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平;梁景超;韦向东;韦标方;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B(Apo B)基因多态性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ONFH)筋脉淤滞证的相关性。方法SONFH 108例患者,中医分型为筋脉瘀滞证64例(筋脉瘀滞组),肝肾亏虚证44例(肝肾亏虚组),另选择因内科疾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半年后未发生SONFH的患者98例为对照组。提取三组血样品DNA,采用直接测序法及PCR-LDR法检测ApoB基因XbaⅠ(rs693)和EcoRⅠ(rs1042031)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XbaⅠ位点共检出X-X-和X+X-两种基因型,筋脉瘀滞组X+X-基因型及X+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肝肾亏虚组及对照组(P均<0.05)。EcoRⅠ位点共检出E+E+和E+E-两种基因型,筋脉瘀滞组E+E-基因型及E-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肝肾亏虚组及对照组(P均<0.05)。肝肾亏虚组XbaⅠ、EcoRⅠ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poB基因XbaⅠ位点的X+X-基因型、X+等位基因及EcoRⅠ位点的E+E-基因型、E-等位基因与SONFH筋脉瘀滞证的发生有关。
2014年30期 v.54;No.912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艳芳;史淑红;李腾华;李荣霞;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血清及腹腔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溶性受体(sflt-1)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EMs患者48例(病例组),其中Ⅰ~Ⅱ期15例、Ⅲ~Ⅳ期33例,选择同期腹腔镜手术的非EMs患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sflt-1、VEGF水平及EMs组腹腔液sflt-1水平,并计算VEGF活性指数。结果 EMs组血清及腹腔液VEGF、sflt-1水平及VEGF活性指数高于对照组,且Ⅲ~Ⅳ期者高于Ⅰ~Ⅱ期者(P均<0.05)。结论抗血管生成因子表达异常可能参与了EMs的发生发展,sflt-1有望成为新的治疗靶点。
2014年30期 v.54;No.912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胜群;李超伟;吕素平;刘月强;李站稳;赵素贞;
目的探讨宫腔镜手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循环气体栓子(气栓)的预测价值。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宫腔镜手术的患者120例,其中宫腔粘连41例、子宫内膜息肉35例、子宫黏膜下肌瘤28例、子宫纵膈9例、胚物残留7例。术中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持续监测患者髂总静脉、上、下腔静脉及心脏中气栓的发生情况。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多功能监护仪监测ECG、SpO2、PETCO2。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气栓出现时间、气栓高峰时间及气栓高峰时间HR上升(较基础值升高30%或>120次/min)、PETCO2下降(较基础值降低10%或降低≥3 mmHg)情况。记录气栓出现时(T1)、气栓高峰(T2)、HR上升时(T3)、PETCO2下降时(T4)、气栓消失时(T5)的HR、MAP、SpO2、PETCO2、SV/SVI、CO/CI、SVR/SVRI、TFC、VI、ACI、PEP、LVET、STR、LCW/LCWI。观察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声监测显示120例术中有76例(63.3%)无气栓出现(A组),44例(36.7%)出现气栓,其中少量气栓(B组)27例(22.5%),中量气栓(C组)10例(8.3%),大量气栓(D组)7例(5.8%)。D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高于其他三组(P均<0.05)。各组气栓出现时间、HR上升情况、PETCO2下降情况、MBP、SpO2、PET CO2、SV/SVI、CO/CI、SVR/SVRI、TFC、VI、ACI、PEP、LVET、STR、LCW/LCW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出现气栓患者予暂停手术、头低左侧卧及对症处理。120例患者未出现气体栓塞导致的死亡或伤残。结论超声监测可及时发现宫腔镜手术中循环气栓,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气栓发生的诊断无明显特异性。
2014年30期 v.54;No.912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袁乐永;刘乐;李艳;
目的探讨IL-6基因SNP-174C/G位点多态性与结核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NKI、CBM、VIP和万方数据库等搜集相关病例对照研究。文献经筛选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OR值及其95%CI,最后进行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评估。结果共7篇文献纳入研究,其中病例组(结核病患者)1138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131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野生型G等位基因者结核病发病率高于突变型C等位基因者(OR=0.77,95%CI:0.64~0.91,P<0.05);野生型纯合子基因型(GG)者结核病发病率高于杂合子基因型(CG)者(OR=0.72,95%CI:0.57~0.90,P<0.05);在显性遗传模式中CC+CG基因型者结核病发病率低于GG基因型者(OR=0.71,95%CI:0.57~0.88,P<0.05)。对纳入研究以种族为分层因素进行分析,亚洲人群G等位基因者、野生纯合子基因型(GG)者及显性遗传模式GG基因型者结核病发病率高于C等位基因者、杂合子基因型(CG)者及CC+CG基因型者。经Begg's与Egger's检验,纳入的所有研究未见明显发表偏倚。结论 IL-6基因-174C/G多态性中的等位基因G可能与结核病易感性风险增高相关,这种情况可能只存在于亚洲人群中。
2014年30期 v.54;No.912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蔡潮农;方瑞君;李培平;张百萌;关晓东;李坚;
目的探讨入肝门静脉完全动脉化(PVA)加门腔分流术(PCS)对肝硬化大鼠肝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水平的影响。方法制作肝硬化大鼠模型100只。随机分为A组40例、B组40例、C组20例。A组行PVA+PCS,B组仅行PCS,C组行门静脉阻断30 min+右肾切除。免疫组化法检测术前及术后1、2、4、8周各组肝组织中的iNOS,采用Image-Pro Plus6.0图像分析软件分析结果。结果三组术后各时点iNOS水平均低于术前(P均<0.05),术后1、2、4周A组iNOS水平高于B、C组(P均<0.01),术后8周三组iNO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VA加PCS可上调肝硬化大鼠肝脏组织中iNOS,但这种变化主要集中在术后4周内。
2014年30期 v.54;No.912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阴红;吴桂芳;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水平与糖脂代谢紊乱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76例PCOS患者(PCOS组,其中肥胖者50例,非肥胖者26例)及4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清FABP4水平。检测两组血清TC、TG、HDL、LDH、载脂蛋白A1、B(ApoA1、ApoB)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行糖耐量试验,采用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葡萄糖水平(BG0 h、1 h、2 h、3h),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胰岛素水平(INS 0 h、1 h、2 h、3 h)。分析血清FABP4水平与血糖、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PCOS组血清FABP4水平高于对照组,且肥胖PCOS患者高于非肥胖患者(P均<0.05)。PCOS组TC、TG、LDL、BG 0 h、INS 0 h、HOMA-IR高于对照组(P均<0.05)。肥胖者TC、TG、LDL、ApoB、BG 0 h、BG 1 h、BG 2 h、INS 0 h、HOMA-IR高于非肥胖者(P均<0.05)。PCOS组血清FABP4水平与TG、TC、ApoB、LDL、HOMA-IR、INS0 h、INS2 h呈正相关(r分别为0.35、0.33、0.26、0.25、0.36、0.32、0.32,P均<0.05)。结论 PCOS患者血清FABP4水平升高,其与PCOS糖脂代谢紊乱的发生有关。
2014年30期 v.54;No.912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任珉;赵莉莉;张莹;师莹;毛用敏;齐秀英;
目的探讨醛糖还原酶(AR)基因启动子-106 C/T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提取161例并发DR的2型糖尿病患者(病例组)和213例未并发DR的2型糖尿病患者(对照组)的DNA,PCR反应扩增含-106 bp位点的DNA片段,限制性内切酶BfaⅠ酶切,测定-106 C/T基因多态性。结果病例组AR基因CC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3.42%、71.12%,高于对照组的39.91%、36.15%(P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R基因型中的CT/TT与DR发病有关(OR=0.579,95%CI:0.383~0.876)。携带T等位基因的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危险性降低(OR=0.717,95%CI:0.525~0.980)。结论 AR基因启动子-106 C/T多态性与DR发病有关,携带T等位基因和CT/TT基因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危险性降低。
2014年30期 v.54;No.912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叶梓莹;黎晔;赵震;曾宇婷;林俊汕;
目的观察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妇胎盘组织内质网应激(ERS)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对胎盘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GDM产妇(GDM组)和健康产妇(对照组)各30例,分娩时收集胎盘组织,Western blot法检测胎盘组织中的磷酸化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PERK)、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HE染色对胎盘组织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GDM组p-PERK、CHOP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病理检查显示,GDM组胎盘组织出现绒毛成熟不良、干绒毛小动脉管壁增厚及管腔狭窄、合体细胞结节增多、绒毛间质内毛细血管过度充盈、细胞滋养叶细胞及血管合体膜形成增加的例数高于对照组(P均<0.05)。GDM组胎盘组织中p-PERK、CHOP表达与胎盘组织异常形态学改变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359、0.366,P均<0.05)。结论 GDM产妇胎盘组织呈ERS状态,其与产妇胎盘组织异常形态学改变有关。
2014年30期 v.54;No.912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刘汉勇;王晓玫;成志强;彭全洲;胡锦涛;高利昆;王艳;金红涛;
目的探讨腮腺淋巴上皮癌(LEC)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1例腮腺LEC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形态学、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腮腺LEC光镜下肿瘤细胞均呈浸润性生长,排列成片状、岛状和条索状;肿瘤细胞边界不清楚,嗜酸性胞质淡染,泡状核呈椭圆形,染色质空,核仁明显;间质为成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常伴有反应性淋巴滤泡增生。5例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2例伴有神经纤维侵犯。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细胞CK、EMA、CK5/6、P63抗体阳性,Vimentin、LCA、CD56抗体阴性;原位杂交检测EBER 10例阳性,1例阴性。结论腮腺LEC是腮腺未分化癌的少见亚型,肿瘤组织由恶性上皮岛和淋巴样组织构成,EBER检测有助于诊断。
2014年30期 v.54;No.912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冬平;范开席;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p-STAT3)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手术切除或经胃镜活体检查诊断为胃癌的癌组织切片50例为胃癌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切片50例为胃炎组,另选正常胃组织切片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三组p-STAT3表达。分析p-STAT3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胃癌组、胃炎组、对照组p-STAT3表达率分别为96%(48/50)、12%(6/50)、0,胃癌组p-STAT3阳性率高于胃炎组及对照组(P均<0.05)。p-STAT3在不同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的胃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胃癌组织中p-STAT3表达增高,其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2014年30期 v.54;No.912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蔡海鹏;陈少锴;陈景林;洪燕旋;
目的比较经直肠与经会阴穿刺125Ⅰ粒子植入放疗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疗效。方法对42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行125Ⅰ粒子植入放疗,其中20例经直肠穿刺(经直肠组),22例经会阴穿刺(经会阴组)。粒子植入后监测两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变化,每个月随访1次,PSA连续检测3次不复升后改为每3个月随访1次。每半年评估1次尿路及直肠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经会阴组比较,经直肠组穿刺针数少、植入操作时间及植入后住院时间短(P均<0.05)。随访25~46个月,两组生化控制率、2年生化无复发率及尿路、直肠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直肠及经会阴穿刺125Ⅰ粒子植入放疗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疗效相当,但经直肠穿刺操作更方便,且创伤小。
2014年30期 v.54;No.912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晓晗;
目的观察脑胶质瘤组织中SOX2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脑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60例脑胶质瘤患者的瘤组织标本为脑胶质瘤组,与脑胶质瘤相应的瘤旁组织为对照组。采用RT-PCR法检测两组SOX2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SOX2蛋白,分析SOX2 MRNA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SOX2 mRNA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脑胶质瘤组SOX2 mRNA及其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脑胶质瘤组病理分级为Ⅲ、Ⅳ级者SOX2 mRNA的表达高于Ⅱ期者,肿瘤直径>2 cm者SOX2mRNA表达高于直径≤2 cm者(P均<0.05)。SOX2高表达者5年无病生存率低于低表达者(P均<0.05)。结论SOX2在脑胶质瘤组织中呈高表达,SOX2 mRNA表达与肿瘤直径及病理分级有关,SOX2可能在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潜在的促进作用。
2014年30期 v.54;No.912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乔慧洁;王黎明;李振芝;吴伟;王姝慧;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的影像特征及其与癌组织nm23、P53表达的关系。方法对58例乳腺癌患者于手术治疗前行DCE-MRI检查,分析病灶形态、边缘、内部增强情况,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术中留取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m23、P53;对乳腺癌DCE-MRI影像特征(病灶形态、边缘类型、内部强化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与癌组织中nm23、P53表达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DCE-MRI共发现病灶65个。病灶形态(圆形或椭圆形、分叶状、不规则形)、病灶边缘(光滑、不规则、毛刺状)、内部强化特征(均匀、不均匀、环形强化)与nm-23、P53表达无显著关联性(P均>0.05);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与nm-23表达有关(r=0.31P均<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DCE-MRI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与癌组织中nm23的表达有关,Ⅲ型曲线者肿瘤侵袭性可能更强。
2014年30期 v.54;No.912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谢永铮;史朝晖;孟继明;任学群;
目的观察并对比原发性肝癌一期手术与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后二期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5例符合一期手术指征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二期组26例、一期组29例。二期组于TACE后行二期手术治疗,一期组行一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及复发情况;1、3、5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二期组总治疗费用高于一期组(P<0.05);二期组术后1~5年出现肝内复发15例,一期组为10例,二期组胆瘘发生率高于一期组,术后1、3、5年生存率低于一期组(P均<0.05)。结论原发性肝癌TACE后二期手术并不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且治疗费用较高。对于肿瘤可一期切除的患者不建议术前行TACE。
2014年30期 v.54;No.912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俞峰;冯金忠;吴峰;周巍;孙俊波;张帅;邱一华;骆合德;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起源室性心律失常(VAs)患者消融治疗过程中局部电压电位(LVPs)出现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47例右室流出道起源VAs患者行标测消融靶点时,局部电压电位出现率以及在窦性心律、室性心律失常时局部电压电位与V波的位置关系。结果 47例均消融成功,平均消融(8±6)次,有效消融58次,无效消融318次。有效消融靶点局部心室激动时间为(-28±8)ms,提前于无效消融靶点的(-24±7)ms,P<0.05。有效靶点腔内图发现LVPs 47次(81.0%),多于无效靶点腔内图的22次(6.9%),P<0.01。2例复发者在第一次消融时靶点部位腔内图均未见LVPs,再次消融时成功靶点均标测到LVPs。结论在右室流出道起源的VAs中,LVPs可能是成功消融靶点的特征之一,标测LVPs有利于提高右室流出道起源VAs导管消融的成功率。
2014年30期 v.54;No.912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涛;张春晓;米杰;钟明惠;田刚;周定;臧希文;孙中华;齐向前;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CI)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96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于PCI后1年行冠状动脉造影。收集43例(49支血管)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组,支架置入段血管内径狭窄≥50%)和153例未出现狭窄者(未狭窄组)的一般资料(年龄、吸烟史,高血压、高血脂心肌梗死病史等)、血生化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尿酸、血清总胆红素、纤维蛋白原)、病变血管情况(血管病变部位和支数)及支架置入情况(支架的直径、长度和数量)。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相关因素。结果再狭窄组支架直径小于未狭窄组,尿酸、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未狭窄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纤维蛋白原、尿酸水平及较小的支架直径是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较小的支架直径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PCI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2014年30期 v.54;No.912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申国璋;沈向前;龚浩;
目的探讨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LVNC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胸部影像学检查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结果 13例患者中临床出现心力衰竭表现10例,心律失常表现3例;心电图检查均有心律失常,其中6例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心律失常;胸部X线检查示心影均扩大,以向左下扩大为主,心胸比>0.50,最大为0.68;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检查均显示孤立性病变;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4例正常,1例前降支50%局限性狭窄。13例治疗后均好转出院,未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结论 LVNC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超声心动图出现心室壁心腔侧厚而疏松的非致密层心肌和外侧菲薄的致密层心肌,非致密层收缩末期最大厚度是致密层2倍以上可诊断。治疗主要针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预防血栓栓塞采取措施。
2014年30期 v.54;No.912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慧颖;李静;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治疗效果,并探讨作用机制。方法将38例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美托洛尔组各19例。厄贝沙坦组采用厄贝沙坦治疗,美托洛尔组采用美托洛尔治疗,各治疗8周。治疗前后观察血压变化,行超声检查测定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内径舒张百分比及含硝酸甘油后内径舒张百分比,散射比浊法检测晨尿白蛋白,苦味酸法检测尿肌酐,尿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即尿微量白蛋白(MAU)。结果经8周药物治疗后,两组血压均降至正常(<140/90 mmHg)。厄贝沙坦组治疗后MAU降低,且低于美托洛尔组(P均<0.05);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内径舒张百分比增加,并高于美托洛尔组(P均<0.05)。美托洛尔组MAU、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内径舒张百分比无明显变化。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内径舒张百分比与MAU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567,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内径舒张百分比和收缩压是高血压病患者MAU的影响因素。结论厄贝沙坦可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MAU水平,可能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实现的。
2014年30期 v.54;No.912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甘晓雅;姜领;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动态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AMI患者195例,依据是否伴有SIRS状态分为SIRS组(70例,病死26例,生存44例)与对照组(125例)。分别于入院0、24、48、72 h检测血清PCT水平,计算24、48、72 h PCT变化率并绘制ROC曲线,分析24、48、72 h PCT变化率判断SIRS组患者7 d生存情况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SIRS组各时点血清PC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IRS组病死者各时点PCT水平均高于生存者(P均<0.05),PCT变化率均低于生存者(P均<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895,PCT水平的截断点为1.694,72 h PCT变化率对7 d生存情况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敏感性为84.7%,特异性为87.3%。结论早期动态监测血清PCT变化率有助于AMI患者预后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
2014年30期 v.54;No.912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宋淑芬;徐涛;史萍;
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QT离散度(QTd)和血浆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32例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6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加用胺碘酮,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胶囊。两组均治疗8周判定疗效。治疗前后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测定QT离散度(QTd),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5%)高于对照组(83.3%),P<0.05。治疗后两组QTd和血浆NTproBNP水平均降低,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较好,有助于降低QTd和血浆NT-proBNP水平。
2014年30期 v.54;No.912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0 ] - 房体坤;
目的探讨预防性降脂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远期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非高脂血症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冠心病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辛伐他汀调脂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与治疗1年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变化、血脂水平、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年后两组血脂水平及全血黏度明显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再梗死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预防性降脂治疗有助于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远期临床疗效。
2014年30期 v.54;No.912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孟燕;孙爱辉;赵芳;
目的探讨低剂量米非司酮联合去氧孕烯炔雌醇治疗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6例绝经过渡期功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4例和对照组72例。对照组予米非司酮常规剂量(10mg/d)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组予低剂量米非司酮(5 mg/d)联合去氧孕烯决雌醇治疗,共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1年对比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止血时间、月经周期天数短于对照组,突破性出血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低剂量米非司酮联合去氧孕烯炔雌醇治疗绝经过渡期功血效果较好,优于单用常规剂量米非司酮。
2014年30期 v.54;No.912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崔丹凤;闫洪超;
目的观察愈白汤经皮低频超声低频超声径皮透入联合丙酸氯倍他索软膏外用治疗外阴硬化性苔藓的疗效。方法 113例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57例和对照组56例,联合组采用低频超声经皮透入愈白汤联合丙酸氯倍他索软膏局部外用治疗,对照组单用丙酸氯倍他索软膏治疗,共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疗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3个月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真皮层中的CD34。结果联合组治愈率为33.3%,高于对照组的16.1%(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CD34表达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愈白汤低频超声经皮透入联合丙酸氯倍他索软膏局部外用治疗外阴硬化性苔藓疗效较好。
2014年30期 v.54;No.912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姜文清;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胎儿先天性畸形筛查中的价值。方法对100例分娩(或引产)先天性畸形胎儿(无脑畸形、前腹壁缺损、消化道畸形各5例,脑积水21例,泌尿系统畸形14例,胸腹腔肿瘤、脑脊膜膨出及脊柱裂各3例,四肢畸形、心血管畸形、唇腭裂各11例,复合畸形8例)产妇的产前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多普勒超声对各类胎儿畸形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胎儿畸形诊断的总符合率为81.0%,其中对无脑畸形、脑积水、脑脊膜膨出、脊柱裂、胸腹腔肿瘤、消化道畸形的诊断符合率均为100%;对唇腭裂、复合畸形、前腹壁缺损、四肢畸形的诊断符合率相对较低(分别为72.7%、62.5%、60.0%、27.3%)。畸形于孕13~27周检出者所占比例高于孕28~37周者及孕38~42周者(P均<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胎儿先天性畸形检测诊断符合率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014年30期 v.54;No.912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玲;吴隆延;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联合不同剂量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麻醉(腰硬联合阻滞)下行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将80例单胎足月、头位初产妇随机分为A、B、C、D组各20例,均行无痛分娩。各组均于各产妇宫口开至3 cm时,经L3~4椎间隙行腰硬联合穿刺,经腰麻针注入舒芬太尼5.0μg,30 min后分别以0.1%、0.125%、0.15%、0.175%左旋布比卡因与0.3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经硬膜外导管接PCA泵维持。观察各组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镇痛前、启泵前、启泵后5、10、15、20、30、60 min及宫口开全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双下肢改良Bromage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新生儿1、3、5、10 min Apgar评分。结果四组启泵前VAS均低于镇痛前(P均<0.05),B、C、D三组启泵后15 min及以后各时点均低于A组(P均<0.05)。D组Bromage评分高于A、B组(P均<0.05)。C、D组恶心呕吐发生情况高于A、B组,D组呼吸抑制发生情况高于A、B、C组(P均<0.05)。四组产程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舒芬太尼联合0.12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阻滞行分娩镇痛最安全有效。
2014年30期 v.54;No.912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张贝贝;朱慧慧;李超伟;孟凡民;刘贺;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联合七氟烷吸入诱导在宫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宫腔镜手术全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和观察2组各20例。观察1组、观察2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15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1.0μg/kg,对照组泵注生理盐水10 mL。三组均吸入七氟醚诱导,待患者意识消失、脑电双频谱指数(BIS)<60、下颌松弛后置入喉罩,在自主呼吸下连接麻醉机SIMV模式,2%~3%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观察吸入过程中患者对七氟烷的适应情况。分别于泵注右美托咪定前(T0)、泵注后5 min(T1),麻醉诱导后意识消失时(T2)及置入喉罩后1 min(T3)、3 min(T4)监测HR、MAP、SpO2及BIS。观察三组BIS<60的时间、成功插入喉罩时呼气末七氟烷浓度(CETSev);麻醉诱导过程中舌后坠、呼吸抑制、体动发生情况。结果观察1组、观察2组泵注右美托咪定后5 min HR下降,对照组患者意识消失时MAP较诱导前降低(P均<0.05),但三组置入喉罩前后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IS<60的时间观察2组<观察1组<对照组(P均<0.05);观察2组成功插入喉罩时患者CETSev均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诱导期观察2组呼吸抑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及观察1组,体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右美托咪定0.5μg/kg静脉泵注联合七氟烷吸入用于宫腔镜手术麻醉可在保留自主呼吸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喉罩置入,对患者循环系统影响较小,麻醉效果较好。
2014年30期 v.54;No.912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张莉;余鸣;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芬太尼用于胸腹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躁动的效果。方法将102例胸腹部恶性肿瘤患者(肺癌45例,肝癌30例,直肠癌2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观察组50例。两组行手术治疗,术后均采用芬太尼自控静脉泵(PCIA)镇痛(芬太尼背景量2 mL/h),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右美托咪定静脉泵入,负荷剂量0.7μg/kg静推10 min,后以0.2~0.6μg/(kg·h)速度静脉持续泵注,达到理想镇静状态[镇静和躁动评分(SAS)3~4分]后以最小维持量维持泵入。若Prince-Henry评分≥3分则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液0.5 mL/次。术后1、2、3 h行Prince-Henry评分评估疼痛情况,SAS评估躁动发生情况,记录两组使用追加芬太尼的例数、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 h观察组达到理想镇痛状态49例,对照组为9例,观察组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3 h Prince-Henry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均未出现过度镇静及危险躁动,观察组术后1 h SAS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追加芬太尼的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呼吸抑制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芬太尼可减少胸腹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躁动,镇痛、镇静效果较好。
2014年30期 v.54;No.912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高瑞霄;姚朱华;冯凭;唐亮;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DM)患者尿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变化及其与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糖耐量减低(IGT)患者(IGT组)、DM患者(DM组)及健康查体者(对照组)各40例。采用酶法测定血清HDL、LDL、TC、TG水平,高效液相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收集24 h尿,ELISA法测定尿8-OHdG,苦味酸法测定尿肌酐,8-OHdG结果用尿肌酐校正。分析IGT及DM患者尿8-OHdG水平与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尿8-OHdG水平、HbA1c水平DM组>IGT组>对照组(P均<0.05),DM组、IGT组TG水平高于对照组,DM组HDL低于对照组(P均<0.05)。IGT组、DM组尿8-OHdG与血清TG、HbA1c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260、0.587,P均<0.05)。结论 DM患者尿8-OHdG水平增高,且与患者糖脂代谢紊乱有关。
2014年30期 v.54;No.912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梅芝;涂萍;肖魏华;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135例糖尿病患者,58例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77例未合并视网膜病变(NDR组)。比较两组年龄、病程、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并将其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DR组LDL-C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高于NDR组,病程>10年者多于NDR组(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示,病程长(OR=1.370,95%CI:1.152~1.781)、高LDL-C水平(OR=1.323,95%CI:1.272~1.903)、高尿微量白蛋白水平(OR=1.435,95%CI:1.174~1.889)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程大于10年、高LDL-C水平、高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2014年30期 v.54;No.912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侯高磊;张云鹤;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术中对责任血管明确者采用特氟龙垫片将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适当垫开,未发现责任血管者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术后观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责任血管位于左侧23例,右侧30例,主要为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岩静脉及其分支;动脉51例,静脉2例;32例未见明确责任血管者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本组治愈48例,缓解5例,无效2例,无复发病例。术后头痛、头晕5例,补液后缓解;听力下降1例,随访期间无缓解;32例感觉神经根切断者有不同程度患侧面部麻木,患者能耐受,未特殊处理;颅内感染1例,经相应治疗后好转。本组无脑脊液漏及死亡病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确切,并发症少,可作为保守治疗无效时首选的治疗方法。
2014年30期 v.54;No.912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张明霞;陈金军;祁婷婷;朱小莹;吴爱华;吕君;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特点。方法自身免疫性肝病29例,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23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所有患者及8例正常人的IgG4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AIH与PSC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化,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发热、乏力、黄疸和腹胀不适等。AIH患者血清ALT、AST升高,PSC患者GGT、ALP升高。IAIHG评分为AIH的诊断依据。患者存在胆汁淤积且影像学显示典型肝内外胆管多灶性狭窄和节段性扩张可确诊PSC。AIH患者血清IgG4水平为(2.60±1.83)g/L,PSC患者为(3.68±3.04)g/L,均高于正常人的(1.08±0.24)g/L。有2例AIH经组织学确诊,合并IgG4相关性肝炎。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血清学、免疫学、组织病理学及影像学结果综合考虑。对于IgG4水平升高、合并胆管损害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需考虑合并IgG4相关性肝炎的可能。
2014年30期 v.54;No.912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保琴;苗莉;郑曰忠;
目的探讨非青光眼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对非接触眼压计(NCT)测量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非接触眼压计(NCT)测量126例非青光眼患者(健康查体者57例、初期白内障患者40例、不伴有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29例)左、右眼眼压值,采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其中央角膜厚度,比较不同中央角膜厚度者眼压变化、不同眼压者中央角膜厚度变化,分析眼压与中央角膜厚度的相关性。结果 126例患者双侧眼压值均随角膜厚度值增加而升高。平均眼压为右眼(15.5±3.8)mmHg,左眼(15.4±3.6)mmHg;眼压在10~14 mmHg、15~20 mmHg和>20mmHg者分别为66例、44例和16例。相关性分析显示,双侧眼压值均与同侧角膜厚度呈正相关关系(r=0.555、r=0.499,P均<0.01)。结论分析NCT所测眼压值时应充分考虑中央角膜厚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2014年30期 v.54;No.912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周波;
目的探讨二磷酸盐类药物用药时机对粗隆间骨折伴骨质疏松患者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行内固定手术的粗隆间骨折伴骨质疏松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组各30例。三组分别于术后第1周、第4周、第12周开始服用二磷酸盐类药物利塞膦酸钠,治疗时间持续1年。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内固定失败情况。术后第4、8、12、16、20、24周及第12个月行X线检查对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评估,此后每隔6个月进行评估。结果术后24周A、B、C组分别有1、3、1例失访,并有1、1、2例死亡。术后24周内,共有7例内固定失败并进行翻修,A、B、C组分别为3、1、3例。A、B、C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0.72±4.19)、(12.96±6.02)、(13.0±6.45)周,三组相比,P均>0.05。结论粗隆间骨折伴骨质疏松患者术后开始应用二磷酸盐类药物的时间对骨折愈合速度无明显影响。
2014年30期 v.54;No.912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吴萍;林梓霞;郑良杰;肖昕;黄旭华;潘月农;
目的观察在脊柱手术中应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联合控制性降压(CH)和自体血回收减少术中出血的效果。方法择期脊柱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行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对照组单纯行血液回收。观察组麻醉后输注复方林格氏液和羟乙基淀粉行AHH并在手术开始时行CH。分别于术前(T0)、AHH后30 min(T1)、术毕(T2)和术后24 h(T3)采静脉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记录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输自体血量、输异体血量和输血例数。结果观察组手术出血量、输异体血量和输血例数少于对照组(P均<0.05),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在正常范围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脊柱手术中采用AHH、CH联合自体血回收能减少手术出血量,减少或避免输注异体血,对患者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2014年30期 v.54;No.912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杨韶华;
目的观察中药离子导入联合推拿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疗效。方法将180例NAS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两组患者均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口服熊去氧胆酸片8 mg/(kg·d)。观察组给予中药离子导入配合推拿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BMI、肝功能、血脂指标变化,肝脏B超观察病灶影像学变化。结果治疗2个月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改善,BMI下降,肝功能、血脂指标下降(P均<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BMI、ALT、GGT、TC、TG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44例(48.89%)、对照组29例(32.22%)脂肪肝声像图消失,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5.06%)高于对照组(67.05%),P<0.01。两组血、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查均无异常,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中药离子导入辅助推拿治疗NASH有效。
2014年30期 v.54;No.912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