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文艳;陆志刚;涂三芳;吴海燕;宋朝阳;李玉华;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通路底物8(Eps8)在人类恶性血液肿瘤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差异。方法分别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6种恶性血液肿瘤细胞株中Eps8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ARH-77细胞株中Eps8 mRNA为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中的(1.278 6±0.188 0)倍(P=0.008),Raji细胞株中为PBMNCs中的(0.011 0±0.001 0)倍(P=0.000)。EPS8蛋白在KG1a、ARH-77细胞株中高表达,在其他4种细胞株及健康正常人PBMNCs中均未见Eps8蛋白表达。结论本研究首次发现了Eps8在部分恶性血液肿瘤细胞株中高表达,为恶性血液肿瘤治疗新靶点的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1年12期 v.51;No.746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沈建良;黄友章;宫立众;岑坚;赵德峰;刘毅;尹文杰;郑培浩;刘晓鹏;
目的体外观察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UCWJMSCs)对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A)患者T淋巴细胞(TLC)亚群的调节作用。方法收集21例AAA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制备单个核细胞(MNCs)悬液,UC-WJMSCs和MNCs以一定比例混合共育一定时间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LC亚群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AA患者TLC亚群呈Th1、Tc1极化状态。混合培养后,健康人的TLC亚群未见明显变化(P>0.05);AAA患者的TLC亚群除Th2与Tc2无明显变化外,CD3+、CD8+、CD2+8、Th1和Tc1亚群比例明显降低,而CD4+、CD4+/CD8+、CD5+6、CD2+5和CD1+03亚群比例明显升高(P<0.05)。调节作用24 h就已产生7,2 h时达高峰;调节作用随UCWJMSCs浓度的增高而增强。结论 UCWJMSCs对AAA患者的TLC亚群有明显调节作用,不同个体来源的UCWJMSCs调节作用无区别。
2011年12期 v.51;No.746 12-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红华;王全顺;王书红;赵瑜;黄文荣;李向红;于力;
目的探讨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的诊治。方法报告经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1例女性IVLBCL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经肺活检及肾脏活检病理诊断为IVLBCL。经过R-CHOP方案6个疗程治疗后取得完全缓解,再经R-CHOPE方案1个疗程并动员采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行R-CBV方案为预处理方案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之后用利妥昔单抗巩固及维持治疗。术后随访25个月,患者持续完全缓解状态。结论本例IVLBCL患者采用R-CHOP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及利妥昔单抗巩固维持取得满意疗效。
2011年12期 v.51;No.746 15-1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孙超;夏珺;张苏江;李建勇;沈云峰;
目的探讨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核仁磷酸蛋白1(NPM1)基因突变发生情况,并了解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采用基因组DNA-PCR方法检测123例初发AML患者NPM1基因及正常核型AML患者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AML患者NPM1基因第12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琼脂糖电泳分析正常核型AML患者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结果 123例AML患者中检出NPM1突变24例(19.5%),其中A型突变22例、B型突变1例、D型突变1例。57例正常核型中FLT3-ITD阳性10例,其中5例同时发生NPM1和FLT3-ITD两种突变。NPM1突变在正常核型中的发生率为40.3%(23/57),显著高于异常核型的2.1%(1/47)(P<0.01)。正常核型中NPM1基因突变者发病年龄高、缓解率高,但合并FLT3-ITD突变者缓解率低。结论 NPM1基因突变是AML尤其是正常核型AML患者常见的分子学异常,NPM1基因突变检测对指导AML患者治疗及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2011年12期 v.51;No.746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李巍;施磊;尚超;姜学钧;富伟能;
目的探讨SP100蛋白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P100蛋白在128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及相应的癌旁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HNSCC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SP100蛋白表达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内,在正常黏膜上皮细胞和分化良好的癌细胞中,以细胞核内染色为主;在低分化癌细胞中,在细胞质内呈弥漫性分布。SP100蛋白在癌旁正常黏膜上皮组织中呈中度阳性和强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89.1%(114/128)、阴性表达率10.1%(14/128),在HNSCC原发灶中分别为37.5%(48/128)和62.5%(80/128)(P<0.05)。SP100蛋白表达水平与癌细胞病理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P-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 HNSCC不同分化程度细胞中存在SP100蛋白的差异化表达。
2011年12期 v.51;No.746 21-22+2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胡亮杉;熊文艳;余莉华;李玉华;郭坤元;
目的观察姜黄素诱导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并探讨作用机制。方法用台盼蓝计数观察姜黄素对HL-60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AnnexinV-FITC/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NF-κB p65蛋白的表达。结果姜黄素对HL-60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并诱导细胞凋亡。姜黄素作用前后HL-60细胞中抗凋亡基因Bcl-2和Bcl-xl表达无明显变化;促凋亡基因Bax和Bid表达增高;P53基因均不表达;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均增高,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姜黄素能诱导HL-60细胞凋亡和上调促凋亡基因Bax和Bid,这可能与NF-κB表达上调有关。
2011年12期 v.51;No.746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曹淑贞;张飞;赵培起;魏熙胤;杨毅;牛瑞芳;
目的研究Annexin a2的表达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细胞周期分布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小干扰RNA(siRNA)技术下调人乳腺癌细胞中Annexin a2基因的表达,利用MTT比色法、流式细胞术、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观察Annexin a2表达水平下降后乳腺癌细胞增殖、周期分布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变化;利用免疫共沉淀和免疫荧光分析在MDA-MB-231细胞中与Annexin a2相互作用的蛋白。结果 Western blot证实siRNA干扰后MDA-MB-231细胞中Annexin a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同时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显著下降,细胞G0/G1期比例增高,G2/M和S期比例下降;免疫共沉淀发现Annexin a2与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存在相互作用。结论 Annexin a2蛋白水平下降可以明显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Annexin a2与STAT3相互作用有可能参与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调节。
2011年12期 v.51;No.746 26-29+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孙秀华;张洪开;李玉;于爱鸣;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Cdc20同源蛋白1(Cdh1)参与磷脂酰肌醇三羟基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对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表达调控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NSCLC细胞系A549、LK2和H460,LY294002特异性阻断PI3K/Akt信号通路后,Western blot检测Skp2、Cdh1及p-Akt蛋白表达的变化,免疫荧光(IF)检测Cdh1在NSCLC中的定位变化。结果 LY294002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3种细胞中Skp2蛋白表达和Akt磷酸化水平均降低(P<0.01),Cdh1在3种细胞的核内表达均增多。结论 NSCLC中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使Skp2蛋白表达下调与Cdh1由细胞质向细胞核转位有关。
2011年12期 v.51;No.746 30-3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梁娜;张树友;王辉;牛国梁;
目的观察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联合放疗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建立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塞来昔布联合放疗治疗后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情况,测定移植瘤中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塞来昔布联合放疗治疗后移植瘤的体积和重量减小(P<0.01),COX-2、VEGF表达下降(P<0.05)。结论塞来昔布联合放疗能抑制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
2011年12期 v.51;No.746 33-3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毛翘;徐京男;文现宇;崔春爱;
目的探讨肉豆蔻提取物对鼠性小胶质BV2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应用WST-8试剂盒和Westernblot技术,观察肉豆蔻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鼠性小胶质BV2细胞的生存率及脂多糖(LPS)诱导的p38MAPK、磷酸化p38MAPK和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REB)表达的影响。结果肉豆蔻提取物对BV2细胞无毒性,且抑制LPS所诱导的磷酸化p38MAPK和CREB的表达。结论肉豆蔻提取物可抑制LPS所诱导的小胶质细胞p38MAPK磷酸化和CREB的表达。
2011年12期 v.51;No.746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钟丽敏;嵇富海;朱晓刚;成浩;杨建平;
目的应用GlideScope视频喉镜对术前预计为困难气道的患者进行评估,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 30例术前评估为困难气道的患者,先在半清醒状态下分别应用Macintosh直接喉镜和GlideScope视频喉镜进行气道评估,记录喉部显露分级和暴露声门即刻血流动力学指标。若Cormack and Lehane分级评估在Ⅱ级以下,即在快诱导下行气管插管;Ⅱ级以上,则按照ASA困难气道处理方案执行。结果 GlideScope视频喉镜可显著降低Cormackand Lehane分级,与Macintosh直接喉镜相比其显露声门时所致的血流动力学波动更小。结论应用Glide Scope视频喉镜能够更直观精准的对困难气道进行评估,有利于选择适当的麻醉诱导方法,增加此类患者在插管时的安全系数、舒适度及避免不必要的血流动力学波动。
2011年12期 v.51;No.746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姜美娟;陶华英;
目的探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中文北京版用于血管源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评估的可行性。方法应用MoCA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分别对50例血管源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vMCI)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分析评估结果。结果对照组和vMCI组MoCA和MMSE总分有较好相关性(P<0.05),MoCA评分明显低于MMSE(P<0.05);与对照组比较v,MCI组MoCA各条目得分及总分均明显降低(P<0.05);MoCA筛查vMCI灵敏度为84.0%、特异度为76.0%,MMSE分别为46.0%和98.0%。结论 MoCA用作血管源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筛查时敏感性优于MMSE。
2011年12期 v.51;No.746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王群;张丽娇;马列;赵明静;王笑歌;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嗜热吸水链霉菌抗原是否能引起豚鼠大棚肺,及制作大棚肺动物模型的方法及最适宜的嗜热吸水链霉菌抗原剂量。方法 40只成年豚鼠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10只。B、C、D组为模型组,分别予嗜热吸水链霉菌抗原制剂1.0 mg(0.2 ml)1、.5 mg(0.3 ml)2、.0 mg(0.4 ml)3种剂量鼻内滴注;A组为对照组,予0.9%无菌生理盐水0.3 ml鼻内滴注。每周连续滴注3 d,连续滴注12周。结果 B组于第2周末,C、D组均于第1周末出现明显肺泡炎改变;B组于第4周末、C组于第3周末、D组于第2周末可见肉芽肿形成;C组在12周末可观察到肺成纤维细胞数目增多,B组无明显纤维化改变,D组豚鼠多在第3周因肺部感染死亡。模型组CT影像上均可见弥漫性磨玻璃影,后可见双肺多发性、边缘模糊的斑片状及微小结节状影,多呈小叶中心型。模型组肺组织均可见嗜热吸水链球菌生长。结论嗜热吸水链霉菌抗原可以在豚鼠引起典型大棚肺病变。1.5 mg(0.3ml)可作为构建嗜热吸水链霉菌抗原诱导的大棚肺动物模型的标准剂量。
2011年12期 v.51;No.746 43-45+11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东方;陈连凤;朱文玲;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对体外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X3CR1表达及其介导的趋化作用的影响。方法分别以γ干扰素(IFN-γ)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以免疫组化法观察CX3CR1表达。用普伐他汀进行干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ELISA法观察其是否会抑制IFN-γ诱导的CX3CR1表达。利用Transwell细胞趋化试验观察Fractalkine对体外培养平滑肌细胞的趋化作用,及普伐他汀对趋化作用的影响。结果 IFN-γ和ox-LDL均可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CX3CR1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以普伐他汀对血管平滑肌细胞预作用一段时间后I,FN-γ诱导的CX3CR1表达受到显著抑制。Fractalkine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具有趋化作用,普伐他汀可显著抑制Fractalkine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趋化作用。结论普伐他汀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CX3CR1表达及其介导的趋化作用。
2011年12期 v.51;No.746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菊香;鲍慧慧;万磊;夏子荣;颜素娟;苏海;吴延庆;洪葵;吴清华;程晓曙;
目的通过使用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1(SOCS1))反义寡核苷酸(ASODN)干预,从细胞和分子水平阐明SOCS1如何介导心肌营养素-1(CT-1)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改良的方法培养出生1~3d的乳鼠心肌细胞,分为对照组:DMEM液培养6 h;缺氧复氧组;CT-1组:缺氧复氧+CT-1;ASODN组1:缺氧复氧+CT-1+ASODN(终浓度为20μmol/L);ASODN组2;SODN组:缺氧复氧+CT-1+SODN;ScODN组:缺氧复氧+CT-1+ScODN。测定心肌细胞的存活率、线粒体膜电位(Δψm)、细胞活性氧(ROS)、细胞凋亡率及SOCS1水平。结果缺氧复氧组较对照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增加、ROS水平升高、心肌细胞存活率降低、Δψm下降,P均<0.05;而CT-1组较缺氧复氧组心肌细胞存活率上升、凋亡率减少、Δψm增加。SOCS1 ASODN干预后,心肌细胞凋亡率和ROS水平明显升高,Δψm水平下降。缺氧复氧组SOCS1 mRNA和蛋白较对照组有所增加;CT-1组SOCS1 mRNA和蛋白均较缺氧复氧组升高,SOCS1 ASODN干预后下降。结论 SOCS1介导了CT-1减轻缺氧复氧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
2011年12期 v.51;No.746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洪亮;廖梅香;曾雪亮;曾靖;
目的研究染料木素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动物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阳性药对照组和染料木素高、低剂量组。观察染料木素对小鼠吸入氯仿所致室颤的保护作用,对氯化钙引起的大鼠室颤的保护作用,对抗由乌头碱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的作用,对心肌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结果染料木素能有效抑制氯仿引起的小鼠室颤;预防由氯化钙引起的大鼠室颤及降低大鼠病死率;对抗由乌头碱引起的大鼠心律失常,提高窦律持续时间及窦律恢复;降低由心肌缺血导致T波幅度升高,使血清MDA值减小,SOD值升高。结论染料木素能对抗实验性心律失常,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断钠通道、钙通道有关,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心律失常亦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减少自由基损伤有关。
2011年12期 v.51;No.746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彭强;李先华;宋淑敏;刘铭;杨春;杨恩;肖婷婷;
目的研究外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在裸鼠骨髓内的归巢性和维持情况,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其中的作用。方法从脐血中利用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培养EPCs。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转染入EPCs,将转染后的EPCs移植到肢体缺血的裸鼠体内。分别在术后12 h、3 d7、d、14 d2、1 d通过荧光显微镜、免疫组化和PCR检测GFP-EPCs、CD133、HIF、CD31在裸鼠皮肤、脾脏、缺血组织和骨髓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裸鼠缺血组织和骨髓内可见转染GFP的EPCs。缺血组织和骨髓内的CD133、HIF-1αRNA表达高于皮肤和脾脏内(P<0.01)。移植后71、42、1 d,CD133在骨髓内的表达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外源性EPCs可在受体体内向骨髓归巢,并在一定时间内在骨髓内保持未分化状态。
2011年12期 v.51;No.746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崔秀凤;宋林;魏殿军;胡可胜;孙续国;
目的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与静脉血液中脂质含量变化,探索AA的诊断标记物。方法对照组和AA组患者骨髓穿刺涂片进行瑞氏染色,观察骨髓增生程度和细胞形态学变化。利用贝尔1650自动化分析仪和配套试剂,分别测定AA组和对照组患者骨髓以及静脉血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Chol)含量。结果对照组血清中TP和ALB含量高于AA组,上述两种指标在血清与骨髓中无明显差别,骨髓标本混血对于上述两种指标结果无影响;AA组骨髓中TG和Chol含量高于血清中,尤其以TG增高最为明显。结论 AA患者骨髓内TG增加明显,Chol次之,二者能够作为AA辅助诊断的生物指标。
2011年12期 v.51;No.746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易绍东;龚志华;向定成;邱健;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检测180例冠心病患者(观察组)和18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结果观察组DDI、D和Ⅱ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4.8%、32.9%、42.3%,D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0.9%、39.1%;对照组分别为13.8%4、5.9%4、0.3%和46.7%5、3.3%。两组间的DDI、D基因型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ACE I/D多态性与冠心病有显著关联,是冠心病的主要致病基因。
2011年12期 v.51;No.746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姚丽;赵连爽;魏丹丹;耿野;冯茂玲;王力宁;
目的比较静脉注射蔗糖铁(森铁能)与口服多糖铁复合物(力蜚能)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60例病情稳定的血液透析患者,规律透析2~3次/周。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口服组和静脉组,每组各30例,观察期24周。口服组予多糖铁复合物150 mg/d;静脉组每次透析时静脉滴注蔗糖铁100mg,累计1 000 mg后每2周给予维持量100 mg。若患者的血红蛋白(Hb)达到110 g/L或红细胞压积(Hct)达到33%以上,则将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减量以维持Hb及Hct水平。检测补铁前及补铁48、1、2、24周时患者Hb、Hct、血清铁蛋白(SF)以及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Hb、Hct、SF、TSAT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静脉组Hb、Hct、SF、TSAT上升幅度均高于口服组(P<0.05)。治疗后静脉组rHuEPO用量较治疗前及口服组明显减少(P<0.05)。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静脉组血清C反应蛋白高于治疗前及口服组,但仍在正常范围内。静脉组不良反应2例,口服组8例。结论静脉用蔗糖铁治疗肾性贫血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且可减少rHuEPO用量。
2011年12期 v.51;No.746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葛庆峰;王志军;李素新;赵丽娜;李静;
目的观察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极化液心衰合剂治疗的效果。方法顽固性心衰患者73例,给予极化液心衰合剂治疗5~7 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肺部湿罗音、肝肿大、下肢浮肿均较治疗前消退,有些患者恢复到正常范围,总有效率87.7%。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尿量、LVEF等指标均有改善。结论极化液心衰合剂联合呋塞米治疗顽固性心衰临床效果显著。
2011年12期 v.51;No.746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柳力敏;刘磊;黄乐乐;胡悦东;陈蕾;
目的探讨对比免散瞳彩色眼底照相技术与直接检眼镜检查方法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社区流行病学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调查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3个社区糖尿病患者88例(176眼),对其进行免散瞳彩色眼底照相检查以及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并对其病变进行分级,分析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诊断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16例。其中,使用免散瞳彩色眼底照相技术查出26眼,使用直接检眼镜检查查出28眼。免散瞳彩色眼底照相与直接检眼镜检查在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上具有一致性(P>0.05)。结论免散瞳彩色眼底照相技术可以应用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社区流行病学筛查。
2011年12期 v.51;No.746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马跃东;杜睛精;王盼;李德华;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染到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后VEGF表达量变化及其向神经细胞诱导能力的变化。方法用Lipofectamin法,将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N3中的VEGF基因转染入hUC-MSCs,观察VEGF基因的表达对hUC-MSCs的影响。结果 VEGF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后经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证实,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均有VEGF基因的表达,不影响hUC-MSCs的生长。结论 VEGF基因导入hUC-MSCs可以稳定表达,不影响hUC-MSC的功能。
2011年12期 v.51;No.746 64-6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狄靓亮;袁国跃;周丽斌;贾珏;王东;陈军建;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3T3-L1脂肪细胞chemerin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罗格列酮对chemerin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3T3-L1前脂肪细胞在诱导分化过程中第24、、6、81、0天chemerin基因的表达水平表现出逐渐上调的趋势,除第0天与第2天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余各时间点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1,0μmol/L罗格列酮促进第2、46、、81、0天chemerin基因的表达(P<0.01)。在诱导分化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中0,.11、1、0μmol/L的罗格列酮作用24 h使chemerin基因表达分别增加142%、230%、293%(P<0.01),表现出剂量依赖趋势。结论罗格列酮促进3T3-L1前脂肪细胞及诱导分化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中chemerin基因的表达,提示chemerin可能参与了脂肪细胞的分化,并可能与肥胖、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生相关。
2011年12期 v.51;No.746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郭堑;农村立;
目的分析影响老年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短期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老年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2、4、8周影响死亡的因素进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 142例老年ACLF患者8周内病死率为69.0%;24、、8周内,低血糖、低钠血症、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均为与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ODS是导致老年ACLF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关注该类患者的器官功能评估有助于预后评估和降低病死率。
2011年12期 v.51;No.746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清静;张漫平;彭立;陈惠;
目的评价同视机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与患儿年龄、斜视程度、疗程长短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4~15岁间歇性外斜视患儿300例,均坚持每天应用同视机治疗至少3个月。评价患儿年龄、间歇性外斜视程度及疗程长短与疗效的关系。结果治疗时间为6个月的患者完全功能治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治疗30 d及3个月者;4~6岁组完全功能治愈总有效率为88.31%,在各年龄组中最高;-5°~-25°斜视患儿的完全功能治愈率高于>-25°斜视患儿。治疗时间在6个月以上者总有效率80.67%。结论早期发现、坚持治疗是治愈间歇性外斜视的关键。
2011年12期 v.51;No.746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玮;胡文立;
目的探讨延髓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延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本组患者大部分出现眩晕、呕吐、共济失调、Horner征、感觉障碍等症状。MRI结果显示,患者除出现延髓外侧区受损症状外,还可伴有延髓腹内侧区、小脑、桥脑等多部位病变。血管检查多表现为椎动脉狭窄。结论头晕、感觉障碍、共济失调、Horner征等是延髓梗死的常见表现。MRI检查的诊断敏感性高。CTA能够提供较准确的血管病变部位及程度。
2011年12期 v.51;No.746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捷;冯凭;
目的研究1,25二羟维生素D3对人脂肪细胞脂联素、瘦素分泌的影响。方法原代分离培养人大网膜前脂肪细胞,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脂联素、瘦素的表达。结果成功培养人前脂肪细胞并诱导人前脂肪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分化组脂联素及瘦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未分化组,加入不同浓度1,25二羟维生素D3后分化的脂肪细胞脂联素及瘦素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 12,5二羟维生素D3对人脂肪细胞脂联素、瘦素的分泌有抑制作用。
2011年12期 v.51;No.746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高红军;王军良;秦海峰;郝龙英;
目的从剂量学角度对旋转拉弧适形放疗技术(RapidArc-SBRT)与固定野动态调强放疗技术(IMRT)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计划进行比较。方法 1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RapidArc-SBRT与IMRT治疗,对靶区剂量分布、正常肺组织和关键器官受照射剂量、整个放疗过程的机器总跳数和治疗时间进行比较。结果靶区适形指数(CI)与不均匀性指数(HI),IMRT优于RapidArc-SBRT(P<0.01);受较低剂量照射的正常肺组织体积RapidArc-SBRT大于IMRT(P<0.05);治疗总跳数和治疗时间RapidArc-SBRT优于IMRT(P<0.01);关键器官受量IMRT与RapidArc-SBR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IMRT与RapidArc-SBRT在组织和危及器官受照射剂量上具有相似的剂量学优势,IMRT具有更明显的靶区适形度优势,RapidArc-SBRT具有机器总跳数和治疗时间优势。
2011年12期 v.51;No.746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董谦;沈军;穆嘉盛;陆建华;张文杰;刘颖斌;毕建威;
目的探讨原发性恶性胃淋巴瘤(PMGL)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5例PMGL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断与治疗方法。结果 PMGL误诊率高,对化疗较为敏感,治疗上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可提高生存率。结论 PMGL的术前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和CT检查。早期PMGL治疗上采取以手术为主加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晚期主要采取非手术疗法。
2011年12期 v.51;No.746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董慧婷;王慧颖;邢鹏;陈波;吴云飞;金锋;李继光;
目的探讨青年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年龄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按年龄将407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分为青年组(≤35岁)和对照组(>35岁),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病理特点,包括TNM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雌激素受体(ER)表达、孕激素受体(PR)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表达和p53表达,并对全部患者进行随访,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无病生存(DFS)率的差异。结果青年组、对照组c-erBb-2阴性表达率分别为77.8%和59.0%(P=0.028);3 a DFS率分别为84.9%和92.4%(P=0.010);青年组ER、PR阴性表达率高,p53阳性率高,淋巴结易转移,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TNM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手术方式、术后是否接受辅助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等均无差异。结论青年乳腺癌复发转移出现早,预后差。
2011年12期 v.51;No.746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刘冰;邱菊香;潘梅;陈俊霞;
目的调查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病率及影响因素,为开展癌症患者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使用问卷调查形式应用临床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量表(CAPS)对患者进行评估,并依据DSM-IV中PTSD的诊断标准确诊PTSD患者。结果各患病时间段PTSD发病率有显著差异,其中患病1~3a发病率最高。不同癌症类型的PTSD发病率不同。样本中女性PTSD发病率高于男性。女性、年龄、患病时间是癌症患者PTS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癌症患者存在较高的PTSD发病率,女性、患病时间、年龄、不同病种以及疾病不确定感高是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
2011年12期 v.51;No.746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丁洪琼;刘纯艳;王彦欧;
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再发冠脉事件入院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冠心病PCI术后再发冠脉事件入院患者201例,按HDL-C水平分为3组,<1.04 mmol/L为低水平组(A组)1,.04~1.54 mmol/L为适当水平组(B组),≥1.55 mmol/L为高水平组(C组),对3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组和A组比较,年龄较大(P<0.05)、女性居多(P<0.01)、总胆固醇水平较高(P<0.01)。冠状动脉新增单支病变率、支架内再狭窄率A组高于B组(P<0.05)。HDL-C水平与冠状动脉新增单支病变率、支架内再狭窄率呈负相关。结论 HDL-C水平对冠心病PCI术后冠脉事件有预测价值,HDL-C水平降低对PCI术后疗效产生不良影响。
2011年12期 v.51;No.746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彦;
目的比较不同时间应用神经节苷脂联合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方法 125例HIE患儿分为神经节苷脂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根据生后开始应用神经节苷脂的时间不同分为早期治疗组(A组)、中期治疗组(B组)及晚期治疗组(C组)。比较各组神经系统症状恢复时间、治疗前后行为神经评分及头颅CT恢复正常比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B组在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治疗结束后行为神经评分及头颅CT恢复正常比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均<0.05),且以A组效果最明显。结论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HIE有效,其治疗最佳时间可能在缺氧缺血后5 h,但可持续到损伤后24 h,以后疗效明显降低。
2011年12期 v.51;No.746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庞得全;郑维国;胡雷;王慧;庞青松;王平;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MM)患者临床特点,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3例MM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选择22个对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及组间比较,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建立预后指数(PI)方程,根据PI值将全部患者分为不同危险组,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肿瘤厚度、破溃、大体类型、发病至就诊时间间隔、肿瘤部位、就诊时淋巴结情况、病因、误诊、分期、是否手术、手术方式、手术范围、淋巴结清扫与否、清扫的淋巴结数目、化疗疗程、放疗、化疗与免疫联合治疗可以影响MM患者的预后(P均<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MM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为性别、肿瘤厚度、破溃、发病至就诊时间间隔、病因、误诊、分期、手术范围、化疗疗程(P均<0.05)。根据PI值将患者分为预后好、一般、差和极差4个亚组4,个亚组的生存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性别、肿瘤厚度、破溃、发病至就诊时间间隔、病因、误诊、分期、手术范围、化疗疗程是影响MM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I值可用于预测MM患者的预后,为临床进行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2011年12期 v.51;No.746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爱华;刘丽;王蕊;
目的探讨干预措施预防产后抑郁症的效果。方法将214例有产前焦虑、抑郁情绪的孕妇随机分成2组,对干预组实施干预措施,对照组未给予干预措施。所有研究对象产前施测艾森克个性量表(EPQ),产后施测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比较两组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病情况。结果干预组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远低于对照组(P<0.01)。产后抑郁症患者EPQ的N量表和P量表上的评分均显著高于无产后抑郁症产妇,在L量表上的评分则显著低于后者,两者在E量表上的评分无显著差异。结论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其心理根源,对高危孕妇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
2011年12期 v.51;No.746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宋诗涛;丁琪;刘兆阳;徐玉龙;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过程中的抗氧化应激作用。方法收集60岁以上脑梗死急性期住院患者57例,分为2组,实验组3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27例未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分别测定患者入院时及治疗10~14 d后血浆中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10~14 d后实验组8-iso-PGF2α和ox-LDL水平较入院时无明显升高,而对照组二者的水平较入院时升高(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调脂作用以外的抗氧化应激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可能对改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预后起到积极的作用。
2011年12期 v.51;No.746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史丽璞;刘志队;魏艳林;
目的探讨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注射液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急性期临床症状的作用。方法将4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注射液(云克)治疗,对照组采用美洛昔康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3、、4天记录患者疼痛度、肿胀度,比较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第4天疼痛、肿胀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第4天,治疗组疼痛改善显效率为30%、有效率为40%,对照组分别为40%4、0%;治疗组肿胀改善显效率为13.33%、有效率为66.67%,对照组分别为16.67%、66.67%。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注射液能显著缓解痛风患者关节疼痛及肿胀症状。
2011年12期 v.51;No.746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红威;程培华;陶赞英;
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活动组和非活动组各50例SLE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间接免疫荧光(IIF)方法检测患者血清ANCA,AN-CA阳性者加做髓过氧物酶(MPO)、蛋白酶3(PR3)的酶联免疫检测(ELISA)。结果①活动组SLE患者ANCA阳性率(64.0%)高于非活动组(20.0%)及对照组(2.0%)(P均<0.05);②ANCA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在临床表现(胸膜炎、心包炎、肾损害方面)2、4 h尿蛋白>0.5 g/d、抗ds-DNA抗体阳性、低补体血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NCA阳性的狼疮肾炎组MPO-ANCA阳性率(71.4%)高于非狼疮肾炎组(25.0%),P=0.038。结论 ANCA与SLE发病和疾病活动有关,可能是判断SLE病情复发与缓解的一个有用指标;MPO-ANCA可能和狼疮肾炎存在密切相关性。
2011年12期 v.51;No.746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蔡玲;何国友;龙贻愿;陈国新;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在建立经皮肾镜碎取石通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诊断仪对87例上尿路结石患者行术中定位,选择合适的穿刺路径建立经皮肾镜碎取石通道。结果 87例中一次成功穿刺81例,占93.1%;需第2次穿刺6例,二次穿刺成功率100%。69例为一期建立通道,取尽结石;18例为二期建立通道,取尽结石;结石清除率100%。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定位在建立经皮肾镜碎取石通道中有穿刺准确率高、简单、安全、创伤小,术中出血少等优点,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1年12期 v.51;No.746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云悦;裴凌;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浆褪黑素浓度的变化及与苏醒期谵妄的相关性。方法择期鼻内镜手术患者43例,在麻醉诱导前及手术结束即刻分别两次抽取患者静脉血,对其苏醒期的情况进行评分并记录手术时间及拔管时间。术后用ELISA法检测血浆褪黑素浓度。结果手术结束时血浆褪黑素浓度高于诱导前(P<0.05);苏醒期谵妄(躁动)评分与术前褪黑素浓度(P<0.05)有关,而与褪黑素浓度变化无关。结论鼻内镜手术后患者血浆褪黑素浓度升高,苏醒期的谵妄评分与患者术前血浆褪黑素浓度之间存在负相关,而与褪黑素浓度变化无关。
2011年12期 v.51;No.746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范伟杰;
目的检测碘伏灌洗治疗化脓性关节炎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比较膝关节灌洗前后尿碘变化,分别比较灌洗1周内组及1周以上组灌洗前后促甲状腺素(TSH)、血清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T4)、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的差别。结果碘伏灌洗后尿碘明显增高;灌洗1周以内TSH稍升高,TT4、TT3稍减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灌洗超过1周,TSH升高,TT4、TT3降低,与灌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碘伏灌洗治疗化脓性膝关节炎对甲状腺功能有影响,灌洗时间超过1周影响更明显。
2011年12期 v.51;No.746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邓春凤;孟素荣;谢勇;陈智;陈溢琳;周国忠;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结合倾斜训练防治重度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VVS)的效果。方法 13例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反复发作的难治性重度VVS患者(心脏抑制型9例、混合型4例)置入双腔起搏器,其中8例置入频率骤降反应起搏器、5例置入闭环刺激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并结合倾斜训练治疗。出院后1、3、6个月分别随访及程控,观察预防晕厥的疗效。结果患者均无再发晕厥,均出现晕厥发生前不适,但症状均逐渐减轻至消失。结论双腔起搏器结合倾斜训练可有效防止反复发作及以心脏抑制为主的难治性重度VVS患者的晕厥发生。
2011年12期 v.51;No.746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贾宾;蔡兵;王天龙;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药物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急诊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30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地西泮、丙泊酚和依托咪酯进行麻醉诱导,记录患者插管前、插管即刻、插管后1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插管次数、插管完成时间及有无其他并发症。结果丙泊酚组心血管功能抑制最明显,血流动力学波动大;依托咪酯组插管前后上述指标没有明显变化;地西泮组插管条件不够理想,MAP和HR明显升高。结论依托咪酯对于拟行急诊气管插管的患者是首选的静脉麻醉诱导药。
2011年12期 v.51;No.746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