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川;檀艳丽;王佳良;李炜;郑克彬;史彦芳;
目的观察胶质瘤组织中耐药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为临床制订个体化化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9例胶质瘤病理切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GST-π、MGMT,分析其与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关系及两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69例胶质瘤组织中GST-π阳性表达率为72.46%(50/69),其表达强度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r=0.374,P<0.05);MGMT阳性率为63.77%(44/69),其表达强度与胶质瘤病理分级无关(P>0.05)。GST-π与MGMT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GST-π的表达与胶质瘤恶性程度有关,MGMT与恶性程度无关。检测胶质瘤组织中GST-π、MGMT有利于指导临床进行个体化化疗。
2010年30期 v.50;No.712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连祥;张洪亮;王义宝;
目的探讨小剂量缓激肽选择性开放血肿瘤屏障的内在机制。方法在缓激肽作用前后,分别采用NO荧光探针DAF-2/DA测定胶质瘤C6细胞内NO,观察缓激肽作用后的细胞间信号传导过程。结果缓激肽刺激可以引起C6细胞内继发于细胞内钙库释放后的NO水平升高;NO参与C6细胞至毗邻脑血管内皮细胞的信号传导过程。结论小剂量缓激肽可以触发C6细胞内钙库释放诱发的细胞内NO升高过程,这可能是小剂量缓激肽可以选择性开放血肿瘤屏障的原因。
2010年30期 v.50;No.712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韩新华;田薇;施公胜;高宝莲;王东林;
目的观察胶质瘤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p27kip1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胶质瘤组织、5例正常脑组织中EGFR和p27kip1。结果 60例胶质瘤患者中有39例表达EGFR,20例表达p27kip1。EGFR在正常脑组织中无表达,在Ⅱ、Ⅲ、Ⅳ级胶质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4%、60.9%、87.5%(P<0.05);p27kip1在正常脑组织中表达率为80.0%,在Ⅱ、Ⅲ、Ⅳ级胶质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26.1%、12.5%(P<0.05)。EGFR表达与胶质瘤病理分级呈正相关(r=0.426,P<0.05),p27kip1表达与胶质瘤病理分级呈负相关(r=-0.325,P<0.05)。结论 EGFR、p27kip1表达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有关,其表达异常可能在肿瘤形成中起促进作用。
2010年30期 v.50;No.712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檀艳丽;方川;刘书哲;杨永斌;高伟敏;薛娟;
目的观察胶质瘤组织及细胞U251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8例脑胶质瘤组织和U251中的EGFR。用EGF作用U251,MTT法检测U251细胞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U251中磷酸化EGFR(p-EGFR)。结果 78例胶质瘤组织中EGFR阳性表达率为66.67%(52/78),且与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r=0.441,P<0.05)。EGF作用后,U251细胞增殖显著、U251中p-EGFR水平明显提高(P均<0.05)。结论胶质瘤组织、细胞中EGFR均呈过度表达。EGFR通过其介导的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促进细胞增殖,EGFR在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0年30期 v.50;No.712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邓航;莫万彬;周晓坤;唐乐剑;苏国军;罗毅;杜贻庆;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阿霉素治疗胶质瘤患者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对手术治疗的32例胶质瘤患者手术灶处铺垫含有阿霉素2.5~10 mg的明胶海棉,并于瘤腔内留置ommaya化疗泵导管。术后经ommaya泵反复注入阿霉素2.5~5 mg/次,同时放疗者21例。结果 32例手术患者局部化疗2、3、4、5、6次者分别为9、9、7、2、3例,共122次。并发脑内出血5例次、癫痫3例次、颅内压增高并头痛3例7次。颅内出血者均同时合并放疗,颅内压增高并头痛者单次用阿霉素5 mg者5次、10 mg者2次。结论手术治疗胶质瘤患者行阿霉素局部化疗时可发生脑内出血、癫痫、头痛等并发症。调整单次阿霉素用量、避免同时放疗、减慢输注速度等可以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2010年30期 v.50;No.712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谭泊静;赵文清;李文玲;赵晓芸;岳向勇;杜亚丽;郭韬;
目的分析难治性枕叶癫痫的手术治疗效果和视觉功能保护效果。方法对7例难治性枕叶癫痫患者,行视力视野检查,致痫灶行皮层或局部病灶及周围胶质增生带切除术,对5~10 s内迅速跟随发作起始的症状产生区行低功率皮层热灼术或局部皮层切除术,疑有功能区放电或发作起始者加行脑磁图功能区定位,功能区行低功率皮层热灼术,并注意保护好其白质传导纤维。其中确定发作起始于功能区的2例行功能区皮层热灼术。根据Engel′s术后效果分级评估疗效;行视力视野检查,观察术后患者视觉功能变化。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6例无癫痫发作,达到Engel′sⅠ级,1例术后存在稀少癫痫发作,达到Engel′sⅡ级。6例(包括行功能区皮层热灼术2例)术后视觉功能无明显变化,1例视觉功能障碍较术前加重。结论定位明确的难治性枕叶癫痫患者可行致痫灶皮层或局部病灶及周围胶质增生带切除术;功能区低功率皮层热灼术可有效控制癫痫发作,且不造成功能缺失。术前精确定位功能区,术中保护功能区皮质及白质传导纤维,可有效减少视觉功能损伤机会。
2010年30期 v.50;No.712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强;杨明飞;
目的观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75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1 d采集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催乳素(PRL)、睾酮(T)、孕酮(P)及雌二醇(E2)水平。结果颅脑损伤后FSH、P水平下降,T、E2水平升高;与局限性脑损伤患者比较,弥漫性轴索伤患者FSH、P、T、及E2水平变化较大;颅脑损伤越严重,FSH、P、T及E2变化越大;与正常人及轻型损伤患者比较,重型损伤患者FSH、P、T及E2变化更大(P均<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可导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改变,这一改变与损伤类型、损伤严重程度和性别等有关。
2010年30期 v.50;No.712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胡火军;黄益玲;王雄伟;马金阳;董元训;
目的分析星形细胞瘤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变化及其与端粒酶的相关关系。方法对53例星形细胞瘤组织及11例正常脑组织中的survivin和端粒酶分别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PCR-ELISA检测。结果 53例星形细胞瘤组织中survivin阳性率和端粒酶表达率分别为39.62%(21/53)和50.94%(27/53),且均随病理级别的升高而增加(P<0.05);正常脑组织中两者均为阴性。survivin表达阳性、阴性者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19%(16/21)、34.38%(11/32),P<0.05。survivin表达与端粒酶呈明显的正相关(r=0.573,P<0.05)。结论 survivin表达与端粒酶均与星形细胞瘤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可能是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标志物;survivin对端粒酶表达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2010年30期 v.50;No.712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辛林伟;唐际存;李强;王锐英;魏凌云;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鞘内注射对断指再植术后伤指感觉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行断指再植术的39例(45指)随机分为NGF组(19例21指)和对照组(20例24指)。两组均行断指再植术,NGF组于10倍显微镜下吻合伤指神经外膜后,在近端神经鞘膜内注射NGF 7.5μg;对照组不予注射。术后随访3、6个月,测试两组伤指指端两点分辨觉。结果 NGF组伤指感觉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NGF神经鞘膜内注射有助于断指再植术后伤指感觉功能恢复。
2010年30期 v.50;No.712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胡建功;邢恩鸿;李秀英;金小萍;王宁;
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阿片生长因子受体(OGFR)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腺病、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OGFR mRNA及蛋白。结果乳腺腺病组织中OGFR mRNA的表达量为1.24±0.49,OGFR蛋白的表达量及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4±0.49和42.27%±8.56%,均明显高于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0.74±0.40(P<0.01)、1.40±0.39(P<0.05)和25.52%±10.62%(P<0.01)。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OGFR mRNA、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低于乳腺腺病组织;OGFR可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2010年30期 v.50;No.712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海元;许光华;张静;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Runx3基因(Ad-Runx3)联合顺铂(DDP))对肝癌细胞HLE增殖的抑制效果。方法通过Ad-Runx3感染HLE,采用RT-PCR方法检测Runx3基因在HLE中的转录,用Ad-Runx3联合DDP处理培养的HLE,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LE中Runx3表达情况,MTT法检测HLE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HLE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结果 Ad-Runx3感染HLE后即有目的基因转录,感染48 h后,Runx3呈高表达;加入100感染复数(MOI)的Ad-Runx3与6.25μg/ml的DDP后5 d,HLE细胞生长抑制率达92.46%±1.13%,显著高于单加Ad-Runx3者的59.28%±1.37%和单加DDP者的46.37%±2.51%(P均<0.05)。加入Ad-Runx3与DDP的HLE其细胞阻滞于G2/M期,S期细胞减少,细胞凋亡率为18.62%±2.48%,显著高于单用Ad-Runx3者的8.66%±0.78%和DDP者的7.48%±0.32%(P均<0.05)。结论 Ad-Runx3可增强DDP致肝癌细胞HLE增殖抑制作用,提高其细胞凋亡率。
2010年30期 v.50;No.712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红斌;朱庆华;智华;王丽梅;王静;马东周;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脑外伤患者(观察组)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内皮素(ET)-1水平的变化,探讨NSE和ET-1与脑外伤严重程度以及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8例脑外伤患者(观察组)分别于伤后第1、3、7天采集静脉血3 ml,用放免法检测NSE和ET-1,同时选取25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对照组)。结果观察组血浆NSE、ET-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脑外伤血浆NSE、ET-1水平与脑损伤程度和患者预后呈正相关(r=0.911,P<0.05)。结论脑外伤后血浆NSE、ET-1水平与脑外伤损伤程度及患者预后有关;脑外伤后血浆NSE升高比ET-1更早、更敏感,ET-1升高比NSE更持久。
2010年30期 v.50;No.712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郭付有;李治华;孙红卫;宋来君;蔡博文;游潮;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治疗松果体区病变的疗效,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治疗后严密随访的25例松果体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25例患者中行病变全切除术10例、次全切除术2例(手术组),行脑室—腹腔(V-P)分流术加放疗13例(对照组)。结果手术组和对照组患者出院时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91.7%和92.3%(P>0.05),随访26个月时手术组和对照组KPS分别为(95±6.74)和(52.3±23.5)分(P<0.01),两组病变缓解率分别为75%和23.1%(P<0.05)。结论手术切除松果体区病变的远期疗效优于V-P分流术加放疗。显微手术全切病灶是治疗松果体区病变的首选方法。
2010年30期 v.50;No.712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罗斌;李冰;孙梅;黄楹;
目的探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切除鞍区颅咽管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直径2.5~4.8 cm的鞍上颅咽管瘤(囊变8例,伴有钙化2例,完全实性8例)采用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根据肿瘤位置利用不同解剖间隙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部切除15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尿崩症及电解质紊乱,经药物治疗后好转,9例视力改善。结论额外侧锁孔入路能提供足够的鞍上区手术空间,可充分显露鞍区病变及其邻近结构、减少脑牵拉,有利于颅咽管瘤的全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切除鞍上颅咽管瘤的手术径路。
2010年30期 v.50;No.712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袁波;谭占国;杨明;夏志民;叶党华;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4例形成脑内血肿)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13例开颅行动脉瘤夹闭术,4例形成脑内血肿者行开颅血肿清除及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均采用"三H"疗法,予以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治疗。结果 17例动脉瘤均成功夹闭。术后随访0.5~3 a,根据GOS:Ⅴ级10例,Ⅳ级4例,Ⅲ级2例,Ⅰ级1例。结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应及早开颅行动脉瘤夹闭术,对形成脑内血肿者应急诊清除血肿、探查夹闭动脉瘤。术后采用"3H"疗法、给予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2010年30期 v.50;No.712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钱惠农;王有刚;姜峰;
目的观察改良人工硬脑膜成形术在脑外伤减压术中硬脑膜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对88例脑外伤减压术硬脑膜缺损患者分别采用改良人工硬脑膜修补术(A组,46例)和传统颞肌—硬脑膜缝合术(B组,42例)治疗。观察硬脑膜修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能达到满意修复脑膜缺损目的。两组术后脑脊液漏、皮下积液、伤口感染等发生率近似(P>0.05),A组手术用时较短(P<0.05),术后癫痫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采用改良人工硬脑膜成形术修复脑外伤减压术中硬脑膜缺损效果好、安全。
2010年30期 v.50;No.712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孙伟元;冯玉芳;陈术;徐新华;朱福明;刘洪军;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颅底修补术治疗多发性颅底骨折移位及缺损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鼻内镜下颅底修补术治疗外伤性颅底骨折移位及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术后随访1~2.5 a,11例伴发脑脊液鼻漏者术后未再发鼻漏,3例张力性气脑者术后CT追踪示颅内积气消失;7例CT扫描示修补效果满意。结论鼻内镜下颅底修补术治疗多发性颅底骨折移位及缺损简便、安全、手术成功率高、效果好。
2010年30期 v.50;No.712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全忠;徐文涛;姜海涛;李玉文;南惠敏;
目的观察Onyx-18胶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并反复鼻腔大出血的疗效。方法 1例外伤性右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并反复鼻腔大出血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将6 F导引导管经右侧股动脉插入至右侧颈内动脉,先用0.014微导管置入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破口的远端(大脑中动脉),将一Hyperglide球囊置放在颈内动脉破口处,充盈球囊,闭塞颈内动脉覆盖破口,微导管通过瘘口进入假性动脉瘤内,注入Onyx-18胶1ml,释放球囊,造影,确保大脑供血。如此反复注入直至破口完全闭塞。结果成功闭塞颈内动脉瘘口,造影示显影正常(由于假性动脉瘤的供血"偷流",闭塞前颈内动脉瘘口以远不显影),颈内动脉通畅。结论用Onyx-18胶配合球囊辅助技术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安全、可行。
2010年30期 v.50;No.712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耀武;
目的观察外伤性颅骨缺损早期修补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6例外伤性颅骨缺损患者颅骨修补术后1 a生活质量评分(KPS)、GOS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比较早期(颅骨缺损3个月内)及晚期(颅骨缺损6个月后)颅骨修补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与晚期修补者比较,早期修补者颅骨修补术后1 a时KPS及预后分级(GOS)明显提高(P均<0.05),术后神经功能改善较明显(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外伤性颅骨缺损患者早期颅骨修补不仅能解除颅骨缺损带来的精神负担,且可终止或逆转颅骨缺损造成的继发性脑损害,提高疗效。
2010年30期 v.50;No.712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光发;李广收;王光茂;杨云玲;
目的观察survivin在星形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星形细胞瘤组织中的survivin。结果 45例星形细胞瘤组织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为55.6%(25/45),其中病理分级Ⅰ~Ⅱ级的星形细胞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3%(1/12),Ⅲ级为64.7%(11/17),Ⅳ级为81.3%(13/16),Ⅰ~Ⅱ级与Ⅲ、Ⅳ级比较、Ⅲ级与Ⅳ级比较,P均<0.05;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星形细胞瘤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近似(P>0.05)。结论 survivin与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分级有关,星形细胞瘤组织中survivin阳性表达上调,提示预后不良。
2010年30期 v.50;No.712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彦良;马恒;孙现军;宋希林;
目的比较结直肠癌同期肝转移患者同期与分期手术的疗效。方法 78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同期手术患者49例(同期组),分期手术患者29例(分期组)。结果两组无手术死亡,术后1、3、5 a累积生存率同期组分别为82.9%、40.5%、11.8%;分期组分别为77.8%、42.2%、19.7%,两组比较,P>0.0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同期组为16.3%,分期组为10.3%(P均>0.05)。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同期手术和分期手术疗效相似,手术并发症相近。
2010年30期 v.50;No.712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郭莉;潘虹;丘小庆;
目的探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在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δ溶血素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时段取金葡菌液离心、过滤,用HPLC检测金葡菌不同生长时间点的δ溶血素分泌水平。Resource PHE 1-ml色谱柱,流动相为三氟乙酸/乙腈,流速为1~2 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结果δ溶血素洗脱峰尖锐对称,每次上柱分析20 min完成;δ溶血素分泌曲线呈S形。结论 HPLC法检测金葡菌δ溶血素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监测金葡菌密度感应agr系统。
2010年30期 v.50;No.712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侯煜;王向荣;王林杰;冯建刚;卜宏建;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联合髌周支持带平衡术治疗伴有髌股关节对合紊乱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的疗效。方法将47例(69膝)膝关节OA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20例27膝)在关节镜下行单纯膝关节清理术,B组(27例42膝)在关节镜下行关节清理术加髌周支持带平衡术。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 a,B组术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Kujala评分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关节镜下髌周支持带平衡术能有效治疗膝关节OA,尤其适合纠正髌股关节对合关系紊乱所致的应力失衡。
2010年30期 v.50;No.712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黄媛霞;段永壮;李康;徐海斌;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血清和关节液中IL-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抑制剂-1(TIMP-1)水平及其与关节软骨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6例膝关节OA患者(OA组)血清及膝关节液中的IL-1、MMP-1、TIMP-3水平,并与正常人血清(20例)和膝关节液(10例)标本(对照组)进行对比;依据关节镜下改良分度法对膝关节软骨损伤程度进行评价。结果 OA组患者血清、关节液中IL-1、MMP-3水平及关节液中MMP-3/TIMP-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血清TIMP-1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关节液中TIMP-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关节液中IL-1、MMP-3、TIMP-1水平及MMP-3/TIMP-1与关节软骨损伤程度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OA患者血清和关节液中IL-1、MMP-3水平升高。血清、关节液中IL-1、MMP-3水平及MMP-3/TIMP-1是综合反映关节软骨损伤程度生物标志物,结合临床可作为早期诊断OA的手段之一。
2010年30期 v.50;No.712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樊洁;徐宏辉;
目的探讨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MIPPO)治疗四肢骨折时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M IPPO治疗的156例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发生螺钉切割3例,钢板断裂4例,均经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术后切口感染3例,取出内固定物后行外固定,待感染控制后再次手术置入钢板,最终获得满意愈合;骨折不愈合3例,经二次手术植骨后愈合;管状骨成角及旋转畸形3例,未作处理。结论 MIPPO治疗四肢骨折时有发生螺钉切割、内固定物断裂、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可能,术者掌握熟练的手术技巧和生物学固定原则,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010年30期 v.50;No.712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王益民;韦兆祥;庄民;商晓军;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联合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5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PFNA内固定术。结果 45例手术均顺利,术中出血平均100 ml。40例术后随访3~1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结论 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好。
2010年30期 v.50;No.712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灏;
目的观察IL-6、IL-8、TNF-α在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退变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检测退变椎间盘组织(观察组)和正常椎间盘组织(对照组)中IL-6、IL-8及TNF-α,观察其与椎间盘突出程度的关系。结果观察组IL-6、IL-8及TNF-α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椎间盘突出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P<0.05)。结论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退变椎间盘组织中IL-6、IL-8及TNF-α水平增高,且与椎间盘退变程度有关;IL-6、IL-8及TNF-α在椎间盘退变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2010年30期 v.50;No.712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瑞玲;
目的观察骨肉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骨肉瘤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50例骨肉瘤组织MMP-9和VEGF,并以30例良性骨肿瘤组织为对照。结果骨肉瘤组织中MMP-9和VEGF的表达量明显高于良性骨肿瘤组织;有软组织浸润、转移及Ⅱb、Ⅲ期的骨肉瘤组织中MMP-9和VEGF表达明显高于无软组织浸润、转移及Ⅰ、Ⅱa期者(P<0.01)。结论骨肉瘤组织中MMP-9和VEGF表达明显上调,这可能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关。
2010年30期 v.50;No.712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薛素民;
目的评估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跌倒高危因素,探讨其防护措施。方法对208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应用跌倒风险评估表,将风险分为3级,1级者高危跌倒对象。根据此评估结果制订适宜的防跌倒训练计划。结果 208例患者中108例为跌倒风险1级患者。全组全膝关节置换者均顺利度过康复期,无跌倒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患肢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1.00±3.10)分,较术前提高21.76分。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跌倒的高危因素是全身情况差合并重要脏器疾患,严重膝关节内、外翻,挛缩畸形,日常活动能力差或合并其他骨伤疾患及术后疼痛等。术前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进行跌倒风险因素评估,预见性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可避免术后跌倒发生。
2010年30期 v.50;No.712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邴来英;赵蔚;宋秀梅;
目的评价七氟醚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麻醉在小儿腹股沟区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腹股沟区手术患儿60例,ASAⅠ级,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组)、氯胺酮组(K组)和七氟醚+舒芬太尼组(SS组),各20例。S组和SS组用8%七氟醚诱导入睡后,以3%~5%的七氟醚维持麻醉,术毕停止吸入。其中SS组在切皮前缓慢静注舒芬太尼0.2μg/kg。K组肌注氯胺酮5 mg/kg,入睡后以6~10 mg/(kg.h)持续静脉泵注氯胺酮维持麻醉,术毕停止静脉泵注。观察三组患儿入室时及麻醉诱导、切皮、术毕时的HR、MAP、SpO2。记录患儿意识消失时间、苏醒时间及术后躁动情况。结果 S组和SS患儿麻醉诱导及苏醒时间明显短于K组(P均<0.05);麻醉维持期间S组和SS组患儿血流动力学比K组稳定(P均<0.05);术后躁动和恶心呕吐发生率SS组最低(P<0.05)。结论七氟醚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用于小儿腹股沟区手术麻醉安全、有效。
2010年30期 v.50;No.712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张群芝;李新伟;朱新武;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NSCLC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0例NSCLC组织、30例肺良性病变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MMP-9及VEGF,分析MMP-9及VEGF与NSCLC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 NSCLC组织中MMP-9和VEGF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和肺良性病变组织(P<0.01)。MMP-9及VEGF在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鳞癌(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Ⅲ、Ⅳ期者高于Ⅰ、Ⅱ期者(P<0.05)。NSCLC组织中MMP-9与VEGF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451,P<0.05)。结论 NSCLC组织中MMP-9和VEGF均表达上调,并与NSCLC侵袭、转移有关。
2010年30期 v.50;No.712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关育忠;
目的观察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 69例老年股骨颈骨折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配合功能锻炼,应用抗生素、抗凝等药物治疗。结果 69例术后随访6个月~5 a,平均22.6个月,按Harris评分标准,优良率为91.3%。结论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疗效好、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
2010年30期 v.50;No.712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孙卫国;陈珂;薛建军;
目的探讨面中部掀翻术在颜面部上颌鼻颧眶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5例颜面部骨折(上颌骨、颧骨、鼻骨、眶骨)患者采取经面中部掀翻径路行颜面部骨折钛板内固定术。结果术后CT检查示所有骨折均呈骨性愈合。20例术后随访1~2 a,面部形态恢复良好、美观,无外露切口,咬牙合关系良好,咀嚼功能恢复。结论面中部掀翻术在颜面部骨折治疗中具有面部皮肤无切口、暴露骨折部位充分、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的优点,是治疗颜面部多发复合型骨折的有效径路。
2010年30期 v.50;No.712 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继红;李瑞平;李慧琴;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局部注射联合中药口服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疗效及其对患者唾液中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68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曲安奈德治疗,治疗组采用曲安奈德联合中药口服治疗。测定治疗前后唾液中TNF-α水平。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7.6%、85.3%(P<0.05);两组治疗后唾液中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曲安奈德局部注射联合中药口服治疗口腔扁平苔藓患者效果好,并可降低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唾液中TNF-α水平。
2010年30期 v.50;No.712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谢亨清;陈洪;郭敏;
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 57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2例因恶性心律失常、室颤抢救无效死亡。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安全、效果好,但应严格把握适应证。
2010年30期 v.50;No.712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杨喜旺;刘宏建;
目的观察钢丝环扎联合改良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5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行钢丝环扎加改良张力带固定术。结果术后随访6~15个月,平均9.4个月,术后疗效优良率为91.1%,无骨折移位。其中克氏针滑动刺破皮肤1例,钢丝断裂3例,但均未影响骨折愈合。结论采用钢丝环扎联合改良张力带固定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操作简便、效果好、创伤小、有利于患肢早期活动。
2010年30期 v.50;No.712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琳;马朝霞;马绍珍;
目的观察改良额肌腱膜悬吊术治疗儿童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疗效。方法采用改良额肌腱膜悬吊术矫正重度上睑下垂患儿78例(108眼)。结果术后矫正良好88眼,基本矫正11眼,矫正不足9眼,无过矫者,无暴露性角膜炎发生。术后随访6~15个月,无复发。结论改良额肌腱膜悬吊术治疗儿童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简单、安全、效果好。
2010年30期 v.50;No.712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云侠;
目的探讨眼外伤继发青光眼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150眼)眼外伤继发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0例眼外伤导致继发性青光眼的原因分别为眼内积血(72例)、前房角挫伤(25例)、晶状体损伤(38例)、外伤性虹睫炎(15例)。单纯药物治疗25眼,药物联合各类手术治疗125眼。随访3~6个月,眼压<21 mmHg者135眼(90%),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128眼(85.3%)。结论眼外伤继发青光眼多由眼内积血、前房角挫伤、晶状体损伤等引起,应在降眼压等保守治疗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手术治疗。
2010年30期 v.50;No.712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苑相爱;刘洪涛;
目的观察自制祛腐生肌散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效果。方法将103例慢性皮肤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2例,采用自制祛腐生肌散创面涂布换药;对照组51例,采用创面清创包扎换药。均在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 3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08%,对照组为39.2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自制祛腐生肌散创面涂布换药治疗慢性皮肤溃疡安全、有效。
2010年30期 v.50;No.712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胡亚兰;戴卫红;贾凤春;翟红宇;李楠;王水霞;祁丽;
目的观察皮脂腺囊肿感染切开引流后采用壳聚糖凝胶纱条填塞换药的效果。方法 32例皮脂腺囊肿感染切开引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2例。治疗组采用壳聚糖凝胶纱条填塞换药、平均1次/2 d;对照组采用传统油纱填塞换药。结果治疗组手术至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为16.3 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6.9 d(P<0.01)。结论采用壳聚糖凝胶纱条填塞换药可明显缩短皮脂腺脓肿切开引流术后的换药时间,促进创口愈合。
2010年30期 v.50;No.712 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薛玉龙;刘建洛;杨征宇;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发胰瘘的原因及其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并发胰瘘4例(4/25),其中行胰空肠端侧吻合3例(3/8),空肠套入捆绑式吻合1例(1/17)。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与手术方式相关,捆绑式胰肠吻合发生胰瘘的几率较小。胰管内放置引流管能减少胰瘘的发生。
2010年30期 v.50;No.712 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瑞华;
目的评价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68例(182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发性白内障患者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治疗。结果 166眼一次手术成功,余16眼术后1周因后囊Ⅲ级浑浊,第1次击射能量低而行二次手术。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并发症主要为人工晶状体损伤。结论 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简单、安全、有效。提高手术技巧并合理选择激光参数是提高临床疗效、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2010年30期 v.50;No.712 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李济福;屈跃军;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8水平的影响。方法 50例严重烧伤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25例。A组按常规创面处理,给予营养支持、抗休克治疗;B组在常规创面处理、营养支持、抗休克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天取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IL-8。同时与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C组)。结果 A、B组血清TNF-α、IL-6、IL-8水平显著高于C组(P均<0.05);治疗前A、B组血清TNF-α、IL-6、IL-8水平比较,P均>0.05;治疗后第3、7天B组低于A组(P均<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烧伤患者血清TNF-α、IL-6、IL-8的释放,从而有效降低由烧伤引发的炎症反应。
2010年30期 v.50;No.712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赵俊敏;刘敬珍;王云平;
目的探讨结构式心理干预对围手术期食管癌患者的影响。方法对6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于围手术期实施结构式心理干预。干预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应激处理、应对技巧及心理支持。结果结构式心理干预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大大提高其治疗依从性。结论结构式心理干预能有效地帮助患者积极地应对疾病和手术,促进患者顺利康复。
2010年30期 v.50;No.712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官成;白桂芝;袁江永;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A组)和25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B组)中的VEGF。结果 A组VEGF阳性表达率为78.3%,B组为12.0%(P<0.05)。VEGF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增高。VEGF表达上调可促进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和病情进展。
2010年30期 v.50;No.712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关如东;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结肠癌组织及20例正常结肠组织中VEGF和MMP-9。结果结肠癌组织中MMP-9和VEGF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结肠组织。癌组织中MMP-9和VEGF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MMP-9与VEGF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63,P<0.05)。结论结肠癌组织中MMP-9和VEGF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二者表达呈正相关。MMP-9和VEGF共同促进了结肠癌的浸润、转移。
2010年30期 v.50;No.712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申;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对慢性心房纤颤(AF)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有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指征并伴有慢性AF患者随机分成A、B组,各30例。A组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冲洗式射频消融术,B组仅常规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1个月,A组25例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3.3%;B组分别为9例和30%(P<0.01)。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冲洗式射频消融治疗慢性AF安全、有效。
2010年30期 v.50;No.712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昌国;聂洁伟;
目的观察胰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和CA50水平变化及其对胰腺癌分期和手术可切除性的术前预测价值。方法测定60例胰腺癌患者(胰癌组)血清CEA、CA19-9及CA50,根据手术和病理学检查判定TNM分期。以40例良性胰腺疾病患者作对照(对照组),分析血清CEA、CA19-9、CA50水平与胰腺癌分期以及手术可切除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胰癌组血清CEA、CA19-9、CA50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胰癌组Ⅲ+Ⅳ期患者的血清CEA、CA19-9、CA50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1);姑息性手术患者的血清CEA、CA19-9、CA50水平显著高于根治性手术患者。结论血清CEA、CA19-9、CA50水平与胰腺癌分期有关,可作为判定胰腺癌能否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参考指标。
2010年30期 v.50;No.712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洪璋;靖林林;程耿斌;陈为坚;
目的观察小针刀疗法联合玻璃酸钠局部注射治疗肩部慢性肌肉损伤的疗效。方法 52例肩部慢性肌肉损伤患者,在行小针刀治疗后即局部注射玻璃酸钠2 ml。结果 52例中治愈41例(78.8%),显效9例(17.6%),好转2例(3.8%),总有效率为100%。结论小针刀疗法联合玻璃酸钠局部注射治疗肩部慢性肌肉损伤安全、有效。
2010年30期 v.50;No.712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宋海云;陈登庭;邢鲁奇;
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中ER、PR及C-erb-2、p53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60例乳腺癌组织中ER、PR及C-erb-2、p53。结果乳腺癌组织中均有ER、PR及C-erb-2、p53表达。C-erb-2表达与肿瘤大小有关(P<0.05)。ER、PR及C-erb-2、p53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且p53与ER、PR与的表达呈负相关(r分别为-0.445、-0.034,P均<0.05),p53与C-erb-2的表达呈正相关(r=0.235,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ER、PR、C-erb-2、p53均呈阳性表达,但与乳腺癌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不同,联合检测这四项指标对于乳腺癌的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10年30期 v.50;No.712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秦真英;陈长远;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检查在继发性闭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继发性闭经的52例患者行阴道超声检查,观察子宫体大小、子宫内膜形态及厚度、卵巢大小及有无卵泡。结果 52例中有34例(65.38%)子宫正常大小或略小,宫体指数≥13 cm,子宫内膜厚≥0.6 cm,卵巢正常大小,周边可见数个排列的卵泡。18例(34.61%)患者子宫体积缩小,宫体指数<13 cm,子宫内膜厚<0.6 cm,卵巢缩小,无卵泡。结论经阴超声检查诊断继发性闭经具有无创、经济、安全、方便、可重复、易于实施等优点,诊断符合率为67.31%(35/52),此项检查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2010年30期 v.50;No.712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伟;王慧芳;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与开腹TME治疗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腹腔镜TME(A组)和36例开腹TME(B组)治疗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近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和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95.6±32.8)、(155.2±35.7)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4.6±91.4)、(302.1±217.3)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32.8±6.8)、(74.2±10.1)h,住院时间分别为(11.8±2.0)、(14.6±2.8)d(P均<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组为9.38%,B组为30.56%(P<0.05)。结论腹腔镜TME治疗直肠癌安全、可行,近期疗效优于开腹手术。
2010年30期 v.50;No.712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何光平;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将9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行EST联合LC,对照组行传统开腹胆管探查T管引流术。结果治疗组手术成功率为95.6%,对照组为91.1%(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P<0.05),治疗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 EST与LC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
2010年30期 v.50;No.712 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伊朝辉;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不同发展时期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TNF-α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通过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分为无DR25例(无DR组),单纯性DR 32例(单纯组),增殖性DR 23例(增殖组)。另设正常对照组(正常组)25例。采用免疫比浊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其血清hs-CRP和TNF-α。结果对照组、单纯组和增殖组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逐渐升高(P均<0.05),均高于正常组(P均<0.05)。血清hs-CRP与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452,P<0.05)。结论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增高是DR发展的危险因素。检测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可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风险并估计其严重程度。
2010年30期 v.50;No.712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蒲江涛;杨峥;戴天阳;唐小军;詹福生;
目的对比观察完全电视辅助胸腔镜(VATS)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Hybrid)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创伤程度。方法将118例早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V组采用VATS行肺癌根治术,H组采用Hybrid行肺癌根治术。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胸液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IL-6水平、术后不同时点的疼痛评分及慢性疼痛(CPP)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CPP发生率、血清IL-6水平比较,P均>0.05;H组术后胸液引流量多于VATS(P<0.05),术后1~3 d疼痛评分高于V组(P<0.05)。4 d后疼痛评分两组近似(P>0.05)。结论 VATS手术和Hybrid手术治疗早期NSCLC术后近期创伤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但远期无明显区别。
2010年30期 v.50;No.712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刘增刚;王利宁;邢建波;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静滴辅助放化疗治疗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肺癌多发性骨转移患者,采用唑来膦酸4 mg加入0.9%氯化钠100 ml中静滴联合6 mV X线局部放疗和GP、NP、TP或EP方案化疗。结果全组中26例完成治疗,2例因并发脑转移死亡。止痛效果:CR 20例,PR 6例,MR 1例,NR 1例,总有效率为92.9%;骨转移灶:CR 4例,PR 8例,NC 11例,PD 5例,总有效率为42.9%。不良反应均能耐受。结论唑来膦酸静滴辅助放化疗治疗肺癌骨转移效果较好。
2010年30期 v.50;No.712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孙桂明;李新焕;王宝中;
目的观察视黄酸逆转人乳腺癌对他莫昔芬(TAM)细胞株(MCF-7/T)TAM耐药的效果。方法用1μmol/L的TAM处理MCF-7/T 48 h(对照组)。观察组MCF-7/T在加入TAM前先用1μmol/L视黄酸预处理24 h,余处理同对照组。用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用流式细胞术测细胞周期、凋亡率及Bc l-2水平。结果观察组细胞增殖抑制率、G0/G1期细胞和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Bc l-2相对表达量为(14.89±8.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50±7.42),P<0.05。结论视黄酸能逆转MCF-7/T细胞对TAM的耐药性。
2010年30期 v.50;No.712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邢庆胜;张建锋;
目的观察改良椎管内减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方法对80例反复发作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进行腰椎MRI及椎间盘造影检查确诊,行椎板单侧或双侧开窗、椎管内减压术,术中保留椎间盘、棘突和部分椎板,仅行分离粘连组织、松解神经根和椎弓根钉棒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结果 80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5~2 a,腰痛症状均消失,活动良好。结论改良椎管内减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可有效消除该患者腰痛症状,长期疗效好。手术创伤明显减小。
2010年30期 v.50;No.712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郭中恒;宋林;吴伟;
目的分析纤维胆管镜(胆管镜)诊治胆管疾病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胆管镜诊治胆管疾病后发生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热7例,恶心呕吐6例,腹痛腹泻6例,置T管困难4例,T管脱落5例,胆管和窦道出血4例,小肠穿孔2例,窦道断裂3例。结果胆管镜诊治胆管疾病后可发生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置T管困难、T管脱落、胆管和窦道出血、小肠穿孔、窦道断裂。患者体质弱、操作时间长、大量快速低温NS灌注、细菌进入肝窦引起胆管感染或一过性菌血症导致发热。快速、过量灌注低温NS造成胆管内压升高和胃肠道痉挛导致患者发生恶心呕吐。患者情绪紧张、胆管刺激及胆管内压升高导致其腹痛、腹泻。窦道细而长,皮下潜行弯曲或成角使T管置入困难。胶布固定不牢导致T管脱落。局部炎症及操作粗暴、损伤窦道和胆管壁致使胆管和窦道出血。T管位置不当、压迫肠管致其穿孔。拔T管较早,窦道壁薄弱、窦道弯曲过长及粗暴拔管导致窦道断裂。结论胆管镜诊治胆管疾病后并发症多为诊治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
2010年30期 v.50;No.712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