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IL-17A基因-121G/A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早发冠心病的关系

    张效林;韩雅玲;裴芳;闫承慧;康建;

    目的探讨IL-17A基因-121G/A(IL-17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早发冠心病(CAD)发病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重测序法检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520例早发CAD患者和480例非CAD对照者IL-17A基因-121G/A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情况。结果 IL-17A基因-121G/A单核苷酸多态三种基因型(GG型、GA型和AA型)在早发CAD患者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6.9%、12.2%和0.9%,在对照者分别为81.2%、17.8%和1.0%,两组间的基因型分布皆符合Hardy-W e inberg平衡定律,IL-17A基因-121G/A单核苷酸多态的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两者间存在统计学差异(OR=0.68;95%可信区间为0.49~0.94;P=0.02)。按性别进行亚组分析,IL-17A基因-121G/A单核苷酸多态的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在男性CAD和对照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OR=1.56;95%可信区间为1.04~2.28;P=0.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17A基因-121G/A多态性是CA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存在IL-17A基因-121G/A单核苷酸多态性。IL-17A基因-121G/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早发CAD的发病存在相关关系,G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CAD的危险性增加。

    2010年33期 v.50;No.715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2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表达

    刘映峰;江玲;张培东;魏向龙;吴宏超;缪绯;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上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2(CD273/PD-L2)的蛋白以及mRNA表达水平。方法将8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及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3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5例,对照组20例。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CD273+细胞百分率,RT-PCR检测其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P及ACS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上CD273蛋白及mRNA表达均升高,以ACS组为著(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27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2010年33期 v.50;No.715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染料木素对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大鼠心肌肥厚的保护作用

    江丽霞;曾靖;黄婵娟;陈明初;黎晓;黄志华;张本全;

    目的观察染料木素(GEN)对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大鼠心肌肥厚的保护作用及其对心肌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心肌肥厚模型组,溶剂组,低、中、高剂量GEN组。造模成功后第2天开始给予不同浓度的GEN、二甲基亚砜或生理盐水,连续14 d,末次给药后禁食12 h,取心脏称左心室质量,计算左心室质量参数,比色法测定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酶法测定血清及心肌组织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活性。结果心肌肥厚模型组左心室质量参数升高,心肌组织SOD和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血清LDH和CK活性升高,而心肌组织LDH和CK活性降低。GEN治疗组与心肌肥厚模型组相比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 GEN可通过提高SOD和GSH-Px活性,提高心肌组织抗氧化能力,减少心肌酶的释放,从而起抗心肌肥厚作用。

    2010年33期 v.50;No.715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白细胞介素1αC(-889)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刘毅;高淑萍;石桂良;郑金国;姜敏辉;耿海华;潘闽;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α(IL-1α)基因启动区上游C(-889)T单核苷酸多态位点与中国人群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186例冠心病患者及170例健康对照者的IL-1αC(-889)T基因型,比较两者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以及不同基因型对血脂参数、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冠脉受累支数的影响。结果与健康对照比较,冠心病患者IL-1αC(-889)T的CC基因型频率降低,CT基因型频率及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升高(P均<0.05)。冠脉受累支数与基因型无关。未发现基因型与血脂参数相关,但CT+TT基因型hs-CRP水平升高(P<0.05)。结论 IL-1αC(-889)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人群冠心病相关,T等位基因是冠心病的遗传易患因子。

    2010年33期 v.50;No.715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关系

    韩卫红;李国良;王强;王燕;王淑霞;金玉怀;何新霞;

    目的从流行病学角度探讨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溶血磷脂酸(LP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4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2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及23例正常对照者,采用金标免疫层析法测定HCMV-IgG、HCMV-IgM抗体,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散射法检测hs-CRP、比色法测定LPA浓度。结果 ACS患者HCMV-IgG阳性率、HCMV-IgM阳性率、hs-CRP、LPA均显著高于SAP及正常对照者(P<0.05);ACS患者中HCMV-IgM(+)患者hs-CRP、LPA均高于HCMV-IgM(-)者(P<0.05);ACS患者hs-CRP水平与LPA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HCMV感染或HCMV潜伏感染的活化与ACS的发生有关,其机制可能是HCMV通过激发和加重冠状动脉炎症反应而导致ACS的发生。

    2010年33期 v.50;No.715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坎地沙坦对高血压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现象的影响

    殷洪山;苏瑞瑛;姜志安;肖文良;邰炜彦;李海滨;王涛;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的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及坎地沙坦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比较2级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组)治疗(8~16 mg坎地沙坦,每日1次)前后及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HRT指标[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TO升高,TS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TO降低,TS升高(P<0.01或<0.05)。结论高血压患者HRT现象明显减弱,提示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坎地沙坦可有效降压,并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

    2010年33期 v.50;No.715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低剂量辐射对小鼠骨髓移植后血清Th1/Th2相关细胞因子和aGVHD的影响

    辛勇;章龙珍;周凤娟;唐天友;姚元虎;

    目的探讨低剂量辐射(LDR)预处理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和血清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allo-BMT模型,根据LDR干预与否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A组[6MV-X全身照射(TBI)]、B组(LDR+TBI)、C组(空白对照组)。移植后观察A、B两组的aGVHD症状和肝、小肠、皮肤的病理学变化;移植后第8天取血检测IFN-γ和IL-4的水平。结果与A组比较,B组的aGVHD症状积分高,aGVHD的发生程度较轻,且生存期长(P<0.05);与C组比较,A、B两组的IFN-γ水平均高、IL-4水平均低(P<0.05)、但以B组为著(P<0.05)。结论 LDR预处理可减轻aGVHD的严重程度,与LDR预处理可以减少肠道损伤,调节Th1/Th2相关细胞因子趋于平衡的作用有关。

    2010年33期 v.50;No.715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LTC_4及其合成酶与咳嗽变异性哮喘气道重建的相关性研究

    黄琰;李若葆;

    目的研究白三烯C4(LTC4)及其合成酶表达与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气道重建的相关性,探讨CVA的发病机制,为CVA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40例入选患者分为支气管哮喘组、CVA组各20例,另择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技术检测静脉血中LTC4的含量;应用RT-PCR检测LTC4合成酶在多形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中的表达。选择对照组6例、支气管哮喘组6例、CVA组12例分别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取右中叶支气管组织,进行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并测量基底膜厚度。结果支气管哮喘组LTC4含量及基底膜厚度显著高于CVA组和对照组,CVA组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各组基底膜厚度与静脉血LTC4含量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LTC4合成酶在CVA组和支气管哮喘组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TC4合成酶在多形核细胞中表达相对较强,在淋巴细胞中表达相对较弱。结论 CVA存在气道重建,静脉血中LTC4及其合成酶的表达可以作为CVA的快速诊断的指标之一。

    2010年33期 v.50;No.715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临床札记

护理园地

经验交流

基础研究

  • 瑞舒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抑制作用

    王琦;宋禾;姚霁航;周东晖;柳兢;孙小强;姚凤臣;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5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饲料组、瑞舒伐他汀组,饲养8周。观察实验前后各组家兔血脂、IL-6、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及主动脉血管内皮病理形态学的变化。结果实验前各组家兔血清脂质、IL-6和VCAM-1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实验8周末与高脂饲料组比较,瑞舒伐他汀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IL-6和VCAM-1水平明显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减轻。结论瑞舒伐他汀具有降低血脂、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

    2010年33期 v.50;No.715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动脉粥样硬化实验兔血脂异常对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

    于晓玲;刘叶;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复制实验性兔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过程中血脂异常对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探讨高脂血症引起AS的可能机制。方法 20只日本大耳白兔给予普通颗粒饲料喂饲1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颗粒饲料喂饲12周)、模型组[高脂饲料(1%胆固醇+8%猪油+普通颗粒饲料)喂饲12周]。实验第4、8、12周末取血行生化检测,实验结束后取主动脉全长标本行病理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TC、TG、LDL-C、CRP、ADMA、内皮素水平增高,NO、HDL-C浓度降低(P<0.01)。模型组主动脉内膜有不同程度的脂质斑块形成。结论血脂异常可通过炎症反应损伤内皮功能,从而引起AS的形成。

    2010年33期 v.50;No.715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糖尿病大鼠血清载脂蛋白A5的表达及罗格列酮干预后的变化

    高洁;屈晓冰;胡敏;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血清载脂蛋白A5(apoA5)的表达及其在罗格列酮(RSG)干预后的变化,以探讨其在糖脂代谢中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40只雄性SD大鼠进行动物实验,建立对照组、高脂组、糖尿病组和RSG干预组(应用RSG对糖尿病大鼠干预治疗8周)4组动物模型。14周末检测各组大鼠血脂、糖代谢指标等;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apoA5水平,并与脂、糖代谢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脂组、糖尿病组和RSG干预组大鼠血清apoA5明显降低,以糖尿病组降低为甚;而RSG干预组大鼠较糖尿病组血清apoA5水平有明显升高(P均<0.05)。apoA5浓度与TG(r=-0.781,P=0.000)、TC(r=-0.643,P=0.000)、空腹血糖(r=-0.758,P=0.000)、空腹胰岛素(r=-0.578,P=0.001)、胰岛素抵抗指数(r=-0.798,P=0.000)均呈显著负相关,与HDL-C(r=0.469,P=0.010)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apoA5参与糖、脂代谢,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型受体有关。

    2010年33期 v.50;No.715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对致痫实验大鼠的影响

    朱锦莉;苏锦兴;刘学文;

    目的探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DCBSI)对戊四唑(PTZ)诱导的大鼠癫痫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38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癫痫组和DCBSI 3个剂量组(20、40、80 mg/kg)。观察大鼠腹腔注射PTZ前后癫痫发作的情况,按Racine分级标准记录,同时记录皮层脑电图(ECOG),观察癫痫样放电的潜伏期及1 h内癫痫样放电活动持续时间。应用Western blot电泳分析海马内CA1区P38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及其上游MKK3、下游c-MYC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对照组给予PTZ后均出现癫痫发作,程度均为5级;DCBSI组发作程度明显减轻。ECOG潜伏期延长,痫样放电1 h持续时间缩短。与对照组相比,癫痫组和DCBSI 3个剂量组大鼠CA1区蛋白表达强度升高(P<0.05);与癫痫组相比,DCBSI 3个剂量组大鼠CA1区蛋白表达强度降低(P<0.05)。结论 DCBSI对PTZ诱导的癫痫大鼠的发作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对癫痫大鼠海马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与其抑制P38MAPK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相关。

    2010年33期 v.50;No.715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丹参酮ⅡA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作用及机制

    李博;韩碧园;叶贵娣;黄震;毕玉堂;朱平先;吴清华;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CHF患者分为治疗组(采用常规疗法+丹参酮ⅡA治疗)、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并设立健康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三组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指数(CI)、每搏量(SV)。结果治疗组与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WF和6-keto-PGF1α在健康对照组与心衰各心功能分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周治疗后,两治疗组各指标均明显改善,治疗组较治疗对照组LVEF、CI、SV及6-keto-PGF1α增加明显,vWF降低明显(P均<0.05)。结论丹参酮ⅡA可通过改善CHF患者内皮细胞功能,增加心输出量,而改善其心功能。

    2010年33期 v.50;No.715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ACE基因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和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关系

    高丙峰;赵艳;刘兴德;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原发性高血压(EH)、高血压性脑出血(CH)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常规酚—氯仿抽提法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检测ACE基因I/D多态性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EH、CH患者及健康对照者ACE基因DD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7.95%、17.55%、6.45%;D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是45.51%、45.18%、33.06%。与健康对照比较,EH和CH患者间ACE基因DD基因型频率和D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增高(P<0.05),但EH和CH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ACE基因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可能是EH和CH的遗传易感基因。

    2010年33期 v.50;No.715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

    张玉梅;蔡葵;廖建平;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死亡或再次入院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因失代偿心力衰竭而间断住院治疗的182例患者,随访6个月,终点事件为再次入院或死亡,其中住院期间死亡26例。将存活患者分为Ⅰ组(n=82,NT-proBNP水平下降至少30%)、Ⅱ组(n=49,NT-proBNP水平没有显著性变化)、Ⅲ组(n=25,NT-proBNP水平升高至少30%)。结果在6个月的随访中,Ⅲ组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Ⅱ组及Ⅰ组(P<0.01)。NT-proBNP水平的变化早于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胸比变化。结论 NT-proBNP水平与6个月内患者死亡和再次入院率相关。NT-proBNP水平具有评价治疗效果和协助临床决策心衰患者是否可以出院的价值。

    2010年33期 v.50;No.715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高血压颈动脉斑块阳性患者氧化应激功能变化

    蓝家富;李天资;梁烨;潘兴寿;黄照河;蓝景生;陆高翔;

    目的探讨高血压颈动脉斑块阳性患者氧化应激功能变化。方法分别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钼酸铵法、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法及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56例高血压颈动脉斑块阳性患者和53例单纯高血压患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水平,并与50例健康对照者做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者比较,高血压患者SOD、CAT和GSH-PX均降低,MDA水平升高,以高血压动脉粥样斑块阳性患者为著(P均<0.01)。结论氧化应激因素参与了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的病理生理过程。

    2010年33期 v.50;No.715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轻度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浆ANP、BNP水平与心脏射血分数的关系

    郑淑芳;王燕;张毅;周静;

    目的探讨轻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脏射血分数(EF)与血浆心房利钠肽(ANP)和脑利钠肽(BNP)的关系。方法应用快速免疫荧光法检测104例轻度心功能不全患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28例,二尖瓣关闭不全(MR)20例,缺血性心脏病(I)18例,心包积液(PE)16例,扩张型心肌病(DCM)13例,肥厚型心肌病(HCM)9例)]和30例健康对照者的ANP和BNP浓度,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射血分数(EF),并比较血浆ANP、BNP与EF之间的关系。结果心脏EF越低,血浆中ANP和BNP的浓度越高。ANP与BNP在EF为49%以下者较EF为50%~59%、60%~69%、70%以上各区间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NP在HCM、AR、DCM、I、MR、PE患者中逐渐增加,BNP在HCM、DCM、MR、I、AR、PE中逐渐增加(P均<0.05)。轻度心功能不全的各心脏疾患血浆中ANP和BNP的浓度较对照者增高,以PE患者为著(P均<0.05)。结论 BNP和ANP均可反映心功能不全的程度,与心脏EF呈负相关,且BNP比ANP表现更明显。

    2010年33期 v.50;No.715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冠心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张立斌;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及细胞因子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正常对照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刺激激素(TSH)、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T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IL-6的浓度,并进行比较。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FT3、rT3与TNF-α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FT3含量降低,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著;rT3、TNF-α、IL-6含量升高(P均<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FT3与TNF-α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54,P<0.05);rT3与TNF-α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2,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甲状腺功能处于较低水平,而细胞因子TNF-α、IL-6处于较高的水平,TNF-α、IL-6的改变直接参与了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的产生。

    2010年33期 v.50;No.715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IL-17、hs-CRP及PWV的变化及意义

    杜娟;姜少燕;李健;安毅;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IL-17、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的30例ACS患者中有急性心肌梗死(AM I)1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6例,另择稳定型心绞痛(SAP)20例、健康对照者10例。采用ELISA法检测IL-17水平,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浆hs-CRP水平,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PWV。结果 AM I和UAP患者LL-17明显高于SAP和健康对照者(P<0.01);各冠心病患者血浆hs-CRP水平、PWV值均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hs-CRP与IL-17、PWV均呈正相关(r=0.696、0.652,P<0.05)。结论 ACS患者血浆IL-17、hs-CRP水平、PWV值均升高;IL-17可能参与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和ACS的发病;PWV值有望成为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有效指标。

    2010年33期 v.50;No.715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血清骨保护素水平与冠脉钙化的关系

    刘永选;夏勇;

    目的探讨血清骨保护素(OPG)水平与冠脉钙化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检测88例行双源CT冠脉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血清OPG水平,用冠脉钙化积分(CACS)评价冠脉钙化严重程度,分析血清OPG水平与冠脉钙化的关系。结果血清OPG水平在不同的CACS等级分组中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血清OPG与CACS呈正相关(r=0.53,P<0.01)。结论血清OPG水平与冠脉钙化有关,OPG越高冠脉钙化越严重。

    2010年33期 v.50;No.715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老年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李芳;姚丽霞;苑晓烨;杨爽;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二维超声成像扫描法检测老年高血压凌晨血压增高患者与非凌晨血压增高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并进行动态血压及血脂的检测。结果两者凌晨血压增高值、凌晨收缩压、凌晨舒张压、凌晨脉压及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与血管内皮功能密切相关。

    2010年33期 v.50;No.715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男性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宇大伟;乔卫卫;徐志穎;左鲁宁;任旭荣;张冬梅;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男性原发性高血压(EH)及左心室肥厚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在211例男性EH患者和187例男性正常对照人群中对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作SNP分型,按心脏超声特点将男性EH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82例及无LVH组129例,评价SNP与EH及LVH的关系。结果男性EH患者A1675G位点中A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LVH患者A1675G多态性各基因型构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的A1675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男性EH发病相关。

    2010年33期 v.50;No.715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盐酸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孔庆瑞;何兴娜;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0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在对照组给予尿激酶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显效率、有效率均比对照组高(P均<0.05)。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后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其病死率(P<0.05)。盐酸替非罗班并不增加患者出血和其他并发症的危险,远期随访再次心梗或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也较小。结论盐酸替罗非班治疗STEMI安全、有效。

    2010年33期 v.50;No.715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非痛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尿酸升高的临床意义

    胡越成;丛洪良;张迎怡;赵茹;肖健勇;李作成;

    目的探讨非痛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血尿酸(SUA)升高的临床意义。方法将358例非痛风AMI患者分为SUA正常组232例,轻度升高组72例,高度升高组54例,比较三组住院并发症、病死率、梗死面积、体质量、肌酐清除率(Ccr)、TC、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与SUA正常组比较,血SUA升高组的住院并发症、病死率、复合壁梗死发生率、hs-CRP、CK-MB明显升高(P均<0.01),且血SUA升高程度与各项指标均呈正相关;LVEF明显降低(P<0.01),且与血SUA升高程度呈负相关(r=-0.442,P<0.01)。三组体质量、Ccr、TC及LDL-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SUA是AMI患者独立的危险因素,早期行血SUA检测,对AMI患者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价有重要意义。

    2010年33期 v.50;No.715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中青年冠状动脉肌桥临床分析

    史磊;孔庆瑞;张佃花;葛保民;何兴娜;

    目的探讨中青年冠状动脉肌桥的临床特点,提高中青年冠状动脉肌桥的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1 1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 15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共检出冠状动脉肌桥患者56例,肌桥检出率4.84%,其中中青年冠状动脉肌桥患者32例,占肌桥中的57.1%。32例中青年冠状动脉肌桥患者中,有30例肌桥位于前降支中、远段,1例肌桥位于大对角支中段,1例肌桥位于回旋支近段。结论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高了冠状动脉肌桥的检出率,其中中青年冠状动脉肌桥多见。

    2010年33期 v.50;No.715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瘦素、脂蛋白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贾杰芳;杨文东;

    目的通过检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胰岛素抵抗(IR)指数及血清瘦素(Leptin)、脂蛋白水平变化,探讨EH患者IR指数与血清Leptin、脂蛋白的相关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EH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血清Leptin,测定IR指数(采用稳态模式评估公式HOMA-IR计算)及外周血Leptin、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在不同分期及是否合并IR患者之间进行比较。结果 EH患者IR指数、血清Leptin及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HDL-C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者(P均<0.05);EHⅡ期与EHⅠ期比较,IR指数、血清Leptin及LDL-C水平均显著增高,HDL-C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EH-IR者与EH非IR者比较,血清Leptin及LDL-C水平均显著增高,HDL-C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EH患者IR指数与外周血Leptin、LDL-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72、0.416,P均<0.05),与HDL-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313,P<0.05);EH患者外周血Leptin水平与LDL-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01,P<0.05),与HDL-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315,P<0.05)。结论 EH患者体内存在IR及Leptin、HDL-C、LDL-C的异常表达,其变化与血压分级有关,IR指数、Leptin与脂蛋白具有相关性。IR指数、Leptin、LDL-C及HDL-C可作为EH的辅助诊断及治疗的指标之一。

    2010年33期 v.50;No.715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hs-CRP、IL-6和MMP-9的影响

    郭丽娜;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0例。用ELISA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浆hs-CRP、IL-6和MMP-9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及常规治疗前后的血浆hs-CRP、IL-6和MMP-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hs-CRP、IL-6和MMP-9水平明显下降(P<0.01或<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应用辛伐他汀治疗可以使hs-CRP、IL-6和MMP-9水平显著下降,炎症反应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

    2010年33期 v.50;No.715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关系

    范秀芝;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测定35例AAD患者(Ⅰ型14例、Ⅱ型9例、Ⅲ型12例)和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比较两种疾病血清D-二聚体水平差异,并分析AAD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AAD不同分型及AAD生存与否的关系。结果 AAD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明显高于AMI患者(P<0.05)。AADⅠ型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Ⅱ型和Ⅲ型(P<0.05);死亡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存活患者(P<0.05)。结论 D-二聚体水平对于AAD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2010年33期 v.50;No.715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任丁;黄建民;王凯华;

    目的观察法舒地尔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法舒地尔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SSS)评分、血液流变学变化、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SSS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但以治疗组为著(P<0.05)。结论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

    2010年33期 v.50;No.715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巴曲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孙良伟;李强;许延路;刘敏;赵修敏;陈兴旺;苗莉莉;冯肖亚;

    目的观察巴曲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探讨其对脑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102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巴曲酶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清NSE浓度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结果巴曲酶治疗组第7天血液中NSE浓度明显下降,低于对照组(P<0.05),第14、28天神经功能评分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巴曲酶可减轻脑梗死患者神经元损伤,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2010年33期 v.50;No.715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早期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联合胰岛素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研究

    吴荣东;杜祥宾;孙志国;高春惠;杨静;曲维英;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脑出血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早期应用地塞米松与胰岛素联合干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及21天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第7、14及21天血肿周围水肿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减少(P<0.05)。结论早期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联合胰岛素干预治疗能减轻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及继发神经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010年33期 v.50;No.715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血清脂联素、同型半胱氨酸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孙颖;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脂联素、同型半胱氨酸(Hcy)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变化以及在AC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ACI患者按梗死体积分为大、中、小梗死组,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轻、中、重型组,用ELISA法检测血清脂联素、Hcy和sICAM-1水平,并与健康对照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比较,ACI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Hcy和sICAM-1水平升高(P<0.05)。小、中、大梗死组及轻、中、重型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均逐渐降低,Hcy和sICAM-1水平均逐渐升高(P<0.05)。结论血清脂联素、Hcy、sICAM-1均参与了ACI的发病,三者的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

    2010年33期 v.50;No.715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PCNA、VEGF、E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瓮生彬;张丽华;杨永风;叶红卫;李菲;徐德龙;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雌激素受体(E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等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5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甲状腺滤泡状腺瘤和30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的PCNA、VEGF、ER表达。结果 PCNA、VEGF、E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甲状腺滤泡状腺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PCNA与VEGF呈正相关关系(r=0.8,P<0.01),与ER呈负相关关系(r=-0.3,P<0.05)。结论 PCNA、VEGF、ER表达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协助诊断指标,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0年33期 v.50;No.715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卡培他滨联合多西他赛三周疗法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分析

    肖玉琴;王瑞遵;

    目的观察卡培他滨联合多西他赛方案治疗转移性食管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3例晚期转移性食管癌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治疗组给予口服卡培他滨、静滴多西他赛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静滴顺铂、醛氢叶酸和5-氟尿嘧啶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5)。结论卡培他滨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晚期食管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2010年33期 v.50;No.715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2型糖尿病家系一级亲属代谢状况的调查

    陈燕;陆帅;黄慧;邢寅;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家系一级亲属的代谢状况。方法比较2型糖尿病家系先证者(DM组)、一级亲属糖耐量异常者(IGR组)、一级亲属糖耐量正常者(NGT组)及无糖尿病家族史的正常人群(NC组)的代谢指标。结果 DM组高血压及脂质代谢紊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IGR组高于NGT组及NC组(P<0.05);NGT组收缩压、腰围、臀围、腰臀比、总胆固醇显著低于DM组及IGR组,NGT组、NC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尿酸显著低于IGR组(P<0.05);NGT组及NC组0、120 min血糖均显著低于DM组、IGR组(P<0.05),NGT组血糖较NC组有增高趋势,但两者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而DM组及NGT组高密度脂蛋白均显著低于NC组(P<0.05);HDL水平与空腹血糖呈负相关(r=-0.171,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家系一级亲属存在着早期的代谢紊乱。

    2010年33期 v.50;No.715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HbA_(1c)及血脂的影响

    周尊海;李荣华;

    目的观察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控制血糖对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对新诊断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2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继续用胰岛素控制13周,检测控制前后血糖、血脂、血压、HbA1c、UAER的变化。结果胰岛素强化治疗在使患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的同时,也使血脂及UAER、HbA1c降低(P<0.05或<0.01)。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可使血脂、UAER、HbA1c水平下降。

    2010年33期 v.50;No.715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近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蒋孝华;蔡亚平;雷创;刘玲玲;李小芬;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ETV)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近期疗效,并分析影响近期疗效的因素。方法 91例HBV DNA阳性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分为ETV组与对照组,ETV组44例患者在内科治疗基础上口服ETV 0.5 mg/d,对照组47例患者给予常规内科基础治疗。于治疗第12周比较两组有效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近期疗效的因素。结果治疗12周时ETV组有效率56.8%,对照组34.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2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基线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T)、肝衰分期、是否合并肝硬化、入院后是否ETV抗病毒治疗与近期疗效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PT和入院后是否采用ETV抗病毒治疗与近期疗效有关(P<0.01)。ETV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ETV抗病毒治疗能提高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近期疗效。基线PT和入院后是否采用ETV抗病毒治疗是影响近期疗效的主要因素。

    2010年33期 v.50;No.715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COPD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刘经义;李德光;李素萍;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细胞因子变化特点。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TNF-α水平及肺功能,并进行比较。结果与缓解期比较,急性发作期sICAM-1和TNF-α表达水平高,肺功能差(P均<0.05)。急性发作期sICAM-1和TNF-α与肺功能存在负相关性(r=-0.65,-0.72,P<0.01或<0.05),sICAM-1和TNF-α之间存在正相关(r=0.80,P<0.01)。结论 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sICAM-1和TNF-α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其可作为反映COPD病情监测、疗效观察的重要指标。

    2010年33期 v.50;No.715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CDFI在指导早孕期先兆流产保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刘峰;龙金凤;季汝注;孙业全;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指导早孕期先兆流产保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CDFI图像对先兆流产病例进行分组,对所有的病例进行随访,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胎膜下出血组保胎成功率(70.89%)明显高于妊囊下移组(36.59%)(P<0.05);重度出血组保胎成功率明显低于轻、中度出血组(P<0.05);有正常卵黄囊者保胎成功率(72.73%)高于卵黄囊异常组(47.69%)(P<0.05)。结论妊囊规则、胎膜下出血的程度较轻、卵黄囊正常的患者预后较好。运用CDFI指导先兆流产的保胎治疗安全简便,能有效保障孕妇健康。

    2010年33期 v.50;No.715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丙泊酚—瑞芬太尼持续输注在小儿纤维结肠镜手术中的应用

    何云昊;樊莹;刘金柱;

    目的观察丙泊酚—瑞芬太尼微泵持续输注在小儿纤维结肠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行择期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丙泊酚—咪唑安定组(PM组)和丙泊酚—瑞芬太尼组(PR组)。术中监测无创血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术毕记录丙泊酚用量和苏醒时间。结果两组患儿手术时间、各时间点HR、SpO2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丙泊酚总用量、苏醒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PM组诱导后MAP下降明显,且低于PR组诱导后(P<0.05),插纤维结肠镜时及术毕时组内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丙泊酚—瑞芬太尼微泵持续输注用于小儿纤维结肠镜手术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丙泊酚的用量,使苏醒更迅速。

    2010年33期 v.50;No.715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环切微创术应用于ITI种植体的效果观察

    孔存英;李绍辉;张广德;苏成帅;

    目的评价黏膜环形切口微创术在ITI种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骨与黏膜状况类似的单颗后牙缺损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B两组。B组在不作黏骨膜翻瓣,应用微创术,仅环形去除部分黏膜的情况下非埋入式植入ITI植体,术后随访,记录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植体的初期及后期稳定性,X线片检查植体周围骨组织情况,了解患者满意度。A组常规手术种植。结果微创术的50枚植体均未发生感染,无松动脱落,X线片示植体周围骨结合完好,成功率与常规手术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手术时间、患者肿胀及疼痛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种植手术中,微创术较常规手术痛苦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反应轻,并且能获得与常规手术方法同样的临床效果。

    2010年33期 v.50;No.715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告读者

综述与讲座

临床病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