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腰椎退行性疾病专题_论著

  • 髂嵴高度与腰椎退行性滑脱的关系

    冯硕;田伟;刘波;李勤;张贵林;

    目的分析髂嵴高度与腰椎退行性滑脱的关系。方法腰椎退行性滑脱患者40例为试验组,健康志愿者40例为对照组,均行腰椎X线平片(标准正侧位)检查,测量并比较两组髂嵴绝对高度、髂嵴相对高度、L4椎体高度。结果两组髂嵴绝对高度、髂嵴相对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L4椎体高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髂嵴高度与腰椎退行性滑脱没有明显相关性。

    2014年44期 v.54;No.926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腰椎退行性疾病专题_临床研究

  •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肖斌;田伟;刘波;张贵林;李勤;胡临;孙玉珍;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44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采用下肢疼痛VAS、ODI评分和腰椎JOA评分进行术后临床效果评估。结果手术时间(134.9±44.1)min,估计出血量(386.6±199.1)m L,住院时间(13.0±3.8)d,随访(7.7±4.7)个月。术后出现脑脊液漏6例,一过性单侧肌力下降2例,随访时均有所恢复。与术前比较,随访时下肢VAS、ODI评分降低,腰椎JOA评分升高,P均<0.01。结论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

    2014年44期 v.54;No.926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197例严重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患者外伤史和疼痛部位分析

    袁强;王华栋;吕艳伟;韩骁;郑山;韩晓光;孙玉珍;田伟;张贵林;

    目的对严重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患者的外伤史和疼痛部位等进行描述性分析。方法严重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患者197例,获取性别、年龄、外伤史、疼痛部位、骨折部位叩压痛情况及影像学等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97例患者中,男41例、女156例,年龄46~90(70.56±8.95)岁;无明显创伤史46例(23.35%),低能量创伤史39例(19.80%),高能量创伤史112例(56.85%);腰背痛99例,下腰痛98例;骨折区域无叩压痛23例(11.68%),轻度叩痛或压痛61例(30.96%),有明确叩压痛113例(57.36%)。胸腰段椎体新鲜骨折149例,其中主诉为下腰痛64例(42.95%)。外伤史与疼痛部位、陈旧骨折相关(P均<0.05),与叩压痛无关(P>0.05)。椎体新鲜骨折发生部位与年龄相关(P<0.05)。结论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多见于老年女性,多无明确外伤史或仅有低能量创伤史,疼痛部位与骨折部位可能不一致,易误诊或漏诊。

    2014年44期 v.54;No.926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侧凸疗效观察

    茅剑平;田伟;赵经纬;肖斌;行勇刚;刘波;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老年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35例,均采用T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统计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术前及术后随访腰部VAS、下肢VAS、腰椎JOA评分、ODI评分、侧凸Cobb角、椎间倾斜角。结果随访时间(27.85±8.25)个月,手术时间(184.38±60.98)min,估计术中出血量(619.23±387.05)m L,固定融合(4.62±0.87)个椎体。与术前比较,术后随访时腰部VAS、下肢VAS、ODI评分降低,侧凸Cobb角、椎间倾斜角变小腰椎JOA评分增加(P<0.05或P<0.01)。结论 T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侧凸临床疗效较好。

    2014年44期 v.54;No.926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Ⅰ度或Ⅱ度腰椎滑脱手术对患者脊柱矢状面形态的影响

    袁宁;田伟;袁强;何达;郎昭;孙玉珍;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手术对患者脊柱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Ⅰ度或Ⅱ度腰椎滑脱患者37例,影像学资料齐全,均施行后路腰椎管减压、间盘切除、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TLIF)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侧位X线片的矢状面参数,即腰前凸角(LL)、腰椎滑脱角、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及骨盆指数(PI)。结果术前LL 48.05°±12.4°,SS 33.16°±8.03°,PT 18.14°±9.73°,PI 51.76±7.80;术后LL 48.27°±10.64°,SS 34.54°±8.38°,PT 15.92°±8.41°,PI 51.76±9.42;P均>0.05。术后腰前凸增大患者术后LL和SS较术前增加(P均<0.05),PT较术前减小(P<0.05)。术后LL的增大值与术后滑脱角的增大值相关,P<0.01;术后LL增大值与术后滑脱复位百分比值不相关(P>0.05)。结论对于Ⅰ度或Ⅱ度腰椎滑脱患者行手术治疗,单纯进行腰椎滑脱复位不能改善术后脊柱矢状面参数,改进滑脱角有利于术后脊柱矢状面参数的改善。

    2014年44期 v.54;No.926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可吸收止血海绵在腰椎滑脱症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田伟;徐云峰;刘波;茅剑平;张波;吕艳伟;崔冠宇;

    目的观察可吸收止血海绵在腰椎滑脱症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7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手术方式均为TLIF;对照组术后常规放置负压引流,试验组联合使用可吸收止血海绵填塞于创面。观察两组术后引流量、引流时间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总引流量为(256.49±235.51)m L,对照组(524.49±191.68)m L,P<0.05;试验组引流时间为(3.62±1.98)d,对照组(3.59±0.75)d,P<0.05;试验组出现伤口渗出3例,对照组无伤口渗出,P>0.05。结论腰椎滑脱症TLIF后应用可吸收止血海绵可减少术后引流量,但延长引流时间。

    2014年44期 v.54;No.926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腰椎退行性疾病专题_综述与讲座

  • 腰骶段多裂肌解剖及传统腰椎后路手术对其损伤的研究进展

    徐云峰;田伟;

    <正>传统腰椎后路手术经后正中切口,剥离两侧椎旁肌进行显露,以完成腰椎手术的目的性操作。然而,手术入路带来的软组织损伤可能会导致患者术后疼痛及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这一现象常被称为"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1]。由于解剖位置贴近棘突和椎板,多裂肌在传统手术中受到损伤最大,但目前国内对于多裂肌的解剖、功能以及损伤因素缺乏系统报道。本文就上述几方面内容进行文献综述。1多裂肌的解剖及功能

    2014年44期 v.54;No.926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椎间盘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

    赵经纬;崔冠宇;王莹;吴成爱;何达;田伟;

    <正>椎间盘退变是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DD)的病理基础。组织工程技术着眼于利用生物学技术修复或者重建椎间盘生理结构及生物学功能,有望为DDD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种子细胞、细胞支架、细胞因子是椎间盘组织工程技术的三架马车,细胞支架为细胞生长、增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三维立体培养、可注射性细胞培养支架等为椎间盘组织工程技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就椎间盘细胞培养的支架材料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2014年44期 v.54;No.926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论著

  • 经左、右侧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术者外照射剂量分析

    靳志涛;张铮;侯羿;刘波;田雷;卢鑫;胡桃红;

    目的分析经右侧桡动脉途径(RTA)和经左侧桡动脉途径(LTA)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术者身体各部位的剂量当量。方法接受经桡动脉途径PCI治疗的患者164例,其中LTA组22例、RTA组142例,记录手术时间、曝光时间、剂量—面积乘积(DAP)及术者身体各部位的剂量当量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曝光时间、球管辐射总剂量及D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TA组左侧颞部、铅衣外、左腕关节剂量当量均高于RTA组相应部位(P均<0.05),其他各部位剂量当量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左颞部剂量当量均远高于右颞部(P均<0.05)。结论与RTA相比,LTA的前倾体位使术者在PCI治疗中身体左侧接受更高剂量的电离辐射。

    2014年44期 v.54;No.926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反复正加速度暴露及普罗帕酮干预对兔心室肌细胞复极离散度的影响

    端木鲁健;王兰;焦琳;柳百梅;孙红娇;李玉茜;于心亚;黄丛春;王俊华;罗慧兰;王建昌;

    目的观察反复正加速度(+Gz)暴露及普罗帕酮干预对兔心室肌细胞跨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影响,探讨+Gz诱发心律失常的细胞电生理机制及普罗帕酮的拮抗机制。方法 3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对照组、+Gz组和普罗帕酮干预组。应用单相动作电位(MAP)记录技术,同步记录左心室3层细胞MAP,测量复极达90%振幅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90)及跨壁复极离散度(TDR)。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z组左心室内、外膜MAPD90均缩短,左心室TDR增大,P均<0.05;与+Gz组相比,普罗帕酮干预组左心室内、外膜MAPD90均增大,TDR减小,P均<0.05。结论心室肌细胞MAPD90缩短及TDR增大,可能是+Gz诱发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细胞电生理机制;普罗帕酮可以拮抗这种改变。

    2014年44期 v.54;No.926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肺癌细胞与组织中miR-100、miR-148a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王勇;李宇男;于晓松;

    目的观察微小RNA 100(miR-100)、微小RNA 148a(miR-148a)在肺癌细胞与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人肺癌细胞系NCI-H1299、NCI-H358、H460、A549及人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系HBE,以及肺癌及其癌旁组织中miR-100、miR-148a表达;分析肺癌组织中miR-100、miR-148a表达与其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与HBE细胞相比,miR-100在NCI-H1299、NCI-H358及A549细胞中表达升高,在H460细胞表达降低,P均<0.05;miR-148a在NCI-H358、H460细胞中表达升高,在A549细胞中表达降低,P均<0.05。与癌旁组织相比,肺癌组织中miR-100表达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0);miR-148a表达升高(P=0.036)。肺癌组织中miR-100、miR-148a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无关;有淋巴结转移者肺癌组织中miR-100表达水平较无淋巴结转移者低(P=0.016)。结论 miR-100、miR-148a在肺癌细胞中表达异常;在肺癌组织中,miR-100表达降低,miR-148a表达增加,二者可能参与肺癌的发生、发展。

    2014年44期 v.54;No.926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慢性胃炎及胃癌组织中膜联蛋白A1mRNA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杨华;杨风琴;廖国玲;刘学英;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及胃癌组织中膜联蛋白A1(ANXA1)mRNA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q-PCR方法检测40例胃癌组织、20例慢性胃炎组织中的ANXA1 mRNA,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在胃癌组织中90%(36/40)高表达ANXA1 mRNA,慢性胃炎组织中75%(15/20)高表达,P>0.05。ANXA1 mRNA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结论 ANXA1 mRNA在胃癌组织及慢性胃炎组织中均高表达,慢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潜在相关性。

    2014年44期 v.54;No.926 32-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氧化再生纤维素和可吸收明胶海绵在ACDF术中的止血作用对比

    李楠;刘波;何达;行勇刚;张贵林;田伟;

    目的比较氧化再生纤维素(ORC)和可吸收明胶海绵(AGS)在颈椎前路间盘切除融合(ACDF)术中的止血效果。方法 ACDF手术患者356例,术中191例(ORC组)使用ORC止血,165例(AGS组)使用AGS止血。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结果 ORC组和AGS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81.5±9.9)、(88.6±10.8)min,P=0.062;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5.3±11.2)、(69.4±13.2)m L,P=0.034;术后引流量分别为(35.5±13.5)、(51.2±16.8)m L,P=0.029。AGS组因术后出现颈部急性血肿接受探查术1例。结论 ORC相比AGS可以减少ACDF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提高手术安全性。

    2014年44期 v.54;No.926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单侧输尿管梗阻肾间质纤维化大鼠肾组织PHB1和PHB2的表达及意义

    雷凤英;陈秀萍;周志强;周添标;黄韦芳;覃远汉;蒋玲;

    目的观察单侧输尿管梗阻(UUO)肾间质纤维化(RIF)大鼠肾组织PHB1和PHB2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80只雄性6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各40只。模型组大鼠分离左侧输尿管后行双重结扎,假手术组只探查到肾包膜。于造模后第2周末和第4周末,每组各处死20只大鼠,取左侧肾组织进行肾脏病理学检查,并计算RIF指数;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肾组织PHB1、PHB2、TGF-β1mRNA;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PHB1、PHB2、TGF-β1、Ⅳ型胶原(Col-Ⅳ)和纤维连接蛋白(FN)。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RIF指数增高,梗阻时间越长RIF指数越高,P均<0.01;肾组织PHB1、PHB2 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梗阻时间越长表达水平越低,P均<0.01;TGF-β1mRNA及蛋白、Col-Ⅳ和FN蛋白表达均增高,P均<0.01。肾组织PHB1蛋白表达与RIF指数、TGF-β1、Col-Ⅳ、FN呈负相关(r分别为-0.86、-0.87、-0.70、-0.73,P均<0.05);PHB2蛋白表达与RIF指数、TGF-β1、Col-Ⅳ、FN呈负相关(r分别为-0.73、-0.81、-0.91、-0.84,P均<0.05);PHB1蛋白表达与PHB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78,P<0.05)。结论在UUO所致RIF大鼠肾组织中,PHB1和PHB2表达显著降低,参与RIF的发生发展。

    2014年44期 v.54;No.926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瘦素对快速动眼睡眠剥夺大鼠焦虑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马文彬;韩笑峰;郑麒;陈芳;李希芝;葛汝丽;

    目的观察瘦素对快速动眼(REM)睡眠剥夺大鼠焦虑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分布表法将大鼠分为3组,每组30只,分别为L-SD组、NS-SD组、NS组,根据处理时间不同每组再分为3个亚组各10只。NS-SD组、L-SD组置入REM睡眠剥夺小平台中,使其始终不能进入REM睡眠期,分别于睡眠剥夺24、72、120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d、瘦素200μg/d(2 mL/d);NS组分别于正常群居24、72、120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d。高架十字迷宫(EPM)测试大鼠焦虑行为,RT-PCR法检测下丘脑神经肽Y(NPY)mRNA。结果 24、120 h时,NS-SD、L-SD组开放臂次数(OE)+封闭臂次数(CE)均高于NS组,P均<0.01;72 h时,3组间OE+C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120 h时,与NS组比较,NS-SD组OE比例(OE%)、开放臂停留时间比例(OT%)增加,L-SD组OE%、OT%减少,P均<0.01;120 h时NS-SD组OE%、OT%高于24、72 h,P均<0.01;24、72 h时L-SD组OE%、OT%高于120 h,P均<0.01。与相同时间点NS组比较,NS-SD组下丘脑组织NPY mRNA表达量均增加,且随时间增加表达量逐渐增加,P均<0.05;L-SD组大鼠下丘脑NPY mRNA表达量随时间增加逐渐下降,P均<0.05。结论长期REM睡眠剥夺可导致大鼠焦虑行为减少,而瘦素可抑制上述作用;抑制下丘脑组织NPY mRNA表达,可能是瘦素的作用机制之一。

    2014年44期 v.54;No.926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 老年呼吸困难患者血清N-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变化及意义

    李祥明;

    <正>呼吸困难是临床上老年患者就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心源性如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肺源性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其常见原因。本研究检测老年呼吸困难患者血清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探讨其对于鉴别心源性与肺源性呼吸困难的意义。

    2014年44期 v.54;No.926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多中心软性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肾盏结石541例

    潘东亮;董礼明;李清峰;晋连超;张祥华;李宁忱;那彦群;

    <正>随着腔内碎石技术的发展,绝大部分经药物保守治疗无效或体外震波碎石(ESWL)失败的肾盏结石患者可通过内腔镜技术治愈[1],其中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是较常用的方法。但是PCNL并发症较多,尤其是术中或术后会发生大出血。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我们采用多中心软性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肾盏结石541例,取得了较好疗

    2014年44期 v.54;No.926 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骨科门诊老年患者医院内骨折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

    刘佳佳;刘亚军;高小雁;

    <正>目前,关于老年患者医院内骨折的相关报道主要集中在住院患者和护理院老人,关于门诊老年患者医院内骨折的报道不多。本研究旨在分析老年患者医院内骨折的特点及发生骨折的原因,并探讨预防老年患者在门诊发生医院内骨折的方法。临床资料:对北京积水潭医院2012年1~6月在

    2014年44期 v.54;No.926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老年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CT表现

    谢莉娜;

    <正>2013年6月~2014年1月,我们对60例老年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选择天津市第四医院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60例,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74岁;52例伴有发热、咳嗽、咳痰,28例伴有胸闷、喘息,少数无典型临床表现。

    2014年44期 v.54;No.926 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生长抑素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贾春志;史丽;姜腾轩;高燕;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IR)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各10只,其中IR组、缺血组和再灌注组采用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松夹闭的方法建立大鼠小肠IR模型,假手术组仅麻醉、剖腹、关腹。缺血组于缺血期、再灌注组于再灌注期均持续泵入生长抑素3.5μg/(kg·h),IR组和假手术组均不泵入生长抑素。再灌注后1 h取出小肠,采用γ-放射计数仪测定胰岛素从肠黏膜到浆膜的每分计数(CPM),采用ELISA法检测肠组织匀浆中的TNF-α、IL-1、IL-6。结果各组小肠组织TNF-α、IL-1、IL-6水平和CPM比较,IR组、再灌注组>缺血组>假手术组,P均<0.05;IR组与再灌注组比较,P均>0.05。结论缺血期应用生长抑素对小肠IR大鼠的保护作用最明显,可能与其减少炎性反应和降低肠黏膜通透性有关。

    2014年44期 v.54;No.926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及炎症因子的表达变化

    郭志祥;汪欢;张成鑫;葛圣林;

    目的观察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及炎症因子的表达变化。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A、B组各15只,A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进行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B组仅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下穿线。于缺血前即刻、缺血30 min及再灌注30、60、120 min时记录心率(HR)和平均血压(MAP),并计算心肌氧耗指数(RPP);分别于以上时点采血,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IL-1、IL-6、TNF-α;最后处死取心肌组织,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与B组比较,A组同时点MAP和RPP降低,心肌组织及缺血再灌注各时点血清IL-1、IL-6、TNF-α水平均升高(P均<0.05);HE染色示,A组大鼠心肌组织结构紊乱,细胞核不规则,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血流动力学即产生变化,全身和心肌组织局部的炎症因子表达明显升高。

    2014年44期 v.54;No.926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丹参酮ⅡA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疗效观察

    李军;鲍玲;杨小月;屈家祥;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H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高血压LHV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8例,在使用相同剂量氨氯地平治疗5个月后,试验组加用丹参酮ⅡA治疗1个月,对照组继续用氨氯地平,两组总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前后进行24 h超声心电图(UCG)检查,检测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24 h Holter检查,检测房性与室性心律失常。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IVST、LVPWT、LVMI均降低,LVEF升高,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减低,P<0.05或<0.01;治疗后试验组LVPWT、LVMI、LVEF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P均<0.05。结论丹参酮ⅡA联合氨氯地平可以逆转高血压LHV患者左心室肥厚,改善心功能及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2014年44期 v.54;No.926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冠心病的关系

    孙奕飞;杨占风;郁海燕;张李娜;周晓燕;陈芳;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疑诊冠心病而收治入院的患者12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A组(冠心病患者)86例和B组(非冠心病患者)41例。对比两组临床资料、NAFLD发生率,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结果 A组男性、有嗜烟史、有高血压病史、有糖尿病史的比例及血TG、TC、LDL均显著高于B组,P均<0.05;A组NAFLD发生率为63.95%,B组为24.39%,P<0.05;A组合并NAFLD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比例为72.73%,单纯冠心病患者为48.39%,P<0.05;回归分析显示,NAFLD、总胆固醇为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NAFLD和冠心病的发病及严重程度有关,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4年44期 v.54;No.926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2型糖尿病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正五聚蛋白3水平变化及意义

    王秀玲;任振芳;翟磊;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正五聚蛋白3(PTX3)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其中糖尿病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DM+AS组)32例和糖尿病不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DM-AS)组28例;体检健康成人(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Philips i E33型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ELISA法检测血浆PTX3;检测血压及血脂、血糖等常规生化指标。结果 DM+AS组、DM-AS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 A1C)、CIMT较正常对照组均增高,DM+AS组升高较DM-AS组更为显著,P均<0.05;DM+AS组血浆PTX3水平较DM-AS组与正常对照组均升高(P均<0.05),但DM-AS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AS组、DM-AS组FMD较正常对照组均降低,DM+AS组降低较DM-AS组更显著,P均<0.05。DM患者血浆PTX3与CIMT(r=0.398、P=0.003)、血肌酐(r=0.242、P=0.012)均呈正相关,与FMD(r=-0.482、P=0.002)呈负相关;血浆PTX3水平与FMD具有独立相关性(P=0.026)。结论 PTX3可能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可作为其临床检测指标。

    2014年44期 v.54;No.926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丹红注射液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

    李晓玲;朱旅云;单巍;李娅;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D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29例,均维持饮食控制、降糖、降压等基础治疗并静滴予丹红注射液,治疗组合用脑心通,疗程为2周。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TC、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纤维蛋白原均降低,而HDL-C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UAER降低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DN疗效较好。

    2014年44期 v.54;No.926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山莨菪碱联合美托洛尔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崔飞飞;徐惠;

    目的观察山莨菪碱联合美托洛尔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接受糖尿病、心衰的常规治疗及对症、预防感染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山莨菪碱及美托洛尔。治疗2个月后,检测血糖水平,采用稳态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价胰岛素抵抗程度,观察不良反应,评价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OMA-IR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为61.76%,P<0.05。观察组口干、视物模糊(16例)多于对照组(5例)(P=0.004),两组其他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山莨菪碱联合美托洛尔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心衰安全、有效。

    2014年44期 v.54;No.926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ACE、AT1R基因多态性与孕龄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刘宏;陈素琴;刘岚;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A2350G、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孕龄期妇女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Ems)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以Ⅲ、Ⅳ期Ems患者78例(病例组)及非Ems患者82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两组ACE基因A2350G、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分布。结果病例组ACE基因A2350G基因型AA、AG、GG携带率分别为62.82%、34.62%、2.56%,A、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80.13%、19.87%;对照组分别为86.59%、12.20%、1.20%和92.68%、7.32%;P均<0.05。病例组AT1R基因A1166C基因型AA、AC携带率分别为85.90%、14.10%,A、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92.95%、7.05%;对照组分别为87.80%、12.20%和93.90%、6.10%;P均>0.05。结论携带ACE基因G等位基因的孕龄期妇女患Ⅲ、Ⅳ期Ems的危险性增加,AT1R基因多态性可能不是Em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4年44期 v.54;No.926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脑卒中患者认知康复治疗效果观察

    杨轶楠;刘洪雁;汤秀英;

    目的观察认知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3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及系统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认知康复治疗。比较两组认知功能评分(MMSE评分)、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运动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MBI评分)。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MMSE评分、Fugl-Meyer运动评分及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同时观察组升高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认知康复治疗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认知、运动、日常生活能力各项功能的提高。

    2014年44期 v.54;No.926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中药足浴防治糖尿病足疗效观察

    邵莜宏;丁亚琴;竺春玲;吴坚;

    目的观察中药足浴防治糖尿病足(DF)的疗效。方法将60例DF高危(Wanger 0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行糖尿病饮食、运动、控制血糖治疗,治疗组另予自拟中药足浴,疗程1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周围神经病变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红细胞的沉降率(ESR)、内皮素(ET)显著降低,ABI显著升高(P均<0.05);治疗后两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且治疗组增加程度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中药足浴可明显缓解DF高危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周围神经病变及下肢微循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14年44期 v.54;No.926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女性生殖衰老不同阶段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变化

    范燕燕;王艳红;林守清;金宁宁;何仲;陈瑛;

    目的观察女性生殖衰老不同阶段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的变化。方法选取北京市某社区30~64岁女性548人,随访4次,基线和随访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月经日记、体格检查、生化指标检测以及体成分测量等。采用STRAW分期将生殖衰老过程划分为生育期、绝经过渡期早期、绝经过渡期晚期、绝经后早期和绝经后晚期5个阶段。主要统计学方法为协方差分析和LSD检验。结果调整了年龄和体质量指数后,协方差分析显示,腰围、收缩压(SBP)、腹部/臀部脂肪比(A/G)、TC、TG等CVD因素在不同STRAW分期期别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绝经过渡期晚期的TC、TG显著高于生育期和绝经后晚期(P均<0.05)。绝经过渡期晚期的SBP显著高于生育期和绝经后早期(P均<0.05),绝经后晚期反弹,但与其他各期相比,P均>0.05。绝经后早期的腰围和A/G显著高于绝经过渡早期(P均<0.05),至绝经后晚期数值最高,与之前各期相比,P均<0.05。结论绝经过渡期晚期和绝经后早期可能是CVD危险因素的易感阶段,表现为腰围、A/G、SBP、TC、TG等增高。

    2014年44期 v.54;No.926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老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成金英;曾庆贺;孙姣;王连魁;王峰;张凯宇;

    目的分析老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在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以及预后等方面的特点。方法 249例HFRS患者,其中≥60岁30例(老年组),<40岁83例(青年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预后。结果老年组重型、危重型12例(40.00%),青年组16例(19.28%),P<0.05。老年组早期误诊率33.33%,青年组7.23%,P<0.05。青年组发热期、少尿期及多尿期持续时间均短于老年组(P均<0.05)。与青年组比较,老年组肌酐升高、血小板降低(P均<0.05),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尿素氮、白细胞等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治疗过程中,青年组8例(9.64%)出现并发症,老年组13例(43.33%),P<0.05。老年组病死率6.67%,青年组1.20%,P<0.05。结论与青年HFRS患者比较,老年HFRS患者早期误诊率高,重型、危重型比例高,病程长,并发症多。

    2014年44期 v.54;No.926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外伤性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分型治疗效果观察

    林宽;谢才兰;罗玲;卢家璋;包陆君;

    目的观察外伤性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分型治疗的效果。方法外伤性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206例,按病情轻重分为重型和轻型,其中重型包括脑疝型和(或)急性进展型,轻型包括血肿稳定型和自然消散型。脑疝型和急性进展型患者采用骨瓣开颅或标准大骨瓣开颅、颅内血肿清除术;稳定型患者根据血肿大小和临床表现采用微创置管、颅内血肿清除术或观察处理;自然消散型患者采用腰椎穿刺脑脊液排放或腰大池置管持续脑脊液引流。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预后。结果恢复良好137例(66.5%)、中度残疾32例(15.5%)、严重残疾18例(8.7%)、植物生存状态8例(3.9%)、死亡11例(5.3%)。死亡原因:广泛性脑挫裂伤6例,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消化道大出血2例。结论针对外伤性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不同分型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可改善其预后。

    2014年44期 v.54;No.926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地塞米松对老年下肢手术患者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椎麻醉的影响

    汪伟;郁万友;钱燕宁;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老年下肢手术患者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椎麻醉的影响。方法120例择期行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根据腰椎麻醉用药的不同均分为3组:A组注入总容积2mL生理盐水(含布比卡因4mg、芬太尼20μg),同时静脉注射2mL生理盐水;B组注入总容积2mL生理盐水(含布比卡因4mg、芬太尼20μg、地塞米松粉剂5mg),同时静脉注射2mL生理盐水;C组注入总容积2mL生理盐水(含布比卡因4mg、芬太尼20μg),同时静脉注射2mL生理盐水溶解的5mg地塞米松粉剂。比较3组麻醉前、后20min内平均动脉压(MAP)、HR;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消退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3组手术时间、术中补液量及出血量、使用麻黄碱及阿托品例数、麻醉起效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及达最高平面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比A组和C组长(P均<0.05)。结论蛛网膜下腔辅用地塞米松可延长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椎麻醉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

    2014年44期 v.54;No.926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18)F-FDGPET-CT引导下同期推量调强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疗效观察

    张光林;王旭东;蒋慧;陈曦;

    目的观察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引导下同期推量调强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67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成A、B、C组,A组在CT引导下行均匀剂量调强放射治疗,B组在CT引导下行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C组在18F-FDG PET-CT引导下行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3组放疗第1、4周同步采用TP或FP方案进行化疗,放疗结束后1个月均行原方案辅助化疗3~4个周期。治疗结束后评价其近期疗效、早期放射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79.1%,B组为100%,C组为100%;B、C组总有效率与A组比较,P均<0.05。A、B、C组2 a局部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3.3%、95.5%、100%,2 a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3.3%、90.9%、100%;C组2 a局部无进展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与A组比较,P均<0.05。3组早期放射反应比较,P均>0.05。结论18F-FDG PET-CT引导下同期推量调强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安全、有效。

    2014年44期 v.54;No.926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家族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临床特点分析

    郝玉芝;石建伟;张黎;王永生;

    目的了解家族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研究一家族中同患有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1母4子的发病特点及治疗等,并检测家族成员15人的血脂及发病情况。结果 5例患者入院时均存在高TG血症,TG水平为(21.8±2.24)mmol/L,TC均不高;3例有明确的高脂饮食、饮酒或劳累等诱因;死亡1例;反复复发致严重并发症2例,严格控制诱发因素后,复发明显减少或无复发。结论家族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具有复发性和群发性的特点,治疗过程中应强调降脂及避免其他诱发因素的并存。

    2014年44期 v.54;No.926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七氟醚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在小儿斜视矫正术麻醉中的应用比较

    李红旗;林洪启;孟凡民;刘培;

    目的比较七氟醚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在小儿斜视矫正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择期全麻下行斜视矫正术的80例患儿随机分为S组与PR组各40例,诱导麻醉后,S组吸入七氟醚、PR组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记录两组术中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的变化,并观察术后麻醉恢复情况。结果与麻醉前比较,两组麻醉后SBP、DAP均较麻醉前降低,P均<0.05;两组间SBP、DBP比较,P均>0.05。PR组麻醉后HR较麻醉前及S组降低,P均<0.05。两组麻醉后AEPI比较,P均>0.05。S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低于PR组,Steward苏醒评分达到4分及PACU停留时间均高于PR组,P均<0.05。结论两种麻醉方式对斜视矫正术患儿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七氟醚麻醉者呼吸恢复较早,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者意识恢复较早。

    2014年44期 v.54;No.926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顺铂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疗效比较

    刘鑫丽;姚秀英;李世春;赵琳琳;

    目的比较单纯放疗、顺铂同步放化疗两种方法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宫颈癌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单纯放疗组46例和同步放化疗组58例。评价治疗后8周的近期疗效,计算肿瘤缩小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观察不良反应。结果单纯放疗组近期有效率为67.39%,同步放化疗组为91.38%,P<0.05;单纯放疗组肿瘤缩小率48.58%,同步放化疗组为79.66%,P<0.05;单纯放疗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分别为29.66%和14.63%,同步放化疗组分别为12.77%和6.53%,P均<0.05;同步放化疗组Ⅲ~Ⅳ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3%,单纯放疗组为18.4%,P<0.05。结论顺铂同步放化疗较单纯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更有效,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

    2014年44期 v.54;No.926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preS1Ag水平变化及意义

    蒋珊珊;罗琛;赵蕊;付囡;和文博;陈茂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血清表面抗原蛋白前S1抗原(preS1Ag)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确诊HBsAg阳性患者2 545例(HBV感染组)、HBsAg阴性即健康体检者172例(对照组),均同步检测外周静脉血HBsAg、HBeAg、preS1Ag及HBV DNA。结果 HBV感染组中preS1Ag阳性1 845例(72.50%),HBeAg阳性808例(31.75%),HBV DNA阳性1 173例(46.09%);对照组preS1Ag阳性4例(2.33%);两组间preS1Ag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组preS1Ag阳性患者中HBsAg>250 ng/mL、HbeAg阳性、HBV DNA≥103copy/mL的比例均大于preS1Ag阴性患者(P均<0.05)。HBV感染组HBV DNA≥103copy/mL的患者中,preS1Ag阳性组与preS1Ag阴性组间不同HBV DNA病毒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reS1Ag能较好地反映HBV的感染状态及病毒复制情况。

    2014年44期 v.54;No.926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覃安志;郑志勇;曾美红;许擎宇;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87例ARDS新生儿,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4例。观察组行常规辅助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照组行常规辅助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治疗24 h后PaO2、PaCO2、PaO2/FiO2水平及X线胸片变化,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PaO2、PaCO2、PaO2/FiO2水平均改善,观察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愈14例、有效26例,总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治愈10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为70.45%;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可有效改善ARDS新生儿症状及血气分析指数。

    2014年44期 v.54;No.926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门诊静脉麻醉患者离院时跌倒事件分析

    马云飞;侯建华;李永庆;

    目的分析门诊静脉麻醉患者离院时跌倒事件发生情况。方法对9例门诊静脉麻醉离院时跌倒患者的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患者中,年龄30~39岁1例,40~49岁2例,50~59岁5例,60~69岁1例;人工流产术3例,纤维结肠镜检查3例,电子胃镜检查2例,取环或上避孕环1例;跌倒地点为门诊走廊2例,床周围7例;下床时6例,头晕不适1例,视物模糊1例,体力不支、乏力1例;麻醉后离院评分系统(PADSS)执行情况松懈8例,严格1例;意识恢复后在麻醉恢复室滞留时间≤30 min 7例,30~60 min 1例,>60 min 1例;操作持续时间≤10min 1例,10~20 min 3例,>20 min 5例;跌倒时有陪护人员2例(1例陪护人员在床边,1例陪护人员在打电话),无陪护人员7例。结论 50~59岁患者是门诊静脉麻醉离院时跌倒的高危人群,床周围是跌倒的高发地点,未严格执行PADSS是引起跌倒的主要因素。

    2014年44期 v.54;No.926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联合监测在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李群喜;赵晓晶;朱军;付爱军;张云鹤;邵宏超;张军伟;刘刚;

    目的观察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联合监测在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术患者36例,分别于切除前和切除后3个月进行SEP、MEP联合监测,并进行JOA评分以评价脊髓神经功能。比较分析髓内肿瘤切除后脊髓神经功能改善及无变化患者手术前后SEP、MEP指标。结果脊髓神经功能改善16例,未明显改变18例,下降2例。与术前比较,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患者术后SEP-P40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MEP-AHB潜伏期缩短,P均<0.05;脊髓神经功能未明显改变患者上述监测指标手术前后变化不明显(P均>0.05)。结论 SEP、MEP联合监测可反映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术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变化。

    2014年44期 v.54;No.926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覆盖自体微粒皮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疗效观察

    宁勇;刘明锁;刘文文;王莉;

    目的观察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覆盖自体微粒皮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采用早期切(削)痂术,创面行自体微粒皮移植加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治疗,观察脱细胞真皮基质变化以及创面修复情况。结果术后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与创面贴敷良好,未见明显溶解脱落;3~4周逐渐脱水干燥,自体微粒皮成活并扩展,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与创面逐步分离,直至创面愈合脱落。术后2个月,创面愈后外观、弹性较好,瘢痕增生轻。结论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覆盖自体微粒皮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疗效较好。

    2014年44期 v.54;No.926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一体化模式在以腹部损伤为主伴失血性休克的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姜大同;项和平;

    目的探讨一体化模式在以腹部损伤为主伴失血性休克的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通过抢救室—手术室—EICU—普通病房一体化急救模式救治的102例以腹部损伤为主合并失血性休克的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2例患者从进入抢救室到手术开始的时间为(37.6±7.4)min。94例(92.2%)成功救治,8例死亡,死亡原因为失血性休克3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术后再出血2例、晚期脑疝1例。术后26例(25.5%)出现肺内感染、切口感染、腹腔内感染、胰瘘、胆瘘等;其中3例出现腹腔间隔室综合征,2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1例再次手术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腹部损伤为主伴失血性休克的严重多发伤患者采用一体化模式救治,可减少术前准备时间,有助于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2014年44期 v.54;No.926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综述与讲座

  • 足细胞转分化及其与肾小球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刘文佳;曹灵;

    <正>足细胞即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是体内多种损伤形式的靶细胞[1]。研究表明,足细胞转分化(EMT)是足细胞损伤的一个表现形式,也是导致多种肾小球疾病的始动因素之一。足细胞EMT在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足细胞EMT的了解将为与其相关的肾小球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现对足细胞EMT与肾小球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足细胞及其表型

    2014年44期 v.54;No.926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围手术期T淋巴细胞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黄向业;赵静;张茜;王德章;景慎锋;

    <正>手术患者(非创伤所致)受到麻醉、手术相关的各种心理及躯体创伤等刺激,使机体在整个围手术期处于应激状态,这种心理和生理发生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免疫状态。而患者在围手术期特别是术后的免疫功能状态直接影响其病情的发展和转归。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能反映宿主细胞免疫状态,是围术期进行免疫监测的重要指标[1]。本文对围手术期T淋巴细胞影响因素研

    2014年44期 v.54;No.926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索拉菲尼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刘文博;

    <正>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为高度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肿瘤相关死亡疾病中排名第3位[1]。HCC常隐匿起病,很难早期诊断。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早期HCC的诊断率显著提高,但仍有不少患者在初诊时已进展为疾病晚期,如发生肝内转移、血管侵犯或远处转移,系统性治疗为这些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但系统化疗是否能够延长晚期HCC患者的总生存期,尚存在争议[2,3]。索拉菲尼是一种

    2014年44期 v.54;No.926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分娩相关的盆底结构变化及超声改变

    岳嵩;吴青青;王莉;玄英华;

    <正>近年来,对于盆底功能障碍(PFD)的关注日益增加,相关研究表明PFD危险因素为多方面的,如年龄、BMI、分娩、产钳助产、便秘等。目前研究表明,分娩后可以导致肛提肌撕裂[1,2],而妊娠和分娩期间盆底组织发生的改变是引起PFD的主要原因之一[3]。因此,早期发现盆底组织的异常改变、提早进行干预对延迟或避免PFD的发生有积极意义。现就分娩相关的盆底组织变化及超声图像表现作一

    2014年44期 v.54;No.926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个案报告

  • 室隔完整型大动脉转位术后顽固低氧血症1例

    郭锐;王辉;李磊;

    <正>患儿男,8 d,因发现口唇、甲床发紫8 d入院。孕38周,足月顺产。入院体检:T 36.8℃,HR 150次/min,R 40次/min,体质量3 200 g,四肢血氧饱和度65%~68%。精神反应可,口唇、甲床紫绀,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罗音,心音有力,律齐,心前区未闻及明显杂音。入院心脏彩超示:心脏位于左侧胸腔,心房正位,心室右袢,房室连接一致;主动脉连接右心室,肺动脉连接左心室,两大动脉为前后位

    2014年44期 v.54;No.926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