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轶;刘波;秦春梅;王锐;尹福在;陈泓;
目的观察妊娠合并Graves病患者在不同妊娠期及产后甲状腺功能(甲功)的变化,并探讨甲状腺刺激性抗体(TSAb)对甲功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在妊娠早期(12周)、妊娠中期(24周)、妊娠晚期(34周)及分娩后12周测定妊娠合并Graves病患者的FT3、FT4、超敏促甲状腺激素(sTSH),ELISA法测定TSAb水平。结果妊娠中晚期TSAb、FT4、FT3、sTSH浓度低于妊娠早期(P均<0.05);复发者FT4、FT3、TSAb高于未复发者(P均<0.05)。在妊娠各时期及分娩后FT4与TSAb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7、0.62、0.53、0.78,P均<0.05)。结论随着妊娠进程的发展,妊娠合并Graves病患者TSAb、FT4降低,分娩后TSAb升高,且TSAb升高与甲亢复发有关。
2010年17期 v.50;No.699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肖茜;谭建;张桂芝;何雅静;
目的分析131I治疗后Graves病患者突眼与病情转归的关系。方法将进行131I治疗的Graves病患者分为突眼组和无突眼组,并分析两组131I治疗后甲亢及突眼病情转归情况。结果突眼组及无突眼组131I治疗有效率、永久性甲减发生率及治疗无效率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突眼组患者131I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3.5%(72/98例),甲亢治疗有效的67例患者中,突眼治愈及好转者56例,占83.6%。突眼组促甲状腺受体抗体水平明显高于无突眼组(P<0.05)。结论 131I是治疗Graves病患者甲亢及突眼的有效方法,突眼治疗效果与甲亢病情转归密切相关。131
2010年17期 v.50;No.699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侯莉;严丽荣;金星进;王建娟;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变化及血糖(Glu)水平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30例糖尿病合并高Glu患者(高Glu组)、30例糖尿病Glu正常者(正常Glu组)、27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Glu,ELISA法检测MMP-9,生物学方法检测血清PAF,并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三组比较,高Glu组MMP-9、PAF水平最高,正常Glu组高于对照组(F=55.53,70.46,180.19;P均<0.01)。相关分析显示高Glu组血清MMP-9与PAF、Glu水平呈正相关(r=0.539,0.881;P均<0.01)。PAF与Glu水平呈正相关(r=0.429,P<0.05)。糖尿病患者Glu正常组血清MMP-9与PAF水平呈正相关(r=0.820,P<0.01),MMP-9和PAF与Glu水平无相关。对照组血清MMP-9、PAF、Glu之间无相关性。结论高Glu可致MMP-9、PAF等炎症介质表达水平变化,监测及控制MMP-9、PAF水平对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有重要意义。
2010年17期 v.50;No.699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雅静;赵伟;李美;吴晓明;姜春艳;宋旭臣;张宏;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不同数目代谢综合征(MS)组分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将474例T2DM患者根据合并MS组分数目不同,分为不伴有其他MS组分的单纯T2DM(G0组),合并1个组分(G1组),合并2个组分(G2组),合并3个组分组(G3组),分析hsCRP与MS各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合并MS异常组分的增多,hsCRP呈上升趋势(P<0.01);相关分析显示,hsCRP与体质量指数(BMI)、TG、SBP、TC、LDL、腰臀比、年龄呈正相关(P<0.05或<0.01),与HDL水平呈负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MI、TG、年龄为血清hsCRP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hsCRP可以作为T2DM患者MS发病风险的预测因子。
2010年17期 v.50;No.699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周贤;吕沐翰;夏国栋;李昌平;邓明明;邵泽勇;
目的探讨肝星状细胞(HSC)钙激活钾通道特性,以及钾通道对HSC增殖的影响。方法以胶原酶循环灌流法分离大鼠HSC,用结蛋白抗体及α-抗平滑肌抗体进行分离细胞鉴定,采用单通道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传代HSC钾通道的特性,通过MTT法、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钾离子通道阻滞剂四乙胺(TEA)对HSC的增殖、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所分离细胞为HSC。传代活化的HSC有单通道存在,其电导值为(210.86±5.49)pS(n=7),属于大电导通道;其通道表现出明显的电压依赖性以及对钙敏感性,TEA可明显减少外向钾离子通道开放概率。TAE对HSC的增殖抑制效应具有时间依赖与剂量依赖的特点,可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结论 HSC上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可能参与了HSC活化增殖。
2010年17期 v.50;No.699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五星;周伟;赵学伟;丁晓然;周喆;张智敏;周焕芝;石炳毅;
目的针对大鼠信号转导子及转录激活子3(STAT3)基因序列,构建特异性短发夹状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方法根据STAT3基因序列及shRNA设计原则,设计4条干扰效果最佳的shRNA,化学合成4对引物,通过PCR扩增获得dsDNA模板,采用DNA重组技术与pGCsi-U6/Hygro/GFP空载体连接,转化DH5a感受态细胞经诱导表达筛选阳性克隆子,抽提重组质粒,进行DNA测序鉴定。结果转化大肠杆菌涂布平板长出阳性菌落,测序结果与所设计的STAT3 shRNA转录模板序列一致。结论所设计的shRNA编码序列被正确地插入到质粒骨架中,成功构建了STAT3基因的shRNA表达载体。
2010年17期 v.50;No.699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建华;杨永红;贾军宏;吴平生;郭志刚;
目的研究在致动脉粥样硬化(AS)因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刺激下,人血管内皮细胞ECV304中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基因对炎性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调节作用,从而阐明ABCA1基因在AS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ECV304,加入Ox-LDL(30 ng/ml)刺激3、6、12、24 h,以荧光定量RT-PCR检测ABCA1、MCP-1 mRNA表达量,Western蛋白印迹法和ELISA法检测ABCA1、MCP-1及IL-1β蛋白表达量;ABCA1的反义寡核苷酸(100 nmol/L)转染人血管内皮细胞,给予上述的Ox-LDL,同样方法测定上述指标的改变。结果人血管内皮细胞ECV304在给予Ox-LDL刺激后,ABCA1、MCP-1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及IL-1β蛋白质水平均增高;给予反义寡核苷酸转染3、6 h后,ABCA1、MCP-1 mRNA的表达降低,12、24h后ABCA1、MCP-1及IL-1β蛋白质的表达水平降低。结论在Ox-LDL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中的ABCA1可能通过增加IL-1β的表达,促进MCP-1释放,从而在AS的早期发生中发挥作用。
2010年17期 v.50;No.699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静怡;邓琦;刘鹏江;赵明峰;李玉明;王学谦;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DCA)联合阿霉素(ADR)对白血病K562细胞株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探讨其治疗白血病的可行性。方法以不同浓度DCA+ADR处理K562/ADR细胞,用台盼蓝法观察药物对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MTT法检测不同浓度DCA与ADR对K562/ADR细胞的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膜P糖蛋白及细胞内ADR浓度。结果 DCA+ADR对白血病K562细胞株多药耐药有明显逆转作用,可降低细胞膜P糖蛋白表达,提高K562耐药细胞株对ADR的敏感性。结论 DCA联合ADR可逆转白血病K562细胞株多药耐药性。
2010年17期 v.50;No.699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康敏;钟德君;李鹏;刘翼;李昌平;
目的研究肝细胞凋亡及线粒体损伤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形成中的作用,探讨NAFL的发病机理。方法 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高脂组;HE染色观察肝组织光镜下的病理改变;电镜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细胞凋亡及线粒体膜电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查caspase-3的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查细胞色素C(CytC)含量及caspase-3的蛋白表达。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肝脏无异常发现,高脂组肝脏在4周时出现脂肪变,8周出现轻度脂肪肝,12周出现中、重度脂肪肝;电镜下观察高脂组肝组织中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嵴变短、减少甚至消失,粗面内质网减少,核型欠规则;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脂组4~12周肝细胞凋亡指数增加,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P<0.05);高脂组caspase-3的mRNA表达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脂组CytC、caspase-3的蛋白表达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高,以12周增加明显(P<0.05)。结论大鼠NAFL引起的肝细胞损伤与肝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启动了CytC由线粒体向胞质释放,激活caspase家族的级联反应,最终导致肝细胞凋亡,线粒体功能损伤在NAFL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
2010年17期 v.50;No.699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陈红梅;李洪彬;邱谷;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C)、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微量白蛋白(mAlb)的影响,方法将早期DN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常规饮食控制、降糖及胰岛素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应用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ys-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终点比色法测定尿NAG,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尿mAlb,酶法测定血脂、血肌酐(sCr)、尿肌酐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12周后HbA1c、Cys-C、mAlb、TC、TG、LDL、HDL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可明显减少早期DN患者尿mAlb,对延缓DN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可作为DN早期干预的有效手段,并有显著降低血糖、血脂作用,血清Cys-C反映早期DN患者肾功能变化的灵敏度高于sCr,可联合尿mAlb作为判断其药物疗效的一项监测指标。
2010年17期 v.50;No.699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军宁;李小励;韦家智;邓一岚;李康惠;唐灵;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启动子区-869C/T1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尿蛋白的关系。方法运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232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微量蛋白尿者117例,临床蛋白尿者115例)及126例正常对照者的TGF-β1基因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结果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临床蛋白尿者CC基因型频率和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者及微量蛋白尿者(P均<0.05),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糖尿病肾病临床蛋白尿的风险是T等位基因的1.631倍(OR=1.631,95%CI:1.136~2.343),临床蛋白尿者血清TGF-β1水平高于对照者(P<0.01)。结论 TGF-β1基因-869C/T1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尿蛋白相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糖尿病肾病进展的一个危险因素。
2010年17期 v.50;No.699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路健;葛斌;李学英;
目的探讨遵义地区汉族人群hsl外显子2(hsle2)单链构象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检测295例遵义地区汉族人群hsle2多态性,并设正常对照。结果 hsle2检出AA、AB、AC基因型。其各基因型分布及各等位基因频率在T2DM与正常对照间的分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sle2在遵义地区汉族人群中具有多态分布,该位点的多态变化与T2DM易感性无相关性。
2010年17期 v.50;No.699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红艳;侯亚莉;张雨;符杰;廖丽娅;
目的探讨不同糖耐量人群胰淀素(Amylin)与糖脂代谢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及全自动生化仪检测46例正常糖耐量者(NGT组)、68例糖调节受损者(IGR组)、92例糖尿病患者(DM组)的Amylin水平及糖脂代谢指标,并分析Amylin与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IGR、DM组较NGT组的Amylin水平明显升高,以DM组为著(P<0.05);Amylin水平与甘油三酯、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胰岛素分泌指数呈负相关;Amylin是HOMA-IR的决定变量。结论 Amylin是参与糖脂代谢的重要因素。
2010年17期 v.50;No.699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冷耀明;毛卫未;殷小平;詹忠明;方欢欢;蒋钦;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18(IL-1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脑缺血损伤程度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DMCI组)、单纯脑梗死患者(CI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DM组)和正常对照者(NC组)的血清IL-18、MMP-9水平,并与空腹血糖(FPG)、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DMCI组患者发病24 h内血清IL-18、MMP-9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均<0.01),且DMCI组中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体积患者之间血清IL-18、MMP-9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血清IL-18、MMP-9水平与FPG、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卒中分值)、脑梗死体积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超负荷血糖诱导IL-18、MMP-9高表达,促进了脑缺血后的炎症反应,可能是导致其加重脑缺血损伤的机制之一。
2010年17期 v.50;No.699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任昶;焦峰;田甜;张蓉洲;
目的分析吸烟量与初诊2型糖尿病(T2DM)男性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各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吸烟对早期T2DM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CVD)的危害性。方法将初诊T2DM男性患者根据吸烟指数分为不吸烟组、少量吸烟组、中量吸烟组、大量吸烟组四组,分析吸烟量与糖尿病相关指标及24 h HRV各指标相关性。结果吸烟量与胰岛素抵抗指数(IRI)、收缩压呈正相关(r=0.54、0.33,P<0.01或<0.05),与24 h HRV指标中所有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5 min窦性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所有邻近窦性RR间期长度差异平方均值的平方根(RMSSD)、50 ms间隔以上邻近周期的比例的对数[lg(pNN50)]、高频带(HF)、总频谱的对数[lg(TP)]呈负相关(r=-0.37,-0.35,-0.53,-0.42,-0.41,-0.33,P均<0.01),与低频和高频比率(LF/HF)呈正相关(r=0.31,P<0.05)。在校正患者收缩压、IRI影响后,吸烟量与24 h HRV指标SDNN、SDANN、RMSSD、lg[pNN50(%)]、HF呈负相关(r=-0.38,-0.33,-0.46,-0.30,-0.39,P均<0.05)。结论吸烟可导致早期T2DM男性患者HRV降低,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平衡紊乱,吸烟者较非吸烟者可进一步增加T2DM发生CVD的危险性。
2010年17期 v.50;No.699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雯娜;贾大林;
目的比较代谢综合征(MS)及糖尿病(DM)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327例首次行冠脉造影的ACS病例,应用Gensini积分对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定量分析,MS诊断依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标准,DM诊断依据美国糖尿病协会标准。结果 MS在ACS患者中的患病率为55.7%,ACS患者Gensini积分为51.0(2.0~248.0)分。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M是严重冠脉病变的危险因素,而MS与严重冠脉病变风险无关。结论 MS在ACS患者中有着较高的患病率,但MS对ACS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不及DM。
2010年17期 v.50;No.699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迪;李华;赵富利;杨再刚;
目的探讨内脂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根据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存在大血管病变,分为大血管病变组和非大血管病变组,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ELISA法测定血清内脂素、TNF-α水平。结果大血管病变组和非大血管病变组血清内脂素、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以大血管病变组为著(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脂素、TNF-α进入回归方程。结论内脂素、TNF-α是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2010年17期 v.50;No.699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吉佩忠;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脂和血清脂肪细胞因子(视黄醇结合蛋白4、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6例T2DM患者按随机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罗格列酮治疗组,40例献血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应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糖,采用高压液相法测定HbA1c,采用ELISA法测定脂联素、视黄醇结合蛋白4。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2DM患者的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P<0.05或<0.01);治疗12周后,罗格列酮治疗组的血清甘油三酯、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联素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0.01)。结论罗格列酮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脂代谢紊乱,并可能通过降低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和增加脂联素水平,来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保护胰岛B细胞的功能。
2010年17期 v.50;No.699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邬伟里;陈娟娟;刘永嘉;李淑梅;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水平,研究二者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根据不同临床情况,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并发症的糖尿病(DM)组、糖尿病肾病(DN)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和糖尿病神经病变(DNP)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IGF-1、TGF-β1水平,并比较其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结果与DM组比较,DR组IGF-1水平高,DNP组低(P<0.05);DN、DR和DNP组TGF-β1均高于DM组(P<0.05或<0.01);DN组24 h尿白蛋白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血清TGF-β1与尿白蛋白呈正相关(r=0.27,P<0.01)。结论 DR患者血清IGF-1水平升高,DNP患者血清IGF-1水平下降;DN的发生发展与血清TGF-β水平升高有密切关系。
2010年17期 v.50;No.699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吴卫平;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T2DM)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将102例T2DM患者分为有血管并发症者52例(A组)和无血管并发症者50例(B组),另选择45例查体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空腹血糖(FPG)、血胰岛素(INS)、C肽、Hcy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A、B组FPG、INS、C肽、Hcy水平及HOMA-IR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A组高于B组(P<0.01);血管并发症与Hcy、HOMA-IR呈正相关(r=0.418,P<0.05)。结论 T2DM患者大多存在高Hcy血症和胰岛素抵抗,T2DM血管并发症与高Hcy血症及胰岛素抵抗有关。
2010年17期 v.50;No.699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贾晓梅;胡志娟;董春霞;郭岚;史亚男;
目的观察尿毒清颗粒在治疗糖尿病肾病中的抗氧化应激作用。方法将5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尿毒清组,对照组给予降糖、降压等治疗,尿毒清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尿毒清颗粒。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肾功能、24 h尿蛋白以及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12周后两组血糖、血脂、肾功能、24 h尿蛋白均较治疗前好转(P<0.05);与治疗前相比,尿毒清组患者血清T-SOD活性升高,MDA含量下降(P<0.05)。结论尿毒清颗粒可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氧化应激状态。
2010年17期 v.50;No.699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刘迎见;施秉银;李娟;
目的对Graves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患者的白细胞与甲状腺自身抗体[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TPOAb、TGAb与Graves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0例Graves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患者及20例白细胞正常的Graves甲亢患者的TPOAb、TGAb水平,并将白细胞数与TPOAb、TGAb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Graves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患者的TPO-Ab、TGAb水平略高于白细胞正常的Graves甲亢患者,但无统计学差异。线性回归分析显示,Graves甲亢患者的白细胞数与TPOAb、TGAb之间没有相关性。结论 TPOAb、TGAb水平与Graves甲亢并白细胞减少无关。
2010年17期 v.50;No.699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晓林;蔡尚郎;郑淑芳;鲁灵;杨慧英;毕晓林;
目的观察在社区内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3个月前后代谢指标的变化,评价干预效果。方法将146例社区查体发现的代谢综合征患者分成干预组72例及对照组74例。两组同时给予代谢综合征健康教育,干预组采用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而对照组则保持通常的生活方式。测定两组入选前和3个月试验结束时体质量、腰围、血压(B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的变化,并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干预组3个月后,体质量、腰围、BP、TG、TC、HDL-C、FPG明显改善,自身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可作为社区内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一种有效的基础干预措施。
2010年17期 v.50;No.699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谢恺庆;史伟;夏运风;梁永正;杨芸;
目的探讨微炎症反应对慢性肾脏病(CKD)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参考NKF-K/DOQI提议,以CRP 10mg/L为分割点,将56例非透析CKD患者分为微炎症组20例和非炎症组36例。采用酶学法测定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与非炎症组比较,微炎症组肾小球滤过率(GFR)明显降低,sCr、BUN升高(P均<0.01)。血清CRP、TNF-α、IL-6水平均与GFR呈负相关(r=-0.648、-0.375、-0.381,P均<0.01)。结论微炎症反应有可能促进CKD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2010年17期 v.50;No.699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武尚文;曹彤;李伟;武海燕;高建东;
目的探讨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与慢性肾脏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应用酶学方法检测慢性肾脏疾病(54例慢性肾炎、6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及55例正常对照者的血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ox-LDL,苦味酸法测定血肌酐,溴甲酚氯法测定血浆白蛋白。结果慢性肾炎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浆ox-LD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P<0.05),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为著(P<0.05)。结论异常血脂尤其是ox-LDL可能是肾脏疾病进行性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
2010年17期 v.50;No.699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王蒙;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患者载脂蛋白及脂蛋白的变化与意义。方法使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102例NS患者载脂蛋白B(apoB)、LDL、脂蛋白(a)[Lp(a)],并设立正常对照。结果与正常对照比较,NS患者血清apoB、LDL、Lp(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且apoB与Lp(a)是变化最为灵敏的指标。结论载脂蛋白及脂蛋白更能反映NS的脂质代谢情况。
2010年17期 v.50;No.699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嵘;刘伟春;倪军;胡国萍;
目的分析肺癌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2~2009年资料完整的198例住院肺癌中合并T2DM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癌合并T2DM患者占同期肺癌住院患者的21.2%,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T2DM确诊在肺癌之前、同时及之后的发生率分别为68.8%、62.5%、77.7%;肺癌的病理类型以小细胞肺癌多见,占66.7%;鳞癌次之,占30.0%,腺癌占17.9%。结论肺癌患者合并T2DM的发生率较高,应高度重视;早期、规律的抗肿瘤治疗及控制血糖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2010年17期 v.50;No.699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郭强;徐亮;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胃癌组织p53、VEGF的表达,分析各指标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66.7%,p53的阳性表达率为75.0%;VEGF及p53的表达均与肿瘤的大小、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有关(P均<0.05);与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P<0.05)。VEGF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p53和VEGF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结论 p53、VEGF的表达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及患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
2010年17期 v.50;No.699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玲;陈平;连鸿凯;赵继敏;马俊芬;董子明;
目的研究Pinl抑制剂Juglone与化疗药物顺铂(CDDP)单独及联合使用对食管癌EC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使用不同浓度Juglone、CDDP或者两药联用处理食管癌EC1细胞后,应用MTT法测定两药单独或联合使用对食管癌EC1细胞增殖的影响,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对EC1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Juglone对EC1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8 h细胞抑制率从11.5%上升到50.7%,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Juglone可造成食管癌细胞在G2/M+S期的阻滞;CDDP可增加EC1细胞对于Juglone的敏感性,CDDP与Juglone合用,明显提高了EC1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结论 Juglone与CDDP联合能显著抑制食管癌EC1细胞的增殖。
2010年17期 v.50;No.699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国健;程霞;李坊铭;张钦华;
目的探讨顺铂同期放化疗治疗T3期鼻咽癌患者的疗效。方法对本组48例T3N0~3M0鼻咽癌患者行顺铂同期放化疗,按接受顺铂剂量及所对应的同期化疗疗程数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48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全程放疗,同期接受3~7个疗程,中位疗程为5个疗程,患者近期完全缓解率100%,2 a总生存率95.8%,无瘤生存率84.0%。≤120 mg/4程组和150 mg/5程组与≥180 mg/6~8程组相比,具有更高远处转移风险。结论 T3期鼻咽癌顺铂同期放化疗有效,其预后,尤其转移风险与接受顺铂的剂量可能存在剂量相关性。
2010年17期 v.50;No.699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汝一;甄运寰;颜登国;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Hpa)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发生、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on法测定大肠癌的癌组织与正常大肠组织中Hpa蛋白表达,结合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Hpa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P<0.01)。Hpa蛋白在大肠癌无淋巴结转移者的表达低于有淋巴结转移者,Ⅰ、Ⅱ期低于Ⅲ、Ⅳ期,生存时间小于5 a者低于高于5 a者(P均<0.01)。结论 Hpa在大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其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中起作用。
2010年17期 v.50;No.699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许建民;田湘萍;刘秀珍;张银华;赵存新;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发生、发展、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4例胃癌及26例癌旁组织中HIF-1α、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HIF-1α、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χ2=15.950,26.936;P<0.01)。胃癌组织中HIF-1α、VEGF蛋白表达率均与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HIF-1α、VEGF蛋白过表达于胃癌组织。HIF-1α、VEGF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HIF-1a可能通过上调VEGF蛋白表达促进肿瘤血管生成,而促进胃癌的转移。
2010年17期 v.50;No.699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亚雷;欧阳铭;郜靓;杨海虹;
目的探讨中国人(华南地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ⅢB/Ⅳ期)的临床预后因素。方法对112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回归分析。结果晚期NSCL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是13个月,1 a总生存率55.6%,2 a总生存率17.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PS评分、化疗次数、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应用和分期是影响晚期NSCLC预后的因素,其中胸水是ⅢB期NSCLC预后的独立因素;化疗次数、肝和脑转移是Ⅳ期NSCL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中国华南人群中,晚期NSCLC(ⅢB/Ⅳ期)患者和预后生存密切相关的临床因素有分期、PS评分、TKI的应用以及化疗次数。
2010年17期 v.50;No.699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许崇安;刘艳;李琳;刘殊;邢丽丽;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为减少医院感染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9429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医院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 9429例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者明显高于非肿瘤患者;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4.3%;病原菌多为耐药的条件致病菌和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2.7%,真菌占32.1%;医院感染与年龄、住院时间、疾病分期、营养状态、贫血、低血清白蛋白、白细胞减少、使用激素、使用抗菌药物、侵入性操作、手术、化疗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等密切相关;发生医院感染者不但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而且还增加患者的病死率。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感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控制感染的危险因素,规范抗肿瘤治疗,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是防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
2010年17期 v.50;No.699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朱馨媛;郭彩霞;徐晓微;宋柯;张立克;杜凤和;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患者血清HbA1c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非糖尿病非陈旧心梗患者,分为非冠心病组、冠心病非心梗组和冠心病急性心梗组;另外,按照HbA1c水平将冠心病患者分为A组(HbA1c水平<6%)和B组(HbA1c≥6%),以形态学指标冠脉狭窄严重程度Gensini积分和功能学指标心脏射血分数衡量冠心病严重程度,分析HbA1c与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急性心梗组HbA1c水平高于冠心病非心梗组和非冠心病组,冠心病非心梗组HbA1c水平高于非冠心病组;B组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A组,心脏射血分数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HbA1c可能为冠心病存在的生化指标,高HbA1c水平预示着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和发生急性心梗的风险。
2010年17期 v.50;No.699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久民;马淑丽;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卡维地洛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7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缬沙坦和卡维地洛。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率、收缩压、症状评分、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对照组治疗后心率显著下降,LVEF显著改善(P<0.05);研究组治疗后心率、收缩压、症状评分、LVEDD、LVESD等指标值均显著下降(P<0.05),LVEF亦显著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卡维地洛能有效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并逆转左心室重塑。
2010年17期 v.50;No.699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沈峻;金惠根;刘宗军;蒋金法;汪蔚青;杨伟;
目的研究慢性肾功能不全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的影响。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植入药物洗脱支架的患者分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组和对照组(肾功能正常),均于术后1 a临床随访。结果慢性肾功能不全组住院期间心源性病死率和1 a心源性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慢性肾功能不全组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有增加趋势。结论慢性肾功能不全是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有增加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的趋势。
2010年17期 v.50;No.699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薛梅;沈宏;闫素华;邢启崇;胡和生;
目的探讨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发作时合并心电图ST段压低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并对PSVT合并ST段压低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分组比较两种心动过速发作时合并ST段压低程度的差异,以及两种心动过速合并ST段压低时心肌缺血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AVRT与AVNRT组合并ST段压低者分别占46.4%和2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ST段压低时冠心病检出率分别为34.6%和36.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合并冠心病者冠状动脉危险因素积分高于非冠心病者(P<0.05)。结论 PSVT合并ST段压低对诊断冠心病的预测价值较低,AVRT比AVNRT更容易合并心电图ST段压低,且前者合并ST段压低程度高于后者。
2010年17期 v.50;No.699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中原;王晓云;徐运;
目的探讨24 h动态脑电图(AEEG)对成年患者发作性意识丧失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9例发作性意识丧失成年患者的24 h AEEG监测结果。结果 39例患者中癫痫11例(28.2%),心源性晕厥8例(20.5%),脑源性晕厥5例(12.8%),反射性晕厥15例(38.5%)。癫痫患者均出现棘波、棘慢波、尖慢波等典型痫样放电;37.5%(3/8)的心源性晕厥出现阵发性弥漫性中至高波幅慢波;80.0%(4/5)的脑源性晕厥患者有脑电图异常,表现为基本节律减慢、阵发性局限性θ波或散在θ波增多;40.0%(6/15)的反射性晕厥患者AEEG为轻度异常。结论 24 h AEEG是鉴别癫痫与晕厥的有力手段。晕厥发作间期脑电图显示广泛阵发性慢波的患者应警惕心源性晕厥的可能。
2010年17期 v.50;No.699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许巧玲;
目的观察卡维地络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心肌重量的影响。方法 60例原发性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停用其他降压药物1周后服用卡维地络。分别于用药前后测定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厚度(LVST)及左室后壁厚度(PWT)。计算左室心肌质量(LVW),另根据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表面积(BSA),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W I)=LVW/BSA。结果卡维地络治疗后LVEDD减小,LVST及PWT变薄,LVEF增高,LVW I降低(P<0.01)。结论卡维地络可有效降低血压和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左室负荷及神经激素的活动,减轻左室肥厚,减低心肌质量。
2010年17期 v.50;No.699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慧娟;周海燕;崔莹;
目的探讨人尿激肽原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在脑梗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人尿激肽原酶,对照组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自理能力恢复程度均有显著提高(P<0.05),未见明显不良作用发生。结论人尿激肽原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安全性良好。
2010年17期 v.50;No.699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京姬;李在村;邵英;叶江竹;魏红娟;
目的了解性病门诊就诊者支原体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的状况及对支原体感染的药敏情况。方法 2009年3~8月对性病门诊疑为非淋病性泌尿生殖道炎症的945例就诊者,采用支原体培养、药敏一体化试剂盒,进行支原体培养,并对阳性者进行10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211例支原体感染者,男性支原体检出率低于女性(P<0.01)。共检出135株解脲支原体(Uu),占总数的68.98%;43株人型支原体(Mh),占总数的20.38%;33株两种支原体混合感染,占总数的15.60%。对Uu敏感率最高的抗生素为强力霉素,其次为美满霉素;混合感染也呈同样趋势。结论强力霉素可作为治疗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首选抗生素,美满霉素和交沙霉素可作为次选抗生素。
2010年17期 v.50;No.699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于进洪;李军涛;
目的总结我院呼吸机相关肺炎中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间确诊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所致的呼吸机相关肺炎病例,对其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345株,泛耐药菌135株,其中属感染者85株,定植者50株,27例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素治疗,总有效率77.78%;38例应用甲磺酸黏菌素联合美罗培南治疗,有效率92.11%。结论甲磺酸黏菌素联合美罗培南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所致的呼吸机相关肺炎有较好疗效。
2010年17期 v.50;No.699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柏进;杨娟;韩雪花;钱玮和;
目的了解我院新生儿败血症早发型与晚发型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以指导临床抗生素的使用,降低耐药菌的产生。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血培养阳性的168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根据发病时间分早发型和晚发型,对其病原菌、药敏情况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发型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晚发型病原菌以CNS、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结论重视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根据药敏选用合适的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2010年17期 v.50;No.699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文法;邓娜;程磊;姜永旺;王娅;袁宏祥;
目的用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配伍实施分娩腰硬联合自控镇痛(CSA-PCE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足月妊娠初产妇4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待宫口开至2~3 cm时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含罗哌卡因2.5 mg、舒芬太尼5μg)继之以0.12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45μg/ml行CSA-PCEA,直至产程结束。对照组未行任何镇痛处理。分别记录患者CSA-PCEA前及CSA-PCEA后宫口扩张达2~4 cm、5~7cm、9~10 cm、第二和第三产程时的镇痛强度(VAS)评分,并观察产程时间、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缩宫素使用率、自然分娩率、产后2 h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所有产妇CSA-PCEA后各观察点VAS评分均≤4分,直到产程结束,缩宫素使用率增加(P<0.01);对自然分娩率、产程、产后2 h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下肢运动神经阻滞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继之于0.12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45μg/ml行CSA-PCEA,是一种起效快、镇痛效果好、对母婴影响轻微的分娩镇痛方法。
2010年17期 v.50;No.699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管姝轶;唐维国;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对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尤瑞克林组和对照组,应用酶法、免疫抑制法及化学修饰法检测血脂(TC、TG、HDL-C、LDL-C)。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及尤瑞克林组治疗前比较,尤瑞克林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下降,HDL-C升高(P<0.05)。结论尤瑞克林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血脂紊乱。
2010年17期 v.50;No.699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小娟;陈霄雅;崔建萍;李苏雁;朱维;
目的观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临床前期及急性发作期眼压控制后视网膜对比敏感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特点。方法选择PACG急性发作期眼压控制后患者36例(48眼),PACG临床前期患者38例(38眼),正常对照者24例(48眼),应用RM800型对比敏感度仪检测视网膜对比敏感度。结果视网膜对比敏感度在PACG临床前期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在18.0 c/d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发作期与正常对照者的对比在12.0、18.0、24.0 c/d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对比敏感度在PACG患者临床前期及急性发作期眼压控制后存在差异,青光眼早期表现为高频段空间对比敏感度损害,随病情进展,出现中频段空间对比敏感度的损害。
2010年17期 v.50;No.699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