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军宁;韦广粤;富学林;李作兴;梁丽萍;刘汉立;
目的探讨整合素-α2(ITGA2)基因C807T多态性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及其对脂代谢的影响,研究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的ITGA2基因型;同时按常规方法测定血浆脂质、脂蛋白水平。结果 ITGA2基因C807T多态性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等位基因携带者患脑梗死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的1.635倍(OR=1.635,95%C:I 1.232~2.171),携带T等位基因脑梗死患者的血清TC水平明显高于不携带者(P<0.05)。结论 ITGA2基因C807T多态性与脑梗死发病有相关性,T等位基因可能是其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携带T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通过影响血脂水平而增加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2010年41期 v.50;No.723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丽波;薛一雪;马腾;
目的研究缓激肽(BK)对血肿瘤屏障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分布和表达的影响,以及蛋白激酶C(PKC)在BK开放紧密连接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BK 5、10、15、30、60 m in组共6组。建立C6大鼠胶质瘤模型,颈动脉给药,应用W estern b lot法检测脑肿瘤微血管上ZO-1和PKC表达水平的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肿瘤微血管上ZO-1的分布和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K组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BK 15 m in组降低最明显(P<0.01);BK作用后PKC表达水平明显增加,BK 10 m in组增加最显著(P<0.01)。结论缓激肽可通过下调ZO-1的表达开放紧密连接,PKC可能是BK开放紧密连接的调节机制之一。
2010年41期 v.50;No.723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怀翔;谈晓牧;刘建国;张静;张哲成;
目的探讨胱硫醚β合酶(CBS)基因T833C突变对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复发的致病作用。方法利用高压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108例脑梗死复发患者(复发组)、75例首发脑梗死患者(首发组)、54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采用扩增阻滞突变体系法(PCR-ARMS)检测CBS T833C基因型。结果复发组和首发组CBS基因C/C、C/T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复发组和首发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复发组和首发组中,tHcy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C/C、C/T和T/T型,C/T基因型在复发组和首发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CBS T833C基因突变可能是引起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间接导致脑梗死复发的重要遗传危险因素。
2010年41期 v.50;No.723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谢付静;周方;蒋就喜;骆安德;杨方源;江廷开;张思轩;沈建峰;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合并病毒性脑炎(VE)患儿脑脊液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对32例HFMD合并VE、30例单纯HFMD和26例非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脑脊液和血清NSE进行测定,比较各组NSE水平及惊厥/抽搐组与无惊厥/抽搐组、嗜睡/昏睡组与无意识障碍组脑脊液和血清NSE水平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FMD合并VE组脑脊液和血清NSE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HFMD组脑脊液和血清NSE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HFMD合并VE患儿惊厥/抽搐组脑脊液和血清NSE水平高于无惊厥/抽搐组,意识障碍组脑脊液和血清NSE水平高于无意识障碍组(P均<0.01);患儿脑脊液和血清NSE含量呈正相关(r=0.87,P<0.01)。结论 HFMD合并VE患儿脑脊液和血清NSE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检测HFMD患儿脑脊液及血清NSE水平的变化有助于判定脑组织受损的严重程度及评估预后。
2010年41期 v.50;No.723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王盛春;尹红博;刘继明;
目的对比观察电针神门、四神聪对原发性失眠患者多导睡眠图(PSG)的影响。方法将60例轻中度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电针神门、B组电针四神聪、C组电针神门+四神聪,治疗前后行PSG检测。另择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A、B组治疗前后比较,PSG部分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治疗前后比较,PSG各项数据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A组与B组比较PSG大部分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与A、B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A、B组治疗后与正常组比较,PSG仍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C组治疗后与正常组比较,各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原发性失眠患者,调脑神与调心神作用相当,但机理各异;二神共调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临床治疗中应重视心神、脑神共调。
2010年41期 v.50;No.723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王晶晶;陈自平;徐昌青;刘倩;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受体(IGF-ⅠR、IGF-ⅡR)表达与胃癌分型、分期、浸润和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选择67例胃癌患者(胃癌组)手术标本,1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CAG组)和1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异型增生患者(CAGD组)胃镜活检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IGF-ⅠR、IGF-ⅡR的表达,并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胃癌组IGF-ⅠR阳性表达率为64.2%,胃癌组和CAGD组IGF-ⅠR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CAG组(P<0.01或<0.05);胃癌组IGF-ⅡR阳性表达率为59.7%,较CAG组明显升高(P<0.01)。IGF-ⅠR阳性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密切相关(P均<0.05),IGF-ⅡR仅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结论 IGF-ⅠR、IGF-ⅡR的过表达均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但IGF-ⅠR的关系更密切,两者联合检测可作为胃癌手术治疗及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
2010年41期 v.50;No.723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蒋火富;余文海;彭晓卫;李先文;严济泳;刘菲斯;胡萍;刘庆华;
目的观察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性(CMV)肝炎和肝纤维化对肝脏的损伤程度及超声血流动力学联合血清纤维化标志物评估肝脏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GE730彩超仪、放射免疫试验法和实验室检查,分别对43例CMV肝炎患儿进行肝脏血流动力学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和肝功能测定及疗效评估。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结果 43例CMV肝炎患儿中,肝纤维化39例,其中轻度31例,中度6例,重度2例。4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肝固有动脉(PHA)血流参数较明显,PHA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和阻力指数有降低趋势。肝纤维化指标在轻、中、重度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组与正常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患儿的肝脾明显回缩,大部分恢复正常;肝纤维化指标明显改善。治疗总有效率97.88%。结论采用超声血流动力学联合血清标志物检测婴儿CMV肝炎及肝纤维化具有很好的诊断意义;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也具有较经济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2010年41期 v.50;No.723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何飞;郭荣;吴书林;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人心房超快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IKur)的作用。方法取择期行心脏外科手术的8例房颤患者和10例窦性心律患者的右心耳,分离心房肌细胞,膜片钳记录IKur。另取部分细胞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胺碘酮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组、T3+胺碘酮组,24 h后测定IKur。结果 IKur在电压钳制于+60mV时出现峰值电流。心房肌细胞IKur峰值密度窦性心律患者与房颤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胺碘酮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3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T3+胺碘酮组显著低于T3组但高于空白对照组与胺碘酮组(P均<0.05)。结论胺碘酮本身并不影响IKur,但可拮抗T3对IKur的升高作用。
2010年41期 v.50;No.723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颖;柴文戍;刘砚;宁学聪;
目的探讨凋亡诱导因子(AIF)在铜绿假单胞菌(PA)上清液诱导J774细胞凋亡中的表达。方法选用J774细胞作为PA上清液感染的体外细胞模型,使细胞与15%的PA上清液混合,37℃水浴中培养3、6、9 h,采用G im sa染色技术、荧光染色技术、流式双染技术进行J774细胞凋亡检测,W estern b lot法测定AIF含量。结果 PA上清液与细胞培养3 h即有少数J774细胞发生凋亡,随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量逐渐增多;PA上清液刺激3 h后AIF开始出现低量表达,6、9 h时AIF表达更加明显。结论 PA上清液可诱导J774巨噬细胞凋亡,其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AIF蛋白与PA上清液诱导巨噬细胞凋亡明显相关。
2010年41期 v.50;No.723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述林;王淑艳;孟晓梅;唐与晓;
目的探讨内脂素基因在2型糖尿病患者网膜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血清浓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各60例,用Northern b lot印迹技术检测两组网膜脂肪组织内脂素mRNA的表达水平,并测定血浆内脂素浓度、空腹血糖、OGTT 2 h血糖、空腹胰岛素、血脂及其他生化指标。结果 2型糖尿病组网膜组织的内脂素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网膜组织中内脂素mRNA表达与内脂素血清浓度呈正相关。结论 T2DM患者网膜内脂素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升高,且与血清浓度呈正相关。
2010年41期 v.50;No.723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道培;张淑玲;张洪涛;
目的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非痴呆(VC IND)患者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MoCA评分将120例VC IND患者分为两组,22~26分为A组,18~21分为B组。另择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其进行听觉ERP-P300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组P300潜伏期、N200-P300波间期延长,P300波幅减低;B组N200、P300潜伏期,P200-N200、N200-P300波间期明显延长,P300波幅减低(P<0.05或<0.01)。VC IND患者N200、P300潜伏期与性别无关,与MoCA分数呈负相关(r=-4.140、-0.895,P均<0.01),P300潜伏期与年龄呈正相关(r=0.399,P=0.000)。结论 VC IND患者的ERP-P300特点为P300潜伏期、N200-P300波间期延长,P300波幅减低;ERP-P300对VC IND有一定的早期诊断价值。
2010年41期 v.50;No.723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董翠红;李密;李永平;
目的探讨壳聚糖磷脂酰对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处理冲突信息诱发事件相关电位(ERP)N270的影响。方法采用纵向研究配伍组设计方案,选取15例老年MCI患者,运用ERP分析技术,通过空间位置信息冲突实验,分析服用壳聚糖磷脂酰胆碱前后N270成分的变化。结果在位置冲突时,用药前后均可记录到N270,但用药后患者的N270波幅比用药前波幅增大(P<0.05)。结论壳聚糖磷脂酰胆碱能够显著提高MCI患者处理空间位置信息冲突的水平。
2010年41期 v.50;No.723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成江;杨平;杜彦辉;顾淑娥;马大伟;迪晓东;
目的了解有无糖尿病史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糖水平和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3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成四组:既往糖尿病史组、入院诊断为糖尿病组、应激性高血糖组、血糖正常组。对各组进行NIHSS评分、空腹血糖水平检测,并进行半年的短期随访。结果入院诊断为糖尿病组急性期血糖水平最高,与既往糖尿病史组和应激性高血糖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1天与第3天血糖水平比较,应激性高血糖组下降最快。血糖正常组第1天NIHSS评分明显低于其他组(P均<0.05),其他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入院诊断为糖尿病组第7天NIHSS评分高于其他组(P<0.05)。应激性高血糖组与入院诊断为糖尿病组的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与其他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入院后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急性期血糖水平最高,既往有糖尿病史和急性期血糖正常的患者预后较好,而应激性高血糖和入院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预后较差,表明控制急性期高血糖和早期诊断并治疗糖尿病有助于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预后。
2010年41期 v.50;No.723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姜良军;王雪;付庆喜;亓法英;车峰远;
目的比较超声和神经传导检查(NCS)对腕管综合征(CT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6例CTS患者和28例健康对照者,采用超声检测正中神经的横切面积(CSA),肌电图机测NCS,比较超声和NCS诊断CTS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CTS组在腕管入口的CSA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0.01)。以腕管入口CSA的最佳截断值为10.4 mm2,超声诊断CT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和64%,而NCS的敏感性为81%,特异性为84%。超声检查和NCS的敏感性相似(P=0.59),而特异性比NCS显著降低(P=0.03)。结论在诊断CTS方面,超声与NCS的敏感性相似,但不如NCS精确。
2010年41期 v.50;No.723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高欣义;丁红芳;屈霞;马小旭;
目的探讨外周血P糖蛋白水平与儿童难治性癫痫(RE)耐药性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RE患儿(RE组)、非难治性癫痫患儿(NRE组)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外周血P糖蛋白浓度。结果 RE组初诊时血清P糖蛋白含量高于NRE组及对照组(P均<0.05),而NRE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规治疗1 a后,RE组血清P糖蛋白含量明显高于NRE组(P<0.01)。结论 P糖蛋白在癫痫耐药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其在外周血高表达可作为癫痫患者耐药的一个客观指标。
2010年41期 v.50;No.723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焦丽琴;高淑凤;张桂茹;
目的探讨不同社区康复治疗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社区康复组及对照组,社区康复组由综合性医院康复科直接参与指导,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社区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3、6个月后采用Fugl-M eyer量表、Barthel指数对两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6个月时Fugl-M eyer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较3个月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社区康复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6个月时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由综合性医院康复科指导模式下进行的社区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都优于单纯社区康复。
2010年41期 v.50;No.723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曲海丽;解晨;刘照旭;
目的探讨认知干预对女性尿失禁患者保守治疗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将女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盆底肌肉锻炼、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试验组另外给予认知干预,包括健康教育,认知、情绪和行为评估,建立相应的积极干预策略,电话随访等。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尿失禁程度、生活质量总分及生活质量的逃避和限制性行为维度得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生活质量的心理社会影响和自我困扰两个维度得分也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相比,试验组各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女性尿失禁患者实施恰当的认知干预,能够显著提高盆底肌肉锻炼合并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
2010年41期 v.50;No.723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郝清智;张大伟;侯玉芬;闫宗廷;刘明;
目的研究先天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中的发病率及其与获得性易栓因素的关系。方法检测142例VTE患者的纤溶酶原活性,确定先天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的发病率;建立患者临床调查表,了解患者的获得性易栓因素,明确与先天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密切相关的获得性易栓因素。结果在142例VTE患者中有10例先天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创伤、长期卧床和制动可能是诱发先天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发生VTE的主要获得性因素。结论先天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在我国VTE患者中可能占有重要的比例,防止各种类型的创伤和避免长时间制动是预防此类患者发生VTE的重要措施。
2010年41期 v.50;No.723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永峰;赵殿凤;马宁;韩庆坤;董晓燕;刘子玲;
目的探讨端粒酶(hTERC)在不同程度子宫颈病变脱落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正常子宫颈脱落细胞、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 IN)及宫颈癌脱落细胞中hTERC的表达情况。结果 hTERC基因在C INⅠ、Ⅱ、Ⅲ级及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00%、61.90%、63.64%、93.75%,均显著高于正常,其中C INⅡ~Ⅲ级显著高于Ⅰ级(P<0.01),宫颈癌显著高于C INⅠ~Ⅲ级(P<0.05或<0.01);宫颈癌与C INⅡ~Ⅲ级的hTERC基因扩增百分比、平均拷贝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的异常激活可发生在宫颈癌的各个阶段,随着组织学病变程度增加,hTERC基因扩增阳性率及扩增程度增加。检测子宫颈病变脱落细胞中的hTERC基因可作为子宫颈癌早期筛查和诊断的辅助指标。
2010年41期 v.50;No.723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史磊;
目的评价缬沙坦与培哚普利的降压疗效和对血管顺应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例,起始随机应用缬沙坦80~160 mg治疗12周,然后停药2周;第14周改用培哚普利4~8 mg治疗。实验开始及治疗第12、26周测定脉搏波速度及血压。结果缬沙坦及培哚普利治疗均可降低患者血压、颈动脉—股动脉的脉搏波速度,但两种药物作用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缬沙坦可明显降低患者颈动脉—桡动脉的脉搏波速度、股动脉—足背动脉脉搏波速度,与培哚普利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与培哚普利都能够很好地控制血压及改善中央弹力动脉的顺应性,缬沙坦独立于控制血压作用之外对于肌性动脉有额外的改善作用。
2010年41期 v.50;No.723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小鹏;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DSCT扫描机,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对47例怀疑为主动脉病变的病例进行DSCT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 47例患者中共检出主动脉夹层15例,主动脉瘤12例,主动脉壁内血肿8例,大动脉炎3例,主动脉缩窄3例,主动脉粥样硬化4例,另外2例正常。结论 DSCT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进行主动脉的无创性成像,对主动脉疾病的诊断和评价具有重要价值,是诊断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无创、可靠的检查方法。
2010年41期 v.50;No.723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晶;胡春燕;蔡振荣;蒋庆渊;
目的探讨束支传导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 I)术后患者心功能、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将AMI并行PCI术的患者分为AM I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组、AMI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组、单纯AMI组,术后3个月观察各组心功能、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结果与单纯AMI组比较,AM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组心功能障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明显升高(P均<0.05)。AMI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组心功能障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较AM I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组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 AMI患者PCI术后伴发左束支传导阻滞提示临床病情凶险,预后不良,可作为病情恶化的一个预测指标。
2010年41期 v.50;No.723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梅丽;蔡运昌;朱强;余杉;梁勤;杨天和;张陈匀;
目的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左前降支(LAD)狭窄冠心病(CAD)患者室壁节段运动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为LAD狭窄的CAD患者27例(CAD组)和健康查体者46例(对照组),分别测量LAD供血区各节段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及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结果 CAD组LAD供血区8个心肌节段的Vs、Ve及Va均低于对照组,Vs在6个节段、Ve在4个节段、Va在3个节段显著减低(P<0.05或<0.01);CAD组有116个节段的Vs异常,72个节段的Ve异常,39个节段的Va异常。结论 QTVI技术能定量分析心脏缺血室壁节段运动速度的变化。
2010年41期 v.50;No.723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艳霞;刘瑞英;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5例AMI患者进行1 a随访,根据是否发展为心衰将患者分为心衰组和无心衰组,分析血浆BNP水平与AMI患者左心室功能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AMI患者血浆BNP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心衰组第5天和1个月时的BNP水平和左室舒张末容积显著高于无心衰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无心衰组(P<0.05或<0.01)。血浆BNP水平与左室舒张末容积呈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结论 AMI时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与预后和心功能的变化密切相关。
2010年41期 v.50;No.723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肖佩玲;李薇;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急性髓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并医院感染的疗效及时机。方法选择73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均为诱导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并医院感染。将患者分为三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均给予G-CSF+抗生素治疗,1组于化疗后24 h予G-CSF,2组于ANC≤0.5×109/L时予rhG-CSF,剂量均为150μg皮下注射,1次/d,至ANC>1.5×109/L;对照组单用抗生素治疗。结果治疗1组和治疗2组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及抗生素应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1组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及抗生素应用时间短于治疗2组(P<0.05或<0.01),治疗2组G-CSF应用天数短于治疗1组(P<0.05)。三组感染相关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rhG-CSF能有效缩短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及抗生素应用时间,是有效的骨髓抑制期支持治疗手段,化疗后早期应用更合适。
2010年41期 v.50;No.723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崔丽;关延风;朱瑞霞;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51例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1例采用机械通气、抗炎、纠正低氧血症等综合治疗后治愈24例(47.1%),好转14例(27.4%),死亡13例(25.5%)。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13例,其机械通气时间长于无MODS者(P<0.05)。结论 ARDS发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死率较高,要尽早确诊、尽早纠正低氧血症、控制感染。合并MODS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较长,患者更难于脱机。
2010年41期 v.50;No.723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彭华;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血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2例非糖尿病AM I患者根据血糖水平分为正常组(空腹血糖≤6.1 mmol/L)、1组(6.1 mmol/L<空腹血糖≤8.0 mmol/L)、2组(8.0mmol/L<空腹血糖≤11.1 mmol/L)、3组(空腹血糖>11.1 mmol/L),统计两组肌酸激酶(CK)、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心电图ST段恢复时间以及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率的差异。结果与正常组比较,1组心肌酶和心电图恢复时间,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2组CK、AST恢复时间明显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病死率明显升高(P<0.05),3组CK、AST、LDH和ST段恢复时间明显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病死率明显升高(P<0.05或<0.01)。结论非糖尿病AM I患者血糖>8.0 mmol/L以上时,随着血糖升高,预后越差。
2010年41期 v.50;No.723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邱炜炜;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5例ACS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普通肝素、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5 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盐酸替罗非班静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30 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明显降低,5 d内进行介入治疗术的比例显著下降,轻度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普通肝素、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盐酸替罗非班可明显降低ACS患者MACE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10年41期 v.50;No.723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许嘉鸿;蒋金法;徐文俊;邓兵;宋浩明;车琳;马军;李艳延;陆苓;陈义汉;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20例CHF患者行CRT,术后随访(10.50±1.12)个月,观察心功能、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相关心功能超声指标。结果 20例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心功能NYHA分级由(3.30±0.48)级改善为(2.30±0.48)级,QRS波时限从(173.00±40.01)m s缩短至(145.00±15.81)ms,LVEF从(25±5)%提高至(33±7)%;以上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CRT是治疗CHF的有效方法。
2010年41期 v.50;No.723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树卿;张涛;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中药配合西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ACS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予常规西药+中药治疗(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对照组予常规西药,4周为1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中医症状、心电图的改善情况,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心绞痛症状、中医症状、心电图明显改善,血脂、hsCRP明显降低(P<0.05或0.01)。结论益气活血中药具有益气通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症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脂,减轻炎症反应,从而起到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配合西药治疗ACS,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西药。
2010年41期 v.50;No.723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石铭;韩博;宋林;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YMDD变异与HBV基因型、HBV DNA含量及治疗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PCR法和基因测序法分别对107例拉米夫定治疗的慢乙肝患者进行HBV DNA含量和HBV基因分型、YMDD变异检测。结果 107例慢乙肝患者中,B型19例(17.8%),C型81例(75.7%),B、C混合型7例(6.5%),未发现A、D、E、F、G、H等其他基因型;共25例(23.4%)发生YMDD变异,其中B型、C型和B、C混合型YMDD变异的发生率分别为26.3%、22.2%、28.6%。各基因型患者YMDD变异的发生率及Y IDD、YVDD的变异类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HBV定量水平低、中、高度组产生YMDD变异株的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YMDD变异与HBV基因型无明显相关性;治疗前血清HBV DNA含量越高,拉米夫定治疗期间发生YMDD变异的时间越早;出现YMDD变异患者肝组织内处于不同的炎症及纤维化状态。
2010年41期 v.50;No.723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雷金艳;贾建伟;李秋伟;郭丽颖;俞唐唐;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慢重肝)临床疗效的影响,并分析慢重肝患者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56例慢重肝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析抗病毒治疗在诸多影响因素中的作用及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在肝功能复常、HBV-DNA水平及HBsAg滴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除年龄、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 IL)等因素外,抗病毒治疗也是影响慢重肝患者转归的独立因素(P<0.05),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结论影响慢重肝患者转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抗病毒治疗的作用不容忽视,综合治疗基础上适当加用核苷(酸)类似物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转归。
2010年41期 v.50;No.723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胡学军;姚平;
目的比较内镜下不同方法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76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成喷洒组、注射组、钛夹组和微波组,使用电子胃镜检查和治疗,喷洒组向出血部位喷洒8%去甲肾上腺素溶液,注射组向出血部位注射1∶10 000的肾上腺素溶液,钛夹组用金属钛夹止血,微波组使用微波反复熨烙止血。结果钛夹组即时有效率为100%,治疗有效率为97.73%,均明显优于其他三组(P<0.05);注射组即时有效率为90.91%,治疗有效率为81.82%;喷洒组及微波组治疗效果欠佳。结论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钛夹止血法和注射止血法效果确切,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2010年41期 v.50;No.723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乔秀玲;
目的比较4种三联根除方案(PPI+2种抗生素)的临床根除效果,为临床根治Hp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Hp感染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均给予埃索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1 g,A组加用甲硝唑0.4 g,B组加用克拉霉素0.5 g,C组加用呋喃唑酮0.1 g,D组加用左氧氟沙星0.2 g。均2次/d,PPI餐前服用,抗生素餐后服用,疗程7 d。结果 A组根除率为59.09%,B组为77.14%,C组为81.43%,D组为85.29%。结论四种Hp根除方案中,含甲硝唑方案根除率最低,含左氧氟沙星方案根除率最高。
2010年41期 v.50;No.723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向保云;宋爱军;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将63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恩替卡韦和扶正化瘀胶囊口服,疗程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变化及HBV-DNA阴转率。结果两组治疗后ALT、AST、TB IL、ALB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0.01),治疗组ALT、AST、ALB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HA、LN、PCⅢ、ⅣC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组HBV-DNA阴转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能够通过抑制病毒和抗纤维化来改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2010年41期 v.50;No.723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高卫;李红宇;党琦;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转移性结直肠癌化疗的影响。方法将73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化疗。结果治疗组总缓解率达4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1%(P<0.05);生活质量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白细胞下降发生率、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能够提高肿瘤化疗的疗效,减少化疗毒副反应,增加患者的化疗耐受性,提高其生活质量。
2010年41期 v.50;No.723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杨琳红;王岷;陈文靖;李慧梅;
目的探讨斑蝥酸钠维生素B6联合顺铂+多西紫杉醇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斑蝥酸钠维生素B6+顺铂+多西紫杉醇治疗,B组采用顺铂+多西紫杉醇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毒副反应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50%,B组为30%,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A组总体生活质量改善率57.5%,B组总体生活质量改善率30%,A组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A组粒细胞减少及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B组(P均<0.05)。结论斑蝥酸钠维生素B6+顺铂+多西紫杉醇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减轻药物毒副反应,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2010年41期 v.50;No.723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周冬梅;费建文;韩进;
目的检测CCR7、VEGF-C、E-cad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0例NSCLC组织中CCR7、VEGF-C和E-cad的表达水平。结果 CCR7、VEGF-C在NSCLC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E-cad在NSCLC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肺组织;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是TNM分期、CCR7、VEGF-C、E-cad的表达。结论 CCR7、VEGF-C高表达与NSCLC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促进了肿瘤转移。
2010年41期 v.50;No.723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吴月平;王转锁;宋钦华;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系统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8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凝血系统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PT、AP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提高,血黏度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明显抗凝血、降低血黏度作用,是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2010年41期 v.50;No.723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赵雷;曹烈虎;刘欣伟;苏佳灿;
目的观察骨松灵汤治疗骨质疏松症(O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OP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骨松灵汤治疗,对照组给予阿仑膦酸钠治疗。治疗6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腰椎(L2~4)、股骨颈骨密度。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腰椎、股骨颈骨密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松灵汤具有抑制骨吸收、降低骨转换、提高骨量的作用,是治疗OP的有效药物,且不良反应较小。
2010年41期 v.50;No.723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杨瑞新;
目的观察游泳和抚触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方法选择足月剖宫产健康新生儿120例,喂养方式均为前3天人工喂养,之后母乳喂养。将新生儿随机分成三组各40例,游泳组自出生当日开始进行游泳和被动游泳操运动,1次/d;抚触组除新生儿常规护理外,给予正规标准的抚触,2次/d,15 min/次;对照组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记录各组胎便初排时间及新生儿生后1~7 d经皮测量的胆红素动态变化。结果①经皮测量的黄疸指数:抚触组明显低于游泳组和对照组,游泳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②胎便初排时间:抚触组较游泳组和对照组显著提前,游泳组较对照组显著提前(P<0.05或<0.01)。结论抚触和游泳均有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作用。
2010年41期 v.50;No.723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传明;温彩琼;
目的比较不同分子量玻璃酸钠(SH)关节腔注射治疗轻中度膝骨关节炎(OA)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膝O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关节腔内注射高分子量SH,对照组注射低分子量SH,1次/周,共5次。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测定关节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含量。结果治疗后两组关节液中MMP-1、MMP-3和MMP-9含量均明显降低,治疗组MMP-1、MMP-3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高分子量SH可明显降低关节液中MMP-1、MMP-3和MMP-9含量,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OA的疗效明显优于低分子量SH。
2010年41期 v.50;No.723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蒋奕红;林高翔;谭永星;庞宏宣;张文斌;王华;熊威威;
目的探讨依托咪酯用于颅脑手术麻醉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4例采用依托咪酯麻醉的颅脑手术患者,分别记录麻醉前(T0)及插管(T1)、切皮(T2)、切开硬脑膜(T3)、缝皮(T4)时的血压、脉搏变化,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依托咪酯麻醉中各时点患者血压、心率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后血压、心率回升,与术中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麻醉前相比,麻醉后各时点患者血压、心率显著下降(P<0.05)。未出现围麻醉期顽固性低血压现象。结论依托咪酯在颅脑手术麻醉诱导与维持中对血流动力学有良好的稳定性,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
2010年41期 v.50;No.723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文;王又平;王相智;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造影术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发生造影剂肾病(CIN)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和(或)PC I的200例患者,分别监测造影前2天内和造影后第3、7天的血清肌酐(Scr),分析冠状动脉诊疗术发生CIN的危险因素。结果 200例患者中,发生C IN 14例(7%)。CIN组和非C IN组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所占百分比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影剂剂量和高脂血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肾功能不全和糖尿病是C IN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是CIN的一个相关危险因素,原有肾功能不全和糖尿病是CIN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0年41期 v.50;No.723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