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博文;李红霞;
目的观察化疗及非化疗卵巢癌组织中多药耐药基因-1(MDR-1)及Wnt-1、FZD-1基因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卵巢癌化疗耐药的关系。方法卵巢癌患者60例,包括紫杉醇化疗组(Ⅰ组)和未化疗组(Ⅱ组)各30例,Ⅰ组分为先期化疗有效组(ⅠA组)22例和化疗后复发组(ⅠB组)8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各组卵巢癌组织中的MDR-1、Wnt-1、FZD-1基因。结果Ⅰ组MDR-1基因阳性表达率为70%(21/30),Ⅱ组为86%(26/30),两组相比,P>0.05;ⅠB组MDR-1阳性6例(6/8),较ⅠA组的15例(15/22)略高,但两组相比,P>0.05。Wnt-1基因在MDR-1表达阳性的卵巢癌组织中的Ct值为4.742 9±0.756 9,与MDR-1阴性者的3.298 1±1.489 7相比,P<0.01。FZD-1基因在MDR-1表达阳性的卵巢癌组织中的Ct值为3.677 3±1.220 8,与MDR-1阴性者的4.898 0±0.633 9相比,P<0.01。在Ⅰ组中,MDR-1和Wnt-1、FZD-1基因的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525、0.678,P均<0.05);但在Ⅱ组中,MDR-1和Wnt-1、FZD-1基因的表达无相关性(r分别为-0.091、0.031,P均>0.05)。结论卵巢癌组织中MDR-1基因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与卵巢癌的化疗耐药有关,MDR-1基因可能通过抑制Wnt-1、FZD-1基因的表达而发挥作用。
2010年26期 v.50;No.708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张丽志;温克;刘荣;瞿全新;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ELISA法测定64例子宫内膜癌及25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脂联素。结果正常对照者及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分别为(13.33±5.61)、(8.20±4.17)mg/L,两者相比,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是子宫内膜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OR=0.824);不同分期及不同分化程度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相比,P均<0.05。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是子宫内膜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0年26期 v.50;No.708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王丽君;
目的构建人子宫内膜腺癌细胞系。方法将1例高分化子宫内膜腺癌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制成单细胞悬液,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进行原代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其角蛋白。结果体外培养细胞传至50代以上,传代后细胞单层贴壁,散在生长,密度增加时见堆积现象,失去接触抑制,细胞质中角蛋白表达阳性。结论成功建立了人子宫内膜腺癌细胞系。
2010年26期 v.50;No.708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朱根海;戴儒奇;梁茱;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病灶切除及125I粒子植入复发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A125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复发妇科恶性肿瘤患者30例,15例行腹腔镜下病灶切除并植入125I粒子(植入组),15例行开腹手术病灶切除(对照组)。放免法检测30例患者的血清CA125。结果术后1个月植入组血清CA125水平升高、对照组降低(P<0.05);术后3个月植入组中有9例血清CA125水平正常,而对照组中只有3例正常(P<0.05);术后3个月两组血清CA125下降至正常的患者其2 a无瘤生存率为83.3%(10/12),高于术后3个月CA125未降至正常者的50.0%(9/18),两者相比,P<0.05。结论腹腔镜下切除病灶并植入125I粒子的复发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血清CA125水平有短暂升高,术后3个月降至正常,可作为疗效及预后判断的有效指标。
2010年26期 v.50;No.708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莲莲;曹霞;魏军;
目的观察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及其新生儿脐血中特异性表达Foxp3转录因子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Foxp3+Treg)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在子痫前期免疫耐受失衡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子痫前期患者15例(轻度7例、重度8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15例。分别采集子痫前期患者、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外周血及其新生儿脐带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Foxp3+Treg。结果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及其新生儿脐血中的CD4+CD2+5Foxp3+Treg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晚期妊娠者及其新生儿(P均<0.05)。结论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及其新生儿脐血CD4+CD2+5Foxp3+Treg水平均降低,这一结果造成母胎免疫耐受失衡,导致子痫前期的发生。
2010年26期 v.50;No.708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冀立娟;王蔼明;张雷;商微;李敏;魏丽坤;
目的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症患者植入窗期子宫内膜中雌激素受体(ER)α、ERβ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15例确诊为PCOS的不孕症患者作为病例组,15例月经周期正常的妇女为对照组。排卵后第7天(植入窗期)活检采集子宫内膜,免疫组化法测定子宫内膜中的ERα、ERβ、PR。结果 ERα、ERβ、PR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胞核中,细胞质中有少量表达,病例组ERα、ERβ、PR的OD值分别为0.187±0.033、0.100±0.026、0.276±0.042,对照组分别为0.311±0.046、0.224±0.044、0.165±0.018,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 PCOS不孕症患者植入窗期子宫内膜ERα、ERβ表达下调,PR表达上调,可能与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有关。
2010年26期 v.50;No.708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杨军;邹晓峰;宋涛;吕军华;袁源湖;肖日海;
目的观察性发育异常患者的染色体核型、性别决定基因(SRY基因)表达及其序列变化。方法采用G显带方法分析29例性发育异常患者的性染色体核型,用PCR技术扩增其SRY基因,并对其中6例两性畸形患者扩增的SRY基因进行测序。结果 6例两性畸形患者中2例染色体核型为45,X/46,XY,3例为46,XY,其SRY基因阳性,直接测序未发现SRY基因突变;1例核型为46,XX,SRY基因阴性。16例Klinefelter综合征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7,XXY,1例Klinefelter综合征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Y/47,XXY,其SRY基因均阳性;6例Kallman综合征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Y,其SRY基因均阳性。结论大部分性发育异常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异常;SRY基因阳性两性畸形患者的SRY基因序列未见异常。
2010年26期 v.50;No.708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唐艳;乔林;李美胜;徐克惠;
目的探讨性发育异常的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法。方法对61例性发育异常患者的临床表现、生殖器官发育情况、血清性激素水平、染色体核型等进行分析,按照中华妇产科学(2版)新的分型方法分型并给予相应治疗。结果 61例中,诊断为Turner综合征7例、XO/XY性腺发育不全5例、超雌综合征1例、XX单纯性腺发育不全6例、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16例、真两性畸形2例、睾丸退化综合征1例、21-羟化酶缺乏7例、17α-羟化酶缺乏1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12例、原发性闭经伴常染色体异常3例。35例行双侧性腺切除术,病理检查发现性腺恶性肿瘤5例;同时结合患者社会性别、骨龄等给予相应药物治疗。结论性发育异常的临床分型比较复杂,确诊后根据临床分型及社会性别不同可采用手术及激素疗法。
2010年26期 v.50;No.708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4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占东;杨杰;陈砚凝;许志宏;王小玲;郭明;吴国祥;
目的探讨食管胃交界腺癌的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216例食管胃交界腺癌患者的病理资料及预后影响因素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16例肿瘤的大体类型为溃疡型168例、蕈伞型25例、弥漫浸润型8例、局部黏膜糜烂型15例,病理学分级Ⅰ级30例、Ⅱ级101例、Ⅲ级85例,S iewert分型Ⅰ型7例、Ⅱ型134例、Ⅲ型75例。术后5 a生存率为59.3%,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对食管胃交界腺癌预后有显著影响(P均<0.05)。结论食管胃交界腺癌以溃疡型、Ⅱ型常见,预后较差,肿瘤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可以作为独立预后判断指标。
2010年26期 v.50;No.708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焕亭;刘军;费昶;衡雪源;孟凡国;姬传林;
目的寻找经上颌窦入路实施颅内手术的相关解剖标志。方法在成人尸头上采用上颌窦入路实施颅内手术,观察翼腭窝、中颅底的解剖结构及显露情况。结果翼腭窝内容物分为血管层和神经层,神经层位于后内侧,血管层位于前外侧,上颌神经、圆孔、蝶腭孔及翼管前孔是翼腭窝的重要解剖标志。围绕圆孔广泛磨除中颅窝底部,打开蝶窦后可显露眶上裂、眶尖及整个海绵窦。结论上颌窦入路手术的解剖标志是上颌神经、圆孔、蝶腭孔及翼管前孔,通过该入路可以安全显露整个海绵窦、鞍旁、鞍区及鞍下区。
2010年26期 v.50;No.708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伟伟;吕秀萍;胡明英;王肖力;
目的观察卵巢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增殖细胞相关核抗原(Ki-67)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卵巢癌、20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的PCNA、Ki-67。结果 PC-NA、Ki-67在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P均<0.05);PCNA、Ki-67的表达与卵巢癌FIGO分期、组织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卵巢癌组织中PCNA与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r=0.929,P<0.05)。结论卵巢癌组织中PCNA、Ki-67的表达增加,二者可作为评估卵巢癌临床分期、组织分级及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
2010年26期 v.50;No.708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吴向晖;周晓亮;王焱;
目的观察卵巢移位及腹膜阴道延长术在宫颈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年龄<45岁、尚未绝经的Ⅰa~Ⅱa期宫颈癌患者,在行宫颈癌根治术的同时行卵巢移位术和腹膜阴道延长术。结果患者术后血清性激素水平、阴道长度、性生活状况与术前相比,P均>0.05。结论在宫颈癌根治术中应用卵巢移位及腹膜阴道延长术,可使患者内分泌功能不受影响,保留患者的卵巢和阴道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性生活质量。
2010年26期 v.50;No.708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徐卓;
目的观察宫颈癌组织中环氧合酶(COX)-2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5例宫颈癌、25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COX-2。结果 COX-2在正常宫颈组织中无表达,在CIN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4.0%(11/25),在宫颈癌中为82.2%(37/45),三者相比,P均<0.01。G1级宫颈癌COX-2的阳性表达率高于G2、G3级(P均<0.05),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COX-2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 COX-2在宫颈癌组织中过表达,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
2010年26期 v.50;No.708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冷启刚;马玉香;
目的观察射频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选择肌瘤直径3~6 cm的子宫肌瘤患者184例(205枚肌瘤),在B超引导下采用多功能射频治疗仪进行射频治疗。结果术后6个月,肌瘤治愈14枚、有效183枚、无效8枚;术后1、2、3 a随访,与术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相比无明显变化,仅有3枚肌瘤复发。结论射频治疗可以使绝大多数直径<6 cm的子宫肌瘤缩小,具有较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2010年26期 v.50;No.708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周晓亮;张晓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盆腔疼痛与病变特点的关系。方法经腹腔镜、病理检查确诊的内异症患者330例,回顾性分析其病灶特点与盆腔疼痛的关系。结果内异症腹膜病灶尤其是位于宫骶韧带及子宫直肠陷窝的病灶、深部病灶及粘连程度均与患者盆腔疼痛有关。结论盆腔疼痛与内异症病灶的部位、类型、浸润程度、盆腔粘连有关。术中应尽量切除所有病灶,特别是宫骶韧带、子宫直肠陷窝的病灶及深部病灶,尽量松解粘连组织。
2010年26期 v.50;No.708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耿蔷;肖小敏;潘观玉;郭遂群;曾成英;
目的观察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孕中期胰岛素抵抗(IR)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方法 GDM患者36例(A组),妊娠期糖耐量减低(G IGT)患者37例(B组),A、B两组均经饮食治疗血糖控制良好;选择同期糖耐量正常的孕妇90例作对照(C组)。对比观察各组孕中期(孕24~28周)时的胰岛素抵抗(IR)、孕妇孕期体质量变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结果孕中期A组IR显著高于C组(P<0.05),经饮食控制A组孕期体质量增长少于C组(P<0.05),但其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显著高于C组(P<0.05)。结论 GDM患者IR升高,可能参与或导致GDM胎儿过度生长,导致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增加,即使血糖控制良好,其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仍然高于正常。
2010年26期 v.50;No.708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曹江霞;杨雯;周爱芬;周燕;
目的了解阴道产及剖宫产患者分娩后的性生活满意度。方法 20~45岁、已经生育的女性300例,其中阴道产组200例、剖宫产组100例,以问卷的方式调查其性生活满意度。结果阴道产和剖宫产组分娩后性生活不满意者分别为8例(4.0%)和21例(21.0%),两组相比,P<0.01。性生活不满意女性的年龄在阴道产组为(28±5.3)岁、剖宫产组为(42±2.4)岁,两组相比,P<0.05。产后性生活不满意的主要原因,阴道产组为疼痛(5例)、剖宫产组为阴道紧窄(15例)。结论剖宫产患者分娩后性生活不满意度高于阴道产者。
2010年26期 v.50;No.708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李楠;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对648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作回顾性分析,并将其中再次剖宫产(RCS组)的438例与随机抽取同期首次剖宫产(PCS组)的438例进行对照,将其中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C组)的210例与随机抽取同期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VBNC组)的210例进行对照。结果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阴道试产285例,成功210例(成功率73.7%),RCS率67.59%。VBAC组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量、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与VBNC组相比,P均>0.05。RCS组产后出血量较VBAC、PCS组高(P均<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并非是剖宫产绝对指征,符合试产条件者可在严密监护下阴道试产。
2010年26期 v.50;No.708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郎会荣;顾英;
目的观察绒毛膜羊膜炎患者血清、羊水中IL-6、IL-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对78例胎膜早破孕妇(研究组)血清和羊水中的IL-6、IL-8、MMP-9进行检测,以50例正常孕妇作对照组,产后研究组取胎膜组织做病理检查。结果研究组中53例病理检查确诊为绒毛膜羊膜炎,其血清和羊水中IL-6、IL-8、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25例非绒毛膜羊膜炎患者和对照组(P均<0.05);绒毛膜羊膜炎患者血清和羊水IL-6、IL-8、MMP-9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0.34、0.41、0.39,P<0.05)。结论孕妇血清和羊水中IL-6、IL-8、MMP-9水平升高,可作为诊断绒毛膜羊膜炎的重要指标。
2010年26期 v.50;No.708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于云英;徐永前;
目的观察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中单极电凝止血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卵巢囊肿患者行腹腔镜手术,其中18例行单侧卵巢囊肿剥除术(A1组)、12例行双侧卵巢囊肿剥除术(A2组),术中均采用单极电凝止血。28例卵巢囊肿患者行开腹卵巢囊肿剥除术者,单侧15例(B1组)、双侧13例(B2组),卵巢创面缝扎止血。术前、术后检测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FSH),采血时间在月经周期2~4 d。结果 A1、B1、B2组手术前后血清E2、FSH相比,P均>0.05;A2组术后血清E2下降、FSH升高,与术前相比,P均<0.05;A1、A2组术后血清E2、FSH相比,P均<0.05;A1、A2组与B1、B2组术后血清E2、FSH相比,P均<0.05。结论腹腔镜双侧卵巢囊肿剥除术中单极电凝止血对卵巢功能有影响。
2010年26期 v.50;No.708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黄晓兰;黄丽云;
目的探讨宫腔镜在诊治子宫腔粘连(IU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IUA患者行宫腔镜诊治术。结果本组60例宫腔镜下检查均确诊IUA。51例经宫腔镜手术一次分离完全。术后宫腔成形完好44例,再次粘连6例。结论宫腔镜诊治宫腔粘连效果良好。
2010年26期 v.50;No.708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张婷;许飞;臧嘉;许婷姝;陈琪;陈道桢;
目的观察细菌性阴道病(BV)快速诊断试剂检测阴道分泌物唾液酸酶活性诊断BV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收集1 500例在妇科门诊就诊者的阴道分泌物,分别用Amsel法和BV快速诊断试剂进行检测,对经Amsel法检查确诊的185例BV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分别用PCR检测加德纳菌(GV)DNA、BV快速诊断试剂检测唾液酸酶活性。结果 BV快速检诊断试剂与Amsel法检测结果相近(阳性率分别为13.6%、15.4%,P>0.05)。经Amsel法检查确诊的185例BV患者的阴道分泌物BV快速检测法的阳性检出率为87.0%、GV DNA的阳性检出率为88.1%(P>0.05),两者一致率为93.5%。结论 BV快速诊断法诊断BV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与Amsel法和PCR方法相近。
2010年26期 v.50;No.708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程力;张黎;李乐平;
目的观察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后吻合口瘘非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32例直肠癌行TME后发生吻合口瘘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结果治愈31例、死亡1例,瘘发生至痊愈时间14~45 d。结论非手术治疗直肠癌TME后吻合口瘘安全、有效。
2010年26期 v.50;No.708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许晨;李玉玮;侯文英;马东旺;
目的总结直肠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直肠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主要症状为血便3例,排便习惯改变8例。术前活检病理检查均诊断为鳞状细胞癌。5例行直肠癌腹会阴联合根治术(APR),4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LAR),1例行直肠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LR),1例术中探查发现肿瘤无法切除而单纯行乙状结肠造瘘术。术中探查发现直肠癌肝脏多发转移及盆腔播散2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存在脉管癌栓4例、淋巴结转移8例。2例接受术前放化疗,5例接受术后放化疗。结论直肠鳞状细胞癌临床表现不典型,确诊依靠活检病理检查。本病易发生脉管癌栓及淋巴结转移,对放化疗敏感,联合手术治疗效果肯定。
2010年26期 v.50;No.708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华;党荣良;袁权利;杨洪颖;
目的观察runx3和突变型p53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结肠癌、30例正常结肠组织中的runx3和突变型p53蛋白。结果 runx3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6.00%,在正常结肠组织中为86.67%,两者相比,P<0.01;突变型p53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6.00%,在正常结肠组织中为36.67%,两者相比,P<0.01;runx3和突变型p53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1)。结论结肠癌组织中runx3蛋白表达减少、突变型p53蛋白表达增加,二者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2010年26期 v.50;No.708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任保从;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UC患者60例(UC组),对照组30例。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IL-6、IL-8、TNF-α。结果 UC组血清IL-6、IL-8、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重度UC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高于轻中度、中度高于轻度(P均<0.05)。结论 UC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升高,检测血清IL-6、IL-8、TNF-α有助于UC病情的判断。
2010年26期 v.50;No.708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屈中玉;万里新;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LOHP)联合5-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CF)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方法晚期胃癌患者40例,采用LOHP联合5-FU、CF治疗。结果本组治疗后CR 2例、PR 16例、SD 10例、PD 12例,有效率(RR)为45.0%;主要不良反应为神经毒性,占患者总数的80.0%。结论 LOHP联合5-FU、CF治疗晚期胃癌近期疗效好,但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较高。
2010年26期 v.50;No.708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谭国柱;杨福利;刘强;
目的观察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胶囊治疗化疗相关性腹泻(C ID)的疗效。方法 C ID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口服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胶囊,对照组(27例)口服思密达。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65%,对照组为44.43%,两组相比,P<0.05;治疗组治疗后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KPS评分相比,P<0.05。结论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胶囊治疗C ID疗效良好。
2010年26期 v.50;No.708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王昌国;聂洁伟;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血清IL-6、IL-8、TNF-α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60例胃癌患者的血清IL-6、IL-8、TNF-α,并与30例胃良性病变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者作比较。结果胃癌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明显高于胃良性病变患者及正常对照者(P均<0.01);临床Ⅲ、Ⅳ期胃癌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P均<0.01),有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均<0.01),胃癌患者术后血清IL-6、IL-8、TNF-α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均<0.01),但仍高于胃良性病变患者及正常对照者(P均<0.01)。结论胃癌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升高,检测血清IL-6、IL-8、TNF-α水平对胃癌病情的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2010年26期 v.50;No.708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杨西鹏;
目的比较开腹及腹腔镜手术切除胆囊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686例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中255例行传统开腹手术(开腹组)、431例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切除胆囊,观察两组手术时间以及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住院、术后疼痛时间短于开腹组(P均<0.05),肛门排气、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开腹组(P均<0.05),术后胆心反射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P均<0.01)。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切除胆囊治疗结石性胆囊炎创伤小、疼痛轻、康复快、并发症少。
2010年26期 v.50;No.708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5 ] |[阅读次数:0 ] - 谢建;高永举;武新宇;闫新慧;王艳;
目的观察SPECT/CT碘化间碘苄胍(131I-MIBG)显像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效果。方法临床拟诊嗜铬细胞瘤的患者26例,均行131I-MIBG全身显像,常规肾上腺区SPECT/CT图像融合断层,并对肾上腺外异常放射性浓聚区图像融合断层。结果 12例最终排除嗜铬细胞瘤者,SPECT/CT 131I-MIBG显像为阴性;14例手术或活检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嗜铬细胞瘤者,SPECT/CT 131I-MIBG显像为阳性。结论 SPECT/CT 131I-MIBG显像能够定性并准确定位嗜铬细胞瘤(包括异位或转移性嗜铬细胞瘤)。
2010年26期 v.50;No.708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洋;崔永生;闻国强;Jean Deslauriers;李长远;
目的探讨全肺切除术后早期支气管胸膜瘘的诊断方法。方法 1 046例原发性肺癌行全肺切除术后30 d内共发生支气管胸膜瘘30例,分析其临床和病理资料,尤其关注瘘发生前后胸部X线平片和支气管镜下所见。结果支气管胸膜瘘发生在术后2周内20例,其中术后3~10 d发生15例。临床表现为气短13例、痰量增加13例、刺激性咳嗽13例、发热9例、皮下气肿9例。胸部X线平片表现为未经引流或胸穿而胸液平面下降1 cm以上10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窥及支气管瘘口23例、残端气泡6例、残端溃疡3例。结论全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主要发生于术后2周内。早期支气管胸膜瘘最常见的症状为气短、咳嗽、痰量增加,胸部X线平片最常见的征象为胸液平面下降1 cm以上。X线胸片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最简单有效的诊断方法 。
2010年26期 v.50;No.708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炳春;胡德宏;杨翰潮;宋致辉;李伟;卢恒孝;赵强;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4例NSCLC组织和30例癌旁组织中的IGF-1R、IGFBP-2。结果 IGF-1R、IGFBF-2在NSCL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7%、77.3%,癌旁正常组织分别为13.4%、16.7%,两者相比,P均<0.01。IGF-1R、IGFBF-2的表达与NSCLC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均<0.05)。结论 IGF-1R、IGFBP-2在NSCLC组织中呈高表达,在NSCL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2010年26期 v.50;No.708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董经光;宋伟;江昆;马俊杰;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围术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50例肺癌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7、14、21天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并与20例肺良性肿瘤患者和12例对照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作比较。结果肺癌患者术前CD3+、CD4+、CD4+/CD8+低于肺良性肿瘤患者和对照者,而CD8+高于肺良性肿瘤患者和对照者(P均<0.05)。肺癌患者术后第1天的CD3+、CD4+、CD4+/CD8+较术前降低,而CD8+升高(P均<0.05);术后第7~14天,上述各项指标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术后第21天,CD3+、CD4+、CD4+/CD8+均较术前升高,而CD8+显著降低(P<0.05)。结论肺癌患者围术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呈动态变化。
2010年26期 v.50;No.708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赵菁;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一次性增强扫描在高危胸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高危胸痛患者采用16排螺旋CT先平扫,再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射后,当CT值为110~120 Hu时开始扫描),平面重建R-R间期各时相图像。采用专用软件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应用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观察冠状动脉(冠脉),应用电影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 IP)观察肺动脉,应用多平面重组(MPR)、CPR、VR重建并观察主动脉。结果本组27例均可获得肺动脉段以上分支、胸主动脉、冠状动脉左右主干及主要分支的清晰图像,共发现冠状动脉狭窄24例(42支),其中,狭窄位于左前降支11例(23支)、左回旋支3例(8支)、右冠状动脉7例(6支)、左主干2例(3支)、其他分支1例(2支);发现肺动脉栓塞2例、主动脉夹层1例。结论 16排螺旋CT一次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情况,在高危胸痛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2010年26期 v.50;No.708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袁心刚;范顺阳;石磊;董松波;刘会琼;范太兵;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Cs)的体外培养及向血管内皮细胞的诱导分化结果。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将HBMCs从人骨髓中分离出来,体外扩增。将培养至第3代的HBMCs加入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培养基定向诱导,使其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用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诱导后的细胞表型。结果原代HBMCs培养3周后细胞呈梭形,诱导后第7天的细胞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第14天细胞大致呈"铺路石"样改变,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发现其CD31、CD34、vWF因子呈阳性,流式细胞仪测定CD31、vWF因子阳性细胞分别占87.5%、82.6%,CD31、vWF因子均阳性的细胞占71.2%。结论 HBMCs在VEGF、bFGF的诱导下向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
2010年26期 v.50;No.708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伟民;黄政;杨晓武;陈薇;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CT或腰穿检查确诊的74例SAH患者的DSA检查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74例患者首次DSA检查发现病变者58例,其中颅内动脉瘤43例、动静脉畸形12例、烟雾病3例。首次DSA检查未发现病变的16例治疗3个月后复查DSA仍为阴性,其中9例颅脑CT扫描显示出血性高密度影主要局限于脚间池、环池和四叠体池。结论 DSA检查可发现大多数SAH的病因,其在SAH的病因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010年26期 v.50;No.708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田耀辉;姚鑫;杨玉山;陈步东;蔡邵帅;乔婕;
目的观察人脑胶质瘤组织中耐药相关基因蛋白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拓扑异构酶(Topo-Ⅱ)、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P-糖蛋白(P-gp)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30例人脑胶质瘤组织及20例正常脑组织中的MGMT、Topo-Ⅱ、GST-π、P-gp蛋白。结果正常脑组织中MGMT、Topo-Ⅱ、GST-π、P-gp均无表达,人脑胶质瘤组织中MGMT、Topo-Ⅱ、GST-π、P-gp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9%、24.3%、49.8%、48.2%;MGMT的表达与胶质瘤病理分级无关(P>0.05),Topo-Ⅱ、GST-π、P-gp的表达与胶质瘤病理分级有关(P均<0.05)。结论人脑胶质瘤组织中不同程度地表达耐药相关基因蛋白MGMT、Topo-Ⅱ、GST-π、P-gp,可据此制订个体化的胶质瘤化疗方案。
2010年26期 v.50;No.708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连祥;王军;王运杰;
目的观察侧脑室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侧脑室脑膜瘤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术中发现肿瘤位于一侧侧脑室三角区24例、一侧侧脑室额角3例、一侧侧脑室颞角2例、占据一侧侧脑室1例;其中肿瘤全切26例、次全切3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中去骨瓣减压4例。术前有颅内压增高的21例术后早期颅内高压缓解16例、加重4例,死亡1例。随访3个月~6 a,6例肢体活动障碍者5例改善、1例加重,3例偏盲者2例改善、1例无变化。肿瘤全切病例中,1例术后复发,行二次手术。结论侧脑室内脑膜瘤多位于一侧脑室三角区,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2010年26期 v.50;No.708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志强;王卫红;
目的观察经蝶手术治疗大型、巨型垂体腺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大型、巨型垂体腺瘤患者140例。采用(左)鼻中隔切口,切开鼻前庭小柱,经鼻中隔—蝶窦中线处凿开鞍底,切除肿瘤。结果 140例肿瘤行包膜内全切除48例,其余行次全切除或大部分切除。术后症状立即改善者122例,并发暂时性尿崩症20例、脑脊液(CSF)鼻漏18例、颅内感染5例、垂体功能低下1例。结论对于大型和巨型垂体腺瘤,经蝶手术治疗可获良好效果。
2010年26期 v.50;No.708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楠;
目的观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0水平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与颅脑损伤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和ELISA法测定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1、3、7、10 d的血清hs-CRP、TNF-α、IL-10,分析颅脑损伤程度与hs-CRP、TNF-α、IL-10水平的关系。结果血清hs-CRP、TNF-α、IL-10水平在颅脑损伤后早期即明显升高;重型颅脑损伤组伤后各个时间点的血清hs-CRP、TNF-α和IL-10水平均较轻、中型组明显升高(P均<0.01),中型颅脑损伤组伤后各个时间点的血清hs-CRP、TNF-α和IL-10水平较轻型组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血清hs-CRP、TNF-α、IL-10水平在颅脑损伤后明显升高,它们参与了急性颅脑损伤后的炎症反应过程,并且与颅脑损伤程度有关。
2010年26期 v.50;No.708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刘海红;李海珍;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外周血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白细胞(WBC)计数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用生化分析仪测定60例CAs患者(CAs组)和31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外周血血清LDL-C,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外周血WBC计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 CAs组血清LDL-C水平、WBC计数较对照组升高(P均<0.01)。CAs组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者血清LDL-C水平、WBC计数较颈动脉单纯内膜增厚者高(P均<0.01)。CAs组血清LDL-C水平与WBC计数呈正相关(r=0.798,P<0.01)。结论 CAs患者血清LDL-C水平、WBC计数升高,CAs程度重者血清LDL-C水平、WBC计数升高更明显,二者的升高是同步的。
2010年26期 v.50;No.708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杨;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PML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2例PMLT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分析。结果 12例均表现为颈部进行性增大肿块,B超、CT检查示甲状腺内实性占位。7例行手术治疗,术中冰冻切片检查诊断为恶性淋巴瘤2例,仅行甲状腺肿块活检术;术中冰冻切片检查仅提示甲状腺恶性肿瘤5例,其中3例行患侧甲状腺及峡部切除、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2例行峡部切除及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12例均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为甲状腺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0例行放、化疗治疗。本组存活时间为35~63个月。结论 PMLT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对无法确诊者或存在压迫症状者应进行手术,对已确诊的PMLT采用全身化疗及局部放疗,效果良好。
2010年26期 v.50;No.708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郭丽娜;陈艳;
目的分析老年男性非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糖代谢指标与其OSAHS指标的相关性,并探讨其意义。方法老年男性非糖尿病OSAHS患者35例,测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行多导睡眠图监测,测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 FPG、HbA1c水平与觉醒指数(AI)、与SpO2呈负相关(r分别为-0.012、-0.017及-0.010、-0.021,P均<0.05);HbA1c水平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呈负相关(r=-0.011,P<0.05)。结论老年男性非糖尿病OSAHS患者的FPG、HbA1c水平与其AI、SpO2、AHI有关,OSAHS指标可作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预测因子。
2010年26期 v.50;No.708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春利;马振峰;杨文增;古德强;安丰;
目的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同期膀胱造瘘术治疗合并逼尿肌收缩力减弱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疗效。方法 60例合并逼尿肌收缩力减弱的BPH患者,按膀胱逼尿肌受损程度分为A组[30 cmH2O≤排尿期膀胱逼尿肌压力(Pdet)30~40 cmH2O]、B组(Pdet 20~30 cmH2O)和C组(Pdet 10~20 cmH2O),均同期行TURP膀胱造瘘术,术后1 a随访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生活质量评分(QOL)。结果 A组24例术后2周均拔除造瘘管,排尿通畅,总有效率100%;B组21例中19例先后拔除造瘘管,排尿良好,2例终生保留造瘘管,总有效率90.5%;C组15例中6例先后拔除造瘘管,排尿良好,9例终生保留造瘘管,总有效率40%。结论 BPH患者,由于单纯膀胱出口梗阻引起逼尿肌收缩力减弱时,如逼尿肌轻度受损或中、重度受损而腹压较高者,可行TURP同期膀胱造瘘术;逼尿肌重度受损且腹压低者,宜行单纯膀胱造瘘术,3个月后如逼尿肌功能明显改善,可行TURP。
2010年26期 v.50;No.708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柯昌兴;李昊;王剑松;石永福;杨德林;左毅刚;颜汝平;徐鸿毅;
目的观察膀胱癌患者血、尿及癌组织中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的表达水平与膀胱癌分级、分期的关系。方法 ELISA法检测20例不同分级、不同分期膀胱癌患者血清、尿液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抑素(AS)、内皮抑素(ES)、Kringle 5(K5)基因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膀胱癌组织中的VEGF、AS、ES、K5蛋白。结果高分级、高分期组膀胱癌患者血清及尿液中的VEGF、AS、ES、K5蛋白表达水平较低分级、低分期组高(P均<0.05);VEGF、AS、ES在浅表和浸润膀胱癌组织中表达有差异(P均<0.05)。结论不同分级、不同分期膀胱癌患者癌组织及血清、尿液中VEGF、AS、ES、K5的表达不同。
2010年26期 v.50;No.708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志强;
目的观察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PTAS)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64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接受了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结果本组病例治疗均成功,踝肱指数(AB I)由术前的0.35±0.17升高为术后的0.81±0.13,手术前后相比,P<0.05。64例术后随访6~52个月,闭塞血管通畅率89.07%。结论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良好。
2010年26期 v.50;No.708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尹海磊;蔡锦方;刘立峰;李宗玉;郑金龙;邹林;
目的观察在严重感染创面皮瓣修复术前使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对局部细菌数量和皮瓣炎症反应时间的影响。方法严重感染创面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55例,皮瓣修复术前使用VSD;B组43例,皮瓣修复术前不使用VSD。结果 A组使用VSD前局部细菌数量为(3.2×107±1.9×107)cfu/g、术前为(1.2×104±2.0×104)cfu/g,B组术前为(2.3×107±2.0×107)cfu/g,A组使用VSD前与术前相比及两组术前相比,P均<0.05。术后皮瓣炎症反应时间A组为(8±3)d、B组为(13±3)d,两组相比,P<0.05。结论严重感染创面皮瓣修复术前使用VSD能明显减少创面的细菌量,缩短皮瓣移植后局部的炎症反应时间。
2010年26期 v.50;No.708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贾雷;孙毅平;
目的观察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疗效。方法 42例HSP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2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孟鲁司特(2~6岁为4 mg/d、6~13岁为5 mg/d,睡前服,共1个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72.3%)明显高于对照组(40.0%),两组相比,P<0.05。结论孟鲁司特治疗儿童HSP疗效较好。
2010年26期 v.50;No.708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齐志亭;
目的观察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胸腰椎不稳定骨折患者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横突间或小关节间隙植骨、椎板间植骨,其中10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探查脊髓、椎管内骨块复位。术后对所有病例行胸腰椎正侧位X线检查,从X线侧位片判断螺钉与椎体骺板的成角、进针的位置与深度,观察伤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以及有无后凸。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无内固定失败者,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较术前明显改善,脊髓神经损伤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疗效良好,可早期恢复正常椎体序列,重建脊柱的稳定性,解除对脊髓及神经的压迫。
2010年26期 v.50;No.708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瑜;刘云洁;滕如阳;冯伟;张林;王世端;
目的观察肝移植患者无肝前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实施原位肝移植的患者36例,观察其无肝前期5个时间点,即麻醉前、麻醉诱导时及游离肝30、60、90 min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游离肝90 min比麻醉前低(P<0.05);心率(HR)游离肝90 min比游离肝60 min高(P<0.05),游离肝90 min比麻醉前及游离肝30 min高(P均<0.01);中心静脉压(CVP)游离肝90 min比麻醉前及游离肝30 min低(P均<0.05)。结论肝移植患者无肝前期游离肝90 min时,SBP、DBP及CVP降低,HR加快。
2010年26期 v.50;No.708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贾志;贾浩;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胸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科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SF组和IF组,各20例。麻醉维持:SF组以舒芬太尼0.01~0.03μg/(kg.min)+丙泊酚80~100μg/(kg.min)静脉持续泵注,IF组以0.7 MAC异氟醚吸入+芬太尼1~2μg/kg间断静注+1%利多卡因硬膜外注入。两组肌松维持均为阿曲库铵0.6μg/(kg.min)静脉泵注。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气管插管前1 min(T1)、气管插管后1 min(T2)、胸腔内探查时(T3)、插管拔管时(T4)、插管拔管后5 min(T5)时的收缩压(SBP)、心率(HR)及苏醒期配合评级。结果两组T0与T1相比SBP、HR下降(P均<0.01);IF组与SF组T2、T4的SBP升高(P均<0.01);T3、T4、T5IF组HR较SF组加快(P均<0.01)。苏醒期配合评级SF组明显高于IF组(P均<0.01)。结论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胸科手术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于异氟醚+芬太尼+持续硬膜外麻醉,麻醉诱导期、维持期、拔管期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
2010年26期 v.50;No.708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梁惠仪;林来兴妹;陈白虹;李明;
目的观察实验室环境中的臭氧对DNA芯片荧光信号的破坏作用。方法采用花青素类染料Cy5和Cy3标记的DNA样品进行杂交,对比观察22 ppb及5~6 ppb臭氧对染料荧光信号的破坏作用。结果发现22ppb的臭氧在60 min内可使Cy5的荧光减弱近60%,而5~6 ppb的臭氧可使Cy5的荧光减弱10%左右。结论 22ppb的臭氧对DNA芯片荧光信号的破坏作用大,而5~6 ppb的臭氧对DNA芯片荧光信号的破坏作用极小。
2010年26期 v.50;No.708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