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永刚;杨万山;孙抒;
目的探讨蝙蝠葛活性成分对人肺癌A549细胞株抗增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MTT法测定蝙蝠葛活性成分对人肺癌A549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通过吖碇橙(AO)/溴化乙啶(EB)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549细胞的周期分布相;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SP法检测药物处理前后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Bcl-2的表达。结果蝙蝠葛活性成分对人肺癌A549细胞株有明显的抑制生长的作用,且呈现出浓度依赖性;蝙蝠葛活性成分可诱导A549细胞发生细胞周期阻滞;蝙蝠葛活性成分作用后Ki-67和Bcl-2阳性表达率较对照组降低(P<0.01)。结论蝙蝠葛活性成分在体外对人肺癌A549细胞株有显著的抑制增殖作用,可能与下调Ki-67、Bcl-2蛋白表达,细胞周期发生G0/G1期阻滞有关。
2010年40期 v.50;No.722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园园;张志勇;田延锋;高艳敏;张丽静;胡月明;裴永彬;赵增仁;
目的研究核孔蛋白复合体蛋白88(Nup88)蛋白和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81例结直肠癌标本、18例淋巴结转移癌及84例匹配的癌旁无瘤黏膜组织中Nup88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Nup88 mRNA在29例结直肠癌标本及配对的癌旁2 cm组织、切缘黏膜中的表达水平。结果结直肠癌组织和淋巴结转移癌中Nup88蛋白阳性率均高于癌旁无瘤黏膜组织(P<0.01);Nup88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Nup88 mRNA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无瘤黏膜和切缘黏膜(P均<0.01)。结论 Nup88蛋白及mRNA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其蛋白表达可作为评估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2010年40期 v.50;No.722 6-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杨华伟;彭浩;刘剑仑;耿莹;蒋奕;韦薇;
目的检测赖氨酰氧化酶(LOX)基因在低侵袭性乳腺癌细胞MCF-7和高侵袭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的表达差异,并探讨LOX基因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RT-PCR扩增MCF-7和MDA-MB-231LOX基因,采用SYBR G reen I实时荧光定量RT-RCR技术相对定量两种细胞的LOX基因表达。瞬转MDA-MB-231,并于转染后24、48、72 h行体外运动试验侵袭实验,观察干扰LOX基因表达后对MDA-MB-231侵袭的影响。结果 MDA-MB-231较MCF-7高表达LOX基因(P<0.05)。MDA-MB-231细胞中LOX mRNA在转染48 h表达下降明显。干扰LOX表达后,体外运动实验结果显示RNA i组中MDA-MB-231细胞穿过微孔滤膜到达下室面的细胞数少于未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P均<0.05)。结论 MDA-MB-231细胞高表达LOX基因,干扰其LOX基因表达后细胞的侵袭运动能力明显减弱。
2010年40期 v.50;No.722 8-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李宝群;万丽娟;程艳芬;刘刚;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起始密码子区FokⅠ突变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乳腺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提取81例乳腺癌患者及78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基因组DNA(g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并分析DNA FokⅠ多态性在两组中的分布。结果健康对照组FokⅠ多态位点FF、Ff、ff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F、f分布频率分别为33.33%、56.41%、10.26%、61.5%、38.5%;病例组分别为19.75%、59.26%、20.99%、49.4%、50.6%,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Ff、ff基因型人群乳腺癌患病风险的OR值分别为1.30和1.84(P均<0.01)。结论 VDR等位基因f有可能成为乳腺癌的遗传标志基因。
2010年40期 v.50;No.722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为迪;董印军;孙雪梅;王兴武;宋平平;张百江;
目的探讨DNA指数(DI)、增殖指数(PI)及合成期细胞比值(SPF)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60例肺癌新鲜组织及20例良性病变的肺新鲜组织的DI、PI和SPF进行测定,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意义。结果 DI、PI、SPF在NSCL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肺组织(P<0.05),SPF与NSCLC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 DI改变、增殖活性的增加与NSCLC的侵袭、转移相关,DNA含量及细胞增殖活性测定有助于进一步研究NSCLC的生物学行为。
2010年40期 v.50;No.722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珂;唐来坤;张晶;刘莉;汪祖林;宋立;田峰;俞仲伟;骆德兴;羊继平;叶青;屈维龙;吴凤金;
目的评价下尿路梗阻暴露与男性膀胱癌发生的联系。方法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调查表,收集男性膀胱癌患者104例为病例组,同期住院男性非膀胱癌患者206例为对照组,采用SPSS 17.0软件行数据资料管理和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下尿路梗阻与膀胱癌发生有一定联系,危险性可能随梗阻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结论下尿路梗阻是膀胱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当重视该领域的流行病学研究,以期合理预防和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
2010年40期 v.50;No.722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许捷鸿;易宏;杜凌;胡华华;吕艳;黄小莉;覃树芬;谷兰;李中专;
目的探讨结肠镜下钛夹标记联合腹部平片在大肠癌术前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 75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定位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联合组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肿瘤病灶行活检后在瘤体旁组织放置钛夹标记,镜检结束立即腹平片确定钛夹位置而定位,对照组单纯结肠镜检定位,两组定位结果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大肠癌结肠镜下钛夹标记联合腹部平片定位38例,与手术结果符合率100%;对照组定位37例,与手术结果符合率89.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钛夹联合腹平片对大肠癌术前定位准确,可为手术切口及术式的选择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2010年40期 v.50;No.722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刘淼;杨德启;刘鹏;
目的研究紫杉醇和蒽环联合方案化疗对绝经前乳腺癌患者月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绝经前乳腺癌患者接受紫杉醇和蒽环联合方案化疗后出现闭经的比例、时间以及月经恢复的比例和时间。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化疗诱导闭经(CIA)及月经恢复的相关性。结果 88例患者中共有64例(72.7%)出现CIA,中位时间为3个月,≤40岁年龄组与>40岁年龄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5)。64例出现C IA的患者中共有23例(35.9%)患者恢复月经,中位时间为化疗结束后6个月,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月经恢复的独立预测指标(P=0.031)。结论紫杉醇和蒽环联合方案会使绝经前患者出现CIA,年龄是预测CIA出现和月经恢复的指标。
2010年40期 v.50;No.722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吕晓涛;张继新;高颖;沈冰;曲从玲;张程燕;昌红;李保玉;
目的探讨Bc l-2、P53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在B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制备高通量的样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Bc l-2、P53、Cyc linD1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结果 Bc l-2和P53主要表达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和小淋巴细胞淋巴瘤;而CyclinD1只在套细胞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表达。结论由Bc l-2和P53协同表达途径以及CyclinD1异常表达途径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的重要机制。
2010年40期 v.50;No.722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满斯亮;孙琳;赵金霞;刘湘源;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CXCL10和CXCL16在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 I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10只雌性近交系Lewis大鼠注射Ⅱ型胶原建立C IA动物模型,10只仅注射生理盐水的同类大鼠为对照,在注射后第10天、第3周、第6周和第9周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CXCL10和CXCL16的血清水平,计算大鼠的关节炎症指数,分析相关性。结果Ⅱ型胶原注射后大鼠的CXCL10和CXCL16血清水平均随时间的延长和关节指数的增高而增高,第9周达高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第6周和第9周的CIA组大鼠外周血CXCL10及CXCL16水平均增高(P<0.05或0.01)。血清CXCL10水平与CXCL16水平呈正相关。CIA组大鼠血清CXCL10及CXCL16水平与关节炎症指数均呈正相关。结论 CIA大鼠血清CXCL10及CXCL16水平升高与关节炎活动性相关;CXCL10及CXCL16在CIA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而协同的作用。
2010年40期 v.50;No.722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谢姜;仲健;龚伟;王继明;任贺;韩忠朝;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出血后大鼠脑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胶原酶VII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实验组采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通过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出血损伤后3 d和7 d大鼠脑内IL-1β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脑出血损伤后3 d和7 d脑内IL-1β含量均减少。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减少大鼠脑出血后脑内IL-1β的含量,进而减轻炎症反应。
2010年40期 v.50;No.722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晓萍;詹细平;楼小亮;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ABCD2评分与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关系。方法测定98例TIA患者(TIA组)和6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LPA水平,TIA组按ABCD2评分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比较三组间治疗前后血浆LPA水平及1个月内发作次数。结果 TIA组血浆LP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高、中、低危组间治疗前后血浆LPA水平及发作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BCD2评分与血浆LPA水平密切相关,联合二者更有助于TIA的指导治疗和风险评估。
2010年40期 v.50;No.722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志乾;张燕;李俊菊;苏静;牛庆国;许会军;安永辉;
目的比较三维适形放疗(3DCRT)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三种时间—剂量分割方式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未接受手术的Ⅲ期NSCLC患者178例,随机分为常规组(2 Gy/次,5次/周,共33~36次)、常规大剂量组(2.5~2.8 Gy/次,5次/周,共25~20次)和大分割组(3.3~3.6 Gy/次,3次/周,共18~15次),常规大剂量组、大分割组根据线性二次模型并参考时间剂量因子进行等效生物剂量转换。结果常规大剂量组完全缓解率、3 a生存率、局部控制率最高(P<0.05)。三组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血液反应发生率相似,大分割组放射性纤维化发生率最高(P<0.05)。结论 2.5~2.8 Gy/次、5次/周分割方式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接受,可考虑作为Ⅲ期NSCLC3DCRT的首选治疗模式。
2010年40期 v.50;No.722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滢;王强;冯勇;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中三腔胃肠管(FT)与螺旋鼻肠管在应用中的效果。方法对60例胃癌术后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分别放置FT与螺旋鼻肠管,观察相应生理指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第8天复查肝肾功,均未见明显异常。两组患者在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FT进行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
2010年40期 v.50;No.722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会恩;齐战;刘会宁;王志康;柳立军;段国辰;
目的探讨生存素(Survivin)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8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和32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情况。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55.17%)高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9.38%)(P<0.01);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P<0.05)。结论 Survivin可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0年40期 v.50;No.722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沈智勇;吴名凤;夏淦林;韩春燕;
目的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评价超声(US)及CT对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手术和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75例阻塞性黄疸患者的US和CT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行ROC分析。结果 CT诊断阻塞性黄疸的ROC曲线下面积ACT=0.911,US诊断阻塞性黄疸的ROC曲线下面积AUS=0.904,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S和CT均是诊断阻塞性黄疸的有效方法。
2010年40期 v.50;No.722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杜鸿;钟丰云;秦陈浩;朱雪明;
目的研究Ras相关结构域家族(RASSF)1A抑癌基因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胃癌和癌旁组织中RASSF1A mRNA的表达情况,并以正常胃黏膜组织作对照。结果 RASSF1A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缺失率为45.0%(27/60),高于癌旁组织1.7%(1/60)和正常胃黏膜组织0(0/20),P均<0.01;RASSF1A mRNA表达缺失与胃癌TNM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分化程度无关。结论胃癌组织中RASSF1A mRNA表达缺失与胃癌发生、进展和转移相关,可作为胃癌诊疗和预后评估的分子标志。
2010年40期 v.50;No.722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孔飞;蔡白振;符强;王一鸣;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术后化疗并放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乳腺癌保乳术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患者在化疗后加强放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随访6个月,生存率为100%,局部复发率为4.1%,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均未影响治疗。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化放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0年40期 v.50;No.722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祖香雨;尹素凤;孙健;徐应军;付占昭;顾涛;
目的探讨血清雌激素水平与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病理因素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89例绝经前女性乳腺癌患者的血清性激素雌二醇(E2)、睾酮(T)和孕酮(P)的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情况,分析雌激素水平及其与绝经前女性乳腺癌患者病理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绝经前乳腺癌患者不同ER表达状态、病理分期及肿瘤大小对应的雌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血清E2水平高于无转移组(P<0.05),年龄≤35岁组激素水平(E2、T、P)均高于年龄>35岁组(P均<0.05)。结论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的雌激素水平与ER表达状态、病理分期及肿瘤大小无关,而与年龄和淋巴结转移状态密切相关。
2010年40期 v.50;No.722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寇卫政;路平;杨留中;苗战会;
目的了解结直肠癌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情况,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检测46例结直肠癌患者空腹及服糖后60、120、180 min时血糖、血清胰岛素和C肽的水平,并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空腹及服糖后60、120、180 min时的血糖、胰岛素与C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以120 min时最为显著(P<0.01)。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存在糖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血糖升高、糖耐量异常。
2010年40期 v.50;No.722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曹军丽;张丽娇;任春振;王欣;郭志军;胡宗兰;王芳;付占昭;
目的观察胸腔置管引流后灌注香菇多糖与IL-2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36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置管引流排净胸腔积液后胸腔内灌注香菇多糖和IL-2,对照组16例置管后单纯间断抽胸腔积液。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5%、18.75%,KPS评分有效率分别为85%和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腔置管引流后灌注香菇多糖和IL-2能有效控制恶性胸腔积液,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能够耐受。
2010年40期 v.50;No.722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旸;张嵘;胡荣;潘梦瑶;刘卓刚;
目的探讨苯乙酸钠(NaPA)诱导人粒单核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凋亡机制及对细胞周期各时相的影响。方法检测不同浓度NaPA对HL60细胞存活率、细胞周期、上清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β(PDGF-β)分泌水平、凋亡相关蛋白Bc l-2和Bax表达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NaPA作用后,HL60细胞存活率降低,PDGF-β的分泌量减少,HL60细胞阻滞在G0/G1期,Bcl-2蛋白水平降低,Bax蛋白水平上升。结论推测调节PDGF-β分泌水平及Bcl-2和Bax的表达为NaPA诱导人白血病细胞HL60凋亡的机制之一。
2010年40期 v.50;No.722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裴昌松;武艺;彭启宇;薛书成;李克;王玉林;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70~200 min,出血量80~450 m l,术后7~11 d出院,术后伤口感染1例,皮下气肿3例。随访6~3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穿刺通道种植和远处转移。结论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2010年40期 v.50;No.722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韩猛;程智勇;赵学峰;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c-erbB2、HMGA2在乳腺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50例乳腺癌患者ER、c-erbB2、HMGA2的表达。结果 ER、c-erbB2、HMGA2在乳腺癌的表达率分别为54.2%、45.8%、42.8%;ER的表达随着组织分级升高而降低,c-erbB2、HMGA2的表达随着组织学分级升高而增加;ER表达与生存期未见明确的关系,而c-erbB2、HMGA2阳性表达率与生存期呈负相关。结论 ER、c-erbB2、HMGA2是判断乳腺癌分化程度、预后有价值的指标。
2010年40期 v.50;No.722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尚静;王培昌;李燕;白书媛;张丽丽;王育英;张晓耕;
目的了解2 187株临床分离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按照常规方法留取临床标本,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及药敏定量。结果共收集到病原菌2 18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 374株(62.8%),革兰阳性菌813株(37.2%)。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菌株分别占72.2%和88.0%,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均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烷耐药株。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分别有0.9%和11.6%对万古霉素耐药,但对利奈唑烷和链霉素2000高度敏感;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光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检出率分别为45.6%和45.1%。结论随着大量广谱抗菌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机会病原菌成为致病病原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位居致病菌第一、二位,医院病原菌耐药性明显。
2010年40期 v.50;No.722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廖彦;苏丹虹;唐维政;邢柏;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浆降钙素原(PCT)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色谱法检测20例轻症AP患者、13例重症AP患者及36例健康对照者血浆PCT水平。结果 3组间血浆PCT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症AP组高于轻症组和正常组。AP患者血浆PCT随住院时间延长而下降。结论检测AP患者血浆PCT水平有助于评估AP的病变程度和监测治疗效果。
2010年40期 v.50;No.722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作梅;李亚明;陈新月;李俊红;
目的比较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以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6例AIH患者、17例PBC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IH与PBC多发于中年女性,AIH患者肝功能异常以转氨酶增高为主,PBC以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为特点,AIH中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异常,以抗核抗体为主,而PBC患者以抗线粒体抗体及其分型M2异常为主。结论 AIH及PBC的诊断可结合临床、生化、自身抗体检查的结果,其中自身抗体的检测尤为重要。
2010年40期 v.50;No.722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钟哲峰;邓立普;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蝮蛇伤所致肝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 96例蝮蛇伤合并肝功能损害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8 g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稀释后缓慢滴注,1次/d,疗程14 d;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治疗。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14 d血清总胆红素(TB 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以评价肝功能。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ALT、AST、TB IL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蝮蛇伤患者肝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2010年40期 v.50;No.722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军;柳苍生;王生华;石锦辉;徐磊;
目的观察蛇毒血凝酶对肺结核肺叶切除术患者术中出渗血量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肺结核左上叶肺叶切除术患者40例分为2组:治疗组术前1 h肌注1 kU蛇毒血凝酶,术前15 min静注2 kU;对照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术中出渗血量、术后12 h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对照组Hb和红细胞压积比低于治疗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高于对照组。结论左上叶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前静注血凝酶可显著减少术中出渗血量,而对凝血功能无影响。
2010年40期 v.50;No.722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立成;石俊忠;孙惠军;
目的探讨用Millikan术式治疗腹股沟疝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收治的28例腹股沟疝患者应用Millikan术式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50~70 min,术后住院3~6 d,全部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6个月~2 a无复发。结论 Millikan术式治疗腹股沟疝效果良好且具有术后恢复快、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等有点。
2010年40期 v.50;No.722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志军;李海涛;朱磊;葛庆峰;李素新;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PCI)治疗的并发症及临床特点,评价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15例住院的AMI患者进行急诊PCI治疗。结果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开通率100%,138枚支架均成功置入,全部恢复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 I)3级血流,无严重操作并发症。门诊随访1 a,存活率98.3%。结论急诊PCI对AMI患者具有理想的即刻和长期疗效。
2010年40期 v.50;No.722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邬淑雁;李森龙;刘昭慧;钱满芹;徐英华;钱文茹;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个体化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 76例SAP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40例和完全肠外营养(TPN)组36例,观察两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时间、营养指标、并发症、感染率、住院费用、护理工作量等。结果 EN组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住院费用、护理工作量低于TPN组(P均<0.05)。结论 SAP早期个体化EN可以促进患者早期康复,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和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2010年40期 v.50;No.722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泓;蔡敏;苏士成;
目的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评价BNP在COPD急性期的预后价值。方法 122例COPD患者就诊时或入院后当天测定血浆BNP水平,统计住院期间患者机械通气和入住ICU的病例数,出院患者在1个月后复诊时再次测定血浆BNP水平。测定入住ICU、需行机械通气患者的血浆BNP水平。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BNP水平较缓解期增高(P<0.0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GOLD)严重程度分级越高的患者血浆BNP水平越高。在急性加重期,11例入住ICU患者的BNP水平高于其他患者(P<0.01),41例机械通气患者的血浆BNP水平高于其他患者(P<0.01)。结论在COPD急性加重期的患者中监测BNP水平能预测入住ICU和机械通气的风险,可以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
2010年40期 v.50;No.722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赵东;付志新;张津华;
目的探讨预防性抑酸、保护胃黏膜和胃肠动力药物治疗对于重症脑卒中患者胃肠道衰竭预后的影响。方法 328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54例)预防性予以抑酸、保护胃黏膜和胃肠动力药物治疗,B组(174例)在出现胃肠道衰竭时才予以同样药物。观察两组患者胃肠道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发生率和预后情况。结果 A组胃肠道衰竭出现86例(55.84%)、MODS 64例(41.56%)、死亡19例(12.34%)。B组胃肠道衰竭出现112例(64.37%)、MODS 95例(54.60%)、死亡44例(25.29%)。两组胃肠道衰竭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均低于B组(P<0.05)。结论重症脑卒中患者发生胃肠道衰竭的机率很高,预防性治疗不能降低发生率但可以降低病死率。
2010年40期 v.50;No.722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雪琦;李君光;张丽凤;姜秋菊;张雪峰;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和性激素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200例HDCP患者、100例正常孕妇、50例正常未孕者血清中的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酮生成激素(LH)、垂体泌乳素(PRL)、孕酮(P)、雌二醇(E2)、睾酮(T)水平。结果 HDCP患者血清FSH、LH、E2、T、P均高于正常未孕组,而低于正常妊娠组,并随着病情加重而下降;HDCP患者血清PRL水平高于对照组,并随着病情加重而增高。结论检测HDCP患者血清中的性激素水平,对评估HDCP的病情、探讨其发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对HDCP的治疗和预后也有指导价值。
2010年40期 v.50;No.722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唐柳平;王琼;李敏;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联合体位疗法治疗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疗效。方法 60例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的早产儿分为3组,分别予以体位疗法、口服红霉素、红霉素加体位疗法,连续1周观察患儿胃内残奶量、呕吐次数及进奶量。结果 3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霉素加体位疗法组胃内残奶量最少,治疗有效率高。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体位疗法治疗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0年40期 v.50;No.722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小燕;王铮;陈韩;
目的了解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眼底视网膜病变程度和血浆内皮素的关系。方法检查58例高血压患者的眼底视网膜病变情况和血浆内皮素水平,并分析患者眼底视网膜病变程度与血浆内皮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患者眼底视网膜病变随着血压升高而逐渐加剧,血浆内皮素水平随着高血压的升高而逐渐上升。高血压与眼底视网膜病变有相关性(P<0.05)。结论内皮素在眼底视网膜病变过程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2010年40期 v.50;No.722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琦;周亚峰;杨向军;蒋文平;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 45例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常规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 mg,3次/d,治疗30周。结果 B组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的次数较治疗前减少,运动诱发心绞痛发作所需时间较治疗前延长,运动后ST段下降≥1 mm所需时间较治疗前延长,缺血心肌摄取葡萄糖的能力较前改善(P均<0.05)。结论曲美他嗪能提高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和缺血心肌的摄糖能力,增加缺血心肌对葡萄糖的利用。
2010年40期 v.50;No.722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谢晓勇;何巍;郑宝石;吴文森;张赋;
目的评价经右房/肺动脉切口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PH)的优越性及操作要点。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9年7月年合并PH的VSD患者154例,采用右心室切口行VSD修补术者42例作为对照组,经右心房或肺动脉切口行VSD修补术者112例作为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术后病死率、低心排量综合征发生率、肺动脉危象发生率、呼吸机辅助时间、ICU监护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VSD合并PH病例经右房/肺动脉径路治疗可减少其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2010年40期 v.50;No.722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晓燕;吴小庆;陈茂华;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与中心脉压(CPP)以及外周脉压(PPP)的相关性。方法对80例初发高血压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应用自动脉搏波速度测定仪测定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应用SphygmoCor大动脉功能仪测量桡动脉的脉搏信号,同时测量肱动脉血压,使用经过验证的通用转换公式估算中心血压。结果高血压组CFPWV、外周收缩压(PSP)、中心收缩压(CSP)、PPP、CPP较对照组升高(P<0.05);PPP>60 mmHg组患者的CFPWV大于PPP≤60 mmHg组(P<0.05);CPP>40 mmHg组患者的CFPWV大于CPP≤40 mmHg组(P<0.05);高血压组的CFPWV与PPP、CPP均成正相关(r=0.35、0.42),对照组的CFPWV与PPP无相关性,与CPP成正相关(r=0.29)。结论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弹性与CPP的相关性更好,降低CPP可能更好地改善动脉弹性,可更好地指导干预以及影响预后。
2010年40期 v.50;No.722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建立;徐国红;李敬田;姚荣国;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变化对心功能及血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 68例年龄≥80岁的高血压病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非杓型组和杓型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BNP水平;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结果非杓型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及BNP水平显著高于杓型组;两组心输出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和每搏量无显著差异;非杓型组E/A比值显著低于杓型组。结论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BNP水平显著增高,左心室收缩功能无明显变化而舒张功能减退显著。
2010年40期 v.50;No.722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靳文军;王献忠;尹义梅;刘素梅;朱国英;吴晓炜;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12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正常血糖组(空腹血糖≤6.1 mmol/L)46例和血糖升高1组(6.1 mmol/L<空腹血糖≤8.0 mmol/L)38例、血糖升高2组(8.0 mmol/L<空腹血糖≤11.1 mmol/L)27例和血糖升高3组(空腹血糖>11.1 mmol/L)11例。结果与血糖正常组比较,血糖升高1组心肌酶和心电图恢复时间、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血糖升高2组肌酸激酶(CK)、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恢复时间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病死率升高(P均<0.05);血糖升高3组CK、AST、乳酸脱氢酶(LDH)和ST段恢复时间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病死率升高(P<0.05或P<0.01)。结论非糖尿病AM I患者血糖>8.0 mmol/L以上时,随着血糖升高,预后越差。
2010年40期 v.50;No.722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袁鹏;
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血糖、血脂的变化特点,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56例脑外伤患者依据GCS评分分为轻、中、重型组,分别测定其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血糖及血脂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20 d后,比较不同预后患者入院时凝血指标、血糖、血脂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外伤患者APTT显著降低,Fbg显著升高,且均随伤情加重而变化明显;脑外伤患者TC和LDL-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血糖明显升高。不同预后组APTT、Fbg、血糖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脑外伤患者凝血指标、血糖、血脂水平的监测对早期判断伤情及评估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2010年40期 v.50;No.722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黄占柱;仇小华;陈为国;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单纯固定L5~S1椎体后L4~L5椎间隙及关节突间隙中远期的改变。方法对32例L5~S1椎弓根钉固定患者进行随访,拍腰椎正侧位片、双斜位X光片及CT扫描。测量L4~L5椎间隙的高度及上下关节突间隙。结果术后椎间隙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关节突关节亦有不同程度的退变。结论椎弓根钉固定后椎体的稳定性得到一定改善,但中远期对临近关节的活动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2010年40期 v.50;No.722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鹰;边凤芝;
目的探讨2010年广西桂林地区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35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原学检测肠道病毒71型(EV71)病毒核酸阳性61例,其他肠道病毒阳性15例,阴性34例。胸片提示双肺炎症渗出86例,头颅MR I异常41例,脑电图异常19例,心电图异常80例。白细胞计数升高65例,中性粒细胞升高64例,淋巴细胞比例升高27例,血小板计数升高99例。入院前未用激素患者补体C3、C4100%升高,血清总胆汁酸(TBA)54.5%增高。结论本组患儿神经循环系统症状明显;C3、C4升高可作为早期判断手足口病的指标之一;早期识别重症患儿,早期干预治疗尤为重要。
2010年40期 v.50;No.722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丹;王培昌;赵霞;王力红;张京丽;白淑媛;张丽丽;王育英;张红艳;
目的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基因型鉴定。方法以随机多态核苷酸序列(RAPD)、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ER IC)、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REP)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对43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基因分型,应用SPSS 16.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三种方法均扩增出丰富的区带,将分离到的43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别分为3、4、4个谱型;将43株菌聚为3群,菌间的同源性较近。结论重症监护病房中存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流行,主要是由同一克隆株在不同科室及感染个体间相互传播所致。
2010年40期 v.50;No.722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瑛;史利民;马桂云;曹新华;孙艳君;姜桂书;彭闺臣;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性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及心理支持方向。方法对50例乳腺癌手术患者应用《(乳腺癌)术后功能恢复问卷》调查,对其性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所有被调查者患病后性生活频率明显减少,并有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障碍,主要原因为担心性行为会影响疾病的康复、担心性生活会促使癌症复发、形体改变、自身观念的影响。结论乳腺癌术后护理中还应重视术后正确的性知识的宣教,纠正患者错误观念,提高生活质量。
2010年40期 v.50;No.722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杨红伟;陈永飞;
目的探讨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股骨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41例,术后24 h~3个月循序渐进开展功能训练。结果术后随访4~36个月、平均21个月,复查X线片均显示骨折愈合。伤口感染1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断钉1例。按Harris评分系统本组优良率85.36%。结论股骨解剖型锁定钢板系统用于治疗股骨粗隆骨折疗效好,能减轻骨折部位的血肿对骨折愈合的干扰,有利于骨折愈合。
2010年40期 v.50;No.722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孙义忠;何强;刘宝平;文华军;范先东;李铁军;王锋宝;
目的探讨融合与非融合固定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融合与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例,术后患者获得6~30个月、平均15个月的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 I)评定患者手术后疗效。结果术后无感染、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手术前后VAS及OD I分值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融合与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减压效果明显、固定可靠,可有效减缓相邻椎间盘退变,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2010年40期 v.50;No.722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