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建飞;杨立伟;
目的探讨肿瘤引流区淋巴结细胞对食管癌裸鼠移植瘤的体内杀伤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30只食管癌移植瘤裸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IL-2组、LAK组、I-TDLN组及G-TDLN组。分别予生理盐水、IL-2、LAK细胞及体外培养的I-TDLN、G-TDLN细胞局部注射干预。分别于干预后1、2、3、4周测定各组肿瘤抑制率;干预后4周测定各组肿瘤细胞凋亡率;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TDLN组各时点肿瘤抑制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IL-2组及LAK组,G-TDLN组高于I-TDLN组(P均<0.05),各组肿瘤抑制率均逐渐升高,于第3周达高峰;对照组、IL-2组、LAK组、I-TDLN组、G-TDLN组细胞凋亡率依次升高,P均<0.05。LAK组及TDLN组肿瘤组织均有T淋巴细胞和DC浸润,但TDLN组明显多于LAK组。结论体外培养的食管癌TDLN细胞在体内可抑制食管癌移植瘤生长,其机制为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本研究为食管癌TDLN细胞用于临床食管癌的细胞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1年07期 v.51;No.741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袁芳;蒋代富;李春鸣;
目的探讨人端粒保护蛋白1(hPOT1)和p53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3份胃癌组织标本(观察组)及10份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对照组)hPOT1和p53蛋白表达;分析其与胃癌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观察组hPOT1和p53蛋白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POT1表达与胃癌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有关(P<0.05)。p53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0.05;观察组hPOT1与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hPOT1和p53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联合检测hPOT1和p53蛋白表达有助于判断胃癌患者的预后。
2011年07期 v.51;No.741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辉琦;刘慧;刘杰;王生兰;
目的探讨组织芯片技术诊断胃癌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芯片(胃正常组织10份、增生组织45份、胃癌组织45份)中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4(TRAF4)的表达。结果 TRAF4胞质阳性率在正常组织、增生组织和胃癌组织中逐渐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胞核阳性率逐渐降低,正常组织显著高于胃癌组织,P<0.05;胃癌组织中高分化者显著高于低分化者(P<0.05),无淋巴转移者显著高于有淋巴转移者,P<0.05。结论组织芯片可大规模、高效率检测胃癌组织样本,具有快速、方便、经济、准确等特点,可用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2011年07期 v.51;No.741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杨;辛立升;邢恩鸿;段惠佳;申兴斌;
目的探讨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80份大肠癌组织、20份正常大肠组织中PTTG mRNA、PTTG蛋白表达,分析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大肠癌组织中PTTG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大肠组织,P均<0.01;PTTG mRNA及PTTG蛋白表达量与大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PTTG高表达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促进作用;PTTG表达可作为大肠癌转移及预后的预测指标。
2011年07期 v.51;No.741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5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峥嵘;于玲;于红俊;李少梅;姜慧峰;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有丝分裂抑制因子(p57kip2)表达特征及其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63例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20例良性肝病组织中VEGF和p57kip2表达。结果肝癌组织中VEGF及p57kip2表达均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无关;VEGF高表达者生存期明显短于低表达者,p57kip2高表达者存活期明显长于低表达者;P均<0.05。p57kip2表达与VEGF表达呈负相关(rs'=-0.272 5,P=0.030 7)。结论 VEGF和p57kip2可能参与了肝细胞癌生长过程的调控,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自然病程有关。
2011年07期 v.51;No.741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戎瑞雪;王蓓;曹志然;唐志远;赵丽君;王晓晖;
目的探讨十全大补汤总多糖(以下简称总多糖)的体外抗肿瘤作用,为其临床应用及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依据。方法以200、100、50μg/ml浓度总多糖干预体外培养的人肺癌A549细胞株、人肝癌Bel-7402细胞株、人结肠癌HCT-8细胞株和人宫颈癌Hela细胞株。作用24、48、72 h时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IR)。结果 200μg/ml总多糖作用48 h时A549细胞的IR最高;总多糖对另3种细胞的作用均为随浓度及作用时间延长IR逐渐升高,以200μg/ml、作用72 h时IR最高,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结论总多糖可在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其有望作为抗肿瘤药物用于临床。
2011年07期 v.51;No.741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储金秀;张博男;韩淑英;余红;
目的探讨荞麦花叶芦丁(RBFL)对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从荞麦花和叶中提取RBFL。采用胰蛋白酶消化、分离小鼠肝细胞行原代培养,乙醇体外诱导肝细胞损伤,以不同浓度的RBFL干预。检测损伤肝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AST、ALT、MDA明显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RBFL75~300 mg/L干预后AST、ALT、MDA水平明显降低,SOD活性明显提高,呈剂量依赖性,P<0.05、<0.01。结论 RBFL对乙醇所致的肝细胞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RBFL能清除自由基、防止脂质过氧化、改善脂质代谢有关。
2011年07期 v.51;No.741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綦廷娜;李金福;
目的探讨表面活性蛋白-D(SP-D)对吞噬细胞杀灭幽门螺杆菌(HP)作用的影响。方法从SD大鼠肺泡灌洗液中提取并纯化SP-D。SP-D组将HP11637、HPSS1菌液分别用SP-D预处理30 min,加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培养液。将细胞与菌液混合物孵育、灭菌、补充细胞培养液后继续孵育2、4、6 h后裂解巨噬细胞,取适量细胞裂解稀释液接种、置微需氧环境中孵育3 d,计数菌落形成单位。同时设未经SP-D预处理的HP11637、HPSS1加入巨噬细胞培养液作为对照组。结果孵育2、4、6 h,SP-D组杀灭HP11637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杀灭HPSS1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SP-D可显著增强巨噬细胞体外杀灭HP11637的作用,而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体外杀灭HPSS1无明显影响。
2011年07期 v.51;No.741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岳盈盈;李志会;李鹏;宋楠楠;赵元昊;孟红;
目的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EV71 VP1蛋白并对其抗原性进行初步鉴定;为EV71疫苗研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CR扩增EV71 VP1基因2-274aa片段,并将其插入表达载体pET30a(+),转化Transetta(DE3)菌株,SDS-PAGE和Western Blot初步分析蛋白表达及抗原性;探讨目的蛋白的最佳表达条件。结果获得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0 kD的融合蛋白,Western Blot证实其抗原性良好;该蛋白的最佳表达条件是37℃、1.0 mmol/L IPTG、诱导表达4 h。结论表达并鉴定了EV71 VP1抗原;本研究为EV71疫苗研制及检测试剂盒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011年07期 v.51;No.741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晓云;王瑞刚;郑维国;孙丽霞;浦践一;
<正>重型颅脑创伤致残率、致死率高。部分患者颅内压(ICP)迅速升高(>50 mmHg)并持续较长时间(>5 min),颅内压监测将此表现称为"高原波"。2006年6月~2008年1月,我们对34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于高原波期采用新一代
2011年07期 v.51;No.741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凯;李文;
<正>中医学将冠心病归属于"胸痹"、"胸痛"、"心悸"、"怔仲"等,血瘀痰阻、血脉瘀滞、不通则痛是贯穿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的一个基本病理环节。2009年1月~2010年6月,我们采用自拟中药方剂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4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2011年07期 v.51;No.741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焦学军;
<正>近年来机械性手外伤日渐增多,皮肤手指近节皮肤缺损较为常见,处理不当可导致皮肤坏死,肌腱或骨外露,严重者甚至周围组织坏死影响手的正常功能。2009年11月以来,我们采用带第1~4掌背动脉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近节皮肤缺损3例,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体会。
2011年07期 v.51;No.741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勤俭;王宏坤;
<正>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指急慢性创伤使膝关节滑膜组织受到机械、生物、化学性的刺激,引起滑膜充血水肿,滑液过度分泌、吸收减少,从而产生以膝关节肿胀疼痛反复发作、功能受限、肌肉萎缩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2008年1~6
2011年07期 v.51;No.741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陈金芝;杨俊美;
<正>硝酸甘油静脉输入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治疗措施。其常见不良反应为头痛,眩晕,血压降低;严重时可影响治疗。2006~2008年我们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静脉输入硝酸甘油治疗,其中6例出现不良反应,现介绍观察及护理体会。临床资料: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44例,女16例,
2011年07期 v.51;No.741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8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毕茹;
<正>2010年1~12月,我院共收治4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其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47~78(64.2±13.4)岁。均符合叶任高主编的内科学(第5版)中AMI及左心衰竭诊断标准。梗死部位为广泛前壁27例,前间壁11例,下壁+侧壁7例。均无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适应证。给予面罩吸氧(氧流量≥6 L/min),而脉搏血氧
2011年07期 v.51;No.741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0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谭海花;马华;
<正>2008年2~10月,我们共收治恶性血液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霉菌性肺炎患者6例,年龄42~56岁,平均47岁。原发病为急性白血病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患者均处于化疗后骨髓抑制期,血常规示中性粒细胞计数均<1.0×109/L;出现不同程度的高热、胸痛、咳嗽等症状,应用抗生素效果不明
2011年07期 v.51;No.741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7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军;刘云兵;曾平;彭国瑞;
<正>患者男,53岁,发病主要症状为心悸伴胸痛。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吸烟病史。1个月前症状发作入院时心电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心率200次/min,持续约6 h,心动过速发作数分钟后出现胸痛,含化硝酸甘油后短暂缓解,静脉注射普罗帕酮终止心动过速后胸痛缓解。
2011年07期 v.51;No.741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2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桑亮;王学梅;
<正>患者男,38岁。因腹痛、腹胀1个月,于2009年10月28日入院。体检: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腹膨隆,腹水征(±),全腹柔韧感,右下腹可触及包块。超声检查示腹腔内占位性病变;腹腔内少量积液。全腹平扫+增强CT扫描示肠系膜间隙占位病变,考虑为恶性间叶性肿瘤可能性大。超
2011年07期 v.51;No.741 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5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琳;王峰;吴月平;陆仁飞;邵建国;王惠民;
目的探讨蛋白酶活化受体-4(PAR-4)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eal-time RNA法检测28份结肠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PAR-4表达,并采用2-ΔΔCt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PAR-4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量明显增高,平均高出癌旁组织4.03倍;两者ΔCt比较,P<0.05;低分化结肠癌组织PAR-4表达量明显高于高分化及中分化组织(P<0.05);高分化与中分化组织PAR-4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 PAR-4在结肠癌组织中尤其是低分化组织中呈高表达;PAR-4可促进结肠癌的发生及发展。
2011年07期 v.51;No.741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胡英;金丽艳;黄欣;耿排力;
目的探讨凋亡基因Fas-670基因多态性在青海地区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RFLP法检测95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129例健康人(对照组)Fas-670基因多态性,分析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结果胃癌组Fas-670基因多态分布为:纯合野生型AA 29.5%(28/95)、杂合型AG 49.5%(47/95)、纯合突变型GG 21.0%(20/95)。对照组Fas-670基因多态分布为:纯合野生型AA频率41.9%(54/129)、杂合型AG频率47.3%(61/129)、纯合突变型GG频率10.8%(14/129)。Fas-670基因型与青海地区胃癌风险有统计学意义(P=0.047)。结论 Fas-670基因多态可能与青海地区胃癌发生风险有相关性。
2011年07期 v.51;No.741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大锐;张红梅;王婷;田萍;高志星;季万胜;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BAX及Caspase-8在胃粘膜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118份胃黏膜病变组织标本中BAX及Caspase-8表达;并分析其与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萎缩性胃炎(35份)BAX阳性率明显高于胃癌(43份),P<0.05;Caspase-8阳性率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P<0.05。胃癌或萎缩性胃炎HP阳性者BAX或Caspase-8表达显著高于HP阴性者,P<0.05。结论 BAX、Caspase-8基因可促进胃黏膜病变的发生、发展;HP感染可能是BAX、Caspase-8差异表达的重要原因。
2011年07期 v.51;No.741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解丽梅;广旸;董颖慧;陈曦;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二维灰阶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特点。结果二维灰阶超声检查10例、超声造影检查17例发现罗—阿氏窦(胆囊黏膜及肌层过度增生,胆囊壁增厚,腺体样增生的黏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多数小囊状突出);术前诊断率分别为55.6%、94.4%;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55.6%、94.4%;P均<0.05。结论胆囊造影更有助于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诊断。
2011年07期 v.51;No.741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拉孜;郑加贺;仁青次旺;卢海燕;彭爱群;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栓塞术治疗肝癌并脾功能亢进(脾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肝癌并脾亢患者行部分性脾栓塞术:超选择插管至脾下极动脉分支采用明胶海绵颗粒行部分性脾栓塞术,栓塞范围为30%~40%。术前及术后1 d、7 d、1个月、2个月行外周血WBC及PLT检测;术后1~2个月行血管造影、B超、CT检查观察脾脏影像学变化。结果术后WBC及PLT明显升高,且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P均<0.05。血管造影显示栓塞后脾动脉的分支减少或脾动脉段分支闭塞、中断,实质期可见脾脏染色区域减少,中下极及周围区域呈不同程度染色缺损区。B超示脾脏有不同程度梗死,体积无明显变化;CT平扫提示脾脏中下极均有大面积梗死区。结论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癌并脾亢患者能有效改善外周血象,为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介入治疗提供条件。
2011年07期 v.51;No.741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5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唐慧;李丽;王金丽;郭强;严新民;
目的探讨DDIT4基因突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PCR-直接测序方法检测23份结直肠癌(CRC)、22份结直肠腺瘤(CRA)和18份正常结直肠粘膜组织中DNA损伤诱导转录子4(DDIT4)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CRC标本中共发现两类杂合性突变,均位于DDIT4基因的第2外显子。其中1例为15密码子TCT→ACT,即丝氨酸变为苏氨酸;3例为68密码子GAA→AAA,即谷氨酸变为赖氨酸。22份CRA和18分正常黏膜中均未检测到这两类突变。DDIT4基因在CRC中的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CRA和正常组织,P<0.05。结论 DDIT4基因突变在诱导CRC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2011年07期 v.51;No.741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7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建梅;董虹;曾蓉;邹云莲;李丽;严新民;
目的探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世居少数民族人群粘病毒抵抗基因-1(MxA)G-88T多态性与HBV感染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ELISA法及PCR测序方法对西双版纳地区基诺族、傣族和僾尼族人群行HBV感染状况及MxA G-88T位点基因多态性检测;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傣族和僾尼族人群HBsAg+与HBsAg-者比较,MxAG-88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有显著差异(P均<0.05);HBsAg+者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显著升高,而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显著降低。MxA G-88T位点等位基因与基因型频率在三民族人群中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MxA G-88T多态性与HBsAg携带密切相关,携带GG纯合子的HBV感染者更易发展成为HBsAg携带者,而TT基因型则更利于HBV的清除;MxA G-88T多态性不是造成三民族HBV感染差异的原因。
2011年07期 v.51;No.741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4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大华;田东;于宁;朱玉红;吕增华;
目的探讨(MDR)基因产物LRP、GST-π、TopoⅡ在胃癌多药耐药(MDR)发生中的作用,为胃癌化疗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6份胃癌组织中LRP、GST-π和TopoⅡ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LRP、GST-π和TopoⅡ阳性率分别为64.1%、61.5%和50%,与性别、肿瘤大小、部位、临床分期及浸润深度无明显关系(P>0.05);高、中分化腺癌LRP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分化腺癌(P<0.05);GST-π和TopoⅡ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印戒细胞癌TopoⅡ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组织学类型(P<0.05)。结论 LRP、GST-π及TopoⅡ在胃癌MDR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三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胃癌化疗药物的选择及预后判断。
2011年07期 v.51;No.741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3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庆军;杨锐;朱志图;马云胜;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肝癌SMMC-7721细胞株细胞外上皮—间叶转化蛋白基质蛋白的影响及可能作用途径。方法分别用HGF和PI3激酶抑制物LY294002处理肝癌SMMC-7721细胞,流式细胞技术检测SMMC-7721细胞株N-cad、E-cad、MMP-2、MMP-9、Vimentin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GF组N-cad、MMP-2、MMP-9、Vimentin表达明显升高、E-cad表达明显降低。LY294002预处理后,MMP-2、MMP-9的表达较HGF处理组明显下降,E-cad表达升高,N-cad和Vimentin变化不明显。结论 HGF可促进SMMC-7721的上皮间叶转化,该作用可能通过PI3激酶途径实现。
2011年07期 v.51;No.741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9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树业;李娴;王素梅;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氨基酸代谢模式,进一步提高肝癌的诊治水平。方法采用生理体液法检测68例肝癌患者(肝癌组)和40例查体健康者(对照组)血清15种氨基酸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癌组血清天门冬氨酸、胱硫醚、异亮氨酸、精氨酸、亮氨酸、赖氨酸水平下降;蛋氨酸、β-丙氨酸、β-氨基乙丁酸、γ-氨基乙丁酸、α-氨基己二酸、酪氨酸、苯丙氨酸、3-甲基组氨酸水平升高,P均<0.05。结论肝癌患者血清氨基酸代谢水平变化规律可为肝癌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2011年07期 v.51;No.741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8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志永;阚云珍;赵利敏;马学莉;谢秋凤;关春荣;
目的探讨p-4EBP1和p-S6K1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份食管癌组织及20份正常食管组织中p-4EBP1及p-S6K1表达。结果食管癌组织中p-4EBP1和p-S6K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1.1%和66.7%,正常食管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25.0%和35.0%,P均<0.05;二者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r=0.381)。结论 p-4EBP1和p-S6K1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二者可作为食管癌诊断、靶向治疗及预后判断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
2011年07期 v.51;No.741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9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伍冬梅;李春鸣;张赟;
目的探讨hTERT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及核酸原位杂交法检测胃黏膜肠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hTERT蛋白及hTERT mRNA表达情况。结果胃黏膜肠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hTERT蛋白及hTERTmRNA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P<0.05)。hTERT蛋白表达阳性者hTERTmRNA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hTERT蛋白表达阴性者(P<0.01)。结论 hTERT基因与癌前病变及胃癌的发生有关,可能是胃癌的生物学标志之一。
2011年07期 v.51;No.741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6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李旭强;刘绍晨;胡亚涛;郑纪宁;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P-gp在大肠癌中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8份大肠癌组织中P-gp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大肠癌病理特征的关系;抽取其化疗前静脉血2 ml,提取白细胞DNA,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MTHFR基因C677T基因型。结果大肠癌组织p-gp阳性率为47.1%,其表达与大肠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68例患者中,MTHFR C/C基因型27例,其P-gp的阳性率为51.9%;C/T基因型29例,P-gp阳性率为58.6%;T/T基因型12例,其P-gp阳性率为8.3%。T/T基因型患者P-gp阳性率显著低于C/C基因型(P=0.01)和C/T基因型患者(P=0.003),C/C基因型和C/T基因型患者P-gp阳性表达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肠癌组织中P-gp表达与MTHFR基因C677T T/T基因型呈负相关;其可作为早期预测大肠癌患者化疗敏感性的指标。
2011年07期 v.51;No.741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5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萍;
目的探讨内镜下食管静脉结扎术(EVL)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7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行EVL,随访5~18个月。结果完全根除率为73.2%,部分根除率为26.8%;随访18个月,静脉曲张复发率为44.8%,复发时间为术后5~8个月;再出血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3.88%和25.37%。结论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是一种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但复发率较高,需进一步改善远期疗效。
2011年07期 v.51;No.741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1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周克伦;于征;
目的进一步明确肠易激综合征(IBS)临床特点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分别测定30例IBS患者(观察组)与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直肠容量感觉阈值,包括初始感觉阈值(FSV)、排便感觉阈值(DSV)、最大耐受阈值(MTV);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分析直肠容量感觉阈值与5-HT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直肠容量感觉阈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H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直肠容量感觉阈值与5-HT水平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直肠容量感觉阈值降低是IBS腹痛发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与5-HT升高有关。
2011年07期 v.51;No.741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7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赵卫东;李伟;张威庆;崔振芹;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对48例老年胆总管结石致急性AOSC患者行急诊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或乳头括约肌气囊扩张取石术;均予鼻胆管引流或胆管内支架引流。结果术后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均明显改善。29例一次取石成功;19例改善症状后二次取石成功或3~6个月结石自行消失。结论内镜手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致AOSC效果确切,安全、操作方便、创伤小。
2011年07期 v.51;No.741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7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韩庆海;
目的分析胆囊癌临床分期、手术方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76例胆囊癌患者行手术治疗。对其临床分期、手术方式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NevinⅠ、Ⅱ期胆囊癌主要采取单纯胆囊切除术,其术后5 a存活率明显高于Ⅲ、Ⅳ期及Ⅴ期患者(P<0.05、P<0.01);Ⅲ、Ⅳ期主要行根治性胆囊切除术或扩大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其术后5 a存活率Ⅴ期患者(P<0.01)。NevinⅢ、Ⅳ期及Ⅴ期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明显短于Ⅰ、Ⅱ期患者(P<0.01)。结论为获得最佳预后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NevinⅠ、Ⅱ期胆囊癌应行单纯胆囊切除术,Ⅲ、Ⅳ期可行扩大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而扩大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对Ⅴ期预后无改善,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决定手术方式。
2011年07期 v.51;No.741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9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于清华;王树庆;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障碍的发病机制。方法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28例CAA(CAA组)患者治疗前后骨髓CD105表达,并与13例健康人骨髓(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前CAA组CD105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明显升高,但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CAA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障碍的发病机制可能与骨髓中CD105水平低表达有关;CD105表达水平升高可作为CAA治疗有效的标志。
2011年07期 v.51;No.741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3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红;房世保;纪清连;李萍;
目的探讨超声及CT检查对囊性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肾癌的超声及CT表现。结果囊性肾癌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为肿瘤囊壁和(或)分隔厚薄不均,尤其是出现壁结节和(或)附隔结节;单囊性与多囊性肾癌在囊壁、壁结节及囊液的影像学表现各有其特点,多囊性肾癌可见分隔。超声及CT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8.89%、92.60%。结论超声及CT检查对囊性肾癌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2011年07期 v.51;No.741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5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秦雪;蔡豪斌;李山;何雨;陈智平;汤湘柳;
目的探讨尿液BK病毒DNA的最佳提取方法。方法分别采用高速离心沉淀法、SDS煮沸裂解法、NaOH煮沸裂解法、PEG沉淀法和Tris饱和酚抽提法提取尿中BK病毒DNA进行PCR扩增,对不同方法BK病毒检出率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高速离心沉淀法、SDS煮沸裂解法、NaOH煮沸裂解法、PEG沉淀法和Tris饱和酚抽提法BK病毒检出率依次为78%(31/40)、100%(40/40)、83%(33/40)、95%(38/40)、100%(40/40)。结论在对BK病毒DNA的提取操作中,SDS煮沸裂解法灵敏度和安全性较高。
2011年07期 v.51;No.741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3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曾文军;陈群;皮红泉;梅艳娟;王柳均;曹玉平;
目的探讨解脲脲原体(UU)不同生物群、抗精子抗体(ASA)与男性不育的关系。方法对120例男性不育者(观察组)及120例妻子已妊娠6个月以上的男性(对照组)行UU及其生物群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ASA阳性率;分析UU与ASA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UU及其T960生物群与AS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UU以T960生物群为主;对照组UU主要以Parvo生物群为主。两组Parvo生物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ASA阳性者UU及T960生物群感染率明显高于ASA阴性者(P<0.01),Parvo生物群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男性不育的发生与UU及ASA有关;T960生物群更容易引起不育。
2011年07期 v.51;No.741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4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吕海莲;罗树彬;
目的比较3.0T MRI检查中3D-SPACE序列与3D-TSE序列对颅神经成像的质量。方法分别应用3D-SPACE序列与3D-TSE序列对47例受检者Ⅰ~Ⅻ对颅神经行MRI,将采集到的影像利用Siemens 3D软件进行最大强度(MIP)及最小强度重建(min-IP),并对两种序列的图像显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于第Ⅰ、Ⅲ、Ⅳ、Ⅵ、Ⅸ、Ⅹ、Ⅺ颅神经3D-SPACE序列显示率明显高于3D-TSE序列(P<0.05),对于第Ⅱ、Ⅴ、Ⅶ、Ⅷ、Ⅻ对颅神经显示率略高于3D-TSE序列(P>0.05)。结论在3.0T MRI检查中应用3D-SPACE序列所获颅神经(尤其脑池段)成像效果优于3D-TSE序列,且扫描时间更短;扫描前应协助患者处于较为舒适的姿势并进行适当固定,以获得最佳检查效果。
2011年07期 v.51;No.741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2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楠;单中杰;韩前河;袁建林;
目的探讨肾盂旁囊肿的简易分型对后腹腔镜去顶减压术的指导作用。方法对56例肾盂旁囊肿患者实施后腹腔镜下肾盂旁囊肿去顶减压术。根据术前影像学特征将肾盂旁囊肿分为肾蒂背外侧型34例和肾蒂腹内侧型22例,术中根据分型采取不同的路径实施手术。结果 56例均获成功,无输血、中转开放手术病例,无肾蒂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与同期后腹腔镜下肾盂旁囊肿去顶减压术比较,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结论肾盂旁囊肿的简易分型对后腹腔镜下去顶减压术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2011年07期 v.51;No.741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6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家晓;张玉梅;
目的探讨清毒扶正汤辅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长春瑞宾加顺铂方案化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清毒扶正汤,3周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临床获益率及生活质量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度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清毒扶正汤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提高疗效,减轻不良反应。
2011年07期 v.51;No.741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0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马灵;邱小梅;
目的进一步提高汞作业工人肾脏损伤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观察组为55例男性汞作业工人(平均年龄37.8岁),尿汞含量均超过正常值(0.02 mg/L);对照组为45例男性非汞作业工人。采用速率法检测两组尿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及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Jaffe速率法测定尿肌酐(UCr)水平;干化学法定性检测尿蛋白水平,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尿素水平。结果两组尿肌酐、尿蛋白及血尿素水平均在正常范围,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尿γ-GT/UCr及NAG/UC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指标联合检测对肾脏损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一指标检测。结论尿液γ-GT、NAG是诊断汞作业工人早期肾脏损害的敏感指标;其联合检测可提高早期肾脏损伤的诊断率。
2011年07期 v.51;No.741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9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玉彬;
目的观察腹腔镜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同期收治的8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分别行腹腔镜D2根治术及传统开腹根治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切口愈合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切口液化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腹腔镜下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效果确切且具有微创性。
2011年07期 v.51;No.741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4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孟祥菊;袁秀梅;张静;董洁云;秦英;
目的探讨乳腺血氧功能成像系统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乳腺血氧功能成像系统(以下简称成像系统)对13 166例妇女行乳腺健康体检,观察乳腺局部血含量和血氧含量变化。结果成像系统诊断为乳腺增生5 549例,乳房包块79例;其中53例行手术治疗。手术病理证实良性肿瘤42例,恶性肿瘤11例。诊断符合率为92.45%。结论不同性质的乳腺疾病中其局部血含量和血氧含量有所不同,成像系统进行乳腺疾病及乳腺癌的检测诊断,适合于普查和临床应用,是一种无创诊断的新途径。
2011年07期 v.51;No.741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1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许光银;
目的探讨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大血小板(P-LCR)率在脑卒中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26例脑卒中患者(观察组,脑梗死72例,脑出血54例)和68例查体健康者(对照组)的MPV和P-LCR率。结果观察组MPV和P-LCR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PV和P-LCR在脑卒中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脑卒中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2011年07期 v.51;No.741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2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冯刚;张丽娟;罗利琼;王哓娟;
目的探讨恩度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2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1例,两组均采用化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静脉应用恩度。化疗2个周期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临床受益率、肿瘤进展时间、中位生存期和1 a生存率;KPS评分评价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观察药物的毒性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临床受益率、生活质量改善有效率、1 a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疾病进展时间、中位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恩度联合化疗可延长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其生活质量,且较为安全。
2011年07期 v.51;No.741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1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孙长喜;杜新平;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对132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随访6个月~8 a,分析临床疗效及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发生原因,总结防治策略。结果随访期间共发生起搏器相关并发症18例,主要为囊袋积血、感染、电极脱位、断裂、静脉血栓形成、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起搏器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等。经积极治疗及处理均改善。结论了解起搏器常见并发症,加强术后随访,及时发现及正确处理是防治起搏器相关并发症的关键。
2011年07期 v.51;No.741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6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舒向芝;刘玉霞;杨福奎;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对63例伴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M组)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相关生化指标及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并与110例不伴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DM组)比较。结果与NDM组比较,DM组血脂紊乱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其CT表现以大面积梗死和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多见。结论糖尿病可明显增加患脑卒中的风险并可加重病情;对糖尿病采取干预措施可降低脑卒中发生率并减轻病情。
2011年07期 v.51;No.741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0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俞辉明;房进;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的最佳手术方法。方法将同期收治的82例腮腺肿瘤患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40例;分别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及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6 a。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面瘫、Frey综合征、面部塌陷畸形、口干、耳大神经损伤)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作为腮腺良性肿瘤的首选术式。
2011年07期 v.51;No.741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2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周荣国;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31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均有明确的产科DIC诱发因素(重症妊娠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主要临床表现为分娩过程中出现大出血,且血液不凝。经积极治疗原发病,切断内、外源性促凝物质来源,应用肝素,补充血液制品等,抢救成功27例,23例切除子宫;4例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重视对DIC主要诱因的防治,及早、合理使用肝素是提高DIC治愈率的重要手段。
2011年07期 v.51;No.741 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0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李斌;王翠青;郭丽;李俊逸;
目的探讨角膜中央厚度(CCT)与近视程度的关系。方法对将617例(617眼)近视患者术前屈光度和角膜中央厚度(CC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屈光度与CCT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角膜厚度与近视程度可能无关。
2011年07期 v.51;No.741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1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