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多层螺旋CT在法洛四联症解剖畸形及心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王鸿振;王雪红;张金玲;肖喜刚;贾玉琳;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法洛四联症(TOF)患者解剖及心功能改变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2例经手术证实的TOF患者,术前均行MSCT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以手术结果为标准,比较MSCT、UCG对TOF患者解剖畸形显示的正确率。比较MSCT、UCG测得的心室功能指标。结果 MSCT对TOF的诊断准确率为100%,对合并畸形的显示正确率为88.2%(30/34),主要漏诊为心内畸形,MSCT测量的右室流出道(RVOT)、肺动脉干(MPA)、右肺动脉(RPA)起始处、左肺动脉(LPA)起始处、VSD的直径及骑跨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UCG测量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测得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大于UCG测量结果,但二者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MSCT是评价TOF患者解剖畸形及心室功能改变的良好无创性检查方法。

    2010年38期 v.50;No.720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CABG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杨百晖;张浒;刘寅强;顾云;黎承萍;

    目的观察冠脉搭桥术(CABG)联合经冠状动脉桥血管及心外膜下注入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32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例。观察组术前5 d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进行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动员及扩增。CABG术前24 h进行PBSC的采集和浓缩。两组均在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观察组在完成血管桥吻合后,经桥血管及心外膜下注入PBSC。术前1周及术后3、6个月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和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检测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心肌灌注情况。结果术后3、6个月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两组患者LVEF、LVEDD均较术前改善,组间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程度更大(P均<0.05)。术后6个月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显示两组患者充盈缺损区域均较术前缩小,观察组较对照组充盈缺损区域缩小程度更明显(P均<0.05)。结论 CABG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安全可行,患者术后心肌灌注和心功能恢复满意。

    2010年38期 v.50;No.720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再次停搏温血灌注在体外循环手术心脏复苏困难治疗中的应用

    孟凡浩;张俊权;张喜林;杨奋有;

    目的观察含磷酸肌酸的氧合温血低钾停搏液诱停加体外循环(CPB)温血持续灌注治疗心脏复苏困难的疗效。方法 30例CPB下心脏复苏困难的心脏瓣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再次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含磷酸肌酸(10 mmol/L)的氧合温血低钾停搏液7 ml/kg使心脏再次停波,持续灌注温血,然后开放升主动脉。对照组采用CPB辅助加电击除颤。结果两组患者均复苏成功。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无显著差异,CPB时间和辅助循环时间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复跳后多巴胺最大剂量和术毕CK-M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含磷酸肌酸的氧合温血低钾停搏液诱停加CPB温血持续灌注治疗心脏复苏困难疗效满意。

    2010年38期 v.50;No.720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山红景天乙醇提取液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的舒张作用及机制探讨

    秦云植;李雄杰;金光;金范学;许东元;

    目的观察高山红景天乙醇提取液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的舒张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离体大鼠主动脉环,先用1.0 mmol/L苯肾上腺素(PE)和50 mmol/LKCl预收缩,然后加入0.5、1.0、2.0 mg/ml高山红景天乙醇提取液,调其终浓度为0.5、1.0、2.0 mg/ml,记录胸主动脉环张力变化。结果高山红景天乙醇提取液对PE和KC l预收缩的内皮完整的大鼠主动脉环有浓度依赖性的舒张作用。在无钙缓冲液(含EGTA)环境下,红景天预处理对PE导致的血管收缩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高山红景天乙醇提取液可舒张大鼠离体主动脉环,其机制与其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质网储存钙的释放有关。

    2010年38期 v.50;No.720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牛磺酸、SB-203580对烧伤后心肌细胞cTnT、TNFα的影响

    殷嫦嫦;曹俊;王丽丽;张义平;邬亚华;万福生;

    目的观察p38激酶抑制剂SB203580和牛磺酸对烧伤后心肌细胞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原代培养的心肌细胞在缺氧、10%烧伤血清条件下培养,建立心肌细胞损伤模型。随机分为A、B、C、D组。A组为对照组,B组加入终浓度为20 mmol/L牛磺酸,C组加入终浓度为10μmol/L的SB203580,D组加入终浓度为20 mmol/L牛磺酸及10μmol/L的SB203580。用酶联免疫法及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各组培养1、3、6、12 h培养液中的cTnT和TNFα。结果从培养3 h开始,B、C、D组培养液cTnT、TNFα水平均比A组低(P均<0.05);D组比B、C组低(P均<0.05),B、C组相比P均>0.05。结论 牛磺酸和SB203580均可降低烧伤后心肌细胞cTnT、TNFα,二者联用具有协同作用。

    2010年38期 v.50;No.720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改良MazeⅢ术治疗心房纤颤(附30例报告)

    段冰松;张桂敏;白向峰;蔡冰;杨百晖;梁荣毕;

    目的观察改良MazeⅢ术治疗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 6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在行瓣膜置换(成形)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同期以行改良MazeⅢ手术治疗心房纤颤;对照组仅施行瓣膜置换(成形)手术。结果观察组全组病例无死亡,未发生任何与改良M azeⅢ手术相关的并发症。观察组术后当日、1周、1个月、3个月的房颤转复率分别为93.3%、86.6%、83.3%、9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3%、6.66%、6.66%、6.66%,P均<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窦性心律者20例,转复率为90.9%(20/22);术后12个月窦性心律者8例,转复率为100.0%(8/8)。结论 改良MazeⅢ手术治疗心房纤疗效满意。

    2010年38期 v.50;No.720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淋巴结清扫方式探讨

    纪勇;陈国强;黄斌;吴松;沈凯;虞桂平;王晓臣;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术中淋巴结清扫方式。方法 480例行根治术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标记各部位清扫淋巴结分别送检,进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结果本组386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全组清扫淋巴结5 424枚,平均每例清扫11.3枚,689枚淋巴结有转移。22例患者出现跳跃性淋巴结转移,其中胸上段3例、中段9例、下段1例。胸上段食管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47.6%,高于胸中段(10.5%)和胸下段(1.3%),P均<0.05。胸下段食管鳞癌向腹腔淋巴结转移率为33.1%,高于胸中段(19.4%)和胸上段(3.8%),P均<0.05。胸中段食管鳞癌有上纵隔淋巴结(23.5%)及下纵隔淋巴结(29%)和腹腔淋巴结(19.4%)的双向转移趋势,隆突下淋巴结转移多见,转移率54.2%。结论 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以颈段食管旁、锁骨上、上中纵隔转移多见,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的上下双向转移和跳跃性转移特点,胸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以腹部、中下纵隔转移多见。胸上段食管癌行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重点清扫颈段食管旁及锁骨上、下界包括隆突下淋巴结;胸下段食管癌可行胸、腹两野淋巴结清扫,重点清扫隆突下、下胸段食管旁、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清扫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设定。

    2010年38期 v.50;No.720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NSCLC组织中β-微管蛋白Ⅲ、stathmin蛋白表达变化及意义

    杜亚明;王宝华;王天一;哈敏文;王中彬;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stathmin、β-tubulinⅢ,并探讨其与紫杉醇化疗疗效的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3例NSCLC患者肿瘤组织(观察组)和15例炎性假瘤患者瘤组织(对照组)中的stathmin、-βtubulinⅢ,并对其中行根治术后用紫杉醇类药物行辅助化疗的32例NSCLC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NSCLC组织中stathmin、-βtubulinⅢ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2.8%、62.6%,显著高于良性对照组的6.7%、13.3%(P均<0.05)。stathmin蛋白均在低分化和有淋巴转移的肿瘤中表达明显升高(P均<0.05);-βtubu linⅢ蛋白在低分化和Ⅲ~Ⅳ期肿瘤中表达明显升高(P均<0.05)。32例术后用含紫杉醇化疗方案化疗的患者中,stath-min、-βtubulinⅢ蛋白表达全阳性者的生存率较全阴性者低(P<0.05)。结论 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stathmin、β-tubulinⅢ蛋白均明显升高。二者表达均阳性预示着肿瘤的恶性程度较高,对紫杉醇类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较差,术后预后较差。

    2010年38期 v.50;No.720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OGF、紫杉醇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李秀英;胡建功;邢恩鸿;王宁;赵国军;

    目的观察阿片生长因子(OGF)、紫杉醇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MCF-7细胞,随机分为A、B、C、D、E、F、G组,分别用OGF、紫杉醇、OGF+紫杉醇、OGF受体抑制剂naloxone、OGF+naloxone、紫杉醇+naloxone、OGF+紫杉醇+naloxone处理,OGF浓度为10-7M,紫杉醇和naloxone浓度为10-6M,每组均设空白对照。采用MTT法测算各组MCF-7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 A、B、C、D、E、F、G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5.94%±2.96%、46.98%±5.75%、55.45%±6.97%、2.77%±0.45%、6.38%±1.47%、46.42%±5.32%、47.09%±6.53%。MCF-7细胞增殖抑制率C组高于A、B组,E组低于A组,G组低于C组,P均<0.05;B组与F组、D组与E组相比P均>0.05。结论 OGF、紫杉醇均可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二者联用具有协同作用。OGF对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是OGFR介导的,紫杉醇对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与OG-FR无关。,

    2010年38期 v.50;No.720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Ⅰ bα基因HPA-2、Kozak位点多态性分析

    张爱琴;郑敏;郝跃伟;赵婷婷;刘雪平;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α基因HPA-2、Kozak位点多态性,探讨其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316例经CT或MR I证实的脑梗塞患者(观察组)及209例无脑血管疾病者(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GPⅠbα基因HPA-2、Kozak位点多态性,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CD63的表达。结果观察组血小板GPⅠbα基因HPA-2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观察组Kozak位点观察组基因型为CC者20例、CT者113例、TT者169例,等位基因C频率为25.33%、T频率为74.67%;对照组分别为6、28、162例和10.20%、89.80%。两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C、T频率相比,P均<0.05。观察组表达等位基因C者(基因型CC+CT)CD62P表达量为20.94±7.35、CD63表达量为28.62±9.47,不表达等位基因C者(基因型为TT)分别为13.36±6.27、20.27±5.45,二者CD62P、CD63表达量相比P均<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GPⅠbα基因Kozak位点存在多态性,HPA-2位点未发现多态性。GPⅠbα基因Kozak位点多态性可能通过影响血小板的活化参与脑梗死的发生过程。

    2010年38期 v.50;No.720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短篇与个案

基础研究

  • 骨碎补水煎剂对牙齿正畸大鼠牙槽骨重塑的影响

    张文娟;李娜;刘超;张君;

    目的观察骨碎补水煎剂对大鼠正畸牙牙槽骨重塑的影响。方法选择48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4只。建立大鼠正畸牙齿移动实验模型。实验组每日灌服6g/kg骨碎补水煎剂;对照组每日灌服3 m l生理盐水。两组动物于正畸加力7、14、21、28 d后分批处死,取上颌骨测量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切片观察第一磨牙牙根,测量牙槽骨密度值。结果正畸加力7 d,实验组大鼠的牙齿移动距离和牙槽骨密度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破骨细胞数量有统计学差异。加正畸力14、21、28 d实验组大鼠第一磨牙移动距离、破骨细胞的数量以及骨密度均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结论 骨碎补水煎剂能够有效减缓牙槽骨骨密度的减低,加速牙齿的移动,促进牙槽骨重塑。

    2010年38期 v.50;No.720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疫区夏秋季鸡鸭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隐性感染调查

    蒋就喜;马蕾;李国坚;胡婷婷;康马飞;王晓;张才儒;

    目的调查H5N1亚型禽流感疫区夏秋季鸡鸭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情况。方法以2005年12月出现过因H5N1亚型禽流感感染死亡病例的烟竹村及周围3 km范围为疫区,10 km外未发生过禽流感疫情的塘洞村为非疫区,于2008年11月(秋季)和2009年7月(夏季)采集疫区与非疫区健康散养鸡鸭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隐性感染情况。结果总感染率为44%。疫区和非疫区隐性感染率分别为49.12%和42.11%,两者相比P>0.05。2008年11月鸡鸭H5N1亚型病毒隐性感染阳性率为63.6%,明显高于2009年7月的29.0%,P<0.05。烟竹村鸡隐性感染总阳性率为59.34%,明显高于鸭的11.02%,P<0.05。结论 H5N1亚型禽流感疫区健康散养鸡鸭对H5N1病毒普遍易感,有可能成为H5N1亚型禽流感主要传染源,其中鸡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更大。秋季隐性感染率偏高,对禽流感的防控重点应放在秋季。

    2010年38期 v.50;No.720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他克莫司治疗大鼠脊髓损伤效果观察

    智晓东;

    目的观察他克莫司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 80只脊髓损伤模型Wsitar大鼠,随机分为A、B组,各40只,A组大鼠采用他克莫司治疗。同时选取40只健康大鼠作为空白对照(C组)。观察并比较三组大鼠治疗后脊髓功能评分(BBB评分和斜板试验评分)、细胞凋亡率及热休克蛋白70表达情。结果 BBB评分和斜板试验评分B组<A组<C组,P均<0.05。A组大鼠脊髓热休克蛋白70表达水平高于B组,细胞凋亡率低于B组,P均<0.05。结论 他克莫司治疗脊髓损伤可有效促进脊髓功能修复、减轻细胞凋亡,效果好。

    2010年38期 v.50;No.720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护理园地

临床研究

  • 食管癌组织中复制蛋白A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于大海;田野;

    目的观察食管鳞癌组织中复制蛋白A(RPA)的表达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8例食管癌组织及4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RPA1和RPA2蛋白。结果食管癌组织中RPA1、RPA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25%±0.21%、58.90%±0.19%,与癌旁组织的35.65%±0.16%、16.71%±0.12%相比P均<0.05。食管癌组织中的RPA1、RPA2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相关(P均<0.05)。结论 食管癌组织中RPA1、RPA2的表达升高。这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2010年38期 v.50;No.720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改良左胸小切口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临床应用观察

    张艳峰;梅平;李晓明;

    目的观察改良左胸小切口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同期行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用改良左胸小切口及传统左胸小切口施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出血量及术后胸液量减少,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术后并发症发生减少(P均<0.05)。结论 改良左胸小切口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2010年38期 v.50;No.720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食管胃部分切除颈部吻合术治疗放疗致食管穿孔40例

    王卫杰;张卫民;杨冉;史可峰;张伟;

    目的观察食管胃部分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治疗放疗致食管穿孔的疗效。方法对40例食管癌放疗致食管穿孔患者行食管胃部分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重建消化道。结果 40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7 d可进流质饮食,术后15 d可进半流质饮食。18例出现并发症(心律失常、吻合口瘘、呼吸衰竭等),均行相应处理。术后30d内死亡4例,36例存活患者1、3、5 a生存率分别为60.00%、26.92%、21.05%。结论 食管胃部分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治疗食管癌放疗致食管穿孔疗效满意。

    2010年38期 v.50;No.720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经腹改良Heller术联合Do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观察

    脱磊;张逊;韩兴鹏;韩洪利;卢喜科;孙大强;

    目的观察经腹行改良Heller术联合Do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经腹行改良Heller术联合Do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33例。结果术后32例症状明显好转,1例仍有吞咽困难,术后1个月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24 h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pH<4.0时间、pH<4.0时间百分比较术前均有下降(P均<0.05)。30例患者获1~6 a随访,症状消失22例,改善8例。3例术前存胃食管反流者术后随访均无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结论 经腹行改良Heller术联合Dor术能明显改善贲门失弛缓症的症状,有效防止术后胃食管反流,且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

    2010年38期 v.50;No.720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RCC1、BRCA1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刘瑞吉;刘兰吉;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RCC1、BRCA1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其中30例患者的癌旁正常组织中的ERCC1、BRCA1。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RCC1和BRCA1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ERCC1和BRCA1表达呈正相关(P<0.05);ERCC1和BRCA1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学分类及病理分化程度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吸烟、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RCC1、BRCA1高表达。这可能与NSCLC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2010年38期 v.50;No.720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疗效观察

    胡斌;陈静瑜;吴小波;徐震壮;

    目的观察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疗效。方法采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86例。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20~70 min,术中失血量均<50 ml,无术中输血,无中转开胸手术,无胸膜腔感染和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平均5 d,平均费用11 000元,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治疗效果理想。

    2010年38期 v.50;No.720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AQP1、VEGF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李志;王中彬;刘长军;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AQP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8例手术切除的NSCLC组织(观察组)及20例正常肺组织(对照组)中的AQP1和VEGF,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观察组AQP1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3%、72.2%,对照组分别为10.0%、25.0%两组相比P均<0.05。观察组AQP1、VEGF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患者生存期有关(P均<0.05)。观察组AQP1和VEGF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NSCLC组织中存在AQP1和VEGF的表达。二者可作为判断NSCLC转移潜能和预后的指标。

    2010年38期 v.50;No.720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紫杉醇、长春瑞滨、吉西他滨小剂量单药化疗联合胸腔闭式引流及IL-2注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

    王连庆;王雷;

    目的观察三线化疗药物(紫杉醇、长春瑞滨、吉西他滨)小剂量单药化疗联合胸腔闭式引流及IL-2注入治疗老年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34例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局部组18例和联合组16例。均行胸腔内置管闭式引流胸腔积液。局部组胸腔内注入IL-2,每周2次;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紫杉醇、长春瑞滨或吉西他滨单药小剂量单药化疗。结果局部组有效率为55.6%,联合组为87.5%,两组相比P<0.05。局部组发生发热3例、胸痛8例、恶心呕吐11例、骨髓抑制0例、肝损害1例、肾损害0例,联合组分别为3、7、12、9、4、2例。不良反应均为Ⅰ~Ⅱ度,经对症治疗后均缓解。结论 紫杉醇、长春瑞滨、吉西他滨小剂量单药化疗联合胸腔闭式引流及IL-2注入治疗老年恶性胸腔积液疗效满意。

    2010年38期 v.50;No.720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经肋横突病灶清除、前侧方减压治疗胸椎结核并截瘫疗效观察

    周长民;李兆金;赵勇;姬生明;

    目的观察经肋横突病灶清除、前侧方减压治疗胸椎结核并截瘫的疗效。方法采用经肋横突病灶清除、前侧方减压治疗胸椎结核并截瘫患者40例。36例接受一期椎间植骨融合。结果手术顺利。术中无脊髓、大血管、气管、支气管等损伤。术后胸背痛症状缓解,截瘫症状改善。38例术后神经功能立即有恢复,2周后36例基本完全恢复。术后6个月33例基本达到骨性融合,,3例植骨吸收明显。未出现骨不连及假关节形成。结论 经肋横突病灶清除、前侧方减压治疗胸椎结核并截瘫效果好。术中椎间植骨融合安全有效。

    2010年38期 v.50;No.720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镍钛合金环抱器联合可吸收肋骨钉内固定治疗连枷胸疗效观察

    蔚建鲁;黄俊荣;黄俊杰;

    目的观察镍钛合金环抱器联合可吸收肋骨钉内固定治疗连枷胸的疗效。方法 50例连枷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镍钛合金环抱器联合可吸收肋骨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胸带加压外固定治疗。结果观察组治愈22例(88%)、死亡3例,对照组治愈20例(80%),死亡5例,胸廓明显变形2例。结论 镍钛合金环抱器联合可吸收肋骨钉内固定治疗连枷胸效果优于胸带加压外固定,疗效满意。

    2010年38期 v.50;No.720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气管食管瘘手术中快诱导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效果观察

    李金玉;郑国龙;

    目的观察气管食管瘘手术中采用快诱导气管插管行全身麻醉的效果。方法采用快诱导气管插管为20例气管食管瘘患者行全身麻醉。观察快诱导时辅助呼吸(AB)和经喉罩控制呼吸(CB)过程中胃积气量、反流误吸发生率、血气变化及生命体征改变。结果本组患者顺利完成气管插管,诱导中未出现严重的呼吸管理困难、血气分析结果大致正常、生命体征平稳随着呼吸压力增加,胃积气量及反流误吸发生率明显上升(P均<0.05);随着瘘口直径增大,胃积气量及反流误吸发生率显著上升(P均<0.05)。结论 气管食管瘘手术中采用快诱导气管插管行全身麻醉安全有效。应使用小潮气量较高频率的控制呼吸模式。诱导前应彻底洗胃和开放胃管。

    2010年38期 v.50;No.720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手术治疗主动脉瘤33例临床分析

    张桂敏;宋怡;杨百辉;马润伟;段冰松;白向锋;孙毅;刘寅强;段玉印;孙立忠;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主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33例主动脉瘤患者,7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选择性脑灌注技术行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支架"象鼻"手术;行非体外循环全弓替换术、升主动脉包裹术、Bentall手术同期行深低温停循环半弓替换手术、降主动脉支架置入加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以及经升主动脉插管灌注、DHCA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各1例;行短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术以及经腋动脉和股动脉插管灌注、升主动脉与次全弓人工血管替换术各2例。13例行Bentall手术,4例行部分胸降主动脉替换术。结果早期死亡3例,病死率为9.1%,并发症发生率15.2%,30例患者顺利康复出院。结论 根据病变及分型选择合理手术方式是手术治疗主动脉瘤的关键。

    2010年38期 v.50;No.720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主动脉瘤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探讨

    许崇恩;邹承伟;郭玲;范全心;梁飞;訾捷;张文龙;张海洲;李红昕;郭兰敏;

    目的探讨主动脉瘤手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方法体外循环下完成主动脉瘤手术75例。Bentall手术采用升主动脉—右房插管,中低温体外循环;升主及半弓置换手术、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术)+带膜支架植入手术采用右侧锁骨下动脉—右房插管,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心肌保护均采用4∶1含血冷停搏液顺行+逆行方法灌注以及HTK心脏停搏液重力滴入。结果顺利完成手术。体外循环时间115~389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3~243.5 min;深低温停循环46例,停循环时间25~70 min,停循环最低鼻咽温13.2~16.2℃;灌注中尿量100~2 800 ml。超滤1 100~4 000 ml。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8~217 h;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490~1 850 ml。46例深低温停循环患者中除去1例脑血管发育异常,术后发生认知障碍,其余患者脑保护良好,另有1例术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Bentall手术应采用升主动脉—右房插管,中低温体外循环;升主及半弓置换手术、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术)+带膜支架植入手术应采用右侧锁骨下动脉—右房插管、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心肌保护应采用4∶1含血冷停搏液顺行+逆行方法灌注以及HTK心脏停搏液重力滴入。

    2010年38期 v.50;No.720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老年心脏手术患者术中重要脏器的保护方法探讨

    许莉;刘天起;刘鲁祁;王明华;王东;李培杰;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手术患者的术中重要脏器保护方法。方法 209例老年心脏手术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轻度血液稀释,浅—中度低温,高流量灌注,维持灌注压60~90 mmHg,用血液浓缩器进行超滤和改良超滤保护心、肺、脑、肾等重要脏器。心肌保护采用4:1含血停博液,采用顺行灌注、顺逆联合灌注等方法,灌注温度为温血—冷血—温血。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期间心、肺、脑功能正常,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死亡。结论 老年心脏手术患者应采用轻度血液稀释,浅—中度低温,高流量灌注,并用血液浓缩器进行超滤和改良超滤以保护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功能。心肌保护宜采用4∶1含血停博液,灌注温度顺序为温血—冷血—温血。

    2010年38期 v.50;No.720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再次换瓣效果观察

    王东;刘天起;马延平;王明华;刘鲁祁;李培杰;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再次换瓣的效果。方法本组59例患者,其中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术后58例,扩张性心肌病左室减容术同时行二、三尖瓣替换术后1例。因机械瓣膜急性功能障碍、人工瓣膜心内膜炎、人工瓣膜瓣周漏及生物瓣衰败出现瓣膜功能缺失者急症行再次换瓣手术,其中5例急症手术时行股动脉插管灌注。换瓣术后瓣周漏6例,4例行再次瓣膜置换术,2例限期直接采用带垫片褥式缝合修补术。生物瓣衰败43例中,23枚猪瓣及25枚牛心包瓣多为不同程度的瓣叶增厚、钙化,同时合并不同程度瓣叶撕裂、穿孔,择期行再次瓣膜替换术及附加手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出现并发症4例,晚期死亡2例,失访5例。50例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现严重瓣膜功能缺失者行再次换瓣效果较好。

    2010年38期 v.50;No.720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二尖瓣、主动脉瓣匹配程度对心脏双瓣膜置换术疗效的影响

    苏刚;徐敬;刘超;舒礼良;赵文增;张竟超;

    目的探讨两种人工瓣膜匹配程度对双瓣膜置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行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82例,其中两种人工瓣相差2个型号以内(匹配)32例,超过2个型号(不匹配)50例。比较匹配组和不匹配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心功能及早期病死率。结果匹配组术后机械通气6~50 h,发生低心排2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心功能Ⅰ级22例、Ⅱ级8例;术后死亡2例。不匹配组术后机械通气7~58 h,发生低心排3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心功能Ⅰ级38例、Ⅱ级9例;术后死亡3例。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心功能及病死率相比P均>0.05。结论 双瓣膜置换术中主动脉瓣与二尖瓣人工瓣膜的选择应根据术中实测瓣环大小、心室容积及患者体质量等因素决定,不宜选择过大型号的人工主动脉瓣。主动脉瓣和二尖瓣人工瓣膜匹配程度对手术效果无直接影响。

    2010年38期 v.50;No.720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双源CTA在高心率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陈月芹;王玉红;孙占国;李慧;

    目的观察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双源CTA)诊断较高心率者(≥75次/m in)冠状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 51例冠心病患者,心率均≥75次/min,均接受双源CTA和传统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结果双源CTA、CAG均检出冠状动脉狭窄者94段,均未检出者359段,仅CAG检出者34段,仅双源CTA检出者20段。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双源CTA诊断高心率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73.44%,特异度为94.72%,符合率为89.34%,阳性预测值为82.46%,阴性预测值91.35%。结论 双源CTA诊断偏高心率冠心病患者(心率≥75次/m in)冠状动脉狭窄(≥50%)效果较好。

    2010年38期 v.50;No.720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改良HCPT术治疗Ⅱ~Ⅳ度混合痔疗效观察

    褚庆明;

    目的观察高频电容场技术(HCPT)改良术式治疗Ⅱ~Ⅳ度混合痔的疗效。方法 240例Ⅱ~Ⅳ度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分别采用改良高频电容场技术(HCPT)术和外剥内扎手术(Milli-gan-Morgan术)治疗。结果观察组痊愈88例,显效27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分别为82、31、7、0例和100%。两组总有效率相比P>0.05。观察组、对照组伤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3.5±3.2)、(16.8±3.1)d,两组相比P>0.05。术后观察组发生大出血1例、切口水肿21例、残余皮赘5例、肛门狭窄1例,复发(伤口愈合后又出现便血、肛门肿物突出或伴有疼痛)4例,对照组分别为4、56、31、15、14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率相比P均<0.05。结论 改良HCPT术治疗Ⅱ~Ⅳ度混合痔疗效与于外剥内扎术类似,但并发症较少。

    2010年38期 v.50;No.720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弧形切割吻合器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观察

    苏晋捷;曾翔辉;冯起放;曾祥福;

    目的观察弧形切割吻合器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67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21例用弧形切割吻合器完成吻合(观察组),46例采用内镜下切割吻合器(对照组)。结果手术均获成功。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3.1 h,平均费用1.87万元,对照组分别为3.6 h和2.05万元,两组相比P均<0.05。观察组术后发生吻合口瘘、出血、切口种植转移各1例,对照组仅发生吻合口瘘1例。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弧形切割吻合器在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住院费用,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仅在早期患者中有应用价值。

    2010年38期 v.50;No.720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胃癌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变化及意义

    孙宝峰;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血清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50例胃癌患者(观察组)和2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Ⅲ、Ⅳ期胃癌患者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均<0.05)。结论 胃癌患者IL-6、IL-8和TNF-α水平增高。这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2010年38期 v.50;No.720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效果比较

    王昌国;

    目的比较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的应用效果。方法 68例因胃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的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各34例。EN组术后24h即开始EN,连续7 d;PN组34例术后接受PN。结果与PN组比较,EN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7 d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均较低,但术后7 d血清白蛋白血清水平高(P均<0.05)。结论 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患者术后早期EN应用效果优于PN。

    2010年38期 v.50;No.720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可调式肛镜缝扎器在痔上黏膜环切吻合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尚毅;罗京艺;陈海清;朱东华;夏冰;巩树研;

    目的观察可调式肛镜缝扎器在痔上黏膜环切吻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行痔上黏膜环切吻合术的痔疮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45例。A组术中采用可调式肛镜缝扎器缝合,B组术中采用普通肛镜缝扎器缝合。结果两组治愈率分别为97.8%、95.6%,两组相比P>0.05。两组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A组手术时间、荷包缝合时间均短于B组(P均<0.01),需缝扎的止血点少于B组(P<0.05)。结论 痔上黏膜环切吻合术中采用可调式肛镜缝扎器缝合可缩短手术时间且操作简单、方便、缝合效果好。

    2010年38期 v.50;No.720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效果观察

    张科;王香;顾达明;

    目的观察乳腺癌根治术中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的效果。方法将ASAⅠ~Ⅱ级拟在全麻下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A、B两组,每组30例。A组于气管插管后手术开始前10 min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B组于术毕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用VAS评估患者术后4、8、12、24 h的疼痛感觉程度,并记录麻醉及麻醉苏醒时间、不良反应等情况、首次使用阿片镇痛药物哌替啶的时间及咽喉疼痛发生率。结果 A组术后不同时段VAS评分及术后12 h咽喉疼痛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24 h内首次使用哌替啶的时间显著长于B组(P<0.01),且24 h内哌替啶的使用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乳癌根治术中应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可获得较好的术后早期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且不影响麻醉恢复。

    2010年38期 v.50;No.720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人脑胶质瘤组织中EGFR、MMP-9、Ki-67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的关系

    崔勇;王洪;方川;史彦芳;李春晖;檀艳丽;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EGFR、MMP-9、K i-67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取102例脑胶质瘤患者的胶质瘤组织标本,病理分级Ⅰ级7例,Ⅱ级49例,Ⅲ级27例,Ⅳ级19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中的EGFR、MMP-9、K i-67。结果本组62例(60.78%)EGFR阳性,Ⅰ、Ⅱ、Ⅲ、Ⅳ级瘤组织中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3%(2/7)、40.8%(20/49)、81.5%(22/27)、94.7%(18/19),EGFR阳性表达率与胶质瘤病理级别呈正相关(r=0.48,P<0.01)。本组66例(64.71%)MMP-9阳性表达,Ⅰ、Ⅱ、Ⅲ、Ⅳ级瘤组织中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3%(2/7)、85.2%(23/49)、85.2%(23/27)、94.7%(18/19),脑胶质瘤中MMP-9表达与病理级别呈正相关(r=0.46,P<0.01)。本组均可见K i-67的表达,Ⅰ、Ⅱ、Ⅲ、Ⅳ级瘤组织的K i-67表达量分别为9.00±1.00、14.20±1.30、41.80±2.38、56.20±1.31,脑胶质瘤PI与病理分级有关(F=1.00,P<0.01)。胶质瘤组织中EGFR表达与MMP-9、K i-67表达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75、0.98,P均<0.01)。结论 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EGFR、MMP-9、K i-67与肿瘤病理分级均有关。

    2010年38期 v.50;No.720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疗效观察

    蒋锋;刘惠祥;徐平;肖柯;张立;

    目的观察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52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Hunt-Hess分级Ⅰ~Ⅲ级38例,Ⅳ~Ⅴ级14例;行显微手术夹闭48例,包裹4例。结果恢复良好40例,中度残疾6例,重度残疾4例,死亡2例。结论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疗效满意。

    2010年38期 v.50;No.720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早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6、IL-8、TNFα-、NSE水平变化及意义

    林泽君;

    目的探讨早期急性颅脑损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观察组)和20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清IL-6、IL-8、TNF-α和NSE,。结果急性颅脑损伤早期血清IL-6、IL-8、TNF-α和NSE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且重型组明显高于轻、中型组(P均<0.05)。结论 早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IL-6、IL-8、TNF-α和NSE水平明显增高,并与颅脑损伤程度有关。

    2010年38期 v.50;No.720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11)C-胆碱PET/CT在脑胶质瘤治疗后残存或复发诊断中的应用

    徐军;刘志芳;朱玉方;杨国仁;付正;赵书强;马莉;王秀华;陶荣杰;

    目的探讨11C-胆碱(11C-CHO)PET/CT在脑胶质瘤手术、放疗或化疗后残存肿瘤或复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2例脑胶质瘤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术后行放疗和化疗。治疗结束后对所有脑内残存病灶行11C-CHOPET/CT显像和MR I检查,并再次切除瘤灶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或进行长期随访。肿瘤残存病灶以CT所示病灶部位11C-CHO异常浓聚,超过周围正常脑组织为阳性。其摄取量以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表示。结果 22例脑胶质瘤患者经手术及随访证实共有16例残存或复发,6例未复发。11C-CHO显像真阳性16例,真阴性5例,假阳性1例,假阴性0例。11C-CHO PET/CT显像诊断脑胶质瘤复发的敏感度100%(16/16),特异度83.3%(5/6),准确性95.5%(21/22)。ROC分析显示11C-CHO PET/CT显像诊断脑胶质瘤复发曲线下面积为曲线下面积(AUC)为0.917(95%C I为0.840~0.994)。结论 11C-CHO PET/CT对脑胶质瘤残存或复发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2010年38期 v.50;No.720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子痫前期患者蜕膜、胎盘组织RANTES mRNA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刘芳;叶元华;杨堃;

    目的观察子痫前期患者蜕膜和胎盘组织中调节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与分泌的趋化因子(RANTES)mRNA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30例子痫前期患者(子痫前期组,其中轻度子痫前期15例,重度子痫前期15例)及30例正常晚期妊娠孕妇(对照组)蜕膜及胎盘组织中的RANTES mRNA。结果子痫前期组蜕膜组织中RANTES mRNA表达水平为2.53±0.08,对照组为0.85±0.06,两组相比P<0.05。子痫前期组重度患者蜕膜组织中RANTES mRNA表达水平为3.61±0.11,轻度患者为1.83±0.12,两者相比P<0.05。子痫前期胎盘组织中RANTES mRNA表达水平为2.62±0.12,对照组为0.84±0.09,两组相比P<0.05。子痫前期组重度患者胎盘组织中RANTES mRNA表达水平为3.74±0.14,轻度患者为1.81±0.10,两者相比P<0.05。子痫前期组和对照组蜕膜组织中RANTES mRNA表达水平与胎盘组织中mRNA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93、0.91,P均<0.05)。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蜕膜组织及胎盘组织中RANTES表达水平上调,RANTES可能参与子痫前期的发生过程。

    2010年38期 v.50;No.720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内异症患者异位、在位子宫内膜中HGF、MMP-2、MMP-9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徐蕾;张向宁;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中的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38例内异症患者的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组织各38份为观察组,取非内异症患者的子宫内膜标本26份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标本中的HGF、MMP-2、MMP-9。结果观察组在位、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的HGF、MMP-2、MMP-9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异位子宫内膜中的HGF、MMP-2、MMP-9均高于在位子宫内膜(P均<0.01)。结论 内异症患者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中HGF及MMP-2、MMP-9的表达增强,这可能促进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及侵袭、转移。

    2010年38期 v.50;No.720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不孕妇女心理健康与不孕年限的相关性研究

    王丽;姜俊怡;任春娥;王桂丽;乔鹏云;

    目的探讨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不孕妇女心理健康与不孕年限的关系。方法在2006年7月1日~2008年12月31日首次就诊于的不孕妇女中选择学历为初中和高中、家庭年收入3~5万元、因女方原因导致不孕者1 286例,按不孕年限分为A组(1~3 a)524例、B组(~5 a)481例、C组(>5 a)281例。比较三组患者SCL-90问卷调查结果。结果不孕症妇女消极心理情绪中抑郁和焦虑的评分最高,并且不孕年限越长,焦虑与抑郁的程度越严重,组间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不孕年限与不孕妇女的心理健康呈明显的相关性,不孕年限越长,焦虑与抑郁程度越严重。

    2010年38期 v.50;No.720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奈达铂、紫杉醇联合同期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疗效观察

    袁红香;

    目的观察奈达铂、紫杉醇联合同期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89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放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奈达铂、紫杉醇同期化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5%,P<0.05。两组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均>0.05。结论 奈达铂、紫杉醇联合同期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疗效好。

    2010年38期 v.50;No.720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卵巢癌组织中HMGB1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李文英;

    目的观察卵巢癌组织中HMGB1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6例卵巢癌和20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的HMGB1。结果 HMGB1蛋白在卵巢良性肿瘤及卵巢癌组织中均有表达,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HMGB1的平均灰度值为165.8±7.8,明显高于卵巢癌组织的143.2±10.5,P<0.05。卵巢癌组织中HMGB1蛋白表达与组织学来源和分化程度无关(P均>0.05),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腹腔转移有关(P均<0.05)。结论 卵巢癌组织中HMGB1表达增强。其与卵巢癌的浸润转移有关。

    2010年38期 v.50;No.720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输尿管开口异位的诊断及治疗(附39例报告)

    霍建武;

    目的探讨输尿管开口异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输尿管开口异位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方法。结果本组主要临床表现为正常排尿外的会阴部漏尿。行B超检查39例,静脉尿路造影(IVU)检查26例,CT检查6例,CT尿路造影(CTU)检查4例,核磁共振尿路造影(MRU)检查2例,膀胱镜检查7例。术前确诊39例。27例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4例行单侧肾脏切除术,8例行上半肾及输尿管切除术。30例随访5个月~12 a,症状、体征均消失。结论 绝大多数输尿管开口异位患者术前均能确诊,采用CTU诊断较好。输尿管膀胱再植术、上半肾和输尿管切除术及单侧肾脏切除术为输尿管开口异位有效的治疗方法。

    2010年38期 v.50;No.720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后腹腔镜离断性肾盂成形术治疗小儿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疗效观察

    徐辉;邹晓峰;刘潜;袁源湖;肖日海;吴玉婷;伍耿青;王晓宁;龙大治;刘佛林;

    目的观察后腹腔镜离断性肾盂成形术治疗小儿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腹腔镜离断性肾盂成形术治疗UPJO患儿26例,为观察组。另取32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的UPJO患儿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腹膜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并发症、临床疗效相比P均>0.05;观察组患儿术中出血量、止痛药使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正常生活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后腹腔镜离断性肾盂成形术治疗小儿UPJO安全、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手术效果确切。

    2010年38期 v.50;No.720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新辅助化疗治疗骨肉瘤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于秀淳;王强;

    目的分析新辅助化疗治疗骨肉瘤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2006年10月接受新辅助化疗的55例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5例患者中预后不良25例(高危组),预后良好30例(低危组)。两组化疗前肿瘤体积、AKP、LDH及化疗后白细胞最低值相比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化疗前AKP≥250 IU/L、LDH≥240 IU/L、肿瘤体积≥150 cm3对骨肉瘤预后不良有预测意义。结论 化疗前AKP、LDH、肿瘤体积及化疗后白细胞最低值是骨肉瘤预后的相关因素;化疗前AKP≥250 IU/L、LDH≥240 IU/L、肿瘤体积≥150 cm3者预后不良可能性大。

    2010年38期 v.50;No.720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联合腱、掌长肌腱同时重建喙锁韧带及肩锁韧带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马清亮;王兆强;刘向红;裴露萍;

    目的观察联合腱、掌长肌腱同时重建喙锁韧带及肩锁韧带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用联合腱、掌长肌腱同时重建喙锁韧带、肩锁韧带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21例,术后随访并采用Karlsson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21例术后随访1.5~6 a,无脱位再发生,其中3例肩关节轻微疼痛。结论 采用联合腱、掌长肌腱重建喙锁韧带及肩锁韧带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临床效果良好。

    2010年38期 v.50;No.720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济南地区28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变应原分析

    赵雯;

    目的探讨济南地区变应性鼻炎变应原分布特点。方法取280例济南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确定变应原。结果本组210例(75%)患者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其中屋尘螨和粉尘螨阳性检出率最高,分别为75.2%和78.1%,2种以上变应原阳性188例(89.5%)。结论 济南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最常见变应原为尘螨。

    2010年38期 v.50;No.720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半量舒芬太尼联合艾司洛尔麻醉诱导对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董红果;

    目的观察半量舒芬太尼联合艾司洛尔麻醉诱导对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科手术患者60例,均行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随机分为A、B、C组,各20例。A组采用8μg/kg芬太尼行麻醉诱导,B组用0.5μg/kg舒芬太尼,C组用0.4μg/kg+艾司洛尔0.3 mg/kg。分别记录三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即刻(T2)、定位时(T3)、定位后3 m 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及插管与定位所需的时间。结果与T0相比,三组T1时MAP、HR、CVP均降低(P均<0.05)。B、C组T2、T3、T4时MAP、HR均低于A组(P均<0.05),B、C组相同时间比较P均>0.05。结论 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前用半量舒芬太尼联合艾司洛尔麻醉诱导可有效对抗应激导致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

    2010年38期 v.50;No.720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小剂量咪唑安定、异丙酚辅助颈丛阻滞在甲状腺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观察

    孟广洲;于鹏;

    目的观察小剂量咪唑安定、丙泊酚辅助颈丛阻滞在甲状腺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50例行颈丛阻滞下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所有患者术前30 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 g,不输含糖液体。采用颈4横突一点阻滞法施行颈丛阻滞麻醉。手术开始前5 m in,A组静注眯唑安定0.02 mg/kg,B组静注杜非合剂2 ml。手术开始时A组给予负荷量丙泊酚0.5 mg/kg,然后以3 mg/(kg.h)的速度连续静注。B组患者颈丛神经阻滞后不做其他处理。所有患者分别于入室、术中、术毕抽取肘静脉血,测量即时测血糖(BS)和血清皮质醇(BC)。术中监测两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呼吸频率(RR)。结果术前30 m in两组患者的HR、MAP、BS和BC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B组患者MAP、HR与A组同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BS、BC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且与A组术中相比BS值明显增高(P<0.05)。结论 小剂量咪唑安定复合丙泊酚与颈丛阻滞用于甲状腺切除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好,安全可靠。

    2010年38期 v.50;No.720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颌后静脉的解剖

    李文;李华郁;

    目的明确下颌后静脉的走行、回流、毗邻关系,并测量相关数据。方法解剖34例(63侧)成人尸体的下颌后静脉,并测量其相关数据。结果下颌后静脉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汇合而成。下颌后静脉的回流分为两种情形。46侧分为前后两支分别汇入颈外静脉17侧不分前后支直接汇入颈外静脉。下颌后静脉围绕着下颌体下缘和下颌支后缘,24侧下颌后静脉及其属支形成的弧形结构与下颌骨紧密相贴,距离较近;39侧下颌后静脉及其属支形成的弧形结构与下颌角有一定距离,距离较远。下颌后静脉与下颌角距离较近的往往下颌角往后下突出。下颌后静脉的总长度(42.43±17.67)mm、起始处外径(5.36±2.38)mm、上颌静脉末端外径(3.52±1.13)mm、颞浅静脉末端的外径(3.84±1.42)mm、围绕下颌支后缘静脉的长度(39.98±12.03)mm、围绕下颌体下缘静脉的长度(18.76±8.55)mm、汇入面静脉处的外径(2.34±0.77)mm、汇入面静脉处距下颌角的距离(23.30±8.86)mm。结论 成功解剖了下颌后静脉,明确了其走行、回流和毗邻,并测量了相关数据。

    2010年38期 v.50;No.720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告读者

综述与讲座

临床病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