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志弟;莫林键;张成东;宣强;张悦宁;莫曾南;滕若冰;杨小丽;
目的建立稳定高表达重组人组织激肽释放酶7基因(KLK7)的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为前列腺癌发生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PCR法扩增KLK7 cDNA,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上;经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DNA测序验证正确后,以脂质体法转染人前列腺癌DU145细胞;通过G418筛选,每个单克隆细胞扩大培养,建立稳定转染KLK7的DU145单克隆细胞株。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DU145细胞株KLK7表达。结果酶切鉴定及DNA测序分析显示pcDNA3.1-KLK7真核表达载体成功构建;转染后,成功获得稳定高表达KLK7的DU145单克隆细胞株。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cDNA3.1-KLK7转染的DU145细胞KLK7表达量明显高于转染空载体组细胞(P<0.01)。结论 pcDNA3.1-KLK7真核表达载体的建立及稳定高表达KLK7的前列腺癌单克隆细胞株的建立,为研究KLK7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2014年10期 v.54;No.892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侯吉锋;姚星宇;张国华;赵鹏伟;杨丽敏;
目的从基因角度求证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神经巢蛋白nestin mRNA表达。方法取新鲜脐带组织行MSCs分离、培养及鉴定。采用胰酶消化法计数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活性,提取原代、一代、二代细胞的m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nestin mRNA表达。结果脐带中分离出的细胞贴壁生长状况较好,其中大部分细胞呈梭形生长,传代后细胞与原代细胞生长形态相似,生长加快;个别细胞呈神经样生长。MSCs呈nestin mRNA阳性表达,其表达量在传代后有明显减少;与nestin蛋白在神经前体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时的变化一致。结论脐带MSCs存在nestin mRNA表达;传代后nestin mRNA表达量虽减小,但仍可作为备选种子细胞进行移植。
2014年10期 v.54;No.892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其曼古丽·吐尔洪;布威海丽且木·阿巴拜科日;祖丽比亚·司马义;买热艳木·艾尔肯;阿达莱提·麦麦提;依米提·热合曼;
目的探讨蜂胶黄酮(PB3A)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培养的人结肠癌SW480细胞分为PB3A组及对照组。PB3A组予100μg/mL PB3A干预,对照组不干预。干预后两组均培养24 h,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磷酸二酯酶4D(PDE4D)、生长阻滞和DNA损伤诱导基因G(Gadd45G)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干预后倒置显微镜下可见PB3A组细胞缩小、皱缩、折光性减弱,细胞内出现颗粒状物质;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B3A组PDE4D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Gadd45G 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PB3A能抑制SW480细胞生长,诱导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为下调PDE4D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Gadd45G mRNA和蛋白表达。
2014年10期 v.54;No.892 7-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孙燕妮;承解静;杨晓燕;杨洁;王丽敏;刘军;
目的探讨大黄牡丹汤含药血清(以下简称含药血清)对脓毒症的治疗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肺巨噬细胞株RAW264.7并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含药血清高、中、低浓度组,每组3个复孔。除空白组外,其余四组均予细菌脂多糖(LPS)5μg/mL刺激24 h,含药血清高、中、低浓度组分别同时给予高、中、低浓度的含药血清进行干预。干预后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 h。分别采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Toll样受体4(TLR4)及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TLR4和MyD88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含药血清中浓度组与高浓度组TLR4和MyD88表达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含药血清治疗脓毒症的机制可能为抑制TLR4和下游MyD88表达。
2014年10期 v.54;No.892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齐艳霞;康世均;刘新会;罗荣城;
目的探讨靶向Notch1基因小干扰RNA(Notch1 siRNA,以下简称siNotch)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体内外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将siNotch转染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株B16F1,诱导RNA干扰,采用RT-PCR、Western blot、MTT法及细胞克隆试验体外检测细胞Notch1基因和蛋白表达及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变化。随后分别将转染及对照细胞皮下接种于同基因C57BL/6小鼠(分别为转染组及对照组),在成瘤过程中瘤内注射相应siNotch1,记录肿瘤生长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处死动物后取肿瘤比较各组肿瘤体积,并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和Notch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siNotch1转染B16F1细胞后,细胞增殖能力、克隆形成率及小鼠体内成瘤等均受到抑制(P<0.01),免疫组化显示转染组Notch1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siNotch1可降低细胞Notch1的表达,从而抑制小鼠MM细胞的增殖与生长,可作为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新方法。
2014年10期 v.54;No.892 14-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杨国栋;张晓英;冯志松;任权;江毅敏;
目的探讨N-异喹啉-3-羧酸-L-甘氨酸苄酯(IQ-G-OBzl)对人食管癌细胞的体内外抑制作用。`方法①体外实验:人食管癌细胞分为5-FU组、L-甘氨酸苄酯组、3-羧酸异喹啉组及IQ-G-OBzl组,分别采用相应药物干预;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IC50值;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②体内实验:制作115只小鼠食管癌移植瘤模型,分为生理盐水组、IQ-G-OBzl组、L-甘氨酸苄酯组、3-羧酸异喹组及5-FU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干预后计算抑瘤率。结果在体外实验中IQ-G-OBzl组的IC50高于5-FU组,但低于L-甘氨酸苄酯组、3-羧酸异喹啉组(P<0.05);IQ-G-OBzl组细胞内ROS水平明显高于L-甘氨酸苄酯组、3-羧酸异喹组及生理盐水组(P<0.05)。体内实验中IQ-G-OBzl组抑瘤率高于L-甘氨酸苄酯组及3-羧酸异喹组(P<0.05)。结论 IQ-G-OBzl体内、外均有抗食管癌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升高细胞内ROS水平。
2014年10期 v.54;No.892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罗来邦;徐志丹;丁利民;罗文峰;龙成美;张友福;李新长;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信号素3F(SEMA3F)蛋白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32例HCC患者手术切除的HCC组织(HCC组)和相应癌旁肝组织(对照组)标本中的SEMA3F蛋白表达,分析SEMA3F蛋白表达水平与HCC临床病理特征、复发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HCC组及对照组SEMA3F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4%、97%,HCC组SEMA3F蛋白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肿瘤有包膜者SEMA3F蛋白表达量高于无包膜者,肿瘤为单个结节者表达量高于多个结节者(P均<0.05)。HCC组有、无肝硬化者的SEMA3F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例SEMA3F蛋白低表达者复发率显著高于17例高表达者,生存时间短于高表达者(P均<0.05)。结论 SEMA3F可能在抑制HCC的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癌组织中SEMA3F表达水平有助于判断HCC患者的预后。
2014年10期 v.54;No.892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广旭;宋平平;贾慧;李浩;张曙光;张百江;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动态变化判断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患者疗效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对30例行新辅助放化疗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血清细胞角化素蛋白片段19(CYFRA21-1)、癌胚抗原(CEA)及糖链抗原19-9(CA19-9)水平行动态观察,分析其变化与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治疗前CEA阳性者中位生存期明显短于CEA阴性者,P<0.05;CA19-9阳性者中位生存期短于CA19-9阴性者(但因阳性例数过少,无法行统计学处理);CYFRA21-1阳性与阴性者中位生存期无统计学差异。治疗过程中标志物呈下降趋势者中位生存期长于、有效率高于呈上升趋势者,P均<0.05。结论对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患者血清CYFRA21-1、CEA及CA19-9联合动态及变化趋势检测,可评价治疗效果及判断预后。
2014年10期 v.54;No.892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冯亮;李志钰;
目的探讨抗VEGF抗体Bevacizumab对人胆管癌移植瘤裸鼠模型的抗血管生成作用。方法建立人胆管癌裸鼠移植瘤模型55只。将55只荷瘤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药物1组及药物2组各20只。药物1组及药物2组分别予Bevacizumab 5、10 mg/kg腹腔注射,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均每周2次,连续给药4周。治疗结束后处死小鼠,测量肿瘤体积,免疫组化SP法检测瘤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CD34标记微血管染色,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药物1组及药物2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药物1组及药物2组VEGF阳性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药物1组及药物2组MV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Bevacizumab可抑制胆管癌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为抑制VEGF表达。
2014年10期 v.54;No.892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吕彦洁;孙建平;高延霞;王玉琦;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那普利组及丹参酮组;后三组制备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制模前依那普利组予依那普利灌胃,丹参酮组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腹腔注射。术后10 d取各组肾组织观察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PDGF-D)、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表达,PCR法检测PDGF-D、HO-1 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肾间质纤维化程度重于依那普利组及丹参酮组,PDGF-D表达量明显高于、HO-1表达量明显低于依那普利组及丹参酮组,P均<0.05;依那普利组与丹参酮组PDGF-D、HO-1蛋白及PDGF-D、HO-1 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PDGF-D、上调HO-1的表达,抑制间质细胞增生、表型转化密切相关。
2014年10期 v.54;No.892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宋庆鑫;王建鹏;阴晓峰;相恒伟;刘霞;张欣;孙鹏;
目的探讨胸苷激酶(TK)基因在库欣病的基因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腺病毒载体AdPOMCTK转入小鼠垂体瘤AtT20细胞及人乳腺癌T47D细胞后TK基因的表达情况;采用非放射性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检测AdPOMCTK在不同感染复数(MOI)下转染AtT20细胞和人T47D细胞后对更昔洛韦(GCV)的敏感性。将转染了AdPOMCTK的AtT20细胞和未经转染的细胞以不同比例混合,观察旁观者效应。结果 TK基因转染入AtT20细胞并成功表达,但在T47D细胞中表达不明显,说明POMC启动子具有靶向性;即使在低MOI下,转染组细胞仍明显表现出对GCV的敏感性;混合细胞与对照细胞相比杀伤作用明显,说明旁观者效应存在。结论将TK基因导入AtT20细胞并经GCV处理后可明显降低细胞存活率。本研究为临床TK基因治疗库欣病奠定了实验基础。
2014年10期 v.54;No.892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建波;王莉莉;张媛媛;李文全;
目的探讨甘露糖敏感型绿脓杆菌制剂(PA-MSHA)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培养人肝癌细胞株HepG2和MHCC97L并分别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和观察3组。对照组为空白组,观察1组予1.0×108/mL PA-MSHA处理,观察2组予2.0×108/mL PA-MSHA处理,观察3组予2.0×108/mL PAMSHA+100 mmol/L甘露糖处理;观察各组干预后1、2、3、4、5、6 h细胞增殖率、细胞周期,测定干预前后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HepG2和MHCC97L观察1组、观察2组各时间点细胞增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观察3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各观察组Cyclin D1、PCNA和CDK2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21与p27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PA-MSHA对肝癌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主要是抑制Cyclin D1、PCNA和CDK2表达,促进p21与p27表达通过对相关蛋白进行诱导,促使肝癌细胞周期发生变化,且整个过程中是通过肝癌细胞表面的甘露糖而实现的。
2014年10期 v.54;No.892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范玲玲;侯明星;都义日;丁翠霞;钟海燕;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84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模型组36只,治疗组36只。模型组及治疗组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60 min制作肠I/R模型,于手术前经尾静脉分别注入生理盐水2 mL、乌司他丁5×104U/kg;对照组仅分离SMA,不夹闭血管。于再灌注0 min及2、6 h取腹主动脉血测定各组(模型组及治疗组各12只)血清SOD活性及MDA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治疗组各时点MDA活性显著升高,SOD水平显著降低;治疗组0 min、2 h血清SOD活性高于、MDA水平低于模型组(P均<0.05)。结论乌司他丁可减轻小肠I/R后的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为提高SOD活性,抑制MDA水平。
2014年10期 v.54;No.892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国华;金钧;王立俊;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脐动脉血流指数(S/D)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76例子痫前期患者为子痫组,80例正常健康妊娠妇女为对照组。B超检测两组S/D,分析子痫组S/D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压积(HCT)、D-二聚体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AA)]的相关性;比较两组妊娠并发症及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情况。结果子痫组S/D及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D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子痫组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及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脐血流指数异常(≥3)者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及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均高于S/D正常者。结论 S/D异常者妊娠并发症及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较高,应针对病因积极治疗,必要时终止妊娠。
2014年10期 v.54;No.892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周颖;许琦华;康艺苹;杨振熙;
目的探讨Dickkopf-1(DKK-1)在胰腺癌辅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0例胰腺癌患者(胰腺癌组)和5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血清DKK-1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查检测CA19-9水平;比较两组DKK-1表达情况及DKK-1、CA19-9诊断胰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结果胰腺癌组血清DKK-1水平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DKK-1与CA19-9诊断胰腺癌的敏感度分别为52%、78%,P<0.05;特异度分别为92%、84%,P>0.05;准确性分别为72%、81%,P>0.05;若两者联合检测则敏感度和准确性分别提高至90%和84%。结论胰腺癌患者血清DKK-1水平明显增高,可作为临床中胰腺癌的辅助诊断指标;血清DKK-1与CA 19-9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胰腺癌的诊断水平。
2014年10期 v.54;No.892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明;张红斌;张巍;杨建国;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冠状动脉(冠脉)慢血流现象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116例因胸痛就诊的患者,冠脉造影检查均未发现冠脉狭窄,提示为冠脉慢血流56例(慢血流组),冠脉无慢血流者60例(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浆Hcy水平,分析其与冠脉慢血流的相关性。结果慢血流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与冠脉慢血流现象有关,其可能为冠脉慢血流的早期表现;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明确冠脉慢血流的发生机制提供依据。
2014年10期 v.54;No.892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温志锋;仇波;欧绍武;王运杰;
目的总结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LDD)的临床特点,为提高其诊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LDD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点。结果 7例患者均存在持续性头痛症状,4例伴有恶心、呕吐;6例有不同程度视力下降;4例出现明显走路不稳,伴有肢体无力、麻木感。7例患者头CT示小脑均有低密度影,3例患者出现脑积水。5例MRI出现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6例出现脊髓空洞、小脑扁桃体下移,7例MR增强均无增强效应;小脑半球见条状或块状的信号不甚均匀的长T1等T2信号为主,边界不清,病变区内可见沿小脑皮质平行的条状影。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结论 LDD的影像学特点为出现沿小脑皮质平行的条状影;此有助于其早期诊断。
2014年10期 v.54;No.892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磊;宋大安;黎世秋;蒋晓东;
目的探讨替吉奥联合吉西他滨化疗、同步放疗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晚期胰腺癌患者28例,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总剂量45~50 Gy,5周左右完成;放疗同时行同步化疗,方案:饭后口服替吉奥60 mg,2次/d,,第1~14天;静脉滴注,吉西他滨1 000 mg/m2第1、8天,3周为1个疗程,放疗结束后1个月巩固化疗2~4个疗程。观察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结果本组有效率为46.4%,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血液学毒性,患者可耐受,无死亡病例;中位生存期为17.5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42.9%和21.0%。结论替吉奥联合吉西他滨化疗、同步放疗治疗晚期胰腺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轻。
2014年10期 v.54;No.892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徐志斌;王进;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延迟开放引流管对失血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4例同期初次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延迟组30例,常规组34例,均于手术结束前放置18号硅胶引流管。延迟组术毕松开止血带后即刻关闭引流管,术后4 h开放;常规组术后一直通畅引流。两组均于术后引流量<100 mL/d时拔出引流管。比较两组术后引流量、术后24 h血红蛋白水平,伤口愈合及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结果延迟组术后总引流量及血红蛋白下降值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及早期膝关节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延迟开放引流管对减少术后出血有一定效果。
2014年10期 v.54;No.892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叶青;尹伟利;王凤梅;李宁;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100例NAFLD患者,其中单纯性脂肪肝(NAFL)50例(NAFL组),脂肪性肝炎(NASH)50例(NASH组);健康查体者50例(对照组)。检测其血清sICAM-1水平及TC、TG、ALT、FPG、FINS等生化指标;分析sICAM-1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NASH组sICAM-1水平明显高于NAFL组及对照组(P均<0.05);NAFL组sI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NASH组sICAM-1与TG、FINS、ALT呈正相关(r=0.268,0.264,0.637,P均<0.05),与TC、FPG无相关性(r=0.134,0.067,P均>0.05)。sICAM-1诊断NASH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敏感性97.1%,特异性53.3%。结论 sICAM-1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诊断NASH敏感性高,可作为鉴别NAFL、NASH的无创性辅助检查手段。
2014年10期 v.54;No.892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何雄斌;方力;胡雄强;吴海燕;
目的探讨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和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1(Racl)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学法检测20例正常乳腺组织(正常组)、20例乳腺增生组织(增生组)及97例乳腺癌术后标本(乳腺癌组)中Tiam 1和Rac1表达。分析Tiam1和Rac1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正常组、增生组和乳腺癌组Tiam1和Rac1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及增生组(P<0.05);Tiam 1和Rac1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均<0.01),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等无关;两者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其在乳腺癌组织中的共表达及其表达强度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 Tiam1和Rac1可促进乳腺癌的转移,在此过程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联合检测Tiam1和Rac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阳性强度对于预测乳腺癌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10期 v.54;No.892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国杰;张永裕;郑丽朝;秦培鑫;林小芬;
目的评价CT检查在甲状腺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47例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病变患者,其中恶性病变27例(恶性组),良性病变20例(良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CT征象特点。结果恶性组及良性组病灶为单发者分别占55.6%、15%,病灶边缘模糊者分别占92.6%、55%,病灶早期强化者分别占50%、29.4%,病灶存在局部钙化者分别占55.6%、30%,伴颈部淋巴结肿大者分别占55.6%、10%;P均<0.05。结论单发病变、病灶边缘模糊、局部微小钙化、早期强化、颈部淋巴结肿大等为甲状腺癌的CT征象特点;CT检查对鉴别甲状腺病变性质有重要价值。
2014年10期 v.54;No.892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刘胜来;陈捷;
目的探讨Foley导尿管球囊加压对微创经皮肾输尿管镜取石术(mPCNL)后迟发性肾出血的防治效果。方法对463例患者行mPCNL,术后行Foley导尿管球囊加压止血:以16号Foley导尿管修剪后做肾造瘘管,常规注水3 mL将球囊扩张固定。对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术后12~360 h)者间断向球囊内注水加压止血。结果 35例出血成功控制,加压注水量为(3.20±1.93)mL,其中27例予球囊加压后出血明显减少,在3 h内尿液颜色明显转清,8例出血量减少但尿液未转清,继续加压后在11 h内尿液转清;2例因出血迅速行高选择肾动脉栓塞术。无转行开放肾切除手术者。随访6~24个月患肾功能良好。结论 Foley导尿管球囊加压止血可使mPCNL术后迟发出血早期得到控制,且较为安全。
2014年10期 v.54;No.892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嘉;阮宏莹;林鹏;宋维;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喉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0例喉癌患者(喉癌组)、37例喉癌癌前病变患者(癌前组)和41例健康对照者(健康组)血清HMGB1、MMP-9表达水平,分析HMGB1、MMP-9表达与喉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HMGB1与MMP-9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喉癌组血清HMGB1和MMP-9水平明显高于癌前组及健康组(P<0.05);HMGB1和MMP-9表达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分化程度、原发部位无关(P>0.05);血清HMGB1与MMP-9表达呈正相关(r=0.578,P<0.01)。结论 HMGB1、MMP-9参与了喉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过程;在此过程中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2014年10期 v.54;No.892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高树英;李新爱;李瑞燕;
目的探讨病毒感染在川崎病(K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80例住院KD患儿(观察组)及100例同期住院的发热性疾病(口腔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患儿(对照组)。采用RT-PCR法检测两组血清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冠状病毒OC43/229E和NL63、呼吸道合胞病毒A和B、副流感病毒1和4阳性率;分析病毒阳性率与冠状动脉(冠脉)损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EB病毒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其他病毒感染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病毒阳性与阴性患儿冠脉损害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EB病毒感染可能参与了KD的发病;呼吸道病毒感染与KD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病毒感染与冠状动脉损害无明确相关性。
2014年10期 v.54;No.892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陈榕;章丽金;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瘤(NET)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1例结直肠NET(肿瘤直径4~12 mm,位于结肠9例,位于直肠12例)患者行ESD治疗,分析手术效果及随访结果。结果21例ESD术中均单次完整剥离切除肿瘤,时间15~50(25.5±10.8)min,术中出血量(20.4±12.5)mL,所有患者均经电凝止血成功,1例术后3 d出现迟发性出血,出血量约100 mL,经禁食、药物治疗后出血停止。无肠穿孔发生,无手术相关死亡。术后病理NET G1级19例,G2级2例,基底和切缘均未见肿瘤累及,病理检查示肿瘤完整切除率100%。术后随访6~54个月,患者均存活且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ESD治疗直径小于1 cm的结直肠NET效果确切,且较为安全。
2014年10期 v.54;No.892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赵婷婷;袁亚;蒋舒平;涂焕平;
目的评价新型Cervista酶切信号扩大法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DNA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对3206例妇女行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测分级,并用Cervista技术检测HR-HPV;对其中95例经活检证实的宫颈上皮内病变以上级别者的HR-HPV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宫颈病变级别与HR-HP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未见上皮内病变细胞或恶性细胞(NILM)、不能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非典型鳞状细胞不能除外高级别上皮内病变(ASC-H)、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SL)者HR-HPV感染率分别为17.95%、56.99%、70.00%、76.75%和96.55%(P<0.05),HR-HPV A9组构成比均为最高。宫颈活检证实的LSIL、HISL和鳞状细胞癌者HR-HPV感染率分别为72.72%、90.00%和100.00%(P<0.05),HR-HPV A9组构成比均为最高。结论随细胞学和病理组织学病变分级升高,HR-HPV感染率逐渐上升,A9组感染率最高,说明HSIL和鳞状细胞癌与HR-HPV感染关系最密切,A9组HR-HPV感染是引起宫颈病变的最主要因素。TCT联合Cervista技术检测HR-HPV可作为宫颈癌普查和ASC-US分流筛检的有效方法。
2014年10期 v.54;No.892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耿婧;朱铁虹;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IT)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关系。。方法 72例PCOS患者为观察组,68例健康体检的育龄期妇女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清甲状腺特异抗体[包括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比较观察组特异抗体阳性(指TPOAb及TGAb均阳性;诊断为AIT)与阴性(TPOAb及TGAb均阴性)者促卵泡素(FSH)/黄体生成素(LH)值及流产率。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特异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3.6%、4.4%,P<0.05。观察组特异抗体阳性者LH/FSH显著高于阴性者(P<0.05);特异抗体阳性者与阴性者流产率分别为23.5%、10.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OS患者AIT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与雌、孕激素水平失衡有关;对PCOS患者应注意筛查甲状腺特异抗体,避免误诊误治。
2014年10期 v.54;No.892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袁存存;焦锋;胡海;
目的探讨染色质解旋酶DNA结合蛋白1样基因(CHD1L)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法观察3株人胃癌细胞系(AGS、N87、HGC-27)及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中CHD1L mRNA和蛋白表达的差异;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1例人胃癌组织及其配对癌旁组织中CHD1L蛋白表达,分析CHD1L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与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比较,3株胃癌细胞系CHD1L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P<0.05);71例胃癌组织中CHD1L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CHD1L蛋白阳性表达与胃癌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无相关性(P>0.05)。结论 CHD1L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CHD1L表达有助于判定胃癌恶性表型。
2014年10期 v.54;No.892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杨曦;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T1DM)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以下简称CD+4CD+25)在数量及对其胰岛素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6例1型T1DM患者(T1DM组)、43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T2DM组)及52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外周血中的CD+4CD+25细胞比例,分析CD+4CD+25比例与胰岛素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 T1DM组CD+4CD+25比例显著低于其它两组P<0.05),且细胞比例越低,胰岛素治疗效果越差。结论 CD+4CD+25在1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呈低表达,可导致胰岛素的治疗效果下降。
2014年10期 v.54;No.892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军;于小平;夏喜斌;艾邵东;李飞平;
目的探讨肝脏肿瘤囊实性病变的影像学特点,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分析49例肝脏肿瘤(原发性肝细胞癌26例,肝内胆管癌3例,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2例,肝脏囊腺瘤1例,肝脏转移瘤15例)患者的CT和MR影像学表现,总结其特点。结果肝细胞癌囊变区CT主要表现为形态不规则水样低密度,MR主要表现不规则长T1长T2混杂信号;CT及MR增强检查实性区具有"快进快出"强化特点。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为肿瘤中心部分不规则低密度囊变区,肿瘤周围可见迂曲扩张的胆管,MR表现为囊变区呈不规则长T1长T2混杂信号;CT及MR增强检查实性区均可见延时强化。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CT表现为花环状或中心囊变。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CT表现为分隔状囊变,囊壁及分隔厚薄不均。肝脏胆管囊腺瘤CT表现为分隔状囊实性肿块,其内见壁结节。肝转移瘤表现为肝内多发病灶,具有边缘环形强化特点。结论 CT和MR为诊断肝脏肿瘤囊实性病变的较好方法。
2014年10期 v.54;No.892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李亚利;张玉玮;刘娟;张苗;
目的探讨无牙颌患者新义齿修复前后咀嚼肌功能及咬合状况变化。方法对20例无牙颌患者行新义齿修复。修复前后行嚼肌肌电图检查,观察双侧嚼肌电幅和不对称指数变化;采用T-ScanⅢ数字化咬合分析仪测定咬合力变化及咬合力中心点位置。结果肌电图检测结果:①下颌姿势位:嚼肌电幅和不对称性指数修复前后无明显变化。②牙尖交错位:修复后最大紧咬时电幅值明显高于修复前(P﹤0.05);不对称指数修复前后无明显变化。数字化咬合分析检测结果:修复后左右侧咬合力及对称性明显好于修复前(P﹤0.05);咬合力中心点位置趋于中央,双侧咬合平衡性增加(P﹤0.05)。结论无牙颌患者新义齿修复嚼肌肌电活动增强,咬合力明显增加,咬合趋于平衡。
2014年10期 v.54;No.892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郭震;戴景斌;姜丽亚;赵丙波;
目的探讨成年特应性皮炎患者粪便中肠道菌群状况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8例成年特应性皮炎患者(观察组)及2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的粪便标本,采用PCR荧光定量法对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数量进行检测;同时用SCORAD标准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价,分析病情严重程度与肠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粪便中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的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病情为轻、中、重度者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有组间差异;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数量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成年特应性皮炎患者肠道菌群数量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2014年10期 v.54;No.892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 ] - 祁秀敏;张熔熔;吕慧;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耐药表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P-糖蛋白(P-gp)、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90例大肠癌组织(大肠癌组)和2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对照组)中EGFR和GST-π、P-gp、TopoⅡ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EGFR和GST-π、P-gp、TopoⅡ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有关(P均<0.05)。EGFR表达与GST-π、P-gp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EGFR在大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与多药耐药表型GST-π、P-gp的表达相关,可能参与了化疗耐药。针对EGFR的靶向治疗对化疗耐药、EGFR阳性患者有较好疗效。
2014年10期 v.54;No.892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瑞英;郑引;
目的探讨经腹羊膜腔灌注(AI)治疗孕晚期羊水过少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2例孕晚期(孕31~40周)羊水过少(B超检查示羊水指数均<5.0 cm,平均4.8 cm)的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行AI治疗,对照组未采取治疗措施,比较两组母儿结局。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平均羊水指数8.3 cm;治疗组足月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AI治疗孕晚期羊水过少能延长孕周,改善母儿结局。
2014年10期 v.54;No.892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姜叶;李娜;于龙刚;
目的分析难治性鼻出血的发病特点,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难治性鼻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发病季节、血压水平与发病的关系。结果①性别:男性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女性;②年龄:50岁以上者所占比例高于50岁以下者;③发病季节:冬季发病者所占比例高于其他季节发病者;④血压水平:血压中、重度升高者所占比例高于轻度升高者;⑤出血部位为下鼻道后端、嗅裂区、中鼻甲、鼻中隔等。结论男性、中老年、高血压、出血部位隐秘可能与难治性鼻出血的发生有关。
2014年10期 v.54;No.892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滕兆娥;程丹富;申家祥;刘清华;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的相关性。方法对46例(52眼)AION患者行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采用高频探头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 46例AION患者中AP阳性33例(71.74%),阴性13例(28.26%);AP阳性者与阴性者IMT分别为(1.20±0.22)、(0.75±0.13)mm,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AION具有相关性,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于AION的诊断。
2014年10期 v.54;No.892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赵春云;赵玉芹;田敬荣;代红沙;郭洪涛;
目的比较利拉鲁肽和二甲双胍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5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9例与对照组26例,分别采用利拉鲁肽及二甲双胍治疗;治疗4周后检测两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指数(BMI)及餐后血脂(TC、TG)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HbA1c、BMI及餐后TC、TG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为显著(P均<0.05)。结论利拉鲁肽、二甲双胍均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脂水平,但利拉鲁肽效果更明显。
2014年10期 v.54;No.892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