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建武;张春;黎铁伟;张继全;
目的观察人参皂甙Rh2(GS-Rh2)对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经GS-Rh2处理后,采用MTT法测算细胞抑制率,用流式细胞术测算细胞凋亡率,用RT-PCR检测U251中Bcl-2、Caspase-3 mRNA,用Western blot法检测U251中Bcl-2、Caspase-3蛋白。结果 GS-Rh2对U251具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根据细胞增殖抑制曲线计算出GS-Rh2作用于细胞的抑制浓度(IC),求得IC30、IC50、IC70值分别为10.6、22.3、70.2μg/ml;GS-Rh2可诱导U251凋亡,并呈剂量依赖性。在GS-Rh2作用下,U251中Bcl-2 mRNA、蛋白呈明显低表达,随着GS-Rh2作用时间延长,Caspase-3 mRNA、蛋白表达逐渐增高。结论 GS-Rh2可明显抑制U251增殖,诱导其凋亡,其机制与GS-Rh2下调U251中Bcl-2 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Caspase-3 mRNA及蛋白表达有关。
2011年26期 v.51;No.760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付轩聪;罗荣城;
目的建立基于个人计算机(PC)平台胶质瘤三维可视化模型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弥漫性胶质瘤患者的CT/MRI图像,在PC平台,利用Mimics 10.01软件,对颅骨、脑组织及肿瘤组织CT/MRI图像进行数据分割,分别进行三维数字模型重建,通过三维模型空间配准融合,建立胶质瘤三维可视化模型。结果在PC机平台利用Mimics软件处理后,得到胶质瘤三维可视化模型,能翻转、放大,清晰度高,立体感强,可直观、全面的观察病灶的形态及其局部解剖特征。结论利用PC及Mimics软件能建立符合临床应用要求的胶质瘤三维可视化模型。
2011年26期 v.51;No.760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沈礼芹;蒋金泉;郭建杰;
目的观察人脑创伤后挫裂伤脑组织中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脑水肿变化的关系。方法对20例颅脑损伤患者,于伤后2 h~5 d手术时取挫裂伤脑组织和非功能区正常脑叶(脑减压)组织(3例,为正常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所有标本中AQP4,同时观察血脑屏障(BBB)指数及脑水肿的变化。结果颅脑损伤后2 h~5 d,脑挫裂伤区域脑水肿进行性加重,AQP4表达进行性升高,伤后24~72 h达高峰,二者呈正相关(P<0.05);正常脑叶组织中AQP4表达较挫裂伤区各时点均低(P均<0.05);伤后2~24 h AQP4表达与BBB指数呈正相关(P<0.05),余时点无相关性。结论颅脑外伤后脑挫裂伤组织AQP4表达上调,AQP4可能参与其脑水肿的形成过程。
2011年26期 v.51;No.760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叶立双;卞立松;徐军;王志潮;
目的研究影响重型颅脑损伤(TBI)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建立简便、可靠、临床操作性强的TBI患者预后模型,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重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脑疝、CT环池形态、患者年龄、GCS及手术方式作为观察指标,采用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出院时进行预后分组,采用GCS分级标准,Ⅰ~Ⅱ级患者视为预后不良,Ⅲ~Ⅴ级患者视为预后良好。结果 236例重型TBI患者预后不良129例(54.66%),其中死亡81例(34.32%);预后良好107例(45.34%)。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依次为脑疝、CT环池形态、患者年龄、GCS。最优预后模型方程为In(P/1-P)=1.232×脑疝+1.176×环池形态+1.154×年龄-1.064×GCS+0.012。结论建立了重型TBI患者预后模型。脑疝、CT环池形态、患者年龄、GCS对重型TBI患者的预后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存在脑疝及环池严重受压者预后不良几率增高。
2011年26期 v.51;No.760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李玉文;王松;张全忠;
目的探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TIA诊断标准的82例患者行全脑DSA检查,观察TIA患者颈内动脉和椎—基动脉系统的颅内、颅外段血管情况。结果 82例TIA患者中有血管狭窄或闭塞69例(84.15%),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17例(20.73%),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4例(29.27%),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28例(34.15%)。完全闭塞14例(17.7%),狭窄≥70%者22例(26.83%)、30%~69%者22例(26.83%)、<30%者11例(13.04%),正常13例(18.85%)。狭窄部位可见粥样硬化斑块者54例(占狭窄动脉的78.26%)。按受累血管病变部位发生频率依次为颈内动脉起始处、椎动脉V1~3段、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椎动脉V4段、锁骨下动脉、大脑前动脉、颈总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结论 DSA对TIA病因诊断有重要作用。TIA患者最常见的原因是脑动脉狭窄及动脉斑块,DSA可以确定TIA患者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程度。
2011年26期 v.51;No.760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顾立学;罗俊生;王瑞;冯旭;关宁;霍晓川;
目的构建人胆固醇酯水解酶(hCEH)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hCEH,并观察其转染单核巨噬细胞株U937后,细胞中hCEH的表达情况。方法以人肝细胞L-O2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扩增hCEH编码区序列,将扩增片段插入到pMD19-T载体中,回收、纯化目的片段后亚克隆到pEGFP-N1真核表达载体上,经双酶切、测序鉴定后,转染U937,观察U937中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RT-PCR扩增hCEH基因的编码区序列获得1条约1.7 kb的片段,与预期片段大小相符;以pEGFP-N1为载体,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GFP-N1-hCEH,该质粒可以在U937中表达。结论成功构建pEGFP-N1-hCEH,用其转染U937后,细胞中pEGFP-N1-hCEH大量表达。
2011年26期 v.51;No.760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蒋旭;孙立胜;史冬泉;蒋青;
目的构建含人生长分化因子5(GDF5)基因启动子表达载体pGL3-GDF5,为研究GDF5在骨骼、肌肉发育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扩增人GDF5基因启动子序列,克隆至pGL3-Basic表达载体并转化入大肠杆菌DH10b,双酶切鉴定并测序。结果 PCR扩增后的产物在约854 bp处出现明显的特异性条带,酶切鉴定结果与理论预测值一致,测序未出现碱基突变。结论成功构建了含GDF5基因启动子的表达载体。
2011年26期 v.51;No.760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潘晓华;王墨林;崔行;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3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MDA-MB-231,加入不同终浓度(50、100、200、400、600μmol/L)人参皂苷Rg3,以不加人参皂苷Rg3为对照。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 E)及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5A(CDC25A)表达水平。结果低浓度(≤200μmol/L)的人参皂苷Rg3可促进MDA-MB-231增殖,高浓度(≥400μmol/L)的人参皂苷Rg3则抑制其增殖。与对照细胞比较,低浓度人参皂苷Rg3处理的细胞中Cyclin E及CDC25A的表达增高,高浓度处理者Cyclin E及CDC25A的表达下降(P均<0.01)。结论高浓度人参皂苷Rg3在体外对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周期关键蛋白Cyclin E及CDC25A的表达有关。
2011年26期 v.51;No.760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董超;黄威;刘辉;任今今;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对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增殖的影响。方法分别用10、50、100、200ng/ml的EGF作用于U251(实验组),以不加EGF的细胞为对照组。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MTT法检测U251细胞增殖活力,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U251中Ki-67。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贴壁瘤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排列密集。随着EGF浓度提高,U251的增值能力增加,呈剂量依赖性(P<0.05),以100 ng/ml的EGF促细胞增殖能力最强;200 ng/ml的EGF对U251细胞促增殖作用减弱。在100 ng/ml的EGF作用下,U251中Ki-67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一定浓度的EGF可以促进U251增殖;EGF可以双向调节U251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在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1年26期 v.51;No.760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宋世宾;杨华;陈益民;韩锋;徐卡娅;汪春红;刘沣;
目的探讨多排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4例颅内肿瘤患者术前320排3D-CTA的影像资料。所有原始数据均传送至工作站,采用3D后处理技术观察肿瘤及其相邻血管、血窦、骨性解剖标志的3D关系。以术中所见为评价标准,评估3D-CTA对制定手术入路、确定切除范围及重要毗邻血管保护的指导作用。结果 3D-CTA清晰显示了9例突破鞍隔生长的巨大垂体腺瘤和5例鞍结节脑膜瘤与相邻的大脑前动脉、前床突之间的空间关系;7例蝶骨嵴内1/3脑膜瘤及9例窦旁脑膜瘤与静脉窦、回流静脉、蝶骨嵴的3D关系;对4例脑叶胶质瘤在区分肿瘤供血动脉、引流静脉上存在困难。结论 3D-CTA能充分显示颅内大部分肿瘤的影像特征及其相邻血管、颅骨的立体空间结构;在评估手术入路、术中保护肿瘤相邻动静脉、减少医源性神经功能损害方面有重要价值。
2011年26期 v.51;No.760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全忠;任建军;张信芳;李文帅;宋景元;
目的观察法舒地尔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70例aSA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常规治疗+法舒地尔)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35例。两组均于发病后1、3、7、10、14 d采集静脉血。另选15例健康查体者为正常对照(正常组),查体时一次性采集。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中ET-1,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大脑中动脉(MCA)的流速。结果观察组aSAH后1~10 d、对照组在aSAH后1~14 d时的血浆ET-1均高于正常组(P均<0.05),aSAH后14 d时观察组血浆ET-1水平与正常组相当(P>0.05),aSAH后1 d时的血浆ET-1水平观察组与对照组近似(P>0.05),3~14 d时观察组血浆ET-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SAH后发生脑血管痉挛4例、对照组16例(P<0.05)。结论法舒地尔能降低aSAH患者血浆ET-1水平,这可能是其预防脑血管痉挛发生的机制之一。
2011年26期 v.51;No.760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林军;
目的观察神经内镜辅助钬激光技术在颅内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90例颅内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5例,分别采用神经内镜辅助钬激光技术和常规开颅肿瘤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肿瘤完全切除率、出血情况、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评估分级、癫痫发生率和患者最早下床活动时间。结果观察组肿瘤完全切除率为100%、引流血量为(70±5.0)ml、术后发生癫痫2例、患者最早下床活动时间为术后(14.0±0.5)d,对照组分别为66.66%(30/45)、(200±25)ml、10例和(18.0±1.0)d,两组比较,P均<0.05。术后脑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分级:观察组Ⅰ级15例、Ⅱ级25例、Ⅲ级4例、Ⅳ级1例,对照组分别为9、15、20、1例(P均<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钬激光治疗颅内肿瘤安全、有效。
2011年26期 v.51;No.760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衣服新;倪伟民;白敬洋;刘伟贤;邱建武;
目的观察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效果。方法 46例垂体腺瘤患者均采用单鼻孔经鼻蝶窦入路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结果肿瘤全切39例,次全切或大部分切除6例,未能切除1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3例,尿崩症19例,视力下降2例。结论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是治疗垂体腺瘤安全有效的术式。术前准确评估病情、熟悉解剖和精湛的手术操作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2011年26期 v.51;No.760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力;白旭;
目的分析鞍旁脊索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鞍旁脊索瘤的MRI及CT资料,从肿瘤生长部位、形态、信号特点、强化方式及与邻近结构间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 MRI及CT检查均显示鞍旁脊索瘤为边界清晰、形态较规则团块样肿瘤。13例病变信号较均匀,6例可见等信号欠连续薄壁影,5例病灶内可见少许点状或线样稍高信号。增强检查病灶均为类"蜂房样"中度不均增强改变,6例可见较明显壁增强。结论鞍旁脊索瘤的MRI、CT信号较均匀,肿瘤边界清晰且对相邻骨质破坏较轻。
2011年26期 v.51;No.760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尹鸿;
目的观察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依托咪酯乳剂的麻醉效果。方法将4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21例,均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麻醉诱导:A组静注咪达唑仑0.1 mg/kg、芬太尼2μg/kg、依托咪酯乳剂0.15~0.3 mg/kg(30~60 s)、维库溴铵0.1 mg/kg,B组静注咪达唑仑0.1 mg/kg、芬太尼2μg/kg、丙泊酚1~2 mg/kg(30~60 s)、维库溴铵0.1 mg/kg。麻醉维持:A组静脉泵入依托咪酯乳剂0.8~1 mg/(kg.h),B组静脉泵入丙泊酚4~6 mg/(kg.h)。结果两组手术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相比,P均>0.05。A组麻醉后各时点BP、HR、PETCO2、MAP、NBP、ABP与术前比较,P均>0.05;B组在麻醉诱导后、插管前、插管后5 min与术前及A组比较,BP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依托咪酯乳剂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安全、有效。
2011年26期 v.51;No.760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叶桦;余晓齐;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对神经外科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例发生医院感染的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中,其感染部位依次是下呼吸道(42例)、伤口(8例)、泌尿道(5例)等;病原菌以G-菌为主(59.2%),其次是G+菌(29.1%)、真菌(11.7%);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主要为侵入性操作、患者卧床时间长和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结论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加强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操作规程、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降低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
2011年26期 v.51;No.760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张刚中;史建军;邢慧歆;王甲光;张玲;柳玉敏;
目的观察脑外伤患者血糖水平变化,探讨其意义。方法对118例脑外伤患者伤后24 h内及住院期间1~8 d的空腹血糖进行测定,比较不同程度脑外伤、不同预后患者血糖水平。结果轻、中、重度脑外伤者分别为36、43、39例,伤后24 h血糖值分别为(6.9±0.8)、(8.8±1.1)、(10.9±1.5)mmol/L(P均<0.05)。预后良好者75例,预后差者43例,伤后第2天的血糖分别是(7.2±1.1)、(11.2±1.6)mmol/L(P<0.05)。死亡的27例中,入院后第1、2、3、4、5、6、7、8天的血糖值分别是(13.9±2.7)、(14.7±2.9)、(13.9±3.2)、(13.6±3.6)、(12.8±3.5)、(14.9±4.2)、(13.9±3.8)、(12.6±3.4)mmol/L;生存的91例中,血糖值分别是(8.4±1.7)、(7.9±2.7)、(7.3±1.9)、(6.5±2.6)、(5.9±2.3)、(6.3±1.8)、(5.6±1.9)、(5.4±1.8)mmol/L(P均<0.05)。血糖增高程度与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0.68,P<0.01);预后差者较预后良好者高血糖持续时间较长(P<0.05)。结论脑外伤患者伤后血糖水平与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关系;高血糖持续时间较短的患者预后较好。监测脑外伤患者急性期血糖水平结合GCS,能准确、快速评定患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
2011年26期 v.51;No.760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赣江;
目的比较小骨窗开颅术与传统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小骨窗组和大骨瓣组,各65例。分别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和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手术总有效率。结果术后小骨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4%、病死率为3.1%,均显著低于大骨瓣组的32.3%、9.2%(P均<0.05),小骨窗组手术总有效率为96.9%,显著高于大骨瓣组的64.6%(P均<0.05),小骨窗组疗效显著优于大骨瓣组。结论小骨窗开颅较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低。
2011年26期 v.51;No.760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刘业松;乔建民;
目的观察CT引导下颅骨钻孔血肿碎吸术联合高压氧吸入及清开灵静滴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CH)的疗效。方法 120例HCH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均行CT引导下颅骨钻孔血肿碎吸术,其中A组联合清开灵静滴和高压氧吸入治疗,B组联合高压氧吸入治疗,C组联合清开灵静滴治疗。分别于术后2周和2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评价疗效和预后。结果 A、B、C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5%、85.0%、62.5%,A、B组高于C组(P均<0.01);ADL 1~5级患者,A、B组高于C组,死亡患者低于C组(P均<0.01)。结论 CT引导下颅骨钻孔血肿碎吸术联合高压氧吸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较好;联合清开灵静滴并不能提高疗效。
2011年26期 v.51;No.760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夏咏本;李爱民;颜士卫;张立勇;韩清;陈恒林;崔永华;姜大业;
目的观察小骨窗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CH)的效果,总结手术指征、技巧及围术期处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小骨窗开颅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39例基底节区HC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中,血肿清除>90%者26例,80%~90%者10例。术中改颞上沟入路者2例。术后再出血3例。术后随访3个月~2 a,根据GOS,良好19例,中残15例,重残3例,死亡2例。结论侧裂—岛叶入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HCH效果好,但应注意把握手术适应证。良好的操作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前提,围术期出血的有效防治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2011年26期 v.51;No.760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刘恩合;
目的观察亚低温辅助治疗急性脑损伤后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急性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45例,分别予以常规治疗和亚低温辅助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6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后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亚低温辅助治疗急性脑损伤SIRS效果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有关。
2011年26期 v.51;No.760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文斗;李涛;范波;杨晋生;
目的观察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在脊髓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90例脊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切除脊髓肿瘤,对照组采用大切口全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观察两组术后神经功能分级、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最早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肿瘤完全切除39例、部分切除5例、未切除1例,对照组分别为20、15、5例;观察组术后神经功能分级Ⅰ级20例、Ⅱ级13例、Ⅲ级9例、Ⅳ级2例、Ⅴ级1例,对照组分别为10、10、10、10、5例;观察组发生并发症3例、术后患者平均最早下床时间为12 d、住院15 d,对照组分别为12例、19 d、26 d;以上指标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行脊髓肿瘤切除术安全、有效,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2011年26期 v.51;No.760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戚淑校;黄达;
目的分析鼻内窥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对58例发生鼻内窥镜手术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例中,发生脑脊液鼻漏1例,为全蝶筛窦开放术术中损伤筛窝所致;发生球后血肿2例、眶周淤血和气肿12例,其发生原因均为眶穿破;眶内炎性肿块3例,可能与纸板损伤及纱条填塞对眶内组织刺激有关;泪道损伤2例,为上颌窦开窗时损伤鼻泪管所致;鼻腔粘连24例,其主要原因为术中处理不当及术后随访处理不及时;窦口闭锁8例,为术中窦口周围组织损伤过重,窦口开放不全所致;大出血6例,为术中损伤筛前动脉或蝶腭动脉及鼻腔黏膜撕裂所致。结论鼻内窥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是病变范围广泛、鼻窦解剖结构异常、手术损伤、局部麻醉及术后随访处理不及时等。适当的围手术期处理,精细的手术操作以及术后及时随访是预防该手术并发症发生的主要措施。
2011年26期 v.51;No.760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沁爽;李淮安;梁淑娟;孙海军;
目的观察全麻及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80例择期行骨科大手术(如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的老年(≥65岁)患者,按所用的麻醉方法分为全身麻醉组(全麻组)和硬膜外麻醉组(硬膜外组),各90例。两组均于术前1 d及术后第1、4天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行认知功能检测。术后MMSE得分较术前得分降低≥2分者即为发生了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结果全麻组中有72例、硬膜外组中有80例完成认知功能检测。术后第1天全麻组POCD发生率为34.7%(25/72),硬膜外组为22.5%(18/80);术后第4天分别为19.4%(14/72)、15.0%(12/80);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下,骨科大手术老年患者术后早期均可发生POCD,这两种麻醉导致POCD率相似。
2011年26期 v.51;No.760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9 ] |[阅读次数:0 ] - 李志刚;庞华;李昌军;
目的了解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情况,为进一步制定合理应用抗生素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天津市两家三级综合医院,对其所有Ⅰ、Ⅱ类切口手术患者(共4 521例)的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规范用药比例为84.83%,不规范用药比例为15.17%,其中无指征延长用药(13.66%)、高档次用药(8.72%);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率为84.73%。结论天津市两家三级综合医院的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不规范用药率仍高,主要体现在高档次用药、术前预防用药时间不规范、无指征延长用药、不合理联用抗菌药物等;应加强教育,并采取行政干预等措施进一步规范。
2011年26期 v.51;No.760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贺政;赵俊华;任慧雯;赵玉霞;门桐林;曹丽艳;范增慧;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回顾448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在清除的2 001枚淋巴结中,共有445枚(22.2%)发生转移。第11、10、7、5、4、3组淋巴结的转移率相对较高(>20%),第9、8、6、2、1组淋巴结的转移率相对较低(<20%),P<0.05。T分期不同的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不同,T1期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最低(P<0.05)。鳞癌、腺癌、小细胞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2.9%、41.9%、34.8%、18.8%,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最低(P均<0.05)。中心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5.9%和34.9%(P<0.05)。右肺叶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比左肺叶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略高(P>0.05)。肺上叶癌易发生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肺下叶癌易发生上、下纵隔淋巴结转移(P<0.05)。结论肺癌淋巴结转移与其T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原发部位及所在肺叶有关。纵隔淋巴结转移多呈跳跃式。为术中行淋巴结廓清和放疗靶区设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1年26期 v.51;No.760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翟同善;王淑霞;
目的探讨T2期胃远端癌根治术中选择性保留迷走神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T2期胃远端癌患者行保留迷走神经的根治性胃远端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对胃左动脉干淋巴结(No7)、肝总动脉前上部淋巴结(No8a)、脾动脉干近端(No11p)、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No9)、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肝固有动脉分布淋巴结(No12a),进行大体观察并分析组织学检查结果。结果术后淋巴结总转移率为40.91%,No7转移率为5.91%,No8a、No9、No11p及No12a无转移。术后随访满1年者34例,无胆结石发生;术后随访满2年者25例,发生胆结石1例。结论对T2期胃远端癌根治术患者可选择性保留迷走神经,在不降低生存率的情况下,提高了生活质量。
2011年26期 v.51;No.760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任金山;
目的比较单纯超分割放疗(HRT)、连续加速超分割放疗(CHART)、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LCHART)治疗食管癌的效果。方法对247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分别为89、75、83例,分别采用HRT、CHART、LCHART治疗。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三组近期治疗有效率和1、3、5年局部控制率比较,P均>0.05;A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2.4%、29.3%、15.6%,B组分别为66.5%、42.4%、22.7%,C组分别为68.3%、51.0%、26.6%。B、C组与A组比较,P均<0.05,C组与B组比较,P>0.05。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A组1级55.1%、2级23.6%、3级16.9%,B组分别为36.0%、32.0%、28.0%,C组分别为51.8%、34.9%、6.0%,C组最低(P<0.05和0.01);B组骨髓抑制程度最重(P<0.01),A、C组近似(P>0.05);放射性肺炎发生率A组1级46.1%、2级37.1%、3级11.2%,B组分别为38.7%、41.3%、17.3%,C组分别为57.8%、25.3%、6.0%,C组最低(P<0.05和0.01)。结论采用LCHART治疗食管癌远期疗效较好、放射反应最轻。
2011年26期 v.51;No.760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于海英;刘畅;高凤兰;孙中华;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黏附分子CD44拼接变异体v6(CD44v6)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MP-9、CD44v6和VEGF。结果胃癌组织中MMP-9、CD44v6和VEGF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且有淋巴结转移者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Ⅲ~Ⅳ期者高于Ⅰ~Ⅱ期(P均<0.05);胃癌组织中MMP-9、CD44v6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331、0.421,P均<0.05)。结论胃癌组织中MMP-9、CD44v6、VEGF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其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三者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2011年26期 v.51;No.760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许际平;马先春;历宝书;
目的观察在小儿氯胺酮复合依托咪酯全麻苏醒过程中使用多沙普仑的最佳剂量和时机。方法择期行斜疝或鞘膜积液手术患儿1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A组60例:手术后即刻静注多沙普仑,剂量分别为1.5(A1组20例)、1.0(A2组20例)、0.5(A3组20例)mg/kg;B组60例:在麻醉苏醒期静注多沙普仑,剂量分别为1.5(B1组20例)、1.0(B2组20例)、0.5(B3组20例)mg/kg;C组20例为对照,患儿自然苏醒。记录各组手术结束至患儿清醒、苏醒时间,患儿用多沙普仑后催醒时间,苏醒期烦躁例数,氯胺酮、依托咪酯用量。结果苏醒时间:B组明显短于A、C组(P<0.01),A组与C组近似(P>0.05);催醒时间:B组明显短于A组(P<0.01),B1、B2组明显短于B3组(P<0.01);A组苏醒期烦躁患儿明显多于B、C组(P<0.01),B组与C组比较,P>0.05;各组氯胺酮、依托咪酯用量比较,P>0.05。结论对氯胺酮复合依托咪酯全麻患儿,在麻醉苏醒期静注多沙普仑1.0 mg/kg催醒效果好、安全。
2011年26期 v.51;No.760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峥嵘;姜慧峰;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组织中E-钙黏素、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PV-9000两步法)检测56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E-钙黏素、TGF-β。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E-钙黏素表达明显低于、TGF-β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均<0.05),且其表达均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E-钙黏素与TGF-β表达无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中E-钙黏素呈低表达、TGF-β呈高表达,两者均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E-钙黏素和TGF-β在结直肠癌发展、浸润和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1年26期 v.51;No.760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燕;
目的观察苄星青霉素、头孢三嗪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0例早期梅毒患者按治疗药物不同分为三组,分别给予苄星青霉素(A组)、头孢三嗪(B组)及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C组)治疗。三组一般资料比较,P均>0.05,有可比性。比较三组临床疗效及梅毒血清学试验(TRUST)平均转阴时间。结果三组中,所有一期梅毒患者硬下疳及二期梅毒患者皮损均在治疗后2周内消失,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C组1年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A、B组,TRUST转阴时间明显早于A、B组(P<0.05和0.01)。结论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治疗早期梅毒临床效果较单药治疗满意。
2011年26期 v.51;No.760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陈业平;张华;
目的分析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漏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漏诊原因。结果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漏诊原因是接诊医生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认识不足;患者入院时及术中、术后均未及时、认真检查伤侧髋部情况。结论接诊医生对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特点认识不足,手术医生在患者术中、术后均未认真检查伤侧髋部情况是该类损伤的漏诊原因。应加强急救外科医生对该类创伤的认识,对以股骨干骨折入院的患者,在手术前后均应认真检查伤侧髋部情况,以避免发生漏诊。
2011年26期 v.51;No.760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马俊;
目的观察小切口显微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分别采用传统术式治疗、小切口显微镜下手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NRS-101评分、ODI评分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小切口显微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好、安全。
2011年26期 v.51;No.760 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宗光;刘萍;张玉玉;
目的比较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7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中,40例采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置换组)、38例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固定组)治疗。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患者卧床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及住院费用。结果置换组与固定组手术时间相近(P>0.05);与固定组比较,置换组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患者卧床时间较短、髋关节Harris评分较低、住院费用较高(P均<0.05)。结论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疗效均可;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术式。
2011年26期 v.51;No.760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徐树华;刘锋;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眼底动脉栓塞的疗效。方法将40例(40眼)眼底动脉栓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降眼压、扩容、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SGB。根据视力及眼底荧光造影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组有效17例(17眼、85%),无效3例(3眼、15%);对照组分别为8例(8眼、40%)、无效12例(12眼、60%);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 SGB可提高眼底动脉栓塞患者的疗效,并能保护患眼视功能。
2011年26期 v.51;No.760 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洪伟;郭开今;周冰;辛兵;陈向阳;葛保健;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健康志愿者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用贴壁筛选法纯化获得MSC。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细胞计数法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及细胞周期。结果原代和传代培养的细胞呈梭形,具有较强的生长增殖能力。细胞表面CD90、CD105表达阳性,CD34、CD11b阴性。第1、3、5代MSC生长曲线呈S形,均经历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和平台期。第3代MSC中,G0/G1期细胞约占77.42%,S+G2/M期细胞约占22.58%。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筛选培养法可获得纯度较高的MSC,且该细胞增殖活性较强。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筛选培养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分离纯化MSC的方法。
2011年26期 v.51;No.760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傅昭然;
目的选择适用于纵折磨牙的黏合材料。方法 72颗纵折磨牙随机分成A、B、C组,各24颗。根管治疗后,分别用super-bond C&B黏结剂、Clearfil SE Bond黏结剂及Single Bond黏接剂黏接纵折牙,全冠修复。结果 A、B、C组纵折牙黏结有效率分别为83.3%、91.7%、58.3%,B组黏结率最高、A组次之(P均<0.05)。结论用Clearfil SE Bond黏结剂治疗纵折磨牙效果最佳。
2011年26期 v.51;No.760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惠萍;
目的观察矿物三氧化物凝聚体(MTA)在年轻恒牙直接盖髓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7~14岁患儿的72颗根尖未发育完全而露髓的患牙,随机分为MTA组37颗和对照组35颗,分别采用MTA和氢氧化钙行直接盖髓术。比较两组盖髓成功率。结果 MTA组盖髓成功率为75.0%,对照组为52.5%(P<0.05)。结论 MTA用于直接盖髓术时疗效优于氢氧化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直接盖髓剂。
2011年26期 v.51;No.760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凤华;闫爱明;陈欢;
目的观察眼内屈光手术对高度近视患者立体视觉的影响。方法对160例高度近视患者行眼内屈光手术,其中行透明晶状体摘除术(CLE)、有晶状体眼的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各80例,分别行术前、术后立体视觉对比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为0.94±0.06,均显著高于术前裸眼视力(0.12±0.04)及最佳矫正视力(0.82±0.12),P均<0.05。术前远距离立体视觉为中心立体视6例,周边立体视15例,立体盲139例;术后分别为102、35、68例;手术前后比较,P均<0.05。术前近距离立体视觉为中心立体视22例,周边立体视95例,立体盲43例;术后分别为119、41、0例(P均<0.05)。术前屈光度为(-15.37±4.96)D,屈光参差患者参差度为(4.45±1.96)D;术后分别为(-1.34±0.62)、(0.76±0.83)D;手术前后相比,P均<0.05。结论眼内屈光手术可使高度近视患者获得清晰视觉,有效改善其立体视觉。
2011年26期 v.51;No.760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韩爱军;孙卫锋;赵平;
目的探讨随机点立体视检查图视差图形与立体视锐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远距离立体视检查软件,通过改变随机点立体视检查受试者视差图形面积、周长,观察静态立体图视差图形与立体视锐度相关关系。结果立体视锐度随视差图形面积和周长的增加而减小;在视差图形周长不变的情况下,立体视锐度随视差图形面积增加而减小;视差图形面积相同时,长方形视差图形比正方形视差图形测得更大的立体视锐度。结论视差必须超过一定域值,视差图形才能感知。立体视锐度随视差图形面积和周长的增加而减小。
2011年26期 v.51;No.760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治业;高晓会;郭双双;姚俊;郭艳珍;张殿宝;
目的观察苦参素注射液联合NP方案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方法 60例老年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用苦参素注射液联合NP方案和单纯NP方案治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P<0.01)。观察组Ⅲ~Ⅳ级药物毒性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用NP方案比较,采用苦参素注射液联合NP方案治疗老年晚期NSCLC近期疗效较好,药物毒性反应低。
2011年26期 v.51;No.760 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淑梅;
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对口腔颌面外科术后带管患者恶心呕吐的干预作用。方法将82例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带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2例。实验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4 h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并采用WHO规定标准对术后恶心呕吐程度进行评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Ⅱ~Ⅳ级恶心呕吐发生率为3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5.0%(P<0.05)。结论实施预见性护理可降低口腔颌面外科术后带管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减低其程度。
2011年26期 v.51;No.760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强;张克;张灿斌;王红岩;
目的观察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VATS治疗自发性气胸35例(VATS组),并与常规开胸手术治疗的自发性气胸35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全部治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VATS组手术时间平均为5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60 ml,引流管放置时间平均3 d,平均住院时间为5 d;对照组分别为95 min、220 ml、5 d、9 d;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 VATS治疗自发性气胸创伤小、痛苦轻、住院时间短、恢复快。
2011年26期 v.51;No.760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王瑞丽;梁建红;
目的分析医院病原菌主要分布及耐药情况,为确定医院感染目标监测对象提供依据,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WHONET5.4软件对9 132例患者送检标本中的病原菌主要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送检标本共9 132份(例)中,分离出病原菌2 246株,其中G+球菌361株(16.07%),G-杆菌1 596株(71.06%),真菌289株(12.87%),产酶菌693株(30.4%)。内科、外科病房感染菌株均以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以呼吸科、神经内外科、小儿科为主要分布区域。G+球菌对糖肽类、磷霉素类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耐药率高;G-杆菌对碳青酶烯类或加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敏感,对青霉素、磺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结论医院病原菌主要分布在呼吸科、神经内外科、小儿科,感染菌株以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对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有较高耐药性,对碳青酶烯类或加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
2011年26期 v.51;No.760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孙峥;
目的观察高渗盐水囊肿内注射治疗舌下腺囊肿效果。方法对85例舌下腺囊肿患者,采用30%盐水囊肿内注射,囊肿内注入1 ml/(cm3.次),7~10 d注射1次,4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85例中治愈75例(88.2%),基本治愈7例(8.2%),好转3例(3.6%)。治愈率为96.4%,有效率为100%。注射区、下颌下区肿痛分别有4、2例,舌缘麻木3例,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高渗盐水局部注射治疗舌下腺囊肿安全有效。
2011年26期 v.51;No.760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文正;安占天;
目的观察金属对金属髋关节假体(MOM)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累及髋关节的疗效。方法对21例AS累及髋关节患者行MOM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比较手术前后关节活动度、Harri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髋关节活动度提高为148°~201°,平均169°,Harris评分、UCLA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未见明显术后并发症。结论 MOM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AS累及髋关节效果好,术后关节功能改善明显。
2011年26期 v.51;No.760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海全;焦玉峰;程驰;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刨削术对足部创伤修复后臃肿皮瓣的整形效果。方法对21例足部创伤修复后皮瓣臃肿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刨削术治疗,去除皮瓣下脂肪组织及瘢痕,使皮瓣变薄。结果术后无皮肤坏死、出血及感染者。术后随访9~15个月,皮瓣外形满意,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关节镜下刨削术治疗足部创伤修复后臃肿皮瓣简单、创伤小、效果好。
2011年26期 v.51;No.760 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伟;
目的观察腔内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肾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分别采用腔内碎石取石术和常规肾切开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患者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无手术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发生并发症4例(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腔内碎石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疗效好、安全、经济。
2011年26期 v.51;No.760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