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清华;余斌;金丹;张美超;胡岩君;王丹;
目的构建包含踝关节各骨与韧带等完整解剖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踝关节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数字化平台。方法对1例正常青壮年男性的右足行螺旋CT扫描,获取其CT图像,利用Mimics软件重建足踝部骨骼及外围软组织的三维结构,分别通过FreeForm和SolidWorks处理后导入ANSYS及Workebench模块,建立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通过解剖和文献数据模拟建立踝关节软骨、韧带、跖筋膜、小腿骨间膜,对模型进行加载与验证。结果建立了2个包含骨与软组织结构的正常人体右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加载结果与相应数据对比具有一致性。结论成功建立了解剖结构完整的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该模型较客观地反映了踝关节的解剖结构和力学特性。
2010年14期 v.50;No.696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任伯绪;李孝林;
目的建立胸腰段三维有限元模型,观察过伸复位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关节突关节的动态生物力学特性。方法依据1例T12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210层Dicom3.0标准CT图片,建立T12椎体单纯压缩性骨折的胸腰段有限元模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后,模拟过伸复位手法约束L2下端所有面,给T11椎体上端一个纵向牵引力,分别于T11、T12、L1棘突顶点给予垂直朝向椎体、3.0 cm的位移。程序运算,读取受压椎骨左右关节突关节的受力情况。结果建立了外形逼真、生物力学全面的T12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胸腰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复位中关节突关节承受了较大的压应力且逐渐增大,以过伸支点在T12棘突顶点时的受力最大、最稳定,骨折复位最彻底。结论建立了胸腰段三维有限元模型。过伸复位支点应在骨折椎骨棘突顶点,关节突关节在过伸复位中起着支点的作用,其承受较大的压应力是胸腰椎骨折患者后期出现腰背痛的原因之一。
2010年14期 v.50;No.696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丁涛;杨惠林;吴继彬;张钦;邱志杰;谢瑞娟;
目的探讨骨水泥材料对藻酸盐凝胶系统中的椎间盘细胞凋亡、细胞外基质蛋白多糖和胶原代谢的影响。方法兔椎间盘标本于藻酸盐凝胶系统中分别使用普通培养液(对照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组)、磷酸钙骨水泥(CPC组)及丝素复合磷酸钙骨水泥(SF/CPC组)浸出培养液培养至1、2、3周时,对各组标本行Hoechst33342和PI染色,检测细胞死亡率;免疫组化检测Ⅱ型胶原的表达;番红O染色检测基质多糖含量。结果第1周时,PMMA组及CPC组细胞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及SF/CPC组,PMMA组高于CPC组(P<0.05);第3周时,CPC组高于对照组和SF/CPC组(P均<0.05)。第1、2周时,PMMA组及CPC组Ⅱ型胶原含量明显降低(P<0.05),第3周时,CPC组有一定恢复,SF/CPC组与对照组近似(P>0.05)。各组基质蛋白多糖平均光密度值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PMMA组下降最明显(P<0.05)。结论PMMA对藻酸盐凝胶系统培养的椎间盘细胞活性、Ⅱ型胶原及基质蛋白多糖代谢影响最明显,SF/CPC较CPC对椎间盘组织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骨水泥材料可加速椎间盘的退变,影响程度与材料的类型有关。
2010年14期 v.50;No.696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永成;岳煜;程慎杰;石建伟;申毅;
目的观察成骨不全患者骨脆性与Ⅰ型胶原分子N末端和C末端吡啶并啉交联结构的关系,探讨成骨不全患者骨脆性原因。方法检测20例成骨不全患者和20例健康儿童晨尿中的Ⅰ型胶原N端肽、C端肽和羟脯氨酸水平。结果成骨不全患者尿Ⅰ型胶原分子N端肽和C端肽水平均低于健康儿童,N端肽和C端肽与羟脯氨酸比值低于健康儿童。Ⅲ型成骨不全患者的尿Ⅰ型胶原分子N端肽和N端肽与羟脯氨酸比值低于Ⅰ、Ⅳ型患者。结论成骨不全患者尿Ⅰ型胶原分子、N末端和C末端吡啶并啉交联结构的含量低于健康儿童;成骨不全患者骨脆性与Ⅰ型胶原中吡啶并啉交联结构破坏有关。
2010年14期 v.50;No.696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贝朝涌;王锐英;李强;唐际存;
目的观察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术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感染性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83例四肢皮肤软组织感染性缺损患者局部采用VSD术治疗;感染控制后行二期植皮术。结果术后7~10 d感染均得以控制,创面缩小,肉芽新鲜。49例行二期植皮术后创面愈合;34例感染未控制者再次行VSD术,术后植皮或行皮瓣修复术,创面均愈合。结论VSD治疗四肢软组织感染性缺损,可在短期内控制感染,为进一步行植皮术创造条件;手术简单,疗效可靠。
2010年14期 v.50;No.696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何畔;梁珊;
目的观察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mRNA和Caspase-9 mRNA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骨肉瘤临床病理指标的联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51例骨肉瘤组织中XIAP mRNA和Caspase-9 mRNA,并以10例骨软骨瘤(骨良性病变)组织为对照(对照组)。结果在51例骨肉瘤中XIAP mRNA和Caspase-9 mRNA的表达水平与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关系,XIAP mRNA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aspase-9 mRNA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XIAP mRNA与Caspase-9 mRNA的表达呈等级负相关(r=-0.467,P<0.05)。结论XIAP、Caspase-9 mRNA可能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以XIAP和Caspase-9为靶点进行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的治疗,将可能成为临床提高保肢手术成功率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新治疗思路。
2010年14期 v.50;No.696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贺斌;刘世清;李皓桓;
目的观察吡咯喹啉醌(PQQ)对大鼠雪旺细胞的促进增殖作用及其EGR1、EGR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大鼠雪旺细胞,纯化及S-100免疫荧光鉴定;加入PQQ进行培养,使PQQ终浓度分别为0、1、10、100、1 000、10 000 nmol/L,持续作用72 h,提取总RNA进行RT-PCR,检测EGR1及EGR2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PQQ可促进雪旺细胞增殖并改变其形态,1~1 000 nmol/L的PQQ可使EGR1、EGR2基因表达增高,10 000 nmol/L时抑制EGR1及EGR2基因的表达。结论PQQ可促进大鼠雪旺细胞增殖并改变其形态,使雪旺细胞ERG1及EGR2基因表达上调。
2010年14期 v.50;No.696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何波;王增涛;段永壮;郝丽文;沈芸;朱庆棠;刘小林;
目的探讨深低温冷冻损伤导致细胞死亡的机制。方法用不同电解质及不同浓度的冷冻保护剂(DMSO)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进行程序降温,至深低温后复苏。采用AnnexinV/PI荧光标记双染色、DNA-Prep stain荧光标记染色,流式细胞术分析冻存前后细胞凋亡、坏死、存活、细胞碎片及BEL-7402细胞周期变化。结果无冷冻保护剂时,冷冻后细胞坏死、碎片明显(P<0.05)。随着离子和DMSO浓度的增加,冷冻后BEL-7402细胞凋亡更趋明显,但细胞坏死、碎片均不明显(P>0.05);冷冻前后细胞周期变化不显著(P>0.05)。结论在冷冻过程中,胞内冰损伤和溶质损伤是导致细胞损伤的独立因素;前者引起细胞死亡的方式是坏死,后者(包括电解质与DMSO)是导致细胞凋亡。冷冻导致的细胞死亡无周期特异性。
2010年14期 v.50;No.696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黄卡立;蒋凤艳;黎红芳;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与脂代谢相关性。方法将96例PCOS患者以体重指数(BMI)≥24 kg/m2为肥胖标准,分为肥胖A组(FA组)和非肥胖A组(NA组);以腰臀比(WHR)≥0.8为肥胖标准,分为肥胖B组(FB组)和非肥胖B组(NB组)。分别测定血清sICAM-1、TG、TC、HDL-C、LDL-C、Apo A1、Apo B、Lp-a水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Enter法分析sICAM-1与脂代谢的相关性。结果FA、FB组血清sICAM-1均水平高于NA、NB组(P均<0.05),FA组TG明显高于NA组(P<0.05),FB组TC、LDL-C明显高于NB组(P<0.05);血清sICAM-1水平与TC、LDL-C水平呈正相关(r=0.945,P<0.05)。结论PCOS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及脂代谢异常与肥胖有密切联系,PCOS患者sICAM-1水平随着LDL-C、TC水平增高而升高;积极治疗和监测PCOS肥胖患者,可以防止和减少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010年14期 v.50;No.696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肖胜军;张小玲;韦敏怡;
目的观察鼻咽癌(NPC)组织中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和hsa-miR-19b表达变化及其与NP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6例NPC放疗前活检标本中LMP1的表达情况,用实时定量PCR检测hsa-miR-19b表达情况。分析二者表达相关性及其与NP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NPC组织中LMP1阳性表达率为60.95%,hsa-miR-19b阳性表达量为68.27±69.00;LMP1、hsa-miR-19b表达均与NPC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LMP1表达与hsa-miR-19b表达呈正相关(r=0.390,P=0.007)。结论LMP1可能调控hsa-miR-19b的表达,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LMP1、hsa-miR-19b的高表达与NPC分期和转移有关。
2010年14期 v.50;No.696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檀艳丽;田从哲;薛娟;高伟敏;赵英;
目的探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5在人鼻息肉及鼻息肉病组织中表达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鼻息肉组织(息肉组)、23例鼻息肉病组织(息肉病组)及15例正常鼻黏膜(对照组)中GM-CSF及IL-5的表达状况。结果息肉病组的GM-CSF及IL-5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息肉组、息肉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鼻息肉病高复发性与GM-CSF及IL-5的高表达水平有关;GM-CSF及IL-5可以作为鉴别鼻息肉病和鼻息肉的组织学参考指标之一。
2010年14期 v.50;No.696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超华;李小静;宁金龙;王春;
目的观察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糖蛋白(SPARC)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病理性瘢痕患者52例,其中瘢痕疙瘩(瘢痕组)和增生性瘢痕组织(增生组)各26例,另取正常皮肤组织5例为对照(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三组SPARC。将三组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传代培养(4~6代),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其SPARC。结果瘢痕组、增生组中SPARC表达较弱,虽比对照组高,但P>0.05;在早期增生性瘢痕(3~6个月)中的表达与晚期(9~12个月)近似(P>0.05)。瘢痕组、增生组成纤维细胞中SPARC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SPARC均呈低表达,其成纤维细胞中的SPARC呈高表达,这可能与病理性瘢痕的发生有关。
2010年14期 v.50;No.696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锐英;李强;辛林伟;陈国栋;唐际存;
目的观察可吸收螺钉治疗SchatzkerⅠ~Ⅲ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可吸收螺钉治疗SchatzkerⅠ~Ⅳ胫骨平台骨折19例,术后行主被动功能锻炼,逐步负重。结果术后随访6~22个月,骨折均临床愈合。疗效按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13例,良4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为89.5%。结论配合合理的功能锻炼,用可吸收螺钉治疗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
2010年14期 v.50;No.696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国艳;连鸿凯;丁力;王勤;王顺利;海国栋;王来喜;
目的观察非离体瘤段骨乙醇灭活后行骨重建术在骨干部恶性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6例骨干部原发或继发恶性骨肿瘤患者,术中充分暴露瘤体,于肿瘤近端距瘤体2~3 cm正常骨干处截骨,向另一端分离,将瘤体提起,稍离开创面,彻底切除瘤段骨上的肿瘤组织。用自制橡皮袋从骨断端将瘤段骨套入,注入95%乙醇,注满为止。封闭橡皮袋30 min后将瘤段骨复位,给予内固定,修复骨缺损。术后观察肢体功能、患者生活质量及存活时间。结果6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3个月(8~42个月),无复发,肢体功能均满意。结论非离体瘤段骨乙醇灭活后用于治疗骨干部恶性骨肿瘤是一种控制肿瘤局部复发的较理想方法。
2010年14期 v.50;No.696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魏宝富;裴国献;王丹;孙永建;姜晓锐;金丹;
目的观察第1跖骨近端内侧截骨楔形植骨联合远端软组织松解治疗重度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对23例(33足)重度外翻患者行第1跖骨基底内侧截骨楔形植骨(克氏针固定)联合远端软组织松解术。结果患者第1、2跖骨间角术前、术后分别为19.5°±2.0°、7.8°±2.8°(P均<0.05);第1跖骨与近节趾骨夹角(外翻角)术前、术后分别为41.3°±5.4°、12.3°±3.8°(P均<0.05)。第1跖骨长度无短缩(P>0.05)。临床评定:优23足,良8足,差2足,优良率为93.9%。发生骨质延迟愈合2例(2足),钉道感染3例(3足),无畸形愈合及转移性跖骨痛发生。结论第1跖骨近端内侧截骨楔形植骨联合远端软组织松解治疗重度外翻畸形疗效可靠。
2010年14期 v.50;No.696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杨利斌;段永壮;杨素敏;徐海斌;董玉珍;
目的观察骨水泥型长柄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70岁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骨水泥型长柄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中保留股骨大、小转子部位的骨折块,将其重新复位,钢丝固定。结果30例手术顺利。术后7~14 d(平均9 d)下床活动。随访6~36个月(平均20个月),无假体松动、脱位和感染等并发症。根据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优良26例,可4例。结论长柄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优良。
2010年14期 v.50;No.696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化武;王栋;赵磊;
目的比较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及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172例60岁以上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三组,A组为全髋关节置换组(73例),B组为人工股骨头置换组(52例),C组为内固定治疗组(47例),分别采用相应手术方法治疗。术后随访17~67个月,平均35.3个月。结果A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高于B、C组,但下地活动时间明显短于B、C组(P均<0.05);A、B、C组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9.0%,82.7%,76.6%,A组高于B、C组,B组高于C组(P均<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治疗术均为临床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措施,应该根据骨折类型、患者一般情况及经济条件综合评估,根据个体化原则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2010年14期 v.50;No.696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王春丽;梅伟;李国栋;杨勇;
目的观察Sky膨胀式椎体成形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Sky膨胀式椎体成形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31例(33个椎体)。结果3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椎体高度得以恢复。结论采用Sky膨胀式椎体成形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改善后凸畸形,缓解疼痛,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2010年14期 v.50;No.696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邱志杰;杨惠林;魏立;
目的评价用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和早期并发症。方法79例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中,采用MP冲击治疗38例(A组),未用MP冲击治疗41例(B组),比较分析两组疗效和早期相关并发症。结果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两组治疗结果近似(P>0.05),不全性脊髓损伤患者A组疗效优于B组(P均<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呼吸道感染率和高血糖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P均<0.05)。结论甲强龙冲击治疗可以提高不全性脊髓损伤疗效,对完全性脊髓损伤没有明显效果。使用甲强龙会增加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2010年14期 v.50;No.696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魏振;夏青;江海良;李利昕;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下肢痛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及自体髂骨后路植骨融合治疗的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5例患者获得随访,术后发生下肢痛47例。术中置钉时椎弓根爆裂7例,过度撑开6例,术后均出现同侧或对侧下肢痛;术后CT及MRI检查证实32例为椎管内局部血肿压迫刺激神经根所致,1例原因不明,均保守治疗逐渐缓解,1例为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行椎板间开窗、摘除髓核术后症状消失。结论椎管内血肿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下肢痛的主要原因,术中过度撑开致神经根受牵拉及椎弓根过细、置钉时椎弓根爆裂而挤压神经根亦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临近节段退变不稳者术后易继发该节段椎间盘突出,术前应仔细评估,必要时一并融合。
2010年14期 v.50;No.696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超;侯文根;徐海斌;
目的观察颈后前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颈OPLL患者采用后路减压成形联合前路钢板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结果18例术后随访10~36个月,平均30个月。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术后JOA评分提高2~9分,平均5.5分,症状改善率为71.43%。结论采用后路减压成形联合前路钢板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颈椎OPLL,具有病灶切除彻底、减压完全、安全有效的特点,是目前治疗该病的较好方法。
2010年14期 v.50;No.696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孙桂森;隆海滨;马晓春;
目的观察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腰椎峡部裂滑脱患者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自体骨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椎间高度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35例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滑椎复位满意,椎间高度恢复好。发生断钉1例(1枚),余未出现松动、断裂,植骨获得骨性愈合,未见假关节形成。结论后路椎间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峡部裂滑脱疗效好。彻底减压、适度复位、植骨融合是手术关键。
2010年14期 v.50;No.696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景春;刘杰;刘伟;窦红磊;方军;李华壮;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治疗脊柱结核36例,其中颈椎4例、胸椎13例、腰椎19例。均采用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痨治疗12~16个月。结果术后随访1~5 a,切口均一期愈合,椎间植骨融合好,脊柱结核无复发。结论采用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病变组织清除彻底,脊柱稳定性好,结核不易复发。
2010年14期 v.50;No.696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钟晓卫;李莎;付徐泉;李华琦;刘西平;周政;刘华伟;周鸿;
目的观察下肢经皮动脉腔内支架成形术联合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涂布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例糖尿病足患者,围手术期予以抗血小板聚集口服及常规治疗。行双下肢DSA,明确狭窄或闭塞血管,行经皮动脉腔内支架成形术,用自体富血小板凝胶外敷创面。术后常规抗凝治疗。结果5例手术均成功。术后患肢供血改善,伤口愈合。术后3~6个月,均未出现血管狭窄。结论下肢经皮动脉腔内支架成形术联合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是治疗糖尿病足安全、有效的方法。
2010年14期 v.50;No.696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自金;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MP组和对照组,各30例。MP组术前30 min静滴MP 30 mg/kg、15min滴完,45 min后给予5.4 mg/(kg.h)、维持23 h,术后第1~3天静滴MP 80 mg/次、2次/d,第4天停用。对照组采用同样手术治疗,术后静注地塞米松、10 mg/d、连续3 d。比较两组神经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MP组在术后3、7 d及1、3个月时的脊髓功能改善均好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围手术期应用大剂量MP可促进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疗效,应用安全。
2010年14期 v.50;No.696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尹锐峰;李刚;李振武;
目的观察前后路一期减压内固定术治疗严重下颈椎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在全麻下行前后路一期手术,先行后路减压复位侧块钢板内固定,再前路减压植骨。结果平均随访14.2个月,11例均完全复位,内置物无松动、断裂,均呈骨性融合,无血管、神经等损伤并发症。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前后路一期内固定术是治疗严重下颈椎损伤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术后脊髓功能恢复。
2010年14期 v.50;No.696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耀洲;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补益肝脾肾中药联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活血化瘀、补益肝脾肾中药联合手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牵引和口服醋氯芬酸片治疗。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80.0%(P<0.05)。结论活血化瘀、补益肝脾肾中药联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可靠。
2010年14期 v.50;No.696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杨德勇;王俊勤;
目的观察CT引导经皮穿刺骨水泥注入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椎体转移瘤患者在CT引导下穿刺针经皮穿刺进入椎体溶骨区注入骨水泥。结果25例手术顺利,术后疼痛即刻减轻17例,消失3例,3、7 d后疼痛减轻各2例,无改善1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经皮穿刺PVP治疗椎体转移瘤安全、微创,疗效好。
2010年14期 v.50;No.696 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璟;黄云超;黄韬;太祥;洪志鹏;
目的观察肺腺癌组织中水通道蛋白3(AQP3)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肺腺癌组织标本55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AQP3的表达情况,分析AQP3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结果随肺腺癌TNM分期的增加,肺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AQP3阳性表达率升高(P均<0.01)。结论AQP3的表达与肺腺癌的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有关。AQP3在肺腺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010年14期 v.50;No.696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永凤;韩建军;刘建霞;张艳丽;孙红燕;王建英;
目的总结ER、PE、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阴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三阴性乳腺癌(A组,85例)和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B组,85例)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结果A组中于绝经前发病者89.41%,浸润性导管癌为81.18%,TNM分期Ⅲ期者为48.23%,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58.82%;均明显高于B组的56.47%,63.53%,29.41%,44.71%(P均<0.05);两组均行综合治疗(手术+放化疗)后随访12~60个月,A组复发转移率为18.82%,病死率为15.29%,均显著高于B组的7.06%和4.71%(P均<0.05)。结论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高危乳腺癌,多发于绝经前;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TNM分期、淋巴结转移阳性率较高,治疗后易发生复发和转移,预后差。
2010年14期 v.50;No.696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韩明强;张云国;刘月英;宋兰英;
目的观察采用美容切口手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沿肿瘤表面皮纹的美容切口切除乳腺良性肿瘤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均彻底切除了肿瘤,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美容效果好。结论采用美容切口切除乳腺良性肿瘤,疤痕小,美容效果好。
2010年14期 v.50;No.696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冯利霞;徐韶杰;孔翠花;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组织中survivin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EMS患者异位于卵巢的子宫内膜组织45例(A组)和在位的内膜组织35例(B组),选择同期行子宫肌瘤手术患者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7例为对照(C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其survivin和PCNA。结果A、B组survivin表达高于C组(P<0.05),A组高于B组(P<0.05)。EMS组织中survivin表达与PCNA标记指数呈正相关(r=0.642,P<0.05)。结论survivin在EMS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且与细胞增殖相关。
2010年14期 v.50;No.696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魏丽娟;李安琪;庄碟微;王虹;
目的评估吉非替尼一线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44例ⅢB~Ⅳ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GIr组(20例)和对照组(24例)。GIr组口服吉非替尼250 mg、1次/d直至PD或死亡;对照组给予最佳支持治疗+中药治疗。采用肺癌症状量表(LCSS)和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的生活质量调查核心问卷QLQ-C30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每3个月进行症状和生活质量调查、评价。结果体能评分(PS)≤3分的GIr组生活质量各功能状态、整体健康状况、整体生活质量及肺癌最常见症状均明显改善(P均<0.01或0.05);对照组无改善,且部分功能状态(情感、认知、社会)及整体健康状况、呼吸困难较治疗前差(P均<0.05)。PS为4分的GIr组疼痛较治疗前加剧(P<0.05),生活质量各指标及大部分肺癌相关症状无明显改善(P均>0.05);对照组生活质量各功能状态、整体健康状况及疼痛均较治疗前差(P<0.05),整体生活质量及其他症状治疗前后比较,P均>0.05。结论吉非替尼可明显改善晚期NSCLC患者的生活质量,PS≤3分者更具优势。
2010年14期 v.50;No.696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毕经旺;王宝成;刘欣;狄剑士;薛国亮;赵士伟;李震;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法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8例NSCLC患者分为中药加化疗组(联合组)和单纯化疗组(化疗组),各24例。联合组口服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中药加化疗,化疗组单纯化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联合组和化疗组中医证候改善有效率分别为50.0%及20.8%(P<0.05),生活质量评分(KPS)提高率分别为83.3%及41.7%(P<0.05)。两组近期治疗有效率分别为45.8%、37.5%(P>0.05),联合组疾病控制率及治疗后血清CD3+、CD4+水平及CD4+/CD8+显著高于化疗组(P均<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化疗组(P<0.05)。结论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方剂能明显提高晚期NSCLC患者疾病控制率和细胞免疫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2010年14期 v.50;No.696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王昌华;张红;刘柏;周彪;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血液供应(血供)特点及其与胃癌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对64例胃癌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前行常规CT强化检查,分别取25(T1)、45(T2)、70(T3)s时相的肿瘤图像,观察强化至峰值时间;术后将肿瘤标本连同部分正常胃组织(30 m in内)从其供血动脉注入造影剂,直至诸大血管内血液被造影剂取代,CT扫描,观察肿瘤血管网,并与术前强化CT图像对照;取肿瘤标本行病理检查,观察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分析这三种方法获得的胃癌血供特点与胃癌病理分期的关系。结果病理分期越高,CT强化到达峰值时间越提前,Ⅲ期<Ⅱ期<Ⅰ期,低分化<中分化<高分化(P均<0.01),其肿瘤供血血管数量越多,Ⅲ期>Ⅱ期>Ⅰ期,低分化>中分化>高分化(P均<0.01),MVD也越高,Ⅲ期>Ⅱ期>Ⅰ期,低分化>中分化>高分化(P均<0.01)。结论胃癌组织呈多血管供血,分期越高、分化程度越低,血管数量越多;强化CT动态显像能反映胃癌MVD及血供情况,有利于其临床分期及恶性程度的正确判断。
2010年14期 v.50;No.696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黄家良;叶建新;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腺瘤及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VEGF-C。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VEGF-C表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甲状腺腺瘤(P均<0.01)。VEGF-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强度与颈淋巴结转移有关,与TNM分期及患者年龄、性别等无关。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VEGF-C表达上调,这有助于其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机制与肿瘤的淋巴管生成有关。
2010年14期 v.50;No.696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施华;张晓霞;宋旭东;
目的观察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2002年收治的59例胃肠道平滑肌肿瘤患者和2003~2007年收治的49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诊断为胃肠道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的59例中有46例(78.0%)被纠正诊断为GIST。95例GIST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行肿瘤完全切除术78例;术后总体5 a生存率为79.7%。完全切除术后无病生存率与首诊已有转移和核分裂数有关(P<0.01)。结论既往(2002年以前)诊断的胃肠平滑肌肿瘤大部分应纠正诊断为GIST。治疗GIST应以手术治疗为主,首诊肿瘤转移和核分裂数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2010年14期 v.50;No.696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伊朝辉;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DR患者(DR组)、55例无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NDR组)及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其血浆Hcy和HbA1c水平。结果DR组与NDR组患者血浆Hcy和HbA1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DR组血浆Hcy和HbA1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检测血浆Hcy和HbA1c水平可早期诊断DR。
2010年14期 v.50;No.696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帖红艳;汪晓凯;
目的观察羟苯磺酸钙联合益脉康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45例(70眼)单纯型DR患者给予羟苯磺酸钙500 mg、3次/d口服,益脉康片80mg、3次/d口服,连服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视力、视网膜振荡电位(OPS)、DR分期变化。结果治疗后视力、OPS较治疗前均有好转(P<0.05),治疗前DRⅠ期18眼、Ⅱ期23眼、Ⅲ期29眼,治疗后DR分期0期3眼、Ⅰ期21眼、Ⅱ期24眼、Ⅲ期22眼(P均<0.05)。服药期间仅6例出现胃肠道反应,停药后症状消失。结论羟苯磺酸钙联合益脉康是治疗单纯型DR的有效方法。
2010年14期 v.50;No.696 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云侠;
目的分析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常见并发症,总结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08例(688眼)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88眼术中并发后囊膜破裂22眼(3.19%)、玻璃体脱出5眼(0.73%)、前房出血3眼(0.04%)、虹膜根部离断1眼(0.02%),术后发生角膜水肿43眼(6.25%),虹膜睫状体炎5眼(0.73%),后囊浑浊69眼(10.03%),人工晶状体偏位4眼(0.58%),瞳孔移位3眼(0.44%),眼内压升高13眼(1.89%)。结论该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为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等,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虹膜睫状体炎、后囊浑浊等。
2010年14期 v.50;No.696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建丽;李宏;白丽;郭福君;
目的观察经下颌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舌根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对13例舌根恶性肿瘤患者均经下颌正中切开进路切除肿瘤,同期行选择性颈廓清术。结果术后随访1.5~3.5 a,术后9、13个月肿瘤复发各2例,余9例均未见复发,发音可听懂,2例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结论下颌正中入路是根治舌根恶性肿瘤的首选手术径路。
2010年14期 v.50;No.696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霞;郭运生;
目的观察普通外科病房常见细菌种类及其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对一市级医院普外科病房600份送检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细菌360株,其中G+球菌占39.7%,主要以金葡菌为主,其次为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链球菌;G-杆菌占60.3%,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体外药敏试验显示G+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G-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对第3代头孢菌素及左氧氟沙星部分敏感。结论普外科病房常见细菌为金葡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应根据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2010年14期 v.50;No.696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丽影;李晟磊;高冬玲;陈奎生;赵志华;
目的寻找有效预测宫颈癌转移和评估预后的生物学指标。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46例宫颈鳞癌组织、21例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26例正常宫颈黏膜组织中Fas相关死亡区域蛋白样IL-1β转换酶抑制蛋白(cFLIP)mRNA及Caspase-8 mRNA。结果cFLIP mRNA在宫颈鳞癌、CIN及正常黏膜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依次为76.1%、28.6%、15.4%,两两比较,P均<0.05;cFLIP mRNA表达与宫颈鳞癌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宫颈鳞癌、CIN及正常黏膜组织中Caspase-8 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9.5%、57.1%,两两比较,P均<0.05;Caspase-8 mRNA表达与宫颈鳞癌分化程度有关(P<0.05)。cFLIP mRNA、Caspase-8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642,P<0.05)。结论在宫颈癌发展中cFLIP及Caspase-8分别发挥正负调节作用,Caspase-8可能通过抑制cFLIP的表达限制肿瘤细胞的侵犯和转移。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2010年14期 v.50;No.696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靖芳;施秉银;
目的观察不同蛋白沉淀方法对尿液蛋白双向电泳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丙酮沉淀法、乙腈(ACN)/0.1%三氟乙酸(TFA)沉淀法及三氯乙酸(TCA)/丙酮沉淀法沉淀尿液标本中的蛋白质,采用固相pH梯度干胶条(IPG)对沉淀蛋白进行双向电泳,观察双向电泳的蛋白质点数及质量。结果采用TCA/丙酮沉淀法沉淀后,尿液标本双向电泳蛋白质点数较丙酮沉淀法、ACN/0.1%TFA沉淀法多,蛋白质谱较清晰。结论TCA/丙酮沉淀法能够提高尿液标本双向电泳蛋白的检出敏感度,提高检测效果。
2010年14期 v.50;No.696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7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史义军;田文英;沈俊萍;赵桂香;王永强;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段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方法对365例泌尿生殖道疾病女性患者的宫颈分泌物进行支原体鉴定及药敏检测及分析。结果与<20岁及>40岁患者比较,20~40岁患者分泌物中支原体阳性率最高(P均<0.05);支原体对交沙霉素、米诺环素、强力霉素较敏感,对阿奇霉素、林可霉素、红霉素耐药性较高。结论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多发于20~40岁患者。临床医师应参考药敏结果合理选择药物进行治疗。
2010年14期 v.50;No.696 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曾棉林;
目的观察内镜直视下尿道扩张术治疗复杂性尿道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复杂性尿道狭窄、无法进行常规尿道扩张患者采用内镜直视下尿道扩张术治疗。结果治愈16例,失败2例。并发附睾炎2例。结论内镜直视下尿道扩张术治疗复杂性尿道狭窄疗效良好。
2010年14期 v.50;No.696 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谢云亭;
目的观察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宫颈微偏腺癌临床病理特点。结果宫颈微偏腺癌临床表现为宫颈肥大、糜烂,血性或水样黏液性白带增多。病理示宫颈深部出现外形不规则的扭曲腺体,其中浸润性肿瘤部分伴有间质反应。结论宫颈微偏腺癌为宫颈腺癌的一种类型,其镜下结构和细胞分化良好,易误诊为宫颈其他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
2010年14期 v.50;No.696 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鲁春贤;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PB)患者血浆中TNF-α、IL-8、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实验组在麻醉诱导后开始恒速静注乌司他丁6 000 U/kg(30 min内输完),然后以1 000 U/(kg.h)的速度持续静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不给予乌司他丁。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CPB开始后1 h(T2)及CPB停止后1(T3)、24(T4)h抽取动脉血,用ELISA法检测血浆TNF-α、IL-8、IL-10水平。结果T2~T4时两组血浆TNF-α、IL-8和IL-10水平与CPB前比较,P均<0.05;T2~T4时实验组血浆TNF-α和IL-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CPB过程中TNF-α和IL-8释放,促进IL-10的释放,有效降低由CPB引发的炎症反应。
2010年14期 v.50;No.696 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艾合买提·买买提;
目的比较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模式对脑出血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90例脑出血患者经过院前急救(院前组),86例未经院前急救直接进行院内急救(院内组)。出院时根据GOS评价患者近期预后情况。结果院前组恢复良好53例,死亡12例;院内组分别为37、22例(P均<0.05)。院前组因舌后坠和呕吐分泌物堵塞气道的发生率以及脑水肿、中枢性高热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院内组(P均<0.05)。结论脑出血患者行院前急救可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治疗效果。
2010年14期 v.50;No.696 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玉春;王双义;
目的观察改良手术切口联合颞肌筋膜瓣修复对腮腺术后Frey综合征及耳部感觉障碍的预防效果。方法腮腺良性肿瘤8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改良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改良组采用发际内Z形切口,肿瘤切除后用转移带蒂颞肌筋膜瓣充填术区凹陷,保护耳大神经。结果术后随访1~5 a,对照组发生Frey综合征25例,耳部感觉障碍34例;改良组分别为5、3例(P均<0.01)。结论改良腮腺手术切口联合颞肌筋膜瓣修复能有效防止腮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010年14期 v.50;No.696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国荣;崔小兵;
目的观察"8"形贯穿缝合治疗痔上黏膜环切(PPH)术后残余痔核及皮赘的效果。方法对32例PPH术后残余痔核及皮赘患者采用吻合口上下"8"形贯穿缝合,将残余的痔核及皮赘悬吊、还纳于肛门内。结果32例手术均成功,肛门外观较满意。同一部位缝合2次者4例、缝合3次者1例。术后均无出血及肛门疼痛、狭窄等并发症。结论对PPH术后残余痔核及皮赘采用"8"形贯穿缝合法进行悬吊、还纳,效果好,保留了PPH术的优点,是PPH术简便实用、安全有效的补救措施。
2010年14期 v.50;No.696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艾沛兴;赵洪波;胡乃刚;李海峰;姜汉胜;
目的观察自制复合高压水囊前列腺止血导管在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前列腺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72例行前列腺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68例)术中采用自制复合高压水囊前列腺止血导管止血,B组(104例)术中采用三腔Foley尿管止血。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尿道压和最大尿流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P均<0.05);术后两组患者尿道压、最大尿流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BPH患者前列腺切除术中采用自制前列腺止血导管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前列腺窝出血,不影响手术效果。
2010年14期 v.50;No.696 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