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军;陈静;张冬秀;王宝珍;朱登纳;牛国辉;程萍萍;
目的观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磷酸化tau(p-tau)蛋白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选择新生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8只和HIBD组40只(按处死时间点分为3、6、12、24、48 h 5个亚组,每组8只)。HIBD组参照Rice法建模,并在不同时间点断头取脑。假手术组仅暴露左颈总动脉,正常对照组未做处理,均于手术结束后断头取脑。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脑组织海马区细胞形态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各组脑组织海马区p-tau、Bcl-2、Bax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脑组织细胞形态结构正常,基本无损伤性改变。HIBD组在HIBD后3 h细胞无明显变化;HIBD后6 h出现细胞肿胀,结构排列紊乱;HIBD后24 h细胞肿胀明显,细胞核固缩、碎裂;HIBD后48 h细胞内出现凋亡小体,神经细胞数量锐减。HIBD组各时间点脑组织海马区p-tau、Bcl-2、Bax蛋白阳性细胞数均较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显著增多(P均<0.05);HIBD后12 h内,脑组织海马区p-tau蛋白阳性细胞数与Bcl-2、Bax蛋白阳性细胞数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HIBD后脑组织海马区细胞启动了凋亡程序,p-tau蛋白参与了海马区细胞的凋亡过程,并且与Bcl-2、Bax蛋白的表达存在相关性。
2014年45期 v.54;No.927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蒋玲;李正一;周志强;陈秀萍;雷凤英;覃远汉;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在大鼠缺氧性肾小管上皮细胞(RTEC)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体外传代培养的大鼠RTEC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模型组、罗格列酮(RGZ)组和GW9662组。RGZ组加入15μmol/L RGZ,GW9662组加入25μmol/L GW9662,将缺氧模型组、RGZ组、GW9662组放入真空罐中制作RTEC缺氧模型。正常对照组细胞不做处理。造模36 h后,采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RTEC PPARγ、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氧模型组、RGZ组、GW9662组RTEC PPARγmRNA表达显著升高、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均<0.05);与缺氧模型组相比,RGZ组RTEC PPARγmRNA表达降低,GW9662组表达上升(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氧模型组、RGZ组、GW9662组RTEC TGF-β1mRNA表达显著降低、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均<0.05);与缺氧模型组比较,RGZ组RTEC TGF-β1mRNA表达上升,GW9662组表达降低(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缺氧性RTEC损伤中PPARγ的蛋白表达与TGF-β1的蛋白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91,P<0.05)。结论 PPARγ蛋白的低表达可能参与了缺氧性RTEC损伤的发生;RGZ可能通过上调PPARγ蛋白的表达而减轻缺氧性RTEC损伤。
2014年45期 v.54;No.927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郭立云;张洁莹;孙恒;胡竹林;边慧;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对碱烧伤兔眼角膜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建立兔眼碱烧伤模型并行人工角膜移植术。兔左眼为实验组,移植人工角膜前后结膜下注射b FGF 1 U,1次/d。兔右眼为对照组,仅建立眼碱烧伤模型并行人工角膜移植术。观察两组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情况。结果实验组角膜新生血管形成量大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兔眼角膜—人工角膜复合体生长良好,无一例发生角膜溶解穿孔、脱出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b FGF能明显促进碱烧伤兔眼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减轻炎症反应。
2014年45期 v.54;No.927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钮慧远;孙丽洲;戚婷婷;雷刚;
目的比较早、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产后短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早、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的临床基本资料,产后即时及产后42 d、产后3个月的血压、血脂、尿蛋白等生化指标。结果早发型子痫前期孕妇与晚发型子痫前期孕妇产后即时血压及尿蛋白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早发型子痫前期孕妇在产后42 d及产后3个月时持续高血压及蛋白尿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晚发型子痫前期孕妇(P<0.05)。结论随着妊娠的终止,重度子痫前期孕妇的病情逐渐好转,甚至恢复正常。但早发型子痫前期孕妇产后持续性高血压、蛋白尿的发生率均高于晚发型子痫前期孕妇,且其恢复时间更长。
2014年45期 v.54;No.927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严茂军;周怀愉;夏辉;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MAGE基因启动子去甲基化状态与其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分别用RT-PCR法和MSP法检测65例结直肠癌及相邻正常黏膜组织中MAGE-1、MAGE-3基因mRNA表达、去甲基化状态,并分析二者的关系。结果 65例结直肠癌组织中MAGE-1、MAGE-3 mRNA表达率分别为18.5%(12/65)、33.9%(22/65),相邻正常黏膜组织未见表达;其启动子去甲基化率分别为29.2%(19/65)、47.7%(31/65),相邻正常黏膜组织分别为1.5%(1/65)和4.6%(3/65)。MAGE-1、MAGE-3基因启动子去甲基化与其mRNA表达均显著相关(P均<0.05)。结论 MAGE-1、MAGE-3基因启动子去甲基化是结直肠癌发生的一个早期、频发事件;检测其去甲基化状态可能有助于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
2014年45期 v.54;No.927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梅其杰;袁长深;段戡;孙林;郭锦荣;文浩;赵蔚锋;
目的观察壮药"骨痹方"烫熨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KO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KOA患者60例,随机分为壮药烫熨组(A组)、运动疗法组(B组)、壮药烫熨联合运动疗法组(C组)和双氯芬酸钠联合运动疗法组(D组),每组15例。烫熨疗法每天2次,运动疗法每天3次,双氯芬酸钠75 mg/次、1次/d。治疗后2、8周进行VAS评分、Lequesne指数、中医临床疗效等比较。结果治疗后各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以B、D组明显,B、D组与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8周,Lequesne指数评分B组低于A、C、D组(P均<0.05);中医体征:在止痛效果上,A、B组较C、D组差(P均<0.05);烫疗疗法效果体现在消肿上,运动疗法效果体现在改善关节活动度上。结论壮药"骨痹方"烫熨配合运动疗法治疗KOA效果确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45期 v.54;No.927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吴品;王智;陆时运;赵晓红;
目的探讨CD86基因启动子-3479 A/C位点(rs2715267)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93例成人慢性ITP患者(ITP组)及119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提取两组外周血DNA,采用位点特异性PCR进行DNA分型检测。分型结果通过DNA测序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CD86基因启动子-3479 A/C位点基因型AA、AC和CC在ITP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0.9%、52.6%及6.5%,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9.6%、37.8%及12.6%,两组比较P均>0.05;等位基因A和C在ITP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7.2%、32.8%,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8.5%、31.5%,两组比较P均>0.05。两组同性别CD86基因启动子-3479 A/C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的分布频率比较P均>0.05。根据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将ITP患者进行分组,结果显示,激素有效组、激素无效组CD86基因启动子-3479 A/C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的分布频率比较P均﹥0.05。结论 CD86基因启动子-3479 A/C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ITP的遗传易感性无关。
2014年45期 v.54;No.927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雪侠;陈刚;王锋;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发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T2DM患者84例(T2DM组)和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收集两组年龄、性别、BMI、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压(SBP、DBP)、血糖(FPG、2 h PG)、C反应蛋白(CRP)、血脂(TC、TG、HDL-C、LDL-C)、尿酸(UA)、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等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2DM患者并发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IMT增厚、颈动脉内膜斑块检出率增高(P均<0.05)。两组BMI、Hb A1c、FPG、2 h PG、TC、HDL-C、LDL-C、LDL/HD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b A1c、TC及LDL/HDL是T2DM患者并发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年龄、Hb A1c、TC和LDL/HDL是T2DM并发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及早干预、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控制T2DM并发颈动脉硬化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45期 v.54;No.927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车玫;杜国峰;张志敏;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贝那普利、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6例,随机分为A组47例、B组50例、C组51例、D组48例。A、B组(联合降压组)给予贝那普利和氨氯地平治疗,C、D组(调脂联合降压组)在A、B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检测联合降压组及调脂联合降压组治疗前及治疗3、6个月AASI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结果 A、B组治疗3、6个月虽然血压明显下降(P均<0.05),但对AASI、ACR影响不明显;C、D组治疗3、6个月,血压、AASI、ACR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且AASI、ACR治疗6个月较治疗3个月下降更明显(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贝那普利、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ASI及肾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2014年45期 v.54;No.927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毛艳卿;喻晓东;李扬麟;蒋东培;秦漓漓;
目的比较下腔静脉与体表面积比值(VCD)、心钠素(ANP)、红细胞压积(PCV)、血红蛋白(Hb)判定血液透析患者干体质量的敏感性。方法选择血液透析患者89例(观察组)、正常志愿者89例(对照组),观察组于血液透析前及透析2、10 h检测ANP、PCV、Hb及VCD,对照组于观察组透析前检测各指标。结果观察组透析前ANP、PCV、Hb、VCD分别为(572.3±329.2)pg/m L、(38.7±3.8)%、(99.3±8.4)g/L、(9.92±0.99)mm/m2。透析后2 h ANP、VCD明显下降(P均<0.05),分别为(312.2±188.7)pg/m L、(8.48±1.23)mm/m2,透析后10 h ANP、VCD与透析后2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V、Hb在透析后2 h升高不明显,分别为(39.8±3.6)%、(104.7±8.0)g/L,透析后10 h接近对照组水平。结论 ANP、VCD判定血液透析患者干体质量的效果更好。
2014年45期 v.54;No.927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翠艳;贾海鹏;韩波;王光彬;邱秀玲;赵斌;
目的探讨3.0T MR心肌灌注与延迟增强成像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病毒性心肌炎患儿11例(观察组)、健康儿童志愿者9例(对照组),分别行3.0T MR心脏电影及心肌灌注与延迟增强成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成功完成MR扫描,观察组MR检查结果表现为心肌变薄4例、心肌运动减低6例、心肌灌注减低3例、心肌延迟增强8例以及心肌增厚肿胀1例,未见异常表现3例;心肌受累部位按照发生率高低依次是左室侧壁6例、左室下壁3例及室间隔3例。对照组MR检查示心脏形态结构、心肌运动功能、心肌灌注与延迟增强均在正常范围。结论 3.0T MR心肌灌注与延迟增强成像可反映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变位置、范围、病理类型及病变程度,并有可能为该病的疗效观察和随访提供影像依据。
2014年45期 v.54;No.927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曾鸣;秦光梅;杨时光;罗华;姚草原;江兵;
目的观察短期机械通气下经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BAL)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严重肺部感染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AECOPD合并严重肺部感染的Ⅱ型呼吸衰竭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灌洗组15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和无创正压通气(NIPPV);灌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短期机械通气(4~6 h)下行BAL。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 h、2 d动脉血气、外周血常规变化,以及持续无创机械通气上机时间、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治疗后2 h、2 d动脉血气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后2 d均较治疗后2 h改善明显(P均<0.05);灌洗组治疗后2 h、2 d Pa CO2、Pa O2均优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第7天灌洗组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1)。灌洗组无创机械通气上机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但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不需立即行持续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AECOPD合并肺部感染的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短期机械通气下行BAL能迅速改善呼吸衰竭、控制肺部感染、缩短无创通气时间、减少持续有创机械通气需要及住院时间。
2014年45期 v.54;No.927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董建华;王学松;韩文学;陈晓红;王钧芹;李利;王元宇;
目的探讨L1CAM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L1CAM在436份石蜡固定的胃癌组织及92份癌旁非肿瘤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L1CAM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在92份非肿瘤胃黏膜组织中,70份L1CAM蛋白阴性表达,22份弱阳性表达;在436份胃癌组织中,118份L1CAM蛋白高表达,318份低表达,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L1CAM蛋白的表达强度与患者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Lauren分型、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淋巴结分期有关(P均<0.05),而与患者性别、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无关(P均>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L1CAM低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L1CAM高表达患者(P均<0.05)。在TNMⅠ、Ⅱ、Ⅲ期中,L1CAM高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均低于L1CAM低表达患者(P均<0.05);在TNMⅣ期中,L1CAM高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L1CAM低表达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独立预后因素分析表明,L1CAM表达、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TNM分期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均<0.05)。结论 L1CAM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和预后显著相关。
2014年45期 v.54;No.927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泉;吴清泉;常新;彭进;
目的探索胸段食管癌术后复发、淋巴结转移部位的规律,旨在为术后预防性照射的靶区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食管癌术后复发患者182例,回顾性分析其原发肿瘤部位、术后分期与食管癌术后复发、淋巴结转移部位的关系。结果 182例食管癌术后复发患者最常见的复发部位为1区/2区淋巴结(112例)、锁骨上淋巴结(45例);胸上段、胸中段、胸下段食管癌1区/2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4.3%、61.4%、60.0%,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8.6%、23.6%、25.0%,各段1区/2区、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率比较P均>0.05。Ⅱa、Ⅱb、Ⅲ期食管癌术后1区/2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1.3%、28.6%、49.1%,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4%、26.8%、45.3%,各期1区/2区、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率比较P均<0.05。结论 1区/2区淋巴结及锁骨上区是食管癌术后常见复发、淋巴结转移部位,应将其作为重要的术后预防性照射靶区。
2014年45期 v.54;No.927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素珍;杨忠秀;仇爱珍;王雨晴;李理;李之林;王敏;王冀平;吴野;
目的探讨四肢抗重力运动在婴儿运动发育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脑瘫高危患儿600例,观察不同四肢抗重力运动评估状态下患儿的四肢肌力、肌张力情况;根据幼儿粗大运动发育里程碑规律,观察发育落后、发育正常患儿四肢抗重力运动情况。结果四肢抗重力运动评估结果与肌力、肌张力分级一致,与肌力呈负相关(r=-0.879,P<0.01),与肌张力呈正相关(r=0.483,P<0.01)。运动发育落后与运动发育正常患儿四肢抗重力运动评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四肢抗重力运动在婴儿运动发育康复评估中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观察指标,其具有简便易行、经济实用和家长易于接受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45期 v.54;No.927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新才;
目的探讨血浆IP10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行PCI的冠心病患者(均植入冠状动脉支架),PCI术后半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示支架内再狭窄且狭窄程度≥参照血管50%患者17例为支架内再狭窄组(ISR组);造影提示支架内再狭窄<50%或无再狭窄患者95例为支架内无再狭窄组(NSR组);另选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的胸痛患者10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浆IP10水平。结果 NSR组血浆IP10水平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P>0.05;ISR组血浆IP10水平明显高于NSR组(P<0.05)。结论支架内再狭窄患者血浆IP10水平明显高于支架内无再狭窄者;IP10有可能作为评价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风险的一项独立预测指标。
2014年45期 v.54;No.927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百智;王宇彬;周爱华;李敬田;
目的比较氨氯地平、比索洛尔对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患者中心动脉压(CAP)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患者50例,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组、比索洛尔组,每组25例。氨氯地平组口服氨氯地平5 mg/d、比索洛尔组口服比索洛尔2.5 mg,1次/d,坚持治疗1年。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年后检测两组CAP、IMT。结果两组治疗后外周动脉压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氨氯地平组降低效果更明显(P均<0.05);氨氯地平组治疗后CAP、IMT明显降低(P均<0.05),而比索洛尔组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氨氯地平、比索洛尔降低外周动脉压程度方面相似;在降低CAP、IMT方面,氨氯地平效果更好。
2014年45期 v.54;No.927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运常;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介入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急性STEMI患者162例,均未行介入治疗。随机分为两组:A组78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B组84例,仅行常规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有效率、心功能变化。随访6个月后,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18%,B组为66.67%,两组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心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0.01),且A组改善效果更明显(P<0.05或<0.01)。随访6个月,期间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病死率为1.28%,B组分别为33.33%、10.71%;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可明显提高急性STEMI非介入治疗患者的心脏功能,降低心肌损伤。
2014年45期 v.54;No.927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胜利;王艳芹;李秀叶;赵毅峰;孔令海;王保利;
目的观察导管型压阀式胸腔穿刺针胸腔闭式负压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自行设计导管型压阀式胸腔穿刺针,并对45例胸腔积液患者行胸腔闭式负压引流,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45例胸腔积液患者共置管53例次,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保留时间3~13 d。3例患者于置管4 d后出现引流不畅或堵管,经盐水或尿激酶冲管后完成引流;1例患者出现脱管现象,重新置管后正常引流。未出现复张性肺水肿、液气胸或感染等穿刺相关并发症。结论导管型压阀式胸腔穿刺针胸腔闭式负压引流治疗胸腔积液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引流效果确切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45期 v.54;No.927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武玉海;汤坤龙;李黎明;林毅;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治疗多发性内分泌肿瘤ⅡA型(MEN-ⅡA)嗜铬细胞瘤(PHEO)的效果。方法选择MEN-ⅡA PHEO患者16例,其中行开放手术切PHEO 9例(开放手术组)、腹腔镜手术切除PHEO 7例(腹腔镜手术组)。观察两组术中高血压危象的发生情况及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结果两组手术过程均顺利。开放手术组术中发生高血压危象4例,腹腔镜手术组0例,两组比较P<0.05;术后开放手术组肛门排气时间及引流管拔除时间分别为(3.60±1.10)、(4.98±1.86)d,腹腔镜手术组分别为(1.80±0.68)、(3.15±0.95)d,两组比较P均<0.05。讨论腹腔镜手术治疗MEN-ⅡA PHEO效果与开放手术相似,但腹腔镜下治疗,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并发症少,可作为MEN-ⅡA PHEO的优先考虑术式。
2014年45期 v.54;No.927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俊;徐平;郭桂香;高云春;李炎灯;苏化庆;
目的观察微导管交换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微导管交换PTA治疗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63例,观察其治疗效果及围手术期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63例患者共置入63枚支架,2例置入支架2枚,2例支架未能成功置入,手术成功率为96.8%。其中,血管狭窄率减少≥80%52例、减少≥70%9例。出现脑血管并发症4例,未出现动脉夹层,无死亡病例。结论微导管交换PTA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手术成功率较高,脑血管并发症较少,安全有效。
2014年45期 v.54;No.927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康建华;杨立顺;袁海生;李娜;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水平预测急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31例(观察组)、健康体检者41例(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浆Lp-PLA2、HCY及血脂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浆Lp-PLA2、HCY、LDL-C水平明显升高,HDL-C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Lp-PLA2与HCY、LDL-C呈正相关(r分别0.187、0.158,P均<0.05),与HDL-C呈负相关(r=-0.232,P<0.01),与TC、TG无相关性。结论血浆Lp-PLA2、HCY、血脂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急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2014年45期 v.54;No.927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朱灿敏;张媚;聂德云;曾伟;李鸣;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青年脑梗死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将285例青年脑梗死患者按年龄分为<35岁组和35~45岁组,对其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岁组96例,35~45岁组189例;35~45岁组中男性、高血压、肥胖、吸烟为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P均<0.01);<35岁组中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畸形引起脑梗死的比例明显高于35~45岁组(P均<0.01)。<35岁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35~45岁组(P<0.05)。结论 <35岁组与35~45岁组引起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存在差异;<35岁组青年脑梗死治疗后预后较好。
2014年45期 v.54;No.927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古菁;黄怀;沈丹彤;
目的观察吞咽功能训练对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气管切开的颅脑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吞咽功能训练,1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吞咽功能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吞咽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均<0.05);观察组住院期间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行气管切开的颅脑损伤患者吞咽功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2014年45期 v.54;No.927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乔菊久;丁春晓;张旭;张颖;
目的探讨Pin1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份宫颈鳞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Pin1的表达,并分析其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分化程度、宫颈管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Pin1在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4%(37/50),在癌旁正常组织中不表达或微弱表达。Pin1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结论 Pin1在宫颈鳞癌中高表达,其阳性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
2014年45期 v.54;No.927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何莉茹;刘永侠;
目的比较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TCRE)与热球子宫内膜去除术(TBEA)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UB)的效果。方法选择围绝经期DUB患者97例,行TCRE治疗37例(TCRE组),行TBEA治疗60例(TBEA组)。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 TBEA组手术时间(19.2±1.1)min、术中出血量(25.2±2.6)m L,TCRE组分别为(31.9±3.9)min、(48.7±6.5)m L,两组比较P均<0.01。TBEA组总有效率为90.0%,TCRE组为83.8%,两组比较P>0.05。两组术中、术后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两种术式治疗围绝经期DUB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TBEA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
2014年45期 v.54;No.927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章茜;姜纬;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胎儿宫内生长受限(FGR)的效果。方法选择FGR孕妇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丹参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比较两组胎儿生长情况、脐血流情况及新生儿发育评价。结果观察组胎儿各生长指标(头围、腹围、双顶径、股骨长、宫高)、胎儿脐血流情况(PI、RI、S/D)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新生儿综合指标(如胎龄、体质量、身长)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FGR可有效改善症状和体征,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45期 v.54;No.927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李林;
目的观察胰岛素联合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 FGF)治疗深Ⅱ度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7例深Ⅱ度烧伤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普通治疗组、强化治疗组。对照组将含2%磺胺嘧啶银乳膏的纱布覆盖于创面,普通治疗组用1 IU/m L普通胰岛素均匀喷于创面,强化治疗组用1 IU/m L普通胰岛素、2 500 U/m L rha FGF均匀喷于创面,均用无菌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直至创面愈合。观察各组创面愈合时间,18、21、24 d愈合率及创面愈合后的瘢痕增生情况。结果强化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普通治疗组、对照组(P<0.05或<0.01),且普通治疗组短于对照组(P<0.05)。强化治疗组18、21、24 d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普通治疗组、对照组(P<0.05或<0.01),且普通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三组术后3、6个月瘢痕增生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均未出现过敏反应及严重创面感染情况。结论胰岛素联合rha FGF可有效促进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及修复,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2014年45期 v.54;No.927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倪洋林;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脊椎—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在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患者79例,随机分为A组39例、B组40例。A组实施全身麻醉给药,B组实施椎管内麻醉给药。比较两组围术期变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尿量、输液量及术后24 h VAS评分),术前24 h及术后24、72 h时评价认知功能、POCD的发生率及血浆β淀粉样蛋白水平。结果两组围术期变量比较P均>0.05。与术前相比,A组术后24 h及术后72 h Mo CA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均低于B组(P均<0.05)。两组术后24 h POCD发生率比较P<0.05,术后72 h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组术后24 h较术前β淀粉样蛋白显著升高(P<0.05),术后72 h后降低,与术后24 h比较P<0.05。两组术后24hβ淀粉样蛋白比较P<0.05,术后72 h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两组麻醉方法对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的临床效果相仿,但全身麻醉给药较脊椎—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给药更易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尤其是术后24h内。
2014年45期 v.54;No.927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恒石;胡喜梅;周水阳;柯金;
目的探讨血清TNF-α、IFN-γ、IL-6水平与慢性病贫血(ACD)的关系。方法选择ACD患者24例(ACD组)、缺铁性贫血(IDA)患者16例(IDA组)、正常健康志愿者16例(对照组),比较各组TNF-α、IFN-γ、IL-6及血清铁(SI)、铁蛋白(SF)、血红蛋白(Hb)、CD+8T细胞比例。分析ACD组TNF-α、IFN-γ、IL-6水平与SI、SF、Hb、CD+8T细胞比例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DA组Hb、SI、SF及ACD组Hb、SI明显下降(P均<0.05),ACD组SF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IDA组比较,ACD组TNF-α、IFN-γ、IL-6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ACD组TNF-α、IL-6水平与SI、Hb呈负相关(P均<0.05),TNF-α、IFN-γ、IL-6水平与SF呈正相关(P均<0.05)。ACD组TNF-α、IFN-γ、IL-6水平与CD+8T细胞比例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TNF-α、IFN-γ、IL-6参与了ACD的发生和发展,是造成并加重ACD的重要因素。
2014年45期 v.54;No.927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张敏;李晓华;
目的探讨血脂水平与结直肠息肉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结直肠息肉患者218例(病例组)、非结肠息肉患者164例(对照组),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血清TC、TG、LDL-C和HDL-C,并分析血脂水平、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等因素与结直肠息肉发病的关系。结果病例组高脂血症患病率为4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2%(P<0.05),且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患者高脂血症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病例组男性高脂血症患病率为48.9%,显著高于女性的33.7%(P<0.05);病变位于左半结肠及直肠患者高脂血症患病率为46.6%,显著高于右半结肠的27.6%(P<0.05)。Spearma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结直肠息肉的发病与患者年龄及血清TC、TG呈直线相关(r分别为0.826、0.713、0.635,P均<0.05)。结论血脂水平与结直肠息肉的发病密切相关,高脂血症是导致结直肠息肉的高危因素。
2014年45期 v.54;No.927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马婧;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脂蛋白(a)[Lp(a)]水平对预测血液透析和肾病综合征(NS)患者心脑血管意外的价值。方法选择血液透析患者17例(透析组)、NS患者25例(NS组)、健康体检者47例(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Hcy、Lp(a)、TC、TG、HDL-C、LDL-C、载脂蛋白A(Apo A)、载脂蛋白B(Apo B)水平。结果透析组血清Hcy、Lp(a)和T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HDL-C、Apo A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NS组血清Hcy、Lp(a)、TC、TG、HDL-C、LDL-C和Apo 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血清Hcy、Lp(a)水平检测有助于预测血液透析和NS患者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2014年45期 v.54;No.927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周娟;李纳;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清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 Tn T)、心肌酶和心电图变化与心肌受损的关系。方法选取HFMD患儿300例(研究组)、健康儿童300例(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hs-c Tn T、心肌酶水平和心电图异常情况,分析其与心肌受损的关系。结果研究组血清hs-c Tn T、AST、LDH、LDH1、CK、CK-MB水平及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心电图异常率亦高于对照组(P均<0.05);HFMD患儿中,hs-c Tn T异常率高于心电图异常率和心肌酶异常率(P均<0.05)。结论 hs-c Tn T、心肌酶和心电图可作为心肌损伤的辅助检测指标,三者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损伤情况。
2014年45期 v.54;No.927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赵惠琴;丁铭强;宋桂萍;
目的分析某院门诊理血剂类中成药使用情况,为临床用药及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院门诊2010~2012年药剂科计算机管理系统提供的理血剂类中成药出库记录,对药品品种、用药金额、用药频度、限定日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门诊理血剂类中成药用量逐年增多,限定日费用有下降趋势,用药频度呈上升趋势,口服药使用多,注射剂使用少,但口服药的日均治疗费用远低于注射剂。结论该院在选择抗理血剂类中成药治疗时基本遵循了科学、安全、有效、适用、经济的原则,用药基本合理。
2014年45期 v.54;No.927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伍松;
目的比较玻璃纤维桩核(GFPC)与铸造金属桩核(CMPC)在残根残冠及无桩(WP)牙体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牙体修复者80例、148颗牙,其中接受GFPC修复42例(77颗)、CMPC修复33例(45颗),WP修复5例(26颗)。随访1年,观察不同修复形式牙留存率、并发症及基牙丧失情况。结果 148颗修复牙中,出现并发症10颗,基牙丧失13颗。GFPC修复牙留存率为96.10%(74/77),CMPC修复为86.67%(39/45),WP修复为85.71%(18/21),三组比较P均>0.05。GFPC修复并发症发生率为11.69%(9/77),CMPC修复为22.22%(10/45),WP修复为19.23%(5/26),三组比较P均>0.05。结论 GFPC、CMPC与WP修复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牙留存率,但应重视各类并发症,尤其是根折裂。
2014年45期 v.54;No.927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吕小丹;张婷;
目的分析注射用门冬氨酸鸟氨酸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临床特点及发生原因。方法收集某院使用注射用门冬氨酸鸟氨酸致ADR患者23例,采用因果关系评价法对ADR患者的年龄、性别、ADR发生时间及累及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注射用门冬氨酸鸟氨酸致ADR的发生率为1.48%(23/1 549)。ADR主要发生于40岁以下人群,主要以胃肠、神经系统损害为主;20例(86.96%)发生于注射后30 min内。所有患者停药后经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均痊愈,未出现ADR死亡事件。结论临床应用注射用门冬氨酸鸟氨酸时,应避免配伍禁忌,换药时务必"冲管",且用药浓度<20 g/L。
2014年45期 v.54;No.927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