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友;朱菁;马国达;李克深;崔理立;
目的探讨miR-146a基因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死(LI)的关系。方法选择LI患者173例(观察组)和与其性别、年龄匹配的非心脑血管疾病体检者298例(对照组),采用SNaPshot法检测血miR-146a rs2910164和rs57095329位点的基因多态性,B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结果观察组miR-146a rs2910164位点GG基因型频率为8.67%、CC+CG基因型频率为91.33%、G等位基因频率为33.24%,对照组分别为17.11%、82.89%、39.93%,P均<0.05。两组miR-146a rs57095329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P均>0.05。观察组70岁以下者miR-146a rs2910164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为28.57%,对照组为39.12%,P<0.05。观察组miR-146a rs2910164和rs57095329位点正常和突变基因型患者的CIMT比较,P均>0.05。结论 LI患者miR-146a基因rs2910164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降低,G等位基因可能是其发病的一种保护性因素。
2014年16期 v.54;No.898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刘炳祥;欧强;
目的观察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的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患者脑脊液(CSF)代谢组学的变化。方法采用GC-MS检测15例结脑患者(结脑组)和14例需腰麻的外伤手术患者(对照组)CSF的代谢成分,选择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方辨别分析中较优的模式分析结脑患者CSF的特异性代谢物质。结果结脑组CSF中表达下调的代谢物为L-苏氨酸、来苏糖、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十二烷酸、十六烷酸、十八烷酸、单棕榈酸甘油、十八酸甘油酯,表达上调的代谢物为山梨醇。结论结脑患者糖、脂肪酸以及氨基酸代谢均发生改变,有助于结脑的诊断及分子基础研究。
2014年16期 v.54;No.898 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杨芹;么喜存;孙浩然;
目的采用超声造影(CEUS)定量技术评估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髓质血流灌注的变化。方法建立大鼠UUO模型19只,采用CEUS及定量分析技术检测造模前后双侧肾髓质血流灌注,并行病理检查。结果造模后梗阻侧肾髓质较造模前血流灌注速度减慢,造影剂廓清时间延长,但增强程度变化不大;健侧肾髓质较造模前血流灌注速度、强度及造影剂廓清时间变化不大。造模前后梗阻侧肾髓质血流灌注时间—强度曲线中达峰时间(TTP)分别为(25.59±3.92)、(28.48±4.67)s,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05.46±271.90)、(1 010.54±309.11)dB·s,曲线上升支斜率(A)分别为(1.04±0.59)、(0.87±0.41)dB/s,P均<0.05。造模前后健侧肾髓质TTP、AUC、A、峰值强度(PI)比较,P均>0.05。梗阻侧肾脏近曲小管及远曲小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张,肾间质水肿增宽,并出现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的浸润,偶见肾小管萎缩。结论 UUO大鼠梗阻侧肾髓质局部组织的血流灌注速度降低,血管内血流容积增大;CEUS及定量分析技术能较好地检测UUO大鼠肾髓质血流灌注的变化。
2014年16期 v.54;No.898 7-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利娜;曹武奎;
目的探讨东亚人群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启动子238G/A多态性与乙型肝炎易感性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检索EMBASE、Ovid、PubMed、Highwire press、CBM、CNKI、万方等数据库中国内外公开发表的TNF-α基因启动子238G/A多态性与乙型肝炎易感性的研究,进行筛选后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7篇,病例组2 472例,对照组1 454例。病例组中野生纯合子(GG)、突变纯合子(AA)和野生杂合子(G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0.8%、0.5%、8.7%,对照组分别为93.1%、0.3%、6.6%;两组各基因型频率比较,P均>0.05。携带AA者感染HBV的风险与携带GG者比较无显著差异;显性模式下携带AA+GA者感染HBV的风险与携带GG者比较,隐性模式下携带AA者感染HBV的风险与携带GG+GA者比较,P均>0.05。结论东亚人群TNF-α基因启动子238G/A多态性与乙型肝炎易感性不存在关联。
2014年16期 v.54;No.898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窦勇;田伟;柳剑;杨德金;尹星华;
目的采用三维CT测量膝骨关节炎患者远端旋转解剖标志的变化。方法选择因膝骨关节炎而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5例(112膝),其中内翻型92膝(内翻组)、外翻型20膝(外翻组);Ⅲ期股骨头坏死34例(68膝)作为正常组。回顾性分析3组术前的CT资料,采用三维CT重建的方法测量股骨与胫骨机械轴夹角(mFTA)、解剖股骨远端外翻角(aLDFA)、解剖胫骨近端内翻角(aMPTA)、股骨后髁角(PCA)、股骨髁扭转角(CTA),Whiteside线与股骨后髁连线(PCL)的夹角(WPCL)、与外科髁上轴(SEA)的夹角(WSEA)及与临床髁上轴(CEA)的夹角(WCEA)。结果内翻组mFTA、WPCL、WSEA、WCEA均高于正常组,aMPTA、PCA、CTA均低于正常组;外翻组aMPTA、PCA、CTA、WPCL、WSEA、WCEA均高于正常组,mFTA、aLDFA均低于正常组;P均<0.05。内翻组PCA与mFTA呈负相关(r=-0.555),与aMPTA呈正相关(r=0.450);外翻组PCA与mFTA呈负相关(r=-0.614),与aLDFA呈负相关(r=-0.719);P均<0.05。随着mFTA逐渐增大至15°,内翻组PCA、CTA逐渐减小,P均<0.05。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均存在Whiteside线外移;内翻型患者PCA、CTA均降低,PCA与mFTA和aMPTA相关;外翻型患者PCA、CTA均升高,PCA与mFTA和aLDFA相关。
2014年16期 v.54;No.898 13-15+1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丁凯阳;杨艳;王芳;张瑰红;王志华;
目的观察转录因子(NF)-κB在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2例DLBCL组织中的NF-κB,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生存情况。结果 NF-κB阳性41例,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型中NF-κB阳性率为23.53%,non-GCB型中为56.92%,P<0.05。不同性别、年龄、部位、LDH水平、Ann Arbor分期、有无B症状的DLBCL患者NF-κB阳性率比较,P均>0.05。随访76例,GCB型患者存活期为4~64个月,non-GCB型为0.5~41个月,P<0.05。结论 non-GCB型DLBCL患者NF-κB阳性率在明显高于GCB型;NF-κB检测有助于判断DLBCL的临床亚型和预后。
2014年16期 v.54;No.898 16-1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熊瑜琦;李镝;康宁;乔梁;
目的比较3.0 T磁共振(MRI)动态增强与64层螺旋CT(64-MDCT)多期扫描对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55例(66个癌性小结节),分别进行3.0 T MRI动态增强与64-MDCT多期扫描,由两位专家对检查结果进行判定,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两位观察者通过3.0 T MRI动态增强得到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3±0.013、0.859±0.027,通过64-MDCT得到的AUC分别为0.657±0.034、0.679±0.026;两位观察者对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比较,P均<0.01。两位观察者采用3.0T MRI动态增强诊断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64-MDCT,P均<0.01。结论 3.0T MRI动态增强对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诊断价值高于64-MDCT。
2014年16期 v.54;No.898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乔梁;屈春红;
目的比较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三联(西洛他唑+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TAT)和传统二联(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DAT)的疗效。方法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Google学术、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维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从建库至2013年6月关于PCI术后TAT和DAT的相关临床对照研究,对这些文献进行筛选和质量评价,并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Meta分析共计纳入10项临床对照研究,其中CHD患者PCI术后3 927例接受DAT治疗和3 774例接受TAT治疗。Meta分析结果表明,TAT组再狭窄发生率显著低于DAT组(OR=0.59,95%CI 0.45~0.77,P<0.01);根据随访时间差异进行亚组分析,在随访时间>6个月的研究中,TAT组和DAT组再狭窄率有统计学差异(OR=0.62,95%CI 0.48~0.81,P<0.01),但在随访≤6个月的研究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TAT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靶病变血运重建(TLR)发生率亦显著低于DAT组(OR=0.69、0.61,95%CI 0.56~0.85、0.43~0.88,P均<0.01);TAT组与DAT组死亡率、心肌梗死和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均>0.05);两组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HD患者PCI术后行TAT的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DAT。
2014年16期 v.54;No.898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何阳;曹军;刘洪强;王赛博;郑晓辉;赵保成;
目的观察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的疗效。方法选择105例肺癌、85例支气管扩张症、49例肺结核、15例肺动静脉瘘所致大咯血患者,均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结果 250例(98.4%)成功实施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术后咯血均即刻停止;术后1、3个月及1、2 a,咯血控制率分别为92.8%(232/250)、88.0%(230/250)、82.0%(205/250)和78.0%(195/250);术后1个月内复发17例,1~3个月复发12例,3个月后复发30例。结论对于各种原因所致大咯血,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均效果较好。
2014年16期 v.54;No.898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陈霞;李宏松;许向东;刘加麟;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与尿酸(UA)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金标法检测66例CHF患者的血清NT-proBNP,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UA,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CHF患者血清NT-proBNP与UA呈正相关(r=7.402),P<0.05。其中,合并房颤、NYHAⅢ级者血清NT-proBNP与UA均呈正相关(r=0.345、0.335),P均<0.05;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NYHAⅡ、Ⅳ级者血清NTproBNP与UA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 CHF患者血清NT-proBNP与UA呈正相关,这种相关性在合并房颤及NYHAⅢ级的CHF患者中尤其明显。
2014年16期 v.54;No.898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国敏;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入院早期血浆氨基酸N未端脑钠肽原(NT-pro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尿酸(UA)水平与其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 ACS患者170例,入院后24 h内采集血标本,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浆NT-proBNP,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浆hs-CRP,尿酸酶法测定血清UA。患者均随访12个月,随访内容包括一般临床资料、心功能、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根据随访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及非MACE组,比较两组血浆NT-proBNP、hs-CRP和血清UA。结果 MACE组血浆NT-proBNP、hsCRP和血清UA值均高于非MACE组(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hs-CRP及UA均为ACS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血浆NT-proBNP、hs-CRP和血清UA水平与ACS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相关,可用于ACS的预后评估。
2014年16期 v.54;No.898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志敏;杜国峰;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心率减速力(DC)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180例(高血压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健康对照组),均行MIC动态心电检查,离线分析后计算出DC和HRV时域指标[总体标准差(SDNN)、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差值均方根(rMSSD)、相邻N-N间期超过50 ms的百分比(pNN50)],并对高血压组DC和HRV时域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血压组DC、SDNN、SDANN、rMSSD、pNN50分别为(5.93±1.72)、(105.69±24.58)、(95.94±27.0)、(39.97±27.16)ms及6.43%±8.31%,健康对照组分别为(8.17±1.03)、(129.94±21.58)、(116.27±22.2)、(51.46±21.07)ms及10.58%±6.34%,P均<0.01。高血压组DC与SDNN、SDANN、rMSSD、pNN50均呈正相关(r=0.558、0.558、0.340、0.484,P均<0.01)。结论高血压患者的DC和HRV时域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DC检测有助于评估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情况。
2014年16期 v.54;No.898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文杰;柴艳芬;
目的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就诊时PaCO2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以急诊就诊时PaCO2值为标准将CAP患者分为3组,正常PaCO2组(35~45 mmHg)98例、低PaCO2组(PaCO2<35 mmHg)104例、高PaCO2组(PaCO2>45 mmHg)45例。均给予抗生素、化痰、止咳、退热等常规治疗。以治疗30 d为研究终点,收集患者急诊及住院期间临床症状、体征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肺部影像学报告等资料,记录住院期间机械通气率及30 d病死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低PaCO2组、正常PaCO2组、高PaCO2组需要有创机械通气分别为13例(12.5%)、8例(8.2%)、7例(15.6%),组间比较,P均>0.05;30 d死亡分别为15例(14.4%)、5例(5.1%)、9例(20.0%),与PaCO2正常组比较,低PaCO2组、高PaCO2组30 d病死率均增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COPD、脑血管病、低PaCO2及高PaCO2是增加CAP患者30 d全因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PaCO2可能是预测CAP预后有价值的指标。
2014年16期 v.54;No.898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尹雪玲;孟杰;张伟;吕学伟;朱秀峰;张容;
目的观察持续性正压通气(CPAP)联合口腔矫治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18例中重度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为A组32例、B组42例、C组44例,均给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B、C组另行CPAP,C组每晚同步应用口腔矫治器,治疗12周。治疗前后行24 h动态血压及多导睡眠监测,计算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观察CPAP治疗依从性。结果治疗前后A组AHI无统计学差异,B、C组治疗后AHI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C组较B组降低更明显(P<0.05)。血压有效控制率A组为46.88%、B组为52.38%、C组为79.5%;A、B组有效控制率比较,P>0.05;B、C组比较,P<0.05。B组CPAP治疗依从性好者占57.1%,C组占90.9%,P<0.05。结论 CPAP联合口腔矫治器治疗OSAHS合并高血压可提高患者CPAP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2014年16期 v.54;No.898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申甜;喻明;徐碧林;蔡思;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肝酶水平与糖脂代谢的关系。方法选择新诊断T2DM患者60例,根据腹部B超检查分为未合并NAFLD者30例(A组),合并NAFLD者30例(B组)。采集空腹静脉血,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ALT、AST、GGT、TC、TG、LDL-C、HDL-C、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计算BMI;采用放射行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A组BMI、TG、ALT、AST、FPG、GGT、HbA1C、FINS、HOMA-IR水平均低于B组,HDL-C水平高于B组,P均<0.05。ALT与FPG、HOMA-IR及TG均呈正相关(r=0.415、0.139、0.182,P均<0.05),GGT与FPG、HOMA-IR及TG均呈正相关(r=0.233、0.292、0.284,P均<0.05),AST与TG呈正相关(r=0.343,P<0.05)。结论新诊断T2DM合并NAFLD患者血清肝酶升高,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紊乱加重,肝酶水平检测有助于预测糖脂代谢紊乱情况。
2014年16期 v.54;No.898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于广洋;孙岩;齐灿;顾兴洲;杨小清;韩瑞发;
目的观察直结肠癌缺失基因(DCC)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对132例ccRCC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正常肾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DCC表达;分析ccRCC组织中DCC表达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随访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DCC在ccRC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39%(52/132)、100%(132/132),P<0.05。DCC表达与ccRCC的TNM分期、病理分级、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大血管浸润相关(P均<0.05);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均>0.05)。Log-rank显示DCC阳性的ccRCC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DCC阴性者(P=0.011)。DCC表达、TNM分期、病理分级、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大血管浸润是ccRCC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P均<0.05。结论 DCC在ccRCC组织中表达降低,可能与ccRCC的发生、进展相关。
2014年16期 v.54;No.898 49-5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1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顾兴洲;刘利维;汤洋;刘春雨;邢力永;刘学森;韩瑞发;
目的比较保留肾单位手术(NSS)与根治性肾切除术(RN)治疗T1b期肾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T1b期肾癌患者75例,其中36例行NSS(NSS组),39例行RN(RN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NSS组和RN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P均>0.05。NSS组术前、术后24 h、术后1 a血清肌酐分别为(79.6±14.2)、(90.9±29.3)、(82.5±25.4)μmol/L,RN组分别为(83.0±16.8)、(101.7±42.6)、(132.1±38.4)μmol/L;NSS组术后24 h、1 a与术前比较,P均>0.05;RN组术后24 h、1 a与术前比较,P均<0.05。NSS组发生并发症1例、复发率0、生存率100%,RN组分别为0例、0、100%,P均>0.05。结论 NSS与RN治疗T1b期肾癌均安全、有效,具有相近的肿瘤控制效果;NSS较RN能更好地保留肾功能,并提高肾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2014年16期 v.54;No.898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范飞飞;高玉彤;
目的观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髓样细胞白血病基因1(MCL-1)及其相关因子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3)和p53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5例DLBCL组织(DLBCL组)、20例反应性淋巴增生组织(对照组)中的MCL-1、STAT3、p53,分析各指标与DLBCL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DLBCL组MCL-1、STAT3、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3%、61.3%、45.3%,对照组分别为15.0%、10.0%、0,P均<0.01;生发中心(GCB)型DLBCL组织中MCL-1、STAT3和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33.3%、0.09%,非GCB型DLBCL组织中分别为72.0%、69.4%、44.4%,P均<0.05;MCL-1、STAT3、p53表达与DLBCL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无关(P均>0.05),DLBCL组织中MCL-1表达与STAT3、p53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0、0.299,P均<0.01)。结论 DLBCL组织中MCL-1、STAT3和p53表达均升高,三者可能协同参与了DLBCL尤其是非GCB型DLBCL的发生、发展。
2014年16期 v.54;No.898 54-5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玮;郑民;
目的观察顺铂和长春瑞滨化疗方案联合同步放疗后手术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NSCLC患者23例,第1、8天静滴顺铂(40 mg/m2)和长春瑞滨(20 mg/m2),3周为1个周期,共2个周期。第2天给予胸部放疗,总剂量为40 Gy,分20次完成。诱导放化疗后3~6周,对可耐受患者进行手术,不可耐受者给予与术前方案相同的化疗和放疗(总剂量20 Gy)。观察放化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随访记录患者的生存期和疾病进展时间(TTP)。结果诱导放化疗后总有效率为78.3%,病期下调率为39.1%。诱导化疗后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95.7%、39.1%,放疗后90 d无Ⅲ/Ⅳ度放射性肺炎或食管炎发生。23例患者中,13例接受手术,10例未接受手术;接受手术的患者术后发生细菌性肺炎2例,肝脏损害1例,手术部位出血2例,呼吸急促1例,无治疗相关性死亡。接受手术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和TTP均高于未接受手术的患者,P均<0.05。接受手术的患者肿瘤复发6例,未接受手术的患者为8例,P>0.05。结论顺铂和长春瑞滨化疗方案联合同步放疗后手术治疗局部晚期NSCLC安全、有效。
2014年16期 v.54;No.898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邓兰;彭国林;蒋益兰;江摩;杨尚凌;
目的观察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健脾益肝方口服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行TACE及对症治疗,治疗组行TACE联合口服中药健脾益肝方;TACE治疗3次,中药至少服用12周。结果治疗组6个月及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5.71%、71.43%、35.71%,均高于对照组的65.79%、47.37%、15.79%(P均<0.05);术后3个月,两组肿瘤控制率无明显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中医症状积分、肝功能指标、血清甲胎蛋白(AFP)下降,卡氏评分增加,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P均<0.05)。结论 TACE联合健脾益肝方口服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可改善症状及肝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血清AFP,从而提高生存率。
2014年16期 v.54;No.898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王冬冬;丁成;陈俊;陈腾飞;李畅;赵军;
目的对比观察全胸腔镜下与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疗效。方法选择75例早期肺癌患者,其中45例采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胸腔镜组),30例采用开胸肺叶切除术(开胸组),对比两组的手术情况、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与开胸组比较,胸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引流时间及住院天数缩短,术后VAS降低,P均<0.05。两组均完整切除肿块、切缘阴性,清扫淋巴结数目、手术时间比较,P均>0.05。胸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2.22%(1/45);开胸组并发症发生率13.33%(4/3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1。结论与开胸肺叶切除术比较,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更安全、有效。
2014年16期 v.54;No.898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李海伟;魏宏;罗娅红;刘静;赵滢;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介入栓塞并留管灌注联合替吉奥口服化疗治疗胃癌术后肝转移的近期疗效。方法给予42例胃癌术后肝转移患者含少量奥沙利铂的碘油进行化疗栓塞,留置导管后给予奥沙利铂130 mg/m2经注药泵连接导管持续灌注2 h;于介入治疗起餐后口服替吉奥80~120 mg/d,分早晚2次,共14 d。治疗结束后1个月复查病情,并评价近期疗效。结果患者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27例(64.3%)、病变稳定8例(19.0%)、病变进展7例(16.7%),总有效率64.3%。有1例泵入奥沙利铂时出现呼吸困难,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推后缓解。结论奥沙利铂介入栓塞并留管灌注联合替吉奥口服治疗胃癌术后肝转移安全、有效。
2014年16期 v.54;No.898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吴凯佳;曲芃芃;
目的探讨宫颈锥切术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0~2013年国内外公开发表宫颈锥切术对妊娠结局影响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相关文献,采用Revman 5.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入选的9篇文献包括宫颈电圈环切术(LEEP组)及宫颈冷刀锥切术(CKC组),CKC、LEEP组术后早产率分别是各自对照组的1.89、1.75倍,P均<0.05;CKC组术后流产率是对照组2.07倍,但P>0.05;CKC、LEEP组术后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分别是各自对照组的3.14、2.18倍,P均<0.05;CKC、LEEP组术后胎儿生长受限(FGR)发生率分别是各自对照组的3.92、2.91倍,P均<0.05;CKC、LEEP组术后剖宫产率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结论宫颈锥切术可增加术后妊娠早产、胎膜早破及FGR发生率,无证据表明其会增加流产发生率,LEEP及CKC均不增加剖宫产率。
2014年16期 v.54;No.898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郭艳辉;余剑波;
目的观察全麻苏醒期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于老年胸部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行胸部手术的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R组和D组各20例。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手术结束时D组停止输注瑞芬太尼,R组瑞芬太尼以1.5 ng/mL持续泵入直至拔除气管导管。记录两组术毕(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5 min(T3)的SBP、DBP、HR苏醒情况及不良反应,术后30、60 min行Sxeward苏醒评分。结果 D组SBP、DBP、HR在T2、T3时点均高于同组T1时点和R组T2、T3时点,P均<0.05。两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Steward苏醒评分、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P均>0.05。R组咳嗽0级6例、1级12例、2级2例、3级0例,D组分别为2、7、8、8例;两组呛咳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至拔除气管导管可减少全麻苏醒期不良反应,提高苏醒质量。
2014年16期 v.54;No.898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邓殊岚;
目的观察心理与生理共同干预对剖宫产患者放置宫内节育器所致疼痛的影响。方法将126例剖宫产后置入宫内节育器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均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针对性的身心护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测定患者负面情绪,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VAS为(3.02±0.82)分,对照组为(7.68±1.37)分,P<0.05。干预后观察组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94%,对照组为25.40%,P<0.05。结论心理与生理共同干预可有效减轻剖宫产后放置宫内节育器患者的疼痛感受,缓解其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有助于减少术中不良反应的发生。
2014年16期 v.54;No.898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晓宇;李斌;范颖;
目的比较双球囊扩张、欣普贝生及催产素促宫颈成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足月妊娠、具有引产指征、宫颈Bishop评分≤4分的15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球囊组、欣普贝生组及催产素组各50例。球囊组将COOK球囊导管沿宫颈管侧壁缓慢送入宫颈内口、注入生理盐水,欣普贝生组将欣普贝生10 mg旋转90°横置于阴道后穹窿深处,催产素组静滴催产素2.0 U;宫颈成熟后行引产手术。记录3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宫颈Bishop评分、分娩及产后情况。结果球囊组治疗前后宫颈Bishop评分分别为(3.44±0.81)、(6.30±0.99)分,欣普贝生组分别为(3.40±0.64)、(5.54±1.05)分,催产素组分别为(3.40±0.67)、(4.68±0.84)分;3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两两比较,P均<0.05。球囊组、欣普贝生组阴道分娩率均高于催产素组,球囊组、催产素组羊水污染发生率均低于欣普贝生组,P均<0.05;欣普贝生组过频宫缩、发热、胃肠道反应、急产、胎膜早破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球囊组和催产素组,P均<0.05。结论双球囊宫颈能有效改善宫颈成熟度,其疗效优于催产素,安全性优于欣普贝生。
2014年16期 v.54;No.898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包菊妹;
目的分析卵巢黄体破裂的临床特点,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我对57例卵巢黄体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手术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其中处于妊娠状态的23例术前诊断准确率为56.52%、误诊率为43.48%,非妊娠状态的34例术前诊断准确率为94.12%、误诊率为5.88%,P均<0.05;均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其中31例行黄体破裂口电凝止血,26例行卵巢黄体囊肿剥离缝合止血;手术时间为(49.17±13.72)min,术中出血量为(862.85±90.26)mL;病灶位于左侧19例、右侧38例。结论妊娠状态下的卵巢黄体破裂易误诊,应重视与异位妊娠等急腹症相鉴别,腹腔镜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2014年16期 v.54;No.898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周菁荣;马丹军;
目的观察阿伦膦酸钠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骨质疏松(OP)患者骨密度及骨转换指标的影响。方法将82例老年T2DM合并O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均在控制血糖基础上口服钙尔奇D1 v/(次·d),治疗组清晨加用阿伦膦酸钠70 mg,1次/周,疗程为6个月。观察两组骨密度(BMD)变化,检测血清骨转换指标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Ⅰ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甲状旁腺素(PTH)。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腰椎L2~4、股骨颈、Wards三角及Troch的BMD值较治疗前升高,且腰椎L2~4、股骨颈的BMD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两组血清PTH升高、TPⅠNP及β-CTX降低,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显著(P均<0.05);偏相关分析显示,TP I NP、β-CTX与Wards三角、Troch的BMD值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阿伦膦酸钠短期治疗老年T2DM合并OP患者可明显增加骨密度,降低骨转化水平。
2014年16期 v.54;No.898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李倩妮;王文军;周麒;范贤明;
目的分析2007~2011年3种常见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情况。方法采用WALKAWAY96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沪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07~2011年送检细菌学标本进行微生物鉴定以及体外药敏试验,WHONET5.4软件分析耐药率。结果检出肠杆菌科细菌4 384株,居前三位的依次为大肠埃希菌(1 994株)、肺炎克雷伯菌(1 456株)、阴沟肠杆菌(530株)。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52.8%和41.7%。大肠埃希菌对第3、4代头孢菌素、头孢西丁、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上升,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下降;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下降;阴沟肠杆菌对第3、4代头孢菌素、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下降。5年间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最高,耐药率均<2.0%。结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逐年变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仍是其敏感性最高的药物。
2014年16期 v.54;No.898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陆坚;徐照秀;吴帅军;蔡力;
目的观察分段外剥内扎配合痔上黏膜套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和对照组各30例,改良组行分段外剥内扎配合痔上黏膜套扎术,对照组行吻合器痔环切术。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的疼痛、术后并发症比较,P均>0.05;改良组住院费用(7 570±432)元,对照组为(9 551±434)元,P<0.01。结论分段外剥内扎配合痔上黏膜套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好、费用低,适于基层医院应用。
2014年16期 v.54;No.898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申炜;翟振丽;宋立峰;
目的观察改性甲壳素对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患者68例,随机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改性甲壳素换药,对照组采用凡士林纱条换药,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后创面出血例数减少、疼痛评分降低、渗液消失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缩短(P均<0.05);试验组换药期间肉芽组织新鲜,生长速度快,换药后患者感觉舒适,无瘢痕异常增生,随访半年瘢痕易软化。结论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大创面外用改性甲壳素,可有效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减少出血及渗液缩短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疼痛。
2014年16期 v.54;No.898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昱骥;周建平;孔凡民;田雨霖;董明;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手术方式,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2年1月~2010年12月手术治疗的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39例,并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2002年1月~2012年11月关于十二指肠间质瘤手术方式的文献报道,记录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获得有效文献11篇,报道十二指肠间质瘤180例;结合医院收治者,共219例。行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79例(36.1%),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7例(35.2%),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39例(17.8%),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5例(6.8%),姑息性手术9例(4.1%)。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8例中8例(44.4%)发生术后并发症,行其他肿瘤切除术50例中6例(12.0%)发生术后并发症,P<0.05。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非全切适应证者应首选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
2014年16期 v.54;No.898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