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裘志军;陈旨娟;田心;
目的研究颞叶癫痫发作期患者过度放电起始区及脑电的传递方向。方法收集8例颞叶癫痫发作(观察组)患者及8例查体健康者(对照组)16导头皮脑电图(EEG)数据,应用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计算频域定向传递函数(DTF)矩阵,判断因果关系;基于DTF计算因果流,确定起始区的位置,观察脑电信号从起始区向其他脑区的传递方向。结果观察组两个脑区的信号传递存在因果关系,过度放电起始区颞区的DTF值为0.065 45±0.015 2,对照组左、右侧颞区的DTF值分别为0.042 863±0.006 4、0.038 488±0.014 3,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均<0.001。因果流值>0.5的区域(有效传出区):2例位于左前中颞区F7、T3;2例位于左中后颞区T3、T5;1例位于左后颞区T5;1例位于左前中后颞区F7、T3、T5;1例位于右中颞区T4;1例位于右中后颞区T4、T6。因果流值<-0.5的区域(有效传入区):左侧6例在前额区Fp1、Fp2或者额区F3、F4有分布;右侧2例不存在因果流值<-0.5的区域。对照组不存在因果流值>0.5或者<-0.5区域。结论颞叶癫痫发作期患者过度放电起始区位于颞区,脑电传递方向从颞区传递到其他脑区,主要集中传递到额区。
2014年19期 v.54;No.901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宋莹;仇秦威;贺智敏;谷依学;
目的观察顺铂(cDDP)对小分子干扰RNA(siRNA)抑制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基因表达的A549细胞增殖、凋亡影响,并探讨cDDP对siRNA抑制ERCC1基因表达的A549细胞化疗敏感性。方法根据ERCC1基因序列,设计合成3对特异性的siRNA(分别命名为S1、S2、S3),同时合成阴性对照siRNA(命名NC)。取对数生长期的A549细胞,采用Lipofectamine2000脂质体转染法进行S1、S2、S3、S1+S2+S3及NC转染,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ERCC1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NC相比,S1、S2、S3及S1+S2+S3均能下调ERCC1表达,但S1+S2+S3下降最显著。用NC及S1+S2+S3转染A549细胞,24 h后加入0、0.5、1、2、4、8μg/mL的cDDP,采用MTS法计算细胞生存率及cDDP对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A549细胞转染后48 h加4μg/mL的cDDP,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加入0、0.5、1、2、4、8μg/mL的cDDP,NC转染的A549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0.00%±3.21%、94.86%±7.14%、89.79%±3.29%、66.67%±5.40%、33.31%±1.79%、19.12%±0.41%,S1+S2+S3转染的A549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0.00%±6.53%、71.63%±8.23%、59.33%±0.94%、37.42%±1.57%、19.41%±1.41%、12.75%±0.27%,相同cDDP浓度下A549细胞存活率比较,P均<0.05;S1+S2+S3、NC转染细胞的IC50分别为(1.25±0.11)、(3.09±0.36)μg/mL,二者比较,P<0.01。未加cDDP时,NC与S1+S2+S3转染A549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06%±1.79%、14.96%±0.47%,加入cDDP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4.61%±1.98%、43.90%±3.01%,二者比较,P均<0.05。结论 cDDP能降低siRNA抑制ERCC1基因表达的A549细胞增殖能力,并诱导细胞凋亡;cDDP对siRNA抑制ERCC1基因表达的A549细胞化疗敏感性升高。
2014年19期 v.54;No.901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邓秋华;杨海虹;林勇平;赵美玲;张亚雷;徐霞;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组织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212例NSCLC患者,根治性手术且术后辅助铂类化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手术切除肿瘤组织中ERCC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生存的关系。结果 212例患者中79例(37.26%)患者ERCC1 mRNA低表达,133例(62.74%)高表达;70例(33.02%)患者ERCC1蛋白低表达,142例(66.98%)高表达。ERCC1 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P<0.01)、病理类型(P<0.01)、分化程度(P<0.05)、淋巴结转移(P<0.01)有关;ERCC1蛋白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P<0.05)、病理类型(P<0.05)、淋巴结转移(P<0.05)有关。NSCLC患者ERCC1 mRNA低表达者的中位无疾病生存时间(DFS)明显长于高表达者(P<0.01)。但NSCLC患者的ERCC1蛋白低表达者的中位DFS与高表达者比较,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临床分期是影响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因素。ERCC1 mRNA水平与ERCC1蛋白表达之间呈负相关(r=-0.230,P<0.01)。结论行手术切除且术后行铂类辅助化疗的NSCLC患者中,ERCC1 mRNA低表达者比高表达者的DFS延长,且可以从铂类化疗中获益,ERCC1 mRNA的表达水平比ERCC1蛋白表达水平更适合作为以铂类为基础化疗NSCLC患者预后和预测指标。
2014年19期 v.54;No.901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砚;王春妍;程晓静;刘国旺;侯伟;陆伟;
目的探讨FibroTest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判断中的价值。方法留取1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检测α2巨球蛋白(α2M)、结合珠蛋白(HA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和载脂蛋白AⅠ(Apo AⅠ)五个指标,以FibroTest模型计算FT值,FT=4.467×[logα2M(g/L)]-1.357×[logHAP(g/L)]+1.017×[logGGT(U/L)]+0.0281×年龄+1.737×[logTBIL(μmol/L)]-1.184×[Apo AⅠ(g/L)]+0.301×性别(男性=1,女性=0)-5.540。受试者均于同期进行肝穿刺活检。以肝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出FT值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其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判断中的价值。结果肝脏病理纤维化分期为S0期4例,S1期59例,S2期41例,S3期31例,S4期13例。显著肝纤维化85例,严重肝纤维化44例,早期肝硬化13例。148例患者的FT值为0.616±1.152,其中病理纤维化分期为S0、S1、S2、S3、S4期的FT值分别为-0.326±0.378、-0.167±1.145、0.906±0.834、1.308±0.516、1.894±0.544,S0、S1、S2、S3、S4期的FT值两两比较,P均<0.05。FT值与肝脏病理分期呈正相关(r=0.629,P<0.01)。FT值判断显著肝纤维化、严重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AUC分别为0.831、0.889、0.945,cut-off值分别为0.403、0.756、1.385,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1.6%、85.5%、91.4%。结论 FibroTest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判断中有一定价值。
2014年19期 v.54;No.901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韩琨景;乔艳荣;孙抒;杨万山;
目的观察小白菊内酯对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增殖、凋亡、迁移的影响。方法实验组将2.5、5、10、20、40μg/mL的小白菊内酯分别作用于HepG-2细胞,对照组不加小白菊内酯干预。测算HepG-2细胞生长抑制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小白菊内酯作用前后细胞周期的改变和细胞凋亡情况;用细胞划痕实验的方法检测小白菊内酯对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小白菊内酯作用HepG-2后细胞增殖被抑制,随着小白菊内酯浓度逐渐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HepG-2细胞生长抑制率上升(P均<0.05);5μg/L的小白菊内酯作用48 h后可见细胞呈明显的细胞形态学改变,胞质减少、细胞核染色质固缩,出现凋亡小体;实验组与对照组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73.36%±9.13%、59.28%±8.37%,S期所占比例分别为18.34%±6.09%、27.36%±4.26%,G2/M期所占比例分别为9.36%±2.98%、14.30%±3.07%,凋亡率分别为27.45%±4.15%、0.56%±0.72%,两组比较,P<0.05。实验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弱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白菊内酯通过将细胞阻滞在G0/G1期而抑制HepG-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小白菊内酯对HepG-2细胞有明显的抗迁移作用。
2014年19期 v.54;No.901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世超;秦海宏;卢轩;冯宝民;郑学仿;王惠国;
目的观察油菜籽粕生物碱对家兔离体回肠平滑肌收缩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取禁食24 h家兔15只,槌击后枕部致死,迅速剖开腹腔,制备离体回肠管,肠管上端接肌张力换能器,下端固定于金属钩上,调整肠管初负荷为2.0 g,蠕动平稳30 min。筛选13个舒缩频率、张力稳定的肠管,向13个麦氏浴槽中分别加入0、0.5、1、2、4、6、8、10、20、40、60、80、100μg/μL油菜籽粕生物碱溶液,每个浓度的给药体积为5μL,以0μg/μL油菜籽粕生物碱作为空白对照,用Med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软件记录并分析肠管的的蠕动曲线,用周期测量法测定给药后蠕动波的频率,用区间测量法测量给药后的张力。采用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孵育肌条,观察油菜籽粕生物碱在阿托品存在下对兔肠管平滑肌收缩效应的变化。结果 0、0.5、1、2、4、6、8、10、20、40、60、80、100μg/μL的油菜籽粕生物碱对家兔离体回肠平滑肌的收缩频率均无明显影响。6~60μg/μL油菜籽粕生物碱作用后兔离体回肠肠管的张力明显提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油菜籽粕生物碱质量浓度在0.5~40μg/μL范围内对家兔离体回肠平滑肌收缩作用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阿托品对油菜籽粕生物碱引起的肌条收缩有抑制作用,但抑制作用不完全。结论油菜籽粕生物碱对家兔离体回肠肠管平滑肌具有兴奋作用,其兴奋肠管的作用与激动M受体有关。
2014年19期 v.54;No.901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彦;施遥;冯靖;曹洁;陈宝元;
目的探讨间歇低氧(IH)状态下大鼠血管损伤、修复的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氧对照组(IN组)和IH组各15只,两组在第13~16周分别予正常氧、IH处理。第16周末收集大鼠静脉血,ELISA法测定血浆TNF-α、IL-6,流式细胞计数仪计数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取颈动脉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使用Photoshop软件测量各个点在图形中的像素位置来计算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占全层厚度的比例(CIMT%);采用ELISA法测定颈动脉内皮组织中TNF-α、IL-6,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颈动脉内皮细胞中RhoA mRNA。结果 IH组与IN组C-IMT%分别为(0.534±0.02)、(0.488±0.013),IH组血管弹性下降,硬度增加,血管发生炎性损伤。IH组与IN组血浆TNF-α分别为(48.59±3.20)、(16.47±2.25)pg/mL,IL-6分别为(264.57±16.69)、(109.71±7.84)pg/mL,颈动脉内皮细胞中TNF-α分别为(112.90±13.91)、(37.60±3.98)pg/mL,IL-6分别为(675.30±15.01)、(434.60±16.05)pg/mL,两组比较,P均<0.05。IH组与IN组血EPC分别为(5.85±0.43)、(8.89±0.59)个/μL,颈动脉内皮细胞中RhoA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6±0.05、1.00±0.00,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 IH状态下大鼠血管发生炎性损伤,其机制可能为IH激活RhoA通路,使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系统性炎症反应增强;同时IH状态下外周血EPC数量降低,归巢至血管损伤部位的EPC减少,血管内皮修复能力降低。
2014年19期 v.54;No.901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翟璐;李嘉;杨晓玲;刘洁;赵晶晶;高敏;李谦;陆伟;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与高尔基糖蛋白73(GP73)、鳞状细胞癌抗原-IgM免疫复合物(SCCAIgM IC)联合检测对HBV相关早期原发性肝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7例HCC患者(HCC组,包括23例早期肝癌和34例晚期肝癌),HBsAg均为阳性。67例慢性HBV感染者(对照组),其中乙肝免疫耐受期患者21例,乙肝免疫清除期患者21例,乙肝肝硬化患者25例。健康对照组为15例健康献血员。三组受检者均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4 mL,采用免疫化学发光仪检测AFP,ELISA法检测GP73、SCCA-IgM IC。评价血清AFP、GP73及SCCA-IgM IC对HCC的诊断价值。结果晚期HCC患者血清AFP、GP73、SCCA-IgM IC水平升高,但与早期HCC患者比较,P均>0.05。HCC组血清AFP和GP73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早期肝癌患者血清SCCAIgM IC水平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晚期肝癌患者血清SCCA-IgM I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SCCA-IgM IC的ROC曲线下面积(0.853)、特异性(87.8%)、敏感性(73.7%)最大,HCC阳性率最高(73.7%)。GP73联合SCCA-IgM IC均为阳性达到了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1.40%和91.46%。结论AFP、GP73、SCCA-IgM IC三者单一血清标志物在HBV相关早期HCC诊断中并无特殊性,而三者联合可能会提高HCC的诊断率。
2014年19期 v.54;No.901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郭亮;夏之柏;
目的探讨脉络丛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对24例脉络丛乳头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及手术治疗方法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CT平扫检查结果显示21例肿瘤伴不同程度脑积水,2例可见较大囊性成分。肿瘤内出现出血、钙化者各1例。增强扫描强化多较明显。MRI检查结果显示病灶13例位于侧脑室,8例位于第四脑室,2例位于桥小脑角区,1例位于腰椎椎管内。24例均采用显微手术治疗,肿瘤全部切除21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8例复查CT示脑积水改善不明显,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个月~7 a。除1例脉络丛乳头状癌患者术后1 a因复发死亡外,余患者术后复查CT/MRI未见术区再出血及病情加重情况。结论脑积水和局限性神经系统损害是脉络丛乳头状瘤的突出表现;显微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肿瘤位于侧脑室者多采用经胼胝体前入路及经皮质入路;位于第四脑室者多采用正中孔—小脑蚓部入路及脉络膜下髓帆入路。
2014年19期 v.54;No.901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曹灵芝;王靖;
目的观察不同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慢乙肝患者血清的肝功能指标、HBV标志物定量水平,探讨其之间的关系。方法 75例慢乙肝患者,分别按照肝脏炎症活动程度分为炎症较轻组(G1~G2)、炎症较重组(G3~G4);按照纤维化程度分为纤维化较轻组(S1~S2)、纤维化较重组(S3~S4)。所有患者行肝穿刺活检,并采集静脉血检测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胆碱酯酶(CHE)、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球蛋白(G)、前白蛋白、总胆汁酸(TBA)及HBV标志物HBsAg定量、HBV DNA。分析肝功能各项指标及HBsAg定量与肝脏炎症活动程度和纤维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炎症较轻组、炎症较重组肝功能指标ALT、ALP、GGT、LDH、CHE、TBIL、A/G、前白蛋白、TBA比较,P均<0.05;HBsAg定量对数、HBV DNA载量对数两组比较,P均>0.05。纤维化较轻组、纤维化较重组肝功能指标ALT、AST、ALP、GGT、CHE、TBIL、A/G、前白蛋白、TBA比较,P均<0.05,AST/ALT、LDH比较,P均>0.05;HBsAg定量、HBV DNA载量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慢乙肝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可以反映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HBsAg定量及HBV DNA载量的高低与肝脏组织学改变无关。
2014年19期 v.54;No.901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张志;陈鹏亮;严超;彭红梅;吴帆;陈壮飞;古迪;
目的对原发性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期为膀胱肿瘤的预防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200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膀胱癌患者242例,2002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者为A组,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者为B组,对两组患者发病年龄、病理分级、病理类型、肿瘤T分期、肿瘤发病部位、治疗方式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A、B组发病年龄分别为(59.76±11.83)、(63.9±10.74)岁,70岁以上构成比A、B组分别占21.18%、35.67%,两组比较,P均<0.05。病理分级A组以G1为主,达39.7%,而B组仅为5.8%;A组G2构成比为29.5%,B组达64.9%,两组比较,P均<0.05。尿路上皮肿瘤是主要的病理类型,占95.87%,其中以低级别尿路上皮癌最常见,A、B组尿路上皮乳头状瘤分别为1.20%、0.60%,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分别为6.00%、3.80%,低级别尿路上皮癌分别为58.30%、48.40%,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分别为26.20%、42.70%,尿路上皮癌伴鳞癌分化分别为1.20%、2.50%,鳞癌分别为2.40%、1.30%,腺癌分别为4.80%、0.60%,肉瘤分别为1.20%、0,两组高级别尿路上皮癌所占比例比较,P<0.05。A、B组肿瘤T分期、发病部位、治疗方式、平均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原发性膀胱肿瘤多发于左、右两侧壁,多发肿瘤较常见;近年膀胱肿瘤的始发年龄升高,且肿瘤的恶性度增加;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是膀胱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
2014年19期 v.54;No.901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张光林;陈曦;张绪良;王旭东;
目的探讨PET-CT在早期鼻咽癌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MAR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7例早期鼻咽癌患者(Ⅰ期41例、Ⅱ期26例)随机分成A组24例、B组22例、C组21例,A组采用CT进行病灶定位并勾画放疗靶区,施行均匀剂量调强放射治疗(IMRT),大体肿瘤体积(GTV)/临床靶体积(CTV)为1.91~2.0 Gy/f;B组采用CT进行病灶定位并勾画放疗靶区,施行SMART,GTVP/GTVN为2.2~2.4 Gy/f,CTV1为1.91~2.0 Gy/f;CTV2为1.8 Gy/f;C组采用PET-CT进行病灶定位并勾画放疗靶区,施行SMART,具体操作同B组。比较三组放疗靶区剂量分布及相对生物有效剂量(BED)。结果 A、B、C三组GTV分别为(32.78±3.08)、(31.99±2.29)、(22.94±3.44)cm3,C组与A、B两组相比,P均<0.05;C组90.5%(19/21)GTV缩小,9.5%(2/21)GTV扩大(分期改变),其中47.6%(10/21)GTV改变>25%。A、B、C三组GTV的剂量分别为(70.01±0.20)、(71.55±0.35)、(77.17±0.68)Gy,C组与A、B两组相比,P均<0.05。A、B、C三组GTV的BED分别为(84.01±0.24)、(87.10±0.40)、(95.29±0.84)Gy,C组与A、B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 PET-CT用于早期鼻咽癌SMART有利于更好的分期和靶区的精确勾画,减少GTV,通过提高肿瘤的分次量和总剂量,提高GTV区域的BED。
2014年19期 v.54;No.901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刚;李中;林晓萌;张军华;崔勇;赵醒;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基因(PTEN)、p-Akt蛋白水平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PTEN和p-Akt蛋白表达,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良性病变组织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7.50%、32%、57%,p-Akt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3.5%、23%、17%,三者比较,P均<0.05;PTEN与p-Akt表达呈负相关(r=-0.54,P<0.05)。PTEN和p-Akt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与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PTEN蛋白水平降低,p-Akt蛋白水平升高,PTEN与p-Akt表达呈负相关;PTEN蛋白表达缺失导致Akt信号传导通路持续活化可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014年19期 v.54;No.901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陶勇;章社民;方锡才;谢泽民;龚义军;刘成栋;
目的观察胰腺癌组织中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TFPI-2)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免疫组化法和RT-PCR技术检测正常胰腺组织(10例)、胰腺癌组织(32例)及其对应癌旁组织(32例)中TFPI-2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胰腺组织、胰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均有TFPI-2蛋白表达,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62.5%和96.9%,胰腺癌组织中TFPI-2蛋白阳性表达率与癌旁组织和正常胰腺组织比较,P均<0.05。TFPI-2蛋白表达与胰腺癌患者性别、年龄无关,与胰腺癌病理分化程度、肿瘤大小、UICC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TFPI-2 mRNA在正常胰腺组织及癌旁组织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胰腺癌组织(P<0.05)。结论胰腺癌组织中TFPI-2表达降低,TFPI-2表达与胰腺癌的癌变、浸润和转移有关;TFPI-2可作为胰腺癌发生、发展的预测指标之一。
2014年19期 v.54;No.901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严茂军;
目的探讨胆肠Roux-en-Y吻合术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壶腹周围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壶腹周围癌患者先进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之后于超声引导下按计划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术后3、12个月分别复查CT并与治疗前比较,观察肿瘤大小变化并判定疗效。结果 23例患者肿瘤靶区植入粒子数目11~65粒,实际粒子植入数量与TPS计划数相符。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及失访。术后出现轻度并发症3例,均经治疗后恢复。125I粒子植入后3个月肿瘤直径为(1.64±0.62)cm,完全缓解(CR)8例,部分缓解(PR)11例,无变化(NC)2例,疾病进展(PD)2例,总有效率为82.6%;植入后12个月肿瘤直径为(1.53±0.59)cm,CR 8例,PR 13例,NC 0例,PD 2例,总有效率为91.3%。粒子植入后3、12个月肿瘤直径与术前比较,P均<0.05。CT检查显示随肿瘤变小125I粒子向瘤体中心聚集。随访截至2013年6月,死亡14例;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73.9%(17/23)、56.5%(13/23)。2例PD患者出现肝肺转移。结论胆肠Roux-en-Y吻合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壶腹周围癌可使肿瘤明显缩小,无严重并发症,近期疗效较好。
2014年19期 v.54;No.901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永领;刘华强;杨平;
目的观察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26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行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奥沙利铂13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3 h;替吉奥口服40~60 mg/次,第1~14天,21 d为1个周期。6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7例患者化疗2周期后出现疾病进展,改用其他方案;剩余19例患者均完成4~6周期化疗,其中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9例,病情稳定8例,疾病进展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38.5%,疾病控制率为69.2%。主要不良反应为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及外周神经毒性,经对症处理后患者均可耐受,无化疗相关性死亡。结论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结直肠癌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轻。
2014年19期 v.54;No.901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孟晓燕;叶兆祥;
目的分析总结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对其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证实的10例EGIST的MSCT表现特点。结果肿瘤位于网膜及肠系膜6例,腹膜后4例;不规则形或分叶状7例,类圆形3例;肿瘤长径>10 cm者8例;平扫肿物密度不均,10例均可见斑片样坏死,5例有明确囊性变,3例内部伴钙化。增强检查结果显示肿物呈不均匀强化,其中中度强化6例,明显强化4例;肿物内见血管影8例,仅周围见血管包绕2例;病变与邻近胃肠道间脂肪间隙欠清晰或不清晰者8例,其中相邻肠壁无强化者6例;肿物与胃肠道间可见血管弓2例。结论 EGIST的MSCT表现为大肿块,形态不规则,增强检查结果显示中度、明显强化、坏死、囊性变;肿物与周围结构分界相对清晰,邻近肠壁无异常强化;MSCT有助于EGIST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2014年19期 v.54;No.901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谢蓉蓉;陈临琪;吴海瑛;王凤云;陈秀丽;陈婷;
目的提高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和单纯性乳房早发育(IPT)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因乳房增大就诊的217例女童,初诊年龄3.92~8岁。按2010年《性早熟诊疗指南(试行)》诊断标准及定期随访分为两组,ICPP组109例,年龄3岁11个月~8岁;IPT组108例,年龄4岁2个月~8岁。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水平,进行GnRH激发试验,比较两组LH峰值/FSH峰值、LH峰值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根据最大约登指数确定各指标最佳诊断切点值。结果 ICPP组和IPT组的LH基础值分别为0.33、0.07 mIU/mL,LH峰值分别为12.84、2.54 mIU/mL,LH峰值/FSH峰值分别为0.98、0.21,E2分别为26.72、21.13 pg/mL,两组比较,P均<0.01。LH基础值、E2、LH峰值和LH峰值/FSH峰值诊断ICPP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4、0.630、0.976、0.998,最佳诊断切点值分别为0.24 mIU/mL、31.78 pg/mL、5.07 mIU/mL、0.59,敏感性分别为62.39%、40.37%、97.25%、98.17%,特异性分别为75.00%、82.41%、90.74%、99.07%。当LH峰值/FSH峰值>0.59,LH峰值>5.07 mIU/mL时,鉴别ICPP和IPT的敏感性为98.17%,特异性为100%。结论 GnRH激发试验中LH峰值/FSH峰值超过0.59,LH峰值超过5.07 mIU/mL有助于鉴别诊断ICPP与IPT。
2014年19期 v.54;No.901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闫桂森;俞志涛;张骥;鲁明;郭源;
目的探讨儿童髌骨骨软骨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36例髌骨骨软骨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6例患儿均为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合并髌骨骨软骨骨折,有家族史12例。患儿伤后膝关节前方肿胀、疼痛、活动受限,髌骨均已回位,髌骨周围压痛,向外侧活动度明显增大,恐惧试验阳性。影像学检查均发现关节内骨折块。Insall-Salvati指数>1.2者14例,髌骨形态异常29例,Larsen股骨滑车切迹角(SA)>150°者25例。36例患儿均在1周内完成手术治疗。骨折块摘除2例,复位内固定34例。单纯内侧扩张部缝合修复11例(A组),外侧扩张部和髂胫束松解、内侧扩张部缝合修复25例(B组),术后6~8周骨折愈合。平均随访3.6 a,均可达到伤前运动水平,主观结果满意。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或皮缘坏死,无内固定失效和骨折块移位。而侧方髌骨角、髌骨外移度和Tegner运动水平分级比较,P均<0.05。结论儿童髌骨骨软骨骨折多数在10岁以后发病,多有先期存在的髌股关节发育不良,均为急性髌脱位所致。有明确的手术指征,如果骨折块>1 cm、累及负重区、有足够的软骨下骨质,则应进行复位和固定;如果骨折块<1 cm可行游离体摘除。同时应进行伸膝装置近端重建以改善髌股关节的稳定性。
2014年19期 v.54;No.901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吕守正;郭强;马信龙;马剑雄;李志永;张健;
目的观察肘前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单纯尺骨冠状突骨折的疗效。方法单纯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15例(O'Driscoll分型为Ⅱ型11例,Ⅲ型4例),采用肘前内侧入路手术进行治疗。结果手术顺利。骨折均愈合,无骨化性肌炎,未发生肘关节脱位及肘关节强直等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肘关节屈伸幅度平均达115°,旋转幅度平均达135°;HSS评分结果为优秀10例,良好4例,一般1例,优良率达93.3%。结论肘前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单纯尺骨冠状突骨折疗效较好。
2014年19期 v.54;No.901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初晨;陶志刚;范玉珺;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断药、钙拮抗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80 mg/d,静滴,1次/d,应用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和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IL-6、hs-CRP、Hcy和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IL-6、hs-CRP、Hcy和TNF-α水平,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014年19期 v.54;No.901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董磊;段美丽;翁以炳;李昂;
目的探讨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的危险因素。方法 569例脓毒症患者,比较SAE和非SAE者的年龄及性别构成、病死率、APACHEⅡ评分、血磷、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白蛋白水平,并确定危险因素。结果SAE患者181例,发病率31.81%。SAE和非SAE者年龄比较,P<0.01;SAE者病死率(29.8%)较非SAE者(7.0%)高(P<0.01),SAE与非SAE者APACHEⅡ评分、血磷、总胆固醇和白蛋白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APACHEⅡ评分与SAE发病呈正相关(r=0.177,P<0.05),血磷、白蛋白与SAE发病呈负相关(r分别为-4.301、-0.233,P均<0.05),总胆固醇与SAE发病无关。结论 APACHEⅡ评分、血磷和血白蛋白是SAE的危险因素。
2014年19期 v.54;No.901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红培;李皓;公茂伟;袁维秀;张宏;
目的观察双侧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双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0例拟行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给予双侧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前(T1)、全麻诱导前(T2)、全麻诱导后即刻(T3)、手术开始(T4)、手术开始60 min(T5)、手术开始120 min(T6)、患者苏醒时(T7)HR、平均动脉压(MAP),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止血带应用时间,术中丙泊酚、芬太尼、瑞芬太尼用量,术中心血管事件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观察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结果两组均安全完成手术和麻醉,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71.3±42.5)、(165.0±20.2)min,止血带应用时间分别为(109.4±21.0)、(122.6±21.5)min,两组比较,P>0.05。两组HR、MAP均在麻醉诱导后下降,手术过程中基本平稳并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两组同时点比较,P均>0.05。观察组丙泊酚、瑞芬太尼、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均<0.05。观察组术中应用阿托品或麻黄碱12例,应用降压药或降心率药4例,手术结束当天嗜睡1例,对照组分别为15、6、7例,两组嗜睡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双侧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老年双膝关节置换术效果较好,可显著减少静脉镇静药及阿片类镇痛药物的术中用量,稳定血流动力学,缩短患者术后苏醒及拔管时间。
2014年19期 v.54;No.901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崔英坤;李孝芹;
目的探讨第三代喉罩在腹腔镜胆囊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两组在全身麻醉诱导前行T8~T9硬脊膜外穿刺,全身麻醉诱导后,观察组置入第三代喉罩,对照组行气管内插管,控制呼吸。观察两组麻醉诱导前(T1)、插管(置入喉罩)后即刻(T2)、插管后5 min(T3)、气腹后(T4)、拔管(喉罩)后即刻(T5)、拔管后10 min(T6)的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气未二氧化碳(PETC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以及术后苏醒时间、PACU滞留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呛咳、反流误吸、咽喉痛、声嘶)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在T2、T5时HR、MAP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苏醒时间、PACU滞留时间及术后呛咳、声嘶、咽喉痛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各时间点PETCO2、PaCO2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第三代喉罩用于腹腔镜胆囊手术麻醉安全性高,血流动力学平稳,并发症少且操作简单。
2014年19期 v.54;No.901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刘琳;彭诚;
目的观察肥胖的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IL-17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自愿参加本研究肥胖的牙周炎患者(肥胖组)、正常体质量的牙周炎患者(对照1组)、正常体质量的牙周健康者(对照2组)各25例。选取左右上颌第一磨牙的颊侧牙龈沟近颊、颊侧、远颊、舌侧四个位点,去除龈上菌斑,棉球隔湿并吹干待测牙面,1min后,将滤纸条(2 mm×8 mm)插入龈沟,遇阻力时停止,停留30 s取出。取出后,8张滤纸条合并用电子天平称重,减去原重量,按比重(1 mg/μL)换算成体积。称重后,样本立即加入100μL PBS,置-80℃超低温冰箱冷冻保存。流式细胞仪检测龈沟液中IL-17水平。结果肥胖组、对照1组、对照2组龈沟液中IL-17水平分别为(2.167±0.523)、(1.724±0.247)、(0.202±0.106)pg/mL,三组间两两比较,P均<0.01。结论肥胖的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IL-17表达升高,这可能是肥胖患者更易罹患牙周炎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4年19期 v.54;No.901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阮鹏;葛建军;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冠心病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29例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冠心病患者施行同期冠状动脉搭桥及瓣膜置换手术,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手术顺利,搭桥1根20例,2根4例,3根4例,4根1例;进行二尖瓣置换16例,二尖瓣成形5例,主动脉瓣置换7例,二尖瓣联合主动脉瓣置换1例。升主动脉阻断后8例除颤后心脏复跳,余21例自动复跳。1例患者于术后血压维持不满意,行主动脉内球囊反驳辅助后恢复良好。1例术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其余28例术后无恶性心律失常或呼吸衰竭,心慌、胸闷、气促症状均明显缓解,合并心绞痛患者症状消失。术后复查心脏彩超,结果显示置换或成形瓣膜功能良好,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对符合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指征者,合并存在左主干、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回旋支冠状动脉任何一支血管存在50%以上的狭窄,均应在二尖瓣与主动脉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二尖瓣合并瓣膜置换时应先将桥血管与冠状动脉狭窄的远端进行吻合,然后进行瓣膜置换术。术中注意保护心肌,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时尽量行三尖瓣成形术,对前降支病变尽量选择左乳内动脉搭桥。
2014年19期 v.54;No.901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宋维;鲁宏华;阮宏莹;林鹏;王巍;李前伟;
目的探讨STOP-Bang问卷(SBQ)及成人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生命质量评估表(QOL-OSAHS)能否用于中国人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初步筛查。方法以94例疑诊OSAHS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SBQ、QOL-OSAHS得分,采用ROC曲线分析并与多导睡眠监测(PSG)结果对比,评价SBQ及QOL-OSAHS对OSAHS初筛的预测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结果 PSG检查结果为单纯鼾症9例,SBQ评分为(3.4±1.2)分,QOL总分为(117.9±22.6)分;轻度OSAHS 20例,SBQ评分为(4.1±1.2)分,QOL总分为(123.4±28.2)分;中度OSAHS 10例,SBQ评分为(4.4±1.1)分,QOL总分为(130.6±25.1)分;重度OSAHS 55例,SBQ评分为(4.8±1.3)分,QOL总分为(113.6±30.9)分;AHI与SBQ总分呈正相关(r=0.341,P<0.01),与QOL得分呈负相关(r=-0.224,P<0.05)。SBQ与QOL呈负相关(r=-0.242,P<0.01)。轻、中、重度OSAHS的SBQ评分比较,P均<0.01;轻、中、重度OSAHS的QOL总分比较,P均>0.05。SBQ评分判断中度与重度OSAHS的AUC为0.784,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66.7%。SBQ评分用于中度和重度OSAHS的判断结果与AHI无差异(χ2=1.786,P>0.05)。结论 SBQ可用以初步筛查及评估中重度OSAHS,其灵敏度及阳性预测值均较高;QOL-OSAHS量表不适合用于OSAHS的初步筛查。
2014年19期 v.54;No.901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甘晓雅;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辅助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将1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4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1 g静滴,1次/d,14 d为1个疗程。第14天后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B型脑钠肽(NT-proBNP),进行6分钟步行实验测定6 min步行距离;超声测量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清hs-CRP分别为(7.6±4.3)、(13.9±5.7)mg/L,血清NT-proBNP分别为(524.9±39.4)、(826.7±49.7)pg/mL,6 min步行距离分别为(409.2±77.3)、(359.7±78.4)m,LVEF分别为51.3%±12.7%、40.9%±13.4%,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2014年19期 v.54;No.901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美荣;
目的观察屏风生脉胶囊口服辅助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5例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35例,两组均采用哮喘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屏风生脉胶囊,0.99 g/次,3次/d,口服3个月。比较两组急性期病程时间、呼吸道感染次数、哮喘发作次数。采用ELISA法监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gE和IL-4、IL-5、IL-13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急性期病程、呼吸道感染次数、哮喘发作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gE和IL-4、IL-5、IL-13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1),但观察组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屏风生脉胶囊口服辅助治疗支气管哮喘,可降低患者血清IgE和IL-4、IL-5、IL-13水平,减少哮喘发作。
2014年19期 v.54;No.901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