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快速右房起搏制备猪房颤模型及其心肌组织中抗凝血酶测定的研究

    李飞;张卓琦;张超群;徐晤;王志荣;

    目的观察快速右房起搏法制备猪房颤(AF)模型的可靠性及AF易并发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将12只健康家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各6只,模型组以闭胸法快速右房起搏建立AF模型并采用程序刺激或Burst刺激进行鉴定,对照组仅植入电极,不予起搏。两组均于心脏电生理检查结束后迅速开胸取心肌组织,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心肌差异表达蛋白,采用图像分析及质谱法测定抗凝血酶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均成功建立AF模型,且其心肌组织中抗凝血酶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快速右房起搏法制备猪AF模型稳定可靠;AF易并发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为其心肌组织中抗凝血酶表达降低。

    2011年23期 v.51;No.757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蛋白激酶C活性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环氧化酶表达的影响

    宋张娟;邱晓晓;王青;汪洋;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蛋白激酶C(PKC)活性变化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观察1组、观察2组及对照组各10只,前三组均采用冠状动脉分支结扎术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1 h后结束实验;其中观察1组和观察2组分别于冠状动脉结扎术前20 min经股静脉注射佛波酯及多黏菌素B;对照组为假手术组。实验结束后各组均取静脉血,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肌酸激酶(CK)和丙二醛(MDA)水平;处死动物,取心肌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KC和环氧化酶-2(COX-2)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CK、MDA水平明显升高(P<0.01),心肌PKC表达无明显差异、COX-2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观察2组相比,观察1组血清CK、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心肌PKC表达明显升高、COX-2表达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 PKC激活有利于减轻心肌氧化应激损伤,可能机制为下调COX-2表达;此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2011年23期 v.51;No.757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替米沙坦预防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复发的效果及机制

    王志敬;周茂峰;许东伟;周辉;孙波;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预防高血压病并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复发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86例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1例和对照组95例,两组均口服胺碘酮,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同时口服替米沙坦20~80 mg/d,均连续治疗6个月;两组血压控制不理想者均联用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但对照组停用和避免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随访6个月分别观察两组血压变化,房颤复发例数、发作次数、首次复发时间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变化。结果两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无显著差异;观察组6个月末房颤复发例数与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首次复发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观察组6个月末LVEDD、LAD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米沙坦可预防高血压病并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复发,机制主要是抑制心房重构。

    2011年23期 v.51;No.757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AMI患者心电图碎裂QRS波发生情况与梗死部位及严重心律失常的关系

    梁芳;张伟;古萍;谭念玲;沈春莲;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碎裂QRS波(QRSf)及其出现导联数在临床检测心律失常所致心源性猝死高危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AMI患者入院后3 d心电图QRSf发生情况,并分析其与梗死部位及严重心律失常(SAR)的关系。结果心电图出现QRSf者高度以上房室阻滞、房扑/房颤、室性早搏、多形室速、室扑/室颤发生率及下壁心梗分布率均显著高于无QRSf者(P<0.05);QRSf出现在2个导联以上者多形室速、室扑/室颤发生率显著高于出现在2个导联者(P<0.05)。结论 AMI患者QRSf发生情况与梗死部位及SAR(尤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密切相关,QRSf出现在多导联者应作为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治疗,以避免心源性猝死的发生;QRSf导联分布及数量是否与心律失常发生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2011年23期 v.51;No.757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间血压升高的相关因素分析

    朱艳利;王秀莉;朱学梅;卓晶明;李文华;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晨间血压升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例EH患者进行血压监测并记录晨峰(睡—谷晨峰值>10 mmHg)发生情况,比较发生晨峰者和未发生者一般资料及血脂、空腹血糖(FBG)、胰岛素(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睡—谷晨峰值与上述指标的关系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59例血压出现晨峰现象(晨峰组),余142例未出现(非晨峰组);两组一般资料及血脂均无显著差异;晨峰组FBG、INS、FIB、HOMA-IR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P均<0.05);晨峰组睡—谷晨峰值与FBG、INS、FIB、HOMA-IR均呈现正相关。结论高血糖、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及血液高凝状态等与EH患者晨间血压升高有关。

    2011年23期 v.51;No.757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转化生长因子-β对人Th17细胞增殖的影响

    郭振兴;郑翠玲;陈振萍;董文川;杨仁池;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对人Th17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磁珠分离正常人CD4+T细胞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置于含5μg/ml植物凝集素和5 ng/ml人重组IL-2的IMDM培养基中,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入100 IU/ml TGF-β,均于37℃、5%CO2孵箱中培养4 d。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细胞上清中IL-17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内IL-17比例(Th17细胞数量)。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CD4+T细胞上清中IL-17蛋白水平分别为(6.11±9.20)、(15.07±12.70)pg/ml,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7);观察组和对照组Th17细胞数量分别为2.45%±0.62%、2.81%±0.44%,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TGF-β在体外能通过抑制人Th17细胞增殖而调节其免疫作用。

    2011年23期 v.51;No.757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运动发育异常儿童听觉认知电位P300特征分析及意义

    张新安;

    目的探讨运动发育异常儿童听觉认知电位P300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运动发育异常儿童(观察组)及3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采用32导事件相关电位仪进行P300潜伏期、波幅、波形及地形图分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不同脑部分区P30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波形及地形图分布异常发生率高(P<0.05、0.01)。结论运动发育异常儿童听觉认知电位P300特征存在典型变化,临床可将其作为此类儿童运动发育生理病理及疗效观察的参考指标。

    2011年23期 v.51;No.757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三氧化二砷对rIL-13诱导肺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炎性介质表达的影响

    肖莉;李凤春;李振华;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的抗肺纤维化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肺成纤维NIH3T3细胞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仅予DMEM培养基,观察组予80 ng/ml重组白细胞介素(rIL)-13及不同浓度As2O3处理24、48 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CP)-1αmRNA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IL-6、IL-8水平。结果 As2O3处理后细胞增殖明显受抑,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P<0.01);rIL-13处理后细胞MCP-1αmRNA和IL-6、IL-8表达增强,联用As2O3后此作用明显受抑(P<0.01)。结论 As2O3可能通过抑制rIL-13诱导的肺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炎性介质表达而发挥抗肺纤维化作用。

    2011年23期 v.51;No.757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HBsAg及AFP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苏士珂;潘雷;孟凡迎;代学强;周旭;

    目的进一步探讨HBV感染在肝细胞癌(HC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40份HCC、癌旁肝组织标本及6份正常肝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HBsAg与甲胎蛋白(AFP)表达。结果正常肝组织中HBsAg及AFP表达均为阴性;HCC和癌旁肝组织中HBsAg及AFP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90%(P<0.05),HCC和癌旁肝组织AFP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7.5%、82.5%(P>0.05);HCC及癌旁肝组织中HBsAg阳性者AFP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HBsAg阴性者(P<0.05)。结论 HBV感染可能通过诱发肝细胞产生AFP参与HCC发病,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1年23期 v.51;No.757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告读者

  • 《山东医药》投稿须知

    <正>稿件字数:论著、综述与讲座等一般不超过6 000字,临床研究、基础研究一般不超过4 000字,经验交流、临床札记等不超过2 000字。

    2011年23期 v.51;No.757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瑞舒伐他汀对老年心肌梗死大鼠左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

    冯艳红;孙海龙;张华荣;石娇娇;许波;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老年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左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36只老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瑞舒伐他汀组各12只,后两组均建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梗死模型,瑞舒伐他汀组于制模成功后予瑞舒伐他汀钙灌胃4周。制模前和制模后14、28、56 d分别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56 d测定心肌瘢痕指数和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制模后心肌梗死组和瑞舒伐他汀组LVFS、LVEF显著减小,LVDD、LVDS显著增大(P均<0.01);制模后28、56 d瑞舒伐他汀组LVDS低于心肌梗死组(P<0.05、0.01),LVFS和LVEF均显著高于心肌梗死组(P均<0.01);制模后56 d瑞舒伐他汀组心肌瘢痕指数小于心肌梗死组(P<0.05);瑞舒伐他汀组和心肌梗死组AI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但瑞舒伐他汀组显著低于心肌梗死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改善老年大鼠心肌梗死后的左室重构和左室功能,机制可能为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此为治疗和预防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1年23期 v.51;No.757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GLUT4 mRNA在糖尿病大鼠骨骼肌及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金实;刘聪;任剑明;纪红梅;任蕾;

    目的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mRNA表达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4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高脂组各10只、高血糖组及糖尿病组各13只,分别采用高脂饮食及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方法制备高脂、高血糖及2型糖尿病模型。10周末实验结束后,分别取血测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指数(ISI);采用RT-PCR检测骨骼肌、脂肪组织中GLUT4 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FBG、FINS及ISI显著升高、骨骼肌及脂肪组织中GLUT4 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高血糖组、高脂组骨骼肌和脂肪组织中GLUT4 mRNA表达亦显著低于对照组,四组GLUT4 mRNA在骨骼肌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脂肪组织(P<0.01、0.05)。结论 GLUT4 mRNA在骨骼肌中的表达高于脂肪组织;高脂饮食、高血糖可通过下调GLUT4 mRNA表达加重胰岛素抵抗,进而诱发2型糖尿病。

    2011年23期 v.51;No.757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MHD患者血清hs-CRP、cTnT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

    赵莲英;刘煜;刘文利;呼金田;栗君香;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肌肌钙蛋白(cTnT)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11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136例MHD患者(MHD组)血清hs-CRP、cTnT水平,随访3 a记录心血管事件及死亡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两指标水平升高者的死亡危险度。结果 MHD组hs-CRP和cTnT阳性率分别为54%、30%,联合检测阳性率为73%;MHD组血清hs-CRP和cTn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其中hs-CRP和cTnT升高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血管事件病死率、总病死率均显著高于两指标正常者(P均<0.05),hs-CRP和cTnT均为MH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hs-CRP和cTnT均为MHD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联合检测两指标有助于此类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早期诊断。

    2011年23期 v.51;No.757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药物综合治疗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心房舒张期功能的影响

    张新文;李三潭;姚志勇;林无生;李忠信;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PAF)患者左心房舒张期功能变化及药物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对83例PAF患者(PAF组)于确诊后予营养心肌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综合治疗,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分析系统测定左心房舒张功能指标,并随访判定疗效。设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AF组治疗前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最大流速(EV)降低、二尖瓣血流心房收缩期最大流速(AV)增大、EV/AV减小、左心房等容舒张时间(LVRT)延长、左心房内径(LAD)增加(P均<0.05),而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无显著差异;PAF组治疗后上述左心房功能指标显著改善,且总有效率达89.39%。结论 PAF患者存在明显左心房舒张期功能障碍,药物综合治疗近期效果确切,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2011年23期 v.51;No.757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贝那普利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EH 76例效果观察

    甄杰;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同期收治的152例老年E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6例,两组均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 mg/次、1次/d,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口服贝那普利10 mg/次、1次/d;服药1周未能达目标血压者将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增至5 mg/次、贝那普利增至15 mg/次,疗程均为6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EH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

    2011年23期 v.51;No.757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冠心病患者血清CRP、IL-6、TNF-α水平测定及分析

    李园春;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IL-6、TNF-α在冠心病(CH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90例CHD患者[CHD组,急性心肌梗死(AMI)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4例、稳定型心绞痛(SAP)24例]及2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测定血清CRP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和TNF-α水平。结果 CHD组血清CRP、IL-6、TNF-α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AMI、UAP患者显著高于SAP患者(P均<0.05);AMI和UAP患者三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 CRP、IL-6和TNF-α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监测其水平变化对于CHD的诊断、病情判断以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意义。

    2011年23期 v.51;No.757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52例AMI患者的溶栓疗效及溶栓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析

    许勤华;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溶栓效果及其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方法对52例AMI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血管再通情况及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43例血管再通(82.69%)、9例(17.31%)未达血管再通标准,其溶栓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58.1%、22.2%(P<0.05)。结论 AMI患者溶栓治疗效果确切;溶栓后血管再通者易并发心律失常,但一般对症处理后可有效控制。

    2011年23期 v.51;No.757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法舒地尔辅助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41例效果观察

    张晓璐;王晓艳;刘永;

    目的观察法舒地尔辅助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同期收治的82例冠心病CH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均予内科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同时静滴法舒地尔,连续治疗10 d/月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血清B型尿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及E/A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浆BNP水平均显著下降,LVEF、E/A明显升高,尤以观察组为著(P均<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法舒地尔辅助治疗冠心病CHF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

    2011年23期 v.51;No.757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3例疗效观察

    陈丽萍;周万先;武俊华;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方法将同期收治的8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及尿激酶静滴,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于溶栓后6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两组疗程均为7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显著进步17例、进步1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显著进步+进步)为76.7%,对照组显著进步9例、进步15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55.8%,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治疗AMI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2011年23期 v.51;No.757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非杓型EH患者RAAS及靶器官损害指标测定与分析

    陈莘桃;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血压昼夜节律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及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同期收治的49例EH患者,其中血压昼夜节律为非杓型23例(A组)、杓型26例(B组),分别检测两组RAAS指标包括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留取清晨中段尿,测定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结果 A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LVDD、IVST、24 h尿蛋白定量均明显大于B组(P均<0.05)。结论非杓型分布EH患者发生RAAS异常及靶器官并发症的危险性更高。

    2011年23期 v.51;No.757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冠心病患者血清MMP-9、IL-6、hs-CRP水平检测及分析

    张金山;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例(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8例(UAP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5例(SAP组)和健康查体者25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MMP-9和IL-6水平,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 AMI组和UAP组血清MMP-9、IL-6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及对照组,尤以AMI组为著(P均<0.05);SAP组及对照组三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 MMP-9、IL-6和hs-CRP水平与冠心病发生、发展有关,联合检测其水平有利于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预后判定。

    2011年23期 v.51;No.757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及分析

    张建军;吕伟权;周琳琳;黄辉传;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性变化及其与糖尿病肾损害的关系。方法对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和3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其血压昼夜节律性变化。结果观察组昼夜平均动脉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正常勺型血压节律者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并随尿蛋白排泄量增多而加剧(P<0.05、0.01)。结论糖尿病患者早期即可出现血压昼夜节律性异常,并与肾损害有关;临床应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及针对性治疗,以最大程度延缓糖尿病肾病产生。

    2011年23期 v.51;No.757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冠心病患者血清MMP-9和hs-CRP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王艳丽;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夹心ELISA法检测77例CHD患者(CHD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MMP-9、hs-CRP水平,并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 CHD组血清MMP-9、hs-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P<0.05、0.01);血清MMP-9、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937(P<0.01)。结论 MMP-9、hs-CRP在CHD发生、发展中起协同作用,检测两者水平可预测和评价CHD危险程度及预后。

    2011年23期 v.51;No.757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低分子肝素辅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32例临床观察

    石红梅;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辅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同期收治的6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均予扩冠、祛聚、心肌保护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疗程7~10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随访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随访4个月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辅助治疗ACS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2011年23期 v.51;No.757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托拉塞米辅助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44例疗效观察

    彭颖静;高勇;

    目的观察托拉塞米辅助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老年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均予CHF常规治疗,并分别予托拉塞米、呋塞米静注,疗程均为7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托拉塞米辅助治疗老年CHF效果确切,且安全性高。

    2011年23期 v.51;No.757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hs-CRP水平测定及其与心血管病危险的关系

    曹俊英;

    目的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危险评估中的作用。方法检测16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hs-CRP水平,并对hs-CRP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行Spearmen等级相关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进行中远期预后分析。结果并冠心病者血浆hs-CRP水平显著高于不并冠心病者,尤以伴急性心肌梗死者为著(P均<0.05);血浆hs-CRP水平与高血压、吸烟呈正相关,P均<0.05(r=0.75、0.23);并冠心病者随访1个月后死亡者血浆hs-CRP水平显著高于存活者,hs-CRP≥3 mg/L者半年生存曲线明显低于≤3 mg/L者(P均<0.05)。结论检测hs-CRP水平在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险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

    2011年23期 v.51;No.757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三联活菌片联合去甲万古霉素治疗伪膜性肠炎28例效果观察

    刘云涛;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下称三联活菌片)联合去甲万古霉素治疗伪膜性肠炎(PM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同期收治的56例PM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口服三联活菌片和去甲万古霉素,对照组口服灭滴灵片,均连续治疗7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各种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三联活菌片联合去甲万古霉素治疗PMC疗效好、见效快。

    2011年23期 v.51;No.757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MRI在脑梗死后软化灶和V-R腔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陈坤;亓敏;史浩;冯秀芝;

    目的探讨MRI在脑梗死后软化灶和血管周围间隙(V-R腔)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临床随访证实的43例(共108个)脑软化灶患者与32例(共51个)V-R腔患者行常规磁共振T1WI、T2WI和FLAIR扫描,观察两种病灶的数量、位置、大小、形态、信号征象。结果脑梗死后软化灶和V-R腔在MRI常规序列上均表现为小点状或小片状病灶,直径约1 cm;病灶均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内部信号均匀,边界清楚;前者多位于基底节、放射冠和半卵圆中心,而后者多位于前联合、大脑半球皮髓质交界区和中脑;前者多形态不规则、边界不光滑,而后者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光滑规则;前者在FLAIR序列上可见病灶周围呈环状高信号表现,后者无此特征。结论 MRI可通过观察病灶部位、形态和是否具有FLAIR周边高信号等对脑梗死后软化灶和V-R腔进行鉴别诊断。

    2011年23期 v.51;No.757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丙戊酸镁联合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23例疗效观察

    刘忠;孙玉涛;王立娟;

    目的观察帕利哌酮联合丙戊酸镁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均予帕利哌酮6~9 mg/d晨间顿服,观察组同时加服丙戊酸镁250~900mg/d,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两组各项因子得分进行评定,治疗后采用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两组用药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及精神病理症状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尤以观察组为著(P<0.05);观察组TE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丙戊酸镁联合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确切、安全性好。

    2011年23期 v.51;No.757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无创正压通气辅助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

    陈杰;

    目的探讨急诊无创正压通气(NIPPV)辅助治疗急性左心衰竭(ALH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同期收治的80例老年ALH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予心电监护及ALHF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行急诊NIPPV。根据NIPPV治疗前后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及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24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为92.5%,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应用NIPPV辅助治疗ALHF疗效较好,且操作简单、安全性高。

    2011年23期 v.51;No.757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一针法颈丛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患者手术中的应用

    于复新;

    目的观察一针法颈丛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患者手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60例行锁骨骨折、肩锁关节脱位及其内固定物取出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90例,两组麻醉诱导相同,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局麻药物甲磺酸罗哌卡因+利多卡因行一针法颈丛阻滞麻醉,对照组则采用相同药物行传统臂丛肌间沟法局麻,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及麻醉操作时间等。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且麻醉操作时间短、麻醉效果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一针法颈丛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患者手术中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性高,且具有操作简单、用药量小、定位准确等优点,值得临床借鉴。

    2011年23期 v.51;No.757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两种修复方法用于伴掌侧皮肤动脉缺损断指再植术的效果分析

    王春渤;马世伟;于尧;

    目的探讨以邻指指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和游离静脉皮瓣修复术治疗伴掌侧皮肤动脉缺损断指的可行性。方法对45例伴掌侧皮肤动脉缺损断指患者分别行以邻指指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和游离静脉皮瓣修复术,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45例断指及皮瓣全部成活,仅1例术后3 d发生静脉回流障碍,切开后发现皮瓣边缘坏死、经换药愈合;术后5个月25例未携带指神经的皮瓣感觉亦重新建立。结论以邻指指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和游离静脉皮瓣修复术治疗伴掌侧皮肤动脉缺损断指效果确切,且患者易接受。

    2011年23期 v.51;No.757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帕洛诺司琼及昂丹司琼预防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效果对比

    吴军;李玉华;

    目的比较帕洛诺司琼、昂丹司琼预防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2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均行顺铂等药物化疗,并分别予帕洛诺司琼、昂丹司琼预防恶心、呕吐反应;观察两组恶心、呕吐控制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急性期恶心、呕吐有效控制率分别为75.00%、62.5%(P>0.05),延迟期分别为75.00%、31.25%(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8.75%。结论帕洛诺司琼预防化疗所致恶性、呕吐的安全性与昂丹司琼相似,但效果优于后者且临床使用方便。

    2011年23期 v.51;No.757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西替利嗪、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与血清IgE水平的关系

    栾红;王英杰;孟宪敏;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西替利嗪、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将同期收治的12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1组、对照2组各40例,分别予卡介菌多糖核酸+西替利嗪+雷尼替丁、卡介菌多糖核酸、西替利嗪+雷尼替丁治疗,观察三组疗效并分析其与治疗前血清IgE水平的关系,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均<0.01),其中治疗前血清IgE升高与正常者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三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偶有嗜睡、口干等,但症状轻微、停药后自行消失。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西替利嗪、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且疗效与治疗前血清IgE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2011年23期 v.51;No.757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BiPAP对COPD患者SaO_2水平及肺动脉压的影响

    周丽娟;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夜间低氧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同期收治的98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及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予吸氧、改善通气、消炎、平喘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BiPAP辅助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脉搏血氧饱和度(SaO2)水平、肺动脉压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夜间SaO2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而肺动脉压则反之(P均<0.05)。结论 BiPAP辅助治疗COPD可明显纠正夜间低氧血症及提高临床疗效。

    2011年23期 v.51;No.757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80例感染性疾病患儿血清CRP及WBC水平检测及分析

    郑淑芳;李拥军;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WBC水平检测在感染性疾病鉴别诊断及治疗指导中的价值。方法对40例上呼吸道细菌性感染患儿(细菌组)及40例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患儿(病毒组)均予对症治疗,并于治疗前及痊愈后分别检测血清CRP及WBC水平,同时设40例健康查体儿童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细菌组血清CRP和WBC显著高于病毒组及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三组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细菌组血清CRP和WBC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CRP和WBC联合检测对儿童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疗效判定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2011年23期 v.51;No.757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乙肝患者外周血IL-18、TGF-β_1、ALT、TBIL、HBV-DNA定量测定及分析

    刘曦东;

    目的进一步探讨细胞因子水平及HBV-DNA定量与乙型病毒性肝炎(下称乙肝)患者肝功能损伤及病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67例乙肝患者(乙肝组)及2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分别对其外周血IL-18、转化生长因子(TGF)-β1、ALT、总胆红素(TBIL)、HBV-DNA定量进行测定,并分析各指标间的关系。结果乙肝组血清IL-18、TGF-β1及ALT、TBI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IL-18、TGF-β1水平随病情程度加重逐渐升高,TGF-β1在肝硬化者升高显著(P均<0.01);IL-18与ALT、TBIL呈正相关;乙肝组血清HBV-DNA定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与病情及IL-18、TGF-β1、ALT、TBIL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血清IL-18、TGF-β1水平可作为判断肝脏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其中TGF-β1水平升高对早期肝硬化具有诊断价值;HBV-DNA定量与肝功能及肝脏损伤程度无明显相关。

    2011年23期 v.51;No.757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64例无SCIWFD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

    潘宏;薛锋;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SCIWFD)临床诊断及治疗指导中的意义。方法对同期收治的64例颈部外伤后SCIWFD患者分别行颈椎CT、X线、MRI检查。结果本组均未见颈椎骨折现象,其中CT和X线检查示椎体后骨质增生10例、颈椎病理性前凸或后凸17例、椎间隙狭窄12例、钩椎关节骨质增生6例、椎间孔缩小4例、棘突间距增宽4例;MRI检查示颈椎间盘退变分级平均为2.3级,其中后纵韧带骨化10例、椎间盘突出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17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14例、退变性颈椎管狭窄6例、黄韧带骨化9例、并颈椎不稳8例。结论 CT、X线、MRI检查可为SCIWFD提供准确的术前影像学诊断,此对选择正确的治疗措施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2011年23期 v.51;No.757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34例临床治疗体会

    孙茜;

    目的探讨对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进行综合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对34例胃肠功能障碍新生儿采取积极控制原发病、纠正各系统器官功能障碍、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感染、清除病灶及保护心、脑、肺、肾等重要生命器官功能等治疗措施,观察疗效。结果自动出院1例,死亡1例,余32例(94.12%)均治愈出院。结论对胃肠功能障碍新生儿及早行对因、对症及支持等综合治疗有利于控制病情进展、降低病死率。

    2011年23期 v.51;No.757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ET、IL-6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樊淑敏;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脑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同期收治的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入院后均予脱水降颅压及对症支持等常规治疗措施。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依达拉奉30 mg静滴,每日2次,连续治疗14 d。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第7、14天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内皮素(ET)、IL-6水平,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ET、IL-6水平及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尤以观察组为著(P均<0.05)。结论依达拉奉可明显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可能机制为抑制自由基生成、减轻炎症反应等。

    2011年23期 v.51;No.757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呼吸音成像技术在气道阻塞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熊瑛霞;王真;

    目的观察呼吸音成像技术鉴别急性呼吸困难病因的价值。方法采用呼吸音成像技术采集32例气道阻塞性疾病(OAD)性呼吸困难患者(OAD组)、39例非OAD性呼吸困难患者(非OAD组)及16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的呼吸音,比较动态和静态图像特征、计算呼吸周期吸气峰(PIV)和呼气峰(PEV)比值(I/E振动峰值比)、吸气及呼气时间比值(I/E时间比)。结果与其他两组比较,OAD组动态、静态图像特征具有明显异质性,且I/E振动峰值比、I/E时间比显著降低(P均<0.01)。结论呼吸音成像技术可初步鉴别急性呼吸困难病因,在OAD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2011年23期 v.51;No.757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四联疗法治疗小儿伴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41例效果观察

    武国霞;

    目的观察四联疗法治疗小儿伴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同期收治的82 HP感染消化性溃疡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前者采用洛赛克+铋剂+四环素+替硝唑四联疗法,后者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观察两组溃疡灶愈合率、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溃疡愈合率和HP根除率分别为98.7%、98.2%,对照组分别为79.7%、81.9%,组间比较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6%、41.5%(P<0.05)。结论四联疗法治疗小儿伴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效果确切、患者耐受性好。

    2011年23期 v.51;No.757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MAP患者血清C肽和胰高血糖素水平测定及分析

    吉丽;段雅;郑宪玲;罗玲;王颖霞;孙存序;张贵堂;

    目的探讨急性轻症胰腺炎(MAP)患者血清C肽(CP)和胰高血糖素(GG)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60例MAP患者(MAP组)于发病后48 h内及恢复期第1、3、8天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CP、GG,同时以60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结果发病后48 h内MAP组血清CP、C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均于恢复期开始下降(尤以后者为著),P均<0.05。结论血清CP、GG水平在MAP急性期升高、恢复期逐渐降低(尤以后者为著),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的指标。

    2011年23期 v.51;No.757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两种盐酸吡格列酮片分别联用盐酸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熊坤海;牟丽莉;

    目的观察国产和进口盐酸吡格列酮片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同期收治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口服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口服国产及进口盐酸吡格列酮片,连用6个月。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17例(48.57%)、有效17例(48.57%)、无效1例、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为97.14%,对照组显效18例(51.43%)、有效15例(42.86%)、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29%,两组显效率、有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两组不良反应均主要表现为水肿、胃痛或胃部不适,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且均可坚持治疗。结论国产或进口盐酸吡格列酮片联用盐酸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均疗效佳、毒副作用小,但前者费用更为低廉。

    2011年23期 v.51;No.757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35例初发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的胰岛功能测定及分析

    沈静雪;田坚;

    目的观察肥胖对初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67例初发T2DM患者(T2DM组)和40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血糖正常者(对照组),分别测定血糖、胰岛素并计算胰岛功能指标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测量腰围并分析其与胰岛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 HOMA-IR水平依次为T2DM组肥胖者>T2DM组非肥胖者>对照组肥胖者>对照组非肥胖者,且HOMA-IR与腰围呈正相关;T2DM组肥胖者HOMA-β略高于非肥胖者,但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初发T2DM患者,肥胖可能增强其胰岛素分泌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状态;有效减肥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积极纠正脂毒性有利于恢复胰岛分泌功能。

    2011年23期 v.51;No.757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82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及分析

    马秋玲;

    目的观察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MPP患儿88例(MPP组)、细菌性肺炎患儿75例(细菌组)、病毒性肺炎患儿53例(病毒组)及同期健康体检儿童60例(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四组血清CRP水平(前三组均为入院时测定),以>8 mg/L判定为阳性。结果 MPP组血清CRP阳性率及水平显著高于病毒组和对照组、但显著低于细菌组,且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者显著高于不伴SIRS者(P均<0.05)。结论 MPP患儿血清CRP水平存在特征性变化,临床可据此进行辅助诊断及病情判断。

    2011年23期 v.51;No.757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测定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杨阳;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散射浊度法分别检测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及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CRP水平,同时对梗死组于治疗4周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估预后。结果梗死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轻型<中型<重型(P均<0.05);治疗后4周梗死组CRP异常者总有效率显著低于CRP正常者(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CRP水平显著升高,并与病情及预后有关,据此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有助于减少卒中复发、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2011年23期 v.51;No.757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腹腔镜下和腹式子宫次全切除术临床效果分析

    林莉萍;陈丽珍;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及腹式子宫次全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同期收治的351例拟行子宫次全切除术的子宫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87例和开腹组264例,分别行腹腔镜下和腹式子宫次全切除术,观察两组术中、术后一般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无中转开腹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镇痛剂使用率、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方面均显著优于开腹组,P均<0.05。结论经腹腔镜和腹式子宫次全切除术各有优缺点,但前者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等优点;临床医师应于术前综合评估病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2011年23期 v.51;No.757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乌司他丁联合奥曲肽对急性轻症胰腺炎患者四种血清IL水平的影响

    潘红芳;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联合奥曲肽对急性轻症胰腺炎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及临床效果。方法将同期收治的6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予禁食、鼻胃管减压、止痛、支持、改善微循环等常规措施及奥曲肽治疗,观察组同时予乌司他丁静滴。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血清IL-1、IL-6、IL-10、IL-12水平并判定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四种血清IL水平均显著下降,尤以观察组为著(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奥曲肽可显著减轻急性轻症胰腺炎患者的炎性反应、临床效果好。

    2011年23期 v.51;No.757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RMPP患儿血清IL-2、IL-6、IL-10和TGF-β_1检测及分析

    史良俊;王俐;张瑞连;

    目的探讨IL-2、IL-6、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发病中的作用,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5例RMPP患儿(RMPP组),分别于急性期和恢复期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2、IL-6、IL-10和TGF-β1,并与2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MPP组)和15例健康儿童(对照组)对照。结果 RMPP组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IL-2、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MPP组和对照组,IL-6、TGF-β1水平均显著高于MPP组和对照组(P均<0.05);RMPP组和MPP组组内上述各项指标在急性期及恢复期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恢复期MPP组IL-2、IL-6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IL-2、IL-6、IL-10和TGF-β1可能参与了RMPP的发病机制,检测其血清水平可为临床判断MPP病情及预后提供依据。

    2011年23期 v.51;No.757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222例临床体会

    马勇;初雪云;张波;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技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效果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通过输尿管镜结合气压弹道碎石机对222例输尿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手术效果,随访记录结石排出情况。结果碎石成功率为96.4%(214/222)、6例结石冲回肾盂,留置双"J"管后行体外冲击波碎石;2例输尿管镜插入失败,改为开放取石;随访1~6个月,所有病例1个月内结石全部排尽,无肾积水及输尿管狭窄。结论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创伤小、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少。

    2011年23期 v.51;No.757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纳洛酮联合依达拉奉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疗效观察

    姜晴晴;

    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予ACI常规综合治疗及依达拉奉静滴,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纳洛酮。观察两组疗效、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3%(53/60)、76.7%(46/60),P<0.01;观察组治疗后NDS和ADL评分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纳洛酮联合依达拉奉治疗ACI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不良反应少。

    2011年23期 v.51;No.757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

    周明琪;

    目的观察普米克令舒氧气超声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及机制。方法将同期收治的71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均予抗感染、化痰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硫酸特布他林混悬液+普米克令舒以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器雾化吸入,对照组则将药液换为硫酸特布他林混悬液+病毒唑,疗程5~7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气道阻力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气道阻力降低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确切,机制可能与降低气道阻力有关。

    2011年23期 v.51;No.757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DN患者血浆内皮素-1水平测定及甲磺酸氨氯地平对其的影响

    苗艳;曹慧霞;朱清;邵凤民;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DN)患者内皮功能变化及甲磺酸氨氯地平的保护作用。方法对56例DN患者(早期DN26例,临床DN30例)予常规治疗8周,在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后口服甲磺酸氨氯地平。观察给药前及给药后8、12周血浆内皮素(ET)-1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变化,分析两指标的关系。结果治疗前早期DN患者血浆ET-1、UAER均显著高于临床DN患者,两两比较P均<0.01;治疗8、12周后血浆ET-1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UAER略有下降(P>0.05);血浆ET-1与UAER水平呈正相关,P<0.05(r=0.62)。结论 DN患者存在明显内皮功能损害;甲磺酸氨氯地平有明显内皮保护作用,此可能为其降压外的肾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2011年23期 v.51;No.757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帕罗西汀联合西比灵治疗中青年女性偏头痛40例疗效观察

    周艳丽;赵莘瑜;滕军放;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联合西比灵治疗中青年女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D组各40例,A组服用帕罗西汀+西比灵,B组服用西比灵+维生素C,C、D组分别服用西比灵及帕罗西汀,各组均连续服用12周。观察两组头痛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其余三组(P<0.05、0.01),B、C、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组不良反应均轻微,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帕罗西汀联合西比灵治疗中青年女性偏头痛效果确切、安全性高。

    2011年23期 v.51;No.757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恩必普联合敏使朗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60例效果观察

    李莉;唐菱;邵旸;

    目的观察恩必普联合敏使朗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同期收治的120例VB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予VBI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同时口服敏使朗、连用30 d,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服恩必普。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3%、58.3%(P<0.05);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恩必普联合敏使朗治疗VBI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且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

    2011年23期 v.51;No.757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COPD患者急性发作的诱发因素调查及治疗前后肺功能检测

    汪家坤;黄丽蓉;史灵芝;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急性发作的诱发因素及肺功能变化。方法筛选86例典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其诱发因素;常规治疗前后测定肺功能。结果 86例患者均按要求完成问卷,周围环境空气污染(如使用煤球烹饪等)、吸烟、每日吸烟支数、受教育程度、近期呼吸系统感染与COPD具有明显相关性;治疗前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预计值、肺内气体最大呼出流速(PEF)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诱发COPD急性发作的因素较多,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有关人群的健康教育;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肺功能受损,常规对症治疗效果确切。

    2011年23期 v.51;No.757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CP-1、MMP-9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李登花;夏英;王金苏;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及阿托伐他汀的疗效。方法将首次发生急性脑梗死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疗程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MCP-1和MMP-9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MCP-1、MMP-9水平及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尤以治疗组为著(P均<0.05)。结论 MCP-1和MMP-9可能参与了脑梗死的免疫炎症过程;阿托伐他汀可通过抗炎等作用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

    2011年23期 v.51;No.757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辅助治疗OSAS并高血压32例效果观察

    刘静;

    目的观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辅助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S)并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同期收治的64例OSAS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予常规降压药物等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于晚间加用CPAP治疗,疗程均为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最长呼吸暂停时间(LAT)并监测血压参数。结果两组治疗后AHI、LSaO2、LAT及血压参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尤以观察组为著(P<0.05或0.01)。结论 CPAP辅助治疗OSAS并高血压可同时改善气体交换功能及增强降压效果。

    2011年23期 v.51;No.757 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结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VEGF-C、血清IGF-1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殷志韬;

    目的探讨结肠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变化在结肠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同期手术的60例结肠癌患者(结肠癌组)及15例因外伤而切除正常结肠组织的患者(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中VEGF-C、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手术前后血清IGF-1水平。结果结肠癌组各期患者结肠组织中VEGF-C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肠癌组各期患者术后血清IGF-1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尤以B、C、D期为著(P<0.05、0.01)。结论结肠组织中VEGF-C、血清IGF-1可作为结肠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标志物;两者可能成为防治结肠癌的新作用靶点。

    2011年23期 v.51;No.757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贝复济联合爱银康治疗褥疮16例效果观察

    韩文杰;隗温;欧敏;

    目的观察贝复济联合爱银康治疗褥疮的疗效。方法将同期收治的32例(71处)褥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6例(褥疮分别为38、33处),两组均予常规消毒、清创,其后观察组疮面予贝复济喷洒(以药液不溢出为宜)及爱银康外敷,无菌纱布包扎,隔日换药1次;对照组疮面则予醋酸氯已定清洗、无菌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14 d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6处、显效30处、好转2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为100.00%,对照组显效8处、好转17处、无效8处、总有效率为75.76%,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χ2=8.099)。结论贝复济联合爱银康治疗褥疮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借鉴。

    2011年23期 v.51;No.757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时机及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分析

    王公明;

    目的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最佳时机及影响中转开腹的因素。方法将159例行LC治疗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按出现症状距手术时间分为四组,<48 h为A组、48~72 h为B组、>72 h为C组、2~4周为D组,比较其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影响LC中转开腹率的相关因素。结果四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A组手术时间最短、中转开腹率最低,C组则反之(P<0.05);患者体温、胆囊肿大、白细胞计数、胆囊壁厚度、手术时机等7个因素与LC中转开腹率有关。结论症状发作后48 h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施行LC的最佳时机;体温、白细胞计数、胆囊肿大、手术时机等7个因素与手术中转开腹率相关。

    2011年23期 v.51;No.757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丙种球蛋白对病毒性脑炎患儿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

    吕建军;庞宝东;曹丽华;刘寅;董琰;王晓青;李树华;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对病毒性脑炎患儿免疫状态的影响及临床价值。方法将同期收治的6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丙种球蛋白静滴(总量2 g/kg),疗程2周。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免疫球蛋白IgA、IgE、IgG和IgM,电化学发光法检测IL-1、TNF-α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IgG显著升高,IL-1、TNF-α水平显著降低,CD4+水平显著升高、CD8+水平显著下降(P均<0.05)。结论丙种球蛋白可改善病毒性脑炎患儿的免疫状态,有可能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2011年23期 v.51;No.757 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重度产后出血80例临床观察

    陈光虹;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治疗重度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0例符合栓塞治疗指征的重度产后出血患者行TAE,观察手术时间、止血时间、出血量、子宫复旧情况、并发症。结果 80例均在30~60(45.2±5.1)m in完成TAE,其中43例术后3~15 m in阴道流血停止或明显减少,余37例术后第1~10天恶露显著减少、呈淡红色;出血量平均2 300 m l,子宫体按期复旧;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TAE治疗重度产后出血止血效果好、安全性高,但应准确掌握栓塞部位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2011年23期 v.51;No.757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DN患者血清MMP-9、TNF-α水平测定

    王晓青;王鹏虎;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TNF-α在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90例2型糖尿病患者(DM组,单纯2型糖尿病26例、早期DN34例、临床DN30例)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均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MMP-9及TNF-α水平。结果 DM组DN患者血清MMP-9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单纯糖尿病者,血清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单纯糖尿病者,且均随病情加重而逐渐降低或增高(P均<0.05)。结论 MMP-9及TNF-α在DN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其血清水平有助于对DN患者进行病情及预后判断。

    2011年23期 v.51;No.757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专题笔谈

  • 冠心病的分型诊断与临床决策

    付作林;

    <正>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冠状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导致的心肌损害,包括急性暂时性和慢性两大类。

    2011年23期 v.51;No.757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STEMI并发快速心律失常的处理

    李义波;

    <正>心律失常在STEMI患者中很常见,表现形式多样,部分患者无需特殊处理,部分患者则急需救治。STEMI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案制定依赖于各自假定的发病机制、现有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临床试验结果。

    2011年23期 v.51;No.757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薛玉增;刘卫涛;

    <正>自1977年9月美国医生Gruentzig在瑞士苏黎世大学成功完成世界上第一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以来,PCI历经了PTCA、冠脉裸支架(BMS)及冠脉药物涂层

    2011年23期 v.51;No.757 11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和药物治疗

    王英丽;

    <正>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病理学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易损斑块有关,及时诊断及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1诊断要点诊断首先应根据病史、发作诱因、疼痛特点、发作时的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标记物测定结果并结合冠心病危险因

    2011年23期 v.51;No.757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综述与讲座

  • 尾加压素Ⅱ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赵娟;

    <正>尾加压素Ⅱ(UⅡ)最早是从鱼的脊髓尾部下垂体中分离出的生长抑素样环肽,是目前已知最强的缩血管活性肽。人体中一种孤立的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14(GPR14)是UⅡ的特异性受体,主要分布于心血管系统。UⅡ与其受体

    2011年23期 v.51;No.757 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对心肺运动试验中心肺运动方案进行标准化的方法分析

    郭志勇;滕志涛;孙杏云;赵培勇;冯静波;

    <正>心肺运动试验是通过运动刺激分析运动时患者的呼吸气体、通气参数以及监测运动中的代谢指标、心排量、心电图等评估患者心肺功能的一种无创方法。传统的心脏彩超、肺功能仪、心电图等检查大多只能反映静态下心功能,而心肺

    2011年23期 v.51;No.757 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