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景存;王国增;姜宁;贺伟;张元芳;
目的探讨光敏剂CDHS801光动力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将膀胱癌T24细胞分成A、B、C、D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与CDHS801避光孵育;C组仅予激光照射;D组与CDHS801共同孵育后接受激光照射。倒置相差显微镜和电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凋亡情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JC-1荧光探针标记的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质中的细胞色素C。结果 D组细胞变小变圆,染色质浓缩,染色质凝集边集、有新月体形成;其余三组细胞正常。细胞JC-1探针检测显示D组发出绿色荧光,其余三组细胞发出橙红色荧光。Westernblot结果显示仅D组细胞质中检出了细胞色素C。结论 CDHS801光动力诱导膀胱癌T24细胞凋亡的机制是治疗后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线粒体通透性增加,细胞色素C由线粒体移位到胞质中,启动了线粒体途径的细胞快速凋亡。
2010年22期 v.50;No.704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妍;田心;徐勇;杨阔;郭晓磊;雷铭德;
目的探讨天津市农村地区50岁以上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调查210例天津市农村50岁以上男性BPH患者(观察组)和210例体检前列腺正常者(对照组)的一般情况、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家族史、个人健康状况和生化指标(包括血浆睾酮、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和血脂)。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出前列腺增生相关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BPH与年龄、前列腺内钙化、血浆睾酮、饮食规律性、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化肥接触史、血浆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受教育程度、体力劳动、家庭年收入情况、辛辣刺激饮食、30岁时的性生活频率等有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婚姻情况复杂、教育程度高、有化肥接触史、家庭年收入高、30岁时性生活频率高、血浆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增加BPH的风险(OR分别为1.817、1.220、1.824、1.411、1.191、1.855);总胆固醇高为BPH的保护性因素(OR为0.490)。结论天津市农村地区男性BPH的相关危险因素是婚姻情况复杂、教育程度高、有化肥接触史、家庭年收入高、30岁时的性生活频率高、低密度脂蛋白高。
2010年22期 v.50;No.704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范永毅;
目的观察单纯螺旋CT平扫在上尿路结石化学成分判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23枚上尿路结石,其中尿酸结石23枚、草酸钙结石41枚、磷酸钙结石10枚、碳酸钙结石8枚、草酸钙磷酸钙混合结石8例、草酸钙尿酸混合结石16例、磷酸钙尿酸结石11例、碳酸钙尿酸结石3例、草酸钙碳酸钙结石3例。采用十六排螺旋CT在患者术前行单纯平扫,参数120 kV/240 mA,螺距0.75∶1,层厚3 mm,测量结石软组织窗平均CT值。结果 82例纯结石平均CT值由高到低依次是磷酸钙(1 276.70±242.40)HU、草酸钙(1 168.71±220.73)HU、碳酸钙(703.38±129.49)HU、尿酸(535.74±172.54)HU。草酸钙与磷酸钙结石CT值相比P>0.05,其余各类纯结石两两比较P均<0.05。非纯尿酸结石CT值为(911.50±163.52)HU,与纯尿酸结石相比P<0.05。CT值<700 HU者纯尿酸结石21例、非纯尿酸结石4例,CT值≥700 HU者纯尿酸结石2例、非纯尿酸结石96例。CT值<700 HU诊断纯尿酸结石灵敏度为91.3%、特异度为96.0%、阳性预测值为84.0%、阴性预测值为98.0%。结论单纯螺旋CT平扫用于判断上尿路结石成分效果满意。根据软组织窗CT值不同,可将体内尿酸结石与其它成分结石区分。软组织窗平均CT值<700 HU的结石可作为纯尿酸结石的诊断标准。
2010年22期 v.50;No.704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郭娟;曲青山;朱明慧;
目的观察并比较大剂量静注免疫球蛋白(IVIG)和血浆置换(PP)联合小剂量IVIG对高致敏肾移植受者脱敏的效果。方法高致敏肾移植受者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3例。观察组采用PP联合小剂量IVIG静注,对照组采用大剂量IVIG静注脱敏。结果脱敏后对照组4例、观察组9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下降,肾移植术l a后11、6例PRA反弹。两组PRA下降率和反弹率相比P均<0.05。对照组敏感者中4例、观察组6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相比P<0.05。结论与单用大剂量IVIG静注相比,PP联合小剂量IVIG静注能更有效降低高致敏肾移植受者PRA水平,降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
2010年22期 v.50;No.704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善杰;张贵旺;纪玉党;张宝龙;谷翊群;卢文红;
目的了解县级、乡镇男性生殖保健机构的服务提供与利用状况。方法使用统一的结构式问卷调查河北阜城县和山东冠县男性生殖保健机构的管理者和服务提供者18人。结果两县共有县、乡两级生殖保健服务机构64个,其中11个(17.19%)能够提供不同水平的男性生殖保健服务,5个设有男科医生(共13名),近5 a仅2个机构有少量生殖健康或者继续教育经费投入;近1 a男性患者构成比为15.04%;1个县仍施行男子绝育术,其中4个机构1 a共施行428例,平均男子绝育术构成比为28.25%。结论河北阜城县和山东冠县县级和乡镇基层男性生殖保健机构的服务提供与利用水平较低,需要采取干预措施以加强服务提供与利用能力。
2010年22期 v.50;No.704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蒋就喜;李赫伟;周方;骆安德;陶田秀;徐茹;
目的观察桂北地区HIV感染者HIV-1病毒亚型分布。方法采集桂北地区80例HIV-1感染者的静脉血,提取其中单个核细胞的DNA,用巢氏PCR扩增病毒膜蛋白env基因的C2~V3区,对PCR纯化产物进行测序,并应用GCG软件等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通过PCR扩增得到env基因序列55份,分属4个亚型,分别为B型1份,CRF07-BC型19份,CRF08-BC型23份,CRF01-AE型8份,C型4份。感染途径为静脉吸毒者16例,性34例,非法献血2例,不详3例。16例吸毒感染者中CRF08-BC型12例,CRF07-BC型4例。34例性行为感染者中CRF07-BC型19例,CRF08-BC型11例,CRF01-AE型4例。结论桂北地区HIV感染者存在HIV-1亚型多样。静脉吸毒感染者以CRF08-BC型为主。性行为感染者以CRF07-BC型和CRF08-BC型为主。
2010年22期 v.50;No.704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继全;邱建武;关宁;张晓健;
目的观察人参皂甙单体Rh2(GS-Rh2)对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用GS-Rh2处理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采用MTT法检测U251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和Annexin V-FITC/PI双染法观察U251细胞凋亡情况,TRAP-ELISA法检测U251细胞端粒酶活性,RT-PCR法检测U251细胞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的表达。结果 5、10、20、40、80μg/ml GS-Rh2组U251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0.42%、32.19%、45.09%、57.37%、73.82%。根据细胞增殖抑制曲线计算出IC30、IC50、IC70值分别为9.7、25.2、68.4μg/ml。FITC和PI荧光双参数点图显示实验组细胞分布区域与对照组相比出现明显改变,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早期凋亡、晚期凋亡或坏死的区域细胞数量逐渐增多。9.7、25.2、68.4μg/ml GS-Rh2处理12、24、48、72 h后U251细胞端粒酶活性随GS-Rh2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浓度为25.2μg/ml GS-Rh2作用24、48、72 h的U251细胞hTERTmRNA与β-actin灰度值比为0.964 9±0.004 2、0.401 8±0.001 4、0.297 8±0.001 8,对照组为0.976 4±0.005 1。作用48、72 h U251细胞hTERT mRNA与β-actin灰度值比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作用48、72 h者相比P<0.05。结论 GS-Rh2能够诱导人脑胶质瘤U25l细胞凋亡,抑制U25l细胞增殖。其机制与其抑制hTERT基因表达,降低端粒酶活性有关。
2010年22期 v.50;No.704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赵增仁;张丽静;李芳;胡月明;张学明;张志勇;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PINCH 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40例结直肠癌组织、配对的癌旁无瘤黏膜组织、手术近端及远端切缘正常黏膜组织中的VEGF、PINCH mRNA。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PINCH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975±0.397、0.772±0.591;癌旁无瘤黏膜组织中分别为0.351±0.255、0.494±0.327;近端切缘黏膜中分别为0.441±0.360、0.518±0.298;远端切缘黏膜中分为为0.423±0.248、0.488±0.335,P均<0.01。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 mRNA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均<0.05),PINCH mRNA表达与组织类型有关(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 mRNA的表达与PINCH mRNA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431,P=0.022)。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PINCH mRNA的表达上调。VEGF和PINCH mRNA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
2010年22期 v.50;No.704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关众;曹明智;章阳;孟凡云;李文磊;周长鑫;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趋化因子受体5(CCR5)基因m303位点突变情况。方法利用PCR法扩增100例中国汉族乳腺癌患者(观察组)、100例正常人(对照组)的CCR5基因片段,利用PCR-RFLP法检测两组CCR5基因m303位点的突变情况。结果均未发现CCR5基因m303位点突变。结论中国汉族乳腺癌人群中未检测出CCR5基因m303位点突变。
2010年22期 v.50;No.704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沈荣;周永静;范钰;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喉鳞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12.5、25、50、100、200、400μmol/L)的白藜芦醇处理人喉鳞癌Hep-2细胞24、48、72 h,为白藜芦醇组。对照组不加白藜芦醇。采用MTT法测算Hep-2细胞增殖抑制率,采用TRAP-ELISA法检测Hep-2细胞端粒酶活性,采用W estern b lot法检测Hep-2细胞中的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蛋白。结果白藜芦醇组Hep-2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且呈浓度依赖性;细胞端粒酶活性受到抑制,hTERT蛋白水平明显下调,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结论白藜芦醇可抑制喉鳞癌细胞增殖,与其下调癌细胞hTERT表达、抑制端粒酶活性有关。
2010年22期 v.50;No.704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劲松;林涛;李旭良;魏光辉;何大维;刘俊宏;
目的总结先天性肾发育不良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先天性肾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男28例、女48例。临床表现为滴尿22例、腹痛10例、腹部包块4例、反复尿路感染4例、高血压2例,其余34例无特异性表现。术前均行静脉尿路造影(IVP)、B超检查,39例行CT检查,10例行99mTc-二巯基丁二酸(DMSA)肾皮质显像。均可见肾发育不良和功能缺失。均采用手术切除发育不良肾,开放性手术45例,腹腔镜手术31例。随访6个月~4 a,滴尿、腹痛、尿路感染及高血压等症状消失,肾功正常,生长发育正常。结论先天性肾发育不良女孩多见,术前应用多种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B超和IVP是首选方法。发育不良肾切除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 ,腹腔镜手术可能会成为治疗本病的最佳选择。单侧肾发育不良常合并对侧肾脏病变,诊断明确后应尽早治疗。
2010年22期 v.50;No.704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道兵;李本根;付逆;罗旭;
目的观察输尿管镜诊治顽固性肾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麻醉下应用输尿管镜对84例顽固性肾绞痛患者行诊断和治疗。直径小于2 mm的结石直接钳夹取出,大于2 mm的结石用气压弹道碎石后取出,局部水肿明显的置入输尿管支架管或双J管。结果 84例肾绞痛患者中输尿管结石76例(其中阴性结石45例)、血凝块4例,絮状小团块2例,输尿管未见异物2例。左侧46例,右侧38例。结石停留部48例位于下段跨髂血管处,6例位于输尿管末端,12例位于中段,8例位于上段。结石直径2~7 mm。多发结石3例,单发结石73例。输尿管局部可见充血、水肿、溃疡和僵直感。术后无输尿管穿孔、脓毒性败血症等并发症出现。术后24 h 2例患者仍然存在腰部胀痛明显,经持续引流、对症治疗后缓解,其余术后症状即刻完全缓解,缓解率97.6%,住院(3.5±1.2)d。术后复查无肾积水及结石存在。结论输尿管镜腔内介入操作是诊治顽固性肾绞痛安全有效的方法 。
2010年22期 v.50;No.704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博;权昌益;常文亮;陈靖;王江;牛远杰;
目的观察腹腔镜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对两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施行腹腔镜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分别为375、360 min,出血量分别为100、300 ml,术后3~4 d排气,术后均于第2天下床活动,术后均未予止痛药。随访4~5个月,新膀胱无明显残尿,排尿功能正常。结论腹腔镜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无远处转移的浸润性膀胱癌效果满意。
2010年22期 v.50;No.704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杨文增;李梦旭;李昱;魏若晶;马涛;张萌;郭景阳;
目的观察经皮肾镜碎石术联合狭窄段电切开术治疗肾内型肾盂结石伴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的疗效。方法采用经皮肾镜碎石术联合狭窄段电切开术治疗14例肾内型肾盂肾结石伴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患者。结果 14例均一期完成手术,一次清石率92.8%(13/14)。术后随访6个月~2 a,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无再狭窄者。无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肾镜碎石术联合狭窄段电切开术治疗肾内型肾盂肾结石伴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效果满意。
2010年22期 v.50;No.704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田涛;高建国;
目的观察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尿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对36例单纯BPH患者和10例BPH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BPH组逼尿肌收缩力减弱6例,FSV为(130.8±63.5)ml、最大膀胱容量为(233.8±96.5)ml、残余尿量为(65.6±35.8)ml、膀胱低顺应性26例,BPH合并DM组分别为7例、(214.9±59.3)ml、(312.7±86.5)ml、(95.7±37.6)ml、3例,两组以上指标相比,P均<0.05。BPH组25例逼尿肌不稳定,BPH合并DM组5例,两组逼尿肌不稳定发生情况相比P>0.05。结论与单纯BPH患者相比,BPH合并糖尿病患者逼尿肌和膀胱功能障碍更明显,膀胱出口梗阻更明显。
2010年22期 v.50;No.704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磊;刘建霞;王九凤;陈杰;于永岗;付泽娴;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患者导尿管的最佳留置方法。方法将75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麻醉前置导尿管)、B(麻醉前自尿道口给予局麻润滑药后置导尿管)、C(全麻下置导尿管)组,各25例。记录三组患者置导尿管前后血压、心率变化。结果 C组插管前后心率、血压变化不明显;A、B组患者心率、血压前后变化较大,P均<0.05。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2%,明显高于A组的64%和B组的84%,P均<0.05。结论腹部手术患者应于全麻下置导尿管。
2010年22期 v.50;No.704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欢;翁国星;陈智群;徐驯宇;张积广;
目的观察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微小RNA-106a(miR-106a)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52例早期NSCLC患者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miR-106a。结果早期NSCLC组织中miR-106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0.001),早期NSCLC组织中miR-106a的表达与术后复发和死亡显著相关(P均<0.05)。结论早期NSCLC组织中miR-106a高表达。miR-106a检测有助于早期NSCLC的诊断和预后判断。
2010年22期 v.50;No.704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王凯元;王洪武;薛玉良;辛连峰;
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患者术中体温维护的临床效果。方法 5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术中采取综合保温措施,包括升高术间温度、使用水循环变温毯、加热所输液体及胸腔冲洗液、呼吸回路连接热量—水分交换滤器(人工鼻)及气道加温加湿器。对照组术中敷料覆盖保温。分别于诱导后(T0)、手术开始(T1)、血管吻合开始(T2)、吻合结束(T3)、手术结束(T4)观察直肠温度数值,记录患者术中液体总入量、总尿量、吻合桥数以及手术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液体总入量、总尿量、手术吻合血管数相比P均>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5.8±0.7)h,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5±1.3)h,P<0.05。观察组术中各时点直肠温度均值均未低于36℃,其低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T0相比,两组T2以后各时点直肠温度均有明显下降(P均<0.05),但观察组直肠温度下降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患者术中体温有下降趋势;术中采用综合保温措施维护有利于减少患者热量丢失和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
2010年22期 v.50;No.704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卫杰;杨冉;宋清荣;
目的观察同期手术治疗同时性食管、肺原发癌的疗效。方法 29例同时性食管、肺双原发癌患者,均于一侧开胸行同期根治性切除术或姑息性切除术,其中27例术前确诊食管癌、肺部肿瘤未明确诊断者于开胸后先予肿物楔形切除行冰冻病理检查,同时游离食管、胃;2例术前食管癌、肺癌均明确诊断者,于游离食管、胃后先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术,再行食管胃吻合术。结果术后出现并发症者6例,死亡1例。28例获随访,1、3、5 a生存率分别为70.83%(17/24)、41.18%(7/17)、36.36%(4/7)。结论同期手术治疗同时性食管、肺原发癌疗效好。
2010年22期 v.50;No.704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魏丽娟;王虹;王连庆;
目的探讨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22例ⅢA-N2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率的临床病理参数。结果中位生存期为25个月,5 a累计生存率为6.6%。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均提示N2分期、T分期、手术方式、肿瘤至断端距离及术后化疗与5 a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有关(P均<0.05)。结论 N2分期、T分期、手术方式、肿瘤至断端距离及术后化疗是影响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相关因素。
2010年22期 v.50;No.704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连元;付占昭;顾涛;张庆怀;董立新;
目的观察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前后血清CEA、CYFRA21-1的变化,并探讨二者用于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检测42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前后血清CEA、CY-FRA21-1,水平变化。结果同步放化疗前腺癌组血清CEA中位数为9.69 ng/ml,明显高于鳞癌组的3.95 ng/ml;鳞癌组CYFRA21-1中位数为3.79 ng/ml,明显高于腺癌组的1.60 ng/ml,P均<0.05。同步放化疗前有效组CEA中位数为4.96 ng/ml,CYFRA21-1中位数为3.12 ng/ml,同步放化疗后两者血清浓度明显下降,分别为3.13 ng/ml和2.12 ng/ml,P均<0.05。结论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前后血清CEA、CYFRA21-1水平降低,二者可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判定的指标。
2010年22期 v.50;No.704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申;
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重症冠心病的疗效。方法采用OPCAB治疗重症冠心病460例。结果全组病例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搭桥1~5支,平均3.1支。术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死亡12例,死亡原因包括术后低心室排血量综合征5例、心跳骤停或心室颤动4例,大出血1例、肾功能衰竭1例、呼吸衰竭1例。结论 OPCAB治疗重症冠心病疗效满意。
2010年22期 v.50;No.704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樊洁;王燕伟;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及钢板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68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旋后外旋型28例,旋前外旋型16例,旋前外展型14例,旋后内收型10例。均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及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8~12个月,骨折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4周。按AOFAS足踝评分系统评分,本组95~100分28例,90~95分36例,80~90分4例,平均为95.2分,优良率94.1%。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及钢板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疗效满意。
2010年22期 v.50;No.704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郭新银;孙兆云;李雪芹;
目的观察骨肽静滴联合高压氧吸入治疗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111例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患者,随机分为A、B、C、D组。A组予常规治疗,B组予骨肽静滴,C组予高压氧吸入,D组予骨肽静滴联合高压氧吸入。治疗后25周观察各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和治疗后?周对各组患者进行骨痂评分;治疗前和治疗后10、20周收集各组患者外周血检测内皮素(ET)和NO水平。结果治疗后25周骨痂评分A组(2.40±0.85)分、B组(2.61±0.74)分、C组(2.53±0.78)分、D组(2.81±0.86)分,D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均<0.05;治疗后25周D组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A组(70%)、B组(85%)、C组(80%),P均<0.05。治疗后20周D组患者血NO水平明显高于其余各组患者,ET水平明显低于其余各组患者,P均<0.05。结论骨肽静滴联合高压氧吸入治疗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具效果满意。其机制可能与其升高外周血NO水平,降低ET水平,舒张局部血管,增加血流量有关。
2010年22期 v.50;No.704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黎立;李杰;李明;孙德立;
目的观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术后康复的效果。方法 68例2~16岁的DDH患者,共128髋,均行患侧髋关节切开复位、粗隆下旋转短缩截骨、髋臼成形术治疗,术后第1天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年龄以及术后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 ,包括进行患肢的主动活动、牵引下的授动活动和持续被动功能锻炼等。结果随访1.5~3.5 a,优良率为92.2%。结论 DDH术后早期、系统、恰当的的康复治疗可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效果满意。
2010年22期 v.50;No.704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梁秋冬;段永壮;郭明好;黄艳梅;徐海斌;路平;
目的观察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TNF-α、TNF-β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37例AS患者,其中活动期24例(活动组)、稳定期13例(稳定组);另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三组患者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和免疫球蛋白IgG、IgA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三组血清TNF-α、TNF-β水平。结果活动组ESR、CRP、IgG、IgA、TNF-α均明显高于稳定组和对照组(P均<0.05),三组TNF-β两两相比P均>0.05。活动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与ESR呈正相关(r=0.313,P<0.05),与其他指标无相关性。结论活动期AS患者血清TNF-α水平升高,TNF-β水平无明显变化。血清TNF-α可作为AS是否处于活动期的实验室评价指标。
2010年22期 v.50;No.704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秦祥德;徐成伟;
目的观察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变化。方法采集235例创伤性骨折患者(观察组)和1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在全自动血凝仪上用凝固法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及凝血酶时间(TT);同时用胶乳增强的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D-dim-mer)。结果观察组PT、APTT、TT均在正常值范围之内,Fib为(6.63±1.02)g/L,与对照组的(2.98±0.65)g/L相比P<0.05;D-dimmer为(654.5±68.5)μg/L,与对照组的(145.5±22.5)μg/L相比P<0.05。结论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处于高凝状态且纤溶亢进。
2010年22期 v.50;No.704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徐建军;刘美凤;赵勇;
目的比较Ponseti、Carroll疗法治疗小儿马蹄内翻足的疗效。方法 135例(186足)小儿马蹄内翻足患者,0~6个月者80足,>6个月者30足。其中78例(110足)采用Ponseti疗法治疗(A组),57例(76足)采用Carroll疗法治疗(B组)。按Garcean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A、B组优良率分别为92.73%、93.42%,两组相比P<0.05。A组年龄0~6个月者优良率为98.75%,年龄>6个月者优良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降低。B组年龄6~12个月者优良率为100%,年龄<6个月和年龄>12个月者分别为92.3%、85.7%。结论 Ponseti、Carroll疗法均能有效的纠正小儿马蹄内翻足畸形。Ponseti疗法适用于年龄6个月以下的患儿,Carroll疗法适用于6~12个月的患儿。
2010年22期 v.50;No.704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尹雪峰;
目的观察LISS系统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复杂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LISS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复杂骨折20例。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95%。结论 LISS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复杂骨折疗效满意。
2010年22期 v.50;No.704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湘玲;
目的探讨化疗敏感复发上皮性卵巢癌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46例化疗敏感复发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化疗27例,单纯化疗14例,未治疗4例。结果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化疗者效果肿瘤细胞减灭效果满意20例,生存期7~84个月,中位生存期17个月;不满意7例,生存期2~72个月,中位生存期10个月。单纯化疗14例,生存期4~78个月,中位生存期13个月。未治疗4例,均于复发后2~8个月内死亡。结论对化疗敏感性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应行再次肿瘤细胞减灭术,能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2010年22期 v.50;No.704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素云;
目的观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产妇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检测20例健康非孕妇(对照组)、20例健康产妇(妊娠组)、20例发生DIC产妇(DIC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mer)水平。结果妊娠组妇女与对照组相比,PT、APTT、TT明显缩短(P均<0.05),FIB明显升高(P<0.05);DIC组妇女与妊娠组和对照组相比PT、APTT、TT明显延长,FIB明显降低D-Dimmer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 DIC产妇PT、APTT、TT延长,FIB降低D-Dimmer升高。检测上述指标变化对DIC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2010年22期 v.50;No.704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吴向晖;王焱;
目的观察卵巢去留及激素替代治疗(HRT)对绝经前子宫切除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因良性病变行子宫切除术者74例为观察组,无子宫卵巢手术史的正常妇女2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术中保留单侧卵巢26例,保留双侧卵巢48例,术后1~2 a接受HRT 3个月。检测观察组患者HRT前后及对照组患者血清骨性碱性磷酸酶(BALP)及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水平。结果血清BALP观察组保留单侧卵巢者与保留双侧卵巢者和对照组相比P均<0.05,而后两者相比P>0.05。TRAP三者两两相比P均<0.05。观察组HRT治疗3个月后BALP升高,TRAP下降,与治疗前前相比P均<0.05。结论子宫切除术后患者骨形成减少,骨丢失加快,保留单侧卵巢患者较保留双侧卵巢者更为明显。子宫切除术后行HRT可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
2010年22期 v.50;No.704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周敏;张燕;张呈艳;
目的观察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血清VEGF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早期自然流产患者44例(观察组)和同期健康早期妊娠妇女50例(对照组)。用酶联免疫聚合反应(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VEGF。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VEGF为(136.23±31.21)pg/ml,对照组为(156.70±33.12)pg/ml,两组相比P<0.05。结论早期自然流产患者VEGF水平降低。这可能是早期自然流产发生的重要原因。
2010年22期 v.50;No.704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屈坤鹏;高鹏;黄海云;
目的观察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17例胆囊疾病患者,均于脐部上方做一长1.5cm弧形切口,用自制防漏气装置建立腹腔镜操作通道,用普通腔镜器械行胆囊切除术。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术中无操作孔相关并发症。手术时间50~90 min。未放置引流管,术后无并发症。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安全有效。
2010年22期 v.50;No.704 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宏;
目的观察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4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均采用保乳手术治疗。结果 40例病理切缘均为阴性,腋窝淋巴结术后3例诊断为阳性,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乳房外观良好。均无局部复发和转移。结论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疗效满意。
2010年22期 v.50;No.704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徐玲;陈学军;哈敏文;薛占瑞;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Runx3、p21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66例胃癌(观察组)和30例正常胃黏膜(对照组)组织中的Runx3、p21。结果对照组24例(80%)Runx3蛋白表达阳性,17例(56.7%)p21蛋白表达阳性;观察组分别为30例(45.5%)、22例(33.3%)。两组Runx3、p21蛋白阳性表达率相比P均<0.05。观察组Runx3、p2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远转移有关(P均<0.05)。胃癌组织中Runx3、p2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452,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Runx3、p21蛋白表达下降。Runx3可能通过影响p21蛋白的表达影响胃癌的发生发展。
2010年22期 v.50;No.704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黎;周畅;李勇;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es)对人乳腺癌MX-1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0.15~500μM Res处理增殖期的MX-1细胞,5 d后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和细胞生长状态,计算Res半数生长抑制浓度(IC50)和杀伤浓度。对各组细胞进行Hochest染色,检测凋亡细胞。结果 0.15~500μM Res处理后各组细胞增殖率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均<0.01)。Res对MX-1的IC50为10.27μM,杀伤浓度为27.13μM。50~500μM Res处理的MX-1细胞皱缩,并出现凋亡。结论 0.15~500μM Res对MX-1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
2010年22期 v.50;No.704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谢建中;魏嘉;梁佳;包翠芬;苏荣健;
目的观察肝细胞癌(HCC)中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45例HCC患者肿瘤组织及6例癌旁正常肝脏组织中的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E-cadherin阳性表达率升高,N-cadherin、Vimentin阳性表达率降低(P均<0.05);观察组中高分化者与中分化者及中分化者与低分化者相比,E-cadherin阳性表达率升高,N-cadherin、Vimentin阳性表达率降低(P均<0.05)。HCC组织中E-cadherin、Vim-entin表达呈负相关(r=-0.107,P<0.05);N-cadherin与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r=0.578,P<0.05)。淋巴结转移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0.08,P<0.05);与N-cadherin、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r=0.222、0.282,P均<0.05)。结论 HCC组织N-cadherin、Vimentin表达增高,而E-cadherin表达降低。HCC细胞存在上皮—间叶转化,且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2010年22期 v.50;No.704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张利刚;赵凤翎;欧阳才国;姚宝福;吴振宇;金昌国;许大彬;
目的观察起始充分治疗法(IFT)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疗效。方法采用IFT治疗SAP患者23例。结果 22例治愈出院,1例死亡,死因为继发感染所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治疗过程中10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IFT治疗急性重症SAP疗效满意。
2010年22期 v.50;No.704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丁燕群;恽伟方;李立;
目的观察骨科手术中超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的应用效果。方法 90例ASAⅡ级,行全髋置换术、胸椎和腰椎手术及股骨骨折内固定等预计术中失血量较大的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各45例。A组麻醉诱导后用快速输液泵经外周静脉一次输入6%羟乙基淀粉1 000 ml,同时给予硝酸甘油0.5~5μg/(kg.h)持续静滴行控制性降压,以MAP基础值的70%~80%为目标,逐渐降压至所需水平,并根据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中心静脉压(CVP)的变化调整药物输注速度。B组常规输注乳酸林格液。术中失血>15 mg/kg时酌情输注血浆和红细胞。采用称重法测纱布中的血量、记录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和术后24 h引流量。结果 A组失血量(526±150)ml、输血量(232±75)ml、24 h引流量(97±30)ml,B组分别为(932±213)、(475±98)、(102±26)ml,两组失血量、输血量相比P均<0.05;24 h引流量相比P>0.05。结论超容量血液稀释复合控制性降压可以明显减少骨科大手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
2010年22期 v.50;No.704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潘百强;李雪峰;莫显文;
目的观察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对择期手术患者血糖、电解质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30例。A组患者入室后开通外周静脉通道即开始输注10%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250 ml,B组输注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观察输液完毕后5 min(T1)及1(T2)、2(T3)h时患者血糖、电解质及血尿酸水平变化,并与输液前基础值(T0)比较。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输液后两组患者血糖浓度均显著上升,A组血糖水平波动小于B组。输液后A组血K+显著下降(P<0.01),B组血K+无明显变化(P<0.01);两组血Na+、Cl-均显著下降(P<0.01),A组T2、T3时血Ca2+水平较T0时下降(P<0.05),B组各时点血Ca2+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P均>0.05。输液后两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输液中A组有18例(60%)、B组有2例(6.7%)输注部位疼痛不适(P<0.01)。两组均无过敏反应发生。结论 10%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对择期手术患者血糖的影响较10%葡萄糖注射液小。对于择期手术术前禁食患者及应激性血糖升高的手术后患者,更适宜输注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
2010年22期 v.50;No.704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段有政;
目的观察M形巩膜遂道小切口白内障整核取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伴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36例(36眼)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眼压3.73~8.82 kPa,平均5.47 kPa;视力0.01~0.05者13例,眼前手动12例,光感11例。均采用M形巩膜遂道小切口白内障整核取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结果本组2例术中少许前房出血,止血后清除;34例手术过程顺利,未出现后囊膜破裂等其他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本组患者矫正视力0.7~1.5者6例,0.3~0.6者23例,0.05~0.2者4例,眼前指数~0.04者3例。术后32例患者眼压控制在1.33~2.80 kPa;2例眼压<1.33 kPa,前房较浅;2例眼压>2.80 kPa。术后出现角膜线状混浊11例,前房炎症细胞反应16例,前房胶冻样渗出物3例。结论 M形巩膜遂道小切口白内障整核取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疗效确切。
2010年22期 v.50;No.704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强;叶春晖;吴健;
目的观察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积液细胞中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方法采集54例手术治疗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积液,采用快速尿素酶方法检测HP感染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中耳积液细胞中的COX-2。结果本组37例HP呈阳性,43例COX-2表达阳性。结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积液细胞中COX-2阳性表达率高。
2010年22期 v.50;No.704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周湘桂;辛国华;邓伟武;曾元临;张友来;
目的观察曲马多联合芬太尼用于烧伤创面换药的镇痛效果。方法 120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给予曲马多麻醉,B组给予芬太尼麻醉,C组给予曲马多+芬太尼麻醉,D组予生理盐水。记录4组患者创面换药前、中、后VAS疼痛评分;测定4组患者创面换药前、后血糖、胰岛素、皮质醇、C反应蛋白水平并与E组健康志愿者比较。结果创面换药中、后各时点A、B、C组VAS评分均低于D组(P均<0.05)。各组患者创面换药前、后CRP、血糖、胰岛素、皮质醇的水平均高于E组(P均<0.05);创面换药前4组患者以上指标相比P均>0.05,换药后D组高于A、B、C组(P均<0.05)。结论曲马多联合芬太尼用于严重烧伤创面换药镇痛效果满意。
2010年22期 v.50;No.704 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任华丽;王学艳;石海云;庄严;张曼;
目的确定适合北京地区成人过敏性鼻炎的主要吸入过敏原,以作为流行病学过敏原筛查及诊断时应用。方法选择北京居民中明确诊断为过敏性鼻炎的成人患者265例,对其吸入常年性、季节性两组共16种标准化过敏原进行检测,分析主要过敏原排序。结果常见过敏原阳性率排序分别为屋尘螨40.38%、粉尘螨37.36%、艾蒿23.02%、树Ⅰ21.89%、猫18.49%、葎草18.11%、树Ⅱ17.36%、蟑螂16.60%、矮豚草15.85%、霉菌Ⅰ13.58%、狗12.45%。屋尘螨和粉尘螨阳性率高度相关(r=0.737,P<0.01)。结论尘螨、夏秋花粉、春季花粉、宠物皮屑、蟑螂、霉菌是北京地区成人过敏性鼻炎常见过敏原,蟑螂及宠物过敏应引起重视。在本地区进行成人过敏性鼻炎吸入过敏原流行病学调查时,组合可包括屋尘螨、艾蒿、葎草、树Ⅰ、树Ⅱ、蟑螂、猫、霉菌Ⅰ。
2010年22期 v.50;No.704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宫艳红;汪竹平;王铎;平凡;贺长历;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联合甲硝唑液(简称地甲液)消毒根管对根管治疗术诊间痛的防治效果。方法 326例龋源性无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中103例(103牙)第一次就诊时开髓、拔髓、冲洗,暂封FC棉球,2 d后对患牙行扩根、冲洗,拭干根管后置FC棉球暂封(A1组);118例(118牙)扩根、冲洗、拭干根管后放FC棉球暂封(A2组);105例(105牙)扩根、冲洗、拭干根管后将5 mg/ml地塞米松注满髓腔底,用小号扩大器逆时针方向送入根尖,再将0.2%甲硝唑液注满髓腔,同样用扩大器送入根尖,暂封(A3组)。龋源性慢性牙髓炎患者中126例(126牙)完成根管与背后放FC棉球暂封(B1组),110例(110牙)完成根管预备后注入地甲液暂封(B2组)。将出现根管治疗诊间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C1组51例(51牙)重新行根管冲洗后封地甲液,C2组55例(55牙)根管开放后口服甲硝唑0.2/次,3次/d,第1、3天复诊。结果共106例(106牙)发生根管治疗诊间痛,其中A1组24牙、A2组45牙、A3组10牙、B1组21牙、B2组6牙。根管治疗诊间痛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2组、A1组、B1组、A3组、B2组,组间比较P均<0.05。出现根管治疗诊间痛者给予相应治疗后第1天C1组有效45牙,C2组14牙,两组相比P<0.05;第3天C1组有效50牙,C2组51牙,两组相比P>0.05。结论地甲液根管消毒防治根管治疗术诊间痛效果满意。
2010年22期 v.50;No.704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玉金;祝平;王术茂;刘京平;李树国;
目的观察碘仿纱条蝶窦填塞治疗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脑脊液漏的疗效。方法采用鞍内填塞明胶海绵、鞍底应用人工硬膜贴附、碘仿纱布条填塞蝶窦的方法治疗垂体腺瘤切除术中脑脊液漏患者12例。结果患者本组患者术后自主活动,未平卧,未出现脑脊液鼻漏,无颅内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碘仿纱条蝶窦填塞治疗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脑脊液漏疗效满意。
2010年22期 v.50;No.704 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曲智俊;毛文虹;田鸣;
目的比较食指(拇指)、引导器、探条辅助置入双管喉罩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ASAⅠ~Ⅱ级,年龄18~60岁的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成D、IT、GEB组,各30例。分别采用食指(拇指)、引导器、探条辅助置入双管喉罩。记录三组建立有效气道的时间、置入成功率、口咽密封压、对位情况、患者咽部损伤情况及血压、心率的变化。手术24 h后询问患者咽部是否有疼痛。结果 IT组建立有效气道时间为(39±8)s,明显长于D组的(35±7)s和GEB组的(34±4)s,P均<0.05。GEB组第一次置入成功率为93%,明显高于D组和IT组的73%,P均<0.05。GEB组口咽密封压为(35±4)cmH2O,高于D组的(33±4)cmH2O和IT组的(32±4)cmH2O,P均<0.05。GEB组纤维支气管镜视野评级1级14例、2级10例、3级4例、4级2例,IT组分别为8、6、10、6例,D组分别为5、6、13、6例,三组相比,P均<0.05。三组患者手术结束后喉罩体上均未发现可见性血迹。结论探条引导置入双管喉罩一次成功率高,对位理想,口咽密封压高,置入时间较短,应作为双管喉罩的首选置入方法 。
2010年22期 v.50;No.704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邹秀丽;徐珞;
目的观察综合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部位、流行菌株。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2009年8月入住ICU 48 h以上的1 952例患者的1 680次细菌培养结果。结果 1 142次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医院感染率35.1%。分离出革兰阴性杆菌662株、真菌325株、革兰阳性球菌155株。排前6名菌株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白假丝酵母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感染部位为肺部1 507例次、尿路108例次,创面40例次,其他(血液、胸、腹、脑脊液等)25例次。结论 ICU医院感染常见部位依次是下呼吸道、泌尿系、创面;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但其检出率有下降趋势;真菌感染检出率逐渐上升,革兰阳性球菌检出率无明显变化。
2010年22期 v.50;No.704 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敏;刘玲;张世强;杨天祝;张英泽;潘进社;
目的观察脊髓组织蛋白质组分析中双向电泳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大鼠脊髓为研究对象,应用以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为第一向、均一水平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为第二向的双向电泳体系进行组织蛋白质组分析。结果获得了质量较好的脊髓组织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结论脊髓组织蛋白质分析中双向电泳技术应用效果满意。
2010年22期 v.50;No.704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