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培美曲塞敏感与耐药胰腺癌细胞株生物学行为观察及机制探讨

    钱程佳;石欣;王兵;黄毅;黄聪;王凯;杨军;

    目的观察胰腺癌培美曲塞敏感株Patu8988和耐药株Patu8988/P生物学行为的差异,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Patu8988、Patu8988/P细胞,分别采用双层软琼脂实验检测细胞集落生成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及转移能力,采用RT-RCR法、流式细胞仪检测胰腺癌细胞中的CD44mRNA及其蛋白。结果与Patu8988细胞比较,Patu8988/P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增强,G1期的细胞比例增加,S期减少,而侵袭转移能力减弱,CD44mRNA及其蛋白均表达增高,P均<0.05。结论 Patu8988/P、Patu8988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前者集落生成能力增强,侵袭、转移能力减弱等;CD44表达升高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

    2010年34期 v.50;No.716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含hTERT启动子、PE38KDEL片段质粒构建及其对人胰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李宝玉;孙晋津;陈剑秋;

    目的构建含hTERT启动子和PE38KDEL片段的重组表达质粒,并观察其对人胰腺癌MiaPaCa2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PCR法构建含hTERT启动子和PE38KDEL片段的重组表达质粒,并用双酶切法鉴定;将MiaPaCa2细胞分为5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仅加入含10%FBS的DMEM;B、C、D、E组分别转染pIRES2-EGFP、phTERT-IRES2-EGFP、pPE38KDEL-IRES2-EGFP、phTERTp-PE38KEDL-IRES2-EGFP,采用TUNEL法检测MiaPaCa2细胞的凋亡指数。结果重组质粒的PCR产物及酶切后片段的测序结果与GeneBank报道序列一致。A组转染24、48 h时MiaPaCa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7.12%±1.66%、24.86%±2.80%,B组分别为18.14%±1.61%、26.47%±2.71%,C组为19.08%±3.84%、27.42%±7.26%,D组为29.46%±2.86%、38.12%±3.19%,E组为72.16%±4.79%、86.40%±7.71%。B~E组与A组比较,P均<0.05;E组与D组比较,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含hTERT启动子和PE38KDEL片段的重组表达质粒,该质粒可促进人胰腺癌MiaPaCa2细胞的凋亡。

    2010年34期 v.50;No.716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SELDI-TOF-MS技术在结直肠腺瘤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筛查模型建立中的应用

    吕晶晶;高春芳;王秀丽;盛新华;李冬晖;郑国宝;

    目的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建立结直肠腺瘤(CRA)患者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筛查模型。方法随机选取CRA 42例、结直肠良性疾病(CBD)36例及正常人(HC)44例的血清标本组成建模组,应用SELDI-TOF-MS检测其蛋白质指纹谱,采用Biomarker Wizard及Biomarker Patterns软件分析建模组中各类人群血清中的差异蛋白后,建立CRA筛查最优分类树模型;另随机抽取血清标本70例(CRA及CBD各20例、HC 30例)组成测试组,盲法验证该模型对CRA的筛查效能。结果成功建立了结直肠腺瘤筛查分类树模型。测试模式下,该模型的诊断准确率87.70%、灵敏度71.43%、总特异度96.25%、阳性预测值90.91%。盲法验证该模型诊断准确率88.57%,灵敏度60.0%,总特异度100.0%,阳性预测值100.0%。结论应用SELDI-TOF-MS技术成功建立了CRA筛查模型,该模型敏感性与特异性较高。

    2010年34期 v.50;No.716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新疆地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丁元升;商嵩山;张剑权;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对中国人HNPCC诊断标准进行评价。方法新疆地区符合中国人HNPCC诊断标准的HNPCC 12家系63例(HNPCC组),其中4家系同时符合AmsterdamⅡ标准为A组,其余为B组;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无家族遗传倾向的散发性大肠癌152例(散发组)。采用SPSS16.0软件,对HNPCC组、散发组间及HNPCC中A、B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HNPCC组发病年龄<50岁者23例,肿瘤位于右半结肠39例,低分化癌32例,多发癌12例,肠外恶性肿瘤22例,Dukes A期24例,黏液腺癌31例;散发组分别为26、50、38、6、5、34、43例。两组比较,P均<0.05。HNPCC中A、B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P均>0.05。结论新疆地区HNPCC的特点是发病年龄早、右半结肠多见、病理分化差、多发癌常见,肠外恶性肿瘤发生率高;与AmsterdamⅡ标准比较,中国人HNPCC诊断标准更适用于新疆地区HNPCC的诊断。

    2010年34期 v.50;No.716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切肝量大鼠血清HSP70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黄建康;卢榜裕;孙志刚;荀敏;李建军;晏益核;肖顺崇;黄琴陶;

    目的观察不同切肝量大鼠血清HSP70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将31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切肝组150只和谷氨酰胺(Gln)干预组150只。后两组又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切亚组各50只,分别建立不同切肝量手术创伤模型,干预组造模前经大鼠尾静脉注入Gln 0.75 g/kg。对照组只给予麻醉处理。检测对照组及其他两组术后2、8、12、24、48 h大鼠血清HSP70和肝功能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切肝组和干预组血清HSP70于术后2 h开始升高,12 h达高峰,48 h仍较高;中、重度切肝组术后ALT、TB均增高,经Gln干预后均降低。结论手术创伤可导致大鼠血清HSP70水平明显升高;检测血清HSP70表达有助于诊断及预测手术创伤程度,术前诱导HSP表达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2010年34期 v.50;No.716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肝细胞肝癌组织中CXCL12及其受体CXCR4的表达变化

    喻亚群;陈谦;钱立元;李淑群;梅铭惠;廖维甲;

    目的观察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HCC、10例肝硬化和10例正常肝脏组织中的CXCL12、CXCR4蛋白。结果 HCC组织中CXCL12、CXCR4蛋白阳性率(88.3%、53.3%)明显高于肝硬化组织(30.0%、10.0%)及正常肝脏组织(均为0),P分别<0.05、<0.01;HCC组织中CXCR4蛋白表达与肝门淋巴结转移、侵犯门静脉分支、术后复发转移有关(P均<0.05),CXCL12、CXCR4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715,P<0.05)。结论 HCC组织中CXCL12、CXCR4蛋白高表达,二者共同参与了HCC的发生发展,可作为HCC预后评估的标志物。

    2010年34期 v.50;No.716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AFP/CEA双标记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试剂的研制及性能鉴定

    王征;李来庆;杨凤爱;李明;吴英松;

    目的研制甲胎蛋白(AFP)及癌胚抗原(CEA)的双标记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试剂,并鉴定其性能。方法将抗AFP单克隆抗体(E014)与抗CEA单克隆抗体(3E6)混合包被96孔板,用钐标记抗AFP单克隆抗体(E010),铕标记抗CEA单克隆抗体(S001),用双抗体夹心一步法建立AFP/CEA TRFIA试剂,测定其线性相关性、灵敏度、精密度、回收率、特异性,并与对应的单标记进口试剂进行比较。结果 AFP分析灵敏度为0.3 U/ml,线性范围为0.3~800 U/ml,平均回收率为99.8%,分析内和分析间变异系数分别为2.1%~5.8%、4.1%~8.7%;CEA分别为0.2 ng/ml、0.2~400 ng/ml、100.3%、2.4%~5.6%、4.8%~9.8%。该试剂与对应的单标记进口试剂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98。结论成功研制了AFP/CEA双标记TRFIA试剂,其性能均达到临床检测要求,可替代国内外的单标记试剂。

    2010年34期 v.50;No.716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FAT10真核质粒的构建、转染及其蛋白的表达

    余新;刘天德;洪波;李国惠;邵江华;

    目的构建类泛素基因FAT10的真核表达质粒,观察其蛋白在转染人胚肾细胞系293T中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法扩增FAT10全长基因片段后,克隆至pMD18-T载体进行测序分析,将FAT10克隆至pcDNA5-FRT表达载体并行酶切鉴定;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分别介导空质粒(空载组)及重组质粒(FAT10质粒组)转染293T细胞,以脂质体混合PBS(PBS组)及未加入脂质体(未转染组)作为对照。转染48 h后,收集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293T细胞中的FAT10蛋白。结果 pMD18-FAT10重组质粒经双酶切获得498 bp片段,对PCR产物及498 bp片段进行测序,结果与GenBank报道序列完全一致。FAT10质粒组、未转染组、空载体组和PBS组FAT10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556±0.072、0.334±0.051、0.425±0.095、0.382±0.063,FAT10质粒组与未转染组、空载体组和PBS组比较,P均<0.05。结论成功构建了FAT10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5-FRT-FAT10,FAT10蛋白在293T细胞中高表达。

    2010年34期 v.50;No.716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5-杂氮-2′-脱氧胞苷对乳腺癌MCF-7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沈三弟;吴爱国;邵国利;赵志;

    目的观察5-杂氮-2′-脱氧胞苷(5-Aza-CdR)对非浸润性人乳腺癌MCF-7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MCF-7细胞分两组,观察组用含5.0μM5-Aza-CdR的培养液处理4 d,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DMSO。采用细胞划痕实验观察细胞体外迁移能力,采用RT-PCR、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BRMS1)mRNA及其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36、48 h细胞划痕愈合率明显升高,MCF-7细胞的CXCR4 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5-Aza-CdR使CXCR4启动子区甲基化的CpG岛1完全去甲基化,BRMS1启动子区CpG岛B的非甲基化状态亦无明显改变。结论 5-Aza-CdR增强了MCF-7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可能与其去甲基化机制上调了促转移基因CXCR4表达有关。

    2010年34期 v.50;No.716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茱萸碱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祁卫东;周永静;范钰;

    目的观察吴茱萸碱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吴茱萸碱处理人胃癌细胞SGC7901,用软琼脂集落培养试验检测癌细胞增殖情况,Boyden小室检测癌细胞侵袭能力;分别采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癌细胞中的中期因子(MK)mRNA及其蛋白。结果 SGC7901经吴茱萸碱处理后,恶性增殖和穿膜细胞数均明显下降,且呈剂量依赖性(P均<0.05);吴茱萸碱处理后,SGC7901的MK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且呈时间、浓度依赖性(P均<0.01)。结论吴茱萸碱可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下调MK基因表达有关。

    2010年34期 v.50;No.716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贵州地区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浸润癌患者HPV感染状态及其亚型分布

    杨英捷;宋鸿碧;周琦;朱燕;訾聃;姚世慧;李娇;陈丽;

    目的观察贵州地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浸润癌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感染状态及其亚型分布。方法采用导流杂交技术对30例CIN(CIN组)、33例宫颈浸润癌患者(宫颈癌组)、60例自愿接受宫颈HPV感染筛查的妇女(对照组)进行HPV分型检测,所有受检者均来自贵州地区。结果 CIN组HPV阳性13例(43.33%),宫颈癌组19例(57.58%),对照组5例(8.33%)。CIN组、宫颈癌组与对照组比较,P均<0.01。CIN组共检出7种亚型HPV,均为高危型(HR-HPV),无多型HPV感染(M-HPV)。其中HPV16 7例,HPV31、52各2例,HPV18、33、53、58各1例。宫颈癌组检出5种亚型,亦均为HR-HPV,M-HPV3例。其中HPV16 11例,HPV534例,HPV58 3例,HPV18、59各1例。对照组检出7种亚型,HR-HPV中的HPV16、18、31、39、53、58和低危型HPV的HPV6各1例;M-HPV 1例。CIN组、宫颈癌组HPV16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HR-HPV感染与CIN(OR=8.412,95%CI为2.62~26.99)和宫颈浸润癌(OR=14.929,95%CI为4.74~46.98)紧密相关,且主要与HPV16感染有关(CIN:OR=17.957,95%CI为2.09~154.15;宫颈浸润癌:OR=29.500,95%CI为3.60~242.07),P均<0.05。结论贵州地区CIN和宫颈浸润癌与HR-HPV感染密切相关,HPV16为主要感染亚型。

    2010年34期 v.50;No.716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四种烤瓷合金与复合树脂粘接强度的对比观察

    张军梅;周雪;杨航;

    目的对比观察4种烤瓷合金与复合树脂的粘接强度。方法选择临床常用的4种烤瓷合金(金合金、银钯合金、钛合金、镍铬合金),对其表面打磨、酸蚀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用硅烷偶联剂进行表面处理,对照组不处理,然后均用Voco Cimara崩瓷修复系统粘接修复。经37℃恒温水浴24 h后,用万能测试机测定合金与复合树脂的剪切强度,用扫描电镜观察剪切后的断面。结果实验组金合金、银钯合金、钛合金、镍铬合金与树脂粘接界面的剪切强度分别为(24.13±5.63)、(13.58±7.04)、(11.02±4.26)、(12.92±4.99)Mpa,对照组分别为(17.21±8.11)、(10.90±4.25)、(11.20±4.06)、(9.12±6.01)Mpa。两组比较,P均<0.05;金合金与其他合金材料比较,P均<0.01。电镜观察到所有合金与复合树脂的界面破坏,未发生复合树脂内聚断裂;在所有合金基底面可观察到打磨的浅沟纹状结构,除钛合金外均可观察到酸蚀的微孔。结论与银钯合金、钛合金、镍铬合金相比,金合金与复合树脂粘接强度最大。

    2010年34期 v.50;No.716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辽宁地区健康汉族人IL-6基因-572C/G多态性观察

    王玉霞;孔令芳;王雪鹰;宋玉萍;曹艳丽;

    目的观察辽宁地区健康汉族人群中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572C/G多态性。方法选择辽宁地区366例健康汉族人,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其血清中IL-6基因的-572C/G多态性。结果辽宁地区健康汉族人IL-6基因-572C/G基因型中CC、CG、GG型频率分别为63.93%、34.15%、1.92%。C等位基因与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1.01%、18.99%。结论辽宁地区健康汉族人IL-6基因在-572C/G存多态性,其中CC纯合子最多见,CG杂合子次之,GG纯合子最少见;C等位基因为常见基因,G等位基因为少见基因。

    2010年34期 v.50;No.716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护理园地

经验交流

基础研究

  • 变态反应性神经炎大鼠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变化及机制探讨

    吴钢;

    目的观察变态反应性周围神经炎(EAN)大鼠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诱导EAN模型,对照组不处理。14 d后,检测两组大鼠尾神运动传导速度(MCV)及感觉传导速度(SCV),采用RT-PCR技术检测大鼠尾神经组织中的Caspase3、survivin mRNA。结果实验组大鼠尾神经MCV、SCV分别为(8.79±2.48)、(12.45±2.14)m/s,对照组分别为(15.96±2.62)、(19.53±2.96)m/s,两组比较,P均<0.05。实验组大鼠尾神经组织中Caspase3、survivin mRNA表达量分别为21.25±4.97、11.64±2.46,对照组分别为17.54±4.13、16.13±2.15,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 EAN大鼠周围神经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降低,可能与Caspase3、survivin mRNA介导的神经纤维髓鞘细胞凋亡有关。

    2010年34期 v.50;No.716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NKRD1基因转染对肝癌Hep3B细胞增殖的影响

    刘兰;孙抒;许东元;

    目的观察人心肌锚蛋白重复域1(ANKRD1)基因转染对肝癌Hep3B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Hep3B细胞分为三组,pEGFPC3-ANKRD1组、空载体组分别转染pEGFPC3-ANKRD1、pEGFPC3质粒2μg,对照组不处理。14 d后收集细胞克隆,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ep3B细胞的ANKRD1蛋白,MTT法检测Hep3B细胞生长抑制率。结果与对照组和空载体组比较,pEGFPC3-ANKRD1组ANKRD1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均<0.01),Hep3B细胞生长抑制率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 ANKRD1基因转染可显著抑制Hep3B细胞增殖。

    2010年34期 v.50;No.716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NF-κB p65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查勇;寸英丽;黄云超;陈训如;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2例HCC组织、癌旁肝组织及6例正常肝组织中的NF-κB p65蛋白。结果 HCC组织中NF-κB p65蛋白阳性率(73.8%)明显高于癌周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30.9%、16.7%,P均<0.05。NF-κB p65蛋白表达与HCC分化程度、术前AFP水平、肿瘤直径、合并HbsAg阳性及有无门静脉浸润有关(P均<0.05)。NF-κB p65蛋白阳性者生存时间为(27.7±8.5)个月,阴性者为(39.6±10.2)个月,两者比较,P<0.05。结论 HCC组织中NF-κB p65蛋白高表达,其在HCC的侵袭、转移及预后判断中具有一定作用。

    2010年34期 v.50;No.716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69例Ⅱ期原发性肝癌的非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郭源;任雷;刘竞芳;李志强;滕木俭;

    目的观察Ⅱ期原发性肝癌的非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69例不能手术切除的TNMⅡ期肝癌患者中,38例行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RFA)治疗,术后配合化疗或无水乙醇注射(PEI)等综合治疗;20例行以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为主的综合治疗。结果射频治疗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胸腔或腹腔积液13例、低热29例;TACE治疗者术后出现低热15例,轻微腹痛8例。本组1、2、3 a生存率分别为89.7%、67.2%、39.7%。其中射频治疗者分别为92.1%、73.6%、44.7%,TACE治疗者分别为85.0%、55.0%、30.0%。结论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采用综合治疗可延长生存期。

    2010年34期 v.50;No.716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PCTI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16例疗效观察

    孟照华;米文宁;孟宪新;王振征;赵志文;董燕;

    目的观察经皮肝瘤内注射术(PCTI)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的效果。方法无法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16例,采用PCTI联合TACE治疗。结果本组生存期最长98个月,最短15个月,中位生存期为56个月;肿瘤直径缩小3~5 cm 13例,缩小1~3 cm 3例;肝区疼痛缓解6~10个月14例,1~5个月2例;治疗后1~6个月饮食及体质量均增加。结论 PCTI联合TACE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安全有效,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

    2010年34期 v.50;No.716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卡托普利联合生脉注射液辅助治疗脾切除术后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效果观察

    吴伟;郭中恒;马锋振;吴秀荣;高红娜;

    目的观察卡托普利联合生脉注射液辅助治疗脾切除术后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效果。方法将57例脾切除术后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服卡托普利25 mg/次、3次/d,静滴生脉注射液40 ml、1次/d。30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升高,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卡托普利联合生脉注射液辅助治疗脾切除术后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有效。

    2010年34期 v.50;No.716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胃癌组织中PTEN、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孙桂彬;杨景国;李永华;陈哲;汪威;韩樱松;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PTEN、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胃黏膜、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的PTEN、Cyclin D1蛋白。结果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TEN蛋白阳性率为95.24%、Cyclin D1蛋白阳性率为14.29%,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中分别为81.48%、29.63%,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组织中分别为79.17%、37.50%,胃癌组织中分别为55.13%、62.82%,胃癌与其他各种胃黏膜组织比较,P均<0.05。胃癌组织中PTEN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s=-0.587,P<0.01)。结论胃癌组织中PTEN蛋白低表达、Cyclin D1蛋白高表达,这可能是胃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分子事件。

    2010年34期 v.50;No.716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p14~(ARF)、p16~(INK4a)、MDM2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齐晓薇;冯一中;吴玉玉;

    目的观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p14ARF、p16INK4a、MDM2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3例PTC、31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50例甲状腺腺瘤组织中的p14ARF、p16INK4a、MDM2。结果 PTC组织中p14ARF、p16INK4a、MDM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2.9%、26.5%、74.7%,PTMC组织中分别为45.2%、48.4%、54.8%,甲状腺瘤组织中分别为52.0%、72.0%、52.0%。PTC组织中p14ARF、p16INK4a蛋白阳性率明显低于甲状腺腺瘤(P<0.01)及PTMC(P<0.05),MDM2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甲状腺腺瘤(P<0.05)及PTMC(P<0.01)。p14ARF蛋白表达与PTC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16INK4a蛋白表达与PTC复发有关(P<0.05)。p14ARF、MDM2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343,P<0.05)。结论 PTC组织中p14ARF、p16INK4a蛋白表达降低、MDM2蛋白表达增高可能在PTC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有助于PTC生物学行为的判定。

    2010年34期 v.50;No.716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乳腺癌组织中Bmi-1、EZH2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李嗣杰;韩冰;吴迪;

    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中Bmi-1、EZH2蛋白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1例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Bmi-1、EZH2蛋白。结果乳腺癌组织中Bmi-1、EZH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64.20%、77.78%,正常乳腺组织为28.40%、38.27%,P均<0.01。Bmi-1蛋白表达与乳腺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EZH2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二者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1.000,P<0.01)。结论乳腺癌组织中Bmi-1、EZH2蛋白高表达,二者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010年34期 v.50;No.716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东营市在职女工乳腺癌筛查结果分析

    郝敏;刘华;董传江;

    目的了解东营市乳腺癌的发病情况。方法对东营市7 300名女性在职职工进行乳腺癌筛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乳房触诊、乳腺B超检查及乳腺钼靶摄影检查。结果本组发现乳腺癌5例,年龄分别为29、34、38、47、49岁;癌肿位于左侧乳腺外上象限3例,右侧乳腺外上象限1例,左侧乳晕下1例;生育1胎3例,2胎2例;患者月经初潮年龄12~16岁;均有哺乳史,哺乳时间为3~15个月;哺乳期间有积乳或急性乳腺炎病史4例;长期性情急躁、易怒者2例,长期多虑、抑郁者1例。结论东营市乳腺癌检出率较高,应坚持定期防癌筛查。

    2010年34期 v.50;No.716 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生物降解吻合环在肠吻合术中的应用观察

    张国强;龚伟达;于晓天;陆波;洪岩;周建平;高兴;

    目的观察生物降解吻合环在肠吻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3例拟行手术治疗的肠道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8例和对照组65例,观察组肠吻合时使用生物降解吻合环,对照组采行手工肠吻合,比较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肠功能恢复时间为(64.8±3.6)h,吻合口瘘及出血的发生率均为0,吻合口梗阻发生率0.72%(1/138);对照组肠功能恢复时间为(65.7±6.2)h,吻合口瘘及出血的发生率均为6.15%(4/65),吻合口梗阻发生率3.08%(2/65)。两组相比,吻合口瘘及出血的发生率比较,P均<0.05。结论生物降解吻合环用于肠吻合术,能避免吻合口瘘及出血的发生。

    2010年34期 v.50;No.716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肠癌组织中HGF、c-Met、MVD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郭运生;

    目的观察大肠癌组织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其受体c-Met和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8例大肠癌和9例正常大肠组织中的HGF、c-Met蛋白,并应用CD34标记微血管计算MVD。结果大肠癌组织中HGF蛋白阳性35例,c-Met蛋白阳性30例,MVD为(28.63±7.98)条/HP;正常大肠组织中分别为2、1例及(5.37±0.85)条/HP,两组比较,P均<0.05。HGF、c-Met、MVD表达与大肠癌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大肠癌组织中HGF、c-Met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303,P<0.05),HGF、c-Met蛋白阳性者MVD均显著高于HGF、c-Met蛋白阴性者(P均<0.01)。结论大肠癌组织中HGF、c-Met、MVD表达增加,三者在大肠癌的浸润、转移中具有一定作用。

    2010年34期 v.50;No.716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变化及意义

    沙江明;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夹心免疫发光法测定28例重症AP(SAP组)、32例轻症AP(MAP组)入院后第1、3、7天及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PCT。结果 SAP组、MAP组不同时点血清PC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SAP组不同时点血清PCT水平均明显高于MAP组(P均<0.05)。根据血清PCT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其中低浓度组无并发症发生,中浓度组发生休克、上消化道出血、DIC各1例,高浓度组分别为6、5、4例,高浓度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均<0.01)。结论 AP患者血清PCT水平升高,检测PCT有助于AP病情的判定。

    2010年34期 v.50;No.716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腹部肿瘤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黄显实;

    目的分析腹部肿瘤患者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360例腹部肿瘤患者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有合并症、术前放化疗、术前日手术室未消毒、手术时间较长、围手术期未严格应用抗生素与术后切口感染有关(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术前有合并症、术前放化疗、术前日手术室未消毒、手术时间较长、围手术期未严格应用抗生素与术后切口感染有关(P均<0.05)。结论腹部肿瘤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高龄、术前合并症、术前放化疗、术前日手术室未消毒、手术时间较长、围手术期未严格应用抗生素。

    2010年34期 v.50;No.716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对胃癌根治术患者血清IL-2、IL-10、sIL-2R的影响

    顾海军;王忠云;钱燕宁;

    目的观察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对胃癌根治术患者血清IL-2、IL-10、sIL-2R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5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术后以曲马多行自控静脉镇痛(PCIA);Ⅱ组以氯诺昔康行PCIA;Ⅲ组在麻醉前和关腹时静推氯诺昔康8 mg,术后以曲马多行PCIA。分别于PCIA后8、12、24、48、72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判定镇痛效果,分别于麻醉前(T1)、切皮后90 min(T2)及术后24(T3)、48(T4)、72 h(T5)测定血清IL-2、IL-10、sIL-2R。结果三组PCIA后各时点VAS比较,P均>0.05。三组血清IL-2从T2起均较T1显著下降(P均<0.05);血清IL-10从T3起均较T1显著升高(P均<0.05),Ⅰ、Ⅲ组T5时仍显著高于T1水平(P均<0.05),Ⅱ组则恢复至T1水平(P>0.05),与Ⅰ、Ⅲ组值相比较P均<0.05;Ⅰ、Ⅱ组血清sIL-2R从T3起均较T1明显升高(P均<0.05),Ⅲ组此时与T1相比,P>0.05,但明显低于Ⅰ、Ⅱ组(P均<0.05),T5时与T1相比,P<0.05。结论氯诺昔康超前镇痛能降低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血清IL-2、IL-10、sIL-2R水平,从而减少手术对机体免疫的影响,且不影响镇痛效果。

    2010年34期 v.50;No.716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肺癌近期疗效观察

    廖江荣;

    目的观察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肺癌40例,1个月后评价疗效,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25(CA12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结果本组CR 27例,PR 9例,SD 3例,PD 1例,总有效率97.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血清CEA、CA125、NSE、CYFRA21-1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肺癌近期疗效较好。

    2010年34期 v.50;No.716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NSCLC患者螺旋CT征象与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的关系

    吕祥瑞;陆晓旻;彭春;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螺旋CT(SCT)征象与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对67例NSCLC患者术前行螺旋CT扫描,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手术或穿刺癌组织标本中的p53蛋白。结果本组患者SCT检查,发现毛刺征40例,棘突征38例,血管集束征35例,空洞征25例,胸膜受侵征象28例,胸膜凹陷征36例,分叶征34例,淋巴结转移征象22例;p53蛋白阳性39例,阳性率为58.62%。p53蛋白表达与NSCLC患者SCT检查的毛刺征、棘突征、血管集束征、空洞征、胸膜侵犯和淋巴转移明显相关(P均<0.05),而与胸膜凹陷征及分叶征无关(P均>0.05)。结论根据NSCLC的SCT征象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p53蛋白表达情况。

    2010年34期 v.50;No.716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死亡因素分析

    储伟;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212例风心病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冠状动脉病变均与术后早期死亡有关(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心功能Ⅳ级、LVEDD、合并CABG、术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合并冠状动脉病变与术后早期死亡有关(P均<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相关因素为心功能Ⅳ级、LVEDD、合并CABG、术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合并冠状动脉病变。

    2010年34期 v.50;No.716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左心室发育不良法洛四联症的手术矫治

    杨志远;谢周良;葛振伟;顾以茼;冯德广;程兆云;

    目的观察左心室发育不良(左心室舒末容积指数<30 ml/m2)法洛四联症的手术矫治效果。方法左心室发育不良的法洛四联症33例,采用法洛四联症根治术治疗,术中采用比室间隔缺损直径大1/3~1/2的补片修补缺损,右心室流出道加宽增大。结果本组围手术期无死亡者。术中发生低心排量综合征5例,胸腔积液并腹水3例,急性肾衰2例;术后发生胸骨后感染1例,真菌性败血症2例,均治愈。2例残余分流小,随访观察。结论手术矫治左心室发育不良的法洛四联症效果较好,尤其是肺动脉发育良好者。

    2010年34期 v.50;No.716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胃管状成形术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

    郭洪山;王献华;

    目的观察胃管状成形术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96例食管癌常规行食管癌根治性切除和局部引流区域淋巴结清除,术中行胃管状成形术,以替代切除的食管。结果本组肿瘤均切除。术后发生肺部感染3例,心律失常5例,吻合口狭窄2例,无吻合口瘘、胸腔积液、乳糜胸及胸胃排空障碍发生。术后半年患者饮食基本恢复正常,无明显反流性食管炎及胸胃综合征表现。结论食管癌手术中采用胃管状成形术重建食管,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减少。

    2010年34期 v.50;No.716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Nuss手术与改良Ravitch手术治疗小儿漏斗胸的疗效对比观察

    彭彦;

    目的对比观察微创Nuss手术与改良Ravitch手术治疗小儿漏斗胸的效果。方法将135例漏斗胸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Nuss手术(Nuss组,69例)及改良Ravitch手术(改良组,66例)治疗。结果两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个月~3 a畸形胸廓均恢复正常。与改良Ravitch组比较,Nuss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减少,P均<0.01。结论两种术式效果均较好,与改良Ravitch手术相比,Nuss手术创伤更小,患者术后恢复快。

    2010年34期 v.50;No.716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胸部刃器伤159例外科治疗体会

    刘建军;王庆安;刘明林;

    目的总结胸部刃器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159例胸部刃器伤患者,行胸腔穿刺术34例,单纯胸腔闭式引流术68例,行剖胸和(或)经膈肌行剖腹探查术37例,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VAMT)20例。结果本组死亡5例,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对胸部刃器伤患者,应尽快明确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2010年34期 v.50;No.716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内固定材料在成人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邱桂斌;温进杰;周春晖;孙松盛;

    目的观察不同内固定材料手术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153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均行手术内固定,其中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59例(A组)、动力髁螺钉(DCS)43例(B组)、股骨髁支持钢板51例(C组)。结果术后随访1~5 a,A组Neer评分优16例,良33例,可8例,差2例,优良率83.1%;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5个月;无感染,无内固定物断裂,出现骨不愈合l例,延迟愈合1例,均再次行植骨内固定术。B组分别为13、24、5、1例及86.0%,7个月及1、0、1、0例。C组分别为14、29、7、1例及84.3%,6.5个月及1、0、1、0例。结论三种内固定材料用于手术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效果较好,A型、Cl型和C2型骨折可选用逆行交锁髓内钉,C1、C2型可首选DCS,C3型首选股骨髁支持钢板。

    2010年34期 v.50;No.716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外侧三角肌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胡丹;郝跃峰;祖晓水;秦卫;焦健;司卫兵;

    目的观察外侧三角肌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外侧三角肌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12例。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3~5个月内骨折均愈合,无伤口感染,无肱骨头坏死发生,无腋神经损伤发生;出现桡神经损伤1例,经口服药物、休息,3个月后症状消失。术后肩关节功能按Neer评分标准,优6例,良4例,可2例。结论外侧三角肌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安全有效。

    2010年34期 v.50;No.716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疗效观察

    滕加文;

    目的观察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内固定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LPHP内固定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21例。结果本组术后平均随访11.7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7.5周(6~15周);按Neer功能评定功能为优15例,良4例,可2例。结论 LPHP内固定联合自体骨移植可有效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2010年34期 v.50;No.716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LPHP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效果观察

    张松;王晓;刘怡勋;

    目的观察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HP)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5例老年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患者,采用LPHP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本组12例随访6~25个月,骨折均达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9.5周。按Neer肩关节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其中优4例,良6例,满意2例。结论 LPHP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疗效较好。

    2010年34期 v.50;No.716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手术治疗无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疗效观察

    金荣忠;谈国明;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无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将78例无脊髓损伤的胸腰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随访1 a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脊柱后突角分别为43.82°±2.21°、16.24°±1.43°,椎体高度分别为0.403±0.058、0.883±0.061;对照组分别为43.27°±2.45°、22.15°±1.32°及0.429±0.051、0.679±0.053,与治疗前比较,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结论手术治疗无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效果优于保守治疗。

    2010年34期 v.50;No.716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Herbert螺钉内固定术治疗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疗效观察

    赵金廷;

    目的观察Herbert螺钉内固定术治疗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42例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3例)行切开复位Herbert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19例)行桡骨头切除术。结果术后均随访2 a,与对照相比,观察组肘关节疼痛VAS降低、Broberg和Money功能评分增高,提携角增加度数和桡骨近端移位减少,握力、伸肘、前臂旋前旋后力量及活动范围增大(P均<0.05)。结论切开复位Herbert螺钉内固定术治疗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疗效较好。

    2010年34期 v.50;No.716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亚低温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张霞;

    目的观察亚低温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手术及常规治疗均相同,观察组采用亚低温疗法,对照组维持正常体温。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伤侧颈动脉最低血流速度和颈动脉最低血流量明显增加(P均<0.05),脑水肿体积明显缩小(P<0.05),1周内清醒者明显增加(P<0.05)。结论亚低温疗法用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循环,减轻脑水肿。

    2010年34期 v.50;No.716 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超早期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

    葛海涛;刘德;徐长军;

    目的观察超早期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02例原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微创组和对照组,分别于超早期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前及术后7 d采用Barthel指数(BI)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疗效。结果微创组基本治愈19例,明显好转18例,好转12例,无变化2例,死亡4例,总有效率为89.09%;对照组分别为5、8、12、11、11例及53.1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与对照组相比,微创组术后NIHSS显著降低(P<0.05),BI显著升高(P<0.05)。结论超早期血肿微创清除术可有效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

    2010年34期 v.50;No.716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MRI多序列成像技术在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魏君臣;马子堂;胡喜斌;白雪琴;

    目的探讨MRI多序列成像技术在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87例DAI患者术前行MRI多序列成像检查,并与术后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MRI检查均发现,脑干损伤40例,胼胝体损伤13例,脑皮层及脑实质损伤34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与术后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 MRI多序列成像技术可准确诊断DAI。

    2010年34期 v.50;No.716 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甲巯咪唑对甲状腺功能亢进孕妇妊娠结局及其新生儿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王旭菲;

    目的观察甲巯咪唑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8例甲亢孕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不用抗甲状腺药物,观察组确诊后即开始服用甲巯咪唑治疗,起始剂量为15~30 mg/d,待临床症状控制后改为5~10 mg/d,到妊娠后期减为2.5~5 mg/d维持。结果观察组发生流产1例(4.0%),早产2例(8.0%),死胎0例,新生儿窒息1例(4.0%),对照组分别为0例、9例(39.1%)、1例(4.3%)、7例(30.4%),观察组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观察组新生儿脐血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甲巯咪唑治疗妊娠合并甲亢孕妇,可减少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维护新生儿正常甲状腺功能。

    2010年34期 v.50;No.716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早产胎膜早破患者血清及羊水中IL-6、MMP-9、TNF-α水平变化及意义

    许茜;刘振红;靳钰;

    目的观察早产胎膜早破(PPROM)患者血清及羊水中IL-6、MMP-9、TNF-α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0例PPROM患者(PPROM组)、2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血清和羊水中的IL-6、MMP-9、TNF-α。结果 PPROM组血清IL-6、MMP-9及羊水中IL-6、MMP-9、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PPROM患者血清、羊水中IL-6、MMP-9、TNF-α水平明显增高,检测其水平可预测PPROM。

    2010年34期 v.50;No.716 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产后急性肺水肿的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徐霞;徐敏;徐化高;

    目的分析产后发生急性肺水肿(APE)的发病相关因素。方法对52例产后APE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产后APE的病因有妊娠高血压性心脏病21例,围产期心肌病14例,先天性心脏病7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败血症3例,脑出血、过敏性休克、吸入性窒息各1例;诱因为输液过量或过速27例,过度疲劳11例,严重感染6例,突发快速性心律失常2例,无明显诱因6例。结论产后发生APE的主要病因是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围产期心肌病,主要诱因是输液过多或过速。

    2010年34期 v.50;No.716 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浆中的cDNA水平变化及意义

    刘丽荣;

    目的观察上皮性卵巢癌(EOC)患者血浆中的循环DNA(cDNA)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8例EOC(恶性组)、25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良性组)和6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的血浆样本,以微量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抽提血浆中的cDNA,将血浆cDNA与荧光染料SYBRgreenⅠ按比例稀释并充分混匀后通过紫外与可见光成像分析系统定量。结果恶性组血浆cDNA为(625.38±526.84)μg/L,良性组为(93.86.6±82.45)μg/L,健康对照组为(17.40±9.17)μg/L;恶性组与其他两组比较,P均<0.05。血浆cDNA水平与EOC有无伴发腹水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结论 EOC患者血浆中的cDNA水平升高,检测血浆中的cDNA有助于EOC诊断和预后判断。

    2010年34期 v.50;No.716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HR-HPV阳性宫颈病变患者宫颈分泌物中HR-HPV DNA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徐卓;

    目的观察高危型HPV(HR-HPV)阳性宫颈病变患者宫颈分泌物中HR-HPV DNA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第2代杂交捕获法(HCⅡ)检测276例HR-HPV阳性宫颈病变患者宫颈分泌物中的HR-HPV DNA。结果本组年龄21~30岁HR-HPV DNA表达量为561.7±58.3、31~40岁为549.9±51.9、41~50岁为570.2±49.8、51~60岁为314.6±47.4,不同年龄段间比较,P均<0.05;宫颈炎患者HR-HPV DNA表达量为361.7±49.5,CINⅠ级为519.3±65.8,CINⅡ~Ⅲ级为655.1±72.9,宫颈癌为918.4±78.5,不同程度宫颈病变间比较,P均<0.05。结论 HR-HPV阳性宫颈病变患者宫颈分泌物中HR-HPV DNA的表达量随患者年龄增加而降低,随宫颈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育龄期女性是HR-HPV感染筛查的重点人群,HR-HPV表达量是宫颈病变进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010年34期 v.50;No.716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TMD病患者颞下颌关节滑液中明胶酶水平变化及意义

    刘俊杰;牟鸿;龙星;

    目的观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颞下颌关节(TMJ)滑液中明胶酶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5例TMD患者80侧TMJ分为可复性盘前移位(ADDwR)组、不可复性盘前移位(ADDwoR)组、关节盘穿孔(DP)组,以15例15侧正常TMJ为对照组。采用明胶酶谱法对TMJ关节滑液中的明胶酶进行定性及定量检测。结果 ADDwoR组、DP组TMJ关节滑液中明胶酶含量及明胶酶A活性酶、明胶酶B酶原及其活性酶的表达率均明显高于ADDwR组及对照组(P均<0.05)。结论 TMD患者TMJ关节滑液中明胶酶含量和活性增高,且与TMD的疾病类型有关,在TMD的病程进展中起一定作用。

    2010年34期 v.50;No.716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变化及意义

    孙佩佩;楚芳芳;杜令倩;马伯龙;

    目的观察口腔扁平苔藓(OLP)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37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OLP组)、44例健康人(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与对照组相比,OLP组外周血中CD3、CD4、CD4/CD8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 OLP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免疫功能明显降低,可能与OLP的发生有关。

    2010年34期 v.50;No.716 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前牙修复中烤瓷冠粘结前排龈线排龈临床观察

    姜斌;

    目的观察前牙修复中烤瓷冠粘结前排龈线排龈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需要行前牙烤瓷冠修复的120例患者(164颗患牙)随机分为两组,均在牙体制备及取印模时采用排龈线排龈,观察组在粘结烤瓷冠前采用排龈线排龈,对照组直接粘结。结果两组均未发生烤瓷冠松动、脱落现象,观察组牙龈变色及牙龈炎的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烤瓷冠粘结中使用排龈线,可明显减少牙周并发症。

    2010年34期 v.50;No.716 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B超引导下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疗效观察

    贾书雷;于德凯;潘大军;杨东;王文明;

    目的观察B超引导下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碎石术(m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疗效。方法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77例。结果本组均穿刺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01 min;一期取石73例、二期取石14例,结石残留4例;结石清除率94%;肾造瘘管平均留置6 d,平均住院12d。随访1~6个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B超引导下m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安全、有效。

    2010年34期 v.50;No.716 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舒筋活血洗剂局部熏洗联合抗生素静滴治疗急性附睾炎效果观察

    刘廷江;孙福振;尹香云;彭秀晴;杨涛;

    目的观察舒筋活血洗剂局部熏洗联合抗生素静滴治疗急性附睾炎的疗效。方法将156例急性附睾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静滴乳酸环丙沙星0.4 g、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自制成舒筋活血洗剂进行阴囊局部熏洗,10 d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76例,显效5例,有效1例,痊愈率为92.68%;对照组分别为60、9、5例及81.08%。两组痊愈率比较,P<0.05。结论舒筋活血洗剂局部熏洗联合抗生素静滴治疗急性附睾炎安全有效。

    2010年34期 v.50;No.716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咪唑安定、氯胺酮口服在小儿手术基础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刘俊锋;崔万红;

    目的观察咪唑安定与氯胺酮口服用于小儿基础麻醉的效果。方法将80例1~8岁、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咪唑安定0.08 mg/kg、氯胺酮5 mg/kg肌注,观察组咪唑安定0.5 mg/kg、氯胺酮5 mg/kg口服,观察基础麻醉后患儿镇静、情绪状态、与父母分离和静脉穿刺时的行为、术后神经行为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给药过程合作者,对照组2例(5%),观察组36例(90%),P<0.01;对照组起效时间为(2.4±0.5)min,观察组为(19.8±6.3)min,P<0.01;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及术后神经行为异常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口服咪唑安定与氯胺酮用于小儿基础麻醉,既能获得良好的镇静状态,又易为患儿接受,且不良反应更小。

    2010年34期 v.50;No.716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OSAHS患者上呼吸道一期成形术围手术期处理及麻醉管理

    王凯;李勇;董明敏;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上呼吸道一期成形手术围手术期的处理及麻醉管理方法。方法对49例OSAHS患者行上呼吸道一期成形手术,术前纠正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及肥胖等疾病,控制在适当范围;气管插管后,采用慢诱导法麻醉;转运过程麻醉师全程陪送,术后采用镇痛泵经静脉持续镇痛。结果本组47例围手术期呼吸、循环平稳,手术顺利;出现嗜睡1例,窒息1例,对症处理后均消失。结论术前处理各种合并症、麻醉诱导插管、术中麻醉状态的维持、术后平稳转运及镇痛是OSAHS患者上呼吸道一期成形手术麻醉成功的关键。

    2010年34期 v.50;No.716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PGE_1静滴联合中药泡足对DPN患者腓总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孙正凯;韩玉亭;高明殿;赵美荣;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PGE1)静滴联合中药泡足对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腓总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静滴PGE1,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泡足,疗程均为3周,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结果两组治疗后腓总神经的SCV、MCV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腓总神经的SCV、MCV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PGE1静滴联合中药泡足可增加DPN患者腓总神经传导速度。

    2010年34期 v.50;No.716 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酮咯酸氨丁三醇用于烧伤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观察

    李荣;张中军;

    目的观察酮咯酸氨丁三醇用于烧伤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将60例中重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行切痂植皮术。于手术结束呼之能睁眼时,T组静注酮咯酸氨丁三醇负荷量30 mg,术后48 h持续输注180mg;F组给芬太尼负荷量0.1 mg,术后48 h持续输注1.0 mg。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镇痛效果,记录PC IA有效按压次数和不良反应总例数,监测凝血功能变化。结果 T组VAS为(2.7±0.5)分,PC IA有效按压(12±4)次,镇痛优良率为90%,发生不良反应6例;F组分别为(2.4±0.4)分、(10±3)次、92%、12例。两组比较,T组不良反应总例数明显少于F组(P<0.05)。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酮咯酸氨丁三醇用于烧伤术后镇痛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且对患者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2010年34期 v.50;No.716 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丹红注射液静滴联合PGE_1静脉泵入治疗DNP疗效观察

    王晓;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静滴联合前列腺素E1(PGE1)静脉泵入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P)的疗效。方法将72例DNP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丹红注射液30 ml静滴,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泵入PGE120μg。14 d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6%,对照组为44.4%,两组比较,P<0.01;两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快(P均<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结论丹红注射液静滴联合PGE静脉泵入治疗DNP安全有效。

    2010年34期 v.50;No.716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告读者

综述与讲座

临床病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