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岩;李宁;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基因蛋白(P-gp)和肺耐药蛋白(LRP)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指导宫颈癌化疗的意义。方法采用Real time RT-PCR和Max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30份宫颈鳞癌组织(宫颈癌组)及30份正常宫颈组织(正常组)中P-gp编码基因(mdr1)、LRP编码基因(lrp)表达量及P-gp、LRP阳性率,并分析mdr1与lrp的相关性,P-gp、LRP之间及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宫颈癌组及正常组mdr1 mRNA表达量分别为45.830±0.570、43.567±0.151,lrp mRNA表达量分别为49.989±0.762、45.138±0.550,P-g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20%,LR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7%、26.7%,组间比较P均<0.01;mdr1 mRNA、lrp mRNA及P-gp、LRP表达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联合检测P-gp和LRP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对宫颈鳞癌化疗药物的选择有重要参考价值。
2011年15期 v.51;No.749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孙海茹;甄秀丽;赵世彬;郭丽娜;吕翠婷;贾新转;赵素英;
目的探讨输卵管积水对胚胎着床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取15例输卵管积水的不孕症者(观察1组),其中13例行腹腔镜输卵管根部离断术(观察2组),分别采用RT-PCR法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观察1组及观察2组窗口期子宫内膜中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mRNA及蛋白的表达,并与10例无输卵管积水的不孕症患者窗口期子宫内膜(对照组)做比较。结果观察1组窗口期子宫内膜Galectin-3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下降,明显低于观察2组及对照组(P均<0.05)。结论输卵管积水的不孕症患者窗口期子宫内膜Galectin-3表达明显降低,此可能与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差有关,输卵管积水是影响胚胎着床的原因之一。
2011年15期 v.51;No.749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种树彬;曾抗;李国锋;任非;朱晓亮;孙乐栋;周金洁;
目的研究鬼臼毒素纳米脂质载体(POD-NLC)对永生化人宫颈上皮细胞(H8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超声乳化法制备POD-NLC,分别以不同质量浓度(0.000 1、0.001、0.01、0.1、1μg/ml)的POD-NLC和鬼臼毒素(POD)处理H8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 POD-NLC和POD干预后均能抑制H8细胞增殖,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在同一时间相同浓度条件下,POD-NLC干预后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高于POD干预后;0.01μg/ml的POD-NLC干预H8细胞24、48 h后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POD。POD-NLC和POD干预H8细胞48 h后,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均出现核固缩、染色质高度凝聚、凋亡小体等典型的凋亡形态改变。结论与POD相比,POD-NLC对H8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效果,其机制可能为POD经NLC包裹后对组织的黏附性增大,更易黏附于细胞表面,细胞内的药物浓度提高。
2011年15期 v.51;No.749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和香;郑淑芳;吕洪;赵宗芹;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β-连环素(β-Cat)及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在Ⅰ型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份正常子宫内膜、69份单纯性增生、65份复杂性增生、57份非典型增生和82份Ⅰ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Ki-67与β-Cat、MMP-7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正常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非典型增生和Ⅰ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依次降低,而Ki-67、β-Cat、MMP-7阳性表达率依次升高,子宫内膜癌和非典型增生组织中PTEN、MMP-7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复杂性增生组织(P均<0.05),内膜癌组织中Ki-67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典型增生、复杂性增生组织(P均<0.05),β-Cat的异常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5)。PTEN、Ki-67、β-Cat阳性率与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有关,MMP-7阳性率仅与肌层浸润程度有关。内膜癌中PTEN蛋白表达与Ki-67、β-Cat呈负相关(P均<0.05),β-Cat蛋白表达与MMP-7呈正相关(P<0.05)。结论 PTEN、Ki-67和β-Cat、MMP-7蛋白均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可能成为子宫内膜组织早期癌变的有用标记物。
2011年15期 v.51;No.749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冯贺强;张学军;戴随;
目的提高细菌性阴道病(BV)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诊疗水平。方法采集35例健康育龄妇女(对照组)、35例BV患者(BV组)、35例VVC患者(VVC组)阴道灌洗液,用ELISA法检测三组相关细胞因子(IL-2、IL-8、IFN-γ、IL-4、IL-13、IL-10、IgE)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V组IL-2显著降低,IL-13、IL-4、IL-10显著升高,IL-8、IFN-γ、IgE无明显变化;VVC组IFN-γ显著降低,IL-2、IL-13、IL-4、IgE显著升高,IL-8、IL-10无显著变化。讨论BV与VVC均存在Th1/Th2平衡失调,检测两种疾病局部细胞因子的变化有助于更好的控制感染。
2011年15期 v.51;No.749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吕杨;苏华宾;谢院生;陈香美;
目的为腈水解酶2(NIT2)基因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siRNA质粒转染技术制备NIT2基因沉默细胞模型,用筛网方法从大鼠肾脏中提取出肾小球用于培养原代系膜细胞,将NIT2靶序列构建pGU6/GFP/Neo质粒中(siNIT2质粒),采用JETPRIME脂质体转染法将质粒转染入原代系膜细胞中,48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利用SYBR GREEN 1定量PCR法检测NIT2基因表达,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PCR产物。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转染阳性率可达50%,定量PCR结果示siNIT2质粒转染后NIT2 mRNA显著降低,琼脂糖电泳结果示PCR产物无明显杂带。结论 siRNA质粒转染法可抑制原代系膜细胞NIT2基因的表达;为NIT2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1年15期 v.51;No.749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洁;钟鸣;李自娟;朱莉;郭艳;任美思;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细胞周期蛋白G2(CCNG2)基因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以成人脑cDNA文库为模板,PCR扩增人CCNG2基因,In-Fusion技术定向克隆到pENTR1A中,酶切测序鉴定后重组到pcDNA6.2TM/EmG-FP-DEST Gateway载体,构建pcDNA6.2-EmGFP-G2。将鉴定正确的质粒瞬时转染人舌鳞癌细胞Tca-8113,24 h后观察,定量PCR检测CCNG2 mRNA表达。结果扩增得到1 032 bp的基因片段,经测序验证与GenBank中人CCNG2序列相符;pcDNA6.2-EmGFP-G2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无误。转染Tca-8113后,荧光信号除在胞质中表达外,在部分细胞的胞核DAPI染色弱信号区浓聚。转染该重组质粒后CCNG2 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结论成功构建了以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的CCNG2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CCNG2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2011年15期 v.51;No.749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胡琼英;彭瑛;王开正;郑旅芳;丁银环;谭小林;李小琼;严莉;
目的为鉴定鳞癌与腺癌的血清标志物和病理分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及其配套的金芯片(Gold Chip)对254份血清(鳞癌120份、腺癌82份,健康人52份)进行蛋白质谱指纹图分析,筛选鳞癌与腺癌的差异蛋白。结果 254份血清共筛选出83个差异表达的蛋白,其中5个差异表达最明显的蛋白质峰的质荷比(m/z)分别为2953、3285、6625、6646、9257。对5个峰强度分别进行F检验,P均<0.05。结论鳞癌、腺癌患者血清具有明显表达差异的特征蛋白,为癌症的诊断和病理分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2011年15期 v.51;No.749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胡占升;于学江;
目的获得能稳定表达重组血管生成素-Ⅰ基因(Ang-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为进一步观察其对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提取人胎盘组织总RNA,RT-PCR扩增出Ang-Ⅰ基因片段,构建Ang-Ⅰ真核表达载体pEGFP-Ang-Ⅰ,利用脂质体介导转染大鼠MSCs,Western blot法检测转基因MSCs的Ang-Ⅰ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Ang-Ⅰ真核表达载体,并成功地将其转入MSCs中;MSCs细胞在转染pEGFP-Ang-Ⅰ质粒后,其培养上清中Ang-Ⅰ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结论 Ang-Ⅰ基因成功转染至MSCs中,并可进行有效表达,此为进一步观察Ang-Ⅰ对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2011年15期 v.51;No.749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梦岚;贺菊香;李菊英;
目的探讨锌指转录因子2(Snai2)和上皮型钙粘连蛋白(E-cadherin)在宫颈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76份宫颈鳞癌病理标本行Snai2和E-cadherin蛋白表达检测。结果 Snai2与E-cadherin蛋白表达均与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分化越低和有淋巴转移者Snai2蛋白表达率明显升高(P<0.05),但Snai2与E-cadherin的相关分析示二者表达未出现负相关。结论 Snai2和E-cadherin表达在宫颈鳞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Snai2可作为在分子水平确定宫颈鳞癌恶性程度和疾病进展的生物学标志物。
2011年15期 v.51;No.749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郭红丽;
目的提高子宫腺瘤样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分析21例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均行AB-PAS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21例平均就诊年龄45.2岁,临床表现为月经异常、痛经或无症状,占同期子宫肿物的3.72%,良性肿物的4.5%。单发17例,多发4例,74.07%位于肌壁间,25.93%位于浆膜下。病理检查肉眼示病灶均呈实性,灰红或灰白色,界限不清。镜下见腺样或脉管样结构,腔隙内面衬有扁平、立方状细胞,细胞内有黏液,AB-PAS染色示腺腔内黏液呈Alician blue阳性。所有病例肿瘤细胞均呈Calretinin、CK阳性;S-100、SMA阴性。20例(95%)呈MC阳性。5例CEA阴性,16例呈弥漫型染色,平滑肌组织及腔隙上皮细胞均着色。结论子宫腺瘤样瘤的病理特点为瘤体呈腺样或脉管样结构,腔隙内面衬有扁平、立方状细胞,细胞内有黏液。AB-PAS染色示腺腔内黏液Alician blue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肿瘤细胞Calretinin及CK抗体均呈阳性。
2011年15期 v.51;No.749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秀芝;马新华;刘绍华;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瘦素水平变化及在病情及预后判定中的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20例妊高征孕妇(妊高征组)及2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血清瘦素水平、尿蛋白、血压,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指标间关系。结果妊高征组血清瘦素水平、尿蛋白、血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妊高征组血清瘦素水平与尿蛋白含量呈正相关(r=0.45,P<0.05),与血压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妊高征孕妇血清瘦素水平较正常孕妇显著升高,检测其变化对判断患者病情及预后有一定价值。
2011年15期 v.51;No.749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洁;张翠娟;刘茹辛;刘虹;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超声(TVS)在早期输卵管妊娠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82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异位妊娠患者行腹部彩色超声(TAS)及TVS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 TVS诊断早期输卵管妊娠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明显高于TAS,P均<0.01。结论 TVS在早期输卵管妊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很高价值。
2011年15期 v.51;No.749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高秀娟;李强;王士雷;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MP)对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0例CPB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于CPB前以MP20 mg/kg预冲,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预冲。于CPB前(T1)、CPB结束后2 h(T2)、12 h(T3)、24 h(T4)留取中心静脉血和尿液。ELISA法检测炎性细胞因细胞因子水平;取尿上清液检测肾功能指标尿-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结果 CPB结束后两组炎性介质水平和肾功能指标均较术前增高。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T2~T4时点IL-6水平、T2及T3时点TNF-α水平、T3及T4时点IL-8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观察组各时点尿NAG、α1-MG、β2-MG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MP可降低CPB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同时对肾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2011年15期 v.51;No.749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亓玉淑;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CSP)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9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结果 29例患者中术前明确诊断者21例,均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清宫术;8例误诊者行清宫术致大出血,其中5例行水囊压迫止血,3例行开腹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均为瘢痕妊娠。结论剖宫产瘢痕妊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对明确诊断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2011年15期 v.51;No.749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周卫青;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长春瑞滨、顺铂方案治疗蒽环类和紫杉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48例对蒽环类和(或)紫杉类化疗药耐药的晚期乳腺癌患者,联合应用吉西他滨1.0 g/m2、长春瑞滨25mg/m2、顺铂35 mg/m2进行化疗,均于第1天静脉滴注,15 d为一周期,3周期以后评价治疗效果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20例,稳定(SD)18例,进展(PD)8例。客观有效率(CR+PR)为45.8%,临床获益率为83.3%,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7.1个月,中位生存期(MST)17.5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Ⅰ~Ⅱ度骨髓抑制,其他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皮疹、末梢神经毒性等,但均较轻微,患者耐受性良好。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长春瑞滨、顺铂方案治疗对蒽环类和紫杉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借鉴。
2011年15期 v.51;No.749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张园;王菁;刘冰晶;袁媛;陈光英;张信文;
目的初步研究海南四种暗罗属植物斜脉暗罗、香花暗罗、海南暗罗和细基丸的茎、叶挥发油提取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MTT法检测斜脉暗罗叶挥发油(PPL)、斜脉暗罗茎挥发油(PPS)、香花暗罗叶挥发油(PRL)、香花暗罗茎挥发油(PRS)、海南暗罗叶挥发油(PLL)、海南暗罗茎挥发油(PLS)、细基丸叶挥发油(PCL)、细基丸茎挥发油(PCS)八种挥发油对人类肺腺癌细胞(SPCA-1)、肝癌细胞(BEL7402)和白血病细胞(K562)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结果八种提取物对3种癌细胞均显示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PPL对所测试的SPCA-1、BEL7402和K562三种癌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其他七种提取物更加明显,IC50值分别为4.01、2.70、4.29μg/m l。其余几种挥发油只对一种或两种细胞的增殖有较好抑制作用。结论四种暗罗属植物茎和叶提取出的挥发油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肿瘤增殖活性,大部分挥发油活性较好。
2011年15期 v.51;No.749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永静;靳卫国;席作明;赵青;牛占杰;孙雪晶;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子痫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子痫前期患者90例(观察组),其中病情为轻度30例,重度60例;正常妊娠晚期孕妇50例(对照组)。分别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HSP-70及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HSP-70及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重度者明显高于轻度者,P均<0.01。结论 HSP-70和hs-CRP均参与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二者可作为诊断及病情判定、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
2011年15期 v.51;No.749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初继栋;宋敏;
目的探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和颈部血管彩超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经颅脑CT或MR 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分别行头颈部CTA、颈部血管彩超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其动脉狭窄检出率及斑块检测情况。结果 DSA、CTA及CTA+彩超对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彩超(P<0.05);彩超尚能检测到动脉溃疡斑块。结论头颈部CTA+颈部血管彩超可无创、准确的评估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大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及斑块情况,应作为此类患者诊治前的常规检查。
2011年15期 v.51;No.749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任爱军;
目的提高副乳腺癌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副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副乳腺癌患者中位年龄51岁,主要表现为腋窝下或腋窝前方肿物,质实,无痛,表面欠规则,活动性较差。均行腋下肿物切除活检,病理证实为副乳腺癌,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10例,导管内癌6例,髓样癌2例。病理分期Ⅱ、Ⅲ期各6例,Ⅰ期2例,Ⅳ期4例,免疫组化检查示ER/PR阳性11例,阴性7例,Her-2阳性6例,阴性12例。18例患者均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术后化疗10例发生远处转移(肺转移5例,肝转移4例,骨转移1例),其中4例肝转移者于5 a内死亡。结论副乳腺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病理诊断的关键在于确定癌组织是否起源于副乳腺,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
2011年15期 v.51;No.749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树波;陈晨;高晓增;蒲国华;孙大伟;李汉增;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诱导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应用快通道麻醉的影响。方法将90例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芬太尼组、瑞芬太尼组各30例。术中以七氟烷、丙泊酚及瑞芬太尼术复合维持麻醉,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 IS)在50±10。观察诱导前(T0)、诱导插管后即刻(T1)、插管后5 m in(T2)、切皮后5 m in(T3)、手术结束时(T4)、拔管后5 m in(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苏醒期躁动、拔管时间、拔管后在麻醉后监护室(PACU)停留时间、芬太尼处理例数;视觉模拟(VAS)评分记录拔管后10 m in(V1)、出PACU时(V2)、术后6 h(V3)、术后24 h(V4)、24 h内VAS评分最高值(V5);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及24 h术后镇痛药物用量。结果三组术中MAP及HR均平稳,拔管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舒芬太尼组在苏醒期躁动、拔管后在PACU停留时间及芬太尼处理例数方面均优于芬太尼组和瑞芬太尼组;VAS评分在拔管后10 m in及24 h内VAS评分最高值等方面舒芬太尼组优于芬太尼组和瑞芬太尼组;舒芬太尼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及24 h术后镇痛药物用量少于芬太尼组和瑞芬太尼组。结论舒芬太尼诱导在乳腺癌根治术快通道麻醉中不影响麻醉效果,可抑制瑞芬太尼的痛觉过敏现象,并能减少短期内术后疼痛的评分。
2011年15期 v.51;No.749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周祥祯;韦海明;莫祥兰;谢思怡;
目的提高多中心浆细胞型Castlem an病(M-PC-CD)的诊断水平。方法复习3例M-PC-CD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行下列抗体染色:CD3、CD20、CD138、CD21、CD23、CD79 a、Kappa、Lambda,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病变组织中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表达情况。结果 3例患者均为中老年男性,均表现为全身多部位淋巴结肿大,伴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示血浆免疫球蛋白、24 h尿蛋白均升高。病理组织学特点为淋巴结结构混乱,皮质区滤泡萎缩,滤泡间区、副皮质区及髓质区浆细胞呈片状聚集,伴有免疫母细胞、浆母细胞及未成熟浆细胞。浆母细胞及浆细胞CD79 a、CD138、Kappa和Lambda均阳性,而CD3、CD20、CD21和CD23及EBER阴性。结论 M-PC-CD的病理特点为淋巴结结构混乱,皮质区滤泡萎缩,滤泡间区、副皮质区及髓质区浆细胞呈片状聚集,伴有免疫母细胞、浆母细胞及未成熟浆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浆母细胞及浆细胞CD79 a、CD138、Kappa和Lambda均阳性。
2011年15期 v.51;No.749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凤杰;焦自梅;孙铁峰;王旭东;吴绍辉;王义平;崔社娟;徐莉;程磊;董鹏;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时胃裸区受累的多层螺旋CT(MSCT)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AP患者的MSCT资料,重点观察胃裸区受累的MSCT表现特征、受累途径,分别统计不同Balthazar CT分级(Balthazar分级)患者胃裸区受累的发生率。结果 CT表现为胰周肾旁前间隙炎性病变与胃裸区炎性病变相连续39例;胰周肾旁前间隙病变与肾前筋膜间平面炎性病变相连续、后者再与胃裸区相连续8例;胰周肾旁前间隙炎性病变和肾前筋膜间平面炎性病变、共同累及胃裸区2例。胃裸区受累表现为胃裸区增宽,正常的脂肪密度影被水肿、浸润增厚的弥漫性或局限性软组织密度影或液性密度影所替代。CT分级为C、D、E级者胃裸区受累发生率依次为50.0%、68.4%、94.4%,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 MSCT可以准确、全面地显示胃裸区受累的解剖细节,胃裸区受累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AP的严重程度。
2011年15期 v.51;No.749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耿慧霞;徐丽娟;王来;邢秀伟;叶珊珊;李春伟;徐珂;
目的探讨影响我国婴幼儿死亡的危险因素,为进行科学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利用M eta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公开发表的有关我国婴幼儿死亡危险因素的8篇文献。结果单因素分析合并比值比(OR)有统计学意义的前3位主要危险因素为:出生缺陷(13.146)、出生体质量(11.977)、计划外生育(7.819);多因素分析合并比值比(OR)有统计学意义的前3位主要危险因素为:接生人员(12.201)、出生体质量(3.190)、既往妊娠史(1.754)。结论影响我国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出生缺陷、出生体质量、计划外生育、接生人员、既往妊娠史等。
2011年15期 v.51;No.749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旺生;李建军;洪澜;王奋;邢增宝;
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MRS)成像在鼻咽癌放射治疗(放疗)后迟发反应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同期80例确诊为鼻咽癌并首次接受放疗的患者于放疗前、放疗结束时和放疗结束后第3、6、12个月(69例)及24个月(45例)分别进行MRS成像,观察主要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和肌酸(Cr)相对值变化。结果与放疗前比较,放疗结束时NAA/Cr、Cho/Cr和NAA/Cho值降低,放疗后3个月达到最低点,但幅度小于放疗过程中,P均<0.05;放疗后3~12个月三项比值呈上升趋势,至第12个月时均高于放疗结束时,Cho/Cr和NAA/Cho分别接近和略低于放疗前。放疗后24个月4例NAA/Cr值明显降低并出现乳酸峰,常规MR I表现为T2W I信号升高;另41例主要代谢物变化与放疗后第12个月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波谱能无创性反映鼻咽癌放射性脑损伤迟发反应期的修复过程中代谢物水平变化,出现乳酸峰提示脑组织缺氧和损伤的不可逆性。
2011年15期 v.51;No.749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吴锦生;李崇杰;战杰;石强;孙鹏;王思夏;
目的探讨前臂骨间背侧皮瓣修复腕背、前臂及虎口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 36例腕背、前臂及虎口皮肤缺损的患者,其中手背及虎口缺损21例,腕背缺损9例,前臂皮肤缺损6例。缺损面积为5.5 cm×7.5 cm~7.5cm×13.5 cm,均采用前臂骨间背侧皮瓣移位进行修复,血管变异应用骨间后动脉肌皮穿支或肌间隙筋膜皮肤穿支为蒂的游离皮瓣移植或骨间后动脉与受区动脉吻合修复皮肤缺损。结果术后34例皮瓣成活,2例术后2 d皮瓣远端出现肿胀、青紫、小水泡,及时对症处理,5~7 d皮瓣边缘形成结痂,脱痂后皮瓣色泽恢复正常。术后随访6个月~2 a,皮瓣质地良好,弹性佳,肤色及厚度与受区皮肤接近。结论前臂骨间背侧皮瓣是修复腕背、前臂及虎口皮肤缺损较理想的方法。
2011年15期 v.51;No.749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朱聪;吴雄志;
目的了解回生口服液辅助肿瘤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近期疗效有效率、血液系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等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k)、维普信息数据库等,以有关回生口服液联合化疗与常规化疗治疗恶性肿瘤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按Cochrane评价标准严格评价纳入文献质量,纳入高质量研究并进行M eta分析。结果满足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共7项,但其方法学质量均为C级。与对照组相比,回生口服液具有改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生活质量的作用;回生口服液对恶性肿瘤化疗有明显增效作用(OR值2.14,95%CI为1.30~3.54);有明显减轻骨髓抑制毒性作用(白细胞的OR值0.19,95%CI为0.05~0.81;PLT的OR值0.28,95%CI为0.10~0.75;Hb的OR值0.32,95%CI为0.13~0.82);能明显提高免疫功能,提高NK细胞(OR值3.81,95%CI为1.74~8.36)及CD3+、CD4+、CD8+和CD4+/CD8+值。结论目前文献报道的回生口服液对恶性肿瘤化疗具有增效作用,能减轻化疗的骨髓抑制毒性作用,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及化疗后的生活质量。但由于纳入文献的试验方法学质量相对较低及可能存在发表性偏倚,回生口服液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2011年15期 v.51;No.749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雪芹;孙彬;黄斐斐;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软胶囊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肾病综合征的近期疗效。方法将96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46例,两组均采用优质中等量蛋白饮食,对照组在常规饮食基础上应用强的松和速尿治疗,观察组加用六味地黄软胶囊及黄芪注射液,治疗28 d为1个疗程,检测两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A lb)、TC、TG、HDL-C,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水平并判定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增高,TC、TG及尿蛋白明显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明显升高。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0.9%,P<0.01。结论六味地黄软胶囊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肾病综合症近期效果确切。
2011年15期 v.51;No.749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张华荣;冯艳红;周秀芬;
目的观察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PIH)对胎儿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脉冲多普勒(PD)和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 I)对35例PIH孕妇(PIH组)及60例查体正常孕妇(对照组)的胎儿心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IH组二尖瓣、三尖瓣口前向血流频谱E波、A波峰值速度及MVE/MVA显著降低,二、三尖瓣根部及室间隔Em波降低、Am波增高、Em/Am值降低;PIH组二、三尖瓣根部及室间隔Sm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尤以后两者为著(P<0.05、0.01);与≥30周者比较,PIH组孕周<30周者二、三尖瓣根部及室间隔与瓣环交界处Am波增高更明显(P<0.05),而Em波降低不明显。结论 PIH时胎儿心脏局部与整体收缩、舒张功能均受损,且发病越早程度愈重;PD及TD I可对其进行安全、准确评估。
2011年15期 v.51;No.749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郑金艳;张爱华;侯宁宁;李佩贤;付梅林;李锋;马世瞻;
目的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在2型糖尿病(T2DM)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172例T2DM患者据UAER水平分为尿白蛋白正常组、微量白蛋白尿组、临床白蛋白尿组;另选60例健康人为正常组。检测各组血浆vWF:Ag水平并分析其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小板计数(P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微量白蛋白尿组、临床白蛋白尿组vWF:Ag、UAER、HbA1c和PC、MPV和PDW均显著升高(P均<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血浆vWF:Ag水平与UAER、HbA1c、PC、MPV和PDW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804、0.664、0.858、0.784、0.820,P均<0.01)。结论早期检测vWF:Ag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程度、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血栓形成倾向有重要意义。
2011年15期 v.51;No.749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红霞;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6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其中早期糖尿病肾病22例,临床糖尿病肾病28例,晚期糖尿病肾病26例。均口服瑞舒伐他汀10mg/d。服药前及服药8周检测血脂[TC、TG、LDL-C、HDL-C、Lp(a)]、肝功能(ALT、AST)及微量尿蛋白(mA lb)、SCr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血清TC、TG、LDL-C、Lp(a)、mA lb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HDL-C明显升高P<0.05;ALT、AST、SCr无明显变化。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脂血症疗效确切。
2011年15期 v.51;No.749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杨利荣;张艳芳;徐盈;陈国兵;李波;钟玲;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疗法辅助治疗急性重症病毒性肺炎的近期效果。方法将33例急性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均常规应用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10~20 g/d,连续应用5 d后判定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分别为94.4%、80.0%,P<0.05。观察组用药期间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疗法用于急性重症病毒性肺炎近期疗效好。
2011年15期 v.51;No.749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杨晶;张中明;
目的观察Ⅱa期食管癌中MTA1蛋白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55例Ⅱa期食管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TA1蛋白表达情况,随访2 a观察纵隔淋巴结转移复发情况。结果食管癌组织中MTA1蛋白表达阳性30例、阴性25例,随访2 a分别有17例、5例出现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复发,MTA1蛋白表达阳性者复发率显著高于阴性者,P<0.05(2χ=0.012 9);MTA1蛋白表达与肿瘤低分化及淋巴结转移复发均呈显著正相关(r=0.319、0.373)。结论Ⅱa期食管癌组织中存在MTA1蛋白过表达,且与术后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复发有关;此对Ⅱa期食管癌患者预后分析和术后辅助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2011年15期 v.51;No.749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茹维平;王福党;
目的探讨HBeAg阴性乙肝患者血清前S1抗原(pre-S1)检测的意义。方法选取660例HBeAg阴性乙肝患者,其中HBsAg、HBcAb、HBeAb均阳性435例(观察组),HBsAg、HBcAb阳性、HBeAb阴性225例(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血清pre-S1水平,FQ-PCR法检测HBV-DNA定量。结果 660例HBeAg阴性血清标本中pre-S1阳性400例,HBV-DNA阳性325例,二者的检出符合率为65%。观察组pre-S1和HBV-DNA阳性检出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05。结论 pre-S1水平可反映HBeAg阴性乙肝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情况及评估其传染性,是临床判断病情和疗效较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
2011年15期 v.51;No.749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雪英;张国平;邱玉霞;郭超群;
目的进一步提高输血安全性。方法采用微板法对35 751例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者采用谱细胞在盐水、聚凝胺、抗人球等介质中确认抗体特异性并测定其效价。结果 35 751例无偿献血者共检出不规则抗体106例,阳性率0.30%;男性检出率明显低于女性,P<0.05;IgM抗体主要分布于MNSs、Lew is和P血型系统,共检出62例,其中男女各半;IgG抗体主要分布于Rh和MNSs血型系统,共检出50例,其中男性占32%,女性占68%,P<0.05。结论部分无偿献血者血液中存在红细胞不规则抗体,应引起采供血机构的足够重视;对无偿献血者开展不规则抗体筛查,建立无偿献血者红细胞不规则抗体阳性检索库,对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有一定意义。
2011年15期 v.51;No.749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李霞;潘丽;金国东;韩新莲;
目的探讨帕利哌酮缓释胶囊治疗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34例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4例及对照组20例,观察组给予帕利哌酮缓释胶囊治疗,对照组予利培酮治疗,用药6周,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和实验室监测评价安全性,个人社会功能量表(PSP)评定个人社会功能恢复状况。结果帕利哌酮缓释胶囊和利培酮治疗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均有效,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TESS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均以静坐不能等锥体外系反应为著,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观察组PSP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帕利哌酮缓释胶囊治疗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疗效较好,起效快,安全性高,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整体社会功能。
2011年15期 v.51;No.749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曾绍林;汪莹;万云虹;张余敏;苏佳灿;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提高股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水平。方法 60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60岁以上者48例;股骨颈基底部骨折1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1例、股骨粗隆下骨折1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PFNA组37例及DHS组23例,DHS组行DHS内固定手术,PFNA组行PFNA内固定术,分别统计术中平均失血量、手术时间、观察骨折愈合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DHS组术中平均失血量及手术时间均明显高于PFNA组;优良率明显低于PFNA组,P均<0.05。两组均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脂肪液化等并发症。随访9~18个月,除DHS组1例因心脑血管疾病术后半年内死亡外,余59例骨折均达临床愈合。结论 PFNA和DHS均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较好的内固定材料,PFNA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等特点,能早期功能锻炼从而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尤适用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
2011年15期 v.51;No.749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