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宏生;宋继科;吴建峰;卢秀珍;王兴荣;解孝锋;
目的制备汉防已甲素(Tet)联合5-氟尿嘧啶(5-FU)壳聚糖缓释微球并观察微球质量。方法以壳聚糖为载体,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Tet联合5-FU壳聚糖微球。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微球制备工艺,并对制得微球的粒径、形态、工艺重复性及稳定性、体外突释情况等进行观察。结果制得的微球形态圆整,粒径为(80.4±1.34)μm,其中粒径60~100μm的微球占总数的89.5%;载药量:5-FU为10.42%,Tet为16.83%;微球包封率:5-FU为58.23%,Tet为47.02%;最佳工艺条件重复性良好。结论成功制备了Tet联合5-FU壳聚糖微球,其质量优良。
2010年42期 v.50;No.724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郭梁;刘源;张勇杰;赵宇;
目的制备脱细胞猪角膜(DPC)并观察其生物学性能。方法用高渗盐溶液浸泡、低浓度酶消化、冻干的方法制备DPC。对比观察DPC、人羊膜(HAM)、兔角膜(RC)的光学特性和机械强度,阿贝折射仪测量折射率,PE分光光度计测量透射率,小型英斯特朗仪测量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结果折射率DPC为1.331 3、HAM为1.332 2、RC为1.334 0;透射率DPC为70%、HAM为72%、RC为92%;抗拉强度DPC为2.4 mPa、HAM为3.6mPa、RC为4.5 mPa;弹性模量DPC为3.8 mPa、HAM为0.78 mPa、RC为5.3 mPa。三种材料的折射率相比,P>0.05;DPC与HAM的透射率相比,P>0.05;三种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相比,P均<0.05。结论成功制备了DPC,DPC具备与HAM相似的光学特性,DPC有其自身独特的力学特性,能耐受手术缝合。
2010年42期 v.50;No.724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跃丽;谭小波;付笑笑;崔秀成;王璇;张铁民;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近视患者眼底、视野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对拟行LASIK的124例(248眼)近视患者术前行眼底及视野检查。结果眼底检查发现各种视网膜病变者49眼,其中视网膜变性36眼、视网膜浅层脱离4眼、视网膜裂孔8眼、眼底出血1眼;视野检查发现局限性暗点28眼、弧形暗点13眼、广泛性视野缺损8眼。结论部分近视患者存在不同类型的眼底病变及视野变化,对于近视患者特别是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前进行眼底及视野检查是必要的。
2010年42期 v.50;No.724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建国;谷京城;杨华;王艳坤;张慧影;刘振华;
目的观察喉部分切除术患者的发音效果。方法选择行喉部分切除术的患者共118例,评估其发音效果。结果发音效果以喉水平半切除术患者的最好,其后依此为喉裂开术、喉垂直部分切除术、喉3/4切除术患者。不同术式患者的声学参数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喉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发音效果及嗓音质量以喉水平半切除术者最好。
2010年42期 v.50;No.724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祥昭;刘清明;马健;乔秀军;
目的探讨螺旋CT检查在喉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9例经手术切除的喉癌患者,术前行螺旋CT检查,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比较。结果 CT诊断喉癌侵犯周围组织的准确性在90%以上;以临床检查和CT检查结合行T分期的准确性为83%,高于单纯临床分期的52%(P<0.05)。结论螺旋CT检查能比较准确的显示喉癌的侵犯范围;CT检查失误的主要原因包括不能显示喉软骨或周围软组织的微小浸润,对肿瘤引起的周围组织的炎性水肿易产生假阳性。
2010年42期 v.50;No.724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魏巍;郭其云;仇沂州;张涛;巨霞;刘小刚;刘丽庭;
目的为垂体腺瘤鼻内镜蝶窦入路手术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双源CT三维重建技术对100例(200侧)鼻、鼻窦及颅底正常的受试者行蝶窦、蝶鞍区有关解剖数据的测量。结果鼻小柱根部至蝶窦前壁最近点、蝶嘴最前端、蝶鞍底最近点、蝶窦口下极、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视神经管眶口前内侧缘的距离分别为(65.91±5.38)、(72.36±6.79)、(84.29±4.37)、(69.97±5.33)、(87.41±5.04)、(76.76±4.15)mm,鼻小柱根部至以上各解剖结构连线与鼻底平面的矢状角分别为25.17°±6.79°、16.19°±6.68°、26.12°±6.59°、31.17°±6.50°、23.64°±5.60°、38.15°±6.07°,鼻小柱根部至蝶窦口下极、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视神经管眶口前内侧缘的连线与颅脑正中矢状面的侧偏角分别为4.13°±1.47°、7.92°±1.41°、11.28°±1.89°。结论利用双源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地为垂体腺瘤鼻内镜蝶窦入路手术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
2010年42期 v.50;No.724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建邦;杨庆国;张银顺;
目的观察国人颈髓角(CMA)大小,提供其正常值范围,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01例枕颈区正常的国人MRI片,测量CMA,其中99例同时测量脑干脊髓角。结果 301例受检者的CMA为137.7°~180.0°(163.73°±6.88°),95%可信区间为150.24°~177.22°,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者的CMA相比,P均>0.05。其中99例受检者的脑干脊髓角为147.0°~177.7°(162.53°±6.17°),与CMA相比,P>0.05。结论国人CMA正常值为137.7°~180.0°,与脑干脊髓角相近,CMA超出正常值范围有助于颅底病变的诊断,对脑干、延髓、颈脊髓压迫程度的评价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2010年42期 v.50;No.724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刘文斌;许戈良;荚卫东;李建生;马金良;葛勇胜;
目的采用细胞外基质与粘连分子Real-time PCR基因芯片筛选高、低转移潜能人肝癌HCCLM3、MHCC97-L细胞系差异表达的血管生成拟态基因,探讨血管生成拟态的机制。方法建立HCCLM3、MHCC97-L三维培养体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血管样结构形成情况。细胞培养24 h后,采用细胞外基质与粘连分子Real-timePCR基因芯片对HCCLM3、MHCC97-L的表达基因进行筛选。结果培养24 h,HCCLM3形成的血管样结构较MHCC97-L的长(P<0.01)。筛选出20个差异基因,其中CD44、COL6A1、COL4A2、ECM1、ITGA1、ITGA3、MMP1、MMP2、SPP1、TNC、COL6A2、MMP7和MMP10共13个基因在HCCLM3中的表达较MHCC97-L明显上调,CTNND2、COL12A1、COL14A1、ITGAL、TIMP3、MMP16和VTN共7个基因明显下调。结论高、低转移潜能人肝癌HCCLM3、MHCC97-L细胞系体外形成血管生成拟态有差异,其原因可能与HCCLM3差异表达某些细胞外基质和粘连分子相关基因有关。
2010年42期 v.50;No.724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吴晓慧;王顺祥;周少英;李建坤;张越山;
目的观察肝癌组织及缺氧培养的肝癌SMMC-7721细胞中乙酰肝素酶(HPA)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肝癌组织、28例肝癌癌旁组织、14例正常肝组织中的HPA、HIF-1α蛋白。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常氧和缺氧培养的人肝癌SMMC-7721细胞中HPA mRNA及其蛋白。结果 HPA、HIF-1α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和正常肝组织(P<0.05);肝癌组织中HPA、HIF-1α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5,P<0.05)。缺氧培养20 h后,SMMC-7721细胞HPA mRNA表达量(6.234±0.457)显著高于常氧培养细胞的表达量(2.910±0.137),两者相比,P<0.05;其HPA蛋白表达量(65 kD为1.437±0.067,50 kD为1.706±0.066)也显著高于常氧培养细胞的表达量(65 kD为1.192±0.060,50 kD为1.580±0.265),两者相比,P<0.05。结论肝癌组织中HPA蛋白阳性表达率升高,缺氧肝癌SMMC-7721细胞中HPA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升高,可能与缺氧导致的HIF-1α表达上调有关。
2010年42期 v.50;No.724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秦军;梁海滨;吴美华;马利林;柯靖;黄宝玉;樊勇;
目的观察RNA干扰(RNAi)对结肠癌HCT-8细胞桩蛋白(Paxillin)表达的沉默作用。方法构建针对Paxillin基因序列的短发卡RNA(shRNA)表达载体,并转染至结肠癌HCT-8细胞,72 h后分别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转染细胞中Paxillin mRNA及蛋白。结果根据针对Paxillin基因设计了小干扰RNA(siRNA)序列,构建了shRNA表达载体,并成功转染至HCT-8细胞。以空白对照组作均一化,转染Paxillin-shRNA_1、Paxillin-shRNA_2、Paxillin-shRNA_3、Paxillin-shRNA_NC的细胞及空白对照组细胞Paxillin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6±0.28、0.31±0.11、1.00±0.22、1.05±0.32、1.00±0.29,Paxillin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2±0.11、0.39±0.13、0.74±0.21、0.94±0.09、1.00±0.16。结论 RNAi可沉默结肠癌HCT-8细胞Paxillin的表达。
2010年42期 v.50;No.724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勇昆;牛晓辉;张清;郝林;丁易;徐海荣;袁润英;
目的观察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Abraxane)对人骨肉瘤OS-732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取传代第3天、处于指数增殖期的人骨肉瘤OS-732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阿霉素、紫杉醇(泰素)和Abraxane培养,于培养24、72、144 h时用MTT法测定细胞的光密度值(OD值)并计算细胞毒性指数(CI),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骨肉瘤OS-732细胞加入Abraxane后,OD值下降,以加入100、1 000μg/ml的Abraxane组及培养72、144 h时下降明显,CI则相应升高,同时细胞变小、核碎裂,G2~M期细胞的比例逐渐增加;除100μg/ml浓度处理24 h和72 h后,泰素处理组的CI高于Abraxane组外,两组相同浓度、相同处理时间的CI相近;最高剂量Abraxane和最高剂量阿霉素组的CI也相近。结论 Abraxane在体外对骨肉瘤OS-732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将骨肉瘤细胞阻滞于G2~M期。Abraxane与泰素和阿霉素的细胞毒性相似。
2010年42期 v.50;No.724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张倩;刘菲;俞益丰;彭翠波;石珂;
目的观察AcrySofReSTOR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5例(30眼)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手术并植入AcrySof ReSTOR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结果术后3个月术眼裸眼远视力≥0.5者27眼,裸眼近视力≥0.5者27眼、≥1.0者21眼,最佳矫正远视力≥1.0者28眼,最佳矫正近视力≥1.0者29眼。术后完全脱镜27眼,近距离视物满意27眼,患者均无明显眩光。结论 AcrySof ReSTOR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为患者提供较为满意的远、近视力,大部分患者可完全脱镜,手术安全可靠。
2010年42期 v.50;No.724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永新;邢巍巍;谷京城;
目的探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在外伤后听力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外伤后述有耳鸣、听力下降者行DPOAE和常规听力检测。结果 DPOAE正常者18例,其中伪聋12例;DPOAE异常者12例,其中无听力障碍者5例、中耳受累者2例、其他耳蜗损伤者5例。结论 DPOAE可鉴别伪聋、发现无听力障碍耳鸣者的耳蜗功能异常,是外伤后听力学检查的重要手段。
2010年42期 v.50;No.724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运华;刘学兵;陈磊;黄永望;
目的观察慢性鼻窦炎患者的鼻腔分泌物细菌分布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对11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窥镜手术,术中取中鼻道内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110例中91例有细菌生长,共培养细菌9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7株、革兰阴性菌50株,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产气肠杆菌,对革兰阳性菌敏感的抗生素是万古霉素、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革兰阴性菌敏感的抗生素是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青霉素类(哌拉西林)、喹诺酮类(环丙沙星)。结论慢性鼻窦炎的主要致病菌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产气肠杆菌,革兰阳性菌主要对万古霉素、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革兰阴性菌主要对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青霉素类、喹诺酮类敏感。
2010年42期 v.50;No.724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朱辛奕;刘境华;牛青松;张德素;浦铁民;李剑锋;
目的探讨老年人下颌第二、三磨牙缺失后舌侧牙槽骨嵴的手术修复的方法及意义。方法 21例下颌第二、三磨牙缺失后出现舌侧牙槽骨嵴的患者,根据骨嵴位置的高低及骨显露情况设计近中附加切口的直线切口或弧形切口,切除骨嵴,术后2周进行义齿修复。结果 21例患者的舌侧牙槽骨嵴均行手术切除,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术后2周义齿均顺利戴入和就位,舌侧基板后缘部位舒展而无压迫痛,保持和恢复了良好的咬牙合关系。结论对老年人下颌第二、三磨牙缺失后舌侧牙槽骨嵴,按下颌舌侧牙槽骨嵴特征设计不同切口可成功去除骨嵴,术后义齿戴入、就位顺利。
2010年42期 v.50;No.724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罗宁;余潜;夏金星;刘万生;卓建;倪密;
目的观察家庭漂白和Beyond冷光美白对牙髓腔渗透性的影响。方法将30颗离体上颌中切牙随机分为A、B、C组,均从根尖拔髓后于牙髓腔内注入乙酸。A组(10颗牙)不做特殊处理,牙冠倒置,冠部分浸泡于蒸馏水中1 h;B组(10颗牙)将10%过氧化脲(CP:家用漂白剂)涂抹于颊侧牙面1 h;C组(10颗牙)先将含35%过氧化氢(HP)凝胶的冷光美白剂涂抹于颊侧牙面,然后用Beyond冷光美白仪光照8 min,用强吸管吸掉漂白剂后,更换新的漂白剂,再重复上述步骤2次。提取各组髓腔内液体,加入无色结晶紫和辣根过氧化物酶后,通过紫外分光光度仪检测液体的光密度值,并换算成HP含量。结果 A、B、C组髓腔内液HP含量分别为0、(0.095±0.014)、(0.448±0.030)μg,组间相比,P均<0.01。结论家庭漂白和Beyond冷光美白对牙髓腔的渗透性均有影响,前者较后者影响小。
2010年42期 v.50;No.724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强艳丽;刘道峰;李芳;焦丽萍;
目的观察超冷光美白技术治疗变色牙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8例变色牙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实验组采用超冷光美白技术美白变色牙,对照组采用夜间漂白技术美白变色牙。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患者满意度和半年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冷光美白技术治疗变色牙疗效优于夜间漂白技术。
2010年42期 v.50;No.724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言;张斌;于涛;周晓平;
目的观察survivin和livin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2例SACC及6例正常涎腺组织中的survivin和livin。结果 SACC组织中survivin、liv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0%(29/42)、59.5%(25/42),正常涎腺组织均为阴性,两者相比,P均<0.05;SACC中survivin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livin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05)。结论 SACC组织中survivin和livin的表达上调,与SACC的预后有关。
2010年42期 v.50;No.724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蒋练;邹四海;满城;向晓波;陈尚;张隆庆;
目的观察口内外联合小切口手术治疗下颌角区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下颌角、下颌骨升支骨折患者7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21例。观察组先做口内切口,暴露并复位骨折,再在骨折线对应的口外颊部皮肤处做0.3 cm切口,将穿颊器经皮肤切口穿通至骨面,经穿颊器行骨折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传统颌下入路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骨折。结果观察组术后开口度正常,咬关系良好,无颌关节疼痛与弹响症状,无面神经损伤及涎瘘,面颈皮肤无明显手术瘢痕。对照组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6例,下颌下区均可见明显瘢痕。结论口内外联合小切口手术治疗下颌骨角区骨折疗效优于传统的下颌下切口手术。
2010年42期 v.50;No.724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辉;
目的为颈部手术特别是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50具(100侧)成人湿性防腐尸体标本(颈部均无手术史)进行喉返神经的解剖学观察、测量。结果①100侧喉返神经中,有46侧沿气管食管沟上行,52侧在气管食管沟外侧2~6mm处上行,2侧出现非喉返神经(喉不返神经)。②喉返神经在颈部发出喉外支和喉支。喉外支以3~4支较多,占70%;喉支以2支(前、后支)较多,73侧的喉支在入喉前于环甲关节附近分前、后两支入喉;喉外支分布于气管、食管等;喉支支配喉肌,与发音和呼吸有关。③在甲状腺下缘平面测得喉返神经的直径为(1.90±0.36)mm。89侧喉返神经的分支呈树枝状;11侧分支与分支之间或分支与交感链间吻合形成神经袢(即喉返神经袢)。④喉返神经的前、后支分支点距甲状腺下角的距离为(16.90±7.40)mm。⑤喉返神经前、后支的入喉点距甲状软骨下角尖端的距离分别为(7.5±4.0)、(7.3±3.1)mm。前、后支均在甲状软骨下角尖的前下、正下或后下方入喉。⑥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有6种,其中神经居动脉后者39侧、居动脉前者32侧。结论不同个体的喉返神经行程、分支、分布不同,有的会发生变异。
2010年42期 v.50;No.724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曹红敏;董勇;孙一;
目的观察卡培他滨+奥沙利铂(XELOX)方案化疗联合热疗对结肠癌HT29细胞体外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HT29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热疗组、单纯化疗组和化疗联合热疗组,做相应处理并分别进行培养,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光度密值、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热疗组、单纯化疗组以及化疗联合热疗组HT29细胞均明显阻滞于G2~M期,G0~G1期和S期细胞明显减少,组间相比,P<0.05;后三组两两比较,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热疗组、单纯化疗组和化疗联合热疗组HT29细胞的抑制率和凋亡率依次升高,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 XELOX方案化疗联合热疗能显著抑制结肠癌HT29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且作用强于单纯热疗或单纯化疗。
2010年42期 v.50;No.724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运生;
目的观察大肠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8例大肠癌和9例正常大肠组织中的VEGF-C、HGF蛋白;用CD34标记微血管,计算MVD。结果大肠癌组织中VEGF-C、HG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大肠组织(P均<0.05),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0.529,P<0.05);大肠癌组织中MVD值高于正常大肠组织(P<0.05);VEGF-C、HGF阳性表达及MVD升高与大肠癌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05);VEGF-C、HGF阳性大肠癌的MVD值高于VEGF-C、HGF阴性者(P均<0.05)。结论大肠癌组织中VEGF-C、HGF蛋白高表达并MVD增加,VEGF-C和HGF与大肠癌的浸润、转移有关,可能通过参与大肠癌微血管的生成过程。
2010年42期 v.50;No.724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高建瓴;詹英;嵇富海;王丽娜;陈军;张玉坤;刘莉;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N)对骨科手术后老年患者胃黏膜pH(pHi)及其血清蛋白的影响。方法 60例骨科术后老年患者,根据生命体征和肠鸣音的恢复情况分别于术后早期(6~12 h)给予EN(EN组,35例)和静脉营养(PN组,25例)。结果术后第7天,EN组的pHi和血清蛋白水平比术后第1天高(P<0.05),且较PN组高(P<0.05)。结论早期EN的实施可以改善骨科术后老年患者的胃肠黏膜血液灌注及氧合,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2010年42期 v.50;No.724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邓晓;邱莎莎;李代强;杨庆春;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未分化肉瘤的病理特征。方法对2例原发性肝未分化肉瘤患者的的病理检查资料作分析。结果肿瘤呈胚胎性间叶性分化,异型性明显并可出现多核瘤巨细胞,核分裂多见,间质为丰富的黏液样基质;肿瘤边缘可见包绕的肝细胞和扩张的胆管,在瘤细胞质内或细胞外基质中可见PAS阳性的嗜酸性球形小体;免疫组化检查瘤细胞Vim、desmin、SMA均可阳性。结论原发性肝未分化肉瘤可能来自原始多潜能干细胞,其组织学呈现为肿瘤形态多样性和分化方向不确定性。
2010年42期 v.50;No.724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罗毅;秦红军;罗伟;陈晓理;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后胆瘘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肝切除术患者126例,其中13例术后发生胆瘘,对其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术中行胆瘘试验者1例发生胆瘘,83例术中未行胆瘘试验者12例发生胆瘘,两者相比,P<0.05。胆瘘的原因有肝断面胆管漏扎3例,肝断面坏死感染2例,涉及Ⅰ、Ⅳ、Ⅴ肝段切除者9例,术后胆管梗阻1例。均经膈下肝断面处、小网膜孔处置管引流治愈。结论肝切除术后胆瘘的原因主要是肝断面胆管漏扎、肝断面坏死感染及涉及Ⅰ、Ⅳ、Ⅴ肝段切除和术后胆管梗阻。术中行胆瘘试验可预防胆瘘的发生。胆瘘的治疗以局部引流为主。
2010年42期 v.50;No.724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仁海;
目的总结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8例,均采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观察其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对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与患者合并糖尿病、门静脉压力、肝功能分级有关(P均<0.05)。结论合并糖尿病、门静脉压力、肝功能分级是门静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
2010年42期 v.50;No.724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李铸;孙诚谊;潘耀振;辛永青;李严密;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IOUS)检查在胰岛素瘤定位诊断中的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已经作出定性诊断的胰岛素瘤患者进行IOUS检查。结果 15例胰岛素瘤患者IOUS检查均作出定位诊断。结论 IOUS检查可对胰岛素瘤作出准确的定位诊断,同时显示肿瘤和周围器官的关系,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并可指导准确切除肿瘤,减少并发症。
2010年42期 v.50;No.724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炜炜;葛春林;陈旭春;李建华;李璇;任玲;王坤;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CD)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65例CD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65例中局灶型(LCD)53例、多中心型(MCD)12例。53例LCD临床表现为局部肿物28例,体检发现9例,其余分别表现为不同的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7例有异常表现。12例MCD表现为肝脾肿大10例,实验室检查均有异常。65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53例LCD均行手术治疗,7例MCD行激素治疗和(或)放化疗。随访57例,其中47例LCD中1例因其他原因死亡,46例存活;10例MCD中完全缓解2例、带病生存5例、死亡3例。结论 CD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LCD手术切除后患者可长期生存;MCD以系统治疗为主,但疗效不确切。
2010年42期 v.50;No.724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朱利锋;王红霞;林海平;刘湘岳;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0例临床疑似甲状旁腺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0例就诊原因分别为颈部肿块3例,反复血尿、尿路结石形成4例,病理性骨折伴多发尿路结石1例,无任何不适2例。10例B超检查发现单侧甲状旁腺区肿瘤,6例行CT检查提示单侧甲状旁腺区肿瘤。10例均行手术探查,术中冰冻病理切片检查证实甲状旁腺腺瘤5例、甲状旁腺囊肿4例、甲状腺结节1例;9例行单侧甲状旁腺腺瘤或囊肿切除,1例行患侧甲状腺腺叶+甲状旁腺区甲状腺结节切除。术后随访1~3 a,无甲状旁腺肿瘤复发。结论甲状旁腺区肿瘤的定性诊断较困难,遇到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表现者要考虑甲状旁腺肿瘤可能,对于无功能性甲状旁腺区占位者,亦要考虑非甲状旁腺来源可能。B超检查为首选检查项目。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建议术中只行单侧甲状旁腺探查。
2010年42期 v.50;No.724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玉彬;孙丽丽;韩琼;
目的观察经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甲状腺疾病患者127例,68例选择乳晕入路行腔镜甲状腺切除术(腔镜组),59例行开放甲状腺切除术(开放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相比,P均<0.05。结论经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疾病安全、有效。
2010年42期 v.50;No.724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宋平平;张为迪;孙雪梅;刘希斌;董印军;张百江;
目的观察CD44V6、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肺癌组织及20例正常肺组织中的CD44V6、PCNA。结果 CD44V6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P<0.05),且与肺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PCNA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P<0.05),且与肺癌病理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肺癌组织中CD44V6与PC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427,P<0.05)。结论肺癌组织中CD44V6、PCNA表达升高,两者的升高是同步的,可作为判断肺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2010年42期 v.50;No.724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波;刘志良;王晓东;
目的观察川芎嗪、顺铂对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株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将在体外培养的NCI-H446细胞分为川芎嗪组、顺铂组及川芎嗪联合顺铂组,分别加入相应药物,同时设空白对照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光密度值,进行集落形成实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的Cyclin D1、p16蛋白。结果加入川芎嗪、顺铂及川芎嗪+顺铂培养后细胞变圆、坏死,存活的细胞减少。MTT实验显示在体外培养72 h及96 h时,川芎嗪组的光密度值分别为1.031±0.034、1.129±0.049,顺铂组分别为0.986±0.028、1.018±0.038,川芎嗪联合顺铂组分别为0.854±0.036、0.923±0.041,与空白对照组的1.336±0.067、1.437±0.045相比,P均<0.05;川芎嗪联合顺铂组与单药组相比,P均<0.05。细胞集落形成率川芎嗪组为17.9%±3.7%、顺铂组为15.8%±3.5%、川芎嗪联合顺铂组为11.2%±2.9%,与空白对照组的23.8%±4.2%相比,P均<0.05;川芎嗪联合顺铂组与单药组相比,P均<0.05。用药72 h后与对照组相比,川芎嗪组、顺铂组以及川芎嗪联合顺铂组p16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均<0.05),川芎嗪联合顺铂组又高于单药组(P均<0.05);三组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均<0.05),川芎嗪联合顺铂组又高于单药组(P均<0.05)。结论川芎嗪、顺铂均可抑制NCI-H446的增殖,二者联合应用抑制作用更明显,同时可降低细胞Cyclin D1的表达水平、升高p16的表达水平。
2010年42期 v.50;No.724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夏晓明;金玮韵;施仁忠;张亚锋;陈军;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let-7、K-ras基因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3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的let-7、K-ras基因。结果 let-7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为0.761 6±0.388 3,低于癌旁正常组织的2.279 0±1.163 1(P<0.01),K-ras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为3.296 6±1.328 4,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1.387 3±0.681 2(P<0.01)。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let-7与K-ras基因的表达呈负相关(r=-0.834 3,P<0.01)。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let-7表达下降而K-ras基因表达上升,两者共同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2010年42期 v.50;No.724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郝永光;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化疗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接受非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放疗,观察组用多西他赛化疗同步放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可溶性MHC-Ⅰ分子链相关基因A(sMICA)、IL-6、IL-8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多西他赛化疗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疗效优于单纯放疗。
2010年42期 v.50;No.724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郭洪山;周斌;赵昌学;
目的观察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MG)的手术疗效。方法对34例胸腺瘤合并MG实施手术治疗,切除胸腺瘤及其周围胸腺组织。结果 31例术后恢复顺利,3例术后发生不同程度的MG危象。随访29例,症状完全缓解20例、部分缓解8例、无效1例。结论胸腺瘤合并MG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2010年42期 v.50;No.724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宇;王芳;梅继文;黄锐;李坤;高峰;
目的观察表面髋关节置换术的中期疗效。方法 19例行表面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随访30~60个月,行Harris评分。结果 19例随访期间(30~60个月)没有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髋关节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功能障碍明显好转,术前Harris评分35.1分,术后提高至93.9分。结论表面髋关节置换术中期疗效满意。
2010年42期 v.50;No.724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磊;彭昊;方洪松;李彬彬;丁帅;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39例(45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手术取出假体进行观察,重新置入髋臼及股骨头假体。结果本组假体松动发生在人工髋关节置入术后2 a 6个月~19 a 7个月,45髋中骨水泥型28髋、非骨水泥型17髋。手术取出的假体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多区域抛光现象和界膜形成,其中9例假体表层钴铬小珠脱落,重新置入髋臼及股骨头假体后疗效满意。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的原因主要是假体表面出现抛光现象和界膜形成。采用个体化非骨水泥型假体、小锉刀操作、建立良好的骨床将有效避免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出现假体松动后应将其取出并重新置入髋臼及股骨头假体,效果较好。
2010年42期 v.50;No.724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衣英豪;王汝武;王相如;杜道东;李祥义;
目的观察分体式髌骨爪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髌骨骨折患者38例,其中粉碎性骨折28例、横断骨折6例、单纯下极骨折4例,均采用分体式髌骨爪进行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12月,骨折均愈合,膝关节功能优良率95%。结论分体式髌骨爪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疗效好,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髌骨骨折,特别是粉碎性髌骨骨折。
2010年42期 v.50;No.724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智晓东;
目的观察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疗效、术前术后2周VAS评分及术后1周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清肌酸激酶(CK)、IL-6、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近(P>0.05),其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术后2周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均<0.05),其血清LDH、CK、IL-6、CRP、ESR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综合效果优于传统手术。
2010年42期 v.50;No.724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田峰;田立杰;季相禄;赵巍;
目的探讨骨间肌的肌外及肌内血管分布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30只成人男尸手的140条骨间肌,行乳胶灌注,测量骨间肌的长度及质量,在3倍放大镜下观测骨间肌肌外动脉来源、入肌部位、近端外径、游离长度。另外20只成人男尸手的140条骨间肌,行甲醛碳素墨汁灌注,火棉胶包埋制成厚度为150μm的切片,在Olympus显微镜和Luzex-F型显微图像分析仪下测定骨间肌肌内动脉的外径、血管网眼面积并观察其形态。结果骨间肌肌外动脉分别来源于掌浅弓、掌深弓、掌心动脉、指总动脉。肌内动脉逐级互相吻合,第1骨间背侧肌的肌内动脉平均外径及网眼密度大于其他骨间肌。结论骨间肌肌外动脉具有多源性,肌内动脉具有连续性、不均匀性及微循环发达。
2010年42期 v.50;No.724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代雪娜;周涛;
目的观察Cockett穿通支离断术在下肢重症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下肢重症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45例(60条肢体),在Cockett穿通支离断术基础上,联合实施股静脉戴戒、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局部经皮间断环扎术治疗。结果本组45例60条肢体手术均成功,切口一期愈合,无感染,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术后12~14 d,所有患肢浅静脉曲张均消失;术后2~5周8条肢体的活动性溃疡愈合。随访6个月~1.5 a,无浅静脉曲张和溃疡复发,局部色素沉着减轻或消失,湿疹消失。结论在Cockett穿通支离断手术基础上,联合实施股静脉戴戒、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局部经皮间断环扎术治疗下肢重症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疗效良好。
2010年42期 v.50;No.724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田吉梅;白玛康卓;岳利民;李先华;
目的观察正常月经周期各时相人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细胞周期素G1(Cyclin G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特点,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RT-PCR技术检测正常妇女月经周期不同时相子宫内膜Cyclin G1蛋白及其mRNA。结果 Cyclin G1蛋白在增殖期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仅有微弱表达或无表达,在分泌早期其表达逐渐增多,到分泌中晚期呈高表达,且定位在细胞核内。Cyclin G1 mRNA的表达与Cyclin G1蛋白的表达一致。结论 Cyclin G1在人正常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时相特点,其在子宫内膜的表达特点与孕激素周期性分泌一致,可能对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具有负调控作用。
2010年42期 v.50;No.724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高善霞;
目的观察静脉微量持续泵入低分子肝素治疗妇科手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妇科手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69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5例经足背浅静脉微量持续泵入低分子肝素,对照组34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结果实验组血管再通率88.3%,对照组67.6%,两组相比,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无明显变化。结论患肢末梢静脉微量持续泵入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安全有效。
2010年42期 v.50;No.724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林伍梅;李艳芳;刘富元;
目的观察Ⅰb~Ⅱa期宫颈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5例Ⅰb~Ⅱa期宫颈癌、30例上皮内瘤变(CIN)Ⅲ和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HIF-1α、VEGF,并测定MVD。结果正常宫颈、CINⅢ和Ⅰb~Ⅱa期宫颈癌组织中HIF-1α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60.0%、72.0%,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66.7%、69.3%,HIF-1α、VEGF在Ⅰb~Ⅱa期宫颈癌及CINⅢ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均<0.05)。HIF-1α、VEGF的表达与Ⅰb~Ⅱa期宫颈癌的肿瘤直径、宫颈深肌层浸润、颈管深肌层浸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HIF-1α的表达还与宫颈癌的病理分级有关(P<0.05)。宫颈癌组织中HIF-1α与VEGF、MVD及VEGF与MVD的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551、0.585和0.464,P均<0.05)。结论早期宫颈癌组织中的HIF-1α呈高表达,HIF-1α可能诱导VEGF的生成而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及宫颈癌的浸润。
2010年42期 v.50;No.724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陈晓琴;吕述彦;张玉磊;
目的总结足月妊娠产前发热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88例足月妊娠产前发热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热原因分别为上呼吸道感染44例、下生殖道上行感染23例、泌尿系感染4例、其他(肺炎、阑尾炎及原因不明)17例,其中细菌感染30例、病毒感染48例。44例(A组)常规选用大剂量头孢类抗生素抗炎,物理降温(体温>39℃的孕妇加用地塞米松),密切监测胎心、胎动及产兆,若无剖宫产指征则等待阴道分娩;另44例(B组)除进行上述治疗外,对于体温>38℃的孕妇治疗6~12 h即终止妊娠,若未临产或处于第一产程早期则剖宫产终止妊娠,若宫口开大则予阴道分娩。B组妊娠结局明显好于A组。结论足月妊娠产前发热的原因以上呼吸道感染及下生殖道上行感染多见,病原菌以病毒居首位,其次是细菌。对足月妊娠产前发热需尽早抗炎、降温治疗,治疗6~12 h终止妊娠并放宽剖宫产指征可明显改善妊娠结局。
2010年42期 v.50;No.724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刘雪杰;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早产儿贫血的防治效果。方法 6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各31例,分别给予小、大剂量rh-EPO。结果用药后1周,两组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Ret)、红细胞压积(Hct)水平相比,P均>0.05;用药后2、3、4周,大剂量组Hb、Ret、Hct水平明显高于小剂量组,两组相比,P均<0.05;小剂量组输血7例、大剂量组2例,两组相比,P>0.05。结论 rh-EPO可改善早产儿贫血状况,大剂量应用疗效更显著。
2010年42期 v.50;No.724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胡静;高淑文;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老年人内镜下逆行胰胆造影(ERCP)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112例接受ERCP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P组(50例)、R组(62例)。两组均以丙泊酚1.5 mg/kg作为诱导,注药时间不少于2 min,R组诱导时即以瑞芬太尼0.025μg/(kg.min)微泵泵入,诱导后微泵持续泵入丙泊酚维持麻醉,两组均在睫毛反射消失、脑电双频指数(BIS)在50时开始进镜,术中调节丙泊酚速度使BIS维持在60左右,术中患者有肢体抖动时静注丙泊酚20 mg/次。结果两组麻醉效果优良率均为100%,丙泊酚用量R组少于P组(P<0.01),苏醒时间R组短于P组(P<0.01)。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在老年人ERCP中的麻醉效果好,丙泊酚用量少,患者苏醒时间短。
2010年42期 v.50;No.724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东海;许静;金延武;
目的观察人工流产术麻醉诱导前应用小剂量布托啡诺的临床效果。方法接受人工流产术的妇女60例(孕龄8~10周),随机分为布托啡诺组(B组)、芬太尼组(F组)、利多卡因组(L组),各20例;B、F、L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布托啡诺10μg/kg、芬太尼0.5μg/kg、利多卡因20 mg,然后均静注丙泊酚,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手术,术中根据患者有无体动追加适量丙泊酚。记录患者苏醒睁眼时间(T0)、完全清醒时间(T1)、丙泊酚总用量(TA)及手术开始前(t0)、手术开始后1 min(t1)、手术结束时(t2)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B组的T0、T1明显短于F组(P均<0.05)和P组(P均<0.01),B组、F组的TA明显低于P组(P均<0.05)。与t0相比,F组t1的HR、MAP均下降(P均<0.05),L组t1的MAP下降(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应用小剂量布托啡诺,患者苏醒快,可减少丙泊酚用量。
2010年42期 v.50;No.724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成强;宋薇;孙虎;
目的观察大脑终板的显微解剖结构及其与毗邻血管的关系。方法 10具(20侧)成人尸头,经翼点入路开颅并取出整个大脑,手术显微镜下对大脑终板进行观察、解剖和测量。结果大脑终板贴附在视交叉上,终板高6.5~10.0 mm,其底的长度为8.1~18.0 mm。全部暴露终板只需轻微牵拉,一般不需要移动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结论大脑终板有明确的解剖位置,其内血管较丰富;与终板毗邻的结构较多,其中关系最密切的是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
2010年42期 v.50;No.724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勇;
目的观察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对照组48例采用常规开颅术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恢复良好率(47.9%)明显高于对照组(22.9%),而病死率(16.7%)明显低于对照组(35.4%),两组相比,P均<0.05。观察组的脑切口疝、外伤性脑梗死发生率(4.2%和6.3%)明显低于对照组(16.7%和20.8%),两组相比,P均<0.05;观察组的脑积水、外伤性癫痫发生率(25.0%和29.2%)明显高于对照组(8.3%和10.4%),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2010年42期 v.50;No.724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