血率为5.9%(1/17)。结论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兼有分流术和断流术的优点,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安全有效。

    2010年10期 v.50;No.692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病因及治疗分析

    孙康;党胜春;黄润生;张建新;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8例PCS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PCS经检查发现胆管结石21例、胆管狭窄5例、胆囊管残留过长7例、高位胆管癌1例、Odd i括约肌狭窄和缩窄性乳头炎3例、胃炎2例、十二指肠憩室及球部溃疡各1例、未发现明显异常2例。手术或内镜治疗27例,治愈22例、症状缓解4例、死亡1例;保守治疗11例,治愈5例、症状缓解3例、无效3例。结论PCS病因复杂,以手术及内镜治疗为主。

    2010年10期 v.50;No.692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58例诊治分析

    肖卫东;李勇;蔡军;余永欢;李学明;揭志刚;武彪;

    目的探讨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有效诊治方法。方法对58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中TodaniⅠ型50例、Ⅱ型1例、Ⅳ型5例、Ⅴ型2例。术前B超检查确诊率为94%,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CT或内窥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均明确诊断。术前或术中胆管影像学检查显示胰胆管结合部扩张32例,其中29例胰胆管合流异常。52例无癌变病例,行囊肿切除、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48例,囊肿外引流术、囊肿切除联合胆总管T管引流术、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总管T管引流术、左半肝切除联合胆总管T管引流术各1例。6例癌变病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囊肿切除、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例。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1%、9.6%,疗效优良者49例。结论ERCP或MRCP检查有助于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确诊、分型,并可指导手术;囊肿切除、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是本病主要的手术方式,肝叶切除适用于局限于一侧肝叶的Caroli病(Ⅴ型);对于合并癌变者,应积极争取行根治性手术。

    2010年10期 v.50;No.692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胆管癌组织中COX-2、VEGF-C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路文彦;王文斌;吕海涛;刘润田;边伟;赵腾;

    目的观察胆管癌组织中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胆管癌、12例非肿瘤胆管黏膜上皮组织中的COX-2、VEGF-C。结果胆管癌组织、非肿瘤胆管黏膜上皮组织中COX-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3%(47/60)、33%(4/12),VEGF-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7%(52/60)、41.7%(5/12),两者相比,P均<0.01。VEGF-C的表达与胆管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胆管癌预后有关(P<0.01)。胆管癌中COX-2与VEGF-C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5,P<0.05)。结论COX-2、VEGF-C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增强,检测COX-2、VEGF-C有助于胆管癌转移及预后的判断。

    2010年10期 v.50;No.692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胃癌组织中Twist、E-cadherin、N-cadherin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洪士开;陆云飞;李绍森;桂小龙;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凋亡抑制蛋白Twist、上皮性钙黏附素(E-cadherin)及神经性钙黏附素(N-cadher-in)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及RT-PCR法检测58例胃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中的Twist、E-cadherin、N-cadherin蛋白及其mRNA。结果胃癌组织中Twist、E-cadherin、N-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9%、36.2%、44.8%,癌旁组织分别为32.8%、91.3%、12.1%;Twist、E-cadherin、N-cadherin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光密度比值)分别为1.55±0.51、0.86±0.21、1.53±0.54,癌旁组织分别为1.22±0.39、1.07±0.20、1.15±0.37;上述各指标在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相比,P均<0.01。Twist、E-cadherin、N-cad-herin的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结论在胃癌组织中,Twist、N-cadherin高表达,E-cadherin低表达,可能与胃癌发生发展有关,检测Twist、N-cadherin及E-cadherin对预测胃癌的转移、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2010年10期 v.50;No.692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贲门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王玉成;孟翔凌;徐阿曼;

    目的探讨贲门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305例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分析各种相关因素与贲门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关系。结果本组术后局部复发34例(11.1%),其中合并远处转移17例(5.6%)。首次手术时间至复发时间6~66个月,中位时间15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大体分型、淋巴结转移、食管切缘长度、术中腹腔化疗(包括蒸馏水浸泡腹腔)、癌灶面积、肿瘤浸润深度、输血与局部复发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术中腹腔化疗和输血是贲门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突破黏膜层、淋巴结转移、输血和术中未行腹腔化疗是贲门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2010年10期 v.50;No.692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Ets-1、MMP-9、VEGF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祁义军;孟翔凌;汪正广;赵文娣;张嘉炜;

    目的观察转录因子Ets-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7例GIST组织中的Ets-1、MMP-9、VEGF。结果Ets-1、MMP-9、VEGF在GIST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5%(86/117)、75.2%(88/117)、72.6%(85/117)。Ets-1、MMP-9和VEGF的表达分别与GIST的危险度分级相关(P均<0.05)。Ets-1、MMP-9和VEGF在GIST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463、0.674,P均<0.01)。结论Ets-1、MMP-9和VEGF可作为反映GIST生物学特征的标志物,联合检测Ets-1、MMP-9、VEGF有助于GIST恶性潜能的评估。三者可能协同作用促进血管生成,参与GIST的浸润转移。

    2010年10期 v.50;No.692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130例临床分析

    高明;项和平;耿小平;李永生;周玲玲;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经内镜活检或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13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上腹疼痛、腹胀、消瘦;十二指肠镜、十二指肠气钡双重造影、CT检查的确诊率分别为92.3%、76.5%、54.7%。CA50阳性率83.8%,CA19-9阳性率75.8%,二者联合检测阳性率86.8%。术前误诊率为27.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05例,患者3 a生存率仅为32.6%。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十二指肠镜、十二指肠气钡双重造影、CT检查联合应用可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率;血清CA50、CA19-9联合检测有助于本病的诊断。手术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

    2010年10期 v.50;No.692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Hpa、p53表达与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

    赵光明;展瑞;邹国桢;邢征英;季成栋;

    目的观察乙酰肝素酶(Hpa)及原癌基因p53的表达变化与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 ision法检测54例原发性大肠癌组织中的Hpa及p53蛋白。结果Hpa与大肠癌肿瘤直径有关(P<0.01),Hpa、p53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有关(P均<0.05)。结论Hpa和p53蛋白的表达在大肠癌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Hpa和p53蛋白对判断大肠癌淋巴结和肝转移有一定参考价值。

    2010年10期 v.50;No.692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胆石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与治疗(附8例报告)

    吴登峰;孙键;汤浩;

    目的探讨胆石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8例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均有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病史,术前经B超、CT、MRI检查确诊7例。7例单纯行小肠切开取石术,1例一期行小肠切开取石、胆囊切除、十二指肠瘘修补术。死亡1例,痊愈7例。结论胆石性肠梗阻患者均有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病史,CT、MRI检查有助于本病的确诊。对于确诊或高度怀疑胆石性肠梗阻者应积极行小肠切开取石或一期胆囊切除、瘘修补术。

    2010年10期 v.50;No.692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胰管结石的手术治疗

    张鸿涛;李忠廉;崔云峰;崔乃强;

    目的探讨胰管结石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3例慢性胰腺炎伴胰管结石患者,14例行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侧侧Roux-en-Y吻合术(2例有黄疸者加做胆管内引流术),4例行胰体尾切除术(其中2例加做胰肠吻合术),1例行胰管成型取石术。4例因胰头肿大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术后证实为胰头癌)。其中16例术中应用激光碎石。结果术中见23例主胰管直径0.8~2.0 cm,多发结石17例、单发结石6例。手术均成功,行激光碎石者碎石率100%。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20例术前有上腹痛者,17例术后腹痛消失,3例减轻;9例合并糖尿病者,4例血糖恢复正常,2例胰岛素用量减少,3例糖尿病未得到控制;术后第3年出现糖尿病1例;5例合并脂肪泻者,2例脂肪泻消失,1例减轻,2例无明显变化。2例合并胰头癌患者分别于术后1 a 2个月、1 a 8个月死亡。结论手术治疗胰管结石疗效较好,但应合理选择适应证和手术方式。

    2010年10期 v.50;No.692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腹膜癌的诊断及治疗

    徐俊;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8例原发性腹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临床表现为腹胀16例、腹痛10例、食欲不振7例、消瘦6例、腹水16例。行腹部彩超检查12例,发现盆腹腔腹水10例、大网膜增厚2例;经阴道彩超检查6例,均发现盆腹腔腹水,其中5例盆底腹膜增厚及盆腔腹膜呈结节状突起;行血清CA125检查,17例增高,1例血清CA125正常但CA199增高;CT检查11例,均见盆腹腔积液,伴胸腔积液5例,伴腹膜增厚、结节或大网膜结节、呈饼状6例;18例均行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找到腺癌细胞13例。病理检查证实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15例、黏液性细胞癌2例、移行细胞癌1例。全部患者均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给以铂类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化疗。患者生存时间为3~47个月。结论原发性腹膜癌主要表现为腹胀、腹水;腹部及阴道彩超检查、血清CA125检查及腹水癌细胞检查有助于本病的确诊。其治疗方法可采用肿瘤细胞减灭术,并给以铂类为主的静脉化疗和腹腔化疗。

    2010年10期 v.50;No.692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自发性肾上腺出血的诊断及治疗(附8例报告)

    路强;臧运江;

    目的探讨自发性肾上腺出血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8例自发性肾上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例中B超检查发现肾上腺囊性肿物5例、低回声肿物3例。6例行CT检查,发现肾上腺囊性肿物5例、实性肿物1例,CT值34.7~85.0 HU,增强CT扫描均无强化。行肾上腺及肿物切除术5例,部分肾上腺及肿物切除术3例。结果8例术后病理检查均诊断为肾上腺髓质内出血。结论自发性肾上腺出血术前诊断困难,B超、CT检查有助于诊断。双侧肾上腺出血、腰腹痛明显、单侧肾上腺出血但血肿>5 cm者应采取手术治疗。

    2010年10期 v.50;No.692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主动脉壁夹层形成辅助诊断中的应用

    周晓东;吕媛媛;刘福林;韩喆;周程;

    目的评估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主动脉壁夹层形成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检测126例急诊胸痛患者(急性主动脉壁夹层形成14例,肺栓塞32例,急性心肌梗死40例,非心源性胸痛40例)的血浆D-二聚体,同时检测其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并行WBC计数,并以20例慢性主动脉壁夹层形成者作对照组。结果急性主动脉壁夹层形成及肺栓塞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患者及对照组(P均<0.01),急性主动脉壁夹层形成患者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其他患者及对照组(P均<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有助于对怀疑急性主动脉壁夹层形成患者的排除性诊断。

    2010年10期 v.50;No.692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8例临床观察

    郑江华;武国;朱彦彬;陈兴林;陈开;

    目的观察经导管局部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置入腔静脉滤器后,经腘静脉置入溶栓导管局部直接溶栓,共10~14 d。结果髂股静脉完全再通率73.68%(28/38),临床治愈率73.68%(28/38),总有效率100%;未发生肺栓塞及出血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局部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髂股静脉再通率高且安全。

    2010年10期 v.50;No.692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血清CA199、CA724、CEA、CYFRA21-1联合检测在食管癌诊断及恶性程度判断中的应用

    刘文洁;许海生;韩金利;

    目的探讨血清CA199、CA724、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检测在食管癌诊断及恶性程度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ECLIA)测定40例健康对照者、54例食管良性疾病患者和80例食管癌患者的血清CA199、CA724、CEA、CYFRA21-1。结果食管癌患者4种指标单项和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和食管良性疾病患者(P均<0.05),各指标阳性率随肿瘤分化程度降低、浸润加深、转移而升高;食管癌患者血清CA199、CA724、CEA、CYFRA21-1及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31.8%、35.0%、22.2%、40.0%和47.3%。结论血清CA199、CA724、CEA、CYFRA21-1检测有助于食管癌的诊断及恶性程度的判断,以CYFRA21-1最有价值。

    2010年10期 v.50;No.692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膀胱黏膜微卫星DNA序列分析在预测膀胱癌术后复发中的应用

    张立国;丁雪飞;曹凤宏;康绍叁;高伟兴;李晓强;

    目的对癌旁黏膜组织进行微卫星DNA序列(MS)分析,探讨其在预测膀胱癌术后复发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3对微卫星DNA引物,采用PCR方法,以自身外周血及膀胱癌组织为对照,检测46例膀胱癌患者癌旁黏膜组织(病理检查均为阴性)的MS杂和性缺失和不稳定性。结果46例膀胱癌患者,癌组织中的MS均为杂和性缺失和不稳定性,癌旁黏膜组织的MS异常9例(阳性组),无异常37例(阴性组)。术后随访2~3 a,阳性组复发7例,阴性组复发2例,两组相比,P<0.01。结论膀胱癌癌旁黏膜组织的MS异常提示膀胱癌术后复发可能性较大。

    2010年10期 v.50;No.692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Hec 1、Cyclin D1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韩镇远;钟甘平;李向前;史庭凯;

    目的观察癌症高表达蛋白(Hec 1)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例正常膀胱黏膜、85例TCC组织及20例癌旁组织中的Hec 1和Cyclin D1。结果TCC组织中Hec 1、Cyclin D1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及癌旁组织(P均<0.05)。Cyclin D1的表达与TCC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关(P均<0.05),Hec 1的表达与TCC临床分期有关(P<0.05)。TCC组织中Hec 1和Cyclin D1的表达呈正相关(r=0.265,P<0.05)。结论Hec 1和Cyclin D1在TCC中过表达,可作为TCC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判断指标。

    2010年10期 v.50;No.692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含钙性肾结石患者尿液代谢异常、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检测及意义

    雷鸣;刘春晓;曾国华;袁坚;单炽昌;

    目的分析含钙性肾结石患者尿液代谢异常及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dRTA)的情况,以指导含钙性肾结石的防治。方法采用生化分析仪和离子色谱仪对184例含钙性肾结石患者的24 h尿液进行检测分析,并用M ett-ler Toledo pH计测定尿液pH。结果184例患者出现低枸橼尿者154例(占83.7%)、高草酸尿者38例(占20.7%)、高尿酸尿者34例(占18.5%)、高钙尿者19例(占10.3%)。合并dRTA者37例(占20.1%),其中6例为完全性dRTA,31例为不完全性dRTA;37例dRTA患者中表现为低枸橼酸尿者36例。结论含钙性肾结石患者合并较高比例的低枸橼酸尿和dRTA,对其进行24 h尿液分析及pH检查,可及时发其合并的代谢异常及dRTA,以指导用药,预防结石的形成和复发。

    2010年10期 v.50;No.692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后腹腔镜肾输尿管根治性切除术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

    王云炎;温端改;侯建全;孟峻嵩;庄海军;

    目的评价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根治性切除术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疗效。方法经后腹腔镜联合下腹部小切口行输尿管癌根治术36例。在后腹腔镜下行根治性肾切除,输尿管尽量向下游离;然后下腹部做5~8cm切口,行下段输尿管及部分膀胱袖状切除,取出肾标本。结果本组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为(160±58.5)min,术中出血量为(260±66.5)ml,术后住院时间为(10±2.3)d。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腹腔镜肾输尿管根治性切除术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是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2010年10期 v.50;No.692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肾镜碎石术的临床应用

    陈明;徐丹枫;崔心刚;高轶;

    目的观察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结石107例,对结石位置及大小、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并发症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07例均成功施行经皮肾穿刺并建立F14~F18经皮肾通道,手术时间50~200 m in;一期手术结石清除率为82.2%,手术前后平均血红蛋白差值为11.3 g/L,4例患者需输血,3例因术后持续肉眼血尿行高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术后随访1~52个月,B超检查提示所有中重度肾积水均减轻或消失。结论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肾镜碎石术治疗肾结石操作安全,疗效可靠。

    2010年10期 v.50;No.692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血清PSA 4~10μg/L患者前列腺穿刺活检的临床意义

    魏若晶;杨文增;周洪月;马涛;古德强;贾宁;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为4~10μg/L患者前列腺穿刺活检的临床意义。方法血清PSA为4~10μg/L的患者共210例,均经会阴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结果210例患者经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为前列腺癌55例(26.2%),临床分期为T1期26例、T2期29例,均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病理检查发现前列腺癌均局限于前列腺内。结论对于血清PSA为4~10μg/L的患者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有利于前列腺早期癌的发现。

    2010年10期 v.50;No.692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前列腺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吴剑平;贾瑞鹏;刘军;苏江浩;沈明顺;孙宏斌;

    目的观察前列腺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nVision法测定36例前列腺癌组织和10例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survivin。结果survivin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0.6%(29/36),前列腺增生组织为10.0%(1/10),两者相比,P<0.01;survivin的阳性表达与前列腺癌组织学分级和骨转移有关(P均<0.05)。结论survivin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异常,检测survivin有助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及生物学行为的判断。

    2010年10期 v.50;No.692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同侧头静脉重建桡动静脉内瘘10例

    朱迎春;范隆华;冯岗;周福建;

    目的观察用同侧头静脉重建桡动静脉内瘘(AVF)的结果。方法1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终末期)维持血透伴AVF血栓形成的患者。首次建立AVF采用的是头静脉桡动脉端端吻合,使用时间1周~18个月。再次手术用同侧头静脉重建AVF。结果手术均成功,随访4~18个月,瘘内无血栓形成。结论同侧头静脉重建AVF手术成功率高,临床疗效好。

    2010年10期 v.50;No.692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绒毛膜癌JAR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刘岚;徐昌芬;

    目的观察绒毛膜癌JAR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绒毛膜癌JAR细胞及早孕绒毛滋养层细胞的EGFR蛋白,用RT-PCR法检测EGFR mRNA。结果JAR细胞EGFR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高于早孕绒毛滋养层细胞(P均<0.01)。结论绒毛膜癌JAR细胞EGFR表达增强,可能导致绒毛膜癌细胞增殖力及侵蚀性增强。

    2010年10期 v.50;No.692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保留生育功能的保守性手术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观察

    徐慧;周原;

    目的观察保留生育功能的保守性手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有生育要求的子宫腺肌病患者156例,均行保留生育功能的保守性手术治疗。结果156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63.22±18.76)m in,术中出血量(90.36±22.87)m l,术后痛经缓解率100%。术后3 a内子宫腺肌病复发4例(复发率2.56%)。术后自然受孕率为42.3%。获足月新生儿18例、早产儿12例。结论保留生育功能的保守性手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好,复发率低,术后妊娠率高。

    2010年10期 v.50;No.692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方式置管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脑室铸型138例

    陈世伟;张黎明;赵宪林;

    目的总结高血压脑出血脑室铸型的治疗经验。方法对138例高血压脑出血脑室铸型的患者采用CT定位下置硬通道排空血肿,其中24例双侧脑室血肿为主者行双侧脑室额角置管,90例丘脑基底节出血、血肿破入侧脑室及第3、4脑室者行双侧额角+贯穿血肿腔置管,24例小脑出血、血肿破入第4脑室者行双侧额角+后颅窝开颅清除血肿并第4脑室置管。结果拔管后有2例再次置外引流管,1例因不能拔管而行V-P术。死亡20例;存活的118例,随访1 a,GOSⅡ级36例、Ⅲ级72例、Ⅳ~Ⅴ级10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脑室铸型患者根据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采用不同置管方式引流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2010年10期 v.50;No.692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疗效观察

    李冰;孙梅;黄楹;

    目的观察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采用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46例。结果所有瘤体均成功夹闭,未发生与手术入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疗效可靠,适合Hunt-Hess Ⅰ~Ⅲ级动脉瘤,特别是前交通动脉瘤的治疗。

    2010年10期 v.50;No.692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纤维蛋白胶在异体松质骨植骨中的应用

    徐立辉;李远;牛晓辉;

    目的观察在骨肿瘤刮除术后进行异体松质骨植骨时使用纤维蛋白胶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异体松质骨结合纤维蛋白胶进行植骨治疗骨肿瘤刮除术后的骨缺损共52例(关节软骨面下植骨14例,填充空腔缺损38例)。结果关节软骨面下植骨量为5~10 ml,均未出现关节面塌陷;填充空腔病变植骨量为5~70 ml,骨愈合时间为3~9个月,无伤口感染;均无异位骨化。结论骨肿瘤刮除术后进行异体松质骨植骨时使用纤维蛋白胶安全有效,不影响骨愈合。

    2010年10期 v.50;No.692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带动静脉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术临床应用观察

    白登彦;袁治国;方岩;王恩甲;张海军;

    目的观察带动静脉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术修复骨缺损及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股骨近端骨肿瘤12例、无菌性股骨头坏死6例,均采用带动静脉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术进行治疗。结果本组术后随访6~25个月,移植骨与宿主骨均愈合。腓骨供区无明显并发症。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术后症状消失,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股骨转子区肿瘤患者骨缺损修复满意,患肢平均6个月开始负重活动。结论带动静脉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术不仅能修复骨缺损及无菌性股骨头坏死,还可重建局部血运,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2010年10期 v.50;No.692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特制肿瘤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复发性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

    陈雄;林国兵;郭文荣;洪志群;薛青贵;黄宏双;

    目的观察特制肿瘤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复发性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疗效。方法6例复发性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均行特制肿瘤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结果术后随访1~7 a,6例关节功能均良好,肿瘤无复发。结论特制肿瘤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复发性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疗效可靠。

    2010年10期 v.50;No.692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临床观察

    刘红兵;刘月辉;罗英;张少容;

    目的观察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TON)的疗效。方法对24例(24眼)TON患者,采用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 a,术前无视力的9例中,1例术后恢复至0.01,余均无效;术前有视力的15例中,10例术后视力有提高,5例无明显改善。结论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对伤后时间较长、大剂量激素治疗无效、视力损伤严重的TON患者仍有挽救视力的可能,有视力者应尽早手术。

    2010年10期 v.50;No.692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劈裂

    李秀娟;张金嵩;孙宏亮;

    目的观察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劈裂的疗效。方法采用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劈裂28例(28眼)。结果术后24例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近视屈光度和眼轴长较术前减少(P均<0.05)。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检查显示术后视网膜劈裂腔消失24眼、缩小4眼,视网膜厚度较术前下降(P<0.05)。结论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劈裂疗效良好。

    2010年10期 v.50;No.692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非创伤性修复技术治疗儿童乳牙龋病疗效观察

    刘海波;

    目的评估非创伤性修复治疗(ART)技术治疗儿童乳牙龋病的疗效。方法乳牙龋病患儿86例(共208颗龋齿),随机分为ART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各104颗患牙。ART组采用ART技术用FX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对照组常规备洞并用银汞合金充填。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RT组患儿更配合接受治疗(P<0.05),两组治疗成功率相近(P>0.05)。结论ART技术治疗儿童乳牙龋病有效,更易于取得患儿的配合。

    2010年10期 v.50;No.692 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甲强龙鼓室内注射治疗难治性中重度突发性耳聋疗效观察

    杨彩虹;徐开旭;周子宁;刘玮;李凤霞;

    目的观察甲强龙鼓室内注射治疗难治性中重度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突聋)的疗效。方法18例常规方法治疗无效的难治性中重度突聋患者,采用甲强龙0.4 ml(16mg)+2%利多卡因0.1 ml行鼓室注射,每周2次,共4周,甲强龙总剂量128 mg。结果治疗完成后1个月,15例患者0.25~4.00 kHz言语听阈平均提高9.67dB,3例无变化;7例注射治疗期间有一过性眩晕,18例均无鼓膜感染、穿孔。结论甲强龙鼓室内注射治疗难治性中重度突聋疗效好,操作简单,创伤性小,并发症少。

    2010年10期 v.50;No.692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告读者

经验交流

综述与讲座

临床病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