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莹;王呈;黄强;王满宜;
目的总结闭合复位经皮微创钢板固定(MIPO)治疗单侧肱骨干骨折后肱骨旋转畸形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4例单侧肱骨干骨折患者采用MIPO方法进行治疗,术后以CT测量患者双侧肱骨头的后倾角,以健侧后倾角作为参考,计算患肢术后肱骨干旋转的角度。结果术后有16例肱骨远端发生外旋,旋转角度14.8°±11.5°;8例远端发生内旋,旋转角度21.9°±15.8°。24例患者总体旋转畸形17.2°±13.2°,9例旋转畸形超过20°,其中4例超过30°。结论闭合复位MIPO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术中要注意肱骨干旋转畸形的发生,闭合复位MIPO方法平均有17.2°旋转畸形发生。
2010年44期 v.50;No.726 5-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力丹;张辉;冯华;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早期手术治疗的效果,评价异体肌腱重建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7例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患者行关节镜下内侧髌骨股骨韧带(MPFL)修补或重建,部分病例同时行关节镜下髌外侧支持带松解和(或)胫骨结节内移截骨。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9.2个月,术后均未出现髌骨再次脱位,无髌骨错动或半脱位。患者主观Kujala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运动等级评分与受伤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的早期手术治疗能够明显改善髌骨稳定性,术后主观评分和运动等级均达到受伤前水平,有利于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和运动水平的恢复。
2010年44期 v.50;No.726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阳;周力;陶剑锋;李慧;王满宜;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试验比较平行和交叉构型螺钉固定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强度。方法对Synbone股骨近端模型骨进行80°截骨模拟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将18例标本随机分为3组,分别使用倒三角平行构型、上方加压交叉构型和下方加压交叉构型螺钉固定骨折,使用MTS 858 Mini BionixⅡ试验系统测试标本的生物力学性质。结果倒三角平行构型螺钉组及上方加压交叉构型螺钉组的刚度均大于下方加压交叉构型螺钉组(P<0.05);在疲劳试验中,上方加压交叉构型螺钉组位移大于另外两组(P<0.05)。平行螺钉在标本破坏后均发生不同程度退出,垂直于骨折线的加压螺钉均未发生退出。倒三角平行构型螺钉组和下方加压交叉构型螺钉组均有1例标本在破坏后可观察到骨折内翻。结论上方加压交叉构型螺钉能更好地对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所承受的剪切应力、张力及内翻趋势,更适于此类骨折的固定。
2010年44期 v.50;No.726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殷耀斌;李庭;王满宜;
目的利用CT对胫骨中下1/3骨折合并的后踝骨折块进行形态学分析,以帮助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选择120例胫骨中下1/3螺旋形骨折患者,对每位患者术前常规行踝关节CT检查,测量后踝骨折块占整个胫骨远端平台的面积比例S%、后踝骨折线与内外踝轴线所成的角度A、后踝骨折线两端点距离Lab及自后踝尖垂直于后踝骨折线的垂线段长度Lcd。对面积比S%与角度A、Lab、Lcd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Lab平均为26.8 mm,Lcd平均为13.6 mm,骨折线与内外踝轴线夹角A平均为21.1°,后踝骨折者块占整个断层面积百分比S%平均为20.3%。Lcd值及Lab值对面积比S%影响较大。结论胫骨中下1/3骨折合并的后踝骨折块形态各异,术前使用CT明确骨折块形态对手术方式及入路的选择至关重要。
2010年44期 v.50;No.726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孙旭;吴新宝;董翠鹰;王满宜;朱仕文;杨明辉;
目的评价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技术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42例,采取闭合复位33侧,切开复位16侧。导航操作14例,其余为X线透视下进行。影像学评价采用Majeed影像学评分。功能评价采用Majeed和Harris评分。使用χ2检验确定影响结局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影响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平均随访34个月。术后X线片Majeed影像学评分优25例,良14例,一般3例。功能评价Majeed评分优29例,良13例;Harris评分优31例,良11例。优良率100%。术前合并神经损伤的11例,2例完全恢复,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影响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腰骶神经丛、坐骨神经损伤。结论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技术可有效稳定骨盆后环,治疗效果良好,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术中应力求解剖复位并尽力避免医源性神经损伤。
2010年44期 v.50;No.726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杨帆;刘亚波;王满宜;刘建龙;贾伟;
目的分析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以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对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单发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髁间骨折予以静脉造影术检查的患者,以D-Dimer作为特异性纤溶过程标记物,采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定量检测,对D-Dimer浓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创伤患者DVT的发生率为11.4%。创伤患者DVT(+)组D-Dimer浓度高于DVT(-)组(P<0.05)。选取500μg/L作为正常参考值,其灵敏度为93.1%,特异度为63.6%,阳性预测值为24.8%,阴性预测值为98.6%。术前不同制动时间对D-Dimer浓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imer浓度正常对排除创伤患者DVT具有临床意义,D-Dimer浓度升高对诊断创伤患者DVT不具有临床意义。术前制动时间对D-Dimer浓度具有影响。
2010年44期 v.50;No.726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张国柱;蒋协远;王满宜;
目的探讨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有限切开腱周内缝合术的初步临床应用结果。方法对25例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采用有限切开腱周内缝合术修复跟腱。采用Am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平均随访31个月。无感染及跟腱再断裂。腓肠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正常。功能评定优22例(88%),良3例(12%)。结论有限切开腱周内缝合法治疗新鲜跟腱断裂,能有效保护断端血运,创伤小,再断裂及感染机会少,功能恢复好,是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修复术的又一选择。
2010年44期 v.50;No.726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杨胜松;黄雷;滕星;王满宜;
目的比较Ilizarov外固定架(伊氏架)和截骨融合两种治疗创伤性马蹄足的手术方法。方法选择创伤性马蹄足患者86例,采用截骨融合方法治疗25例,采用伊氏架治疗61例。比较2组术前畸形状态、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的功能状况及并发症和再手术情况。采用AOFAS评分和VASFA评分评估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伊氏架组的跖屈畸形平均52.5°,截骨融合组的跖屈畸形平均47.6°,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739)。术中出血截骨组为(136.2±110.7)ml,伊氏架组为(26.0±35.6)ml,截骨组出血量多于伊氏架组(P<0.01)。两组手术时间、AOFAS评分、VASF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izarov外架和截骨融合两种方法疗效相似,术后功能恢复程度相近,且手术创伤较小。
2010年44期 v.50;No.726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安贵生;宋冬;高志强;汤文杰;王满宜;
目的总结切开复位应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探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方法、效果及相关因素。方法切开复位应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80侧(77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部分辅助应用前臂牵引台和外固定架,采用单纯钢板螺钉内固定63侧,钢板螺钉加克氏针内固定17侧,38侧有明显骨缺损者同时植入人工骨或自体骨。通过改良Mcbride评分和纽约骨科医院腕关节评估标准对患者满意度、疼痛、腕关节活动度、握力、外观有无畸形、X线改变及并发症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术后功能恢复时间3~6个月、平均3.8个月。优45侧,良28侧,可7侧,远期优良率91.3%。结论切开复位应用钢板螺钉内固定可以治疗大多数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通过术前详细检查、诊断、分型,应用前臂牵引台和外固定架辅助复位、固定,选择适当的入路和内固定材料,对有明显骨缺损者植骨,可提高手术成功率,结合术后系统的康复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2010年44期 v.50;No.726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孙宁;李宇能;刘亚波;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以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80例下肢骨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确定是否有DVT形成。结果总的DVT发生率为11.8%,发病率占前三位的骨折种类分别是膝关节骨折、骨盆髋臼骨折以及多发骨折。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能量创伤、合并高凝状态的疾病、卧床时间大于7 d。结论在下肢骨折患者中,总的DVT发生率为11.8%。高龄、高能量创伤、卧床时间大于7 d是DVT的危险因素。
2010年44期 v.50;No.726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 温冰;齐心;周常青;张力丹;
目的总结创面负压治疗技术(NPWT)在供皮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NPWT治疗24例取皮区创面,观察其愈合时间和更换敷料时的疼痛程度。结果 NPWT治疗后创面愈合时间(14.0±3.3)d,更换敷料时的VAS疼痛评分小于3分,创面美观性好。结论 NPWT用于供皮区创面是一种安全、有效、引起较少疼痛的治疗方法 。
2010年44期 v.50;No.726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健;王满宜;郭祁;张玉富;
目的评价在高能量四肢开放性损伤中伤口负压引流的作用。方法对51例高能量所致四肢开放性损伤(GustiloⅢ)患者行常规清创、适当固定,软组织损伤一期使用负压引流装置维斯第敷料覆盖,二期闭合伤口。对其感染率、是否需要截肢、骨折不愈合需要进一步处理、伤口闭合方法、手术至最终闭合伤口的时间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18例出现感染,其中13例需要进一步手术治疗。GustiloⅢA型感染率为12.5%,ⅢB型感染率为63%,ⅢC型为42%。13例需要二期手术促进骨折愈合。2例患者行二期截肢。5例患者通过清创及维斯第治疗可直接闭合伤口,46例患者须行游离皮片移植或皮瓣手术闭合伤口。结论使用伤口负压引流作为四肢开放骨折伤口的临时覆盖物,与传统方法治疗效果相近,但可能有助于减少二期软组织重建手术以闭合伤口。
2010年44期 v.50;No.726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玉富;孙旭;黄雷;张伯松;王满宜;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创伤骨科术后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VSD治疗创伤骨科术后感染患者15例,包括骨盆1例、股骨3例、髌骨3例、跟腱1例、胫骨4例、肱骨1例、踝关节2例。均先行彻底清创再用VSD。7~12 d后,若引流量仍较多或引流管堵塞,则更换引流装置,VSD应用次数为1~3次。若引流量较少且伤口局部红肿消退,体温正常,血常规、C反应蛋白和ESR降至正常水平,则再次手术清创并封闭创面。结果本组13例创面经清创后应用VSD 7~12 d后,发现创面水肿减轻,出现新鲜肉芽组织,10例直接缝合修复创面,3例行组织瓣移植。随访12~20个月感染无复发,局部无窦道、无疼痛,感染得到有效控制。2例胫骨感染患者严重难以控制最终行截肢术。结论彻底清创后应用VSD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抑制局部细菌增殖、刺激肉芽组织生长,为直接闭合或组织瓣移植消灭创面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彻底清创、高效引流、恰当的固定及敏感抗炎药物的综合应用是治疗骨感染的有效措施。
2010年44期 v.50;No.726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佘会元;黄春红;沈黎辉;沈文娟;况成宝;黄钟鸣;赵旭;孙莉萍;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联合双虎清肝颗粒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HBeAg阴性的CH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替比夫定和双虎清肝颗粒联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替比夫定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早期就有保肝、降酶、退黄的作用。治疗第12周,实验组HBV DNA转阴率高于对照组;治疗104周,实验组耐药变异率低于对照组。结论替比夫定联合双虎清肝颗粒治疗HBeAg阴性CHB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使用。
2010年44期 v.50;No.726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艾春雨;包娜仁;马虹;王俊科;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七氟烷或瑞芬太尼应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48例气管异物患儿,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七氟烷组(S组)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R组)。术中监测入室后(T0)、置入气管镜前(T1),下气管镜即刻(T2),下气管镜5 min(T3)时及术毕苏醒(T4)时收缩压、心率、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记录术中喉痉挛、屏气、术后躁动发生情况及术毕清醒时间。结果与T0比较,R组T1~T3时RR下降(P<0.05),与S组比较,R组T1~T3时RR减少(P<0.05)。两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术后躁动例数减少(P<0.05)。两组均无喉痉挛发生。结论两种麻醉方法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均是比较安全可行且苏醒快的麻醉方法 ,但应注意七氟烷术后躁动及室内污染。
2010年44期 v.50;No.726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白东;张健;闫兆鹏;
目的通过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胆胰疾病诊断的对比研究,为临床更好地选择诊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行ERCP和(或)MRCP检查并经手术、病理等证实为胆胰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MRCP和ERCP对胆道结石和胆管癌诊断的总符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对壶腹癌、慢性胰腺炎、胆囊切除术后胆汁漏或梗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结论 MRCP与ERCP各有优势,可以互相补充,根据胆胰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检查目的及治疗手段对两者的合理选择至关重要。
2010年44期 v.50;No.726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艳荣;赵宏宠;刘树铭;
目的探讨颌骨囊肿治疗的方法。方法对116例颌骨囊肿按不同入选条件分别进行完整刮治术或开窗引流术。结果采用囊肿刮治术者87例,1例术后伤口裂开,延期愈合,其余病例伤口全部一期愈合;采用开窗引流术者29例,3个月内囊腔明显缩小,6个月时10例行二期刮治术,12~24个月囊腔完全消失。所有病例无术后感染、下唇及眶下区麻木、出血等症状,无外形明显改变及功能障碍,1个月后囊肿波及的术前松动牙松动度明显减少,其中2例复发。结论根据囊肿的不同条件,采用完整刮治术或开窗引流术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2010年44期 v.50;No.726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齐铮琴;赵锦;李扬;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U)及经阴道超声三维彩色能量血管成像(TV3D-CPA)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0例卵巢肿瘤(47例恶性肿瘤、5例交界性肿瘤、18例良性肿瘤)患者术前行TVCDU、TV3D-CPA检查,计算肿瘤彩色血流平均密度(MCVD),计数肿瘤内血管指数(VI)。术后确定肿瘤性质及恶性肿瘤临床分期,分析上述指标在良、恶性肿瘤中的差异性及其与恶性肿瘤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卵巢恶性肿瘤MCVD与VI值均高于卵巢良性肿瘤(P<0.05),以VI≥0.035条/cm3诊断卵巢恶性肿瘤敏感性84.2%,特异性70.0%;以MCVD≥0.025诊断卵巢恶性肿瘤敏感性75.6%,特异性83%。卵巢恶性肿瘤Ⅲ、Ⅳ期VI及MCVD值均高于Ⅰ、Ⅱ期(P<0.05)。结论应用经阴道超声定量检测卵巢肿瘤内血管是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 ,是预后评价的重要指标。
2010年44期 v.50;No.726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岩;黄建新;刘爱琴;张丽华;封淑文;杜巧;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房颤介入治疗前左心耳血栓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拟行射频消融、经皮穿刺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的房颤患者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筛查,对未发现左房血栓或可疑左心耳血栓者进一步行TEE检查,以确定左心耳有无血栓。结果 48例房颤患者常规TTE检查42例未发现左心耳血栓,2例可疑左心耳血栓。TEE检查在48例中发现9例左心耳血栓,占18.7%(7/48),发现左心耳"自发性显影"8例。结论 TEE在房颤介入治疗前左心耳血栓检查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0年44期 v.50;No.726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怀志;赵国强;汪海;石献洲;张建;谢景军;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二镜或三镜联合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61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应用二镜或三镜联合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的疗效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61例中56例完成了一期缝合,未放置鼻胆管的病例中6例出现胆漏,经腹腔引流管引流治愈。无出血、切口感染等发生。结论掌握好手术适应证,二镜或三镜联合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安全可行。
2010年44期 v.50;No.726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夏睿;王东浩;李丁;张鹏;杨洋;刘坤彬;
目的评估校正定植指数(CCI)在肿瘤重症患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ICI)抢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外科重症医学科150例患者分为2组,CCI组出现脓毒症及CCI≥0.4时抢先抗念珠菌治疗,无脓毒症和(或)CCI<0.4时不用药,如出现病情不稳定补救性抗念珠菌治疗。对照组据临床指南常规治疗。结果 CCI组起始抗念珠菌治疗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并无补救性治疗情况,抗真菌治疗费用无明显差异。菌株分布以白念珠菌为主,其次为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葡萄牙念珠菌。长期激素用药史与肠内营养难以开展为念珠菌重度定植高危因素。结论肿瘤重症术后患者ICI高危因素多,采用CCI结合临床表现进行抢先治疗可把握治疗时机,安全且不增加抗真菌费用。
2010年44期 v.50;No.726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孝盈;李菲;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CHB患者随机分为ETV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组(34例)和ETV对照组(28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HBV)指标、HBV DNA定量、肝纤维化指标及腹部彩超的变化。结果服药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均改善,HBV DNA复制抑制,但无显著差异;两组HBV指标、肝纤维化指标及腹部彩超均好转,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上述指标的改善更为显著。结论 ETV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CHB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2010年44期 v.50;No.726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李红威;程培华;王丽娜;李德宪;蒋冬香;刘永明;刘群英;黄萍;
目的探讨生殖器疱疹(GH)无症状排毒患者排毒与血清抗体检测及药物治疗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90例无症状GH患者,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排毒质粒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血清抗体情况,并检测用药治疗后排毒情况。结果 490例患者中排毒阳性160例(32.7%)。HSV-1及HSV-2 IgG和(或)IgM检测阳性327例(66.7%),排毒阳性的160例中71例(44.3%),排毒阴性的330例中256例(77.6%),P<0.01。盐酸伐昔洛韦片治疗组和阿昔洛韦咀嚼片治疗组治疗第5天、第10天、第4个月后病毒阳性例数均较对照组减少。结论 GH无症状患者排毒率约占32.7%,排毒阳性患者用药治疗后能明显抑制患者排毒率。
2010年44期 v.50;No.726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雷;曹烈虎;刘欣伟;苏佳灿;
目的观察骨松灵汤加钙剂联合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后对患者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将7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合并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服用骨松灵汤加钙剂,对照组单纯钙剂治疗,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腰椎BMD。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BMD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有所增加(P<0.05),且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骨松灵汤加钙剂联合应用能更好地治疗骨质疏松症。
2010年44期 v.50;No.726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冯春光;王临光;宗雪峰;付强;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术后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2 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8例行P-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A组术后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2 a;B组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1 a,以后均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评估两组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指标。结果 A组2例(3.1%)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与B组6例(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安全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P-PCI术后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2 a可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2010年44期 v.50;No.726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玉梅;武婷;温冬兰;马德强;岳江涛;
目的观察2%利多卡因胶浆局部涂擦缓解静脉补钾后所致局部疼痛的效果。方法将300例输注5%葡萄糖液500 ml加10%氯化钾15 ml的补钾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出现局部疼痛的患者,干预组在穿刺针头上方10 cm范围内涂擦2%利多卡因胶浆,对照组则行局部热敷(水温40~50℃)20~30 min。结果干预组治疗后疼痛缓解有效率和疼痛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2%利多卡因胶浆涂擦输钾局部可有效缓解静脉补钾所致的疼痛。
2010年44期 v.50;No.726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其友;赵铭;吴清泉;钟胜;
目的探讨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长期生存率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1、3、5 a总生存率分别为86.5%、73.0%、62.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TNM分期、N分期和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p-TNM分期和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手术治疗效果较好,p-TNM分期和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其术后长期预后的主要因素。
2010年44期 v.50;No.726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秀忠;任泽强;张蓬波;
目的观察胃转流术对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T2DM)的降糖效果并探讨其降糖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行胃转流术的非肥胖型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访观察手术前后血糖、体质量指数(BMI)、饮食量的变化情况及术后6个月糖尿病的转归情况。结果全组患者术后BMI较术前无明显变化;1个月后饮食量恢复如常,且空腹血糖(FPG)出现明显下降(P<0.05)。术后6个月糖尿病的治愈率为55.6%(20/36)。结论胃转流术能明显降低非肥胖型T2DM的血糖水平,其对血糖的控制不依赖于体质量及饮食量的变化。
2010年44期 v.50;No.726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王晓东;王凯;陈丰;须瑞;
目的探讨驻京某警卫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团体抽样的方法 ,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驻京某警卫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该群体SCL-90各因子分值均低于中国军人常模及地方常模。除了工作部门,驻京警卫部队官兵的职别、户籍、是否独生子女、政治面貌因素均不影响其SCL-90因子得分。结论工作部门是驻京警卫部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加强对驻京警卫部队的心理健康研究,对提高驻京警卫部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44期 v.50;No.726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吴平辉;刘潜;吴江;
目的探讨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管瘤的发病机制,明确其病理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指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68例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管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情况,并以20例大月份引产胎儿的胸导管作为正常淋巴管对照组织。结果 PCNA、MMP-2、VEGF在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管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2%、13.2%、14.7%,与正常淋巴管组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瘤可能是一种淋巴管畸形而非真性肿瘤。
2010年44期 v.50;No.726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齐玉梅;王生锋;王桂华;
目的了解荆门市21~50岁已婚育龄妇女保健知识认知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自编调查问卷,对荆门市555例21~50岁已婚妇女进行调查。结果荆门市已婚妇女保健知识总分为(58.26±10.76)分,占满分的69.36%;其中生殖卫生、妇科保健、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孕期保健、产褥期保健等分别占各维度满分的80.57%、60.57%、58.00%、73.71%、78.86%和63.21%。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婚姻和职业与妇女保健知识的认知有关(P均<0.05)。结论荆门市已婚妇女对生殖卫生和孕期保健认知率较高、对妇科保健和计划生育认知率较低,因此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妇女对保健知识的认知。
2010年44期 v.50;No.726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莹;王静;张辉;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发病及治疗后诱导痰中炎症因子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哮喘患者13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20例、健康对照者20例,治疗前后行诱导痰炎性细胞分类并计数,检测痰上清液IL-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1水平。结果哮喘患者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Eotaxin-1水平高于对照组及COPD组,中性粒细胞比例及IL-8、MMP-9水平高于对照组但低于COPD组,且重度哮喘患者上述指标均高于轻中度哮喘患者;哮喘患者中性粒细胞比例及IL-8、MMP-9水平均随治疗后好转有所降低。结论中性粒细胞及炎症介质IL-8与MMP-9对于评价哮喘患者病情及控制水平有一定意义。
2010年44期 v.50;No.726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谢小强;蒋丽红;苏国云;
目的探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和脑组织灌注的评价。方法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分别测定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生后30 min及生后72 h脑组织血氧饱和度(rSO2)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与同时间点测定的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HIE患儿生后30 min和72 h的rSO2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两组SpO2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rSO2测定比SpO2更能客观评价HIE患儿的脑组织损伤情况。
2010年44期 v.50;No.726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龙建新;
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化裁方灌肠给药途径对毛细支气管炎(痰热闭肺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口服组和灌肠组,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中药组成一致,分别通过口服和直肠注入给药。疗程7 d。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退热时间及预后1 a喘息发作的情况。结果灌肠组完全退热时间、临床疗效、中医证侯疗效以及预后喘息发作情况方面均优于口服组。结论以麻杏石甘汤化裁方灌肠为主联合西药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2010年44期 v.50;No.726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宋存峰;秦伟;焦力群;朱风水;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选择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00例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中应用抗栓塞远端保护装置,球囊预扩张狭窄部位,释放颈动脉自膨支架。结果所有支架释放定位准确,残余狭窄<30%,围手术期出现1例脑出血,1例急性血管形成。临床随访1例再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超声示支架远端再狭窄。结论应用脑保护装置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可行的方法 。
2010年44期 v.50;No.726 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宝林;李宁;刘萍;
目的探讨热毒宁对重型手足口病(HFMD)患儿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病情转归等的影响。方法将68例重型HFMD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疗法,治疗组加用热毒宁注射液,另选择26例健康婴儿作为正常组。检测患儿治疗前后WBC、血糖(Glu)、TNF-α、IL-18、IL-10等指标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重型HFMD组WBC、Glu、TNF-α及IL-18增高,IL-10降低(P均<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均<0.01),治疗组TNF-α、IL-18、IL-10变化较对照组明显(P均<0.01)。治疗组热退、皮疹、口腔溃疡消失、神经系统受累表现恢复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热毒宁可提高重型HFMD患儿免疫功能,较快缓解临床症状,有效缩短病程。
2010年44期 v.50;No.726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徐旭红;黄永健;
目的观察网脱Ⅰ、Ⅱ、Ⅲ号方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成功行视网膜复位术后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证实黄斑部残留视网膜下液的患者87例(87眼),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处理,中药组加服网脱Ⅰ、Ⅱ、Ⅲ号方。随访6周,记录患者视力、眼底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中药组视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残留视网膜下液量较对照组减少。结论网脱Ⅰ、Ⅱ、Ⅲ号方促进残留视网膜下液吸收,改善视功能。
2010年44期 v.50;No.726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田光;韩志海;赖丽芬;刘方;
目的通过测定缓解期哮喘患者的肺功能和支气管舒张试验中呼气中期流速等肺功指标,探讨其在哮喘诊断及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缓解期哮喘患者行基础肺功能检查和支气管舒张试验,比较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呼气中期平均流速(FEF25%~75%)、50%及75%肺活量位的用力呼气流速(V50、V25)等指标的阳性率。结果与FEV1相比,FEF25%~75%、V50、V25阳性率变化明显。结论在支气管哮喘患者诊断、治疗效果判断中,FEF25%~75%、V50、V25等反映小气道功能的指标可能较FEV1等指标更敏感,更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2010年44期 v.50;No.726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姜晓梅;赵滢;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手术前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术中温热灌注化疗的治疗效果。方法 4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对照组行单纯胃癌根治术,观察组在术前5 d进行动脉灌注化疗,术后进行温热灌注化疗,并作术后随访2 a的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1、2 a生存率分别为91.66%、79.17%,高于对照组的87.50%、58.30%(P均<0.05);观察组1、2 a复发、转移率分别为16.67%、20.83%,对照组为20.83%、41.67%(P均<0.05);不良反应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手术术前动脉灌注联合腹腔温热灌注化疗可以提高近期疗效。
2010年44期 v.50;No.726 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姜福亭;张夕凉;刘刚;王育红;陈学东;王中华;袁伟;
目的探讨采用神经监护仪探测定位后解剖保护喉返神经,在甲状(旁)腺手术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采用美国MedtrnicXomed公司NM-Pulse型肌电图监护仪确定85例甲状(旁)腺手术患者喉返神经位置,再进行解剖显露,保护喉返神经,完成相关手术。结果 85例患者均确定了神经位置,成功解剖出喉返神经133条,加以保护,无一例损伤。结论在甲状(旁)腺手术中,采用神经监护仪探测,先确定喉返神经位置,再行解剖,缩短了时间、提高了解剖过程中的安全性,在二次手术中意义更大。
2010年44期 v.50;No.726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昊;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腰麻在子宫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拟行经腹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罗哌卡因20 mg)、A组(1%罗哌卡因20 mg+舒芬太尼5μg)和B组(1%罗哌卡因15mg+舒芬太尼5μg),记录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感觉阻滞、运动阻滞、总镇痛时间及肌松程度等指标。结果 A组麻醉起效时间、达T10平面时间和最高平面时间短于B组与对照组(P均<0.05),恢复至T10时间和镇痛时间长于B组与对照组(P均<0.05),3组间血流动力学和运动阻滞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后麻醉起效时间缩短,镇痛时间延长,并能减少罗哌卡因的用量。
2010年44期 v.50;No.726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