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KISS-1基因对人食管鳞癌细胞EC-9706的MMP-2表达影响

    李晟磊;赵志华;陈奎生;张岚;高冬玲;张云汉;张蕾;

    目的观察KISS-1基因对食管癌细胞EC-9706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EC-9706细胞分为A、B、C组,A、B组加入pcDNA3.1-KISS-1质粒、pcDNA3.1空质粒进行转染,C组不予处理。分别采用Western blot、RT-PCR法检测细胞中的MMP-2蛋白及mRNA。结果A组KISS-1蛋白为1.143±0.118,MMP-2蛋白为0.737±0.115,B组分别为0.752±0.113、0.985±0.178,C组分别为0.761±0.127、1.038±0.233,A组与B、C组比较,P均<0.05。A组KISS-1 mRNA为0.892±0.166,MMP-2 mRNA为0.685±0.104,B组分别为0.679±0.141、0.808±0.057,C组分别为0.686±0.148、0.815±0.073,A组与B、C组比较,P均<0.05。结论KISS-1基因对人食管鳞癌细胞EC-9706中MMP-2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

    2010年18期 v.50;No.700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玉竹提取物B对人食管癌细胞Eca-109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张岚;杜亚明;王中彬;

    目的观察玉竹提取物B(EB-PAOA)对人食管癌细胞Eca-109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Eca-109细胞与不同浓度的EB-PAOA共育,采用MTT法检测Eca-109细胞增殖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Eca-109细胞凋亡率。结果随着EB-PAOA浓度增大、作用时间延长,Eca-109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逐渐升高(P均<0.05),呈时间、剂量依赖性;随着EB-PAOA浓度增加,Eca-109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呈一定浓度依赖性(P均<0.05)。结论EB-PAOA能够抑制人食管癌细胞Eca-109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2010年18期 v.50;No.700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白藜芦醇对人食管癌细胞Eca-109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韩忠敏;井长勤;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es)对人食管癌细胞Eca-109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Eca-109细胞分别与0、10、20、40μmol/L的Res共同培养,采用MTT法测定Res对Eca-109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采用RT-PCR法检测Eca-109中的VEGF mRNA。结果随着Res浓度增加、作用时间延长,Eca-109细胞生长抑制率增加(P均<0.05),VEGF mRNA表达量降低(P均<0.05)。结论Res可抑制Eca-109细胞增殖,其作用可能与抑制VEGF表达有关。

    2010年18期 v.50;No.700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COPADG对食管癌裸鼠肿瘤增殖与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张晶;吴静;王爱勤;

    目的观察COPADG对食管癌裸鼠肿瘤增殖与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建立人食管癌Eca-109裸鼠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分为A、B、C、D四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COPADG、5-FU、COPADG+5-FU灌胃0.2ml,1次/d,连用28 d。测量动物体质量、肿瘤质量计算抑瘤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的Bcl-2、Caspase-3、PCNA。结果A、B、C、D组抑瘤率分别为0、54.16%、38.78%、73.91%,早期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02%、11.47%、13.05%、21.56%,晚期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2.65%、20.99%、13.23%、21.6%,B、C、D组与A组比较,P均<0.01;D组抑瘤率与B、C组比较,P均<0.01。与A组比较,B、C、D组Bcl-2、PCNA表达明显降低,Caspase-3表达明显增加(P均<0.01)。结论COPADG可抑制食管癌裸鼠肿瘤增殖、诱导癌细胞凋亡,该作用可能与降低Bcl-2、PCNA表达以及增加Caspase-3表达有关。

    2010年18期 v.50;No.700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TUBB3-ASODN对食管鳞癌细胞Ec9706/P-1耐药性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卢红;樊青霞;王瑞林;

    目的观察β-微管蛋白Ⅲ(TUBB3)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食管鳞癌紫杉醇耐药细胞Ec9706/P-1耐药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EC9706/P-1细胞分为A、B、C组,A组不作处理,B、C组分别加入无义寡核苷酸(NSODN)、TUBB3-ASODN转染24 h,加入100、10、1、0.1、0.001μg/ml的紫杉醇培养24 h。采用MTT法测算各组紫杉醇半数抑制浓度(IC50)及细胞耐药指数(RI),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TUBB3 mRNA及其蛋白。结果C组紫彬醇IC50为(7.78±1.15)μg/ml、RI为3.37,B组分别为(16.56±1.80)μg/ml、7.17,A组分别为(15.40±2.06)μg/ml、6.67,C组与A、B组相比,P均<0.05。C组G0+G1期细胞百分比为78.7%±2.3%,S期为14.3%±2.1%,G2+M期为7.0%±0.9%;B组分别为87.3%±1.2%、6.9%±0.4%、5.8%±0.8%,A组分别为85.9%±1.1%、7.5%±0.5%、6.7%±0.9%,C组G0+G1期、S期细胞百分比与A、B组比较,P均<0.05。C组TUBB3蛋白阳性率为33.68%±8.34%、TUBB3 mRNA为1.33±0.08,B组分别为62.96%±10.49%、1.59±0.06,A组分别为64.47%±11.75%、1.60±0.10,C组与A、B组相比,P均<0.05。结论TUBB3-ASOND可增加Ec9706/P-1对紫杉醇的敏感性,TUBB3升高可能是食管鳞癌对紫杉醇产生耐药的机制之一。

    2010年18期 v.50;No.700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癌组织中miRNA表达谱的变化与NSCLC放疗敏感性的关系

    崔爽爽;杜利清;王月英;孟爱民;王小春;赵永成;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癌组织中微型核糖核酸(miRNA)表达谱的变化,并探讨其与NSCLC放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将30例NSCLC患者根据总体生存率和远端转移情况分为放疗敏感组和不敏感组,采用miRNA表达谱芯片检测癌组织中的miRNA表达谱。结果与放疗不敏感组相比,放疗敏感组中有5个miRNA(miR-126、miR-let-7a、miR-495、miR-451、miR-128b)表达显著上调(P均<0.01),7个miRNA(miRNA-130a、miRNA-106b、miRNA-19b、miRNA-22、miRNA-15b、miRNA-17-5p、miRNA-21)表达显著下调(P均<0.01)。结论放疗敏感和不敏感NSCLC患者癌组织miRNA表达谱有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NSCLC的放疗敏感性有关。

    2010年18期 v.50;No.700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5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MMP-9抑制剂巴马司他对体外循环犬肺组织中iNOS表达的影响

    冯俊波;葛圣林;龚文辉;张成鑫;

    目的研究外源性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抑制剂巴马司他对体外循环犬肺组织中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影响。方法将16只幼犬随机分成两组,建立犬的体外循环模型;在体外循环术中,实验组肺动脉内灌注含巴马司他(30 mg/kg)的肺保护液,对照组灌注不含巴马司他的肺保护液。术后3 h处死犬,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两组犬的肺组织病理变化,并检测肺组织中的iNOS。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肺组织再灌注病理损伤明显减轻,肺组织中iNOS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外源性MMP-9抑制剂巴马司他能减少犬肺组织中iNOS的表达,从而减轻肺组织损伤。

    2010年18期 v.50;No.700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PPARγ配体对人肺癌细胞95-D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于鹏飞;曾波航;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的合成配体曲格列酮(TGZ)和天然配体15-脱氧前列腺素J2(15-PGJ2)对肺癌95-D细胞增殖活性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95-D细胞分为TGZ组、15-PGJ2组、对照组,分别加入500μl的TGZ溶液、15-PGJ2溶液、DMSO混合溶液培养;采用MTT法检测95-D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95-D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变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95-D细胞中的PPAR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GZ、15-PGJ2组95-D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增加(P均<0.01),且存在时相性;95-D细胞凋亡率增加,S期细胞比例升高,G1期细胞比例降低;95-D细胞中PPARγ表达水平增加。结论PPARγ配体TGZ、15-PGJ2可抑制95-D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该作用与PPARγ表达增加有关。

    2010年18期 v.50;No.700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组织因子对奥沙利铂抑制人胃癌细胞侵袭及诱导其凋亡的影响

    郭超;曹农;俞永江;柴琛;马海涛;李强;

    目的观察组织因子(TF)对奥沙利铂抑制人胃癌细胞侵袭及诱导其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已成功转染TF-pcDNA3重组体(实验组)及空载体pcDNA3(对照组)的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与奥沙利铂共同孵育。采用Transwell小室观察细胞侵袭能力,采用比色法检测Caspase-3活性,采用Annexin-V/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细胞侵袭能力增高,Caspase-3活性及细胞凋亡率降低,P均<0.05。结论TF表达增高可降低奥沙利铂对胃癌细胞体外侵袭力的抑制作用,减弱奥沙利铂诱导的细胞凋亡。

    2010年18期 v.50;No.700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卵巢癌细胞卡铂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达变化及其启动子区甲基化观察

    唐兆前;李力;张玮;王琪;唐步坚;

    目的观察卵巢癌卡铂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达变化及其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方法应用分子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卵巢癌卡铂耐药基因表达谱芯片中筛选13个肿瘤抑制基因(VHL、COPS2、NOL7、GGNBP2、RBL1、S100A2、PARG1、PERP、TCF3、DNAJA3、ING1、RARRES3、RBBP8),并采用RT-PCR法检测这些基因在卵巢癌卡铂耐药细胞系(SKOV3-CB)及其亲本细胞系(SKOV3)的表达;分析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并设计出8个基因(VHL、COPS2、NOL7、RBL1、PARG1、PERP、DNAJA3)的引物,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SKOV3-CB、SK-OV3细胞8个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与SKOV3相比,除GGNBP2基因外,其余12个基因均在SKOV3-CB中表达下调。SKOV3-CB、SKOV3的ING1、DNAJA3、VHL甲基化引物均能够扩增出产物,未甲基化引物均不能扩增出产物;COPS2、PERP甲基化引物均不能够扩增出产物,未甲基化引物均能够扩增出产物;PARG1、NOL7、RBL1甲基化引物与未甲基化引物均能够扩增出产物。结论卵巢癌卡铂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表达下调,其启动子区无甲基化;甲基化机制与卵巢癌卡铂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达下调无关。

    2010年18期 v.50;No.700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短篇与个案

基础研究

  • MMP-2靶向RNAi质粒的构建及其对小鼠巨噬细胞MMP-2表达的沉默作用

    王政;李为民;周宏艳;郭虹凤;孙文学;

    目的构建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靶向的RNA干扰(RNAi)质粒,观察其对小鼠巨噬细胞MMP-2基因表达的沉默作用。方法设计能转录小发卡结构RNA的DNA序列,并与psiSTRIKETM质粒载体连接,构建受控于人RNA聚合酶Ⅲ启动子U6的真核表达质粒psiSTRIKETM-MMP-2;将此质粒导入小鼠巨噬细胞内,采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小鼠巨噬细胞中的MMP-2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重组质粒psiSTRIKETM-MMP-2用限制性PstⅠ内切酶酶切后,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可清楚地看到重组载体被切为2个片断,证明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将其转染小鼠巨噬细胞后,MMP-2 mRNA及蛋白表达下调。结论成功构建了MMP-2靶向RNAi质粒,其能明显抑制小鼠巨噬细胞MMP-2 mRNA及蛋白的表达。

    2010年18期 v.50;No.700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粟米草皂甙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熊建军;龚帧;吴周环;林玲;甘丽君;黄爱君;李雪芹;

    目的观察粟米草皂甙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原代培养大鼠胸主动脉VSMCs分为两组,观察组加入不同浓度(1、3、9、27μmol/L)粟米草皂甙,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稀释后的DMSO培养24、48、72 h。采用MTT法检测VSMCs的增殖抑制率,采用RT-PCR法检测VSMCs中的线粒体转录因子A(mtTFA)mRNA。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VSMCs增殖抑制率明显升高(P均<0.05),mtTFA mRNA表达下降(P均<0.05),且呈一定浓度、时间依赖性。结论粟米草皂甙对大鼠VSMCs细胞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mtTFA mRNA表达有关。

    2010年18期 v.50;No.700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微波消融对~(131)I-chTNT在荷H22肝癌小鼠体内分布的影响

    来庆华;于洪波;孟辉;丁为民;何克菲;张积仁;

    目的观察微波消融对131I-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131I-chTNT)在小鼠体内分布的影响。方法将45只小鼠分为A、B、C组,建立H22肝癌模型后,分别予以131I-chTNT瘤内单点注射、微波消融后消融范围中心注射131I-chTNT、微波消融后消融范围以外的肿瘤组织注射131I-chTNT。注药后5 d,采用γ计数仪测定小鼠不同器官(肿瘤、血、心、肝、胃、肝、肾)每克组织的131I-chTNT摄取率;注药后3 d,行小鼠肿瘤组织切片的放射自显影及HE染色,观察131I-chTNT在小鼠瘤内分布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B、C组每克肿瘤组织131I-chTNT摄取率明显升高(P均<0.05),肿瘤组织内坏死区域明显增大,药物在瘤内的分布增加。结论微波消融可增加131I-chTNT在肿瘤组织内的浓聚,与注药部位无关。

    2010年18期 v.50;No.700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精氨酸对兔醉酒的预防作用观察

    李创光;杨爱娟;庄宪丽;

    目的观察L-精氨酸对日本大耳兔醉酒的预防作用。方法将50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2组,A组腹腔注射乙醇400 mg/kg,B组先腹腔注射精氨酸溶液800 mg/kg,再腹腔注射乙醇400 mg/kg。结果A组1 h内21只呈现醉酒状态,而B组仅4只呈现醉酒状态,两组比较,P<0.01。结论精氨酸对日本大耳兔醉酒有预防作用。

    2010年18期 v.50;No.700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

    王颍骅;薛松;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36例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定22个备选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围手术期死亡的高危因素。结果本组围手术期共死亡33例(5.19%)。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r=1.625)、联合瓣膜病(r=2.314)、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r=1.785)、术前心律失常(r=4.238)、合并冠心病(r=2.367)、左心房内径(r=2.684)、体外循环时间(r=1.854)、主动脉阻断时间(r=2.647)、心脏停博时间(r=2.114)与围手术期死亡有关,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合并冠心病(r=4.325)、术前左心房内径(r=3.392)、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r=3.068)、体外循环时间或主动脉阻断时间(r=1.018)是围手术期死亡的4个独立预测因素,且预测强度依次递减。结论心脏瓣膜手术围手术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有合并冠心病、术前左心房内径、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体外循环时间或主动脉阻断时间。

    2010年18期 v.50;No.700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手术治疗

    朱云喜;胡建国;周新民;刘立明;

    目的总结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PVE)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24例术后PVE患者先用2种以上抗生素治疗6~8周,然后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术中彻底清除感染坏死组织后行心瓣膜置换,术后继续静脉应用抗生素4~8周。结果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8例,死亡4例。随访18例,长期生存16例,心功能均恢复至1~2级,超声心动图未发现PVE复发;死亡2例。结论彻底清除感染组织和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是PVE手术成功的关键。

    2010年18期 v.50;No.700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危重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

    申江峰;陈琳;陈智豫;张旭光;郑世营;

    目的总结危重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187例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先行强心利尿治疗控制心衰后,行二尖瓣置换术(MVR)4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7例,主动脉瓣联合二尖瓣置换术(DVR)111例,三尖瓣置换术(TVR)1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TVP)129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7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ASD)+二尖瓣置换术4例;术后调整心脏前后负荷,适当延长呼吸机使用时间,加强呼吸道管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抗凝。结果本组死亡17例,其中术中心脏复跳困难2例,低心排7例,肾功能衰竭2例,术后突发心律失常5例,机械瓣失功能1例。139例术后随访1~60个月,心功能Ⅰ级112例,Ⅱ级17例,Ⅲ级8例,Ⅳ级2例;仍存在心绞痛1例,心脏瓣周漏2例。结论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合理的术式选择是手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疾病的关键。

    2010年18期 v.50;No.700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PCI术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UPA患者血清MCP-1、hs-CRP、sFas水平的影响

    丁汉元;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不稳定心型心绞痛(UPA)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细胞凋亡抑制因子(sFas)的影响。方法将87例UAP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予常规治疗,B、C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40、80 mg/d,均于治疗3 d后行PCI。测定患者服药前、手术当天和术后24 h血清MCP-1、hs-CRP、sFas。结果三组患者血清MCP-1、hs-CRP、sFas水平在手术当天较服药前均下降,其中B、C组与服药前比较,P均<0.05;PCI后24 h 3个指标均显著升高,A组升高最显著,C组升高幅度最小,P均<0.05。结论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有效降低UAP患者PCI后血清MCP-1、hs-CRP、sFas水平。

    2010年18期 v.50;No.700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的手术治疗

    谢周良;葛振伟;杨志远;王佳祥;徐成阳;冯德广;顾以茼;

    目的观察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APVC)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对23例TAPVC患者行TAPVC矫治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并发阵发性结性心律、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左侧膈肌麻痹各1例。22例出院后均获随访(2.8±1.5)a,1例心上型患者术后8个月因左肺静脉回流梗阻再次入院经手术治愈,1例反复发作房性心律失常经内科治疗无效。结论手术是治疗TAPVC的有效手段。

    2010年18期 v.50;No.700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升主动脉根部置换术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张成鑫;葛圣林;韩培华;周汝元;张士兵;何维来;李峰;

    目的观察升主动脉根部置换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4例升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主动脉瓣轻重度关闭不全和8例冠状动脉开口、主动脉瓣受累的Stanford A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升主动脉根部替换术治疗。结果本组住院期间死亡2例;30例治愈出院,随访4个月~5 a,1例死亡,失访2例,余27例生活质量良好。结论升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治疗升主动脉根部瘤、Stanford A型胸主动脉夹层有效。

    2010年18期 v.50;No.700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CTA、DS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林惠岚;李玉民;黎国春;

    目的对比观察CT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2例AD患者行双排螺旋CTA检查,15例行DSA检查。结果CTA检查发现Debakey分型Ⅰ型9例、Ⅱ型1例、Ⅲ型22例,结合后处理图像能清晰显示动脉内真、假双腔,发现动脉瘤破口30个。DSA检查发现动脉瘤破口17个,真、假腔及内膜瓣影与CTA扫描所示一致。结论DSA在夹层动脉瘤破口的检出上有优势;CTA检查适用于夹层动脉瘤的快速筛查、分型及复查。

    2010年18期 v.50;No.700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胸腔积液中NT-proBNP的检测及意义

    杨华;刘建英;邱丹;刘振峰;

    目的检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胸腔积液中的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探讨其在本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胸腔积液患者106例,其中原发病为充血性心衰30例,肺结核20例,恶性肿瘤16例,肺炎15例,肝硬化腹水11例,肾脏疾病14例;采用ELISIA法测定胸腔积液中的NT-proBNP。结果充血性心衰患者胸腔积液中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患者(P均<0.05);以胸腔积液NT-proBNP1 410 pg/ml为截定点,其诊断充血性心衰性胸腔积液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98.5%(P均<0.05)。结论充血性心衰患者胸腔积液中的NT-proBNP明显升高,对其进行测定有助于充血性心衰性胸腔积液的诊断。

    2010年18期 v.50;No.700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73、BRCA1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杨波;房新志;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p73、BRCA1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5例NSCLC组织、65例癌旁组织中的p73、BRCA1蛋白。结果NSCLC组织中p73、BRCA1蛋白阳性率(66.96%、60.87%)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3.07%、15.38%),P均<0.05;p73、BRCA1蛋白表达与NSCLC患者年龄、性别、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均>0.05),p73与BRCA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194,P<0.05)。结论NSCLC组织中p73、BRCA1表达上调在NSCLC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010年18期 v.50;No.700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吉非替尼治疗晚期NSCLC疗效观察

    魏丽娟;王虹;庄蝶微;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22例晚期NSCLC患者口服吉非替尼250 mg、1次/d,直至疾病进展或死亡。结果本组中位生存期(MST)为2.5个月,客观缓解率(RR)为5%、疾病控制率(DCR)为50%。其中腺癌患者的DCR为53.8%,非腺癌患者为28.6%,两者比较,P<0.05;PS评分≤3分者DCR为100.0%,PS评分4分者为9.0%,两者比较,P<0.05。不良发应为皮疹14例,口腔溃疡10例,稀便9例,肝功能损害2例,经对症处理可耐受。结论吉非替尼一线治疗晚期NSCLC安全有效。

    2010年18期 v.50;No.700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食管鳞癌组织中PTEN、Livin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张强;高岩;王新立;穆玉恕;王宗福;高松;

    目的观察食管鳞癌组织中PTEN、Livin蛋白表达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食管鳞癌组织及20例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的Livin、PTEN蛋白。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Livin、PTEN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0.0%、36.7%,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为45.0%、90.0%,两者比较,P均<0.05;食管鳞癌组织中Livin、PTEN蛋白表达均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且二者的表达呈负相关(r=-0.330,P<0.05)。结论PTEN蛋白低表达及Livin蛋白高表达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010年18期 v.50;No.700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食管鳞癌组织中hMLH1 mRNA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叶骉飞;李惠武;庞作良;李卉;田勍;郭文佳;王洪江;

    目的观察食管鳞癌组织中错配修复基因hMLH1 mRNA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60例食管鳞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hMLH1 mRNA。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hMLH1 mRNA相对表达量(0.761 7±0.035 7)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1.025 2±0.047 4),P<0.05;hMLH1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食管鳞癌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均>0.05),与病理分期有关(P<0.05)。结论hMLH1 mR-NA表达缺失参与了食管鳞癌的发生或发展。

    2010年18期 v.50;No.700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胸腹两切口横结肠代食管胸内机械吻合在残胃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陈其友;赵铭;吴清泉;钟胜;

    目的观察胸腹两切口横结肠代食管胸内机械吻合在残胃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3例残胃食管癌患者均采用横结肠胸内机械吻合的方法重建食管。结果本组手术均成功,平均手术时间5 h,术后并发右侧脓胸、呼吸衰竭各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2周行钡餐造影检查,均未见吻合口狭窄,无吻合口瘘及明显反流。术后随访1~9 a,生存8例,死亡5例。其中4例随访5 a以上,无吻合口狭窄、胸结肠综合征等远期并发症。结论对残胃食管癌患者采用胸腹两切口横结肠代食管胸内机械吻合安全有效。

    2010年18期 v.50;No.700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帕瑞昔布超前镇痛在开胸手术中的应用

    朱燕;郑明峰;朱幸沨;陈静瑜;何毅军;陈若;刘峰;陆荣国;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用于开胸手术的超前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40拟行开胸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两组。超前镇痛组术前1 h肌注帕瑞昔布40 mg,术后6、18 h重复给药;术后镇痛组手术结束时肌注帕瑞昔布40mg,术后6、18 h重复给药。分别于术后4、12、24、36 h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观察生命体征、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及肾功能。结果超前镇痛组在术后24、36 h的VAS均明显低于术后镇痛组(P均<0.05);两组均无药物不良反应,术前、术后凝血功能和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结论帕瑞昔布用于开胸手术超前镇痛安全、有效。

    2010年18期 v.50;No.700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胃癌组织中survivin、Bcl-XL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孙威;邵华;蒋本春;王强;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survivin、Bcl-XL表达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4例胃癌及其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survivin、Bcl-XL。结果胃癌组织中survivin、Bcl-XL的阳性率为72.2%(39/54)、53.7%(29/54),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分别为0、33.3%(5/15),两者比较,P均<0.05。survivin、Bcl-XL的表达均与胃癌浸润深度、TNM分期、局部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胃癌组织中survivin与Bcl-XL的表达呈正相关(r=0.419,P<0.01)。结论胃癌组织中survivin、Bcl-XL高表达,二者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010年18期 v.50;No.700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survivin、PTEN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其与HP感染的相关性

    葛恒发;

    目的观察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survivin、PTEN的表达变化,分析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胃切除及胃镜活检标本190例,其中正常胃黏膜25例,不完全型大肠化生25例,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90例,胃癌50例。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织中的survivin、PTEN,采用W-S银染法及美兰染色法检测各组织中的HP。结果survivin表达从正常胃黏膜到胃癌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而PTEN表达则呈递减趋势(P<0.05);胃癌组织中survivin与PTEN表达呈负相关(r=-0.472,P=0.000);HP感染率从正常胃黏膜到胃癌呈逐渐升高(P<0.05);在胃癌组中,HP阳性者survivin表达明显高于HP阴性者(P<0.05),而PTEN表达则明显低于HP阴性者(P<0.05),其余各组HP阳性者与HP阴性者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survivin蛋白逐渐增高,PTEN表达逐渐降低;HP致癌作用可能最终是通过癌基因实现的。

    2010年18期 v.50;No.700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胃癌组织中CD_(44) V6、E-钙黏附素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魏民;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CD44V6、E-钙黏附素(E-cadherin)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98例胃癌组织、50例正常胃组织中的CD44V6、E-cadherin,以单克隆抗体细胞角蛋白(AE1/AE3)作为标记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判断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结果胃癌组织中CD44V6、E-cadherin的阳性率分别为78.79%、55.05%,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分别为0、100%,两者相比,P均<0.05;CD44V6表达与胃癌生长方式、浸润程度及TNM分期有关(P均<0.05);E-cadherin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程度及TNM分期有关(P均<0.05),二者的表达呈负相关(r=-0.462,P<0.01)。胃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108例,淋巴结微转移64例。CD44V6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573,P<0.05),而与淋巴结微转移呈负相关(r=-0.329,P<0.05)。E-cadherin与淋巴结转移及微转移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496、-0.407,P均<0.05)。结论胃癌组织中CD44V6、E-cadherin的表达增高,二者在胃癌的浸润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0年18期 v.50;No.700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肠内营养在结直肠癌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

    郝振宏;丁卫星;蒋逊;卢列盛;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结直肠癌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1例结直肠癌术前肠道准备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肠内营养组在禁食的同时配合使用肠内营养混悬液,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结果两组肠道清洁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肠内营养组术后血淋巴细胞、白蛋白、前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肠内营养辅助用于术前肠道准备肠道清洁效果好,并可改善患者营养状态。

    2010年18期 v.50;No.700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自体CIK细胞联合胸腺素α1治疗消化系统统恶性肿瘤疗效观察

    李星逾;孙志为;莫一我;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联合胸腺素α1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50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均给予自体CIK细胞及胸腺素α1治疗。结果本组治疗后,死亡6例,其余患者血清CD3、CD4、CD8、CD5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1),而肿瘤标志物AFP、CEA、CA19-9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1);治疗后腹胀、腹痛缓解42例,睡眠改善36例,食欲好转、体质量增加28例。结论自体CIK细胞联合胸腺素α1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安全、有效。

    2010年18期 v.50;No.700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MVD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施华;张晓霞;

    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与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00例乳腺癌组织、30例乳腺增生组织及30例癌旁乳腺组织中的survivin、MVD。结果sur-vivin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率为77.00%,乳腺增生组织中为33.33%,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为30.00%;MVD阳性率分别为80.00%、40.00%、33.33%;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MVD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两者(P均<0.01)。sur-vivin、MVD表达与乳腺癌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二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2.15,P均<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MVD表达增加,二者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010年18期 v.50;No.700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氟比洛芬酯用于后路腰椎间盘减压内固定术后镇痛效果观察

    任子生;李恒林;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用于后路腰椎间盘减压内固定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将40例择期全麻下行腰椎减压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手术开始时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脂肪乳剂5 ml;术毕接镇痛泵,观察组输注氟比洛芬酯100 mg+芬太尼5μg/kg,对照组输注芬太尼10μg/kg,流量2 ml/h,自控剂量为0.5 ml/次,锁定时间15 min。观察两组麻醉恢复情况,分别于术后0.5、1、2、4、8、12 h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患者舒适评分(BCS),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69.5±29.4)min、麻醉苏醒时间为(20.2±12.5)min,对照组分别为(175.2±33.8)、(24.7±7.8)min,两组比较,P均>0.05;观察组术后0.5、1、2、4、8 h的VAS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BCS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出现不良反应1例,对照4例,两组比较,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用于后路腰椎间盘减压内固定术后镇痛安全、有效。

    2010年18期 v.50;No.700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MRI检查结果分析

    王煜;朱文勇;张振华;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MRI检查的意义。方法对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的MRI检查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MRI显示,10例无明显异常,术后复发15例,硬膜外纤维化24例,椎管狭窄26例,椎间隙感染5例,脑脊液漏1例。结论术后MRI检查有助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并发症的诊断,并指导治疗。

    2010年18期 v.50;No.700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颈复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于浩;

    目的观察颈复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均口服颈复康冲剂10 g,2次/d,连用28 d。治疗前后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结果本组治疗前血清TNF-α为(9.46±4.67)μg/L,IL-10为(4.17士1.93)μg/L,VAS为(5.67士1.93)分;治疗后分别为(5.19±2.43)μg/L、(8.31±3.75)μg/L、(1.31±0.75)分,与治疗前比较,P均<0.05。结论颈复康可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与其降低TNF-α、升高IL-10水平有关。

    2010年18期 v.50;No.700 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髌骨翻转复位近端牵引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疗效观察

    徐恒雁;张德辉;王胜杰;朱民;慕晓毅;

    目的观察髌骨翻转复位、近端牵引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80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髌骨翻转复位、近端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尖头复位钳复位骨折并维持骨折位置治疗。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37.0±8.1)min,术中出血量为(234.0±41.7)ml,术中骨折块再移位(1.7±0.7)次,骨折愈合时间为(4.7±3.4)个月;对照组手术时间为(59.0±14.2)min,术中出血量为(288.0±43.5)ml,术中骨折块再移位(3.5±0.6)次,骨折愈合时间为(5.2±3.2)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中骨折块再移位次数比较,P均<0.05。术后随访6个月~3 a,采用Merchan评判膝关节功能,观察组优16例,良20例,可4例,优良率为90%;对照组分别为10、20、10例及75%,两组优良率比较,P<0.05。结论髌骨翻转复位、近端牵引可有效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

    2010年18期 v.50;No.700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X26、CK19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吴金生;刘伟光;栾志敏;祝增军;

    目的观察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组织中缝隙连接蛋白26(CX26)、细胞角蛋白19(CK19)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BTCC组织、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的CX26、CK19。结果BTCC组织中CX26、CK19的阳性率分别为35.0%、77.5%,正常膀胱组织中分别为90.0%、40.0%,两者比较,P均<0.05;CX26、CK19蛋白表达均与BTCC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均<0.05),且二者表达呈负相关(r=-0.319,P<0.05)。结论CX26低表达及CK19高表达在BTCC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010年18期 v.50;No.700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输尿管下段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盐酸坦索罗辛的应用观察

    赵雪志;孙清;印荣;刘宏;

    目的观察在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术后应用盐酸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疗效。方法将150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对照仅行ESWL治疗,联合组ESWL治疗后口服盐酸坦索罗辛缓释片0.4 mg/d,1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联合组排石成功率为90.67%,排石时间为(5.0±1.8)d,肾绞痛发生率为36.67%;对照组分别为74.67%、(8.0±2.1)d、61.33%,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ESWL术后应用盐酸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能提高排石率,缩短排石时间,降低肾绞痛发生率。

    2010年18期 v.50;No.700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治疗肾上腺良性肿瘤疗效观察

    高雪松;刘萃龙;关维民;韩刚;张勇建;周立权;洪宝发;

    目的观察腹腔镜肾上腺切除(LA)治疗肾上腺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将96例肾上腺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LA,对照组采用开放肾上腺手术(OA)。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及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进流质时间、使用抗生素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及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LA用于肾上腺良性肿瘤的治疗安全、有效、创伤小。

    2010年18期 v.50;No.700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Almitrine在功能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观察

    王勇;赵庆霞;张洁;韩雪萍;宋来君;周辉;王树凯;

    目的观察Almitrine(ALM)在功能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0例拟行功能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术中血浆靶控输注异丙酚Ce 1.0~2.5μg/ml和瑞芬太尼Ce 1.5 ng/ml,A组同时静注ALM5 mg,然后4μg/(kg.min)持续泵入,B组则输注等量生理盐水,维持镇静期脑电双频指数(BIS)为60~70。唤醒期调整异丙酚浓度至能唤醒患者,维持该血药浓度,瑞芬太尼为Ce 1.0 ng/ml。观察并记录镇静期BIS值达到70时即刻(T1)、30(T2)、60 min(T3)和唤醒期唤醒即刻(T4)、10 min(T5)、唤醒结束时(T6)的SBP、HR、RR、PETCO2、SpO2、PaCO2,记录SpO2在91%~95%的时间,T2、T6时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两组术中均成功唤醒,且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A组PETCO2>55 mmHg(持续>5min)0例,气道干预1例,SpO291%~95%的时间(11±8)min,唤醒时异丙酚值为(1.6±0.12)mcg/ml,打开硬脑膜前CSFP为(17.6±8.2)mmHg,CSF放出量为(10±5)ml,异丙酚消耗量为(360±55)mg;对照组分别为13例、4例、(57±22)min、(1.1±0.19)mcg/ml、(25.2±9.3)mmHg、(36±7)ml、(280±48)mg,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在功能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应用ALM能减少低氧血症发生率,减少术中气道干预频率,且不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

    2010年18期 v.50;No.700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蒋文武;刘洪;陈江宏;

    目的分析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总结144例单鼻孔蝶窦入路行垂体瘤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术前各因素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结果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与术前血糖升高(χ2=7.215,P=0.026)、月经紊乱或性欲下降(χ2=6.482,P=0.032)、垂体瘤体积(χ2=12.145,P=0.012)有关,与性别(χ2=1.321,P=0.253)、年龄(χ2=1.125,P=0.657)、病程(χ2=4.312,P=0.069)、多尿(χ2=3.346,P=0.423)及早期视力、视野改变(χ2=1.452,P=0.234)无关。结论术前肿瘤体积及内分泌紊乱程度是垂体瘤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2010年18期 v.50;No.700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变化及其与母婴预后的关系

    殷红梅;秦凤金;张文轲;余江;

    目的观察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母婴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30例规范治疗的GDM患者(治疗组)、12例未规范治疗的GDM患者(GDM组)及32例正常孕妇(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瘦素,分析其与母婴预后的关系。结果治疗组治疗前血清瘦素水平为(22.6±5.8)μg/L,GDM组为(24.5±4.7)μg/L,对照组为(8.8±2.4)g/L,治疗组、GDM组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瘦素水平为(10.0±3.4)μg/L,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组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例,巨大儿3例,胎儿窘迫3例,新生儿低血糖0例,产后2型糖尿病5例;GDM组分别为3、8、2、2、3例,对照组分别为3、4、2、0、0例,治疗组、对照组与GDM组比较,P均<0.05。血清瘦素水平与GDM患者产后2型糖尿病和巨大儿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分别为0.015、0.018,P均<0.05)。结论GDM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可增加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

    2010年18期 v.50;No.700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宫颈癌患者宫颈脱落细胞HPV、病变组织Brn-3a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伊心浩;郑妮;王际亮;

    目的观察宫颈癌脱落细胞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及病变组织中Brn-3a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病理确诊的19例宫颈癌、55例CIN(CINⅠ级20例、CINⅡ级16例和CINⅢ级19例)和30例宫颈炎患者,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其宫颈脱落细胞中的HPV,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宫颈病变组织中的Brn-3a。结果宫颈炎、CINⅠ级、CINⅡ级、CINⅢ级和宫颈癌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HPV阳性率分别为43.3%、50.0%、68.8%、84.2%、94.7%,宫颈组织中Brn-3a阳性率分别为6.7%、15.0%、62.5%、78.9%、89.5%。CINⅡ~Ⅲ级及宫颈癌组患者HPV、Brn-3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宫颈炎和CINⅠ患者(P均<0.01)。宫颈癌患者宫颈脱落细胞HPV及病变组织中Brn-3a的表达呈正相关(r=0.283,P<0.01)。结论宫颈癌脱落细胞中HPV及病变组织中的Brn-3a高表达,两项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断。

    2010年18期 v.50;No.700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低位水囊引产联合安定静注在低宫颈评分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徐霞;徐敏;

    目的观察低位水囊引产联合安定静注在低宫颈Bishop评分(宫颈评分)患者中的引产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64例低宫颈评分(≤3分)引产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行低位水囊引产同时静注安定,B组单纯水囊引产。比较两组引产成功率、宫颈口扩张速度、产程时间、剖宫产率、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率等。结果与B组比较,A组宫颈口扩张速度、活跃期时间均缩短(P均<0.05),宫颈促成熟和引产成功率明显提高(P均<0.05),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降低(P均<0.01),产后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低宫颈评分引产患者采用低位水囊引产联合安定静注,可明显促其宫颈成熟,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不增加产后出血。

    2010年18期 v.50;No.700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喉鳞癌组织中NRP-1、VEGF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张佳;张速勤;董频;何景春;李大维;

    目的观察喉鳞癌组织中神经纤毛蛋白1(NR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6例喉鳞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NRP-1、VEGF。结果喉鳞癌组织中的NRP-1、VEGF免疫组化阳性指数分别为197.68、52.52,癌旁正常组织中分别为14.93、18.52,两者比较,P均<0.05。NRP-1表达与喉鳞癌的TNM分期、T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1),VEGF表达与喉鳞癌的TNM分期、T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有关(P均<0.05),二者表达呈正相关(r=0.382,P<0.05)。结论喉鳞癌组织中NRP-1、VEGF高表达,二者在喉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2010年18期 v.50;No.700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无需气管切开的喉软骨窗式喉部分切除术治疗早期喉癌疗效观察

    刘红兵;刘月辉;

    目的探讨无需气管切开的喉软骨窗式喉部分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对24例早期喉癌患者(声门上型2例,声门型22例),行不做气管切开的喉软骨窗式喉部分切除术。结果术后2~3 d恢复经口饮食,发音清晰;1例术后第2天因呼吸困难行气管切开,7例出现颈胸部皮下气肿,经加压包扎或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出院前均消失,无其他并发症。术后随访2个月~3 a,1例肺转移死亡,其余均健在。结论无需气管切开的喉软骨窗式喉部分切除术是治疗早期喉癌的理想方法。

    2010年18期 v.50;No.700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家系的遗传学特征分析

    石珂;汪昌运;彭爱民;

    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家系的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一个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家系中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病史资料,进行眼科专科检查,总结其临床特征并分析遗传方式。结果该家系共4代22人,男14人,女8人。确诊患者8例,男4例,女4例,其中2例已逝,确诊年龄13~35岁;4代中每代均有患者,无隔代遗传现象,男女发病几率均等(男∶女=1∶1),双亲无发病者则子女未见发病。结论该家系患者属于青少年性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010年18期 v.50;No.700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告读者

护理园地

短篇与个案_床札记

综述与讲座

临床病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