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巧凤;郭钰琪;李霞;王丽;张洪海;姚成芳;
目的探讨低温条件下小鼠树突状细胞(DC)功能改变及玉屏风散的调节作用。方法将5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室温25℃)、模型组(室温10℃)及玉屏风散小、中、大剂量组,给药第4天,将模型组及玉屏风散小、中、大剂量组置于低温容器内,连续低温处理3 d,每天6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DC表面分子MHC-Ⅱ、CCR7、CD86表达,RT-PCR法检测CD86、CCR7 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体温下降,MHC-Ⅱ、CCR7、CD86表达降低,CCR7、CD86mRNA表达下降(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玉屏风散各组的MHC-Ⅱ、CCR7、CD86表达升高(P均<0.05)。结论低温可诱使DC下调MHC-Ⅱ、CD86及CCR7表达,玉屏风散可逆转上述分子表达,增强DC的信息传递功能。
2014年05期 v.54;No.887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秦虹;欧超;曹骥;苏建家;李媛;杨春;
目的探讨Cyclin B1基因在大鼠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实验组为15只腹腔注射黄曲霉毒素B1诱发形成肝癌的大鼠,在诱癌第13、33、53周行肝活检取肝组织,第73周处死全部大鼠取肝组织。采用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肝组织中Cyclin B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对照组为10只腹腔注射等量溶媒DMSO大鼠,研究方法同上。结果实验组第73周的肝组织Cyclin B1 mRNA表达明显高于其他时间点和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第53、73周的肝组织Cyclin B1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其他时间点和对照组,第53、73周表达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在肝癌发生过程中,Cyclin B1表达随肝癌形成而升高,且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最高,Cyclin B1基因可能是参与肝癌发生的关键基因之一。
2014年05期 v.54;No.887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范存刚;曲宁;张庆俊;周景儒;王栋梁;
目的以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三维脑血管造影(3D-DSA)检查评估脑动脉瘤患者行显微外科夹闭术的效果,为合理选择脑动脉瘤显微外科夹闭后的评估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25例行显微外科夹闭术后的脑动脉瘤患者行3D-CTA、3D-DSA复查,分别对有无动脉瘤夹闭不全、动脉瘤颈残留/成角、载瘤动脉狭窄、载瘤动脉闭塞和动脉瘤夹滑脱移位5种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赋值和计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例患者中,术后3D-CTA复查显示载瘤动脉狭窄2例,未见动脉瘤夹闭不全、动脉瘤颈残留/成角、载瘤动脉闭塞和动脉瘤夹滑脱移位;3D-DSA复查显示动脉瘤夹闭不全1例、动脉瘤颈残留/成角1例、载瘤动脉狭窄2例,未见载瘤动脉闭塞和动脉瘤夹滑脱移位。两种检查方法的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3D-CTA对显微外科夹闭术后的总体评价效果与3D-DSA具有可比性,但其对动脉瘤夹闭不全和动脉瘤颈残留/成角的显示不及3D-DSA。
2014年05期 v.54;No.887 7-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金峰;李红涛;叶奎;
目的比较胆肠Roux-en-Y吻合术与胆道修补+T管引流术治疗复杂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方法对64例复杂医源性胆道损伤患者分别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及胆道修补+T管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种术式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访1~8年,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患者的术后胆漏、胆道狭窄、胆管炎、黄疸、胆道结石发生率明显低于行胆道修补+T管引流术者(P均<0.05)。结论胆肠Roux-en-Y吻合术是治疗复杂医源性胆道损伤较好的术式,其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行胆道修补+T管引流术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05期 v.54;No.887 10-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魏萍;
目的探讨IP方案化疗对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内皮抑素的影响。方法对45例SCLC患者行IP方案化疗,采用ELISA法检测其化疗前后的血清VEGF、内皮抑素,同时对2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SCLC患者的血清VEGF、内皮抑素均高于对照者(P均<0.01),二者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与否无关,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临床受益患者化疗后血清VEGF下降、内皮抑素升高(P均<0.01);血清VEGF低于平均值组的中位生存期长于高于平均值组,内皮抑素高于平均值组中位生存期长于低于平均值组(P均<0.05)。结论 SCLC患者血清VEGF及内皮抑素的变化对判定化疗疗效及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2014年05期 v.54;No.887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杨成万;陶明珠;周铁军;张强;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宫颈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9例宫颈腺癌患者的癌组织标本和20例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的宫颈腺上皮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织中的TGF-β1、MMP-2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宫颈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宫颈上皮组织比较,TGF-β1、MMP-2在宫颈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均<0.05)。TGF-β1、MMP-2表达与宫颈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且二者表达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 TGF-β1、MMP-2可能与宫颈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2014年05期 v.54;No.887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海娟;杨玉秀;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以1×10-6mol/L的ATRA处理人卵巢癌SKOV3细胞为实验组,细胞不加ATRA处理为对照组。应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分布,免疫组化法检测鼠抗人分化相关基因1(NDRG1)表达,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细胞增殖抑制率、NDRG1表达升高(P均<0.05);随着作用时间延长,实验组G1/G0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显微镜下可见细胞生长差,增殖缓慢,分裂像少见。结论 ATRA有较强的抑制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分化作用。
2014年05期 v.54;No.887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涛;安中平;李斌;顾红菲;苏兰;潘瑞洪;
目的探讨脑血管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AI)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将68例A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观察1组给予尿激酶100万U静脉溶栓治疗,观察2组行脑血管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术后口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观察两组血流再通疗效,并检测其治疗前及治疗后1、7 d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特异性抑制物(PAI-1)变化。另选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2组血流再通率高于观察1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前vWF、PAI-1、tPA升高,tPA/PAI-1降低,P均<0.05;观察1、2组比较P>0.05。治疗后1 d观察组tPA、tPA/PAI-1升高,PAI-1降低,P<0.05;治疗后7 d,观察1组tPA、tPA/PAI-1降低,观察2组vWF升高,P均<0.05。结论脑血管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AI可使梗死相关血管再通,其疗效优于静脉溶栓;术后联合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对患者的纤溶系统影响不大。
2014年05期 v.54;No.887 28-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永慧;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MRP)方法干预对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USN)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脑卒中后US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各15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MRP方法干预治疗。出院后6~18个月对两组进行随访,比较其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中的各项指标评分、FuglMeyer评分、生活质量指数(QOL)评分、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观察组MAS中的各项指标评分、Fugl-Meyer评分、关节活动度、ADL评分、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脑卒中后USN患者采用MRP方法干预,可提高其运动功能,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提高ADL及生活质量。
2014年05期 v.54;No.887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魏秀娥;许静;荣良群;龚爱平;张清秀;张翠翠;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Lp(a)]、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发病3 d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4例,其中急性完全性脑梗死350例(A组),进展性脑梗死54例(B组),另选65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血清Lp(a)、血脂、空腹血糖、血尿酸、纤维蛋白原,分析血清Lp(a)、HDL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与A组比较,B组Lp(a)升高,HDL降低(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Lp(a)、低HDL对进展性脑梗死的OR分别为4.336、3.427,95%CI分别为2.037~9.230、1.657~7.089(P均<0.01)。结论高Lp(a)、低HDL是进展性脑梗死重要的危险因素。
2014年05期 v.54;No.887 32-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梁燕;李丽春;周玮;胡永红;胡国强;贾春生;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免疫指标变化。方法将60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其中观察组30例加行肺俞及四花穴针刺治疗,对照组30例加服蜜炼川贝枇杷膏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CD+3、CD+4、CD+8、CD+4/CD+8,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刺肺俞及四花穴能改善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2014年05期 v.54;No.887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杨永菊;刘玉君;李飞;闫伟;曹玉;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住院患者脑脊液(CSF)中的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1 034例神经外科住院患者送检CSF标本中分离的致病菌及药敏鉴定结果,统计致病菌分布和药物敏感率。结果分离出致病菌174株,其中G+球菌115株(66.09%),G-杆菌59株(33.91%);排名前5位的致病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链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对G+球菌敏感率为100%的药物有利奈唑胺、去甲万古霉素、呋喃妥因,其他敏感率较高的依次为夫西地酸、米诺环素、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对G-杆菌敏感率较高的依次为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结论神经外科住院患者颅内感染以G+球菌多见,尤其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属。
2014年05期 v.54;No.887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秦国强;彭才祖;王冠;严程芬;施波;黄卫民;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并脓毒血症患者的血清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组织因子(TF)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重型颅脑外伤并脓毒血症患者33例(观察组),同期健康献血员15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观察组感染早期(外伤后3 d内)、中晚期(外伤后3~7 d)血清TFPI、TF、hsCRP,对照组在查体时检测上述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感染早期TFPI、TF及hs-CRP明显升高,感染中晚期TF、hs-CRP升高(P均<0.01);与感染早期比较,感染中晚期TF、hs-CRP升高,TFPI降低(P均<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并脓毒血症患者血清TF、TFPI及hs-CRP动态变化可作为脓毒血症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
2014年05期 v.54;No.887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钱凤文;李志刚;崔如众;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方法选择OSAS患者128例(观察组),根据其睡眠呼吸紊乱程度分为轻、中、重度3组;另选8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浆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结果观察组血糖与胰岛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其中17例确诊为T2DM;OSAS患者的睡眠呼吸紊乱程度越重,其血糖及胰岛素升高越明显(P<0.01)。结论 OSAS可导致糖代谢异常,引发T2DM,其睡眠呼吸紊乱程度与糖代谢紊乱、高胰岛素血症水平明显相关,早期治疗OSAS对T2DM防治有重要临床价值。
2014年05期 v.54;No.887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韩蕾;辛美云;张瑞品;陈伟伟;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通气及氧合作用的影响。方法对10例ARDS患儿行HFOV,观察其治疗前后的吸氧浓度及血气指标变化。结果行HFOV治疗后,患儿FiO2、PaCO2逐渐降低,PaO2、P/F逐渐升高(P<0.05或<0.01)。结论 HFOV可有效改善ARDS患儿的通气功能及氧合作用。
2014年05期 v.54;No.887 43-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菊萍;王珍;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方法检测乙肝标志物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疑似乙肝患者1 200例,分别行FQ-PCR、TRFIA方法检测其HBV血清学标志物(HBV-M)及HBV-DNA含量,并对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1 200例受检者中,FQ-PCR、TRFIA方法检测其HBV-M、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81.50%(978/1 200)和60.25%(723/1 200),FQ-PCR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TRFIA(χ2=131.25,P<0.01)。结论 FQ-PCR方法检测HBV感染和复制状态有优势,TRFIA方法检测HBV感染准确度和精度有优势,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乙肝标志物的可信度,有利于临床及早对乙肝患者进行诊治。
2014年05期 v.54;No.887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郝永;高蕊;代建军;张晓春;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髓过氧化物酶(MPO)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CS患者11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60例,另选40例稳定型心绞痛(AP)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入院后的外周静脉血及冠状动脉血血清hs-CRP、MPO,并分析ACS患者血清hs-CRP与MPO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UAP、AMI患者的血清hs-CRP、MPO高于对照组,AMI患者高于UAP患者(P均<0.05);ACS患者的外周静脉血、冠状动脉血血清hs-CRP与MPO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286、0.255,P均<0.05)。结论血清hs-CRP、MPO升高与ACS发生有密切关系,hs-CRP、MPO是ACS(特别是AMI)发生的预测指标,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对ACS进行危险分层。
2014年05期 v.54;No.887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姚兵;达嘎;李勇;武建英;李忠诚;杨永良;朱吉海;王伟;杨佳;
目的观察米力农对高原地区先天性心脏病(CHD)并肺动脉高压(PH)患儿术后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左向右分流型CHD并中、重度PH患儿60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畸形矫治术。术后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术后给予米力农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多巴胺+前列地尔治疗;观察两组术后即刻心率(HR)、收缩压(SBP)、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术后第5天的平均肺动脉压(MPAP)、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体∕肺循环血量(Qp/Qs)比值,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即刻HR、SBP、SaO2、PaO2比较P<0.01或P<0.05;术后第5天MPAP、LVEF、FS、Qp/Qs比较P均<0.01。两组术后肺炎和胸腔积液发生率比较P均<0.05。结论米力农可改善高原地区CHD并PH术后患儿的心功能,有效降低其肺动脉压力。
2014年05期 v.54;No.887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许大辉;崔乃强;赵二鹏;么国旺;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降低血清甘油三酯(TG)、治疗高脂血症性轻型急性胰腺炎(HLM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HLMAP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27例行常规治疗,B组27例行常规治疗+LMWH治疗,C组21例行常规治疗+血液净化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24 h后的TG、血淀粉酶(AMY)、TG治疗达标时间,以及凝血功能、肾功能指标变化。结果 3组治疗24 h后TG、AMY均降低,但以B、C组降低明显(P均<0.05),B、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组TG治疗达标时间高于B、C组(P均<0.05),B、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组各时间点的凝血与肾功能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LMWH在降低血清TG水平、治疗HLMAP方面疗效确切,与血液净化治疗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且对患者的凝血与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2014年05期 v.54;No.887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张学兰;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表达及其关系。方法选择69例UC患者(UC组),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中、重度,根据病理分级分为Ⅰ、Ⅱ、Ⅲ级;另选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TNF-α、IL-1β、IL-4和IL-13表达。结果 UC组血清TNF-α和IL-1β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病情程度和病理分级升高而显著升高(P均<0.05);IL-4和IL-13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病情程度和病理分级升高而显著降低(P均<0.05);UC组的血清TNF-α与IL-4、IL-13,以及IL-1β与IL-4、IL-13均呈明显负相关(P均<0.05)。结论在UC发生、发展过程中,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动态平衡发生紊乱,促炎因子过度表达,且二者表达有密切关系。
2014年05期 v.54;No.887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盛丰华;庄敏;李莉;孙瑞霞;王静;咸玉欣;
目的观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并糖尿病(DM)患者的甲状腺激素、血糖、血脂变化,探讨甲亢确诊前后胰岛素控制血糖的剂量及调整方法。方法选择甲亢并DM患者24例(观察组)、甲亢继发DM患者26例(对照组),检查两组的甲状腺激素(FT4、FT3、TSH)、血糖(FPG、2 h PG、HbA1c)、血脂(TC、TG)水平,比较观察组确诊甲亢前后的胰岛素用量。结果观察组FT3、FT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5),TC、TG、FPG、2 h P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观察组确诊甲亢前每日胰岛素用量为(34.5±6.1)U,确诊甲亢后血糖指标明显升高(P均<0.01),调整胰岛素用量至血糖达标时的每日胰岛素用量为(57.8±8.5)U,较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甲亢并DM与甲亢继发DM的临床表现不同,其甲状腺激素、血糖、血脂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甲亢并DM患者在确诊甲亢后血糖指标明显升高,胰岛素用量较确诊甲亢前明显增加。
2014年05期 v.54;No.887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胡世超;邓跃华;李广鑫;杨飞;刘弋;常家聪;
目的通过分析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G-NEN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门诊复诊、电话、信函方式随访其1、3、5年的生存率。结果 74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86岁,男女比例为2.52∶1;首发症状主要为上腹不适、进食哽噎、反酸嗳气、黑便、消廋等;病理类型依次为神经内分泌癌、神经内分泌瘤、类癌;临床分期Ⅲ、Ⅳ期者占63.51%(47例);行根治性手术治疗57例、姑息性手术治疗12例、化疗5例,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4.32%、40.54%、18.91%。结论 G-NEN好发于男性,发病年龄较迟,临床症状不典型,术后病理检查是其确诊的主要手段,尽早行根治性手术治疗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2014年05期 v.54;No.887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徐珺;袁国林;吕婷婷;田小龙;黄莹;
目的探讨化疗联合树突状细胞(DC)回输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完全缓解的AML患者2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观察组11例。两组均行常规化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行DC回输治疗。比较两组持续缓解率、复发率、中位生存时间、微小残留白血病(MRD)细胞数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持续缓解率高、中位生存时间长、复发率低(P均<0.05)。观察组MRD<10-4个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DC回输治疗能明显清除完全缓解AML患者的残留白血病细胞,预防复发。
2014年05期 v.54;No.887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高国政;
目的探讨覆膜食管支架敷贴放射性粒子对食管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6例食管癌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用传统食管支架置入治疗,观察组38例采用覆膜食管支架敷贴放射性粒子置入治疗。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结果两组置入支架后吞咽困难改善率均达100%,均未发生穿孔、大出血或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对照组发生再狭窄21例(55.3%),观察组发生再狭窄15例(39.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死亡5例,观察组死亡3例。两组术后生存质量均提高,但以观察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覆膜食管支架敷贴放射性粒子可明显提高食管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2014年05期 v.54;No.887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杨彦龙;蓝斌;方忠民;李锐雄;朱天翔;马陈声;
目的观察胸腔镜辅助漏斗胸矫形术治疗先天性漏斗胸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胸腔镜辅助漏斗胸矫形术治疗漏斗胸患者32例,术中通过右胸切口放置矫形钢板1根28例,2根4例;固定器放置在右侧22例,两侧10例。结果 3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55 min,出血量1.8~12.0 mL,术后平均住院7 d;优29例,良3例;并发切口感染1例,经对症治疗痊愈。出院后随访1~5年,患者活动正常,钢板无移位,胸廓外形满意。结论胸腔镜辅助漏斗胸矫形术治疗先天性漏斗胸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效果满意,方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
2014年05期 v.54;No.887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陈昌庆;李州利;蔡明;金海龙;韦星;李聪然;曾春林;
目的比较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NSS)与根治性肾切除术(RN)治疗T1aN0M0期肾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T1aN0M0期肾癌患者随机分为NSS组23例、RN组35例,分别行NSS、RN治疗。术后随访3~52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情况、引流时间、病理类型、术后肌酐水平、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指标。结果两组除术后肌酐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外,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情况、引流时间、病理类型、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后腹腔镜下NSS治疗T1aN0M0期肾癌疗效可靠,术后对患者的肾功能影响较小,与RN比较局部复发及转移情况相似。
2014年05期 v.54;No.887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王雷雨;蔡明;石炳毅;王强;袁清;韦星;许亮;崔瀚文;
目的比较少数民族患者肾移植后行巴利昔单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免疫诱导的安全性。方法选择肾移植后患者117例(10个民族),随机分为巴利昔单抗免疫诱导48例(A组)、ATG免疫诱导34例(B组)、无免疫诱导35例(C组),比较3组急性排斥反应(AR)、肺部感染、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C组AR发生率为37.1%,明显高于A、B组的10.4%、11.8%(P均<0.01);3组总肺部感染率比较P>0.05,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率A组低于B、C组(P均<0.05);C组DGF发生率明显高于A、B组(P均<0.01);3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巴利昔单抗和ATG都可降低少数民族患者肾移植后的AR、DGF发生率,不增加肺部感染率,不影响术后不良事件发生,增加其安全性;在降低CMV感染率方面巴利昔单抗优于ATG。
2014年05期 v.54;No.887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付元;冯世庆;周恒星;王天仪;张超;褚天慈;卢璐;
目的观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140膝)DOA患者,均行后稳定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术后应用抗生素并加强关节功能锻炼,应用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系统判定疗效。结果术后对患者平均随访18个月,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2.5%;HSS评分由(40±5.56)分升至(95±7.68)分,关节活动度由平均60°提高至平均95°,P均<0.05。结论 TKA治疗KOA疗效确切,严格手术指征、术中矫正畸形时保持膝关节内外侧间隙及周围软组织平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2014年05期 v.54;No.887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2 ] |[阅读次数:0 ] - 刘维嘉;高根平;董福;
目的观察小针刀联合玻璃酸钠膝关节腔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DO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DOA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小针刀联合玻璃酸钠膝关节腔注射,对照组采用尼美舒利分散片口服联合膝关节痛点注射消炎镇痛液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6%)高于对照组(86.7%);治疗后随访2年,观察组复发率(10.0%)低于对照组(36.7%),P<0.05或<0.01。结论小针刀联合玻璃酸钠膝关节腔注射治疗DOA近期疗效明显,远期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05期 v.54;No.887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马琨;郭建刚;
目的探讨c-myc、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瘤组织中的c-myc、HIF-1α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Campanacci影像学分期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80例患者瘤组织中的c-myc、HIF-1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50%,Campanacci影像学分期越高,表达阳性率越高(P<0.05);HIF-1α阳性表达强度与微血管密度、肿瘤预后密切相关(P均<0.01)。结论 c-myc、HIF-1α在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与其恶性进展及复发有关,二者在促进其进展中可能发挥协同作用,可作为评估其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2014年05期 v.54;No.887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岩松;董雪伟;吴明刚;王荣朝;
目的比较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后吻合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8例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根据瘘口大小、腹腔引流管引流量、临床表现、患者意愿等分为非手术组12例、手术组6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治愈。与非手术组比较,手术组术后日均引流量少,拔管时间早,冲洗时间及禁食时间短(P均<0.05);两组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年龄<60岁且无其他脏器病变者,即使没达到手术标准也可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能治愈大部分吻合口瘘患者,主要适用于危重及合并其他脏器病变者。
2014年05期 v.54;No.887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韩文冬;
目的探讨三人联合复位法治疗新鲜创伤性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0例新鲜创伤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观察组用三人联合复位法,对照组用Hippocrates复位法,比较两组复位成功率、并发症和复位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一次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复位时间缩短(P均<0.01)。结论三人联合复位法治疗新鲜创伤性肩关节前脱位疗效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2014年05期 v.54;No.887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伟;方平;孙光;王岩;曹利瑞;
目的探讨前列腺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s)的临床特点、影像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收治前列腺EGISTs患者2例,报告其中1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因排便困难半年、排尿困难2个月入院,直肠指诊发现直肠前壁黏膜下有一质韧肿物,考虑为直肠肿物。前列腺B超及MRI检查均考虑肿物可能来源于前列腺,术前直肠肿物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间叶源性肿瘤。骶前肿物探查术后病理结果提示为梭形细胞肿瘤,诊断为恶性EGISTs,考虑肿物来源于前列腺;免疫组化检查CD117、CD34均阳性。术后辅助伊马替尼治疗,随访3年6个月无复发。结论前列腺EGISTs以手术治疗为主,确诊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转移和不能手术治疗者可行药物辅助靶向治疗。
2014年05期 v.54;No.887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素敏;谷志杰;蒋艳东;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人流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50例行无痛人流术的早孕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50例,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分别为0.5、1.0、1.5μg/kg,并联用同剂量丙泊酚。观察3组麻醉前、术中、手术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变化,术中丙泊酚总用量,术后清醒时间、离院时间,以及术中、术后镇痛效果。结果 3组麻醉均能为人流术提供有效镇痛,但C组低氧发生率高于A、B组(P均<0.05);A组丙泊酚总量高于B、C组,苏醒时间及离院时间长于B、C组,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差于B、C组(P均<0.05)。结论瑞芬太尼1.0μg/kg用于无痛人流术的麻醉效果好、手术安全,且患者术后恢复快,为理想的麻醉剂量。
2014年05期 v.54;No.887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