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玉兴;李淑兰;姚春美;孙文秀;王学禹;温兆春;张新颖;
目的探讨亲和层析技术的免疫吸附法是否能有效清除血液循环中特异性抗体,为临床应用免疫吸附法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空肠弯曲菌(CJ)脂多糖(LPS)注射于Wistar大鼠,诱发实验性周围神经病;获取免疫血浆;以LPS作为配体与Epoxy-activated sepharose 6B亲和介质偶联制作亲和层析柱;利用ELISA法检测过柱前后免疫血浆抗体滴度,并提纯抗体;再将正常大鼠血浆(对照组)、特异性抗CJ LPS-IgG(特异性抗CJ LPS-IgG组)、特异性抗CJ LPS-IgG加正常大鼠血浆(特异性抗CJ LPS-IgG加正常大鼠血浆组)、CJ LPS免疫6周后免疫血浆(CJ LPS免疫血浆组)、免疫吸附后血浆(免疫吸附后血浆组)注射于Wistar大鼠神经外膜下,注射后7 d取其坐骨神经做病理检查。结果阳性的特异性抗CJ LPS-IgG血浆流过亲和层析柱后,所有管流出液中特异性抗CJ LPS-IgG均为阴性。特异性抗CJ LPS-IgG组原纤维病变率为24.7%,明显高于对照组(4.6%);免疫吸附后血浆组原纤维病变率为13.1%,高于对照组(4.6%),明显低于CJ LPS免疫血浆组(62.5%)(P<0.01或<0.05)。结论亲和层析技术的免疫吸附法能有效清除循环抗体,将成为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的重要方法。
2011年41期 v.51;No.775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兆平;王文静;时鹏;王前友;潘健;马俊芳;吴蕾;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ACH)患者可溶性Fas(sFas)和可溶性Fas配体(sFasL)的变化与出血量、部位、形态及ACH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 ACH患者60例为病例组,同期无脑血管疾病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sFas和sFasL,并按出血灶大小、部位、形状进行分组,比较各组之间sFas和sFasL差异。结果 ACH组6 h血清sFas低于对照组(P<0.01),24 h、2 d、7 d血清sFas高于对照组(P<0.01),ACH组6 h、24 h、2 d、7 d血清sFasL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sFas和sFasL峰值与出血灶的大小、部位、形态有关(P均<0.01)。结论血浆sFas、sFasL的峰值高可能提示ACH患者的出血灶较大、形态不规则和预后较差。
2011年41期 v.51;No.775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瑞霞;蒋亮亮;马国诏;付庆喜;李甲龙;闫鹏;张镛;
目的研究左旋丁基苯酞对β-淀粉样蛋白(Aβ)诱导的原代培养海马及基底前脑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运用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培养大鼠基底前脑及海马胆碱能神经元并进行鉴定,用2μmol/L的Aβ1-42建立神经细胞损伤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Aβ1-42模型组和Aβ1-42+左旋丁基苯酞(0.1、1、10μmmol/L)处理的低、中、高剂量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给药前后细胞形态变化,Western Blot检测NF-κB及nNOS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β1-42作用于原代神经元48 h后,神经细胞形态发生显著改变,NF-κB表达增高,nNOS表达降低(P均<0.05),低、中、高剂量的左旋丁基苯酞能够显著改善细胞形态,抑制NF-κB活化,提高nNOS的表达(P均<0.05)。结论左旋丁基苯酞对Aβ1-42诱导的原代神经元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NF-κB活化,上调nNOS的表达有关。
2011年41期 v.51;No.775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志甫;王丽珍;孟祥君;张茂林;席富强;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α(ER-α)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同时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作为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的致病机制。方法选择10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4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两组血同型半胱氨酸(tHcy)浓度,并采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其ER-α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观察组tHcy浓度及ER-α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7.019,P=0.00;χ2=22.27,P=0.00)。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ER-α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tHcy浓度呈高度正相关(r=0.733,P=0.00)。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很可能通过干扰ER-α基因的甲基化状态而成为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的致病机制。
2011年41期 v.51;No.775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赵国英;冯洁;罗瑶;
目的检测高迁移率族群蛋白B1(HMGB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中浓度高氧(60%O2)暴露新生小鼠肺组织损伤模型肺中的表达水平,探讨HMGB1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新生足月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氧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制备中浓度高氧致新生鼠BPD模型,应用HE染色、放射性肺泡计数、免疫荧光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观察生后第3、7、14天肺组织病理改变,HMGB1和α-SMA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氧处理组随时间推移,出现肺泡上皮肿胀,肺泡壁增厚,间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胶原样物质产生,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发育迟滞。氧处理组HMGB1蛋白和mRNA在第7、14天时表达均强于相应空白对照组(P<0.05)。氧处理组α-SMA蛋白和mRNA在第3、7、14天表达均强于相应空白对照组(P<0.05)。HMGB1与α-SMA表达呈线性关系(P<0.05)。结论在600 ml/L氧暴露所致BPD中,HMGB1和α-SMA表达增加。BPD的病理过程可能与HMGB1表达增加及α-SMA活化有关。
2011年41期 v.51;No.775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雪飞;裴艳涛;杨国涛;尹秋伟;吴铭生;
目的研究藤梨根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肺癌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用肺癌A549细胞建立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高剂量组、低剂量组)。根据瘤体积变化绘制移植瘤生长曲线,根据终末瘤质量比较计算抑制率,移植瘤细胞凋亡指数检测采用TUNEL法,移植瘤细胞Bcl-2、Bax蛋白、Ki-67抗原表达检测采用免疫组化SP法,RT-PCR检测移植瘤Bcl-2、Bax mRNA表达。结果各治疗组经藤梨根乙酸乙酯提取物治疗后移植瘤生长缓慢,治疗结束时治疗组移植瘤质量及瘤体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高、低剂量组的瘤质量抑制率分别为69.00%和45.09%。治疗组移植瘤细胞透射电镜下均可见不同阶段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学变化。各治疗组移植瘤组织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增殖指数明显减低,Bcl-2 mR-NA及蛋白表达较对照组亦明显减少,Bax蛋白及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高剂量组尤其明显(P均<0.01)。结论藤梨根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肺癌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移植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和诱导癌细胞凋亡有关,而降低Bcl-2基因表达、上调Bax基因表达可能是其诱导细胞凋亡机制之一。
2011年41期 v.51;No.775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李全营;李谌;郭威;吴秀成;王巍;刘丹平;
目的构建人BMP2-IRES-HIF1αmu腺病毒表达载体,并转染HEK293细胞,为下一步转染骨髓基质细胞和体内实验打下基础。方法 PCR扩增HIF1αmu片段,用BstXⅠ和XbaⅠ双酶切回收目的片段。pIRES2-EGFP用BstXⅠ和XbaⅠ进行双酶切后回收大片段。将上述回收的目的基因与载体片段连接,然后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扩增;PCR扩增BMP2片段,用NheⅠ和BamHⅠ双酶切后回收目的片段。把目的基因与载体片段连接,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扩增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通过酶切分析、PCR和测序进行鉴定。将构建好的质粒转染HEK293细胞,检测病毒液滴度。结果构建了人BMP2-IRES-HIF1αmu腺病毒表达载体,转染HEK293细胞见绿色荧光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人BMP2-IRES-HIF1αmu腺病毒表达载体,酶切分析及DNA测序证实质粒构建正确,质粒成功转染HEK293细胞,并见绿色荧光蛋白表达。
2011年41期 v.51;No.775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诗萌;曹美玲;吴红敏;
目的探讨高氧对体外培养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F)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将生长良好的HELF传代后,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24 h,分别置于空气及90%高氧的细胞培养箱中,培养5 d,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与空气相比,高氧抑制HELF的增殖,诱导HELF凋亡(P<0.05或<0.01),且随高氧暴露时间延长,呈现明显的时间依赖关系。结论体外高氧对HELF具有明显的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作用。
2011年41期 v.51;No.775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蔡炜嵩;程关宇;王维林;张锦华;王颖;谭永刚;邹华伟;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对复发及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NB)患者的安全性、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7例3~22岁复发及难治性NB患者接受伊立替康治疗,40~50 mg/m2,静滴60 min,1次/d,连续治疗5 d;每3周为一周期。应用影像学等评估疗效,并评价血液学和非血液学毒性反应,应用体能评分和面部表情评分进行生存质量评估。结果 7例患者平均每例接受了3个疗程的伊立替康治疗,3例患者疾病稳定,平均疾病进展时间为2个月,临床获益率为42.9%(3/7)。最常见的3~4度毒性反应是骨髓抑制,未见到严重腹泻等非血液学毒性反应。患者生存质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伊立替康单药可以通过减轻疼痛等方式提高NB患者的生存质量。
2011年41期 v.51;No.775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玲;罗娟娟;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联合20项神经行为评分(NBNA)在指导新生儿亚临床期胆红素脑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8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按血清总胆红素值的高低随机分成治疗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对照组仅按测得血清总胆红素值给予不同的黄疸干预措施;治疗组则在测血清总胆红素的同时行BA-EP及NBNA检查,又根据两者结果判断是否有亚临床期胆红素脑病及严重程度,同时采取更加积极的黄疸干预措施。1 a后对两组患儿复查BAEP及进行智力和运动发育指数测定。结果用这些指标指导治疗,对患儿进行更积极的干预措施后,治疗组的患儿1岁时的智能发育指数和运动发育指数都比治疗对照组高(P均<0.05)。结论 BAEP联合NBNA有助于指导新生儿亚临床期胆红素脑病患儿的治疗。
2011年41期 v.51;No.775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黎世秋;蒋晓东;王全善;陈年春;夏铀铀;
目的探讨恶性脑胶质瘤常规放疗后两种三维适形放疗(3D-CRT)推量治疗模式的疗效。方法将60例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均先常规局部扩大野放疗DT 40 GY/20次后行3D-CRT推量。A组常规分割:2.0 GY/次,5次/周,共26~32 GY。B组较大分割:4.0 GY/次,3次/周,共28~32 GY/7~8次。治疗结束后3个月评价疗效,并随访3 a。结果 A组总有效率低于B组(P<0.05)。1、2、3年生存率,A、B组分别为46.7%、16%、12.0%与70%、37.8%、22%,2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年生存率B组数值上有优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性放射性脑反应和晚期放射性脑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恶性脑胶质瘤常规放疗后3D-CRT推量较大分割较常规分割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2011年41期 v.51;No.775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惠军;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甲己糖神经节苷脂(GM1)治疗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IL-1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60例中度HIE患儿随机分为GM1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GM1组加用GM1 20 mg静滴,1次/d。两组疗程均为7 d。在治疗前、后行新生儿神经行为(NBNA)评分,在第1和8天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β、NSE、ICAM-1。同期住院的正常儿童30例作为正常组。结果 GM1组治疗有效率、NBN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GM1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IL-1β、NSE、ICAM-1较正常组下降明显(P<0.01)。IL-1β、NSE、ICAM-1水平变化与NBNA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GM1可能通过降低血清IL-1β、ICAM-1水平,减轻脑损伤,从而影响NSE的表达,进而对HIE有治疗作用。
2011年41期 v.51;No.775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孙杨;孔岳南;
目的与同型半胱氨酸和B型脑钠肽比较,探讨蛋白质Z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蛋白质Z和同型半胱氨酸,同时采用快速荧光免疫法检测血浆B型脑钠肽,并与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患者发病早期(6 h)血浆中蛋白质Z、同型半胱氨酸和B型脑钠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发病6 h内蛋白质Z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同型半胱氨酸和B型脑钠肽(P均<0.01),三者特异性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梗死灶越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越高,血浆蛋白质Z水平越低(P均<0.05)。结论血浆蛋白质Z可作为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生物学指标。
2011年41期 v.51;No.775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尤燕舞;黄海玲;林栩;
目的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及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多态在桂西地区壮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比较其在不同种族间分布的差异。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和DNA测序法检测150例壮族人AT1R基因A1166C、ACE基因I/D和AGT基因M235T多态性,结合文献进行不同种族间的比较分析。结果桂西地区壮族人群AT1R基因A1166C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土耳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桂西地区壮族人群ACE基因I/D基因型频率与法国人、土耳其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黎巴嫩人、巴林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桂西地区壮族人群AGT基因M235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法国人、蒙古族人、土耳其人、波兰人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结论 RAS基因多态性在不同种族间分布频率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势必会影响RAS基因在一些疾病特别是地方高发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011年41期 v.51;No.775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韩国新;魏立伟;王庆宝;
目的观察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BRMS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与胃癌生物学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44例胃癌及相应癌旁正常胃组织中BRMS1的表达。结果 44例胃癌旁正常胃组织中有35例(79.5%)表达BRMS1,而胃癌组织中有14例(31.8%)表达,胃癌组织中BRMS1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正常胃组织(P<0.01),BRMS1的表达水平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均<0.05)。结论 BRMS1 mRNA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降低,其可作为反映胃癌浸润、转移潜能的参考指标之一。
2011年41期 v.51;No.775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卢立军;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IL-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9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5例。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1次/d,共4周。另选2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IL-6和MMP-9,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结果 ACI患者血清CRP、IL-6和MMP-9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两治疗组治疗后血清CRP、IL-6和MMP-9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且以阿托伐他汀组为著(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CRP、IL-6和MMP-9水平,具有减轻炎症反应的神经保护作用。
2011年41期 v.51;No.775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朱在卿;许贵刚;刘洋;郭艳丽;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溶酶体膜蛋白(CD63)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50例ACI患者(ACI组)和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小板CD62P、CD63的表达。结果 ACI组CD62P、CD63表达量分别为15.45%±3.58%、11.26%±2.30%,对照组分别为4.12%±0.84%、3.96%±0.22%;两组比较,P均<0.05。血小板CD62P、CD63的表达与ACI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均有关(P均<0.05)。结论 ACI患者血小板CD62P、CD63表达增加,二者在ACI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1年41期 v.51;No.775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吕祖芳;孙春蕾;张秀芬;刘晓东;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例持续心室扑动患儿在吸氧、心电监护、静脉注射注利多卡因、静滴多巴胺的基础上,快速静滴胺碘酮60 mg,20 min后静注胺碘酮60 mg,然后以10 mg/kg静脉滴注维持6 h,减量至5 mg/kg维持6 h,再改为口服用药5 mg/(kg.d),次日停药。结果该患儿持续室性心室扑动成功转复,住院治疗2周痊愈出院。出院随访6个月,甲状腺无肿大,T3、T4、TSH、肝功无异常。结论胺碘酮对小儿常见各种心律失常安全有效,可用于小儿快速性、难治性心律失常抢救治疗。
2011年41期 v.51;No.775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殷玉峰;王慧;付金栋;
目的探讨有丝分裂前期检查点(CHFR)在胃癌中的表达及CHFR/PIK1途径与胃癌细胞生长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4例胃癌及26例癌旁正常组织中CHFR的表达,以CD31标记血管内皮,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利用siRNA干扰胃癌细胞系CHFR基因,观察基因干扰后细胞的生长、增殖情况,以及对信号转导中PIK1的影响。结果 CHFR表达于19.2%(5/64)的胃癌组织;CHFR低表达与浸润深度显著相关(P<0.05)。胃癌组织MVD高于癌旁组织(t=5.614,P<0.05);CHFR基因干扰后较未干扰组细胞增殖增加(P<0.05),同时下游基因PIK1表达下降。结论 CHFR在胃癌的发生中起到了抑制作用,且与CHFR/PIK1途径有关。
2011年41期 v.51;No.775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魏娜;郑洪;汤英姿;
目的构建包含Cyclin G2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探讨其对乳腺癌MCF-7细胞体外增殖的作用。方法运用RT-PCR和基因克隆技术构建pDsRed2-Cyclin G2重组质粒,脂质体法转染至MCF-7细胞中,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蛋白的表达及定位;AnnexinⅤ-FITC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成功构建了pDsRed2-Cyclin G2融合表达质粒,转染MCF-7细胞后散在分布于细胞质和细胞,核转染重组质粒的MCF-7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 Cyclin G2重组质粒转染至MCF-7细胞后能有效促进细胞凋亡。
2011年41期 v.51;No.775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宏治;宫建;王巍;李晴;李强;杨涛;李东升;
目的探讨协同刺激分子CD28、B7-1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例乳腺癌患者为病例组,病理诊断均为浸润型导管癌,3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比较两组间CD28、B7-1的表达,分析CD28、B7-1与患者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乳腺癌患者CD28、B7-1的表达水平均降低(P均<0.01);患者病理分期与CD28、B7-1水平均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协同刺激分子CD28、B7-1水平可作为判断乳腺病变程度、肿瘤转移的指标,也为进一步探讨乳腺癌的免疫治疗及靶点选择提供了理论及临床依据。
2011年41期 v.51;No.775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佛林;施华球;
目的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生存素(Survivin)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意义及相关性。方法收集130例前列腺癌标本作为实验组,130例前列腺增生症标本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两组中EGFR和Survivin的表达,探讨二者之间以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实验组中EGFR和Sur-vivin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EGFR和Survivin的表达与Gleason分级、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1);实验组中EGFR和Survivin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EGFR和Survivin在前列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二者具有协同正向作用;联合检测EGFR和Survivin的表达可能对判断前列腺癌的预后有重要价值。
2011年41期 v.51;No.775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于学燕;郭帅;吕艳;吴小燕;宼昌伟;谢毅;周丽云;
目的探讨经电子支气管镜局部化疗治疗晚期中央型肺癌患者气道阻塞的疗效。方法将60例晚期中央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经气管镜介入在肿瘤局部注入化疗药物并全身静脉化疗,对照组单纯用全身静脉化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临床缓解率、气管再通有效率及KPS评分提高率均高(P<0.05或<0.01)。结论经气管镜介入局部化疗联合全身静脉化疗治疗晚期中央型肺癌患者临床疗效和症状缓解均优于单纯全身化疗,值得临床推广。
2011年41期 v.51;No.775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高菲;金惠根;刘宗军;王大英;蒋金法;
目的探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脑钠肽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4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标准治疗组74例和脑钠肽组66例。患者均采用标准治疗(洋地黄、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脑钠肽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冻干重组人脑钠肽。观察治疗后症状的改变,采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容量参数(LVEDV、LVES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随访10个月,统计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脑钠肽组有效率与标准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脑钠肽组因心脏原因再次入院及室速/室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VESV、LVEF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脑钠肽组尤为明显(P<0.01)。脑钠肽组治疗后LVESV、LVEDV、LVEF与标准治疗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脑钠肽可显著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减少再次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概率。
2011年41期 v.51;No.775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阮中宝;杨向军;陈各才;朱莉;李伟;杨兵;欧阳溪;潘少辉;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并应用5-氮胞苷(5-aza)诱导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hUC MSCs)是否能分化为心肌细胞。方法足月顺产或剖宫产患者的脐带在无菌条件下剪碎后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hUC MSCs,采用5-aza对P3代hUC MSCs进行诱导24 h后继续培养4周,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肌钙蛋白I(cTnI)的表达。结果采用贴壁培养法可从脐带组织获得大量hUC MSCs。5-aza诱导4周后免疫组织化学鉴定cTnI表达阳性。结论人脐带贴壁培养可获得大量的hUC MSCs,hUC MSCs体外经5-aza诱导可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
2011年41期 v.51;No.775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毕朝武;陈智龙;毕朝芳;
目的探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ET)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24例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静滴,治疗21 d。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同时使用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改变。结果治疗组hs-CRP及ET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组在SAQ评分中,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绞痛稳定状态、治疗满意程度、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及总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可使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炎性因子hs-CRP、ET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2011年41期 v.51;No.775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韩卫东;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选择96例伴有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脱水、抗凝及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神经节苷脂60 mg/d静滴。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89.6%,对照组为77.1%,两组比较P<0.05;治疗组NIHSS评分为(12.6±3.82)分,对照组为(18.7±5.10)分,两组比较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能够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临床疗效,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011年41期 v.51;No.775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王正忠;赵思源;顾遵才;
目的探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非介入治疗(PCI)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将96例非PCI治疗的NSTEMI患者,按GRACE评分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组,然后每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采用替罗非班治疗),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及出血发生的相关关系。结果在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中,随访3个月期间治疗组和对照组间死亡、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危险分层的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顽固性缺血的发生明显减少,心室射血分数显著增高(P<0.05)。在使用替罗非班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出血,少量出血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能显著改善非PCI治疗的NSTEMI高危患者的症状及心肌梗死后左室射血功能,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2011年41期 v.51;No.775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钟一鸣;周爱琴;阳贻红;张自翔;
目的探讨在静脉使用替罗非班的基础上,加用冠状动脉(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高血栓负荷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影响。方法 126例ACS患者,急诊行PCI术前30 min静注国产替罗非班。冠脉造影观察,126例患者的罪犯血管仍有残余血栓者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3 min),随后行PCI治疗,对照组直接行PCI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即刻罪犯血管血流分级(TIMI)、1周及30 d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PCI术后TIMI具有更好的优势(P=0.008),1周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P=0.025)。术后1周出血和血小板下降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诊行PCI的ACS高血栓负荷患者,在静脉使用替罗非班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冠脉内治疗,对患者PCI术后冠脉血流改善、短期临床疗效方面起有益作用。
2011年41期 v.51;No.775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诸葛欣;孙宁;王丽莉;陈翊玲;张蕴;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动脉疾病(PAD)患者血清中巨噬细胞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的水平及其促血管新生的意义。方法将50例老年男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AD组各25例。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CXCL1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流式细胞仪检测内皮祖细胞(EPCs)。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AD组中VEGF(Z=6.063,P=0.000)、CXCL16(Z=3.080,P=0.002)水平升高,EPCs水平下降(Z=2.229,P=0.026)。两组CXCL16与VEGF均呈正相关(对照组r=0.463,P=0.033;PAD组r=0.307,P=0.031),对照组中CXCL16与EPCs呈正相关(r=0.359,P=0.043)。结论老年PAD患者血清中CXCL16水平增高可能与血管新生能力下降有关,提示CX-CL16在组织缺血情况下有促血管新生作用。
2011年41期 v.51;No.775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西美;林亚杰;杨晓云;冠潇;王静;梁济乐;
目的探讨综合生活行为干预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和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将通过健康体检筛选出的21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生活方式干预组。对照组仅给予一般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组给予饮食和运动方式指导。随访2 a。结果干预2 a后,生活方式干预组患者血糖、血压、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行为习惯有明显改善。生活方式干预组中仅12例(10.9%)发展为糖尿病,而对照组共46例(46.0%)进展为糖尿病。生活方式干预组逆转为正常糖耐量的比例高于对照组(33.6%vs 2.0%)(P<0.05)。结论生活方式干预有助于糖尿病前期人群逐步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的发生率,增加正常糖耐量的逆转率。
2011年41期 v.51;No.775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袁移安;陈智龙;
目的分析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DN)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227例DN患者进行基础实验室指标、hs-CRP及微量白蛋白尿检测,根据白蛋白尿水平将患者随机分为正常及微量白蛋白尿组,根据hs-CRP四分法将患者随机分为H1~H4四组,比较不同分组方法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患者hs-CRP与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白蛋白尿组相比较,微量白蛋白尿组在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hs-CRP升高,体质量指数(H1~H4)、血压(H1与H3、H1与H4)、甘油三酯(H1与H3、H1与H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hs-CRP升高,微量白蛋白尿比例依次升高(χ2=9.09,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及收缩压为微量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或<0.05)。结论 hs-CRP及收缩压与微量白蛋白尿独立相关,参与早期DN肾损伤进程。
2011年41期 v.51;No.775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丽云;谢伯欣;王铮;张操;王翔;宗俊杰;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CSII)及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MSII)强化治疗围手术期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78例围手术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CSII组采用CSII治疗,MSII组采用MSII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血糖、血糖达标时间、平均住院天数、降糖费用、切口愈合情况、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CSII组餐前血糖较MSII组低,血糖达标时间较MSII组短,平均住院天数、切口感染率及愈合障碍率均低于MSII组(P均<0.05),低血糖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降糖费用CSII组略高于MSII组。结论 CSII治疗2型糖尿病围手术期患者疗效明显优于MSII。
2011年41期 v.51;No.775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丁红;湛川;王宗谦;李艳浓;闵睿;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蛋白尿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46例DNⅣ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治疗组24例,两组均给予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治疗,治疗组予骨化三醇0.5μg/d口服,疗程为6个月。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血钙、血磷、糖化血红蛋白、hs-CRP等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24 h尿蛋白量、hs-CRP水平由(2.16±0.83)g/24 h、(3.14±1.13)mg/L降至(1.51±0.67)g/24 h、(2.33±0.80)mg/L(P均<0.01),与对照组治疗后[(1.98±0.65)g/24 hvs(2.9±1.02)mg/L]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骨化三醇能减轻DN患者的蛋白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骨化三醇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2011年41期 v.51;No.775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高娟;
目的探讨干扰素栓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衣原体、支原体性宫颈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确诊为衣原体、支原体性宫颈炎的8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干扰素栓治疗,隔日1次,连续7次;治疗组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服250 mg阿奇霉素分散片,每日两次,连续7 d。连续治疗2周后,取宫颈管分泌物进行PCR检测,并记录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结果治疗组病原体转阴率达77.50%,临床有效率为87.5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停药2个月后复查痊愈患者,治疗组复发率为6.45%,显著低于对照组复发率21.05%(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阿奇霉素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衣原体和支原体性宫颈炎的方法,值得临床使用。
2011年41期 v.51;No.775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王永忠;张宏宇;刘小琴;朱珍;柳龙根;张刚;屠文俊;韦生坤;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法(SAT)在肺结核患者实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并优化SAT检测体系,对131例临床确诊并接受治疗的肺结核患者、73例非结核性肺部感染者痰液标本中的结核分支杆菌(TB)RNA进行检测,并与PCR法检测TB DNA,痰培养法、痰涂片抗酸染色法检测TB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31例肺结核患者痰液标本中,SAT对TB检出率为52.67%,高于痰培养法(39.69%,P=0.035)和痰涂片抗酸染色法(35.11%,P=0.004);以PCR法为参考标准,SAT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依次是95.38%、90.91%、91.18%、95.24%。结论 SAT检测痰液标本中TB RNA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快速,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2011年41期 v.51;No.775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杜江东;牟肖东;闫志勇;王斌;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磺胺类药物耐药与Ⅰ、Ⅱ、Ⅲ类整合子存在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51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K-B法测定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PCR扩增磺胺耐药基因(sulⅠ基因)和Ⅰ、Ⅱ、Ⅲ类整合子。结果 51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0株表现对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19.6%),7株菌(13.7%)Ⅰ类整合子阳性,没有检测到Ⅱ、Ⅲ类整合子,12株菌(23.5%)sulⅠ阳性。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磺胺类药物耐药可能与Ⅰ类整合子存在有关。
2011年41期 v.51;No.775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杜浩昌;陆菊英;周健淞;陈英兰;
目的观察结肠透析和中药保留灌肠序贯治疗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功能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结肠透析和中药保留灌肠序贯治疗。4周后检测两组尿素氮、血肌酐、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肾功能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白蛋白及SGA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治疗后血红蛋白都有明显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透析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之一。
2011年41期 v.51;No.775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王小娟;刘丹;黄齐;李逸群;
目的分析成人近视眼在习惯框架眼镜矫正状态下的调节反应,并与正视眼比较。方法入选89例大学生自愿者,分为近视眼组及正视眼组。测量入选者戴习惯框架眼镜矫正的近视眼在单眼和双眼注视33 cm处视标时右眼的屈光状态。校正残余屈光不正和框架眼镜的镜眼距离效应,计算出调节滞后量,并与正视眼进行比较。结果近视眼组和正视眼组在双眼注视33 cm处视标时单眼和双眼注视状态下右眼的屈光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双眼注视状态下右眼的调节滞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残留的屈光度与调节滞后量有显著相关性(r=0.455,P<0.01),随着残留屈光度的增加,调节滞后量逐渐下降。结论习惯矫正状态下的近视眼调节滞后与残留屈光度相关,随着残留屈光度的增加调节滞后下降。
2011年41期 v.51;No.775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宝华;孔令侠;
目的探讨血清IL-6、IL-10变化判断手足口病患儿病情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手足口病患儿528例随机分为轻症组482例、重症组46例,对照组40例为健康查体儿童。入院第1、3、5天抽空腹静脉血,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6、IL-10,观察检测指标的变化,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轻症组患儿入院第1、3、5天血IL-6高于对照组、重症组(P均<0.01),IL-10低于重症组(P<0.01)。重症组患儿入院第1天血清IL-10高于对照组(P<0.01),第3、5天血清IL-6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随着病情加重,手足口病患儿IL-6降低,IL-10升高,其可作为病情判断的良好指标。
2011年41期 v.51;No.775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磊;尹忠诚;潘明明;刘剑华;曹微;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及腹膜透析(PD)对终末期肾病患者骨代谢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患者按所采用的透析方式随机分为HD组及PD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5b)、钙、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及骨密度。结果 HD组及PD组之间钙、磷及iPTH、BAL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PD组比较,HD组血清TRAP5b水平高,在腰椎部位的骨密度低(P<0.05)。结论 PD治疗对于肾性骨病血清破骨细胞活性的指标及腰椎骨密度控制情况优于HD治疗。
2011年41期 v.51;No.775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赖剑波;姚志军;李健球;陈兴旺;陈少霖;周华锋;
目的探讨入院氨基末端利钠肽前体(NT-proBNP)对重症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测定63例重症脓毒症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血清NT-proBNP水平。将患者根据入院NT-proBNP水平分为A组(NT-proBNP>2 500 ng/L)35例和B组(NT-proBNP<2 500 ng/L)28例。统计患者液体复苏6 h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达标率和乳酸清除率,并记录液体复苏时间、液体用量以及多巴胺用量。结果①重症脓毒症患者入院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A组和B组比较,液体复苏6 h后CVP达标率、MAP达标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但A组ScvO2达标率、乳酸清除率低于B组(P<0.01);③与B组比较,A组复苏6 h液体用量和多巴胺用量较多,复苏达标时间较长(P<0.05或<0.01)。结论入院即刻NT-proBNP水平可能是重症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效果重要的预测因素之一。
2011年41期 v.51;No.775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劳志刚;吴昊;王素宁;茹晃耀;戴良成;
目的探讨大剂量乌司他丁对老年脓毒症性休克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54例老年脓毒症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乌司他丁治疗组各27例。对照组按《脓毒血症和脓毒血症性休克治疗指南》予"集束化"治疗;乌司他丁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乌司他丁120万U(分三次)×10 d。结果 14 d内乌司他丁治疗组的器官衰竭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乌司他丁治疗组14 d的病死率略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大剂量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性休克患者具有明显的疗效。
2011年41期 v.51;No.775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张健;刘小东;杨正安;田明;贾红生;
目的探讨β-七叶皂甙钠联合山莨菪碱对非梗阻性急性胆源性胰腺炎(SABP)的治疗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23例非梗阻性SABP行β-七叶皂甙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观察组),25例非梗阻性SABP常规保守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可快速而有效地控制SABP病情,降低入院7 dAPACHEⅡ评分,显著缩短腹痛缓解时间,促进肠功能和肝功能恢复,并可显著降低2周内中转手术率和病死率(P<0.05)。二者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但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有降低趋势。结论β-七叶皂甙钠联合山莨菪碱有助于控制非梗阻性SABP病情,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2011年41期 v.51;No.775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袁志浩;
目的观察单纯全身麻醉和全身麻醉复合骶管麻醉对腹腔镜手术婴幼儿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40例行腹腔镜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Ⅰ组)和全身麻醉复合骶管麻醉组(Ⅱ组)各20例。分别于麻醉前(T0)、气腹30 min(T1)、气腹结束后10 min(T2)和气腹结束后12 h(T3)各时间点检测TNF-α、IL-6、IL-10和IL-1受体拮抗剂(IL-1ra)水平,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采用ELISA技术测定细胞因子TNF-α、IL-6、IL-10和IL-1ra水平。结果两组T1~T3各时点TNF-α、IL-6、IL-10和IL-1ra水平较T0明显增高(P<0.05);腹腔镜手术气腹后及手术结束后Ⅱ组TNF-α、IL-6和IL-10升高的水平较Ⅰ组明显低(P>0.05)。Ⅰ组气腹后MAP和HR显著升高(P<0.05),气腹结束后又回到气腹前的水平;Ⅱ组MAP和HR较气腹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婴幼儿可引起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强,全身麻醉复合骶管麻醉能够更好地调节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对机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011年41期 v.51;No.775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