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WT1基因及蛋白在急性髓性白血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成枫;冯献启;赵洪国;杨颉;杨堃;

    目的探讨WT1基因及其蛋白产物在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及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初治及复发的AML患者、正常志愿者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WT1基因及其蛋白产物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观察WT1基因及蛋白产物表达与疗效的关系。结果WT1基因及蛋白在45例AML初治患者中分别有39例(86.7%)和38例(84.4%)表达阳性,在6例复发患者中两者均表达阳性;AML患者WT1基因与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277,P<0.05)。初治患者中WT1基因和蛋白表达阳性的初次化疗完全缓解率分别为42.4%和40.6%,表达阴性的则分别为83.3%和85.7%;WT1基因相对表达量与初治AML患者首次化疗的完全缓解率有关(2χ=4.356,P<0.05)。结论AML患者WT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检测可作为判断其临床预后的一种手段,WT1蛋白的表达可以作为AML免疫治疗的靶点。

    2010年13期 v.50;No.695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多发性骨髓瘤MUC1-2VNTR基因疫苗诱导小鼠免疫应答的实验研究

    翁羽蕙;刘月波;张铀;杨红;姚锦;牟红;黄桂云;王浩;罗云娇;

    目的观察黏蛋白1两串联重复区(MUC1-2VNTR)基因疫苗诱导BALB/c小鼠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的效果。方法将含MUC1-2VNTR的重组质粒pcDNA3.1-2VNTR/myc-hisB免疫小鼠,免疫后采用ELISA动态检测血清中抗VNTR特异性抗体的水平,乳酸脱氢酶法检测细胞毒性T细胞(CTL)反应活性,MTS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结果重组质粒免疫组小鼠血清中检出了MUC1-2VNTR抗原特异性抗体。用重组质粒免疫BALB/c小鼠后,在效靶比为80∶1时可显著地诱导特异性CTL应答。在MUC1-2VNTR抗原肽的刺激下,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得到增殖;与空质粒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UC1-2VNTR基因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对多发性骨髓瘤的疫苗治疗有重要意义。

    2010年13期 v.50;No.695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Bcl-2家族在冬凌草甲素诱导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曲佳;郭坤元;李玉华;邓兰;王志红;佘妙容;

    目的探讨部分Bcl-2家族成员基因表达变化在冬凌草甲素(Ori)诱导人多发性骨髓瘤ARH-77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Ori作用后ARH-77细胞的活力和凋亡情况,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RT-PCR法检测Bcl-2家族成员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Ori能明显抑制ARH-77细胞的生长,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10μmol/L Ori作用于ARH-77细胞24 h后可见细胞变小、胞质中出现空泡,并可见凋亡小体。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细胞凋亡率随Ori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P<0.05)。Ori诱导ARH-77细胞凋亡与Bcl-2、Bcl-xl、Bax mRNA水平改变有关(P<0.05)。结论Ori能通过调节ARH-77细胞Bcl-2家族成员的表达而诱导其发生凋亡。

    2010年13期 v.50;No.695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CD_4~+CD_(25)~+CD_(127)~(low)调节性T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儿童再障发病中的作用

    王西阁;王晓格;胡姬婷;

    目的探讨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再障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21例慢性再障(CAA)、9例急性再障(SAA)和15例正常健康儿童外周血白细胞,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外周血TGF-β1表达水平。结果外周血中CD4+T细胞百分比、CD4+CD2+5、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百分比及血清TGF-β1表达水平再障患儿均低于正常健康儿童(P均<0.05),SAA低于CAA(P均<0.05);再障患儿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百分比与TGF-β1的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再障患儿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比例减少、血清TGF-β1表达水平减低可能参与了再障的发病。

    2010年13期 v.50;No.695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血清抑制造血活性和诱导凋亡活性及逆转对策

    宋国齐;刘红;姜胜华;丁润生;林赠华;陆德炎;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血清抑制造血活性和诱导凋亡活性及其逆转对策。方法应用甲基纤维素体外培养法、电镜、流式细胞术观察39例再障患者血清体外抑制正常人骨髓造血祖细胞增殖及促进正常人造血细胞凋亡的作用,并用不同浓度的造血细胞因子组合影响患者血清抑制造血活性和诱导凋亡活性。结果12例重型再障(SAA)和27例非重型再障(NSAA)患者血清在体外均可明显抑制正常人骨髓红系祖细胞和粒—单系祖细胞的增殖,患者血清作用后的集落细胞中有较多细胞呈现凋亡形态学改变,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SAA患者血清集落形成抑制活性和诱导凋亡活性均强于NSAA患者血清;培养体系中加入一定浓度的造血细胞因子,集落细胞产率可不同程度的恢复,集落细胞的凋亡率可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再障患者血清具有抑制造血活性和诱导造血细胞凋亡活性,造血细胞因子可不同程度地减弱其两种活性。

    2010年13期 v.50;No.695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sHLA-Ⅰ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徐伟;赵春亭;苏湛;姚如永;杨颉;冯献启;刘竹珍;王伟;崔中光;

    目的探讨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血液病患者体内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Ⅰ(sHLA-Ⅰ)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11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血清sHLAⅠ-水平。结果血清sHLAⅠ-水平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高于白血病(P均<0.05),淋巴瘤组与多发性骨髓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血病初治组、复发或未缓解组血清sHLAⅠ-水平高于缓解组(P均<0.01),初治组与复发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HLAⅠ-水平与患者外周血乳酸脱氢酶及β2-微球蛋白水平有关。结论血清sHLAⅠ-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监测及判断恶性血液病预后及复发的指标。

    2010年13期 v.50;No.695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小剂量肝素对脓毒症大鼠的早期干预作用

    逯峰;吕长俊;张晓荣;王晓芝;刘晓立;高原;

    目的观察小剂量肝素对脓毒症大鼠的早期干预作用。方法雌性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脓毒症组(44只)、肝素干预组(44只),以盲肠结扎穿孔法复制大鼠脓毒症模型。于不同时间点观察各组大鼠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及血小板(PLT)、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变化;光镜下观察大鼠肺脏组织病理学的改变,计算大鼠48 h病死率。结果肝素干预组MIF水平较脓毒症组降低(P<0.01),肺组织损伤减轻,APTT升高及PLT降低的程度较脓毒症组减轻(P均<0.05)。结论早期应用小剂量肝素可改善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明显降低血清MIF水平,减轻肺脏组织损伤程度。

    2010年13期 v.50;No.695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连续性血液净化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的治疗作用

    孙婷;刘晓立;宁方玉;李志;王涛;王晓芝;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严重脓毒症患者5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CBP组27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72 h后检测患者动脉血气分析、乳酸、肝肾功能和血常规,并采用APACHEⅡ评分对患者整体病情进行评价,同时观察ICU住院时间、应用呼吸机时间及28d的病死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BP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减少,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降低,氧合指数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好转,血肌酐水平、28 d病死率降低,ICU住院时间、应用呼吸机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CBP对多个器官起支持作用,并能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减轻脓毒症病情的严重程度,从而改善预后。

    2010年13期 v.50;No.695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子宫腺癌患者血清CA125及内膜p16、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徐行丽;井甜甜;黄婷;

    目的探讨血清CA125、组织蛋白p16及survivin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及子宫内膜腺癌组各40例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及组织中p16及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腺癌组血清CA125水平在手术前后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均<0.05);p16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的表达明显降低,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urvivin蛋白在不典型增生组和子宫内膜腺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及强阳性表达率与正常内膜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手术病理分期的增高,子宫内膜腺癌患者血清CA125的阳性表达率与survivin的强阳性表达率也明显增高,而p16的阳性表达明显降低。结论血清CA125水平、p16及survivin蛋白对子宫内膜腺癌的手术病理分期及临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2010年13期 v.50;No.695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临床札记

经验交流

护理园地

基础研究

  • ~(131)I-AFP单克隆抗体联合低频超声辐射微泡剂治疗小鼠heps肝癌的实验研究

    付广文;贾红岩;

    目的观察131I-AFP单克隆抗体联合低频超声辐射微泡剂治疗小鼠heps肝癌的疗效。方法30只小鼠建立heps肝癌移植瘤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不做治疗)、单纯超声微泡组、单纯131I-AFP单克隆抗体组、超声微泡联合131I-AFP单克隆抗体组。治疗2周内连续观察各组肿瘤体积变化,行ECT显像并做肿瘤局部的放射性计数,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变化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单纯超声微泡组、单纯131I-AFP单克隆抗体组、超声微泡联合131I-AFP单克隆抗体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均<0.05),超声微泡联合131I-AFP单克隆抗体组放射性计数的衰减率明显低于单纯131I-AFP单克隆抗体组,并且能提高靶/非靶值。结论131I-AFP单克隆抗体联合低频超声辐射微泡剂是肿瘤治疗的新方法,无创、安全、有效。

    2010年13期 v.50;No.695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去卵巢、去松果体对大鼠梨状皮质细胞凋亡的影响

    李岩;孙圣刚;窦建明;李严霜;陈雯;

    目的探讨去卵巢(OVX)、去松果体(PX)对大鼠梨状皮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63只大鼠通过手术制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假OVX组、OVX组、假PX组、PX组、假OVX+假PX组、OVX+PX组共7组各9只。术后60 d取脑组织,用HE、Tunel染色观察各组梨状皮质细胞凋亡数。结果对照组、假手术组均无梨状皮质细胞凋亡,OVX、PX、OVX+PX各组均出现梨状皮质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数由多到少依次为PX+OVX组、PX组、OVX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OVX、PX可诱发梨状皮质细胞凋亡,而且PX比OVX影响大,OVX+PX影响更大。

    2010年13期 v.50;No.695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告读者

临床研究

  • 柠檬醛诱导白血病细胞株NB4凋亡的分子机制

    陈晓文;夏海龙;

    目的探讨柠檬醛(Citral)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Citral处理NB4细胞后,采用DNA Ladder检测断裂DNA;流式细胞仪AnnexinⅤ/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9的活化以及Bcl-2家族中Bcl-2、Bcl-xl、Mcl-1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cl-1 mR-NA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Citral诱导NB4细胞凋亡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caspase3、9在Citral作用后均发生活化;Citral处理的NB4细胞抗凋亡蛋白Mcl-1表达水平下降,但其mRNA的表达水平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itral诱导NB4细胞凋亡,其中线粒体途径是重要的凋亡途径,这可能和抗凋亡蛋白Mcl-1的下调有关,Mcl-1的下调发生在转录后水平。

    2010年13期 v.50;No.695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HGF及VEGF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李振华;刘世超;牟凤萍;

    目的探讨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ELSIA法动态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不同时期血清HGF和VEGF水平。结果急性白血病血清HGF、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和未完全缓解患者治疗前血清HGF、VEG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血清HGF及VEGF水平可作为监测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指标。

    2010年13期 v.50;No.695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JAK2 V617F点突变与ETS2mRNA表达的关系

    孙国锋;潘崚;陈海林;李书芹;李雪政;任晓梅;

    目的探讨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S)中JAK2 V617F点突变的发生率、ETS2 mRNA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BCR/ABL阴性的cMPDs患者62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20例、急性白血病(AL)10例和健康志愿者15例为研究对象;用RT-PCR技术检测其ETS2 mRNA的表达水平,用AS-PCR筛选各组JAK2V617F点突变,以基因测序验证突变结果,分析ETS2 mRNA表达水平在cMPDs JAK2 V617F点突变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62例cMPDs患者中,44例患者检测到JAK2 V617F点突变,其余18例及CML、AL、健康志愿者中未检测到该突变。ETS2 mRNA表达水平在cMPDs组、CML组和AL组均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cMPDs组JAK2 V617F点突变阳性病例ETS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突变阴性病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大部分cMPDs患者存在JAK2 V617F点突变;JAK2 V617F点突变阳性cMPDs患者ETS2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阴性者。

    2010年13期 v.50;No.695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脐血DC与CIK共培养对白血病K562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李鹏鑫;李贵新;路中;张金龙;张敏;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与同源树突状细胞(DC)共培养后DC-CIK细胞的增殖活性、表型的变化及其对白血病K562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产妇分娩正常足月胎儿脐血50 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脐血单个核细胞培养。收集非贴壁细胞用于诱导培养CIK,贴壁细胞诱导分化出成熟DC;将成熟DC和CIK按1∶5的比例混合培养3 d,用MTT法检测DC-CIK共培养细胞对白血病K562细胞杀伤活性。结果DC与CIK共培养后,DC-CIK细胞群的增殖活性和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单纯CIK。结论DC-CIK共培养可明显提高CIK增殖活性和细胞毒作用。

    2010年13期 v.50;No.695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三氧化二砷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间质干细胞活性的影响

    陆益龙;张广莲;王欢;李姣;余先球;巴荣;朱彦;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TO)体外对骨髓间质干细胞(BMMSCs)的作用及其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治疗作用。方法体外培养法分离CML患者BMMSCs,培养体系中加入ATO,ATO终浓度分别为0、1.0、2.5、5.0μmol/L,MTT法测定BMMSCs生长抑制率;裂解BMMSCs并提取总RNA,Real-time PCR法测定其干细胞因子(SCF)基因表达水平并进行方差分析比较。结果2.5、5.0μmol/L ATO浓度组抑制率大于1.0μmol/L ATO浓度组(P均<0.05),1.0、2.5μmol/L ATO浓度组SCF基因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1),1.0、2.5μmol/L ATO浓度组SCF基因表达水平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TO显著抑制BMMSCs生长活性,低浓度ATO促使BMMSCs高表达SCF,从而拮抗ATO的诱导凋亡作用;高浓度ATO使BMMSCs表达SCF降低,有利于细胞凋亡。

    2010年13期 v.50;No.695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第2次同一供者Allo-PBSCT治疗移植后复发急性白血病的可行性

    司玉玲;庞华;綦振家;王英娟;王亮;李世俊;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移植后复发患者行非清髓性第2次同一供者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的可行性。方法1例难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2b型)Allo-PBSCT后复发患者行非清髓性第2次同一供者Allo-PBSCT治疗,调整患者第1次移植前复发达到完全缓解的药物剂量作为本次移植的预处理方案,且为了加强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移植初未采用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治疗。结果移植后第12天时,患者粒细胞>0.5×109/L,血小板第45天后基本稳定于>20×109/L水平,移植后4个月内3次复查骨髓示骨髓完全缓解,移植后第43天做AML1/ETO融合基因检测为阴性。结论第1次移植后复发的难治性白血病患者行非清髓性第2次同一供者Allo-PBSCT治疗安全可行。

    2010年13期 v.50;No.695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治疗方法对初发2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

    陈贵言;魏锋;

    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初发2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在饮食运动治疗的基础上A组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B组给予口服磺脲类药物治疗,疗程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体质量指数(BMI)及静脉注射精氨酸0、2、3、4、5 min时血糖(PG)及C肽(CP)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FPG、2 h PG、HbA1c、HOMA-IR较治疗前降低(P均<0.01);HOMA-IS及精氨酸刺激后CP分泌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1)。治疗后A组HOMA-IR较B组明显降低(P<0.05),A组HOMA-IS及CP峰值较B组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与口服磺脲类药物治疗均能改善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胰岛B细胞功能,但胰岛素强化治疗效果更好。

    2010年13期 v.50;No.695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替比夫定与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近期病毒学和生化学应答比较

    姜捷;丁登森;刘国庆;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与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毒学和生化学应答效果。方法7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在应用常规保肝药物的基础上,替比夫定组给予替比夫定600 mg口服,1次/d;阿德福韦酯组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口服,1次/d。用药前及用药第4、12、24周分别检测病毒定量和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指标。结果用药第4、12、24周时,HBV DNA转阴率替比夫定组患者分别为39.5%、55.3%、81.6%,阿德福韦酯组分别为0、10.5%、36.9%。ALT复常率替比夫定组患者分别为65.8%、81.6%、97.4%,阿德福韦酯组分别为15.8%、36.9%、52.6%。两组治疗期间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替比夫定较阿德福韦酯具有更显著抗病毒疗效及较快恢复肝功能ALT指标的作用。

    2010年13期 v.50;No.695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硫酸脱氢表雄酮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张林;胡茂清;熊中云;郭丹;

    目的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将37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U组)24例和微量白蛋白尿组(MAU组)13例,另选择查体健康者11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三组血清DHEA-S、HbA1c、BMI等指标。结果对照组、NAU组和MAU组DHEA-S浓度分别为(5.32±1.09)、(4.09±1.63)、(1.34±0.83)μmol/L,对照组DHEA-S浓度高于NAU组和MAU组(P均<0.05),MAU组DHEA-S浓度低于NAU组(P<0.05)。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与DHEA-S浓度呈负相关(r=-0.688,P=0.000)。结论男性糖尿病患者的DHEA-S水平低于正常人,DHEA-S可能与糖尿病肾病有关。

    2010年13期 v.50;No.695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糖尿病孕妇胎儿脐血脂联素水平与胎儿心功能的关系

    赵庆华;

    目的探讨糖尿病孕妇(GDM)胎儿脐血脂联素(APN)水平与胎儿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GDM孕妇30例,分为血糖控制不良组(DM1)12例和血糖控制良好组(DM2)18例,另设正常对照组孕妇25例。孕末期用组织多普勒测量二、三尖瓣环运动速度,放射免疫法测定脐血APN浓度。结果GDM组胎儿脐血AP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DM1组脐血APN与DM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GDM组二、三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低于对照组(P<0.05)。脐血APN值与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呈正相关(r=0.608,P<0.05),与Ea、Ea/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a)呈负相关(r=-0.426、-0.315,P均<0.05)。结论GDM时脐血APN水平明显增加,APN可作为反映胎儿心功能早期损害的一个指标。

    2010年13期 v.50;No.695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全反式维甲酸对A549人肺腺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

    邓述恺;黄鑫;杨小琼;李多;邓俊;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A549人肺腺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常规培养的肺腺癌A549细胞,按ATRA作用细胞的时间及浓度分组。MTT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吸光度值,计算药物对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选择适宜的作用时间和药物浓度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结果ATRA作用A549细胞72 h后,各浓度组对细胞均有抑制作用,随着ATRA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愈加明显;选择1×10-4mol/L浓度组的ATRA作用A549细胞72 h后,可见VEGF、MMP-2在细胞质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结论ATRA可以抑制肺腺癌A549细胞的生长,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质内的VEGF和MMP-2的表达而实现。

    2010年13期 v.50;No.695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人睾丸特异表达蛋白RNF141与特定DNA序列结合的初步研究

    卢攀;张思仲;刘运强;

    目的进一步证实RNF141的细胞核定位,初步筛选RNF141结合的DNA序列,了解其下游互作基因的信息。方法应用双重荧光免疫的方法,体外表达重组蛋白以及随机核苷酸序列筛选。结果发现了RNF141的细胞核定位,初筛得到RNF141结合的DNA序列,将此序列在人类启动子数据库比对后,发现1个候选基因。结论RNF141在生精调控中具有转录因子的某些特性。

    2010年13期 v.50;No.695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NRF2、Keap1基因及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杨海虹;郜靓;张亚雷;王玮;赵瑾;邓秋华;温丹萍;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核细胞系相关因子2(NRF2)和胞质蛋白伴侣分子(Keap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与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PCR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4例NSCLC组织NRF2和Keap1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NSCLC早期(Ⅰ+Ⅱ期)和晚期(Ⅲ+Ⅳ期)患者的Keap1 mRNA相对定量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39),NRF2 mRNA相对定量在不同性别患者中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34)。结论晚期NSCLC患者肿瘤组织Keap1 mRNA表达升高,女性患者NRF2 mRNA表达较男性降低。

    2010年13期 v.50;No.695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ICU住院患者下呼吸道革兰阴性杆菌院内感染情况分析

    龚书榕;于荣国;顾恩郁;叶勇;胡辛兰;

    目的探讨ICU患者下呼吸道革兰阴性(G-)杆菌院内感染的流行菌株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本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ICU发生院内下呼吸道感染372例患者G-杆菌菌株分布及其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率。结果ICU发生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非发酵菌在G-杆菌中占较大比例;主要G-杆菌对常用抗生素如头孢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结论G-杆菌仍占ICU下呼吸道院内感染的主要部分,控制下呼吸道院内感染应首选头孢哌酮/舒巴坦。

    2010年13期 v.50;No.695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高频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血管重构的价值

    杨贵志;唐爱;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检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的价值。方法对50例T2DM(观察组)和同期5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两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斑块面积、内膜—中层厚度(IMT)、内径(AD)、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舒张末期流速(D)、血管阻力指数(RI)、脉动指数(PI)。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斑块面积、IMT、RI明显高于对照组,PI、S、D及A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T2DM患者颈动脉血管重塑检出率明显升高,高频超声可对T2DM血管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客观标准。

    2010年13期 v.50;No.695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培多普利对高血压患者脉搏波速度的影响

    刘恒亮;刘洋;刘灵芝;耿国英;毛磊;吴雷;

    目的探讨培多普利对高血压患者脉搏波速度的影响。方法观察36例首次确诊的早期高血压患者采用培多普利不同剂量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血压和脉搏波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前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脉搏波速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培多普利治疗12周后,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和脉搏波速度显著下降(P均<0.05)。结论培多普利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脉搏波速度,改善大动脉顺应性,增加大动脉缓冲功能。

    2010年13期 v.50;No.695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软导管改良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3例疗效观察

    肖龙海;鲍永峰;张亚波;庄强;栗伟;

    目的观察软导管经额穿刺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13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7例。观察组采取软导管改良穿刺,即经额纵向穿刺,留置引流管持续引流,并经引流管间断地注入稀释的尿激酶;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开颅颅内血肿清除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GOS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少、住院费用低、住院时间短、术后3个月GOS评分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软导管改良微创治疗高血压颅内血肿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安全性高、远期疗效好。

    2010年13期 v.50;No.695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白内障手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陈红娟;彭新明;刘亚丹;陈光;李丹;

    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方法对156例(191眼)白内障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或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术,观察术前及术后患者眼底情况的变化。结果156例患者中,60例(85眼)分别于术后1周至半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两期以上或由非增殖期进入增殖期。结论白内障手术可加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术前或术后尽早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可有效阻止病变进展。

    2010年13期 v.50;No.695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生儿窒息并发多器官损伤202例临床分析

    常树宝;孙秀丽;马晓花;张环;曹光哲;闫树学;江华;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并发器官损伤的发病率、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危重新生儿窒息并发多器官损伤患儿202例,入院后行支持、对症、维持等综合抢救,同时针对不同器官损伤积极进行相应治疗。治疗前及治疗7 d行心电图、胸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检查,观察临床疗效及患儿各检测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7 d,202例患儿治愈112例,占55.4%;好转78例,占38.6%;治疗有效率为94.0%。治疗后患儿血清肌钙蛋白I、心肌酶、尿素氮、肌酐、转氨酶等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新生儿窒息多并发心、肺、脑、肝、肾、胃肠等器官不同程度损伤,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可提高治愈率,减轻病残。

    2010年13期 v.50;No.695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41例早期诊治体会

    曹丽叶;张全;程树杰;滑志娟;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AMVO)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AMVO患者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治方法及预后情况。结果AMVO 41例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0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5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2例,非阻塞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4例。41例均急诊行剖腹探查术,2例因病变广泛未能切除坏死肠段,39例行肠切除肠吻合术。治愈37例,死亡4例。结论早期诊断和及时剖腹探查是提高AMVO疗效的关键。

    2010年13期 v.50;No.695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高校中老年教工高血压患病及药物治疗情况分析

    孙晓娟;杨中东;许英顺;李华东;

    目的探讨高校中老年教工高血压患病及药物治疗情况。方法选择≥40岁中老年教职工2 360例,测量血压并结合问卷调查,分析其高血压发病现状及治疗状况。结果2 360例调查者诊断高血压患者1 088例,高血压患病率为46.10%;1 088例高血压患者中有655例服用各类药物,治疗率为60.20%;156例血压≤140/90mmHg,控制率为14.34%;单一服用钙拮抗剂、转换酶类和复方类药物的患者分别为20.76%、20.15%、16.18%,联合用药者为17.25%。结论高校中老年教工高血压患病率高,治疗率、有效控制率低,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亟待提高。

    2010年13期 v.50;No.695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高血压并发心衰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

    杨庆福;徐占领;李保军;李勇;刘春平;王彩香;

    目的探讨高血压并发心衰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选择高血压并发心衰患者63例与高血压心功能正常者63例,根据性别、年龄配对,运用动态心电图,结合心率变异指标,通过计算机处理数据,观察两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程度,评价自主神经功能及平衡情况。结果高血压并发心衰患者心率变异指标较高血压心功能正常者明显降低(P<0.05或<0.01)。结论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明显受损。

    2010年13期 v.50;No.695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降压联合抗焦虑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高血压患者78例疗效观察

    孙全格;童文玲;黄文;恽佶例;赵磊;牛川;

    目的探讨降压联合抗焦虑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更年期女性高血压患者1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8例,治疗组采用降压联合抗焦虑药物治疗,对照组行单纯降压治疗,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比较降压效果。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降压治疗显效20例,有效4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4.6%;对照组分别为16、29、33例,总有效率57.7%;治疗组降压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焦虑药物协同降压药物治疗更年期女性高血压患者有显著疗效。

    2010年13期 v.50;No.695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氯吡格雷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刘畅;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氯吡格雷首次顿服300 mg,次日起75 mg/d,同时丹红注射液3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心电图、心绞痛改善情况以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表现均明显改善(P均<0.05),血清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丹红注射液控制心绞痛发作效果良好。

    2010年13期 v.50;No.695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ACEI与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高血压肾病疗效观察

    薛成爱;时红娟;刘永芹;刘守田;杜桂芹;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与醛固酮(ALD)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高血压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6例高血压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3例,两组均行ACEI盐酸贝那普利治疗,治疗组加用ALD受体拮抗剂螺内酯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尿24 h蛋白定量、α1微球蛋白(α1-MG)、微量白蛋白(MA)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尿24 h蛋白定量、α1-MG、MA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且未出现明显的高钾血症及血肌酐升高。结论ACEI联合ALD受体拮抗剂可以更好地降低尿蛋白,延缓肾损害进展。

    2010年13期 v.50;No.695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甲状腺功能亢进与胰岛素分泌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吴卫平;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胰岛素分泌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的变化。方法50例甲亢患者(甲亢组)行葡萄糖耐量试验,并以2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空腹及餐后1、2 h的血糖及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甲亢组糖耐量正常15例,糖耐量减低25例,糖尿病10例。甲亢组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对照组,胰岛素敏感指数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指数低于对照组,上述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甲亢时可导致糖代谢紊乱,出现高血糖及高胰岛素血症,发生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下降及胰岛素抵抗。

    2010年13期 v.50;No.695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脑钠肽前体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

    邵超华;王蔚浩;付熠;胡浩荣;李少明;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脑钠肽前体水平(NT-proBNP)与泵功能的相关性及在诊断泵衰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其中心功能正常者4例,心功能Killip分级Ⅰ级55例,Ⅱ级32例,Ⅲ级15例,Ⅳ级14例。测定患者血NT-proBNP水平并分析NT-proBNP水平与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后血NT-proBNP水平随心功能Killip分级明显升高,NT-proBNP水平与Killip分级呈正相关(r=0.425,P<0.01);高NT-proBNP水平患者泵衰竭发生率明显高于低NT-proBNP水平患者,NT-proBNP水平与泵衰竭明显相关(r=0.333,P<0.05)。结论NT-proBNP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泵衰竭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2010年13期 v.50;No.695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Elf-1在肝母细胞瘤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

    姜忠;吴翮;江布先;段于河;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Elf-1在肝母细胞瘤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0例肝母细胞瘤组织和10例正常肝脏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种组织的Elf-1表达情况。结果Elf-1在正常肝脏组织中低表达(阳性表达率10.0%),在肝母细胞瘤组织中高表达(阳性表达率63.3%),且Elf-1阳性表达率与肿瘤浸润或转移程度有关(r=1.32,P<0.05)。结论Elf-1与肝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检测Elf-1对肝母细胞瘤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2010年13期 v.50;No.695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尿β_2-MG和尿NAG在儿童过敏性紫癜肾损害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李晓红;盛光耀;

    目的探讨尿β2微球蛋白(β2-MG)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肾损害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及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25例HSP急性期患儿和20例健康对照组儿童尿β2-MG和NAG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SP组β2-MG和NAG均显著增高(P均<0.01)。结论尿β2-MG和NAG可作为早期诊断HSP患儿肾损害的常规检验指标。

    2010年13期 v.50;No.695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干梗死30例疗效观察

    马连萍;苗成;刘惠萍;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干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行阿司匹林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尤瑞克林。治疗前后评定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及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NHISS评分均有所改善(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NHISS评分改善更显著(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结论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干梗死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0年13期 v.50;No.695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综述与讲座

临床病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