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亚明;郑伟;王中彬;刘长军;苏鹏;
目的观察大蒜素对人肺癌H460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肺癌H460细胞与不同浓度的大蒜素共育,采用MTT法测算H460细胞增殖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460细胞凋亡率。结果随着大蒜素浓度增大、作用时间延长,H460细胞的增殖率逐渐降低,呈剂量、时间依赖性(P均<0.05);随着大蒜素浓度增大,H460细胞凋亡率逐渐升高,呈一定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大蒜素能够抑制人肺癌H460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2011年18期 v.51;No.752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郭鸿超;李卉;庞作良;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根治性手术治疗前后外周血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Th17细胞水平的变化。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7例NSCLC患者术前3 d及术后14 d外周血中的Th1、Th2、Th17细胞。结果肺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外周血中Th1为24.47%±10.34%、Th2为22.16%±9.98%、Th17为1.68%±1.10%,手术后分别为27.91%±7.06%、12.39%±7.84%、1.12%±0.46%;手术后Th2和Th17细胞水平与术前相比,P均<0.05。结论 NSCLC患者根治性手术治疗后外周血中Th1细胞水平升高,Th2、Th17细胞水平降低。
2011年18期 v.51;No.752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黄波;郎贤平;王晓东;
目的观察川芎嗪、顺铂对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NCI-H446细胞分为A、B、C、D组。A组常规培养,B组加入川芎嗪培养液100μg/ml,C组加入顺铂培养液2μg/ml,D组加入上述浓度的川芎嗪及顺铂培养液,均继续培养72 h。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的Bcl-2、p53。结果 A组NCI-H446细胞凋亡率为5.23%±1.01%、Bcl-2蛋白为0.87±0.003 5、p53蛋白为0.19±0.002 3,B组分别为16.37%±1.23%、0.58±0.004 8、0.31±0.001 4,C组分别为19.2%±1.51%、0.32±0.003 9、0.46±0.002 5,D组分别为21.2%±1.79%、0.23±0.001 9、0.62±0.002 7。B、C、D组与A组相比,P均<0.05;D组与B、C组相比,P均<0.05。结论川芎嗪、顺铂联合应用可诱导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凋亡,可能与其降低Bcl-2表达水平、升高p53表达水平有关。
2011年18期 v.51;No.752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刘秀香;郭金将;赵国英;罗瑶;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对高氧肺损伤的干预效果,探讨防治高氧肺损伤的有效措施。方法建立大鼠肺损伤模型,比较高氧组与空气组及不同剂量谷氨酰胺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以及血浆8-异前列腺素F2 a水平。结果高氧组肺泡细胞形态破坏明显,细胞内结构肿胀,大剂量谷氨酰胺组细胞形态破坏程度较高氧组明显减轻。高氧组各时间点血浆8-异前列腺素F2 a水平均显著高于空气组(P均<0.05);高氧组血浆8-异前列腺素F2 a水平在3、7、14 d均高于大剂量谷氨酰胺组(P均<0.05),与小剂量谷氨酰胺组相近(P>0.05)。结论氧化应激与高氧肺损伤密切相关,大剂量谷氨酰胺对高氧肺损伤的氧化应激作用具有明显的干预作用。
2011年18期 v.51;No.752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赵文;覃家锦;冯旭;冼磊;苏乃伟;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CHD)并发肺动脉高压(PH)患者肺组织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与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光镜下观察60例CHD患者肺小动脉形态,按照Heath-Edwards PH分级法分组,CHD无PH患者14例为对照组,CHD合并PHⅠ、Ⅱ、Ⅲ级46例为观察组。采用RT-PCR技术检测患者肺组织中eNOS mRNA、MMP-1 mRNA、TIMP-1 mRNA。结果 MMP-1 mRNA、TIMP-1 mRNA、TIMP-1 mRNA/MMP-1 mRNA在观察组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均<0.01),eNOS mRNA则低于观察组(P<0.01)。MMP-1 mRNA与TIMP-1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879,P<0.01);MMP-1 mRNA、TIMP-1 mRNA、TIMP-1 mRNA/MMP-1 mRNA与PH分级呈正相关(r分别为0.858、0.802、0.315,P均<0.05),eNOS mRNA与PH分级呈负相关(r=-0.714,P<0.01);TIMP-1 mRNA、MMP-1 mRNA、TIMP-1mRNA/MMP-1 mRNA与eNOS mRNA呈负相关(r分别为-0.607、-0.642、-0.777,P均<0.01)。结论 CHD合并PH患者肺组织中eNOS、MMP-1、TIMP-1表达失调,参与肺血管重构及PH形成过程。
2011年18期 v.51;No.752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邬松;葛建军;赵智伟;刘永志;周经月;
目的观察p38MAPK抑制剂CBS3830对糖尿病大鼠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并探讨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30只,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法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6只随机分为两组,采用改良cuff法建立自体静脉移植模型,造模前1 h药物组经胃管灌入0.3 mg/ml的CBS3830 10 ml/kg,对照组同法给予等体积的CBS3830溶媒1%甲基纤维素。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7 d采用ELSIA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于第7天处死动物并获取移植静脉标本,HE染色观察大鼠移植静脉内膜及中膜厚度。结果术后7 d,药物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药物组内膜增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药物组内膜厚度为(33.6±1.34)μm、内膜厚度/中膜厚度为1.23±0.08,对照组分别为(38.5±1.50)μm、1.7±0.12,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 p38MAPK抑制剂CBS3830对糖尿病大鼠自体移植静脉内膜的增生有抑制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血清TNF-α水平有关。
2011年18期 v.51;No.752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罗俊辉;邹良健;黄盛东;龚德军;刘广洛;马春生;
目的观察ABCG2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80例食管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食管组织,进行ABCG2的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80例食管癌患者,其癌组织中ABCG2的表达较正常食管组织明显上调(P<0.05)。患者的3年生存率与癌组织中ABCG2的表达量有关(P<0.01),癌组织中ABCG2的表达上调与术后早期复发密切相关(P<0.05)。结论 ABCG2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上调,可以作为食管癌患者预后的预测因子之一。
2011年18期 v.51;No.752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罡;党裔武;罗殿中;
目的筛选介导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小干扰RNA(siRNA)转染肝癌HepG2细胞的试剂,并优化转染条件。方法设计靶向EGFR的特异性siRNA,分别用Lipofectamine 2000、siPORT Amine、ICAFectin 442、N-TER nanoparticle、X-tremeGENE、polyMagnetofection、combiMAGnetofection介导转染肝癌HepG2细胞48、72 h。实时定量RT-PCR检测HepG2细胞的EGFR mRNA,计算敲除EGFR mRNA率,据此筛选出最佳转染试剂,继续进行不同试剂用量、不同siRNA浓度、正反向转染的对比。测算转染后细胞存活率及转染率。结果 Lipofectamine2000、siPORTAmine及combiMAGnetofection介导转染72 h后,HepG2细胞的EGFR mRNA敲除率均超过65%。2μl的combiMAGnetofection及200 nM的EGFR siRNA组合、72 h时HepG2细胞的EGFR mRNA沉默效率最高(90%±1%),其细胞存活率为94%±8%,转染率超过95%。结论介导EGFR siRNA转染HepG2细胞的最佳试剂是combiMAGnetofection,优化转染条件为2μl的combiMAGnetofection、200 nM的EGFR siRNA、转染72 h。
2011年18期 v.51;No.752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韩志明;肖露露;于立新;
目的探讨含易感基因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单倍型与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人口遗传学软件Arlequin统计分析ESRD组和对照组HLA两个位点单倍型频率,通过χ2检验筛选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倍型,计算其优势比(OR)。结果 ESRD组和对照组均表达出易感基因HLA-B*75-A位点单倍型5条、易感基因HLA-DR*04-B位点单倍型22条、易感基因HLA-DR*17-B位点单倍型16条;两组单倍型频率相比,ESRD组中频率显著升高(Pc<0.05)的单倍型是B*75-DR*04、B*13-DR*04、B*46-DR*04、B*58-DR*04。结论单倍型B*75-DR*04由独立易感基因B75、DR4组成,具有集合易感意义,可能为与ESRD易感关联的HLA单倍型。
2011年18期 v.51;No.752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怡;王琪;张玮;李力;
目的排除混杂细胞的干扰,获取人卵巢上皮瘤细胞,分离、检测特异相关标志物。方法采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CM)技术获取无间质混杂的人正常、良性、恶性卵巢上皮瘤细胞,分别提取细胞总蛋白,用免疫磁珠(IMB)技术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分离检测黑色素瘤激活因子CXCL1及IL-8(1~77 aa)、IL-8(6~77 aa)和IL-8(9~77 aa)。结果利用LCM获取的卵巢上皮细胞数量级达106~107。IMB可将CXCL1及不同亚型IL-8从卵巢正常、良性和恶性上皮瘤细胞的蛋白裂解液中分离并用于MALDI-TOF-MS检测。结论 LCM、IMB联合MALDI-TOF-MS技术可以准确有效地获取卵巢上皮癌细胞的特异标志物。
2011年18期 v.51;No.752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邱晓菲;张师前;马晓晋;
目的分析高同质性宫颈鳞癌细胞与正常宫颈细胞蛋白质的表达差异,以期获取宫颈鳞癌的分子标志物。方法利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CM)技术分离获取宫颈鳞癌和正常宫颈组织细胞,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法检测两者表达的差异蛋白。结果双向凝胶电泳得到20个差异蛋白点,质谱鉴定显示,其中ETS1、HSP60、Bcl-2、C-myc、TIF1-β等5种蛋白在宫颈鳞癌细胞中表达明显增高(P均<0.01)。结论应用LCM技术可以成功获取同质宫颈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宫颈鳞癌和正常宫颈细胞的2-DE蛋白质图谱具有明显的差异表达,该表达差异蛋白可望作为宫颈鳞癌的分子标志物。
2011年18期 v.51;No.752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汪雷;王强;陆方林;徐志云;
目的总结主动脉缩窄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42例主动脉缩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证实主动脉缩窄的检查方法分别为主动脉逆行造影13例、CT大血管成像9例、磁共振大血管成像8例、心脏彩超检查12例。治疗采用人工血管补片成形术19例、自体心包补片成形术7例、锁骨下动脉与胸降主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左锁骨下动脉与胸降主动脉吻合术3例、胸升—降主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缩窄段远近端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4例、缩窄段纵切横缝吻合2例。患者均顺利康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主动脉缩窄的术前诊断需行血管造影、血管成像及心脏超声检查。用个性化手术方案治疗可有效提高本病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011年18期 v.51;No.752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夫川;窦友莲;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孕期规范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及方法。方法孕期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9例,术后接受不同的抗凝治疗,共妊娠、分娩13次。结果孕妇死亡1例、瓣膜血栓形成1例次、心衰3例次。胎儿流产、脑积水、死亡各2例,孕妇死亡胎儿同时丢失1例,华法林儿1例,外观正常儿5例(其中2例小于胎龄儿)。结论孕期不规范的抗凝治疗,使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增加。华法林对胎儿发育存在不良影响,至少在孕早期和孕36周后建议停用华法林,可采用肝素类药物抗凝治疗。
2011年18期 v.51;No.752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尚宝朋;廖晓波;李建明;
目的总结人工心脏机械瓣膜功能障碍再手术治疗的要点。方法对人工心脏机械瓣膜功能障碍再次手术治疗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22 d~16 a;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人工心脏机械瓣膜功能障碍,分别为二尖瓣位18枚、主动脉瓣位7枚、三尖瓣位5枚;均行人工心脏机械瓣膜替换,急诊手术8例、择期手术24例;死亡4例,均为急诊手术者。结论对人工心脏机械瓣膜功能障碍患者均应行人工心脏机械瓣膜替换,并强调及早手术治疗。
2011年18期 v.51;No.752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向敏峰;陈卫民;王奇;韦武利;袁天柱;廖文勇;
目的总结心脏穿透性损伤的急诊救治经验。方法对47例心脏穿透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急诊手术42例,均抢救成功。3例入院时已死亡,2例在急诊科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心脏穿透性损伤抢救成功的关键。对本病的诊断,胸部CT比其他检查更具优越性。简化院内抢救流程,缩短就诊至手术的时间,将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2011年18期 v.51;No.752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毅强;聂振红;刘晓萍;
目的观察自体心包片加宽治疗低龄儿右室流出道重度狭窄的疗效。方法 10个月~3岁右室流出道重度狭窄患儿206例,于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按Naito标准切除肥大肌束、疏通并加宽右室流出道,用跨环带瓣或不带瓣自体心包片加宽右室流出道及主肺动脉。结果本组术后死亡5例,其余恢复良好。随访6个月~6 a,再狭窄手术治疗8例,其余无明显狭窄。结论对于低龄儿右室流出道重度狭窄,采用自体心包补片加宽治疗,疗效良好。
2011年18期 v.51;No.752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杰;崔勤涛;付庆林;韩培立;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患者的血糖变化规律。方法 138例接受CABG的患者,按术前有无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术后观察其血糖水平。结果 138例患者中有101例术后发生高血糖,其中非糖尿病组53例、糖尿病组48例,两组相比,P>0.05。术前血糖水平与术后高血糖的发生有关(P<0.01),术后高血糖患者99.0%血糖升高出现在术后24 h以内,血糖峰值的出现时间为术后16 h。结论 CABG后高血糖的发生率较高,且绝大多数出现在术后24 h以内,术后高血糖发生率与术前血糖水平有关。
2011年18期 v.51;No.752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春;谷天祥;房勤;刘波;毛乃惠;李卓;
目的总结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 197例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或成形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术中采用恰当的体外循环灌注方法;心肌保护采用4∶1冷含血停搏液,应用单纯顺灌、顺灌联合逆灌、顺灌联合桥灌、顺逆灌联合桥灌技术。结果术中转流平稳,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手术顺利。结论良好的心肌保护和合理的体外循环灌注是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手术成功的关键。
2011年18期 v.51;No.752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谭永星;林高翔;吴敏;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麻醉对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体内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组)和异丙酚组(P组),各20例;E组用依托咪酯麻醉,P组用异丙酚麻醉,其余麻醉用药两组相同。两组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主动脉开放后5m in(T1)、停机时(T2)、停机后4 h(T3)和术后24 h(T4)5个时点采集颈内静脉血各4 m l,测定血浆TNF-α、IL-6、IL-8、IL-10及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T0相比,两组T1~T4血浆MDA水平、SOD活性及TNF-α、IL-6、IL-8、IL-10水平升高(P均<0.05);与P组相比,E组T1~T4血浆MDA水平升高(P<0.05),T1和T2血浆IL-10水平P组高于E组(P均<0.01)。结论依托咪酯和异丙酚麻醉均可抑制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
2011年18期 v.51;No.752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贾宝成;程云阁;肖明第;万全超;卢伟;张嘉容;
目的对比观察心脏腔镜手术与非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血乳酸水平的变化。方法同期心脏腔镜手术患者22例、心脏非腔镜手术患者20例,对两组患者围术期血乳酸水平进行监测。结果术前及术中两组患者乳酸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乳酸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且术后2~12 h心脏腔镜手术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非腔镜手术组(P<0.05)。结论心脏腔镜手术后患者血乳酸水平增高幅度明显高于非腔镜手术者。
2011年18期 v.51;No.752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薛成爱;沈建妹;鞠森;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STEMI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冠脉造影后行PCI,并于第1次球囊扩张后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0.5 mg;对照组在冠脉造影后即静脉注射替罗非班0.5 mg;继之两组给予替罗非班0.15μg/(kg.min)静滴24~36 h。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TIMI 3级血流发生率分别为93.5%(43/46)、78.2%(36/46),TIMI 0~2级发生率分别为6.5%(3/46)和21.7%(10/46),两组相比,P均<0.05;治疗组与对照组30 d的复合终点心血管事件分别为13.0%(6/46)、30.4%(14/46),两组相比,P<0.05。两组未见大出血及心包填塞。结论 PCI后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EMI能够明显改善靶血管前向血流TIMI分级,安全及有效预防无复流及慢血流现象的发生。
2011年18期 v.51;No.752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崔琳玲;张晓;
目的对比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热稀释法检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小儿心输出量的差异。方法 24例≤18岁的先心病患者,分别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热稀释法测量其心输出量。结果热稀释法测量心输出量为1.30~5.30 L/min,多普勒超声法为0.86~5.93 L/min,两种方法的偏倚为-0.13 L/min,标准差为1.34 L/min,95%一致性区间为-1.40~1.35 L/min,回归方程为超声法所测心输出量=1.75+0.61×热稀释法所测心输出量,r=0.52。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法能较准确测量≤18岁先心病患者的心输出量。
2011年18期 v.51;No.752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崔德壮;王桂祥;刘汉花;杜刚;
目的观察纤维支气管镜(FOB)在双腔支气管导管(DLT)定位中的应用情况,并以之判断听诊定位法、气道压力变化法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波形法联合应用定位DLT的准确率。方法拟行手术治疗的胸部肿瘤患者120例,全麻诱导后插入DLT。联合应用听诊定位法、气道压力变化法及PETCO2波形法调整DLT位置达标准后用FOB判断导管就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FOB观察并调整DLT位置达标准,以此判断联合应用听诊定位法、气道压力变化法及PETCO2波形法DLT就位满意率在患者平卧位时为90.8%、侧卧位时为85.8%。结论 FOB是DLT定位的金标准,可以达到解剖定位;听诊定位法、气道压力变化法及PETCO2波形法联合应用对DLT准确率较高。
2011年18期 v.51;No.752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郝青;孙岩;温艳春;孟朋民;闫玉洁;董万斌;赵增喜;石玉宝;
目的探讨胸腔镜探查术在胸部刀刺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具有开胸探查指征的28例胸部刀刺伤患者实施胸腔镜探查术,并根据术中所见具体情况决定行镜下治疗或中转开胸手术。结果 28例患者均在胸腔镜下作出正确诊断,24例于镜下作治疗性手术,2例免治疗性处理,2例中转开胸手术。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均治愈出院。结论胸腔镜探查术应用于胸部刀刺伤的诊断及治疗具有创伤性小、诊断率高的优点,并能有效避免开胸探查手术。
2011年18期 v.51;No.752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郑民;梁岳培;王洋;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5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VEGF、PEDF进行检测,以CD31标记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VEGF、PEDF在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44%,二者的表达呈负相关(r=-0.599,P<0.01)。MVD值在PEDF阴性组高于阳性组(P<0.05),在VEGF阳性组则高于阴性组(P<0.05)。VEGF和PEDF的表达与肺癌远处转移、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关(P均<0.05)。结论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EGF、PEDF的表达有相关性,且与MVD关系密切,PEDF可能通过抑制MVD生成而起抑癌作用;检测VEGF和PEDF有助于肺癌远处转移、分化程度、临床分期的判断。
2011年18期 v.51;No.752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张金标;郑航;尤长宣;罗荣城;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靶向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8+、CD4+/CD8+以及CD5+6细胞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检测30肺腺癌患者治疗前、靶向治疗2个月后的外周血CD4+、CD8+、CD5+6细胞,并分析其表达与疗效的关系。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CD4+、CD8+、CD4+/CD8+以及CD5+6分别为38.46%±5.71%、30.40%±5.57%、1.79±0.52、15.33%±3.91%;肺癌患者治疗前分别为24.46%±7.33%、44.32%±5.25%、0.98±0.29、17.66%±7.13%,靶向治疗后分别为37.76%±l1.21%、29.66%±9.62%、3.52±1.48、18.28%±10.37%。肺癌患者治疗前CD4+、CD4+/CD8+比对照组低,CD8+比对照组高,两组相比,P均<0.05;肺癌患者CD4+、CD4+/CD8+靶向治疗后比治疗前升高,CD8+靶向治疗后比治疗前下降,治疗前后相比,P均<0.05。结论靶向治疗可以改善肺癌患者免疫状态,观察外周血CD4+、CD8+表达变化,有助于评价靶向治疗的疗效。
2011年18期 v.51;No.752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周密;王志农;乌立晖;李建秋;秦雄;彭昊;
目的观察胸腔冲洗及引流治疗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疗效。方法 6例肺切除术后发生支气管胸膜瘘的患者,根据瘘口直径大小,2例先行胸腔闭式引流,然后在纤维支气管镜下将一直径2 mm导管通过鼻腔经支气管残端瘘口置入胸腔,经导管向胸腔滴注生理盐水;1例采用纤维支气管镜经瘘口注入造影剂,CT下定位残腔并置管引流;3例于锁骨中线第2肋间置管作为冲洗管,于同一腔内低位置管引流。结果治愈4例,死亡2例。结论胸腔冲洗及充分引流治疗支气管胸膜瘘疗效良好。
2011年18期 v.51;No.752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田明月;俞力超;李峰;冯子旺;
目的观察食管癌根治术中植入5-氟尿嘧啶粒子行局部化疗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 20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2例(术中植入5-氟尿嘧啶缓释粒子)和对照组(单纯行手术)98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肝肾功能、白细胞数,比较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生存率。结果术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及白细胞数相近(P均>0.05)。治疗组术后发生吻合口瘘4例、对照组1例,两组相比,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相近(P>0.05),3年生存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食管癌根治术中植入5-氟尿嘧啶粒子是安全、有效的。
2011年18期 v.51;No.752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李菊;
目的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连抗原199(CA199)、细胞角蛋白CK19(CY211)、人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在肺癌复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本院接受治疗及复查的75例肺癌患者,根据有无复发分为无复发组(A组)25例、单纯复发组(B组)25例和复发伴转移组(C组)25例,比较三组患者的血清CEA、CA125、CA199、CY211、NSE水平。结果 B、C组血清CEA、CA125、CA199、CY211、NSE水平均高于A组,C组也高于B组(P均<0.05)。结论检测血清CEA、CA125、CA199、CY211、NSE水平有助于肺癌复发的诊断。
2011年18期 v.51;No.752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赵健;袁凤辉;赵振兴;
目的观察平消胶囊口服辅助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61例中晚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单纯化疗;治疗组31例在化疗基础上口服平消胶囊6~8粒/次,3次/d,连服8周以上。结果治疗组CR 4例、PR 16例、NC 9例、PD 2例,有效率64.51%,对照组分别为3、10、8、9例及43.33%,两组有效率相比,P<0.05。治疗组出现白细胞下降4例、血小板下降2例、恶心呕吐8例、肝肾功能损害0例,对照组分别为8、5、16、2例,两组相比,P<0.05。结论平消胶囊口服辅助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2011年18期 v.51;No.752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陈宽冰;石文君;宣莹;
目的总结食管异物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食管异物患者27例,均于发病24 h内就诊。9例颈段食管异物中8例经左侧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切开取出,1例经右侧取出;18例胸段食管异物经右侧第5肋间切开取出。结果食管异物顺利取出,患者术后8~9 d恢复经口进食。结论已穿透食管的金属异物和食管镜摘除易引起穿孔的尖锐异物均应早期采用手术治疗,根据异物位置确定手术路径。
2011年18期 v.51;No.752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春燕;马秀敏;丁剑冰;谌宏鸣;
目的探讨PCR-RFLP和微卫星DNA标记法诊断棘球绦虫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0例包虫病患者的40个包囊标本提取DNA后,分别采用PCR-RFLP和微卫星DNA标记法进行检测。结果以棘球绦虫DNA为模板,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可得到大小约为561 bp的扩增条带,产物的长度与引物设计的预期产物长度一致。以棘球绦虫DNA为模板,用Sea引物进行PCR扩增,可得到约90 bp的扩增条带,产物的长度与引物设计的预期产物长度一致。40个标本均鉴定为细粒棘球绦虫,39个为细粒棘球绦虫G1基因型,1个为细粒棘球绦虫G6基因型。结论 PCR-RFLP和微卫星DNA标记法是简单、快速、有效的棘球绦虫基因型检测诊断方法。
2011年18期 v.51;No.752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蒋莉;张晶;张晓莉;王晓非;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及干燥综合征(pSS)患者血清中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0例SLE、30例RA、25例pSS患者血清HMGB1,分析各组患者HMGB1水平与临床其他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SLE、RA、pSS患者血清HMGB1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SLE患者血清HMGB1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SLEDAI评分、dsDNA呈正相关(r分别为0.425、0.473、0.366,P均<0.05)。RA患者血清HMGB1水平与C反应蛋白、血沉呈正相关(r分别为0.502、0.486,P均<0.01)。活动期SLE患者血清HMGB1水平较稳定期SLE患者明显升高(P<0.01);SLE肾脏损伤组血清HMGB1水平高于非肾脏损伤组(P<0.05)。结论 SLE、RA、pSS患者血清HMGB1水平发生变化,作为一种晚期炎症细胞因子,其可能参与了SLE、RA、pSS的发病过程,并与疾病活动指标相关,参与SLE肾脏损伤。
2011年18期 v.51;No.752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肖耀军;陈壮飞;郑少斌;
目的观察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与癌旁正常肾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差异,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的肿瘤相关基因。方法采用Agilent Human 1B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检测3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和1例肾透明细胞癌的癌旁正常肾组织的基因表达谱。结果在检测的基因中,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204个,癌组织中共同上调基因31个,共同下调基因173个,包括6个尚未被Genebank收录的人类新基因。结论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生与染色体基因的异常相关,异常基因有相对集中区域,如3p、14q和5q等。
2011年18期 v.51;No.752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涛;孔垂泽;贾麾;李泽良;毕建斌;
目的探讨肾癌根治术中副损伤的防治方法。方法对46例肾癌根治术中副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46例中脾脏损伤29例、结肠浆肌层裂伤3例、胰尾损伤1例、肝脏损伤10例、十二指肠肌层损伤1例、下腔静脉损伤2例。均行手术治疗并治愈出院。结论副损伤是肾癌根治术中一种较常见的并发症,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主要是手术。
2011年18期 v.51;No.752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时培青;邵志强;王广健;谭善峰;王健明;何相飞;刘鸿君;郭丰富;
目的观察同期双侧经皮肾镜取石术(sbPCNL)的临床疗效。方法需行sbPCNL的患者132例,双侧同期手术59例(同期组)、分期手术73例(分期组)。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结石清除率相近(P均>0.05);两组术后1周、1个月时的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相比,P均<0.01。结论同期sbPCNL安全有效,有利于患者双肾功能的恢复。
2011年18期 v.51;No.752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崔小鲁;刘贤奎;
目的总结肾动静脉畸形(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肾动静脉畸形(瘘)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行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1例提示动静脉分流征象;6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4例发现肾内异常血流信号;肾动脉造影显示11例均为肾内型动静脉畸形或瘘。11例均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治疗;7例继发性肾动静脉畸形患者失血症状迅速改善,肾功能恢复;4例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患者症状明显改善。8例随访1~40个月,无高血压、血尿复发。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有助于肾动静脉畸形(瘘)的诊断,肾动脉造影术是诊断肾动静脉畸形(瘘)的金标准。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是治疗肾动静脉畸形(瘘)安全、有效的方法。
2011年18期 v.51;No.752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楠;袁建林;
目的评价经腹直肌旁腹膜外单切口行肾输尿管及膀胱袖套状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腹直肌旁腹膜外单切口行肾输尿管及膀胱袖套状切除术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的手术经过与临床资料。结果 33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90~120 min,术中出血150~260 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16~48 h,术后止痛剂用量0~100 mg,引流量120~240 ml,术后住院7~10 d,无腹腔脏器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腹直肌旁腹膜外单切口行肾输尿管及膀胱袖套状切除术,具有切开缝合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2011年18期 v.51;No.752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俊花;李栋;刘媛;
目的观察高浓度D-葡萄糖对早孕绒毛细胞滋养细胞TNF-α、IL-6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正常妊娠早孕(7~9周)绒毛,用Percoll梯度离心法提取细胞滋养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将培养细胞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为空白对照,B组加入正常浓度D-葡萄糖,C组加入高浓度D-葡萄糖,D组加入甘露醇。四组分别培养72h,计数细胞数目,并采用ELISA、RT-PCR方法测定细胞TNF-α及IL-6。结果 C组TNF-α、IL-6水平和TNF-α、IL-6mRNA较A组和B组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高浓度D-葡萄糖诱导早孕绒毛细胞滋养细胞TNF-α、IL-6的表达,可能是导致妊娠期糖尿病胎盘功能异常的原因。
2011年18期 v.51;No.752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晓芳;孙宝治;范俊;李楠;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血糖、血脂代谢情况。方法 42例PCOS患者作为研究组,按BMI分为肥胖型组和非肥胖型组;20例正常生育期女性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糖脂代谢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COS组的空腹胰岛素(FINS)、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胰岛素(OGTT2 h INS)、Homa-IR指数(Homa-IRI)、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B(apoB)显著升高(P均<0.01),载脂蛋白A1(apoA1)显著降低(P<0.01)。在研究组中,与非肥胖型组相比,肥胖型组的FINS、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OGTT2 h PG)、OGTT2 h INS、Homa-IRI、apoB、TG、TC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 PCOS患者糖脂代谢异常,以肥胖型PCOS患者更为明显。
2011年18期 v.51;No.752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姚淑娟;崔秀娟;李楠;张师前;
目的观察早期宫颈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VEGF-D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15例正常宫颈组织及50例早期宫颈癌组织中的VEGF-A、VEGF-D,同时测算D2-40标记的淋巴管密度(LVD)。结果宫颈癌组织中VEGF-A及VEGF-D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均<0.05),VEGF-A及VEGF-D的表达与宫颈癌的淋巴转移有关(P<0.05),VEGF-A及VEGF-D表达阳性的子宫颈癌组织中LVD显著高于VEGF-A及VEGF-D表达阴性者(P均<0.05)。结论 VEGF-A、VEGF-D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增强,可能在宫颈癌淋巴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1年18期 v.51;No.752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亚静;陈石岩;宋新华;张静;陈荣华;
目的观察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子宫颈鳞癌组织中CD34、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4例宫颈鳞癌、77例CIN及23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CD34、α-SMA。结果 CD34、α-SMA在CIN和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均<0.05)。CIN和宫颈鳞癌组织中CD34、α-SMA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论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子宫颈鳞癌组织中CD34表达减弱、α-SMA的表达增强,二者可作为诊断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鳞癌的指标。
2011年18期 v.51;No.752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胡晓燕;李琴芬;
目的观察子宫动脉栓塞术在中央型前置胎盘中晚期妊娠引产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中央性前置胎盘中晚期妊娠需引产者7例,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术,5例于子宫动脉栓塞术当日在B超引导下采用利凡诺100 mg羊膜腔内注药,2例在子宫动脉栓塞术后7 h有规律宫缩,未用利凡诺。结果 7例术后40 h内排出胎儿和附属物,无产后出血;6例术后34 d左右恢复月经;1例引产后不足1个月,尚在观察中。结论在中央型前置胎盘中晚期妊娠引产术中,应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止血可靠,可保留生育功能,有促进引产作用。
2011年18期 v.51;No.752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秦晓红;叶德华;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口服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疗效。方法将160例内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均于腹腔镜下进行手术治疗,观察组术后3 d开始服用米非司酮10 mg,1次/d,连续3个月。结果观察组有效50例、基本有效20例,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有效30例、基本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56.3%;两组总有效率相比,P<0.01。结论米非司酮口服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内异症疗效好于单纯腹腔镜手术。
2011年18期 v.51;No.752 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耿中花;
目的观察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子宫肌瘤患者2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4例、对照组13例,分别给予米非司酮12.5 mg/d和25 mg/d,口服3个月。结果两组治疗后子宫肌瘤体积及子宫体积均明显缩小(P<0.05)、血红蛋白均明显升高(P均<0.05),但两组相近(P均>0.05)。观察组有1例、对照组有7例服药后出现不良反应(P<0.05)。结论小剂量(12.5 mg/d)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有效且安全。
2011年18期 v.51;No.752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0 ] - 孙燕;崔朝晖;
目的探讨≤5岁女孩性早熟的病因。方法对85例年龄≤5岁的性早熟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真性性早熟5例,未见颅内肿瘤;假性性早熟10例,其中孤立性卵巢囊肿2例,外源性性激素摄入7例,病因不明1例;部分性性早熟70例。结论≤5岁女性早熟以部分性性早熟和外周性性早熟为主。外源性的性激素摄入和孤立性卵巢囊肿是引发外源性性早熟的重要原因。
2011年18期 v.51;No.752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马玉霞;赵悦淑;张展;吴玥丽;赵辉;
目的探讨Y染色体异常与男性不育的关系。方法对来院做优生咨询的夫妇及个人中的1 156例男性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常规制备染色体及G显带并行核型分析。结果在1 156例男性受检者中检出异常Y染色体者81例(异常检出率为7.01%,其中大Y染色体75例、小Y染色体1例、Y染色体部分缺失4例、嵌合体1例),其临床表现为不育和(或)无精症。结论 Y染色体异常与男性不育关系密切。
2011年18期 v.51;No.752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袁淑芬;赵冬梅;
目的观察周剂量紫杉醇化疗同步放疗治疗中晚期贲门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52例中晚期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化疗组和综合组,各26例;化疗组采用周剂量紫杉醇化疗,综合组采用周剂量紫杉醇化疗同步放疗。结果治疗3个月,综合组总缓解率显著高于化疗组(P<0.05);化疗期间,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及血液学毒性反应。结论周剂量紫杉醇化疗同步放疗治疗中晚期贲门癌临床疗效较好。
2011年18期 v.51;No.752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奎明;
目的探索以氯诺昔康行超前镇痛对胃癌根治术患者血清IL-2、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 75例胃癌患者,均行胃癌根治术,随机分三组。Ⅰ组未行超前镇痛,Ⅱ组行超前镇痛(术前25 min给予氯诺昔康16 mg静注),Ⅲ组行术毕镇痛。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IL-2、IL-10,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镇痛效果。结果三组围术期各时间点VAS评分相近。血清IL-2水平在Ⅱ组波动不显著,在Ⅰ组和Ⅲ组都有明显降低(P<0.05);Ⅱ组的血清IL-10水平上升显著(P<0.05)。结论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血清IL-2的分泌无明显抑制,能升高血清IL-10水平,有效抑制应激反应。
2011年18期 v.51;No.752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银旭;张俊华;刘宇;左腾;
目的观察直肠癌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计数及TGF-β、TNF-α、IL-6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直肠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TAM、TGF-β、TNF-α、IL-6。结果癌组织TAM计数为(4.88±5.44)个/HP,与癌旁正常组织的(1.80±2.38)个/HP相比,P<0.01;癌细胞浸及浆膜层者TAM计数为(4.28±6.22)个/HP,与未浸及浆膜层者的(2.50±2.17)个/HP相比,P<0.01;淋巴结转移者TAM计数为(6.10±3.25)个/HP,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3.13±2.77)个/HP相比,P<0.01。癌组织中TGF-β、TNF-α、IL-6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均<0.01);肿块最大径>5 cm、癌细胞浸润浆膜层、有淋巴结转移者TGFβ-、TNF-α、IL-6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肿块最大径≤5 cm、未浸及浆膜层及无淋巴结转移者(P均<0.01)。癌组织TAM计数与TGF-β、TNF-α、IL-6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892、0.971、0.962,P均<0.05)。结论直肠癌组织中TAM计数及TGF-β、TNF-α、IL-6表达升高,在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2011年18期 v.51;No.752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邵华;孙威;蒋本春;王强;
目的观察改良内置管小肠排列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 41例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行改良内置管小肠排列术治疗。结果本组41例中,1例因术后肠瘘、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于术后第52天死亡,40例痊愈出院。39例随访5~84个月,无因粘连性肠梗阻而再次入院者。结论改良内置管小肠排列术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安全、有效的术式。
2011年18期 v.51;No.752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顾志明;季利江;翁立平;
目的观察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治疗痔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痔病患者,作为治疗组,于超声多普勒引导下行痔动脉结扎术;同期入院行传统内痔结扎外痔切除术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近期复发率分别为80%、17%和87%、10%,两组相比,P均>0.05;但两组间的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相比,P均<0.01。结论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与内痔结扎外痔切除术相比疗效相近,但术后并发症少、恢复时间短。
2011年18期 v.51;No.752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谢俊华;李晓渝;
目的观察Gore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15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10例和对照组105。观察组用Gore平片行Lichtenstein疝修补术,对照组用Bard疝环充填补片行疝修补术。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局部疼痛分别为(43.15±9.25)min、(19.21±3.24)ml、(31.01±7.83)分、3例,对照组分别为(65.43±13.13)min、(31.52±6.47)ml、(39.21±8.62)分、7例,两组相比,P均<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无切口感染和疝复发,对照组4例切口感染、6例疝复发,两组相比,P<0.05。观察组术后有2例出现切口异物感,对照组13例,两组相比,P<0.05。结论 Gore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安全、有效。
2011年18期 v.51;No.752 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伟;牛美兰;
目的观察胸锁关节脱位患者的局部解剖变化及改良式张力带法胸锁关节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23例胸锁关节脱位患者均采用改良式张力带钢丝法胸锁关节固定术治疗,术中测量其锁骨关节面、胸骨关节面的左右径与前后径,测量钢针与两个进针点矢状轴之间的交角,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本组胸骨关节面的左右径为(23.4±2.8)mm、前后径为(14.3±1.9)mm,锁骨关节面的左右径为(23.9±2.7)mm、前后径为(22.5±2.4)mm;钢针与两个进针点矢状轴之间的平均夹角分别为70.8°与76.9°。术后胸锁关节位置均良好,无再次脱位,外观无畸形,患肢活动自如无疼痛。结论胸锁关节的解剖学特点造成前脱位更为多见以及复位后不易保持复位等,改良式张力带法胸锁关节固定术是一种简单易行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2011年18期 v.51;No.752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丽华;张永国;
目的观察颈丛联合臂丛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5例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实验组)采用颈丛联合臂丛阻滞麻醉,与单用臂丛阻滞麻醉的30例(对照组)作比较。结果麻醉过程中,实验组心率(HR)为(98.2±3.2)次/min,对照组为(102.8±8.7)次/min,两组相比,P<0.05;实验组平均动脉压(MAP)为(88.6±22.4)mmHg,对照组为(97.9±12.4)mmHg,两组相比,P<0.05。实验组麻醉完善、不完善和无效者分别为42、2、0例,对照组分别为11、16、3例,两组相比,P<0.05。结论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颈丛联合臂丛阻滞麻醉,麻醉效果更满意。
2011年18期 v.51;No.752 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谢隽;
目的对比观察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56例,其中7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减压术治疗,82例(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颅内压控制情况及GOS。结果术后3、5、7 d观察组颅内压分别为(19.8±2.9)、(17.9±2.4)、(16.0±2.2)mmHg,对照组分别为(28.9±2.8)、(26.3±2.2)、(23.8±2.3)mmHg,两组各时点颅内压相比,P均<0.05。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组恢复良好34例、中残24例、重残1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8例,总有效率为87.8%;对照组恢复良好21例、中残14例、重残13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22例,64.9%;两组总有效率相比,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有效降低颅内压,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
2011年18期 v.51;No.752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