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能刚;胥劲;邱琳;唐莉;朱鸿明;李秀群;陈晓禾;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s)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培养hBM-MSCs,根据培养条件分为四组,常氧正常血清组培养条件为20%O2及10%FBS/HD、常氧无血清组为20%O2及0%FBS/HD,低氧正常血清组为1.5%O2及10%FBS/HD,低氧无血清组为1.5%O2及0%FBS/HD,细胞培养6、12、24、48、72、96 h后采用MTT法检测四组增殖状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四组凋亡情况。结果在10%FBS培养下,48 h时低氧可显著促进细胞增殖;在整个观察时间内,低氧培养不会促进hBM-MSCs凋亡;同时无血清培养时细胞增殖受抑。结论在正常的血清培养条件下,hBM-MSCs对低氧有较好的耐受性,但是无血清培养不利于hBM-MSCs增殖,hBM-MSCs可作为缺氧相关组织修复的种子细胞。
2010年11期 v.50;No.693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杨小飞;刘红;钱军;姜胜华;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血清对小鼠髓系前体细胞(32D细胞)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小鼠32D细胞株分别与AA患者[重型AA(SAA)与非重型AA(NSAA)各6例]、正常对照者血清共培养24 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并行相关分析。结果32D细胞经血清作用24 h后,SAA、NSAA和正常对照者32D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3.21%±3.52%、10.15%±1.50%、6.52%±0.92%,两两比较,P均<0.01;PAKT水平分别为0.313±0.018、0.600±0.012、0.609±0.011,SAA者明显高于NSAA和正常对照者,P均<0.01。相关分析显示SAA者经同一份血清孵育的细胞凋亡率与PAKT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814,P<0.05)。结论AA患者血清在体外可诱导32D细胞凋亡,AKT抗凋亡通路可能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0年11期 v.50;No.693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牟青杰;王洁;崔为发;王占聚;
目的为白血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Ficoll两步分离法分别从正常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和脐血中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细胞因子诱导培养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流式细胞仪检测CIK的免疫表型,MTT法测定其对白血病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三种不同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均可诱导成CIK,脐血来源的CIK其扩增效率和杀伤活性均优于其他两种来源,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脐血来源的CIK细胞体外增殖快,杀伤活性强;脐血具有来源方便、免疫原性弱、含有大量造血干细胞、单个核细胞提取率高、输注时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低等优点,白血病治疗时可优先考虑。
2010年11期 v.50;No.693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申屠杨萍;章炳都;袁琳波;杜友爱;
目的探讨盐酸肾上腺素在白血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集落培养实验观察盐酸肾上腺素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Gimesa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71分化抗原表达。结果盐酸肾上腺素可明显降低K562细胞增殖、集落生长,并呈浓度依赖性;在形态上可诱导细胞趋向红系分化,同时上调K562细胞膜CD71分化抗原的表达。结论盐酸肾上腺素在白血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机制为抑制K562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分化。
2010年11期 v.50;No.693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范亚珍;王军;陈海;朱登纳;吴值荣;侯艳艳;
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UBC-MNCs)体外向神经干细胞(NSCs)的诱导分化机制及NSCs中Foxg1基因表达的意义。方法从脐血中分离出UBC-MNCs,用含hEGF、bFGF和B27因子的Neurobasal培养基联合诱导其向NSCs方向分化,观察NSCs形态学及增殖分化特点;免疫组化法检测培养细胞中神经细胞标志抗原Nestin、NSE、GFAP的表达情况,BrdU标记靶细胞;RT-PCR法检测分离后、培养3、6、9、12 d细胞中Foxg1基因的表达。结果UBC-MNCs可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表达Nestin、NSE、GFAP标记抗原。Foxg1 mRNA在诱导前细胞中低表达,诱导后逐渐升高(P<0.05),6 d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P<0.05)。结论体外定向诱导培养可获得UBC-MNCs源性NSCs,Foxg1基因是NSCs增殖分化关键调控因子,脐血可成为NSCs的新来源。
2010年11期 v.50;No.693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张华芳;徐景涛;孙丽;于丽;
目的对比早产胎儿脐血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培养成功率,探讨早产胎儿MSCs获取的最佳途径。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早产胎儿(不足37周)脐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贴壁培养法获得脐血MSCs;将脐带剪成1 mm3大小组织块,采用组织块贴壁法获得脐带MSCs;分别观察脐血和脐带MSCs的生物学特性,免疫荧光法检测MSCs表面标记物的表达情况。结果采用MesencultTM培养基,早产胎儿脐血MSCs培养成功率为100%,脐带MSCs培养成功率为67%,明显低于脐血MSCs;早产胎儿脐血和脐带MSCs均表达CD29、CD44和CD90,不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CD34。结论早产胎儿脐血中较易获得MSCs,为临床移植治疗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来源。
2010年11期 v.50;No.693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罗文丰;魏锦;陈静;倪勋;
目的评价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2例SLE并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行国产rhTPO皮下注射,15 000 U/d,疗程14 d。检测用药前、用药后7、10、14 d及停药3个月后的血小板数,判定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用药前血小板计数为(14.3±5.2)×109/L,用药后7、10、14 d分别为(37.8±9.3)×109/L、(64.2±15.6)×109/L、(84.3±25.7)×109/L,与用药前相比,P均<0.01。停药后3个月血小板计数为(53.2±15.6)×109/L,与治疗前比较,P<0.01。总有效率为83.33%,仅2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结论rhTPO治疗SLE合并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确切,且较为安全。
2010年11期 v.50;No.693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徐彬;武晓英;林桂先;毛建文;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转染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基因亚克隆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bFGF,利用脂质体介导将bFGF基因导入HUVECs内,通过RT-PCR和ELISA法检测基因的表达;bFGF基因转染后的HUVECs通过Transwell小室法检测其迁移能力的变化;W 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后的细胞Raf-1、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2(ERK2)和黏着斑激酶(FAK)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成功构建了表达载体pcDNA3.1-bFGF,该载体转染HUVECs后,bFGF mRNA和蛋白均显著增加。转染bFGF基因可使HUVECs的体外迁移能力增强,上调ERK2和FAK蛋白的表达,但对Raf-1蛋白表达无影响。结论bFGF基因转染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ERK2和FAK蛋白表达有关。
2010年11期 v.50;No.693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彭忠田;谭德明;黄顺玲;朱平安;刘菲;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HBIG-PBCA-NP)、PBCA-NP的体外应用安全性。方法用乳化聚合法分别制备HBIG-PBCA-NP、PBCA-NP;采用MTT比色法研究不同浓度的HBIG-PBCA-NP、PBCA-NP对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QSG7701细胞及HepG 2.2.15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影响;用自动生化仪测定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结果按相对生长率(RGR%),HBIG-PBCA-NP、PBCA-NP对PBMC、QSG7701细胞及HepG2.2.15细胞的毒性分级分别为0~1级,LDH与ALT释放值与HBIG、空白对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1)。结论PBCA-NP属无毒级载体,HBIG-PBCA-NP具有良好的细胞生物安全性。
2010年11期 v.50;No.693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郑培实;张阳;戴朝霞;宋磊;丁晓蕾;孙秀华;
目的探讨地榆升白片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将79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初治患者随机分为化疗组40例及联合组39例,化疗组应用标准CHOP方案行单纯化疗;联合组在化疗基础上口服地榆升白片0.4 g,3次/d,第1~14天。两组均接受2周期治疗。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CD3+、CD4+、CD8+、CD4+/CD8+)和自然杀伤能力指标CD56+水平,另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除CD8+水平高于对照组,余均低于对照组;化疗组各项免疫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联合组与治疗前和化疗组治疗后比较,CD4+、CD56+、CD4+/CD8+值明显升高(P均<0.05),CD8+明显降低(P<0.05),CD3+无明显变化。结论T细胞亚群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受到抑制,地榆升白片治疗能提高此类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可作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化疗辅助用药。
2010年11期 v.50;No.693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素丽;李春富;邹纬;何岳林;吴学东;冯晓勤;李娜;裴夫瑜;石磊;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在儿童重型β-地中海贫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1例拟行allo-HSCT的重型地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及对照组16例,两组均采用环磷酰胺+白舒非+氟达拉宾+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为主的预处理化疗方案,静脉予环孢素A(CsA)及口服吗替麦考酚酯(MMC)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观察组移植前5 d(-5 d)至移植后20 d(+20 d)静脉应用左卡尼汀1 g,2次/d。监测两组-5 d~+31 d内血浆脑利钠肽前体(pro-BNP)水平及临床心功能不全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BNP均升高,+5~+15 d达峰值,+25 d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6 d开始观察组pro-BN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功能不全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44)。结论左卡尼汀可有效降低重型地贫患儿在allo-HSCT过程中的心功能不全事件发生率,其机制可能通过为心肌提供足够能量及减少有害物质生成从而降低心肌损害程度。
2010年11期 v.50;No.693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凯;康现江;张平;穆淑梅;郭明申;
目的探索获得高纯度MSCs简单、系统的实验方法。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体外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确定最佳接种密度,经数次传代后纯化,以表面抗原CD29、CD44作为标志分子,CD34作为阴性对照,免疫荧光法鉴定MSCs的生物学特性及纯度。结果以0.5~1×1010个/L的细胞密度接种骨髓细胞原代培养时间明显缩短,免疫荧光法鉴定MSCs生物学特性好,第3代时已达较高纯度。结论本实验建立了较为理想的MSCs体外培养体系,纯化速度快,鉴定方法简单,为进一步研究MSCs生物学行为及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2010年11期 v.50;No.693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胡燕;黄宇贤;陈晓华;罗荣城;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联合表阿霉素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MTT法测MCF-7细胞培养1~14 d的吸光度,绘制生长曲线并在第14天检测其体外克隆形成率。于24、48、72 h分别测索拉非尼及表阿霉素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索拉非尼单药组、表阿霉素单药组、联合组。根据索拉非尼及表阿霉素的IC50值设定联合给药浓度及时间,用MTT法测定72 h时索拉非尼及表阿霉素单用组与联合组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结果生长曲线示MCF-7细胞在1~4 d生长速度较快,之后减慢,10 d后生长趋于停滞。MCF-7细胞在14 d的克隆形成率为37.2%。索拉非尼24、48、72 h的IC50值分别为(7.85+0.86)、(3.45+0.16)、(2.10+0.64)μmol/L,表阿霉素24、48、72 h的IC50值分别为(6.52+0.62)、(1.61+0.82)、(1.13+0.51)μmol/L。72 h时索拉非尼组MCF-7抑制率明显低于表阿霉素组,MCF-7抑制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细胞抑制率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P<0.05)。结论索拉非尼联合表阿霉素对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两药联用抑制或阻断了细胞增殖和生存相关因素的作用。
2010年11期 v.50;No.693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炳淑;王莉;李依群;梁莉萍;郭云泉;
目的探讨IL-4、IFN-γ在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L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32例LT、23例PTC及39例LT合并PTC患者IL-4、IFN-γ的表达。结果淋巴细胞中IL-4在单纯LT表达强于LT合并PTC(P<0.05),IL-4、IFN-γ在LT合并PTC中的表达强于单纯PTC(P<0.05)。IL-4、IFN-γ在LT、LT合并PTC及PTC中均有表达,病变周围相对正常滤泡上皮细胞无表达。在LT成分的滤泡上皮细胞中,单纯LT IL-4、IFN-γ表达强于LT合并PTC(P<0.05)。LT合并PTC中IL-4、IFN-γ在癌变滤泡上皮细胞的表达强于LT成分中的滤泡上皮细胞(P<0.05)。IL-4在LT合并PTC有淋巴结转移中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P<0.05)。结论IL-4、IFN-γ在LT合并PT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癌变后的滤泡上皮分泌IL-4、IFN-γ增强;IL-4阳性预示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
2010年11期 v.50;No.693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单广夷;盛玉文;
目的为苦参碱用于膀胱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EJ细胞贴壁培养于10%胎牛血清、10万U/L青霉素、100 mg/L链霉素的1640培养液中,37℃、5%CO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细胞随机分为两组,苦参碱组加入质量浓度为0.5、1.0、2.0 mg/ml的苦参碱;对照组不加苦参碱,每天更换RPMI1640培养液。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长抑制率;荧光显微镜观察EJ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并对凋亡相关Bcl-2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0.5~2.0 mg/ml苦参碱可有效抑制EJ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作用72 h时2.0 mg/ml的抑制率为50.65%±2.78%,凋亡率为36.35%±2.06%,与对照组比较,P均<0.01;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内空泡与核碎裂现象;Bcl-2蛋白表达随药物浓度增高和作用时间延长而下降。结论苦参碱能诱导EJ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蛋白表达有关。
2010年11期 v.50;No.693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李波;高秀秋;
目的探讨IL-1B基因多态性在糖尿病及牙周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各15只,N组及P组予普通饲料,DM组及DP组予高糖、高脂饲料并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P组及DP组采用正畸丝结扎建立牙周病模型。记录各组一般情况;8周后处死大鼠,观察牙周组织学改变,并取静脉血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方法对IL-1B+3693/TaqI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DM组及DP组糖尿病症状明显,DP组牙槽骨丧失严重;大鼠IL-1B基因外显子Ⅴ的第3693位核苷酸处存于TaqI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其PCR产物酶切后出现163 bp和102 bp两个片段,各组均表现一种基因型TaqII/I。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出2型糖尿病伴牙周病大鼠模型,IL-1B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及牙周病无明显相关性。
2010年11期 v.50;No.693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邢邯英;李晓慧;付玲娣;张萍;国雪;赵晓云;
目的观察和比较经肾脏和下肢缺血预处理的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范围和缺血心肌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RNA的表达。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AMI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AMI模型;肾缺血预处理(RIP)组夹闭双侧肾动脉后再开放,随后复制AMI模型;下肢缺血预处理(LIP)组夹闭下肢动脉再开放,随后复制AMI模型。应用伊文思蓝及氯化三苯硝基四氮唑红(TTC)染色,测定心肌梗死范围;应用RT-PCR法测定各组心肌缺血区HIF-1α基因动态表达情况。结果RIP和LIP组心肌梗死面积较AMI组明显减小,但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RIP和LIP组HIF-1αmRNA表达均降低。结论肾脏和下肢缺血预处理对急性缺血心肌均有保护作用,HIF-1α基因表达减少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2010年11期 v.50;No.693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广承;薛景凤;刘爱雅;徐晓青;王玉红;
目的为周围神经缺血性疾病发生机理的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结扎大鼠单侧髂总动脉制作坐骨神经缺血模型,分别于术后3、5、7、14、21及28 d取腰髓L4~L6节段和双侧第4~6腰脊神经节固定,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TUNEL染色法检测GDNF表达及神经元凋亡情况;同体对照。结果缺血不同时间段实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背根节感觉神经元均可见凋亡细胞,感觉神经元凋亡率术后3 d显著升高,7 d时达峰值,后缓慢下降,后期接近对照侧水平;运动神经元凋亡率术后5 d显著升高,14 d达最大值,后逐渐下降,后期较对照侧仍显著性增高。术后3 d实验侧运动神经元及感觉神经元GDNF阳性率显著升高并达峰值,后逐渐下降,术后14 d两侧无显著性差异。实验侧运动神经元GDNF阳性率升高幅度明显大于感觉神经元。结论周围神经缺血性损伤导致的GDNF变化与神经元凋亡相关,缺血性损伤对感觉神经元的影响较运动神经元明显。
2010年11期 v.50;No.693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张小娟;张荣光;段广才;范清堂;
目的优化乳酸乳球菌的电转化条件,为该菌作为基因表达宿主菌的应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电穿孔方法,用质粒pNZ8110转化乳酸乳球菌NZ3900菌株,改变电转时的电压、电阻、恢复培养时间和筛选用抗生素浓度,测定每微克质粒所得转化子数量。结果采用0.2 cm的电转化杯时,2.5 kV、200Ω、25μF、氯霉素终浓度4μg/ml,恢复培养2 h为最优条件,电转化效率可达1.2×104个/μg pNZ8110。结论通过优化电转时的电压、电阻、恢复培养时间和筛选用抗生素浓度,可有效提高乳酸乳球菌NZ3900电转化效率。
2010年11期 v.50;No.693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4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牛建一;徐芳;
目的探讨绿茶多酚对偏侧帕金森病(PD)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羟多巴胺(6-OHDA)组和绿茶多酚组各12只,后两组于纹状体内立体定向注射6-OHDA制作PD模型,绿茶多酚组在造模前5 d予绿茶多酚(400 mg/kg)灌胃,共2周。造模4周后免疫组化法观察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比色法观察中脑氧化应激水平。结果绿茶多酚组、6-OHDA组损毁侧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但绿茶多酚组显著高于6-OHDA组(P<0.01);6-OHDA组损毁侧氧化应激水平明显高于绿茶多酚组(P<0.01)。结论绿茶多酚对偏侧PD大鼠模型的多巴胺神经元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抑制氧化应激反应。
2010年11期 v.50;No.693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海英;唐述森;王占聚;孙秀梅;唐瑛;
目的探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的发病机制及化疗对B-NHL患者机体抗肿瘤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35例B-NHL患者(观察组)化疗前后及3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外周血中CD4+CD25+Treg细胞所占比例,RT-PCR法检测各组外周血中转录因子Foxp3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化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Foxp3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化疗后显著高于化疗前,P均<0.05。结论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受抑是B-NHL患者发病原因之一;化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亦可进一步削弱患者机体自身的抗肿瘤免疫功能。
2010年11期 v.50;No.693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俊武;张树梅;任海全;李桂云;
目的探讨Fas蛋白及基因表达在三氧化二砷(As2O3)体外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NB4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As2O3作用后NB4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Fas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Fas基因表达。结果经As2O3作用后,细胞增殖受抑,细胞凋亡明显,Fas蛋白及基因表达均升高。结论Fas蛋白及基因高表达在As2O3诱导NB4细胞凋亡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2010年11期 v.50;No.693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闫俊红;刘建亮;
目的探讨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用RPM I1640培养基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进行传代培养,用0.5、2、5μmol/L的5-杂氮-2′-脱氧胞苷(5-aza-CdR)对其进行处理,于24、48、72 h收取细胞,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SHP-1和JAK2 mRNA表达水平。结果5-aza-CdR作用于K562细胞株后随作用时间延长和浓度升高,SHP-1 mRNA表达水平升高,JAK2 mRNA表达水平降低。二者呈负相关。结论5-aza-CdR可抑制肿瘤的发生,其可能通过抑制JAK/STAT通路发挥作用。
2010年11期 v.50;No.693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罗春英;卢运龙;黄永秩;王维;韦翠红;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SH2、hMLH1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2例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及18例NK/T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hMSH2、hMLH1蛋白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病理间的关系。结果NK/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hMSH2、hMLH1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55.56%、44.44%;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分别为31.82%、50.00%,两种肿瘤间缺失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hMSH2、hMLH1蛋白表达缺失与患者性别及肿瘤是否发生于淋巴结无关。结论错配修复基因hMSH2、hMLH1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组织中存在蛋白表达缺失,可导致基因组不稳定,该肿瘤易感。
2010年11期 v.50;No.693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红梅;卢忠心;余洁;熊艳;詹僪;王九菊;
目的进一步提高严重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选取228例体温>38℃、中性粒细胞数>8×109/L和血小板数>150×109/L疑似感染的重症患者,根据细菌学检测结果分为感染组(154例)和非感染组(74例),测定其外周血网织血小板比率(IPF),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诊断价值评估。结果感染组IPF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5),IPF在ROC曲线下面积为0.910,高于传统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P均<0.05)。结论网织血小板比率可作为早期鉴别诊断严重感染性疾病的指标。
2010年11期 v.50;No.693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程洪波;张胜敏;张水生;刘婷婷;罗敏智;符环;
目的进一步提高血液病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62例同时行骨髓涂片和活检切片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临床拟诊分为三组,1组为临床拟诊再生障碍性贫血(AA)、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的152例患者,2组为临床拟诊多发性骨髓瘤(MM)、淋巴瘤、骨髓转移癌的23例患者,3组为临床拟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巨幼细胞性贫血(MA)及其他的87例患者。分别计算骨髓涂片与骨髓活检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整体病例骨髓活检较骨髓涂片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1组和2组活检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涂片;3组活检的灵敏度略低于涂片,但特异度明显高于涂片。结论涂片和活检与最终诊断符合率大致相同,涂片具有形态学观察优势,但对结构和定位的观察欠缺;活检能准确观察到造血细胞的结构与定位,但部分细胞的形态较难把握。骨髓涂片检查与骨髓活检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的符合率,减少误诊。
2010年11期 v.50;No.693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韦小莉;
目的探讨血糖、白细胞计数及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对手足口病患儿病情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94例手足口病患儿(观察组),其中普通型34例,发热重型60例。于入院时和治疗3 d后分别检测空腹血糖、全血白细胞计数和hs-CRP水平,并与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结果入院时观察组hs-CRP、白细胞计数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hs-CRP阳性(>3 mg/L)率明显高于白细胞计数阳性(>12×109/L)率(P<0.05);其中重型患儿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普通型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3 d后观察组hs-CRP、白细胞计数水平均明显下降;其中重型患儿明显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示病情严重程度与空腹血糖和白细胞计数水平均呈正相关,与hs-CR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hs-CRP可作为手足口病早期诊断和指导临床用药的敏感指标,而血糖和白细胞计数可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主要参考指标。
2010年11期 v.50;No.693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李昭辉;赵一麟;黄小进;卢伟锋;徐益鸣;刘青;
目的探讨凯时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PE)的可行性。方法将47例PE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将凯时注射液10~20μg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滴,1~2次/d。观察治疗6 h、1周、2周及1个月时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6 h后观察组呼吸困难缓解率、剧烈胸痛缓解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1、2周时观察组临床症状完全缓解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凯时注射液治疗PE效果确切,值得借鉴。
2010年11期 v.50;No.693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丽娜;赵桂秋;王青;李鹏;
目的研究TNF-α诱导的人晶体上皮细胞(HLE-B3)炎症损伤模型中细胞形态及性状的改变,探讨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在炎症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HLE-B3细胞分为两组,对照组加入普通培养液,观察组加入含TNF-α的培养液。观察两组细胞形态变化;划痕试验检测细胞迁移率变化;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NF-κB蛋白及mRNA表达变化;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NF-κB下游因子IL-1和IL-6水平。结果观察组HLE-B3细胞伸长变细,迁移率明显增快,逐渐向成纤维细胞转化。刺激后NF-κB蛋白表达增多,并从胞质向胞核内转移。与对照组比较,TNF-α刺激后6 h NF-κB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明显增高,12 h时达到高峰;培养液中IL-1和IL-6水平刺激后亦明显增加。结论应用TNF-α进行诱导是建立HLE-B3细胞炎症损伤模型的有效方法;NF-κB信号通路被激活可能是开启炎症损伤的关键。
2010年11期 v.50;No.693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秀梅;高峰;李贵新;刘惠荣;马长庚;刘锦;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后大肠癌患者癌组织中CD44v6、p27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测定42例未化疔(对照组)及44例新辅助化疗后(观察组)大肠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CD44v6、p27的表达。结果两组癌组织中p27的表达低于癌旁和正常组织(P<0.05)。p27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观察组癌组织中p27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癌组织中CD44v6表达高于癌旁和正常组织(P<0.05)。CD44v6异常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1)。观察组中CD44v6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能有效降低大肠癌细胞的侵袭与转移,检测CD44v6和p27蛋白表达水平有助于判断病变性质、复发转移潜能、评估患者预后及术后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
2010年11期 v.50;No.693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陈栋;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手术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为术后治疗方案制定、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2例GIST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肿瘤直径、肿瘤坏死、浸润生长、核分裂相数目、手术方式及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辅助治疗对复发率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肿瘤浸润生长、核分裂相数目、手术方式及使用格列卫辅助治疗是影响GIST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
2010年11期 v.50;No.693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高伟;司雁菱;吴瑜;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黏膜中IL-10、IL-13表达及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活动性UC患者(轻度13例,中重度17例)及15例结肠息肉患者(正常对照)结肠黏膜中的IL-10、IL-13水平。结果中重度UC患者结肠黏膜中IL-10及IL-13阳性细胞数均明显低于轻度UC患者和结肠息肉患者,P均<0.01;轻度UC患者明显低于结肠息肉患者,P<0.01。结论活动期UC患者结肠黏膜中IL-10、IL-13的表达降低,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
2010年11期 v.50;No.693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杨延冬;戴淑真;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Met及CD147分子与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Met及CD147分子在20份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增生期组)、20份正常分泌期子宫内膜(分泌期组)、55份子宫内膜腺癌癌组织(腺癌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增生期组c-Met、CD147的表达高于分泌期组,P>0.05;腺癌组二者表达明显高于增生期组与分泌期组,P均<0.05。腺癌组c-Met表达随组织学分级和病理分期的增加而增强,CD147表达与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原癌基因c-Met及CD147分子与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c-Met与CD147分子表达有助于预后判断。
2010年11期 v.50;No.693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莘瑜;梁红霞;
目的为阿尔茨海默病(AD)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思路和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1 200例郑州大学一附院的体检人群,其中确诊AD 48例,排除AD者1 116例,详细记录其年龄、血压、血糖、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数值;明确有无冠心病、心肌梗死、房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慢阻肺、吸烟、饮酒、脑卒中病史;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白质疏松。先行单因素分析从总体上评估血管性危险因素对AD发病的影响,设置P<0.10的单因素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白质疏松、高龄与AD发病相关。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白质疏松、高龄是A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针对性的对其干预可减少AD的发生。
2010年11期 v.50;No.693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心迎;白海军;吉旭彬;江善勇;赵刚;
目的探讨小切口经皮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术(MIPPO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对1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行MIPPO术,5例同时进行植骨。结果手术及术后恢复顺利,未出现相关并发症;平均随访10.3个月。按Neer评分结果,疗效为优6例,良7例,可1例;总优良率为92.9%。结论MIPPO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软组织损伤小、骨折愈合率高、副损伤小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尤适用于不稳定型、干骺端粉碎型及骨质疏松明显的肱骨近端骨折。
2010年11期 v.50;No.693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永霞;
目的探讨HLA-DM基因多态性分布,为研究Ⅱ类分子相关疾病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CR-RFLP法检测143例南方汉族人HLA-DM基因多态性及基因型。结果DMA*0101~0104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依次为77.97%、18.18%、2.45%、1.40%;DMB*0101~0104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依次为72.03%、19.58%、5.24%和3.15%。DMA基因型分布频率较高者为DMA*0101/0101和0101/0102,频率分别为62.94%、25.17%;DMB基因型分布频率较高者为DMB*0101/0101、0101/0102,频率分别为54.55%、26.57%。结论南方汉族人中HLA-DM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以HLA-DMA*0101~0102、HLA-DMB*0101~0103为主;DM基因型分布以DMA*0101/0101、0101/0102和DMB*0101/0101、0101/0102为主;本研究结果为研究Ⅱ类分子相关疾病奠定了基础。
2010年11期 v.50;No.693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渝;景攀;付应波;余升;何坚;
目的探讨腹膜后腹腔镜肾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腹腔镜经腹膜后途径对37例患者的无功能肾行肾切除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及术后一般情况。结果37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102.9±22.3)min,术中出血量(48.6±14.2)ml,平均住院7.5 d;1例术中分离粘连时腹膜撕裂,余病例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均获随访1~15个月,肿瘤患者未见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肾结核患者B超及肾功能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腹膜后腹腔镜下肾切除术微创、安全、有效。
2010年11期 v.50;No.693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润军;郝晓蕊;汤秀英;张志耀;孙志新;张宏生;佟明;
目的探讨比卡鲁胺联合环王巴明治疗前列腺癌的可行性及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比卡鲁胺、环王巴明及二者联合处理前列腺癌细胞LNCaP,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有活性Caspase-3的表达。结果比卡鲁胺、环王巴明随各自浓度增加,LNCaP细胞抑制率均逐渐增加,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分别于50、5μmol/L浓度达到IC50。50μmol/L比卡鲁胺、5μmol/L环王巴明及二者联合处理48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1.65%±3.05%、40.42%±5.43%、57.49%±5.95%,两两比较,P均<0.01。比卡鲁胺联合环王巴明后有活性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增多。结论比卡鲁胺与环王巴明联合存在协同作用,可抑制LNCaP细胞增殖,诱导凋亡;其作用可能通过Caspase-3介导。
2010年11期 v.50;No.693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霞;杨扬;齐宝庆;
目的探讨血脂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方法208例下肢骨折长期卧床固定患肢者中108例出现DVT(观察组),表现为患肢肿胀,下肢多普勒检查示血栓形成,处于应激期阶段。另100例同期未出现DVT者为对照组。采用化学修饰酶法检测两组血脂指标。结果观察组LDL、HD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脂蛋白(a)[Lp(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Ox-LDL、LDL、HDL及Lp(a)水平升高与DVT有明显关系,降低血脂水平可降低DVT发生率,对于上述指标升高者可及时应用抗血栓类药物,以防静脉血栓形成。
2010年11期 v.50;No.693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刘进军;王火强;
目的探讨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在恶性胸膜间皮瘤(MPM)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病理确诊为胸膜间皮瘤患者的18F-FDG符合线路(以下简称符合线路)显像结果。结果病理诊断为MPM 22例,其中符合线路阳性20例;病理示良性间皮瘤4例,符合线路假阳性1例;符合线路诊断MPM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0.9%(20/22)、75.0%(3/4)、88.5%(23/26);20例MPM中17例表现为弥漫性和(或)多结节状浓聚灶,3例表现为单个局限性胸膜浓聚灶。符合线路未能确切区分纵隔胸膜和转移的淋巴结;共发现3例远处转移灶。结论符合线路显像有利于鉴别胸膜间皮瘤的病变性质,易于发现远处转移灶。
2010年11期 v.50;No.693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姜琪娜;王岷;王珺;林殿杰;
目的目的为局麻下行经胸腔镜活检提供依据。方法对36例胸膜疾病患者行胸腔镜胸膜活检,于两个不同部位分别取活检2~4次,一个部位行局麻后取活检组织,另一部位于非局麻下取活检组织,观察术中患者疼痛情况及心率、呼吸变化。结果局麻后取活检组织时患者的胸膜疼痛程度明显轻于非局麻下取活检,肺膨胀发生率明显低于非局麻下取活检,心率、呼吸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局麻下经胸腔镜局麻胸膜活检术效果确切,可减少因疼痛而继发肺膨胀对胸腔镜手术的影响。
2010年11期 v.50;No.693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佟宇;贾玉洁;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简称腮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8例腮脑患儿随机分为联合组35例、干扰素组33例及更昔洛韦组30例,均按常规方法治疗,在此基础上更昔洛韦组每日静注10 mg/kg更昔洛韦,1次/d。干扰素组肌注100万Uα-2b干扰素,1次/d。联合组予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用法及剂量同其他两组,三组药物均连用5 d,评价疗效。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干扰素组及更昔洛韦组,P均<0.05;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另两组,P均<0.05。结论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腮脑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借鉴。
2010年11期 v.50;No.693 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希妍;胡莹莹;石金河;
目的观察泥浆水与白陶土在百草枯(PQ)中毒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72例PQ中毒患者随机分为泥浆水组29例、白陶土组25例及活性炭组18例。三组均予大剂量激素、抗自由基、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治疗,在此基础上泥浆水组口服500 g泥浆水,共3次;白陶土组一次性服白陶土150 g+白开水或生理盐水1 L,活性炭组一次性口服活性炭30 g。结果泥浆水组、白陶土组及活性炭组各死亡9例(31.03%)、7例(28.00%)、12例(61.11%);发生肺纤维化分别为11例(37.93%)、13例(52.00%)、18例(100%);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别为8(27.59%)、7(28.00%)、9例(50.00%)。结论泥浆水或白陶土治疗PQ中毒,可降低患者病死率,减少肺纤维化的发生。
2010年11期 v.50;No.693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饶凯成;王智楠;徐忠强;张平;鲁建生;
目的寻找小儿喉乳头状瘤的特异性标记物。方法用免疫组化二步法(PV-9000)检测47份小儿喉乳头状瘤标本[初次手术标本15份(不典型增生7份),复发标本32份(不典型增生25份)]及13份腭扁桃体旁上皮组织标本中p63的表达。结果喉乳头状瘤与腭扁桃体旁组织均被覆鳞状上皮,上皮组织基底细胞层、棘细胞层与表层p63基因均见表达。喉乳头状瘤各层p63表达均明显高于腭扁桃体旁组织,P均<0.01;典型增生组织基底层、棘层p63表型细胞数低于不典型增生组织,P均<0.01;复发标本各层p63表型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初次手术标本,P均<0.05。结论p63可作为小儿喉乳头状瘤特异性标记物,其上调可作为推测小儿乳头状瘤发生、发展及复发的重要指标之一。
2010年11期 v.50;No.693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淑萍;石福荣;郭峰坤;
目的探讨肝组织HBcAg表达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6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肝组织中HBcAg表达,分析HBcAg表达与肝纤维化的关系。结果HBcAg阳性者54例,其肝纤维化分期为S2~S4期36例(67%);HBcAg阴性者32例,其中肝纤维化分期为S2~S4期6例(18%);P<0.05。HBcAg表达为胞膜型、胞质型及胞核型者肝纤维化分期为S2~S4期分别占88%、57%、33%,胞膜型者明显高于其他两型,P<0.05。结论肝组织HBcAg表达与肝纤维化程度有关;HBcAg阳性者及HBcAg表达为胞膜型者肝纤维化程度重。
2010年11期 v.50;No.693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