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非诺贝特促进人内皮细胞内皮一氧化氮合酶复偶联的作用研究

    刘金波;王广;洪天配;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能否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血管内皮一氧化氮合酶(eNOS)脱偶联发挥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用非诺贝特预处理HUVECs 2 h,再与LPS共孵育24 h,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细胞四氢生物蝶呤(BH4)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细胞eNOS表达水平和细胞上清一氧化氮(NO)浓度,利用Confocal方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产生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单纯LPS刺激组内皮细胞BH4表达水平降低,伴有eNOS表达下调和NO水平降低,而内皮细胞内ROS产生增加(P均<0.05)。与单纯LPS刺激组比较,非诺贝特预处理组内皮细胞BH4表达水平升高,同时伴有eNOS表达上调和NO水平增加,而内皮细胞内ROS产生降低(P均<0.05)。结论非诺贝特通过上调BH4水平,对LPS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eNOS脱偶联有逆转作用,这可能是其发挥血管内皮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2010年52期 v.50;No.734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奥美沙坦酯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衰老的作用

    卢晓梅;金玉楠;于艳秋;

    目的探讨奥美沙坦酯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主动脉衰老的作用。方法实验大鼠分为对照组(WKY组)、SHR组和SHR奥美沙坦酯处理组(OLM组)。每2周测鼠尾动脉压,饲养6周后处死取主动脉组织,一部分制做冰冻切片后β-半乳糖苷酶(β-gal)染色,其余用Western blot法测定Ras、p53、p21及β-actin蛋白的表达。结果与WKY组相比,各检测时间点SHR组血压升高(P<0.05),给药后OLM组血压降低(P<0.05)。WKY组主动脉β-gal染色未见蓝染颗粒;SHR组可见大量蓝染颗粒;OLM组也可见蓝染颗粒,但与SHR组相比明显减少。与WKY组相比,SHR组Ras、p53及p21的蛋白表达增加(P<0.05),OLM组上述指标降低(P<0.05)。结论 SHR通过Ras-p53/p21途径导致主动脉衰老,奥美沙坦酯对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降低血压的同时抑制血管病变的发生。

    2010年52期 v.50;No.734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阿伦膦酸钠对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

    邓丽丽;陈海翎;李明升;

    目的观察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T2DM)骨质疏松患者应用阿伦膦酸钠(ALN)联合钙尔奇D治疗后骨密度(BMD)和骨代谢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对34例老年女性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给予ALN联合钙尔奇D治疗6个月,对比治疗前后腰椎和髋部BMD及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结果 ALN联合钙尔奇D治疗6个月后腰椎和髋部T值和BMD均增加,尤其L1、L3、L4及L总部位增加显著;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尿羟脯氨酸/肌酐比值和骨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血清降钙素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均<0.05)。结论 ALN联合钙尔奇D治疗老年女性T2DM患者骨质疏松疗效明显,短时间内可显著改善骨代谢指标和提高腰椎BMD。

    2010年52期 v.50;No.734 7-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基底节损伤患者视—空间工作记忆反应时间研究

    肖晶晶;朱幼玲;席春华;

    目的探讨基底节损伤患者视—空间工作记忆反应时间的改变。方法对25例基底节损伤患者及25例与其人口学资料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采用视觉面孔和视觉空间的延迟匹配任务,并对上述2组进行视—空间工作记忆测试。结果基底节损伤组患者的视觉面孔及空间工作记忆反应时间分别为(2 314.9±400.4)、(1 844.2±381.9)m s,对照组分别为(1 871.8±621.2)、(1 389.6±368.2)m s,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基底节在工作记忆环路中承担着重要的连接功能,基底节损伤可表现为工作记忆执行障碍,且左、右侧基底节均参与了执行过程。

    2010年52期 v.50;No.734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VDR起始密码子区突变功能与大肠肿瘤易患性的关系

    李宝群;刘杰;程艳芬;万丽娟;刘刚;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Ⅰ变异的意义及对大肠肿瘤易患性的影响。方法利用瞬时转染技术在不同时间给予肠道COS-7细胞不同浓度的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VD3]处理,检测转染VDR野生型和突变型真核表达载体后的细胞对下游靶基因CYP450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将野生型和突变型VDR质粒共转染于COS-7细胞中,在1,25-(OH)2VD3孵育24、36、48 h后,3个浓度组(10、20、50μmol/L)的CYP3A4mRNA转录水平分别与对照组和空载体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转染FokⅠ突变型的CYP3A4 mR-NA转录水平高于野生型。结论 FokⅠ突变使CYP3A4蛋白转录激活能力显著升高,可能影响大肠肿瘤发生的易患性。

    2010年52期 v.50;No.734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维持期激素剂量与骨代谢的相关性

    莫汉有;王丽芳;杨敏;石宇红;李宝贞;周润华;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激素维持治疗时骨密度(BMD)的变化及激素维持治疗的最低剂量。方法 94例SLE患者均应用泼尼松维持治疗,其中21例采用2.5 mg/d维持治疗,24例采用5 mg/d维持治疗,18例采用7.5 mg/d维持治疗,19例采用10 mg/d维持治疗,12例采用15 mg/d维持治疗。ELISA法测定各组骨保护素(OPG)水平,发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骨钙素(OC)、降钙素(CT)水平,化学发光法测定甲状腺旁素(iPTH)水平。并行腰椎及股骨不同部位BMD测定。结果血清OPG水平在泼尼松5 mg维持治疗时即降低(P<0.01),并随剂量升高而进一步降低。血清iPTH从泼尼松5 mg维持治疗时即升高(P<0.01),且随剂量升高而进一步升高。腰椎、股骨颈、股骨沃德三角BMD均随激素剂量升高而降低(P<0.01)。OPG水平与血清钙、磷、CT及腰椎、股骨颈、股骨沃德三角BMD呈正相关。股骨沃德三角BMD与OPG、血清钙、碱性磷酸酶、CT及腰椎、股骨颈BMD呈正相关。结论维持期SLE患者骨代谢生化指标与BMD均随激素剂量的升高而出现明显异常。激素用量在5 mg/d以上即需要予以保护BMD的治疗。

    2010年52期 v.50;No.734 15-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血浆vWF与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的关系

    吴冬科;杨明;吴星恒;

    目的探讨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与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高凝状态的关系。方法选择年龄1~14岁的原发性NS和健康体检儿童各40例,分别检测血浆vWF、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等。结果患病组血浆vWF、D-D较健康对照组增高,血浆AT-Ⅲ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VWF是反映儿童NS高凝状态的早期敏感指标。

    2010年52期 v.50;No.734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Wy14643对缺氧复氧损伤原代大鼠肝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王立奎;陈珂;李元海;徐四七;胡胜红;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选择性激动剂Wy14643对原代大鼠肝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两步灌流法分离大鼠肝细胞并进行原代培养,将培养细胞随机分成6组:C组(正常组)、H/R组(缺氧复氧组)、D组(对照组)、Ⅰ组、Ⅱ组、Ⅲ组。Ⅰ组、Ⅱ组、Ⅲ组均在缺氧前2 h加入Wy14643(终浓度分别是10、30、100μmol/L)再行复氧处理。将肝细胞缺氧4 h、复氧10 h诱导细胞损伤,然后分别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和肝细胞,测定上清液中谷丙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和细胞内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MTT法测定肝细胞的存活率,电子显微镜观察肝细胞损伤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H/R组ALT、AST、MDA增高(P<0.01),SOD、GSH下降(P<0.01),细胞存活率降低(P<0.01)。Wy14643处理后,肝细胞上清液ALT、AST活性降低,并且呈剂量依赖性(P<0.01);肝细胞内SOD、GSH活性增强(P<0.05),MDA含量降低(P<0.05);细胞存活率升高(P<0.05)。电子显微镜显示H/R组肝细胞比C组损伤明显,Wy14643处理后损伤逐渐减轻。结论 Wy14643对肝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有保护作用,可能与提高肝细胞抗氧化能力有关。

    2010年52期 v.50;No.734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和反向线性点杂交技术在常见呼吸道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邵芳;王亚娟;林影;谢正德;申昆玲;

    目的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扩增基因技术和反向线性点杂交技术(RLB)相结合的方法从基因水平建立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检测方法。方法根据常见的7种呼吸道病毒包括流感病毒A,副流感病毒1、2、3型,腺病毒1型,呼吸道合胞病毒A、B型的特点设计特异性的引物和探针,应用mPCR/RLB技术对常见的7种病毒株进行检测,建立研究方法。结果使用特异性引物对7种病毒株的基因进行mPCR,均得到相应的目标扩增产物,扩增条带清晰,与目标片段一致。7种病毒株的PCR产物与特异性探针杂交,均可得到清晰的杂交模式,并且彼此之间没有交叉反应,与作为阳性对照的细菌标准菌株亦没有交叉反应。结论 mPCR和RLB相结合是从基因水平检测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方法 。

    2010年52期 v.50;No.734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GRACE危险评分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钱菊;单希胜;詹英;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GRACE危险评分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评价GRACE危险评分对冠状动脉病变预测的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09年12月住院的NSTE-ACS患者154例,对其进行GRACE危险评分,以评分差异分组,分析不同组别中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及与GRACE危险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GRACE危险评分分值的增加,冠状动脉狭窄的支数及程度呈增加趋势,冠状动脉病变的性质趋向于B型和C型。结论 GRACE危险评分对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严重程度、病变性质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2010年52期 v.50;No.734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血清TRAb水平在Graves’病诊治中的意义

    李跃松;荀雪影;武红玉;浦洪波;陈永伟;包建东;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在Graves’病诊断、治疗及复发监测中的意义。方法电化学发光法测定Graves’病患者治疗前及治疗中TRAb的浓度,绘制ROC曲线,比较治疗前后和复发前后TRAb浓度的变化。结果 ROC曲线下面积为0.931、cut-off值为1.67 IU/L,此时对Graves’病诊断的敏感度为94%、特异性为85%。治疗前后及复发前后TRAb浓度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化学发光法测定TRAb是一种快速、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方法 ,有助于临床对Graves’病诊断、疗效观察和停药复发监测。

    2010年52期 v.50;No.734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EGF与miRNA-21联合构建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LNCaP亚细胞模型

    李刚;佟明;金艳阳;刘四明;

    目的构建雄激素非依赖性的人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亚型。方法前期常规RPMI 1640培养基培养LNCaP细胞,然后给予无酚红的RPMI 1640培养基,其中加入10%活性碳/葡聚糖处理的胎牛血清,细胞传代后将10μg/L表皮生长因子(EGF)加入培养基,50 nmol/L miRNA-21类似物转染细胞,长期培养。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检测细胞增殖活性,RT-PCR检测雄激素受体基因扩增情况。结果细胞培养约2.5个月后,LNCaP细胞成功转变为非雄激素依赖的前列腺癌细胞LNCaP亚细胞,细胞增殖能力升高,雄激素受体表达上调。结论体内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可向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转变,而且miRNA-21和EGF对该转变起促进作用。

    2010年52期 v.50;No.734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肺癌患者外周血CD_4~+CD_(25)~+CD_(127)-调节性T细胞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秦艳青;陶敏;朱一蓓;张光波;

    目的通过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调节性T(CD4+CD2+5CD127-Treg)细胞及相关免疫细胞水平和血浆IL-10、IFN-γ水平,探讨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分别检测45例原发性肺癌患者、14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和20例健康者外周血中CD4+CD2+5CD127-Treg细胞及相关免疫细胞水平和血浆IL-10、IFN-γ水平。结果与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和健康者比较,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Treg细胞水平及CD4+CD28-T细胞水平升高,CD4+、CD8+CD2+8-T细胞、CD5+6NK细胞水平及CD4+/CD8+值降低,血浆IL-10水平升高,IFN-γ水平降低。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Treg细胞水平与血浆IL-10水平呈正相关,与血浆IFN-γ水平呈负相关。CD4+CD2+5CD127-Treg细胞、CD4+CD28-T细胞、CD5+6NK细胞水平及血浆IL-10、IFN-γ水平与临床分期有关。结论 CD4+CD2+5CD127-Treg细胞在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2010年52期 v.50;No.734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个案报告

护理园地

医学前沿

经验交流

告读者

基础研究

  • 坎地沙坦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刘莉;朱淑芳;张丽娜;张喆;周玉娟;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抗氧化作用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坎地沙坦高剂量组、坎地沙坦中剂量组、坎地沙坦低剂量组。模型组、坎地沙坦高剂量组、坎地沙坦中剂量组、坎地沙坦低剂量组均为AS大鼠模型。12周后腹腔静脉取血检测各组血脂、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指标。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坎地沙坦低、中、高剂量组均可以降低血脂水平(P<0.05),但无剂量依赖性;坎地沙坦高剂量组MDA水平下降(P<0.01)、SOD水平增高(P<0.05)。结论高剂量坎地沙坦抗氧化作用显著。

    2010年52期 v.50;No.734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去势大鼠痛阈及其PAG降钙素受体表达的变化

    李树法;向菲;张韬威;江超;赵建勇;张敏;梁愿;

    目的观察双侧卵巢切除(去势)不同时间(4、8、12周)大鼠痛阈的变化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中降钙素受体(CT-R)的表达。方法 48只雌性SD大鼠被平均随机分配成6组:正常组、假手术组和去势4、8、12周组(OVX1、OVX2、OVX3)及慢性神经压迫性损伤(CCI)组。通过腹正中路径切除双侧卵巢,采用慢性压迫性损伤的方法制备神经性疼痛的大鼠模型,热板实验评估热痛阈(TWL),von Frey纤丝测定机械痛阈(MNT)。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T-R的表达。结果 CCI组TWL和MNT低于其他各组(P<0.05),CCI组PAG中CT-R表达较其他组增高(P<0.05),其余各组间TWL、MNT以及CT-R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去势12周内大鼠痛阈及PAG中CT-R表达均无明显改变,疼痛可以上调PAG中CT-R的表达。

    2010年52期 v.50;No.734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维脑路通、精氨酸对结肠吻合口愈合的影响

    杨清泉;张宏;

    目的观察维脑路通、精氨酸对结肠吻合口愈合的影响,研究吻合口愈合的促进因素。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维脑路通组:行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端端吻合,术后24 h开始自由进食、水,以维脑路通15 mg/(kg.d)灌胃,连续3 d;精氨酸组:术式同前,术后24 h开始自由进食、水,以精氨酸800 mg/(kg.d)灌胃,连续3 d;对照组:术式同前,术后24 h自由进食、水。结果精氨酸组、维脑路通组和对照组吻合口爆破压力及羟脯氨酸含量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光镜下见对照组吻合口胶原细胞及胶原纤维少,维脑路通组相对增多,精氨酸组胶原纤维增加明显。结论维脑路通、精氨酸可以通过增加吻合口组织的羟脯氨酸含量促进结肠吻合口愈合,以精氨酸促进愈合效果更强。

    2010年52期 v.50;No.734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营养性肥胖对SD大鼠睾丸eNOS和PCNA表达的影响

    任亚萍;孙莉;廖卒;邵晓云;陈筠;熊彬;

    目的探讨营养性肥胖对SD大鼠睾丸间质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精原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出生后3周雄性SD大鼠23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和营养组(自制的营养性饲料喂养),分别于喂养后第1~5周末测量大鼠体质量、体长,计算Lee’s指数,喂养5周后以营养组致肥成功大鼠8只为肥胖组,继续喂养4周后,打击头部处死,睾丸做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喂养9周后,肥胖组大鼠睾丸间质细胞eNOS阳性表达增强,PCNA阳性精原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营养性肥胖对雄性SD大鼠的生殖发育产生了影响,可能与睾丸间质细胞NOS和精原细胞PCNA的表达改变有关。

    2010年52期 v.50;No.734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程度慢性间歇低氧对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王红阳;张盼盼;陈宝元;雷军旗;刘信荣;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时限的间歇低氧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情况,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神经系统损伤的机制。方法将72只Wistar大鼠均分为3组:5%慢性间歇低氧组(CIH5%组)、10%慢性间歇性低氧组(CIH10%组)和空白对照组(UC组)。TUNEL法观察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情况,HE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形态变化。结果与UC组比较,CIH5%组和CIH10%组皮质和海马等部位神经细胞出现损伤,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升高,6周时达到高峰,CIH5%组较CIH10%组变化明显。结论慢性间歇低氧可引起神经细胞凋亡,其程度与间歇低氧程度有关,但延长间歇低氧时间未加重神经细胞凋亡。

    2010年52期 v.50;No.734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后腹腔镜与开放行肾部分切除治疗T_1期肾癌的疗效比较

    张建文;王共先;傅斌;曹润福;孙庭;崔苏萍;冯亮;习海波;

    目的评价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LPN)治疗T1期肾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09年8月行LPN治疗12例(A组)及开放肾部分切除治疗16例(B组)T1期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总费用、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指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总住院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N治疗肾癌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对于T1N0M0期肾癌,效果优于开放手术。

    2010年52期 v.50;No.734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左室节段收缩功能的研究

    邢爽;李玉宏;吴存刚;黄超;肇阅;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左室节段收缩功能。方法用RT-3DE对正常组及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组左室各节段收缩末容积(RESV)、节段舒张末容积(REDV)、节段射血分数(REF)进行测定,并测定各节段测值、缺血节段测值。结果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组缺血节段与正常节段及正常对照组对应节段REF测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3DE容积—时间曲线可以准确评价健康人及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左室的节段收缩功能。

    2010年52期 v.50;No.734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小剂量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老年晚期胃癌患者疗效观察

    袁媛;于静;张昊;贾长河;白阳秋;

    目的探讨小剂量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在老年晚期胃癌化疗中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9例老年晚期胃癌患者采用小剂量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化疗,观察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化疗后,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24例、无变化9例、进展5例,总有效率为64.10%;平均生存期10.6个月;KPS≥80分者增加(P<0.01);毒副反应可耐受,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小剂量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效果较好,毒副反应轻,可作为老年晚期胃癌的一线治疗方案。

    2010年52期 v.50;No.734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青年与高龄肾癌临床及病理特征的比较分析

    任海林;韩瑞发;

    目的比较青年和高龄肾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不同年龄组肾癌患者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863例肾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选取其中≤45岁(青年组)121例,男80例、女41例;≥71岁(高龄组)97例,男84例、女13例。对比分析不同年龄组肾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征。结果青年组女性病例构成多于高龄组(P<0.01),血尿发生率高于高龄组(P<0.01)。高龄组术前合并疾病高于青年组(P<0.01),无症状肾癌发生率高于青年组(P<0.01),T3和T4期肿瘤的构成高于年青组(P<0.01),肿瘤体积小于青年组(P<0.01)。结论青年肾癌女性病例所占比例较高龄组多,临床表现以无痛肉眼血尿为主,肿瘤体积也较高龄患者大。高龄组肾癌的临床分期高于青年组。

    2010年52期 v.50;No.734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KiSS-1、P16INK4A及Ki67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郭艳萍;杨广英;郭芳芳;孙阳;

    目的探讨KiSS-1、P16INK4A及Ki67在正常宫颈黏膜上皮、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正常宫颈黏膜上皮、40例CIN及40例宫颈鳞癌组织中KiSS-1、P16INK4A及Ki67的表达。结果 KiSS-1、P16INK4A及Ki67在正常宫颈黏膜上皮的阳性表达率为85.00%、62.50%、29.70%,CINⅡ~Ⅲ为10.00%、65.00%、87.50%,宫颈鳞癌为8.00%、40.00%、95.00%;KiSS-1蛋白失表达与宫颈鳞癌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16INK4A及Ki67的高表达与宫颈鳞癌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宫颈鳞癌组织中KiSS-1和P16INK4A、Ki67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 KiSS-1低表达和P16INK4A、Ki67过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有关,联合检测KiSS-1、P16INK4A及Ki67的表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宫颈癌患者预后并指导治疗。

    2010年52期 v.50;No.734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经皮肾造瘘联合经尿道输尿管镜治疗第4腰椎水平输尿管结石

    杨文增;崔振宇;王全胜;马涛;魏若晶;张伟;师晓强;

    目的探讨经皮肾穿刺造瘘联合经尿道输尿管镜在治疗第4腰椎水平输尿管结石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09年9月经皮肾穿刺造瘘联合经尿道输尿管镜气压弹道/钬激光碎石治疗20例第4腰椎水平输尿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0例均在B超引导下成功穿刺建立经皮肾通道,留置肾造瘘管于肾盂输尿管连接部,一期行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手术时间平均48(30~70)min,清石率100%,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肾穿刺造瘘联合经尿道输尿管镜治疗第4腰椎水平输尿管结石安全、有效。

    2010年52期 v.50;No.734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介入化疗栓塞结合立体定向放疗治疗伴门脉癌栓肝癌的临床观察

    康静波;聂青;张丽萍;李启亮;张军;

    目的分析介入化疗栓塞(TACE)结合γ-体部立体定向放疗(γ-SBRT)治疗伴门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7例伴门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给予TACE配合γ-SBRT治疗;对照组30例仅给予γ-SBRT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局部控制率、生存率、AFP改善率及腹胀、腹部不适改善率均优于对照组,肝功能分级恶化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TACE结合γ-SBRT是伴门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较有效的局部治疗方式。

    2010年52期 v.50;No.734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临床肺感染评分在肿瘤外科重症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应用

    刘坤彬;王东浩;夏睿;杨洋;

    目的将临床肺感染评分(CPIS)引入肿瘤重症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诊治中,以期减少不必要抗生素应用。方法将58例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依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于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采用抗生素治疗,并按照其疗效评价标准决定疗程;实验组在第0、3、7天分别对患者进行CPIS评估,CPIS>6分使用抗生素治疗,CPIS≤6分则停用抗生素。结果两组ICU内停留时间、ICU内病死率、感染复发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实验组抗生素日及抗生素经济支出均少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2例患者发现多重耐药非发酵菌。结论针对肿瘤重症患者使用CPIS评分系统可相对准确指导抗生素临床应用。

    2010年52期 v.50;No.734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MRCP对胰头癌与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

    田笑;周欢;魏惠敏;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胰头癌与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0例胰头癌与30例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MRCP表现。结果胰头癌组的MRCP征象包括不相交征(83.3%)、双管征(46.7%)、四管征(36.7%)、软藤征(36.7%)、胰管贯通征(13.3%)。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MRCP特征包括双管征(20%)、枯树枝征(36.7%)、胰管贯通征(86.7%)。结论双管征和软藤征是胰头癌的重要征象,四管征与不相交征是胰头癌的特异性征象;枯树枝征是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重要征象,胰管穿通征是肿块型胰腺炎的特异性征象。

    2010年52期 v.50;No.734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大肠癌组织中EGFR和VEGF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

    王旗春;田林;赵润珍;陈永红;

    目的观察大肠癌和大肠正常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Zn Vision法检测68例大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30例中EGFR和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大肠癌组织中EGFR和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11%、48.52%,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6.66%、10.00%(P<0.05);EGFR和VEGF的表达与大肠癌的TNM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年龄<40岁的大肠癌组EGFR和VEGF阳性表达率高于年龄≥40岁组(P<0.05);在年龄<40岁的大肠癌患者中,两者共同阳性表达者淋巴结转移率高(P<0.05)。结论 EGFR和VEGF在大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与大肠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年龄<40岁的大肠癌患者具有更高的EGFR和VEGF阳性表达率及共同表达率。

    2010年52期 v.50;No.734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尿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Afa/Dra家族黏附素afa/draC基因的扩增与分析

    宫艳格;刘德梦;

    目的对尿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Afa/Dra家族黏附素的afa/draC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克隆子分析。方法 PCR方法扩增部分afa/draC基因片段,并对PCR产物进行T-A克隆后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PCR和序列分析表明,重组质粒中已带有afa/draC基因片段的克隆,序列分析显示,该基因片段与GenBank中的相应序列对比有3~4个点突变,且突变位点高度一致。比对测序结果与所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发现突变位点所对应的氨基酸部分发生改变。结论国内大肠埃希菌存在Afa/Dra家族黏附素,但afa/draC基因片段及氨基酸序列与国外报道存在变异。

    2010年52期 v.50;No.734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多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

    王爱辉;李树清;柳逢春;张利民;张丹;

    目的探讨多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48例临床拟诊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多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重建并显示冠状动脉分支血管,测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长度;对成像质量为Ⅰ级的冠状动脉分支的171段粥样硬化斑块采用彩色编码技术进行标记和测算。结果多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彩色编码技术检出不稳定斑块55块,其中37个斑块导致冠状动脉Ⅱ级狭窄,11个斑块导致冠状动脉Ⅲ级狭窄。结论多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能鉴别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为早期发现不稳定斑块提供了一种比较可靠的检查方法 。

    2010年52期 v.50;No.734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IL-1β基因-511位点C/T多态性与糖尿病伴发牙周炎的关系

    李宁;宋慧娟;苏荣健;李克研;石铁;高秀秋;

    目的探讨IL-1β基因启动子区-511位点核苷酸C/T多态性与糖尿病伴发慢性牙周炎之间的关系。方法单纯慢性牙周炎组、2型糖尿病伴发慢性牙周炎组、健康对照组各80例,抽取静脉血5 ml,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 ,分析IL-1β基因-511位点多态性。结果等位基因T在牙周炎组和糖尿病伴牙周炎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结论 IL-1β基因-511 C/T多态性与牙周炎及糖尿病伴牙周炎的发病具有相关性,提示等位基因T可能是部分慢性牙周炎患者易感性的遗传标志。

    2010年52期 v.50;No.734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脑卒中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的变化

    王胤佳;李超;马继韬;董权;李志伟;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血浆皮质醇浓度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式,选择收住内科ICU的脑出血患者32例、脑梗死患者32例及健康对照组32例。放免法测定清晨8 am基础状态血浆总皮质醇浓度,免疫发光法测定清晨8 am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同时测定血浆白蛋白、球蛋白以及血糖。结果脑出血患者的基础血浆皮质醇浓度较脑梗死患者高(P<0.05),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的ACTH浓度较健康对照组高(P<0.05)。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血糖较健康对照组高(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血浆皮质醇浓度反应性增高,脑出血患者基础血浆皮质醇浓度较脑梗死患者高。

    2010年52期 v.50;No.734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驻京某警卫部队新兵症状自评量表评定结果分析

    王晓东;王凯;陈丰;赵津京;

    目的探讨驻京某警卫部队新兵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特点。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驻京某警卫部队2010年新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该群体SCL-90各因子分值均低于中国军人常模及地方常模,1 608例测试者中有中重度心理健康问题的36例。结论驻京某警卫部队新兵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地方及中国军人平均水平。加强对驻京某警卫部队新兵的心理健康研究对提高驻京某警卫部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52期 v.50;No.734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CD_(105)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中的表达

    刘诗芳;王广增;陈宝丽;王燕云;

    目的探讨CD105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重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各个亚组及正常晚期妊娠组血清CD105水平。结果重度子痫前期组和正常晚期妊娠组间CD105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发型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间CD105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D105水平检测对早期诊断重度子痫前期有重要意义。

    2010年52期 v.50;No.734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产后出血108例临床分析

    杨丽洁;

    目的研究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和诊疗防治要点,提高对产后出血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方法对我院住院分娩孕产妇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宫缩乏力(57.41%)和胎盘因素(30.56%)是主要的产后出血原因;经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初产妇;阴道分娩和剖宫产的产后出血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后者出血量大于前者。结论临床医生需要对产后出血危害提高认识,重视产前检查,及早发现高危因素,在发生产后出血时要迅速分析出血原因,进行有效处理。

    2010年52期 v.50;No.734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有效干预对孕产妇心理状况的影响

    袁晓明;苏晓霞;李铁玲;

    目的探讨孕产妇心理干预措施对改善孕产妇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将在本院分娩的孕产妇3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48例、干预组166例,干预组应用心理课堂和个体化指导方法等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并随访至产后6周。结果干预组孕产妇临产前焦虑和抑郁情绪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孕产妇的心理状况,促进孕产妇心理健康发展。

    2010年52期 v.50;No.734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腹部手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戴伟;高恒毅;

    目的观察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发生胰岛素抵抗(IR)的变化,探讨手术对IR的影响及IR与术后病情危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腹部择期手术患者52例,检测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的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S)水平,利用稳态模氏评估法(HOMA)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术后早期FBG、FINS、HOMA-IR高于术前(P<0.01);ISI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呈负相关;术后病情危重程度与A-PACHEⅡ评分、FBG水平、HOMA-IR呈正相关,与FINS水平不相关。结论腹部择期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存在IR,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及创伤可减轻IR,术后FBG水平和HOMA-IR可判断术后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及转归。

    2010年52期 v.50;No.734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丙泊酚或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张世栋;张彦;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丙泊酚或吸入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60例ASA I~Ⅲ神经外科占位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两组复合舒芬太尼及静脉滴注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术毕前40 min停药。所有患者麻醉诱导插管后行颅内压(ICP)监测,记录诱导后10 min(Ta)、40min(颅骨钻孔前,Tb)时的ICP,记录插管前(T1)、插管后5 min(T2)、放置头架(T3)、切皮(T4)、锯颅骨(T5)、切开硬脑膜时(T6)、拔除气管导管(T7)7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及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结果 S组术毕拔管时间短于P组(P<0.05)。Tb期S组ICP高于P组(P<0.05)。与诱导前比较,两组插管后5 min HR下降(P<0.05),其他时点的HR、MAP、SpO2和PetCO2组间和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脑手术中采用七氟醚吸入或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维持麻醉的方法 ,具有可控性好、血流动力学稳定和减少麻醉并发症的特点。

    2010年52期 v.50;No.734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P65、survivin、bcl-2与PARP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李莉;任杰林;张黎;熊永炎;

    目的探讨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P65与凋亡相关蛋白survivin、bcl-2和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蛋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12例NSCLC患者肺癌组织中survivin、bcl-2,PARP及P65蛋白的表达。结果 P65、survivin、bcl-2、PARP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9%、88.4%、58.0%、28.6%。survivin与NSCLC临床分期相关;bcl-2与肿瘤组织学类型相关;survivin与bcl-2表达呈正相关(P均<0.05)。P65表达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递增,且与survivin、bcl-2、PARP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NSCLC中survivin、bcl-2蛋白表达上调,P65蛋白过度活化可能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survivin蛋白可作为判断NSCLC预后的参考指标。P65蛋白促进survivin、bcl-2蛋白的转录,并可能参与PARP蛋白的调节。

    2010年52期 v.50;No.734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国产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和进口紫杉醇洗脱支架对照研究

    陈少伯;岳继华;梁国庆;赵季红;姜铁民;李玉明;

    目的比较国产雷帕霉素洗脱支架(EXCEL)和进口新型紫杉醇洗脱支架(TAXUS)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冠心病介入治疗标准的患者106例,随机选择EXCEL和TAXUS支架治疗,其中EXCEL组55例,TAXUS组51例。比较两组冠状动脉造影参数及术后3 a随访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3 a随访,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和靶血管血运重建单个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XCEL组、TAXUS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7%、17.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支架在临床长期随访均显示了较高的安全性和较好的有效性,均可以作为介入治疗的一线选择,值得推广。

    2010年52期 v.50;No.734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DES与单纯球囊扩张术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小血管病变患者中的应用

    李永健;Seung-Woon Rha;党群;金喆;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小血管罪犯病变的介入治疗(PCI)效果,并与单纯球囊扩张术比较,以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择1 364例罪犯血管为小血管(靶血管直径≤2.5 mm)并接受成功PCI的AMI患者,首先根据年龄分为≥65岁组和<65岁组,再根据治疗方案将各年龄组分为DES组和单纯球囊扩张组。统计分析各年龄段DES组与球囊扩张组间随访8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65岁的DES组与球囊扩张组患者相比,心脏性病死率、总病死率、靶病变重建(TLR)、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均减低(P均<0.05)。结论相对于年龄<65岁的患者,老年(≥65岁)小血管病变AMI患者在PCI中置入DES比单纯球囊扩张更有利。

    2010年52期 v.50;No.734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无创颅内压监测急性期脑出血颅内压变化的意义

    牛荣东;周广喜;

    目的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与颅内压(ICP)的关系,了解脑出血急性期ICP的变化规律及脑出血后水肿体积与ICP的关系。方法 30例行腰椎穿刺的患者并同时行FVEP测量;40例脑出血患者应用FVEP测颅压,行NIHSS评分及头颅CT检查计算血肿周围水肿体积。结果 FVEP值与腰穿值存在显著相关性;小量脑出血ICP在正常范围,中等量脑出血48~72 h后ICP达高峰值,大量脑出血第1天ICP即达高峰;出血第3~7天ICP与血肿周围水肿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 FVEP可以替代腰穿检查以监测颅内压变化。脑出血超早期(6 h以内)不宜使用甘露醇;脑出血后3~7 d ICP与血肿周围水肿呈正相关,应积极采用降颅压治疗。

    2010年52期 v.50;No.734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林慧;

    目的评价外伤性视神经病变(NOT)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89例NOT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多种因素的分析,找出与NOT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 NOT的治疗效果与伤后视力、视觉诱发电位(VEP)波形改变、伤后视力丧失急缓、开始接受治疗的时间密切相关,与受伤的种类、伤后是否出现昏迷、有无颅眶骨骨折及患者的年龄、是否接受手术治疗不相关。结论多种因素决定NOT的预后,VEP检查可作为评价NOT预后的重要指标。

    2010年52期 v.50;No.734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与内固定选择(附245例报告)

    张国强;丁尔勤;徐华;刘秦松;蔡宇;李文成;杨建平;

    目的探讨骨折分型方法对骨折内固定选择的指导意义。方法对我院1996年8月~2009年4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245例股骨近端骨折进行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比较。根据髓内外固定对入钉点的要求,应用自拟的骨折简化分型指导内固定的选择:梨状肌窝完整行髓内固定、大转子完整行动力髋螺钉(DHS)固定,二者均不完整采用动力髁螺钉(DCS)或微创稳定系统(LISS)固定。功能评分采用Sanders评分。结果骨折早期移位髋内翻2例,股骨颈切割5例,内植物断裂1例,伤口感染11例。功能评分优157例、良61例、可19例、差8例,优良率89.4%。结论简化骨折分型,依照固定稳固、操作简单、价格经济的原则选择内固定物,综合考虑梨状肌窝完整性、内侧支撑结构的完整性、外侧大转子结构的完整性及其他如骨质疏松程度等因素正确选择内固定方法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2010年52期 v.50;No.734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融合与非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并椎间盘突出症

    孙义忠;何强;文华军;刘宝平;李铁军;范先东;王锋宝;

    目的探讨融合与非融合固定联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合并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融合与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合并邻近节段椎间突出症患者25例,术后患者获得6~36个月的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术后疗效。结果术后无感染、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手术前后的VAS及ODI分值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融合与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合并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减压效果明显、固定可靠,有效减缓了相邻椎间盘退变,是治疗该退变的一种有效方法 。

    2010年52期 v.50;No.734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IL-18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欧阳清;梁志清;刘健;石青峰;

    目的探索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IL-18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0例NAFLD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的IL-18、TC、TG、HDL-C、LDL-C、AST、ALT水平。结果 NAFLD组血清IL-18、TG、TC、LDL-C、AST、ALT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血清IL-18可能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0年52期 v.50;No.734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加载时间对生长期青少年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稳定性影响的临床研究

    李静;

    目的观察和比较不同加载时间对生长期青少年和成人微螺钉种植体的种植成功率,寻找适合生长期青少年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的加载时机。方法选择36例固定矫治患者,其中生长期青少年20例、成人16例,共植入微螺钉种植体98枚。微螺钉种植体植入后在持续承载<200 g正畸力的情况下,种植体保持稳固达1 a或至正畸治疗完成即视为成功。结果青少年组早期(植入后2周)加载成功率为68.18%,晚期(植入后12周)为93.33%;成年组早期加载成功率为90%,晚期为93.75%。青少年组早期加载成功率低于晚期(P<0.05)。结论对生长期青少年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宜晚期加载以提高其植入成功率,满足临床应用要求。

    2010年52期 v.50;No.734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右心功能的评价

    雷芳;林毅;唐建华;陈辉;詹林;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右心功能。方法将67例SLE患者与50例正常人分别用二维超声心动图与RT-3DE测量右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室射血分数(RVEF)。结果 67例SLE患者二维超声测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组的三维测量RVEDV、RVESV高于对照组,RVSV低于对照组(P<0.01),SLE合并肺动脉高压(PAH)组RV-EDV、RVESV均高于SLE不合并PAH组(P<0.05)。结论 RT-3DE能够准确评价右心功能。

    2010年52期 v.50;No.734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靶向survivin的siRNA降低人乳腺癌MCF-7~(Adr)耐药细胞株对阿霉素耐受效应的研究

    刘正人;李映良;武彪;涂发妹;万仁华;

    目的探讨靶向构建survivin的小干扰性RNA(siRNA)能否逆转人乳腺癌MCF-7Adr耐药细胞株对阿霉素的耐药性。方法将已构建含siRNAsurvivin真核载体PcDNA3-siRNA通过脂质体转染入MCF-7Adr细胞内,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半定量检测MCF-7Adr转染前后survivin mRNA蛋白表达量的变化,MTT法检测不同浓度阿霉素对MCF-7Adr转染前后增殖抑制率的影响。结果以survivin为靶向的siRNA能明显降低survivin基因在MCF-7Adr中的表达及MCF-7Adr对阿霉素的耐药性。结论靶向survivin的siRNA能有效沉默survivin基因在MCF-7Adr中的表达,并能逆转MCF-7Adr对阿霉素的耐药性,为将来在乳腺癌耐药治疗过程中选择基因治疗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2010年52期 v.50;No.734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改良子宫输卵管造影对不孕症的诊治效果

    刘西茹;丘彦;桂文武;王炼炼;陈莹;

    目的探讨用多功能妇科不孕诊治仪行复方泛影葡胺子宫输卵管造影(HSG)对不孕症的诊治疗效。方法分析我院418例不孕症患者在数字X线机下应用多功能妇科不孕诊治仪自动推注造影剂复方泛影葡胺行HSG的结果。结果 418例全部取得满意的实时图象,其中双侧输卵管通畅39例(9.33%);双侧梗阻83例(19.86%);双侧通而不畅86例(20.57%);一侧通畅、一侧梗阻82例(19.62%);一侧通畅、一侧通而不畅68例(16.27%);一侧梗阻、一侧通而不畅60例(14.35%)。术后随访1 a内妊娠者共42例。结论多功能妇科不孕诊治仪行复方泛影葡胺HSG对不孕症患者既有诊断作用又有一定治疗作用。

    2010年52期 v.50;No.734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腘窝部位神经定位测量及其意义

    孟羿彬;李皓桓;温志远;龚虹云;彭昊;方洪松;

    目的定位国人胫神经、腓总神经在腘窝的解剖位置,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资料。方法观察和测量16具(男11具、女5具)经防腐处理的尸体的30例腘窝(左15例、右15例)内胫神经、腓总神经走行及解剖关系。包括胫神经8项和腓总神经5项的相关指标。胫神经测量除腘窝顶平面的直径外,均在股骨髁间距最宽处平面测得;腓总神经测量沿腓总神经走行方向进行。结果胫神经的直径在腘窝内自上而下逐渐增粗,从顶部的(3.27±0.21)mm到髁部的(3.47±0.28)mm,半膜肌腱和股二头肌腱之间的距离为(48.72±4.73)mm,胫神经在这两个肌腱间的位置变异较大,距股二头肌内侧缘(22.88±1.87)mm,距半膜肌外侧缘(22.59±2.24)mm。腓总神经至腓骨头最突出点的距离左、右侧分别为(16.51±0.36)、(16.19±0.46)mm。腓总神经发出点至分支点距离左、右侧分别为(11.89±1.21)、(12.56±1.01)mm。43%的腓总神经在进入腓管前发出腓深和腓浅神经。结论 95%的尸体腘窝部的胫神经可以定位在股骨髁间距最宽平面中内49.7%处,腓总神经在绕腓骨颈处均穿行于腓管内。

    2010年52期 v.50;No.734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STAT3和CyclinD1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齐凤杰;赵树鹏;朱培;

    目的探讨信号传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为乳腺癌的治疗、预后提供有价值的生物学标志。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9000两步法检测80例乳腺癌和30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术后石蜡标本中STAT3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技术检测STAT3在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BT474中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乳腺癌组织中STAT3和CyclinD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P<0.05);STAT3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均与腋窝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组织分级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状况无关(P>0.05)。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STAT3和CyclinD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646、P=0.000)。乳腺癌患者STAT3和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组总生存期(OS)、疾病进展时间(TTP)的值均低于阴性表达组(P<0.05)。STAT3在BT474中的蛋白表达量是MCF-7的2.883 2倍,差异亦有显著性。结论 STAT3和CyclinD1蛋白与浸润性乳腺癌的进展存在一定相关性,检测二者的表达可对浸润性乳腺癌的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2010年52期 v.50;No.734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综述与讲座

临床病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