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达;黄瑛;李彬;王广斌;付勤;戴力扬;
目的探讨P物质(SP)对脊髓损伤(SCI)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源性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取SCI大鼠双侧胫骨、股骨冲洗髓腔后收集细胞悬液,进行骨髓MSCs源性成骨细胞诱导培养。观察SP不同浓度(10-12、10-10、10-8、10-7、10-6M)、不同作用时间(1、2、3周)对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观察SP与Spantide(SP抑制剂)、L703606(NK1受体抑制剂)配伍作用后细胞ALP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的SP作用后细胞ALP活性均明显降低,10-8M浓度时最低,P均<0.05;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ALP活性降低明显,P<0.05。与SP单独作用比较,SP与Spantide和L703606配伍后细胞ALP活性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SP通过NK1受体对成骨细胞的分化产生影响;SP抑制成骨细胞的分化,使成熟的成骨细胞减少,可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2010年19期 v.50;No.701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贵新;赵建强;高建峰;李守超;李世荣;路中;孙秀梅;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体外扩增和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变化,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M-MSCs细胞,用MesencultTM培养基和贴壁培养法培养、纯化和扩增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CD29和CD90分子表达率。采用20 ng/ml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20 ng/ml新型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和20 g/L二甲基亚砜(DMSO)、5 mmol/Lβ-巯基乙醇(BME)分别诱导BM-MSCs;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波形蛋白(VIM)表达情况。结果BM-MSCs细胞增殖迅速,3周可传代培养;BM-MSCs传十代扩增1~2×103倍。分离和扩增BM-MSCs CD29、CD90强表达率分别为95.02%、93.81%。药物诱导后的BM-MSCs发生轴突等神经元样细胞变化,阳性表达NSE、GFAP、VIM分子。结论人BM-MSCs能体外培养和扩增,并能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2010年19期 v.50;No.701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尚希福;路玉峰;张文志;张梅;贺瑞;姚刚;胡飞;曾建学;
目的探讨茶黄素对体外培养人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的成骨诱导作用及其能力。方法将第二代人BMSCs分为茶黄素组、对照组,茶黄素组加入浓度为10 mmol/L茶黄素,对照组不干预。对比观察两组干预后细胞形态,钙结节、碱性磷酸酶(ALP)、Ⅰ型胶原及骨钙素(OCN)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并检测各组4、8、12、16 d各时点ALP、OCN活性。结果茶黄素组钙结节、ALP、Ⅰ型胶原及OCN免疫组化染色均呈阳性,对照组均为阴性;茶黄素组各时点ALP、OCN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茶黄素可促进人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
2010年19期 v.50;No.701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杨建柱;孙丽霞;丁洋;刘俊茹;高峰;王冬;
目的探讨N-钙黏附素(N-cadherin)、埃兹蛋白(Ezrin)表达在骨肉瘤发生中的作用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4例骨肉瘤、11例骨样骨瘤、7例骨母细胞瘤及8例反应性新生骨组织中N-cadherin和Ezrin表达情况,分析两指标间及与骨肉瘤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骨肉瘤、骨样骨瘤、骨母细胞瘤、反应性新生骨组织N-cadher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19%、63.64%、71.43%、75.00%,Ezr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41%、9.09%、14.29%、0.00%,骨肉瘤N-cadherin阳性表达率低于其余三种组织、Ezrin阳性表达率高于其余三种组织,P均<0.05。二者的表达与骨肉瘤肺转移及2 a内死亡相关,二者表达呈负相关。结论N-cadherin和Ezrin蛋白在骨肉瘤中的表达与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
2010年19期 v.50;No.701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思伟;许鸿新;罗建东;
目的探讨正常人股骨近端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30例正常志愿者行DCE-MRI检查,分别绘制股骨头、股骨颈及大粗隆区动态增强曲线(TIC),并测量和比较各感兴趣区(ROI)间增强后的最大信号强度、到达峰值的时间和最大斜率值。结果各ROI的TIC均呈上升平台型;各ROI的最大信号强度和最大斜率存在差异,大粗隆的两参数值最高,股骨颈次之,股骨头最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DCE-MRI能很好地评价股骨近端的血流灌注状况,正常人股骨头、股骨颈及大粗隆区TIC及其参数值存在差异。
2010年19期 v.50;No.701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国晓;匡幼林;翁小东;陈志远;祝恒成;江波涛;刘修恒;
目的构建4-1BBL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为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奠定基础。方法以质粒pcDNA3-m4-1BBL为模板,PCR法扩增出4-1BBL cDNA,并将其插入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CMV中构建成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CMV-m4-1BBL,经PmeⅠ酶切线性化,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共转化大肠杆菌BJ5183,挑选同源重组质粒,PacⅠ酶切线性化后,转染HEK293细胞包装成重组病毒颗粒,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表达,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4-1BBL表达。结果目的基因经酶切分析,测序鉴定正确,RT-PCR和Western blot证实4-1BBL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含4-1BBL基因的腺病毒载体,该载体可用于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
2010年19期 v.50;No.701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秀娟;刘亚伟;王娟;邓鹏;姜勇;
目的构建TAT蛋白转导域介导的p38(AF)MAPK蛋白转导系统,研究该蛋白转导系统对紫外线刺激引起的p38通路激活作用的影响。方法将p38无活性突变体p38(AF)亚克隆至含有TAT蛋白转导域的pET-14b-TAT质粒,原核表达、纯化His-TAT-p38(AF)融合蛋白。激酶实验检测His-TAT-p38(AF)自身磷酸化作用。将该蛋白与NHI/3T3细胞孵育,Western blot法检测该蛋白的蛋白转导功能;紫外线照射后,检测内源性p38及其底物ATF2的磷酸化水平。结果酶切、测序表明质粒构建正确;目的蛋白被正确表达;His-TAT-p38(AF)融合蛋白无自身磷酸化作用;His-TAT-p38(AF)蛋白以浓度依赖性方式高效转导入细胞;His-TAT-p38(AF)的导入抑制紫外线诱导的内源性p38及其底物ATF2的磷酸化。结论TAT蛋白转运系统能高效转导外源蛋白进入真核细胞;p38无活性突变体TAT-p38(AF)抑制紫外线诱导的p38 MAPK通路的激活。
2010年19期 v.50;No.701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潘峥;陈军;覃冠德;覃思繁;
目的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MCM2)和视网膜母细胞瘤易感基因(Rb)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CM2和Rb蛋白在80份胃癌组织(胃癌组)、30份非典型增生组织(增生组)及20份正常胃黏膜(正常组)中的表达,以标记指数(LI)量化其阳性表达,并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增生组MCM2蛋白的LI明显高于正常组,Rb蛋白的LI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5;MCM2和Rb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分期、浆膜浸润、术后复发、肝转移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肿瘤大小及组织学类型无明显相关。胃癌组织中MCM2和Rb的LI表达呈显著负相关。结论MCM2表达升高和Rb蛋白表达下降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MCM2和Rb有助于判断胃癌恶性程度及预后。
2010年19期 v.50;No.701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胜群;赵素贞;董铁立;张立;
目的观察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冠心病患者全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38例全麻下行CABG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观察组麻醉前采用1%利多卡因行SGB,对照组注射10 ml生理盐水行SGB。观察两组SGB前(T0)、SGB后10 min(T1)、麻醉诱导插管即刻(T2)、切皮(T3)及劈胸骨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右室每搏功指数(RVSWI)、中心静脉压(CVP)、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心率(HR)、外周血管阻力(SVR)、肺血管阻力(PVR)、左室每搏功指数(LVSWI)指标。结果观察组T2时点MAP及T1、T2时点RVSWI均明显低于T0时点;T2、T3时点MAP,T1时点CVP、CO、CI,T1时点RVSW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HR、SVR、PVR、LVSW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冠心病患者行SGB短时间内可增加CO,改善心功能,并可缓解麻醉插管或手术强刺激引起的循环波动。
2010年19期 v.50;No.701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文成;康熙雄;潘云;周亚莉;张国军;
目的探讨精细胞谷胱苷肽转硫酶(GST)M1基因多态性与少精不育症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法对75例少精不育患者(观察组)及36例健康男性(对照组)精细胞GSTM1基因进行多态性研究。结果观察组GSTM1基因缺失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细胞GSTM1基因多态性与少精不育症关系密切,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0年19期 v.50;No.701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傅培荣;李书忠;李萍;
目的探讨存活素(Survivin)、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肿瘤抑制基因p53蛋白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手术切除的骨肉瘤标本38份(观察组),另选同期骨软骨瘤标本10份(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Survivin、MMP-2、p53蛋白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三指标间及与骨肉瘤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Surviv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15%、0%,P<0.01;MMP-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9%、10.0%,P<0.01;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6%、10.0%,P<0.05。Survivin的表达与骨肉瘤病理分级、肺转移相关,MMP-2的表达与骨肉瘤肺转移相关;Survivin与MMP-2表达呈正相关,与p53表达亦呈正相关。结论Survivin、MMP-2、p53蛋白异常表达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010年19期 v.50;No.701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何杨;李艳丽;胡轶;何芨;
目的观察小剂量芬太尼复合氯胺酮用于胫骨和(或)腓骨骨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50例在椎管内麻醉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胫骨和(或)腓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手术方法及麻醉方法相同;术毕即刻观察组予芬太尼0.015 mg/kg+氯胺酮2 mg/kg+0.9%氯化钠溶液至100 ml静滴,对照组予芬太尼0.02 mg/kg+0.9%氯化钠溶液至100 ml静滴,速度均为4.2 ml/h。分别于术后5、8、12、24 h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镇痛效果,SS评分法评定镇静效果;并观察术后24 h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各时间点镇痛效果均相似,对照组术后5、8 h镇静效果强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芬太尼复合氯胺酮用于胫骨和(或)腓骨骨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优良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借鉴。
2010年19期 v.50;No.701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培琴;谭家华;王松;郭亚雄;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移植术围术期应用醋酸强的松龙的临床疗效。方法5例行同种异体骨移植术患者,于术前以醋酸强的松龙处理移植骨,术中及术后局部点状注入、分散注射醋酸强的松龙;术后观察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定期复查X线片,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患者术后3~6周切口出现渗液,培养显示无细菌生长;X线片复查显示自体骨逐步向异体骨爬行、替代;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2 a植入的同种异体骨均稳定,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对同种异体骨移植术患者于围术期应用醋酸强的松龙可减轻免疫排斥反应,改善手术效果。
2010年19期 v.50;No.701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景和;马晓春;王涛;郎明磊;付鹏;
目的进一步提高股骨干骨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对44例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螺钉断裂的病例进行原因分析并探讨对策。结果钢板、螺钉断裂的主要原因为固定物选择不当、操作不当、术后康复锻炼不当及生物力学因素。结论正确掌握骨折的生物力学原则,熟悉各种钢板内固定的适应证和操作技巧,及时正确的指导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发现问题时果断采取补救措施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2010年19期 v.50;No.701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郭景芳;陈焱;顾凯明;康文磊;秦春耀;赵军;杜振海;刘改云;
目的进一步提高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15例行内固定术患者的Singh指数、术式及失败率,分析其相关性。结果随Singh指数升高,内固定术失败率有升高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两者呈正相关,r=0.5;行动力髋部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者手术失败率显著低于其他术式。结论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常规评定Singh指数,Singh指数低于Ⅲ级者宜行内固定术,术式以DHS和PFN为宜;余患者可行保守治疗,或在常规内固定术基础上联合局部植骨、骨水泥内固定。
2010年19期 v.50;No.701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红强;罗建平;刘继军;王振;
目的观察钛制弹性髓内钉(TEN)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7例股骨干骨折患儿(1例为双侧股骨干骨折)分为观察组12例及对照组16例,观察组采用TEN固定,对照组采用钛板固定,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负重时间、内固定取出时间。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70 min,出血量500 ml,负重时间2.3个月,内固定取出时间8.3个月;对照组分别为30 min、60 ml、4.2个月、10.8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负重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结论TEN固定术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效果好,且较为安全。
2010年19期 v.50;No.701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常文国;
目的对比国产与进口可吸收螺钉固定术治疗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的效果,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想的固定物。方法将21例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国产组11例和进口组10例,两组于内固定术中分别使用国产或进口可吸收螺钉,比较两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国产组优良率为63.6%,进口组为70.0%,P>0.05;国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8%,进口组为20.0%,P>0.05。结论应用国产可吸收螺钉治疗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其与进口螺钉比较的优势为价格低廉。
2010年19期 v.50;No.701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玉莉;乔建民;
目的提高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DIS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分析39例DISH患者的X线表现。结果DISH的X线表现特征为脊椎前、外侧韧带广泛骨化以及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结论X线片是诊断DISH的重要方法。
2010年19期 v.50;No.701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宏键;王革;杨召;田倪妮;张超;姚少平;
目的进一步提高髌骨软骨骨折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急性髌骨软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5例患者均为急速奔跑中紧急制动避险,膝关节急剧屈曲摔倒致伤。经关节镜、CT或MRI检查确诊。CT检查特征性表现为股骨髁前方、胫骨髁间棘上方有一条状骨样密度影游离于关节腔内。采用克氏针固定1例,可吸收缝线固定1例,可吸收螺钉固定3例。术后用石膏固定,术后1 d主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3周去石膏行膝关节不负重屈伸活动;6~8周X线或CT示骨折愈合可正常负重行走;复查右膝关节屈伸活动正常、膝关节功能满意,12~16周可参加体育运动。随访16~36个月,疗效(Insall标准)为优3例,良2例。结论CT、MRI应作为髌骨软骨骨折常规检查方法,必要时行关节镜检查。早期手术复位内固定,灵活使用固定技术、合理功能训练可使骨折充分修复。
2010年19期 v.50;No.701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杨辉;马同敏;
目的探讨双醋瑞因在骨性关节炎(OA)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O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盐酸利多卡因加醋酸强的松龙痛点封闭及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治疗,观察组加用双醋瑞因。观察两组治疗1 a后20 m步行痛(VAS评分)减少值,WOMAC骨关节炎评分增加值,AKS膝关节评分及功能评分增加值。结果观察组20 m步行痛(VAS评分)减少值,WOMAC骨关节炎评分增加值,AKS膝关节评分及功能评分增加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双醋瑞因与封闭、玻璃酸钠联合使用可明显提高OA的治疗效果。
2010年19期 v.50;No.701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张林;徐万鹏;
目的进一步提高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51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在控制内科伴发疾病基础上均行手术治疗。结果9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优良率为82.5%,123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Harris评分平均为86分。围术期死亡3例(1.2%)。结论高龄髋部骨折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内科合并症使手术风险明显增高,积极有效的围手术期治疗是保证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2010年19期 v.50;No.701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陈雪英;窦海霞;安玉美;
目的探讨成人股骨干骨折患者血清中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的活性与骨折愈合的关系。方法检测115例股骨干骨折术后第5、14天BALP水平,根据检测结果选择32例(高于平均值10%)为观察组,26例(低于平均值10%)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3个月摄X线片观察两组骨折愈合情况。结果1个月时观察组骨痂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观察组骨折线较对照组模糊;3个月时观察组骨痂量亦多于对照组,观察组大部分患者骨折线消失或模糊不清,对照组大部分患者骨折线模糊,但未消失,少数患者骨折线仍清晰。结论BALP水平可判断骨折患者的骨形成能力和速度,可为骨折的病情监测、预后判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2010年19期 v.50;No.701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周玉坤;
目的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继发骨性关节炎(OAH)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DDH继发OAH患者行THR,重建髋臼和股骨近端的解剖结构,正确安装假体。X线观察假体位置,并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疼痛缓解情况、关节活动度、跛行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X线示假体位置正常;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和脱位;疼痛基本缓解,关节活动度满意,跛行基本消失。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6.415分提高至84.425分。结论THR治疗DDH继发OAH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借鉴。
2010年19期 v.50;No.701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梁军阳;王建华;彭磊;徐华梓;
目的进一步提高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皮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椎体成形术。结果术后Cobb′s角由术前26.2°减小至2.5°,伤椎椎体高度由术前56%恢复至95%。随访15例,均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椎体前缘高度无丢失,Cobb′s角无增大,且无人工骨泄漏情况。结论经皮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有效。
2010年19期 v.50;No.701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翠萍;
目的观察静脉用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选择52例心力衰竭并发阵发性快速型房颤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150~300 mg的负荷量后,以0.5~1 mg/min持续静滴24 h。观察转复率、转复时间、心室率、心功能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静脉应用胺碘酮24 h以内有42例(80.8%)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时间为(9.6±1.3)h,心室率均降至100次/min以内,心功能平均提高(1.3±0.2)级,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呼吸困难减轻,肺部罗音减少,治疗后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静脉用胺碘酮对心力衰竭并发阵发性快速型房颤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须加强监护。
2010年19期 v.50;No.701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张小刚;钟理;刘青;王建飞;王皓;葛昆;秦向东;
目的探讨分泌型蛋白Dickkopf-1(DKK1)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25份胃癌及15份癌旁组织中DKK1 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17份胃癌和15份癌旁组织DKK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34份胃癌患者及38份健康人血清中DKK1蛋白含量。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有24%(6/25)的胃癌组织DKK1 mRNA表达上调,4%(1/25)的胃癌组织中DKK1 mRNA表达下降,P均<0.05;72%的胃癌组织DKK1 mRNA表达与癌旁组织无显著差异;5.88%(1/17)的胃癌组织DKK1蛋白表达上调,11.76%(2/17)的胃癌组织中DKK1蛋白表达下降,P均<0.05,82.36%胃癌组织DKK1蛋白表达与癌旁组织无显著差异;胃癌患者血清中DKK1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健康人,P<0.01;当确定DKK1蛋白含量阈值为3.539 0μg/L时,其诊断敏感性为61.8%,特异性为84.2%。结论胃癌患者血清DKK1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健康人,其可能作为胃癌的血清学诊断指标,但有待大样本进一步验证。
2010年19期 v.50;No.701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玉涛;王喜;宋波;许予明;韩志强;赵莘瑜;贾丽洁;王亚仑;
目的观察siRNA作用于HSV-1病毒的ICP4后对HSV-1复制能力的影响。方法设计两段靶向HSV-1 ICP4的siRNA和一段阴性对照序列,酶切连接法构建重组质粒pLKO-puror-hU6-siRNA/CON;脂质体法包装重组慢病毒pLKO-puror-hU6-siRNA/CON;嘌呤霉素筛选法建立抗ICP4的siRNA单克隆细胞系(VERO115、VERO3604、VERO115+3604、VERO-CON);TCID50法检测siRNA对HSV-1的病毒复制能力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LKO-puror-hU6-siRNA/CON;获得重组慢病毒pLKO-puror-hU6-siRNA/CON;成功构建四个抗ICP4的siRNA单克隆细胞系;BAC-HSV-1-GFP病毒感染单克隆细胞系,siRNA作用后野生型VERO细胞的细胞病变效应(CPE)及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率均近100%,VERO-CON细胞达90%以上。siRNAVERO115及VERO3604的CPE及GFP表达率明显高于VERO115+3604细胞,P<0.05。且不同位点联合干扰对病毒的抑制作用强于单一位点干扰,低于VERO115和VERO3604,P<0.05。结论抗ICP4的siRNA对HSV-1的复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不同位点siRNA联合干扰对病毒的复制有协同抑制效果。
2010年19期 v.50;No.701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建飞;钟理;陈冬;张小刚;王皓;葛昆;秦向东;
目的探讨人类天冬氨酸盐β羟化酶(HAAH)基因对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23份食管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HAAH基因表达水平,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食管癌及癌旁组织HAAH基因表达率分别为100%(23/23)、78.3%(18/23),P>0.05。灰度扫描半定量分析,HAAH mRNA在食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值分别为0.688±0.238、0.319±0.157,P<0.01。经ROC曲线分析,取0.489作为HAAH基因表达水平的阈值时,73.9%(17/23)的癌组织呈现高表达,而癌旁组织中高表达率仅为13%(3/23),P<0.01。结论HAAH基因在食管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可作为食管癌诊断的标志物。
2010年19期 v.50;No.701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马晓飞;徐静;刘瑞鸣;
目的研究高转移肝癌MHCC97细胞中Twist基因表达与Wnt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取对数生长期MHCC97细胞分为五组,A、B组分别加入0.05 mol/L氯化锂分别培养12、24 h,C、D组予0.1 mol/L氯化锂分别培养12、24 h激活Wnt通路,E组不干预。采用RT-PCR和荧光定量PCR方法观察各组Twist mRNA表达情况。结果两种检测方法均显示Twist mRNA在A、B、C、D组表达均明显高于E组,P<0.05;A、B组,C、D组,A、C组,B、D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MHCC97细胞中Wnt通路激活后Twist基因表达明显升高未激活,即Twist基因表达与Wnt信号传导通路激活关系密切,Wnt传导通路激活与氯化锂浓度及作用时间无明显相关性。
2010年19期 v.50;No.701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季芳;周新科;李文;
目的探讨PI-103对胃癌细胞BGC-823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常规培养胃癌细胞BGC-823,实验组分别加入0.1、0.5、1、1.5、2.5μM的PI-103进行干预,对照组加入等体积培养液。MTT法检测BGC-823细胞增殖情况,划痕法迁移实验观察划痕细胞愈合时间,Transwell小室侵袭试验观察其侵袭能力。结果实验组随PI-103作用剂量增加增殖抑制率明显升高,呈剂量依赖性;划痕法迁移试验显示实验组划痕愈合时间慢于对照组,侵袭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103能抑制BGC-823细胞增殖,显著降低其迁移与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为阻断PI3K/Akt/mTOR信号通路。
2010年19期 v.50;No.701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守一;张东升;张世周;
目的探讨口腔皮瓣修复术后保留气管插管ICU监护的疗效。方法38例口腔肿瘤扩大切除术后行轴型皮瓣修复患者,其中14例(观察组)术后保留气管插管ICU监护,24例(对照组)实施术前预防性或术后即刻气管切开。统计观察组气管插管及对照组气管套管拔管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气管插管拔除时间平均为24 h,对照组拔除气管套管时间平均为6 d。观察组及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3%、7.1%,P<0.05;观察组住院天数5~16 d,中位数为11 d。对照组为9~37 d,中位数为14 d。结论口腔皮瓣修复术后保留气管插管ICU监护拔管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天数短,效果优于气管切开。
2010年19期 v.50;No.701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郭江波;崔银洁;刘英光;孙淑玉;崔炜萍;徐瑞平;
目的观察三联法治疗难治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1例剖宫产术中发生难治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术中给予三联法治疗,即0~4℃冰盐水冷敷子宫,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子宫背带缝合术;对照组采用宫腔纱布填塞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术后24 h出血≤100 ml 14例,~200 ml 13例,~300 ml 3例,~400 ml 0例,~500 ml 1例,>500 ml 0例;对照组分别为0、4、4、3、2、7例。两组比较,P<0.01。观察组无子宫切除者;对照组4例改行三联法治疗成功,3例行子宫切除术。两组术后均无感染、子宫坏死、肠梗阻等并发症;术后6周彩超检查均示子宫恢复良好,随访月经复潮无异常。结论三联法治疗难治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安全有效。
2010年19期 v.50;No.701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张春珍;石朝生;李光;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将42例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化疗期间配合参芪扶正注射液,1~7 d,250 ml/d,静滴;对照组单用化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生活质量改善(Karnofsky评分上升10例+稳定5例)有效率为68.2%,对照组为30%,P<0.05;治疗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神疲及乏力、恶心及呕吐下降Ⅱ级以上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保护造血系统。
2010年19期 v.50;No.701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程吉强;刘亚;邱玉金;刘文华;
目的进一步提高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四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行腱膜松解术,根据作用肌及拮抗肌肌力及其二者的关系设计手术方案。采用角度测量器测量治疗前后肢体关节被动伸展角度,MAS评定量表评定痉挛状态;13例下肢痉挛患者加测10 m步行时间的测量。结果所有手术患者的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改良Ashworth评分、关节活动度、10 m步行时间均得到显著提高。结论腱膜松解术是治疗四肢痉挛性瘫痪的一种有效方法;精确设计方案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2010年19期 v.50;No.701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胡越成;丛洪良;万征;孙跃民;林青;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血钾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69例AMI患者根据发病后血钾水平分为低钾组84例(血钾<3.5 mmol/L)、正常血钾组147例(血钾3.5~5.5 mmol/L)及高钾组38例(血钾>5.5 mmol/L),观察三组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梗死部位、并发症(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率、病死率。结果低钾组CK-MB水平高于正常血钾组、高钾组,LVEF低于其余两组;低钾组前壁心梗、非ST段抬高心梗发生率高于正常血钾组、高钾组,下壁心梗发生率低于其余两组(P<0.05或0.01);低钾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血钾组、高钾组(P<0.01)。结论AMI后低血钾易并发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是判断AMI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0年19期 v.50;No.701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刘凤莲;谭国柱;陈莉;赵红强;王秀芹;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糖代谢水平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选择88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糖代谢异常43例(肿瘤TNM分期为Ⅱ、Ⅲ期19例,Ⅳ期24例;分化好19例,分化差24例),包括糖尿病(DM)21例(DM组)、糖调节受损(IGR)22例(IGR组);糖耐量(NGT)正常者45例(NGT组,TNM分期为Ⅱ+Ⅲ期20例,Ⅳ期25例;分化好18例,分化差27例)。测定三组VEGF水平。结果化疗前三组Ⅳ期患者VEGF水平均高于Ⅱ+Ⅲ期者,DM组VEGF水平明显高于NGT组,P<0.05;化疗后各组VEGF水平均明显降低,但NGT组及IGR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DM组;糖代谢异常患者血糖控制差者VEGF水平高于血糖控制理想和一般者。结论恶性肿瘤晚期内皮细胞损伤明显,高血糖对内皮细胞损伤起促进作用;严格控制血糖可减轻血管内皮损害,有助于缓解病情。
2010年19期 v.50;No.701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谢雷;王明刚;
目的探讨创伤性膈疝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9例创伤性膈疝患者的诊治情况。结果临床典型表现为胸闷、气促、呼吸困难,胸腹部疼痛,术前X线检查及胸部CT检查发现胸腔内胃泡影、结肠影,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发现胃疝入胸腔4例,B超提示脾脏疝入胸腔、胸腔引流出胃内容物24例;术中手术探查确诊5例。均行急诊手术,经腹手术修补20例,经胸手术修补7例,经胸腹联合手术修补2例。治愈27例,死亡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3例获得随访,均无复发。结论创伤性膈疝临床特征为胸部外伤后出现腹部症状,腹部外伤后出现胸部症状;结合胸部X线、超声检查可确诊。应根据疝入脏器情况选择手术路径。
2010年19期 v.50;No.701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窦会英;王春霞;
目的检测胎盘早剥产妇母血及脐血中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探讨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胎盘早剥产妇(观察组)及40例正常足月妊娠产妇(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母血及脐血中TF、TFPI水平。结果观察组母血及脐血中T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FP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TF和TFPI是体内重要的凝血和抗凝血因子,在胎盘早剥凝血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2010年19期 v.50;No.701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俊会;
目的探讨Claudin-7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45份胃癌组织(观察组)及10份正常胃黏膜组织(对照组)中Claudin-7基因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Claudin-7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55%、100%,P<0.05;Claudin-7 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100%,P<0.05。Claudin-7蛋白及Claudin-7 mRNA表达与胃癌组织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性别、肿瘤大小无关。结论Claudin-7基因在胃癌组织中呈低表达,可促进胃癌的发生及发展。
2010年19期 v.50;No.701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路娜;燕鹏;肖强;程敬云;谭秀美;郑华;
目的探讨脂微球前列腺素E1(Lipo-PGE1)辅助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机制。方法将65例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予常规降糖、降压治疗,对照组采用疏血通6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滴,1次/d;观察组予Lipo-PGE110μg加入生理盐水20 ml中10 min后静脉推注,1次/d;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UAER、TGF-β1及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1。结论Lipo-PGE辅助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疗效确切,其机制可能为降低TGF-β、CRP水平。
2010年19期 v.50;No.701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闫磊;李文东;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予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和神经营养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辛伐他汀每次20 mg,1次/d。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前后测定血清hs-CRP、TNF-α和IL-6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hs-CRP、TNF-α和IL-6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1;观察组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辛伐他汀能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hs-CRP、TNF-α和IL-6水平;其机制可能为抑制类异戊二烯通路的代谢产物,调节脂筏的形成。
2010年19期 v.50;No.701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素芳;
目的探讨血清糖抗原19-9(CA19-9)、糖抗原724(CA724)、癌胚抗原(CEA)诊断胃癌复发的价值。方法将61例胃癌术后患者分为复发组31例和无复发组30例,采用罗氏Cobase 41601型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两组CA19-9、CA724、CEA水平,观察两组阳性率,并分析三指标联合及单独检测诊断胃癌复发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复发组CA19-9、CA724、CEA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无复发组,P<0.05或0.01。三指标联合检测敏感性、准确性、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单指标检测,特异性低于单指标检测;阳性预测值高于CEA,低于CA19-9、CA724。结论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胃癌的复发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0年19期 v.50;No.701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马丽;王燕;杨丕山;
目的分析导致根管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为指导临床根管治疗和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121颗)根管治疗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失败原因为根管解剖复杂、根管欠充、根管超充、根管遗漏、冠渗漏及根管感染。结论加强对根管解剖系统复杂性的认识和掌握,规范临床操作有助于提高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2010年19期 v.50;No.701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伟;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培垛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DN)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DN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予缬沙坦(缬沙坦组)、培垛普利(培垛普利组)以及培垛普利和缬沙坦联合应用(联合组),疗程为12周,治疗前后测定24 h尿蛋白定量(UAE)、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钾、血压等。结果缬沙坦组、培垛普利组治疗后UAE、SCr及血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培垛普利组和缬沙坦组(P<0.05),三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缬沙坦联合培垛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疗效优于单一用药,且不良反应少。
2010年19期 v.50;No.701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